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非常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想)让我们一起来听吧!谁知道这首儿歌的名字是什么?(我们长大了)
儿歌里的小朋友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小朋友,你们长大了吗?认为自己长大的小朋友,请高高地举起手。(学生举手)看来咱们小朋友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我们成长的脚印(板书)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齐读课题成长的脚印,(成长的脚印)
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出示奶瓶、学步车、摇篮等图片)你都看到了什么?(生答)看到这些你都想到了什么?(小时候)
对,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的物品。
看,这些东西已经很旧了,其实呀这是我小时候用过的,妈妈说,我从小特别喜欢在摇篮里睡觉,妈妈在摇篮旁边哼歌,我睡得可香了!摇篮伴着我长大,现在我已经长大成为一名老师,可摇篮里装着的动人故事却永远不变。
(出示照片)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由一个小婴儿成长为小学生了,这张照片里的小婴儿,如今也长大了,对照后面的三名同学,猜猜哪个是她现在的样子?(生猜)
到底是谁呢?我们来看正确答案。(课件 连线)
大家说说,他跟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
的确,他长高了,长大了,下面我们用数字来看看,它的变化到底有多大?谁愿意起来帮老师读一读?(课件)
我们不光从照片里可以看到长大的变化,从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 老师这儿有三件衣服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试穿一下? 怎么了?(不能穿了)
为什么不能穿了?(我们已经长大了。)
是啊,小小的一件衣服,就能说明我们成长了。除了衣服,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我们长大了?小组内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如,小鞋子,帽子等)对,我们长大了,一张照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脚印,我们一路走来,越走越大。看着自己长大,小朋友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说——我们长大了!
既然小朋友们都认为自己长大了,那你能不能帮王爷爷一个忙呢?
(出示:王爷爷照片)这就是王爷爷,今天我碰到他时,他满面愁容,他有什么心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王爷爷的录音):今天我的孙子乐乐给我写了一封信,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可我不识字,唉„„急死我了!原来是他的孙子给他写了一封信,他不识字,你能帮王爷爷读读吗? 出示:信件
爷爷:您好,最近身体好吗?今天,我班选班干部,我当上了班长,真高兴!爷爷,您的生日快到了,我给您买了您最爱喝的白酒,58元一瓶。妈妈给您买了一件98元的衬衫,到生日那天送给您。再过几天就是五月一日,学校放假一星期,我和爸爸、妈妈来看您。祝您身体健康!爱您的孙子 乐乐 读得真好,多亏了你的帮忙,王爷爷肯定会眉开眼笑的!
看来小朋友们认识了很多字,上学以后除了识字,我知道大家还学会了很多本领,谁来展示一下?(请学生自由汇报,并随机请学生表演唱歌、跳舞、跳绳等本领)
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真了不起!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说也说不完,奖励奖励自己,为自己鼓鼓掌!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大胆表现自己。
3、(播放铃声)听,叮铃铃铃,电话铃响了,你能说说你知道的电话号码吗?家人电话:×××××××× 除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亲人,你还知道哪些常用电话?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急救电话:120交通肇事:122气象预报:96121法律求助:12348„„记住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本领,当我们有了困难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老师看到你们在学校里有这么大的收获,真开心,看来你们真的长大了!(板书)
三、有一个小女孩她也长大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的故事吧!课件(有一天,小女孩红红的奶奶生病了,红红就到医院里照顾奶奶,给奶奶洗脚!)你想对给奶奶洗脚的红红说些什么呢?(你真懂事)(懂得照顾奶奶了)是啊,红红懂事了,你懂事了吗?(懂事了)那你都做过哪些懂事的事呢?(请学生自由说)
不知不觉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但老师也发现几个小朋友的脸有点红了,因为他们是家中的小太阳,不过,老师相信,从今天开始他们肯定也会懂事的。(板书)
四、1、看着你们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懂事,老师很高兴,但我想问问你们,这么多的本领,是谁教你们的呢?(爸爸、妈妈、老师)
2、对,老师、爸爸、妈妈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是老师教我们写字、画画;是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是老师引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海洋„„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说第一句话„„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谢谢)除了感谢的话,我们还可以帮他们做些什么呢?(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小朋友们,老师、爸爸、妈妈爱着我们,我们也爱他们。下课后请大家把我们对他们的感谢写在卡片上送给他们吧!五 制作成长记录卡
我们在爱的包围下,健康的成长,想不想把我们成长的脚印记录下来呢?(想)老师学校2(1)班的刘倩同学做了一张精美的成长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出示成长记录卡)哪位小朋友过来介绍一下?(生介绍)刘倩同学的记录卡上,记录了刘倩同学成长的足迹。你们想不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卡呢?(想)桌子上有老师为你准备好的卡片,请小朋友把自己成长中的进步记录下来吧?写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生:填写成长记录卡)。小朋友们坐好,记录卡没填完不要紧,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回校后小朋友们之间可以相互分享成长的快乐 那位小朋友展示一下自己的成长记录卡?(生交流)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快乐地走过了一程,看着你们慢慢长大,慢慢懂事,老师心里特别的高兴,以后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老师希望大家走好每一步,像小树苗一样快快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 下)教学目标:
1、能看到自己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设计理念: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体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关心他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情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准备的活动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活动内容紧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成长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课的结尾是情感的升华,使学生在体验成长快乐的同时体会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的艰辛,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活动使学生把这种成长的快乐和良好行为延伸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录音机、跳绳一根、手表、每人两张心型卡片、歌曲《小松树》。
