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翻转课堂56课教案
“两案引导,分段达标”八年级历史课时任务单
姓名
班级
小组
使用时间
****年**月**日
审批 课题
第5课《三大改造》 编制人
目标 导学
1.了解三大改造。
2.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重难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与实质。
自
主
探
究
学
案 问题记录 学案内容
自主学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________满足不了_____________的需要。(2)①农业: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②手工业: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_合作社。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_________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自主学习二:资本主义工商业
(1)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2)三大改造的意义
结果: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基本制度。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训
练
展
示
学
案 知识点梳理 识记 理解 应用
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 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
学生笔 记
学
案
内
容
1.关于1956年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A、农民已经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
B、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个体所有制成为集体所有制
3.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A、租赁
B、借用
C、赎买
D、没收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实行农业合作化
B、建立国营经济
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D、恢复国民经济
6.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A、互助组
B、供销合作社
C、生产合作社
D、公私合营
7、企业的私有制相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8、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
(3)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9、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枣庄市第26中学“两案引导,分段达标”八年级历史课时任务单
姓名
班级
小组
使用时间
****年**月**日
审批 课题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编制人
目标 导学
1.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2.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为代表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3.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重难点
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自
主
探
究
学
案 问题记录 学案内容
自主学习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____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总路线
时间:__________年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3)严重失误
内容:“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在工农业上的表现: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大炼钢铁)原因:.①对我国_____________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和“_________” 后果:1958年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自主学习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_、称号“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_;县委书记_______,称号“_________”雷锋(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①训
练
展
示
学
案 知识点梳理 识记 理解 应用
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
* 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
*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学生笔 记
学
案
内
容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十年文革时期
2、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苏联撕毁合同
D急于求成 4、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八大”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5、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全面完成“一五”计划
B、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C、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
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10、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钢铁长城》教案(范文)
人教版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八年级(下)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两班共有学生103人,从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待进步和提高;但也有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进心较强。要抓住学生的上进心理积极正确培养,达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效果。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资料,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会从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2)培养学生从各种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演示人民海军、空军发展的历程,进行不同时期的国力、军事力量的对比,在比较中体会国家的强大与国防力量增强的关系,提高通过比较掌握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而使学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武装力量强大的意义。
[教学设想]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针对学生对军事的了解不是太多的情况,教师应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从对比中直观感受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情感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①)
从百万大裁军(课后阅读卡)引入
(导入②)
书上两幅照片
(导入③)
录相《开国大典》阅兵式和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请学生谈感受,引入到国防的钢铁长城。
一、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课前提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活动一:[比一比] 你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由哪些兵种组成吗?
1、人民海军的建立
学生活动[比一比] 请同学们看书P66~67,请说出人民海军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比一比哪一小组归纳得又准确又简洁。
学生活动[议一议] 为什么说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疆土?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补充] 1840年之后的百余年,英法日俄美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多媒体图片展示] 介绍海军的兵种、装备,说明海军的现代化程度。
[瞬间回眸] 学生针对中国海军的三次出访进行模拟现场报道。
2、空军的建立
活动二[比一比] 学生看书归纳空军发展的历程。
学生活动[小故事] 学生讲述战斗英雄蒋道平的战斗故事。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 部分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的中国军用飞机的图片(或声像)资料。
[补充材料]
我国空军最早装备的国产飞机,是南昌飞机制造厂1951年8月仿制的苏联雅克-18型活塞式教练机,后命名为初教-5。这种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转折点。毛泽东主席为此发贺电指出:“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6年7月19日,我国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厂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5,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是少数几个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4年1月,我国又成功地仿制出米格-19型超音速歼击飞机,命名为歼
19676年月,我国又仿制成功米格-21型飞机,后命名为歼-7。强击机是在歼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军成立初期使用的是苏制伊尔-1型活塞式强击机。
1958年3月,空军刘亚楼司令员在航空工业局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空军迫切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同年6月,沈阳飞机厂提出初步方案。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由南昌飞机厂研制。这种新型喷气式强击机,后命名为强-5型。
我国在国土防空中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在重点发展歼击机的前提下,也发展了轻型和中型轰炸机。
1958年10月,周恩来总理决定提前试制图-16型喷气式轰炸机。
1959年9月,我国用前苏联提供的组装件装配的图-16轰炸机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后改称为轰-6型。1964年,哈尔滨飞机厂对伊尔-28型飞机改进设计,定型设计,定型生产后命名为轰-5型轰炸机,并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活动三[大显身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书上P68或多媒体图片配文说明。
《水下发射导弹》《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师生互动[议一议] 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我国的核力量呢?
