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短歌行》(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汇报课教案) 2
7、《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讨论分析,品味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光阴、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斗志。【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古诗,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内容;再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主旨,即情感关键词:忧;三读古诗,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因何而忧;四读古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忧愁和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身处在**的年代,壮志未酬,报负不得的人常常会感叹人生的短暂。有的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归隐山林,消极避世。然而,“时势造英雄”,世上总有一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的猛士”。他们珍惜岁月,发奋努力,拓展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身处**时代的曹操是怎样奋发图强、拓展人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他的名作《短歌行》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进入文本学习,我们知道曹操当时挥师浩浩荡荡南下,创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结合影视片段体验一下朗诵《短歌行》时的情感。
提示:观影完毕,同学点评后,教师发言:当时曹操军队声势浩大,大有荡平南方之势,所以一定要读得壮阔、雄宏、豪迈!要慢一点,要有重读。
2、下面我们集体朗读一遍,要注意读得壮阔、雄宏、豪迈,并且找出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一个?
明确:忧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那么曹操为何而忧?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再读诗歌,分组讨论,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明确: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忧“求贤不得”。(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就”。
2、当我们明白了曹操之“忧”所在,下面我们再看,在诗歌第一节中,曹操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忧”?
学生讨论作答要点提示: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奠定情感主题,借助“酒”和“朝露”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深忧人生短暂。
关于酒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宋·柳永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宋·李清照
可以看得出以上诗人、词人写酒是为了表达自己各自的忧愁,但曹操却不同,他纵酒放歌,心忧天下,貌似颓放,实则进取
以“朝露”比喻时光短暂,应和前文“人生几何!”
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杜康美酒不解忧,因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用典和比兴的手法引出作者“求贤不得”之忧。《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歌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兴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曹操求贤若渴、礼待贤士的情感。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展现了曹操欲招尽天下贤士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雄宏气魄和一统天下的壮志,但是这个壮志未能实现,所以忧其功业未就。
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第一种说法:曹操把贤士比作天上的月亮,想着这些贤士何时才能投奔自己。摘月是何等壮阔、何等气魄,那种大气和胆量非常人所为;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以看出他求贤不得之忧是绵绵不绝的。第二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
⑥“越陌度仟,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如果曹操未能及时求访到贤士,希望贤士屈驾来投,曹操定然礼遇贤士,把酒畅谈,共赴宏图大业。
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是在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与群臣畅饮并鼓动大家的时候看到了乌鹊南飞的场景,根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理解。含义有两种:一是告诉贤士,不要再犹豫,赶紧投奔曹操;二是当时曹操挥师南下,贤才去南方是找不到最好的明主的,还是急切希望贤士投奔自己。
3、本诗鉴赏方法小结:
①诗中人、景、物有哪些?
②人、景、物的特殊含义是什么?表达技巧是什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再次朗诵《短歌行》,一定要读出曹操忧其“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情感,并思考曹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有何启发?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珍惜时间的角度:珍惜美好年华,切不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从面对激烈竞争的角度:充分准备,积极主动,自信乐观,勇于挑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五、归纳总结
曹公短歌,慷慨悲凉。情感激昂,荡气回肠。求贤若渴苦忧求贤不得,人生苦短深忧功业未成。
杜康解忧不解忧,唯有贤者解其忧。海纳百川礼贤志,自比周公显其怀。比兴用典文采扬,短歌微吟不能长。天下归心势在行,横槊赋诗《短歌行》!
六、作业:背诵《短歌行》,并完成《导学案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篇:7、《短歌行》(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汇报课教案)
7、《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讨论分析,品味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光阴、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斗志。【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古诗,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内容;再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主旨,即情感关键词:忧;三读古诗,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因何而忧;四读古诗,引导学生发掘曹操以何解忧,并深入体会曹操求贤若渴的忧愁和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五读古诗,请学生谈谈古诗情感对自己的启发。【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段关于《三国演义》中的图片视频,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为融入本节课教学情境做铺垫。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狼烟四起,英雄辈出却伤时不我待,豪杰风流竞叹壮志难酬,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之称的曹操戎马一生,功业显赫,在其《龟虽寿》中依旧慷慨直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发出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最强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再次领略曹操的英雄本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进入文本学习,我们知道曹操当时挥师浩浩荡荡南下,创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出来,下面我们推荐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短歌行》。
提示:朗读完毕,同学点评。
明确:当时曹操军队声势浩大,志在荡平南方,所以一定要读得壮阔、雄宏、豪迈!要慢一点,要有重读字词,注意节奏感。
2、下面我们请集体朗读一遍,要注意读得壮阔、雄宏、豪迈,划出自己不懂得句子,并且找出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一个?