2、学生准备小时侯用过的事物(如照片、衣服、鞋子等)。
4、对,我们长大了,看着这些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穿的衣服、鞋子都在眨眼间变小了,小时候大家离不开奶瓶、玩具„„回忆起来多么有趣,我们一起再次回忆小时候的样子,你们瞧(放录像)。
8、他(她)是谁,是你!是他!是我们大家小时候的样子,多可爱!刚出生时的我们不会走,不会说,只是躺在摇篮里睡觉,渐渐地,我们学会了坐,学会了爬,一周岁左右,我们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游戏„„就是这些小小的物品——一件衣服,一张照片,一双鞋子„„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脚印,我们一路走来,越走越大。看着自己长大,孩子们,高兴吗?让我们高兴地说——我们长大了!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心里话呢?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在卡片上。开始吧!(音乐响起,学生写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5、你想对谁说心里话呢?让我们也听一听,你写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好吗?(请学生读心里话)真懂事,真体贴!是啊!我们应该感谢爸爸妈妈。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教我们走路,教我们说话,我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你们每天挥着小手和爸爸妈妈说再见时,爸爸妈妈多么希望你好好学习;当你们放学回家,等待你们的是一碗碗你们最爱吃的可口小菜;当你们生病躺在床上时,爸爸妈妈多么希望病床上躺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你们„„爸爸妈妈对我们倾注全身的爱,让我们深情地对爸爸妈妈们说声“谢谢!”“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6、你想对谁说心里话呢?(那位老师在吗?)那就请你跑到老师面前,大声地说吧。(请学生把写给老师的心里话现场送给老师)是啊,老师教我们写字、计算,我们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少不了老师的帮助,让我们站起来向老师深深地拘个躬吧!“老师,辛苦了!
8、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快乐地走过了一程,以后的成长道路还很长很长,老师希望大家走好每一步,像小松树一样快快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播放音乐《小松树》,结束新课。”
我在长大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我在长大》这一课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五单元《愉快的收获》中的第一个小标题。其主要内容是:先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然后,通过设计成长手册的活动,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该单元教学从儿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启发孩子们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的方法。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成长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
(2)、积极参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长大的含义,了解自己的特点,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知道长大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成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体会长大的快乐是本课的重点。通过看图和讨论让孩子们全面理解长大的含义,理解成长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自己愉快的成长和父母分不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4.教学准备
为了让教学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上课的前几天就给他们布置了课前预习:
1、请他们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儿时穿过的小衣服、小鞋子等资料,记录自己刚刚出生时的身高、体重,测量并记录自己现在的身高、体重;
2、整理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儿时用品等。
3、向家长调查自己的成长趣事。
二、教学构思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照片、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力求避免对孩子们进行大道理的灌输,坚持运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导入,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和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懂得他们的成长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用课件展示刚出生的几幅婴儿图,并播放婴儿哇哇大哭的声音。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婴儿的照片。(课件展示并播放哭声)师:你们刚出生的时候就像这样,多可爱、多漂亮呀!
(二)从身体的变化初步感受成长的快乐 师:(出示几张学生婴儿照片)瞧,这是我们班的几位小朋友,大家猜猜他们是谁? 师:到底他们是谁呢?我们数“1、2、3”,让他们自己走出来好吗? 师:大家看,这几位小朋友与照片上的他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自己觉得和小时侯还有那些不一样呢?
师:看来,你们从小到大,这几年的变化还挺大的。
过度:请你们把收集的小时侯的用品拿出来吧!老师这儿有三件衣服(出示一件婴儿衣服、出示一件上幼儿班时的衣服、出示一件现在的衣服,让学生对比),它们是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的。师指着婴儿衣服和上幼儿班时的衣服,你们看还能穿吗? 师:怎么不能穿了? 生:我已经长大了。
师:是啊,小小的一件衣服,就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师:除了衣服,还有哪些物品能说明我们长大了?
师:请把你们带来的小时候的物品(如:小鞋子,帽子等)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吧。(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物品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师:刚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们都在长大,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长大了》。(略)师:刚才你们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张出生证,它清楚地记着XX小朋友的体重、身高,我们请小主人来读读吧!
生:重量3千克,身高51厘米。(出示小黑板:是个体重身高表.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体重3千克、身高51厘米)
师:你知道3千克有多重吗? 师:对,也就是6斤。(师捧出一个西瓜)这个西瓜正好3千克,你小时候就跟它一样重。请你的好朋友来抱抱它吧。(一个同学抱起西瓜)
师:那你再抱抱他,看他现在的体重怎么样?(学生吃力的把同学抱起来)师:为什么抱得这么辛苦呀? 生:他现在太重了。
师:是呀,你看,他现在都这么大了,哪能不重呢?
