白杨礼赞 教案

时间:2019-05-15 06:2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杨礼赞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杨礼赞 教案》。

第一篇:白杨礼赞 教案

白杨礼赞 教案 教学目的 ]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

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篇:《白杨礼赞》教案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明确:赞美之情。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幻灯19】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幻灯20】

9、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幻灯21】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幻灯22】

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幻灯23】

五、研读课文

1.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卫家乡的哨兵。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幻灯40】

(三)、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C)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幻灯41】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幻灯42】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2.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好女子”,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幻灯43】

八、课堂小结:【幻灯44】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九、布置作业。【幻灯45】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第三篇:白杨礼赞 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选择下列义项.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主宰()

晕圈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1、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示: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

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第7段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 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明确:欲扬先抑,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

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复习衬托的写法。

三、品味写法:

欲扬先抑 对比 衬托 象征

四、课堂小结:

1、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2、理解了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3、学习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复习了衬托的写法。

五、写作实践:

1、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2、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 路。最后写作。

3、范例:它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上的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礼赞—— 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礼赞—— 人 不平凡 精神气质

(欲扬先抑)(对比象征)

八、教学反思:

生长环境

第四篇:白杨礼赞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一)填空:

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二)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2.解释下列词语。

(1)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3)秀颀:美而高。颀,高。

(三)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介绍写作背景:

投影: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三、研讨课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2.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如: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5、6两节从白杨树的外形,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同学们。请把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又在第八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四、课堂总结: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六、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的2、3、4三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同学讨论后明确:⑴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⑵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它没有婆娑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扬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的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⑴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A.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B.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C.描写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⑵把“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改成否定陈述句(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⑶用这段课文中的原文,回答称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原因。

⑷这段课本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没有……,没有……”“白扬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用转折的语气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的作用是:()A.说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积蓄气势。C.说明白杨树不仅是“树中的好女子”,也是“树中的伟丈夫”。D.为揭示白杨树的心灵美作安排。

⑸四个排比反问句的作用在于逐句加深内容,各句的意思是()A.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B.①第一句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人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光明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农民,至少是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象征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D.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胜利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所有中国人,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第三句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象征今天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参考答案: ⑴B ⑵你不能只觉得它只是树 ⑶“它伟岸,正真,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⑷B ⑸B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八、课堂结语:

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同学们,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简介: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三、生字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恹 [ yān] 晕圈[yùn quān]参天[cān]潜滋暗长[qián ]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虬枝[qiú zhī]

四、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小组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4)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老师朗读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开头的这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5)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五、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六、作业布置

1、掌握本文的生词

2、完成本课导学案的练习

3、预习本文第3、4、5部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并思考: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1)全班朗读第四部分,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并讨论: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明确:(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4)第四部分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完成同步练习册本课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下载白杨礼赞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杨礼赞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juàn dài)恹(yān)恹 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婆娑(pó suō)......

    白杨礼赞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

    《白杨礼赞》教案

    段国春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一篇是散文,散文是文学体裁一种,这篇课文,托物言志,认真地研读它,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能提高我们文学修养。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朱效永 一、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 “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

    白杨礼赞 教案

    义丰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总课时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主备:王殿领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学会围绕中心,通过线索表情达意的写法。 2、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本课运用的的排比、反问......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1 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脉络层次。 3、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的艺术手法。 4、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点: 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