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点绛唇》教学设计
《点绛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点绛唇》; 2.了解词的大意与主要内容; 3.感知词中作者所描绘的少女形象。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教师导语:上单元我们大家一起诵读了几篇汉乐府的民歌。在这一单元中,多为爱情诗,其中《白头吟》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我们再来一起背诵一遍《白头吟》好好地回味一下。(学生齐背)
这样的女子是那样地让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诵读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是以少女情态为主题的古诗,为我们大家描绘出一个身形窈窕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的娇美形象。我们先看第一首李清照的《点绛唇》(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过程
过渡语: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到底描写一个怎样的少女呢?大家自由地朗读,去感受一下吧!
1.学生自由朗读,并把文中的注音标注到词中。2.分派任务
过渡语:大家已经读了几遍,少女的动作层次分明,所以今天老师在原先诵读的步骤多加了一个“演”的环节,今天共四个环节——“读”、“演”、“讲”、“背”分派任务一、二组朗读,三组讲词意,四组讲诗意,五组说简析,六、七组表演,八组背诵。各小组长组织安排。
3.小组合作展示,见证实力的时刻到了,请第一组同学展示。过渡语:同学们,(过渡语:这两组的同学读得津津有味,我们也一起来读,1、师生分读,2、前后分读,3、指名读,4、男、女各读,5、学生齐读。)
第一小组齐读,并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
第二小组分读,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过渡语:这两组同学读得津津有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①、师生分读;②、前后分读;③、指名朗读;④、男女各读;⑤、全班齐读
第三小组板书重点词义,进行讲解,第四小组一人读原句,一人说诗意,第五小组组长再读,组员讲简析,第六、七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学生点评
第八小组背诵。
过渡语:第八组同学能够流利地背诵,那么其他同学能不能向他们发起挑战呢?
学生自由背诵。
教师抽查背诵:①、分组背诵;②、指名背诵;③全班齐背诵
4.古诗新唱——新编《点绛唇》
以小组为单位,或演唱、或拍掌、或编故事等形式新编这首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诵读了李清照的《点绛唇》,我们大家再来一齐背诵(师生同背)
这首词中的少女害羞、好奇的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下节课我们再来诵读李清照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篇:演唱古诗词《点绛唇●赋登楼》之我见
学号:20070901050101 班级:071本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演唱古诗词《点绛唇赋登楼》之我见
●
学 院 名 称:音乐学院
专 业 名 称:音乐学(教师教育)学 生 姓 名:车研妮 指 导 老 师:高剑霞 讲师
二○一一年六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My views on performance of ancient poerty rouged lip odds climbing upstairs
College
: College of Music
Subject
: Musicology(Teacher education)
Name
: Che Yanni
Directed by : Gao Jianxia Lecturer
June 201
1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兰州城市学院。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中国的众多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典型代表。古诗词歌曲是作曲家根据中国古代诗词谱曲。笔者以《点绛唇赋登
●
楼》为例,从词曲作者、作品分析、以及歌曲演唱风格的研究等方面来谈谈古诗词在艺术歌曲中是如何表现的。
关键词:古诗词;宋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
ABSTRACT
The word of ancient poetry is body of a waiting the Chinese literature possessed singly and it has special format.It is that our country a bright pearl in the treasure-house of literature.In the song of Chinese numberous art,word of ancient poetry the song of art is that our country the model in the song of art.Ancient poetry the song of word is set to music with the ancient poesy.In the paper,the anthor aims study how the ancient poetry is demonstrated from such as the composter,the work analysis and sing style by taking rouged lip odds to climbing upstairs.Key words: ancient poerry;chinese song poems;art songs;singing style
目 录
1.宋词的概述„„„„„„„„„„„„„„„„„„„„„„„„„„„„„1 1.1 宋词的发展„„„„„„„„„„„„„„„„„„„„„„„„„„„„1 1.2 宋词的审美特质„„„„„„„„„„„„„„„„„„„„„„„„1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2 2.1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2 2.2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2
3.如何演唱《点绛唇赋登楼》„„„„„„„„„„„„„„„„„„3
●3.1 词、曲作者介绍(王灼、黄自生平)„„„„„„„„„„„„„„„„3 3.2 作品分析„„„„„„„„„„„„„„„„„„„„„„„„„„„„„3 3.3 关于这首歌曲演唱风格的研究(从咬字、音量、速度、节奏等)„„„„„„„„„„„„„„„„„„„„„„„„„„„„„„„6
结论„„„„„„„„„„„„„„„„„„„„„„„„„„„„„„„„„„„„„8 参考文献„„„„„„„„„„„„„„„„„„„„„„„„„„„„„„„„„„8 致谢„„„„„„„„„„„„„„„„„„„„„„„„„„„„„„„„„„„„„9