师:你出生时6斤,那你知道现在多少斤吗?(若生不能回答,就现场称体重)板书:体重XX千克。
师:你们知道他刚出生时有多高吗? 生:51厘米
师:大家比划一下,51厘米有多长?(同学在比划的时候,师拿出一个51厘米左右高的娃娃,立在那位同学的身边,大家看了十分惊讶)
师:那你知道你现在多高吗?(若学生不能回答)你站在秤上称一称(板书:身高XX厘米)。师:看着他俩,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
师:哪些小朋友还带来了出生证,给大家展示一下吧。生:体重3.5千克、身高50厘米。(板书:体重3.5千克、身高50厘米)
师:那你知道现在多重多高吗?你站在秤上称一称(板书:体重XX千克、身高XX厘米)师:每小组发一张调查表,请小朋友们把你收集的身高,体重数据填在表中.师:看着自己的调查表,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从同学们的身高、体重的变化和刚才那首儿歌可以看出同学们都怎么样?(板书:我长高了)
师:祝贺小朋友们长高了,长大了。
(三)由成长中的趣事进一步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现在大家就来看看XX同学成长过程中的趣事吧!(课件展示:XX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并配上文字)
对XX同学的画进行形容,使学生感受到很有趣.师:看了XX同学成长过程中的事,很棒吧!
师:那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难忘的事吧? 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我半岁的时候会XX;我几个月长牙齿;几个月会喊“妈妈”;几岁会走路;几岁自己穿衣服、吃饭了;几岁上幼儿园;几岁会跳舞、唱歌;几岁会写字;几岁参加过什么节目等)。师:请你们将收集的有趣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一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并解说。
师:呀!资料收集得很详细,是个做事认真的好孩子。我们大家夸夸她吧!(同时发朵小红花以示鼓励)
生:学生拿着他从小时候和现在写的字和画的画儿展示给大家看,并加以说明。
师:看来同学们知识、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发现你们真的是长大了。看呀!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我们都能记在心里,我们现在能快乐的成长是多么幸福呀!
(四)制作成长记录册
师:看着自己小时侯的照片,再看看自己今天的模样,多有意思啊!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我们长大了!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能用什么好方法把成长的快乐记录下来呢? 生:设计成长记录。
师:恩,很不错的方法。你们看就是这个样子。(相机放课件,1.婴儿照片,幼儿照片,儿童照片,现在的照片.2.身高数据.如:一岁多高,5岁,8岁等.3.记录如:我一岁会喊爸爸妈妈了.我三岁上幼儿园了等)
师:那么没有带照片的小朋友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成长的快乐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再相机出事课件。(成长卡片,数据,记录成长日记,画画„„)师:你们的主意可真不少呀!真能干!那么大家开始行动吧!(课件播放音乐)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音乐停)师:哦,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坐得最快,最好,并且收好了用具。师:把你们的记录册给大家展示一下吧!抽生展示,发奖小红花。
师:看着自己和大家的成长记录,你们想说点什么吗?(再次揭示课题:我长大了)
师:我们的成长册还没有完成,回家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吧!总结: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及亲人的关心、爱护下都长高了、长大了,伴随着身体的成长,让知识、能力也跟着你们一起增长吧!
四、板书设计
我在长大
↗ ↖
身体上的变化 心灵上的变化
↖ ↗ 父母的爱
五、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课后对孩子们的了解、观察看来,本课时教学是比较成功的。总的来说,较好的方面有:
1、以孩子们的生活为基础,结合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组织教学,使他们对成长的感悟更真切、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形象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使他们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3、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是否能发现其他同学的进步,并为同学的进步感到高兴;是否积极主动的采用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等。
第二篇:成长脚印 教学反思
成长脚印教学反思
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小学 李莉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第三篇:脚印教学设计
《脚印》教案设计
作者王鼎钧 主讲马红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典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那浪漫略近颓废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现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思乡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偏爱的题材,而那些传诵千古的美文,无一不是匠心独具,令人拍案。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是这样一篇视角独特,构思巧妙,联想新奇,同时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佳作。
板书:脚印 王鼎钧
一、找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注解的作者简介,复习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和王鼎钧有着同样的命运都是有家不能回,充满了对家乡的深刻思念。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对比一下余光中和王鼎钧写作风格的不同。
要求:
1、把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标好
2、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字词:扛鼎 颓废 坍塌 攒动 不愠不火
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回答我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Q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鬼魂?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国著名女作家蒋子丹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没题目是《浪漫的鬼魂》,这是她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所写的读后感,我给大家读一下。“这是一个辛劳的鬼魂,它也许来自北极光照耀的寒冷地带,穿越中原密实的青纱帐和江南水泊桅帆织出的网,从都市的霓虹灯影里夺路而来,走过了太多的路,拣回了太多的脚印,也负载了太多的眷恋和愁思。在天涯海角的椰树梢上,它踌躇不前,生前的路或许已经到了尽头,末日之旅也到了尽头。这是一个富有的鬼魂,它的路也长,脚印也多,所以眷恋多多愁也多多。我又想,它将要离去了,去喝孟婆的茶,用这满筐满篓的脚印作茶钱,买来忘却的轻松。”
二、根据文章描写的对象,划分文章的层次
提示:讲述鬼魂拣脚印的故事是哪些自然段2-7 第一部分:1 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二部分:2-7 捡脚印的传说引发我借时光倒流,重返往昔岁月的期盼
第三部分:8-10 高楼的故事触动我对于故乡的思念,引发我重返故乡的幻梦。
三、研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Q:中心是抒发思乡之情,为什么题目定为“脚.的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中有一段围绕两者进行了陈述,你找到了吗?)