学生活动[谈一谈](小记者采访)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建国以来国防建设的历史,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可以是学生来做)
围绕钢铁长城进行小结。
八.课堂练习
见配套练习
九.作业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军事图片集》各班进行交流。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补充材料] 我国建设战略核反志力量的努力,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1957年12月来自全军各部及科研单位的六百多名干部,战士组建地导弹训练大队。
1960年3月在1959年6月组建的某一战略导弹战斗营在西北某市的一所炮兵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导弹第一营”,也是亚洲各国中最早的一支战略导弹队。
1967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一支掌握现代化尖端武器的特种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序列中正式成立,它的名字由周恩来总理亲定:第二炮兵,后来它被世人称作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对比鉴别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
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
·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教师指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
开国大典 让学生观看第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 2 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教师指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组织学生完成第4页“练一练”:应选A(这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决定)。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还做出了什么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B.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
C.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根据第5页“活动与探究·2”:毛泽东两边的西-藏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啊沛·阿旺晋美,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教师总结: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 练习巩固 完成作业:填充图册第2——3页。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2课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掌 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索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他们“最可爱”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学习英雄热爱祖国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觉拥军加强国防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教师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3.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最好有人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根据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应选C(“①朝鲜爆发内战”是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不是我们出兵的原因。总之,美国悍然出兵在前,我们被-迫出兵在后,我们不存在着干涉朝鲜内政的主观动因。)根据第7页“动脑筋”:
A.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不能。)B.他们谁说得对?(都对。)
C.为什么?(必须制止美国的侵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鲜,才能伸张国际正义;正义的力量最终将会战胜邪-恶力量——历史所昭示的真理。)·教师指出:从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完成《历史填图册》3——4页习题。其中最后一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A.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英明睿智;B.广大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C.朝鲜军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正义性质;E.国际正义力量大力支持等等。)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 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资料形成概念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党爱国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物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 7 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掌 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 9 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
3.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 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11 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掌 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辨别图片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对比鉴别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崇敬楷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 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画中诗句里,“肥猪赛大象”属于浮夸,“全社杀一口”的“社”指人民公社,“足够吃半年”是社员共同吃“大锅饭”,属于“共-产”风。)根据26页“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宣传是错误的,违背了客观规律。)8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分析不够细致,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情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师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根据《地图册》第9页《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完成《填图册》第6页的(2)、(3)两小题。
(其中“建设成就”可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A.二钢——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 B.二铁——包兰铁路、兰新铁路C.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 D.油——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E.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上海]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
A.领导正确:“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
B.干群积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忘我劳动,无私奉公,作出了卓越贡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接龙回答”:)
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雷锋
3指导学生完成《填图册》第7页3、4两题。其中有关雷锋的第(1)题可以在课余完成。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应选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填图册》第9页剩余的题目。
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掌 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联系综合“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 观爱党情感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唯物史观“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
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动-乱和灾难
1让学生观看第30——31页《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等图片和课文内容,讨论回答:“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住呢?
那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党内生活完全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一时之间很难纠正那些错误做法。
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以党中央副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正直的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反革命集团,被称作“四人帮”。他们相互利用,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1976年周 16 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矗)
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33页“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0页各题。
B在34页“活动与探究”中选择一题,本学期内完成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等步骤,最后要把探究成果记录下来。(《史海荡舟》网站将为同学们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方便。)
3根据《新学案》,为一、二单元的复习作好准备。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掌 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完整领悟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 观民族复兴责 任 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各题。
B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C完成《新学案》21—22页“自我测评”,对于填表题中“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第1课“导入框”内容,稍作介绍。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 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 任 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l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按《历史填图册》12——13页第3题的要求,先在课本41页或《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 21 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常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l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填充图册第12——13页剩余各题。
2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2”,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 22 ——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3根据43页“活动与探究·1”,启发学生从经营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中,选好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存入成长记录袋备案。
完成《新学案》23—24页“自我测评”。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掌 握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顺时归纳整理知识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利用教材有关邓-小-平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是
“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 值 观衷心敬仰总设计师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正确树立人生理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课本45页注解寻找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联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年苏联是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遭到严重挫折。后来是毛泽东等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那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是总结了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根据4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列表、讨论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时 期作 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6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1、4(2)两题。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课本45页“导入框”、47页插图和49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都反映了哪件大事?(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的重要观点是什么?(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尧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让全国人民都发财等。)
3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4(1)题:(这些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92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问题困扰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A.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D.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