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每一首作品之前,我们应该对作品背景、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乐曲本身进行分析,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表现作品。但是,大部分学生往往拿到一首声乐作品就直接进行演唱,因而达不到演唱效果。表达情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歌唱的灵魂。但要想完整的表达歌曲内涵,演唱者必须认真理解作品,领会作家的意图,对歌曲的曲式、调性、速度、节奏、和声、力度等方面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和总体把握。
《点绛唇赋登楼》是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由宋代王灼(科学家、音乐家、●
文学家)作词,黄自(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作曲。笔者以《点绛唇赋登楼》为
●
例,通过对此曲的演唱与了解,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古诗词对我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性以及这一时期宋词的发展状况。
1.宋词的概述
1.1 宋词的发展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新生的一朵奇花!她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唐诗并称双绝。词,诗歌的一种,最初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等。在词的发展初期,词极其艳丽,它流行于市井生活中,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了士大夫悠闲自得的生活及其对美好光景的留恋之情。
随着词的发展,北宋的刘永、苏轼在词的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开拓,促进了宋词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局面。词到南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中原的沦陷以及南宋的动荡不安的历史变化激起了词人们的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焕然一新。此时也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爱国为主题,抒发了他们保卫国家,坚决抗敌的爱国情怀,对词的新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因此,宋词的发展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2 宋词的审美特质
我国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但有人往往不把二者等同看待。笔者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中,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就是希望用一种最佳的审美视角来寻找一种最好的文学样式,以此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词应时代的需要,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它首先以反映宋代文人活跃的思 想心态为主,优于诗而显示出它独特的审美特质。宋朝是一个文人思想活跃、文艺生活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由于人们的生活较美满,所以他们逐渐把兴趣移到了精神娱乐方面。因此,人们就有条件去游山玩水,从而出现了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从这里就明显地看出宋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宋朝,因为有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矛盾斗争,使宋代文人的心底也积淤了浓厚的忧患意识。随着金国的大举南侵,宋朝的国势日益衰弱,争夺权利的严重现象使得文人从灯红酒绿的生活转移到了国事。这一时期词人写的词大都体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心态,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宋词的意义较深远,对后人影响深刻。它继承了传统题材,又有自己的新天地,而且写出了新的思想境界,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2.1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西方艺术歌曲体裁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它是以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和民族性的音乐织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中国所特有的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19世纪末,由于西洋音乐文化大量传入,使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变。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中吐露新芽。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叔同等,他们为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当时流传着“洋为中用”的文化思潮,人们追求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许多文人都出国留学,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等。在音乐创作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等,都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精神。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两首艺术歌曲水平达到了较高境界,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继青主之后,还有赵元任、黄自等人。例如黄自的《花非花》(白居易词)、刘雪庵的《红豆词》(曹雪芹词)等,这些都是最精致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2.2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定谱定调的集诗、词、伴奏为一体的音乐体裁。一般 都短小精致,不受完整的形式和结构的控制,突出了歌曲中自由的主管表现。
艺术歌曲是诗与音乐的结合,是以诗词中独有的美与音乐相结合而作,借助诗词抒发作者的情感,使得作曲家内心的情感得以体现。由于是艺术歌曲,因此钢琴的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声乐与钢琴伴奏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只是起衬托和声和节奏的作用,往往所用的一些音型也能表现歌曲的意境。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十分细腻,笔者认为,在演唱时演唱者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并且要了解歌词的内涵、把握好声音的处理、体现出浪漫的情调,唱出歌词所要表现的意境。