课文第6段,“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与“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等句,巧妙地将捡拾脚印同思乡联系起来。
对于一个远离家乡,又难以重返故土的游子来说,归乡的愿望只有像传说的那样,借助捡拾脚印来完成。因此,以“脚印”为题来写思乡之情,不仅新颖别致,而且饱含作者对于生还故乡无望的哀痛。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反复玩味,才能品出真滋味。下边就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去朗读。1.如何理解“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一句的含义?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利益,而乡愁是“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是无利益可言的,因此它不是经济学。作者运用这一奇特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美学的定义: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你认为“像感冒一样的温柔”是怎样的温柔? 以“像感冒一样”这个出人意料的描摹,强调了自己的乡愁的“浪漫而略近颓废”的状态——不强烈但是时间较长,发自全身心。
3.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本段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捡脚印的传说引发我哪些回忆、疑惑与联想? 作者回顾自己色彩绚丽的青春岁月;而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的矛盾冲突又使他产生了疑惑;进而又展开大胆的想象,除了捡拾自己的脚印,还可以捡拾他人的脚印,甚至是其他旧迹。2.除了要捡拾脚印,作者还要捡回哪些东西?为什么? 除了要捡拾脚印,作者还要捡回当年的歌声与泪水,因为它们记录了自己的过去,更因为它们与故乡紧密相连。
3.文章第7段对于捡脚印过程的叙述, 与前两次的过程有哪些不同? 前面的“捡脚印旅行”围绕捡拾的地点、内容谈,这一次则从“旅行”的方式来谈,并以自己为例,突出它“使人再年轻一次 ”的可能性。
第2课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王鼎钧的《脚印》,先复习一下上一堂课的内容。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一、1.第8段中“我感觉我是一个字……希望是一盘好菜”怎么理解?
这三个比喻,照应前面的“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即忘记自己真实的年龄,忘记人生原本是不可逆转的这些事实,却任由感觉去进行捡拾脚印的逆向旅行。将一个年老游子,对于发现这一传说的惊喜,以及对于通过凭借这种旅行回到故乡,回到从前时光的期盼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2.第8段中“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至段尾的内容,是否应该与第9段调换一下? 不应该。第8段中“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至段尾的内容是对于人们一系列忘本行为的反思并批评,第9段的内容是那个乡间父老讲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从表现上看,将二者调换似乎文脉更清晰。但从行文效果看,那样会使得第10段中“落地变成了老翁”的想象显得突兀,而依其所引发的所有感慨也会显得生硬。
3.第10段“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一句中,“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为什么说它既是“大结束”也是“大开始”?
“这”指回到故乡。“结束”的是背负诸多苦难的昨日之我,“开始”的是离弃所有苦难的今日之我,因此,回到故乡既是“大结束”,又是“大开始”。
4.结尾处“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强调的是什么? 它突出了当所有幻梦实现时,作者那轻松、畅快的心情。
二、文章最后一部分关于高楼的故事与思乡、与脚印有何关系?结合文句,说说你的理解。
关于高楼的故事就是围绕旅客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展开,表现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它与捡脚印的传说相连,为捡脚印旅行指明了目的地——故乡,最终揭示了主旨。
从文章结构看,关于高楼的故事既是捡脚印的传说的递进,又与文首“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 ”相呼应。
三、写作特点
1.精心选取神话传说与乡间故事。
2.运用的联想与想象,采取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3.大量新奇的比喻与恰到好处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奇幻色彩与文化内涵。
第四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一: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第四册《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纪晓燕
教材分析: 《成长的脚印》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的第一个主题。学生从入学到现在,即将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任务。在这两年里,他们有了很多变化与进步:不仅是身体、身高等身体素质的变化,还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本课的编排,及时地让学生回顾、发现自己的成长,为成长而兴奋,以使他们充满信心地迎接中年级的学习;并让他们体会到自身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关爱,懂得要做个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学生活,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与一年级相比,他们参加的集体活动、接触的人更多,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多的兴趣。他们活动能力强了,收集信息的渠道也宽了,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二年级学生总结自身生活经验的能力较弱,教师如何帮助他们系统地回忆、交流、展示,则显得很重要。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立足品德课的活动性与生活性,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作背景、铺垫,逐层深入:从成长概念的直观引入,到从学习、品德方面发现成长;从“展示自己的本领” 进一步体验“成长快乐多又多”到“对家长说句话”懂得感恩,强化学生“长大”的体验,最后再顺势引导他们体会长辈、他人的爱,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感悟成长。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特别是父母、老师对自己成长倾注了很多的爱,培养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做个懂事的孩子。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知道长大的含义。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善于欣赏和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展示作品、诉说心里话等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感受到成长,体验成长的乐趣。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使他们为成长感到快乐。
教学难点:把握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乐于表达、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找一找小时候的相片及用过的东西,在家里与父母开展“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搜集入学以来一件“最得意的作品”。
(2)反映自己优点的美术手工作品、奖状、证书、作业等实物,学生自带的各种展示特长的
2.教师准备:课件,成长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教师年轻时的照片。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2.师小结:随着时间的脚步,老师长高了、长胖了,更重要的是老师成熟了,对不对?实际上不只是老师、你们大家、我们周围的一切、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成长。同学们,你们看-----3.课件播放植物的快速成长动画,师制作成长树---引入新课
二、新课:
(一)我长大了: 1.看照片猜猜看
师: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出了小草发芽了、开花了、竹笋长成高大的竹子,不知不觉中我们同学已经是二年级学生了,在这里我要给同学看一张照片。
(课件一名学生婴儿时的照片)师: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可爱吗?