E.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F.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G.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等。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A.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B.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1”,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应当结合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谈体会,发表议论。教师要注意疏导学生因家长下岗、或因家庭偶发暂时困难时的思想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2完成课本48页“练一练”:应选D(A是“一个中心”,B和C是“两个坚持”,它们都属于基本路线内容。)
3完成《新学案》14页“自我测评”剩余题目。
4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2”,建议学生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助收集、整理亲朋好友的相片,按照下表所列的内容选出若干张,自己执笔撰写说明文字:
相片题目拍摄时间相片人物与你的关系相片景物与你家的关系你觉得这张相片有什么意义
备注:
①假如具体年代记不清楚,只要标明大约时间即可。例如:解放前、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时期、土地改革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跃进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也可以根据相片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②意义部分可以反映亲友关系的和-谐美满,也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日常生活的不断改善、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等。
③不必局限在哪一天完成,可以一边收集一边填写。表格填不下的,可以用其他纸张誊写,粘在课本上。
④极力建议同学们整理成家庭相册或个人相册,热切呼吁有电脑的同学制成电子相册类作品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掌 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图想象知识迁移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继承传统树立责任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学习英模积极进取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历史传统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转载自百分网http://
中华网军事频道
海峡军事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
(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有志于此的同学,请登陆网站
C.中国发明网
F.邓稼先
5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 握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 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动探索实际应用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 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863计划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A.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B.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自然渗透。C.由组内同学配合展示资料,进行情境表演或旁白解说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索的愉悦情感。D.组织全班学生记忆这些领域并进行“接龙”比赛。E.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3页“练一练”,提醒大家凭印象果断书写,然后对照课文订正。)
1根据课本91页“动脑筋”: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B.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教师过渡:在这八个领域里,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看看94页“自由阅读卡”。至于同学们已经普遍接触的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了,它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2页插图,体会邓-小-平对于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关注。组织讨论:
1你喜欢上网吗?(·举手示意即可)
2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是否愿意遵守?(·举手示意即可)
3学生分组用“要„„”对“不„„”的形式诵读92——93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4鼓励学生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有效地传递文件、交流见解、切磋问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4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48——5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强调要学会书写那几位老科学家的姓名)。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项 目表 现 与 进 步
人文精神
方法和能力
知识的获得
自己学习的特点
4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掌 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运用资料理解分析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创新求异通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项练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1重温课本81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前景如 47 何?请大家学习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根据96页“动脑筋”,分层讨论回答:
A.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教师指出:早在100多年前,英、法、美等国已经成功推行义务教育,这是它们今天位居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B.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右边的女同学)
C.为什么?(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D.结合95页“导入框”、98页“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思考回答: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2指导学生诵读95页“文献资料·邓-小-平题词”,谈论心得:
(A.这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B.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矗 C.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7页“练一练”:应选C [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怎样发展教育事业?
(A.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B.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过渡:所谓“九年义务教育”,指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7页插图,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人局面。组织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A.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B.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2你想知道我们三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吗?
(向学生推荐以下网站:
A.泉州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B.泉州师范学院www.xiexiebang.com/index.asp
C.泉州广播电视大学 www.xiexiebang.com/
D.泉州华侨大学 www.xiexiebang.com/)
3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可以自由发挥,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各组推选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5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51——52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对于问题说明题,主要掌握两个1/3:“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3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煌
掌 握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大赛事中的夺冠人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历史资源,收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体育明星等相关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体育事业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溯源固本立志奉献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 文艺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事业的成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
教学难点 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99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但要注意从讨论时间、思维理念等方面予以调控。)
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和体育健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的繁荣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A.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B.来源丰富:新旧社会交替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批《班主任》之类的好作品。)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艺术的发展
第四篇:翻转课堂发展历史
翻转课堂的由来与发展
萌芽于2000年的美国迈阿密大学,莫林*拉赫、格伦*普拉特、迈克尔*特雷格拉三位初步阐释。同年韦斯利*贝克在第十一届大学教学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
2007年美国的乔纳森*伯尔曼、亚伦*萨姆斯为了帮助那些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而造成大量缺课的学生跟上进度,精心录制了视频上传到网络,这种教学模式迅速在北美成为教师实践和研究的热点
2011年重庆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海珠区第五中学在中国率先开设翻转课堂实验班,在此之后全国中小学纷纷效仿,教育界同仁也开始关注并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翻转课堂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翻转课堂教
案
课题
20*景阳冈
设计人
夏国琴
目
标
导
学、认识11个生字,读记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重点
难点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从中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自
学
质
疑
学
案
疑问记录
学
案
内
容
一、预习反馈,基础博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ö”。
山冈(gǎnggāng)
晌(xiǎngshǎng)午
蹿(cuān
cuàn)下来
诡计
吓唬(hǔ
hu)
折(zhé
shé)做两截
(2)辨字组词
唬()
跪()
抢()
跨()
琥
诡()
跄()
胯()
霹()
励()
拼()
踉()
劈()
雳()
迸()
粮()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方法提示:可以先把读熟练,然后把不懂的词语放到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
现在词
文言词——
现在词
大虫
--()
吃酒
--()
榜文
--()
店家
--()
如何
--()
筛酒
--()
客官
--()
2、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段意:
第二段段意:
第三段段意:
第四段段意: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体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2、大虫是怎样向武松进攻的?武松又是怎样怎样应战的?体现出武松怎样的特点?
3、描写武松打虎动作的词语有哪些?用“——”画出来。这些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4、请你用四个词语概括出整个故事的情节:
()——()——()——()
训
练
展
示
学
案
知识要点梳理
识记
理解
运用
学生笔记
学
案
内
容
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
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柴进说:“正好请洪教头一起来坐坐。”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充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柴进说:“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柴进连忙请两个差人开了枷,笑着说:“请两位教头使出本事,再试一棒。”洪教头提起棒来就要打。柴进说:“慢!二位教头比试,不同一般,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谁赢谁就将这银子拿去。”说着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你能理解下列词语吗?
上首:
依草附木:
彩头:
2、给下列词语找近义词
理睬—()
厚待—()
羞惭—()
小瞧—()
较量—()
推辞—()
3、你觉文中的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像《景阳冈》这篇一样,本文题目虽然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但开始却写林冲的谦让,这是为什么呢?
5、本文与《景阳冈》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
结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