3.如何演唱《点绛唇赋登楼》
●3.1 词、曲作者介绍(王灼、黄自生平)
王灼,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字晦叔,号颐堂。王灼出生贫寒,青年时代曾到成都求学,后往京师应试,虽学识渊博却举场失意,终未入仕,只得流落江南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师。晚年闲居成都潜心著述,成为有名学者。他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科技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据有关史料记载,他的著作有《糖霜谱》、《碧鸡漫志》等。而《点绛唇赋登楼》所
●描写内容是作者看到暮春中大自然的美景,希望这美好的春色永驻人间。虽然其中隐有愁绪,但其本质却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表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内心细腻的感受,既有内心的伤感又不放弃希望。
黄自,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其父母的文化修养都较高。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他幼年期就已对中国的诗词产生浓厚兴趣,并且得到了良好音乐启蒙教育,因此促进了他对民间音乐的喜爱,以至于他走上了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黄自在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影响较大,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范围比较广。在歌曲创作方面,有反映爱国热忱的歌曲;有社会题材的歌曲;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主要领域,也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成就,如《点绛唇赋登楼》等。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器乐作品,清唱剧等。●
3.2 作品分析
《点绛唇赋登楼》这首词短小精炼,形象鲜明。在词中,作者看到“山无数,●
烟波无数”、“帘卷西山雨”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一种依恋不舍、愿春常在之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当时隐隐的忧愁,其实质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从音乐方面看,作者根据原词的格式把词分为前后两段。谱例如下:
一
根据曲式分析,图例如下:
一级曲式: 一段曲式
次级曲式:引子 呈示段 间奏 复奏段 尾声
a b a c d 小节数: 6 + 6 + 5 + 3 + 5 + 4 + 4 + 6 小节:(1-6)(7-12)(13-17)(18-20)(21-25)(26-29)(30-33)(34-39)调式调性:D b D 5 此曲从词看,属于平行结构,分为前后两段。第一段有4个乐句构成,第二段有5个乐句构成。此曲以D大调开始,在第一段结束时,主音落在b上,所以是b小调。乐曲的结尾部分结束在主音上。刚开始部分6小节是引子,歌词首先在“休息余春”中唱出,接着“试来把酒留春住”是这段词的关键句。作曲家用了较为婉转的音调去处理。接下来的两句呈下行趋势并进入小调调性,似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此曲上下段乐句旋律材料基本相同。在第二段的歌词中,第1、2句的旋律基本与上段1、2两句相同,唯第1句的后半部分有所改变,两句之间形成平行关系。在整个作品中,八分音符是贯穿全曲的伴奏音,右手是以许多带有附点音符的伴奏音为主。
3.3 关于这首歌曲演唱风格的研究(从咬字、音量、速度、节奏等)
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的。因此,我们在演唱歌曲时,就要在字上下功夫。以下是笔者对此曲咬字的一些见解。
《点绛唇赋登楼》是古诗词艺术歌曲。要演唱好这首歌曲,就要在演唱中做●
到依字行腔。但是,大多数人在唱歌时,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出现一些问题。一种是在注意了气息、共鸣之后,却忽略了语言和字的重要性。另一种是注意了咬字等情况后却没有了共鸣和气息的流动。因此,在唱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它们的关系。
中国的汉字读音一般由“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字头指的是字的声母,字腹、字尾指的是字的韵母。《点绛唇赋登楼》中,字腹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这两段词中,“惜”、“试”、“一”等都是属于i的单韵母。另外,“余”、“语”、“雨”、“赋”等都是属于u的单韵母。这些字读唱起来时口腔打开程度较小,但是根据曲调的变化,演唱时我们要尽量开唱,以避免减少共鸣。
中国声乐语言中,声母是字头部分,一般要求发音短促、有弹性。在此曲中,“春”、“数”、“山”、“试”都是以ch、sh开头的舌尖后音。虽然字一样,但在咬字时确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春”字在第8小节、第10小节、13小节、30小节中,由于它所处的音高位置不同、节奏不同,它的咬字力度就不同。第8小节中,它的力度不能太强。第10小节中,这个“春”字是全曲的最高音,由于曲调的渐强变化以及词意的变化,第10小节的“春”字的力度要比第8小节的强一点。第13小节中,根据词所表现的意思,“春”字的力度和第8小节中的力度一样。到 6 30小节歌曲马上结束时,“春”字的出现更是体现了词人当时对美好景色的眷恋之情。因此在咬字时,和第10小节中“春”字的力度一样,都强一些。
我们演唱每一首作品时,节奏和速度是关键,它的标记也直接影响着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如果随意改变速度和节奏,就会使作品面目全非,呈现不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节奏是歌曲的骨骼,长短不同和强弱不同的音配合起来就有不同的情绪。比如:缓慢的节奏通常表现平静、悲哀的情绪。相反,快速的节奏通常表现活跃、兴奋的情绪。速度的效果往往是和节奏节拍结合起来考虑。这首歌曲是3/4拍,速度是Andante,(行板即步行速度,进行的,流动的)。从词面来看,它是指犹如从容步行或平稳流动的中等速度。这首作品的节奏型大都是以切分节奏(大切分、下切分)和其它节奏型组成。在两段乐曲的最后一句作曲家都用了“rit”的渐慢记号,紧接着最后一个音又回到“a tempo”恢复原速度。由于歌曲的两段最后一句都是渐慢,根据词意和情感的把握,笔者认为唱第一段最后一句时,速度不宜过慢,不然会造成与第二段乐曲或是全曲的脱节。由于第二段的结束句是歌曲的高潮,因此演唱时可以稍慢一点。此曲是弱起开始,引子部分的节奏是以切分节奏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唱第一个字时不能太强,根据词曲的风格把握好速度。歌曲中两个倚音节奏“住”和“赋”的出现也体现出了此曲的演唱风格。演唱时,“住”字的倚音可以占主音半拍以上的时值。而“赋”字的倚音可以稍快一些。已此,我们通过演唱作品把握好它的节奏与速度。
在歌唱中,音量的把握更是全曲的关键。它不仅直接体现着这一首歌曲的情感色彩的变化,更体现了作曲家作此曲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点绛唇赋登楼》根据原词的格式,作者采用了平行结构,分为前后两段。●