师:猜猜看他是谁?(学生自由猜,师不透露答案)
师:最后一次机会。
师:预设两种情况:一都没猜对,二有同学猜对了。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学生上讲台)
师:同学们对比观察一下,他与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生点评,师小结)2.说说长大后,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这个同学长胖了、长高了,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在成长、在不断地变化。你愿意把自己的变化说给大家听听吗?师强调是“成长中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长高了、长胖了、身体变化了、········)
师追问:怎么知道你的变化呢?(2—3学生回答,展示小的衣服、照片等)3.师小结:刚才老师听出来了,通过衣服变小、鞋子变小、小时候的照片、等看出我们的成长变化,看到自己的高兴吗?
师板书“长大”
(二)课间休息 1.师:下面我们来听首歌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播放:儿歌动画我们长大了)学生跟着唱放松休息。
2.师板书:成长树又长了一层
(三)我进步了 1.炫耀自己的本领。
师:从儿歌里看见同学们真是长大了,就像儿歌唱的那样“小孩子像小树苗,呼啦啦就长大了”,上学以后除了识字、唱歌,老师还知道你们学会了很多本领,有了许多特长,你愿意说一说吗?(学生举手,师环视)
师:老师看出有些同学不好意思,这样吧,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或者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领好不好?
师:开始吧。(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师:先点评每个小组的交流情况,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特长,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展示自己的本领。
师:把你的证书贴在成长树上吧,咱们班还有谁会跳舞,请上来,你们愿意给同学们表演表演吗? 学生表演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虽然有点紧张,但是都勇敢的、自信的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了,老师佩服你们谢谢你们。还有谁来?
学生继续展示。3.师小结:咱们班同学太有才了,上学短短的两年时间不断学会了知识,还会这么多的本领,了不起。有些同学的本领老师没给你机会说,课后我们可以再交流。通过刚才的展示,你们真是多才多艺,老师从心里佩服你们。
师板书“学会”
(四)我懂事了: 1.谁教会你本领。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知识本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是谁教会你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通过刚才交流,我知道除了自学成才就是爸爸妈妈、老师、家人教我们的。是老师教会了我们识字、唱歌、跳舞、画画;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迈出了人生第一步,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说第一句话。
2.成长中难忘的事情。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成长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师启发:不管到了那里,父母的爱就跟我们那里
学生继续交流 3.我对父母说。
师:我们的爸爸妈为我上,没写完的下课接着写完在贴上。
师:下面谁愿意把对爸爸妈们的成长付出那么多,我们深深的爱着爸爸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这样吧,我们把它写在卡片上好吗?开始······
(放音乐动画我爱爸爸妈,师给成长树长大一节)
师:写完的贴在成长树妈、老师、说的话大声说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真诚的说出了心里话,这说明你们真的懂事了。
师板书“懂事”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不但长大了、学会了本领、更重要是懂事了,在座的老师也都看到了你们的成长变化。老师相信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一路阳光更加自信,一步一个脚印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懂事
学会
成长树
长大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体会,看到自己成长与变化,积极地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特点,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而感到高兴,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认识过渡,能真正体会到我要成为一名中年级小学生了。
本节课的亮点:在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自我介绍、老师介绍、朋友介绍、特长展示、课件等活动,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许多的成长变化,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孩子们的成长自信心。“自己的变化”,体验自己的成长变化。“特长展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与生活的舞台,成长树”,是拓展延伸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们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成长的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变化,记录到“成长树”上,与班级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通过这些实效性的活动,使学生们比较容易的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自己的证书、变小的衣服鞋子等、心愿卡都制作的非常精美,孩子们的投入也反映出了这节课真的走进学生的心里,也起到了品德生活课应该达到的教育目的。
回顾本节课也存在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第一点,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成长树是一个亮点,但是在板书的时候安排在学生操作交流的时候,没有让学生看到和参与成长树的成长有待于改进。第二点,在最后环节说出对爸爸妈妈的说的心里话制作心愿卡,这个环节本应该是个感情的升华,但没有起到达到预设的目标,总结原因是在“说出最难忘的事”环节没有深入,感情不到位。第三点,个人素质要提高,评价要多种形式。
总之,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课上过之后总会有遗憾,每一次也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再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把哪个哪个地方处理的更好一些。”以前我埋怨自己,就会亡羊补牢,不能在之前把事情做的更好吗?但后来我发现,不管之前你做了多少工作,做的多好,这种想法还是会如约而至。慢慢的我体会了,是经历,每一次我们都在经历中成长,又在经历中突破自我,原本不会的东西竟在自己的摸索中做的像模像样了。通过这节《成长的脚印》让我在经历中体会到了怎样来上一节品德生活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怎样得到品德的提升,情感的交融。篇二:《成长的脚印》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所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怎样面对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呢?这一直是我们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说实话,我和很多老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怕这种意外脱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怕它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怕自己无法驾驭,怕耽误了教学时间??在听了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成长的脚印》一课后,我获得了一些启示。
案例片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后,教师就将交流的面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师(称赞道):是比上学前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呀!