明确:忧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曹操为何而忧?分组讨论,在诗中找出依据并赏析。
明确: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开篇奠定情感主题,借助“酒”和“朝露”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深忧人生短暂。曹操纵酒放歌,心忧天下,貌似颓废,实则进取,以“朝露”比喻时光短暂,应和前文“人生几何!”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忧“求贤不得”。用典和比兴的手法引出作者“求贤不得”之忧。《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歌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就”。展现了曹操欲招尽天下贤士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雄宏气魄和一统天下的壮志,但是这个壮志未能实现,所以忧其功业未就。
2、曹操以何解忧?请在诗中找出依据并赏析。明确:
①“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杜康美酒不解忧,因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兴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曹
操求贤若渴、礼待贤士的情感。
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第一种说法:曹操把贤士比作天上的月亮,想着这些贤士何时才能投奔自己。摘月是何等壮阔、何等气魄,那种大气和胆量非常人所为;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以看出他求贤不得之忧是绵绵不绝的。第二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
④“越陌度仟,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如果曹操未能及时求访到贤士,希望贤士屈驾来投,曹操定然礼遇贤士,把酒畅谈,共赴宏图大业。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是在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与群臣畅饮并鼓动大家的时候看到了乌鹊南飞的场景,根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理解。含义有两种:一是告诉贤士,不要再犹豫,赶紧投奔曹操;二是当时曹操挥师南下,贤才去南方是找不到最好的明主的,还是急切希望贤士投奔自己。
四、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短歌行》,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曹操忧其“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情感,并结合文本,思考曹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有何启发?
预设提示: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珍惜时间的角度:珍惜美好年华,切不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从面对激烈竞争的角度:充分准备,积极主动,自信乐观,勇于挑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五、归纳总结
曹公短歌,慷慨悲凉。情感激昂,荡气回肠。求贤若渴苦忧求贤不得,人生苦短深忧功业未成。
杜康解忧不解忧,唯有贤者解其忧。海纳百川纳贤怀,自比周公显其诚。
比兴用典文采扬,短歌微吟不能长。天下归心鸿鹄志,横槊赋诗《短歌行》!
结束语:曹操横槊赋诗,俯览天下大志溢于言表,而今你们年少有为,必当奋发有为,作为老师,更期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你们以华山为荣耀,明天华山必以你们为骄傲,因为你们的使命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六、作业:
1、背诵《短歌行》,完成《导学案习题》。
2、借助课外资料,借助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曹操重才尚贤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 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②古文句子连解法:
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
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
吾未见其明也
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讨论:
【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三、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 和 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做法;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4、诵读课文
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不然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从,跟随,而,顺承
今:“从而”是连词
⑥是故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一词多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E、不耻相师
F、或师焉,或不焉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一词多义】
A、择师而教之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古之学者
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F、句读之不知
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H、蚓无爪牙之利
I、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一词多义】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学于余
(6)而耻学于师
(7)不拘于时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1)则群聚而笑之
(1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师道也
(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则群聚而笑之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作文作文素材
(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他们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CAI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353年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3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笔”。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追逐书圣王羲之人生探索的踪迹。(板书课题)
2、鉴赏《兰亭集序》碑帖摹本,导入课文。
投影《兰亭集序》碑帖摹本,或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彩色插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其创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其书体为行草,其价值为“行书第一”,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这横竖撇点捺、勾勾画画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华夏民族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感悟到作者才性气质、精神生命的昭示与张扬!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是什么呢?它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读。放录音范读或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语速、节奏、感情基调和生字词读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语速、节奏、基调等。读前强调:①应读准的字词(略)。②语调、语速、句读等。如“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二段语速变缓变重,尤其是“向之所欣„„岂不痛哉!”句,要读出深沉之慨。第三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3、齐读(或轮读)。涵泳文气,训练语感。
三、疏通理解。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助读资料),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2、质疑。就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释疑解惑。
3、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金版新学案—教师用书》(知能巩固各题)(P177)、翻译有关句段。
四、研读背诵。
1、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乐”者,游宴之乐也;“痛”者,死生之痛也;“悲”者,人生之悲也。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研读第一段。
①讨论: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②点拨、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写)。二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③背诵。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3、研读第二段。
①讨论:作者“痛”自何来?缘何而“痛”?
②点拨、明确:作者由“乐”而忧,由忧生“痛”,由生而死,生死相依,生命短暂,感慨沉痛。作者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们相处往来,虽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是相同的。一者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二者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持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三者来自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之大,岂不令人“痛”哉?
③背诵。
4、研读第三段。①讨论:作者因何生“悲”?所“悲”为何?
②点拨、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由的体悟“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批判当前士大夫虚无主义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此句是理解难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发“后之视近,亦由今视昔”的“悲”叹。其实质是对生死的悲叹,对生命易逝、盛筵难再的悲叹。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点明诗集由来——故列叙时人„„,编辑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
③背诵第三段。
5、尝试背诵全文。
五、探究与评价。
1、如何理解评价寓于文中的作者的生死观、人生观?(亦可将教参的分析,提供学生讨论)
2、可适当拓展:何谓生死观?生命个体对生与死的态度、看法和追求。请于历史长河中撷取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对生死的理解阐释的名言警句。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丈夫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痊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赞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藏克家:“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作者对生死是豁达的向上的进取的。
何谓人生观?(略)关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讨论。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陶渊明:“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等。(人生如一串葡萄,人生如半杯水的比喻——乐观与悲观)。作者对人生是热爱、进取、有为的。
六、鉴赏。
1、鉴赏本文文笔洗练、词汇丰富、句式骈散结合之美。
2、鉴赏本篇序言的与众不同之妙。
3、比较鉴赏。试比较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异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