这首作品曲调优美动听,富于强烈的民族风格特征的旋律和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再与这首词搭配起来,更具有一种旋律美,让人感觉亲切,动人。引子为歌曲做了铺垫。歌曲刚开始的第一句是“休息余春”,由于此曲是弱起开始,因此在歌唱时,音量的控制应在中强(mf)的基础上稍微弱一点。在第二句中“试来把酒留春住”是此段词的关键句。作曲家运用了婉转而热情的曲调表现了他与词人想把这美好春天留住的心情,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演唱时,音量要强(f),在情绪的控制上要略带伤感,但又要把握住热情。紧接着,“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这两句随着词的意思以及曲调的变化转入为b小调,情绪也暗淡下来。演唱时,音量要弱(p),用以表示作者心中的低落之情。第二段在开始部分,音量用中弱(mp),与第一段的开始相比稍弱一些。第二句的“强欲登高赋”给人以一种登高长啸、开阔舒畅的感受,此句在音量上的运用与上段第二句一样。接下来两句“山无数,烟波无数”也有区别,演唱这一句时形成了音量上鲜明的对比。“山无数”在音量上应是中强(mf),后面一句用弱(p)的音量,在情绪的控制上后句比前句应显的低落些。随着曲调的发展并由此逐步将歌声导向主题思想最为集中的高潮乐句“不放春归去”。此曲结束时,音量要强(f),在情绪的控制上更激动些。“归”字是歌曲的最高音,也是歌曲的高潮。演唱时音量不仅可以更强一些而且也可以延长它的时值从而达到更美的演唱效果。
通过对此曲的了解与演唱,让我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了解了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和词曲作者的生平贡献。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演唱中,拿到作品时不要盲目的进行演唱,而是要深入了解其内涵,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金铜.刘雪梅著.《唐风宋韵》[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2] 喻意志编著.《中国音乐史》[M].第1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3] 田可文编著.《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第1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4] 徐笃刚著.《声乐语言艺术》[M].第1版.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5] 冯康编著.《声乐教学曲库》[M].第1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9月.致 谢
毕业论文终于完成,此为大学里最后一次考核,我在大家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最终顺利完成。回首从零到毕业论文的最终完成,我的老师们,朋友们,同学们对我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想感谢一下我的指导老师刘慧院长和高建霞老师,她们做事认真负责,待人亲切和蔼,同时对我的论文积极督促,耐心指导和正确引导。此次毕业论文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大学里所教的课程对我的重要性。感谢母校给了我这么多知识储备。
在这大学四年里,我除了学会大学里应该学会的课程外,还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他们和我共同在兰州城市学院学习生活了四年,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有了你们的支持,我才能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谢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你们教了我很多的专业知识,老师辛苦了!最后我还要感谢把我培养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第三篇: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宋代〕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一作:芳)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词人首先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闺”指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柔”有作“愁”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深院闺房中,心中总是积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开篇就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词人独守深闺,孤单寂寞,思念亲人,愁情不绝,柔肠寸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柔肠一寸”就是“愁千缕”,由此可见词人寂寞愁苦、深情绵长、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接着写道:“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这是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一个“惜”字表明了词人对“春春去”的情感。接着又是“几点催花雨”,真有雪上加霜的感觉。原本令人怜惜且最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春天却走了,可是,“屋漏偏于”,这里,春去而偏又下起了摧残鲜花的暮春雨。可见,词人惜春中自然也包含着怜惜青春年华的心理。
接着下片写伤别,抒写词人对丈夫强烈的思念和盼归之情。
词人写道:“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无情绪”就是心怀抑郁惆怅,没有兴趣。“独处深闺”的词人,心头总觉是“寂寞”,更是“柔肠一寸愁千缕”。词人深感寂寞,只好走到闺房外面,看看外面的风景,也好排遣心中的忧烦愁思。可是“倚遍栏杆”,极目远望,终究还是没有好心绪,真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的感受。词人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他乡,望不见的,可是心思又放不下,而词人“倚遍栏干”不但不见丈夫,甚至还不知道“人何处”。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二
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闺”,写一个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闺房里,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写青年女子的愁状,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可见她的寂寞和忧愁该有多么厉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写青年女子忧愁的环境:给人带来希望并让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这一切,能不让人愁上加愁吗?这是上片的内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还是写青年女子的愁状。待在闺房里是“寸肠千缕愁”,只好走到闺房外面。但过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随便走下闺房楼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着栏杆想一想,望一望。想什么?正是那“催花雨”让她想到了“人何处?”想道了离自己而远去的意中人现在何处?,是否也在淋雨?什么时候回来?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忧愁的原因;那她望什么?望外面的风景吗?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归来时的情景。望到了吗?没有。那望到了什么?望到了“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是啊!望到的是连到天边的无际荒草,是望不见归路——意中人归来的那条路。这就是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心理状态和无望结果。