生(看着大家,自豪地说):我变聪明了,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我都能答出来。
师(摸着学生的头):哟,你也发现了自己的这个进步。老师教你两年,早就注意到你的这个变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写得不好,现在写好了。(说完,孩子羞涩地笑了。)
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你能把你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行。(说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现在不同的作业本,现在整洁、端正的字获得同学的掌声。)生(大声说):我会洗碗了。
师:哦,你真棒!你要是能天天坚持这样,你还会是妈妈的好帮手呀!
【孩子们在各种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着,一个女孩子站起来了。】
生(满脸自信地):我会拉二胡了,还得了奖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曲给同学听听看?
生:好。我正好把二胡带来了。
【于是孩子拿起二胡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底下的孩子开始笑起来,还有孩子说“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小女孩停止了演
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很明显课堂教学出现意外了。我们也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不知她会怎样继续下面的活动??】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众生(摇头):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也行。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还有的甚至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拉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试过之后,发现你比我们行多了!(听了他的话,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
生:所以你要坚持下去呀!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孩子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孩子):大家说得对,你今天其实拉得也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让我们为他的进步鼓掌!
【教室响起真挚的掌声,那个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课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也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拍手叫好。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试拉二胡”的情境,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认同别人。这次小小的意外,居然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反思: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是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对成长的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
让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这是教师面对开放课堂最理想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教育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例如,面对听到的嘲笑,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因为他了解,这个“笑”是孩子们价值观的体现,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于是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嘲笑别人的孩子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拉二胡的过程。这样使他们不仅意识到拉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能体会到那个小演奏者的不容易。用事实说话,则能更好地保护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让那个表演者真正地受到别人的肯定,也使教学中“节外”生出的小花,开出美丽的花朵。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也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神情,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同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倾听学生的话语,了解孩子思想的偏差外,更关注了孩子的行为,关注了他们的神情。最初演奏的孩子听到同学们的笑声时,不自信地低下了头。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引导其他孩子实践感悟,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认同了最初演奏的孩子。听到别人的认可后,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不一会儿,她笑了;在大家真诚的掌声中,她的头抬得更高了。从她的神情变化中,我们能感受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可贵的东西──自信心。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孩子整个生命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这节课中,正是教师的关注,促使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得以逐步恢复。试想,倘若教师放过了这个环节,也许这个孩子的头将永远不敢高高抬起了。
二、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感悟。让孩子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互相启发。
同样,面对其他孩子的哄笑,我们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面对嘲笑的孩子说:“刚才有同学说自己有礼貌了,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行为,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吗?”再对演奏的孩子说:“你今天演奏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相信这样的引导也会很快平息这场**,并安抚那个孩子的心。但是,光凭教师的说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做法只是教师自己行为意识的灌输,并非是孩子自己道德认识的内化。
相反,在上面案例中,教师就把学生的生成问题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让孩子自己体验拉二胡的困难。以事实说话,让学生自悟、自省,获得教育。孩子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挚的真情流露。他们的话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充分肯定。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生命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把生成的问题留给学生解决,会让我们看到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也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我把它作为文章的结尾,希望能给
我们新课程实践者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为我们的课堂增添精彩。篇三:《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
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篇四:成长的脚印的教学反思
“尝试与猜测”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是“尝试与猜测”的第一课时,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抓好“两个联系”,一是抓住知识上的联系;二是抓住思维发展层次的联系。从课前的猜数游戏即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逐步逼近,为后面列表时逼近“腿的数量54”打好伏笔,学生在积极思考、猜测的过程中,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另外,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交往中,情感体验充分,通过比较、判断及时调整,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质量,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看得见的。为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在学生汇报没有表2这种情况下,出示淘气的列表尝试方法,让学生对淘气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学生间讨论、交流,进一步体会判断调整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当然,本节课学生的生成资源也十分丰富 篇五:成长的足迹教学反思
成长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一:成长的足迹>教学反思
近段时间在开展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忽然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可爱。他们给我唱《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六年了,朝夕相处下来,能没有感情吗?
是啊,我们的孩子是很聪明的!这一次的活动,他们写下的是心理话,写下的是对母校的留恋,写下的是对老师的深情。六年了,我们批评甚至责骂(还有稍稍的体罚)过他们,而他们也赋予我们诸多的快乐。
同学们商讨着毕业留念册的事情。我知道,去年,就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偷偷地写毕业留言了。我没有阻止。但我觉得应该以更美好的方式来纪念我们六年的小学生活。班上有个同学的爸爸开了个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我们想请他们给我们设计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留念册。孩子回去跟家长一商量,马上获得了支持。为此,班里特别成立了留念册策划小组,进行分工。
班里的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来感谢师恩。他们的想法别出心裁: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批改作业、赠送>礼物、当老师讲课、亲手缝制衣服送给老师等等。
篇二:成长的足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进行新课之前,自己心理感觉很没底,因为前一课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些学生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因此课前先给学生们预热了一下,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小华刚出生时的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于是我引导了一下:“除了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脚印”面积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就简单的一句引导,激起了好多火花,如黄道政同学:我把小华的脚印大约成一个长方形,先数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有几个格子,再算出它的面积。还有几个同学也看出了这种方法,但都表达得还不是很严密。这时我把他们的发言加以总结:刚才的同学就是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进行了计算。加上用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整个环节下来,感觉还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都独立完成得挺好。
然后,通过课件展示更漂亮的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木偶、小鸡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再进行估算,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加强巩固了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所以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基本上都能掌握此种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篇三:成长的足迹教学反思 小学生活令人难忘,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我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和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共同 制作了两本“班级纪念册”,纪念册里融“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在“集体荣誉”栏目里,学生搜集了六年来班级的奖状和同学参加各种赛事获得的荣誉;“同学情深”栏目里有“最难忘的一件事”,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六年来同学们的合影,并加上了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下了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里不仅有六年来老师对同学们的口头评语、书面评语等,而且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爱我家”这个栏目,孩子们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搜寻学校几年来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来记录见证他们成长足迹的母校,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
今天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同学们把自己六年来成长的点滴进步用纪念册、习作集等形式进行了展示,看着同学们成长的足迹,老师倍感欣慰,于是在他们的展示台前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亲爱的孩子们,校园满溢书香,喜悦在我们心头尽情荡漾。岁月悠悠,时间悄悄走过,六年小学时光这本书,被我们轻轻翻过,在不经意间,已留下串串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把在六年时光里采撷的文化长河的粒粒珠玑,摘下的童年生活里的朵朵美丽鲜花,串成花束,编成心中的缤纷宇宙,绘就心中七彩的阳光,虽然笔触还很稚嫩,但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会让我们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第五篇:成长的脚印(精选)
成长的脚印(品德与生活案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我所执教的《成长的脚印》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部分的内容。教材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其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
1、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有活动环节都紧紧抓住学生成长的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他们成长的过程,体验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爱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儿童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设计思路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活动,分别是:我长大了、我懂事多了、我们班级也进步了、制作成长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一)认知目标: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二)能力目标:通过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并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三)情感目标: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本课的重、难点:
1、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其体会自己成长中的艰辛并感到快乐。
3、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
2、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收集入学前、一年级和现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照片、作业等,供课上交流。
三、教学策略设计: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体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换位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促进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分析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寻找答案)、多媒体教学法(主要采用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启发讨论,深化理解)、谈话法、提问法等。
2、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这时候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同时对升入中年级将要面对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活动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星期的体育课,老师为你们拍了一些照片,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你们想看看这些美丽的照片吗? 生:想。
(屏幕出示照片)师: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生答)
师:再看看这张呢?(出示班上一位学生3岁时的照片)(生可能会猜错,或有不同意见)
师:这是谁呢?请你站起来让大家看看,他就是刚才相片中的XX同学。你们为什么没认出来呢? 生:因为他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了。师:你自己说说现在和以前哪儿不一样了?(让照片中的学生说一说)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时刻,都会留下你值得自豪、骄傲或者留恋的成长足迹,今天我们来学习《成长的脚印》这一课。
二、活动过程 活动
(一)我长大了
1、介绍自己
(课件出示课本70、71页图的内容,并伴随录音:看,这是我的成长包,我长高了,我敢上台讲故事了,我学的东西更多了,字也漂亮了,我跑得比以前快了,我的朋友更多了。同学们,这是我的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那二年(1)班的小朋友们,你们上学以后也都有哪些变化?)
师:对了,同学们,上学以后的你自己都有哪些变化,请你介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尤其是上学以来长大了以后的变化。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把你成长的脚印留在这条成长路上。
请几个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并给介绍的同学照相)
师: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请这么多同学介绍,还想介绍的同学可以找自己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倾听)
3、爸爸妈妈的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自己介绍那么多,你想知道关心你的爸爸妈妈都跟廖老师说什么了吗? 生:想。
师:好。那请静心听一下几位家长的说话。(课件播放几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师:听了爸爸妈妈的评价你有什么感受?(让几个学生谈一谈)
师: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一直关注着我们每一点变化进步。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成绩册,读一读两年来家长和老师写给自己的评语,并以“我对老师(家长)说”为题,在小组里说说看到自己成长进步后的感受以及今后的打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到自己成长进步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1:感到很高兴。……
师: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生1: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生2:长大后要孝顺爸爸妈妈。……
活动
(二)我懂事多了。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懂事多了,老师真高兴。我们的书本上也有两个懂事的孩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73页看一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和同桌说说为什么大人说他们懂事了?
(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班有个同学说长大后要孝顺爸爸妈妈,那是不是一定要长大后才能孝顺父母呢?现在你能做些什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哪些人关心你呢?你应该怎样感谢他们?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跟你的同伴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学生的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
(三)我们班级也进步了
师:廖老师从你们的说话中感受到你们都在不断的成长进步,那我们二(1)班集体是不是和我们一起在成长在进步呢?
(教师出示班级获得的奖状、集体的作品、奖品,让学生回忆集体成绩的得来。)
师:有这么多爱集体的同学,我们的集体不愧是二年级的佼佼者,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你感觉怎样?
生:很开心。
师:老师也为大家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而感到骄傲。活动
(四)制作成长袋
师:刚才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聊天,你们发现没有,成长的过程我们有许多值得珍惜和保留的成长记录。我们用什么方法把它们保留下来呢?