以上就是这首词在四十一个字中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这首词的结构和写作艺术手法: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是递进的写法。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是无际荒草,近处是雨催花落;闺房内是愁肠寸断,闺房外是满目凄凉。多么凄美的意境!词人在这里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确已然写尽、写透,可谓淋漓尽致!所以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翻译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二
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闺”,写一个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闺房里,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写青年女子的愁状,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可见她的寂寞和忧愁该有多么厉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写青年女子忧愁的环境:给人带来希望并让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这一切,能不让人愁上加愁吗?这是上片的内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还是写青年女子的愁状。待在闺房里是“寸肠千缕愁”,只好走到闺房外面。但过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随便走下闺房楼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着栏杆想一想,望一望。想什么?正是那“催花雨”让她想到了“人何处?”想道了离自己而远去的意中人现在何处?,是否也在淋雨?什么时候回来?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忧愁的原因;那她望什么?望外面的风景吗?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归来时的情景。望到了吗?没有。那望到了什么?望到了“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是啊!望到的是连到天边的无际荒草,是望不见归路——意中人归来的那条路。这就是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心理状态和无望结果。
以上就是这首词在四十一个字中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这首词的结构和写作艺术手法: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是递进的写法。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是无际荒草,近处是雨催花落;闺房内是愁肠寸断,闺房外是满目凄凉。多么凄美的意境!词人在这里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确已然写尽、写透,可谓淋漓尽致!所以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点绛唇·闺思
宋代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草一作:芳)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⑶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⑷“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第四篇: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朝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译文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点绛唇·蹴罢秋千》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点绛唇·蹴罢秋千》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应当就是作于此年前后。
第五篇: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1点绛唇·蹴罢秋千
朝代:宋朝
作者: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注释
蹴(cù):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袜刬(chǎn):即刬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溜:溜走,滑落。
和:含。
走:跑,快走。
关于此词作者众说纷纭,杨慎《词林万选》等收为李清照词,杨金本《草堂诗余》作苏轼词,《花草粹编》等作无名氏词,《词的》作周邦彦词,唐五代及北宋词集中词作互见现象所在多见,不足为奇。
赏析: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翻译: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及赏析3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宋代〕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蹴:踏。此处指打秋千。慵:懒,倦怠的样子。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千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入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一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一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千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部。“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入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