生1:拍照片。生2:写日记。生3:录像。……
师:想了这么多方法,那赶快行动吧。把你们带来的袋子制作成一个“成长袋”。同学们,可以用老师发的纸在纸上写上“成长袋”三个字,回家再装饰一下它。我们先把今天带来的成长材料装进成长袋里。
学生开始制作“成长袋”。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听了大家的介绍,我很感动,我想不光是我,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一样很感动。最后,请你记得把值得记录的这一刻收藏在你的成长袋里。
五、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我长大了 我懂事多了 我们班级也进步了 制作成长袋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围绕《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开展了“我长大了,我懂事多了,我们班级也进步了,制作成长袋”四个活动,真正做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能参与课堂交流,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的许多成长变化,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成长的自信心。当学生在为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到无比兴奋时,我又及时地引发学生体会父母、学校老师对自己的成长的期望,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
一、教学设计理念
我所执教的《成长的脚印》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部分的内容。教材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其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
1、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有活动环节都紧紧抓住学生成长的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他们成长的过程,体验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爱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儿童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设计思路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活动,分别是:我长大了、我懂事多了、我们班级也进步了、制作成长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一)认知目标: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二)能力目标:通过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并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三)情感目标: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本课的重、难点:
1、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其体会自己成长中的艰辛并感到快乐。
3、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
2、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收集入学前、一年级和现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照片、作业等,供课上交流。
三、教学策略设计: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体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换位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促进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分析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寻找答案)、多媒体教学法(主要采用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启发讨论,深化理解)、谈话法、提问法等。
2、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这时候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同时对升入中年级将要面对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活动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星期的体育课,老师为你们拍了一些照片,还记得吗? 生:记得。师:那你们想看看这些美丽的照片吗? 生:想。
(屏幕出示照片)师: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生答)
师:再看看这张呢?(出示班上一位学生3岁时的照片)(生可能会猜错,或有不同意见)
师:这是谁呢?请你站起来让大家看看,他就是刚才相片中的XX同学。你们为什么没认出来呢? 生:因为他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了。师:你自己说说现在和以前哪儿不一样了?(让照片中的学生说一说)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时刻,都会留下你值得自豪、骄傲或者留恋的成长足迹,今天我们来学习《成长的脚印》这一课。
二、活动过程 活动
(一)我长大了
1、介绍自己
(课件出示课本70、71页图的内容,并伴随录音:看,这是我的成长包,我长高了,我敢上台讲故事了,我学的东西更多了,字也漂亮了,我跑得比以前快了,我的朋友更多了。同学们,这是我的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那二年(1)班的小朋友们,你们上学以后也都有哪些变化?)
师:对了,同学们,上学以后的你自己都有哪些变化,请你介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尤其是上学以来长大了以后的变化。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把你成长的脚印留在这条成长路上。
请几个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并给介绍的同学照相)
师: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请这么多同学介绍,还想介绍的同学可以找自己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倾听)
3、爸爸妈妈的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自己介绍那么多,你想知道关心你的爸爸妈妈都跟廖老师说什么了吗? 生:想。
师:好。那请静心听一下几位家长的说话。(课件播放几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师:听了爸爸妈妈的评价你有什么感受?(让几个学生谈一谈)师: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一直关注着我们每一点变化进步。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成绩册,读一读两年来家长和老师写给自己的评语,并以“我对老师(家长)说”为题,在小组里说说看到自己成长进步后的感受以及今后的打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到自己成长进步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1:感到很高兴。……
师: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生1: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生2:长大后要孝顺爸爸妈妈。……
活动
(二)我懂事多了。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懂事多了,老师真高兴。我们的书本上也有两个懂事的孩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73页看一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和同桌说说为什么大人说他们懂事了?
(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班有个同学说长大后要孝顺爸爸妈妈,那是不是一定要长大后才能孝顺父母呢?现在你能做些什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哪些人关心你呢?你应该怎样感谢他们?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跟你的同伴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学生的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
(三)我们班级也进步了
师:廖老师从你们的说话中感受到你们都在不断的成长进步,那我们二(1)班集体是不是和我们一起在成长在进步呢?
(教师出示班级获得的奖状、集体的作品、奖品,让学生回忆集体成绩的得来。)
师:有这么多爱集体的同学,我们的集体不愧是二年级的佼佼者,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你感觉怎样?
生:很开心。
师:老师也为大家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而感到骄傲。活动
(四)制作成长袋
师:刚才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聊天,你们发现没有,成长的过程我们有许多值得珍惜和保留的成长记录。我们用什么方法把它们保留下来呢?
生1:拍照片。生2:写日记。生3:录像。……
师:想了这么多方法,那赶快行动吧。把你们带来的袋子制作成一个“成长袋”。同学们,可以用老师发的纸在纸上写上“成长袋”三个字,回家再装饰一下它。我们先把今天带来的成长材料装进成长袋里。
学生开始制作“成长袋”。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听了大家的介绍,我很感动,我想不光是我,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一样很感动。最后,请你记得把值得记录的这一刻收藏在你的成长袋里。
五、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我长大了 我懂事多了 我们班级也进步了 制作成长袋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围绕《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开展了“我长大了,我懂事多了,我们班级也进步了,制作成长袋”四个活动,真正做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能参与课堂交流,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的许多成长变化,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成长的自信心。当学生在为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到无比兴奋时,我又及时地引发学生体会父母、学校老师对自己的成长的期望,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