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短歌行》教案(二)
《短歌行》教学设计
【学情文本定位】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本课教材定位为略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学习本单元诗歌,要注重反复吟咏,体会情感,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本单元的七首诗歌,既有现实主义作品《诗经》,又有浪漫主义作品《离骚》,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诗体、流派、思想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也是能充分体现“建安诗歌”流派“慷慨悲壮”特点的一首诗,与本课第一首诗《涉江采芙蓉》所代表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有明显不同。《古诗十九首》多写游子思妇或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语言哀而不伤,雅致悠远。但是建安诗歌却是“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 ”(《文心雕龙·明诗》),后人把这种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结合本单元、本课的安排,我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了解建安诗歌流派的特点定位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很容易流于对诗歌情感泛泛解读的表面,不能深入其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对诗歌朗诵吟咏的精确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曹操内心深处的情感,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风格。【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短歌行》是赤壁大战前,北方已定时曹操所作,当时的曹操已是中年,但有一统天下,君临四海的情怀和气势。诗中抒情言志慷慨激昂,感情大开大合,体现了建安诗歌“慷慨任气”的特点。所以,在本诗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走进诗歌,让学生与作者相遇,在朗读吟咏中加强对本诗思想情感的把握。而且本诗语言凝练含蓄,这需要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主体会,并通过合作探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学情、本课设计理念和单元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疏通全诗,理解诗意;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明确诗歌的主旨。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通过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
【文本特色解读】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范文澜曾言,四言之“立意刚劲,造语质直,《三百篇》之后,只有曹操一人,号称独步”。(范文澜 《中国通史》
人民出版社 2015年)而“刚劲”“质直”也就是《文心雕龙》中刘勰所提到的建安文学的特点:“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 ”(刘勰
《文心雕龙》 中华书局 2012年)建安文学的这些特征也就被人称为“建安风骨”。
大开大合之情感
“慷慨”含意有二,其一:意气激昂,其二:胸襟开阔。
激昂者,应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在本诗中,由“对酒当歌”之乐事起笔,一边酣饮美酒,一边高唱歌曲,可谓乐极!但诗人迅速转向了“苦”和“忧”的悲情之中。以“朝露”作比,悲生命之短暂。联系背景,诗人此时已年过半百。美好年华转瞬即逝,岂不让人悲情入骨?景圣琪曾强调“主客体深刻矛盾纠结时候的张力成为建安风骨不可多得的风格支柱”。(景圣琪
《三曹雄起——建安风骨之髓》,名作欣赏,2009,第30期)这种由乐到悲的感情大开大合,大大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情感张力。
寻常之人,往往由悲一路写去,悲愤之人,大抵“古来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苦闷之人,应为“举杯断绝歌路难”;豁达之人,亦不过“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但是作者确实独具匠心,没有在“杜康”中沉湎于飘飘然的杯酌之中,而是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激昂的心态,来回应生命短暂之悲。“但为君故”,“君”指何人?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我们看到,作者为之而忧而沉吟的正是“青青子衿”,这些有学识的人。“呦呦鹿鸣”以下四句都是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引用诗句,转化了诗句的主题,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怀。最后四句,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抱负,向天下的才俊发出了真诚热切的召唤。表明对贤才的需要是多多益善,自己也会像周公那样殷勤地接待人才。
这种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情感上一扫“悲”的格调,进入到了积极的“壮”的层次。
王国维曾说:“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曹操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突破了两汉腐朽经学的桎梏,也与《古诗十九首》中一些文人的风格大不相同,没有单纯的从形而上的情感和价值层面进行抒发和阐释,而是面对形而下的现实,表现了主动积极,昂扬向上的独特的生命情感和人生价值。
师古不泥古之语言
曹操的诗歌多为多为杂言体。但无论是四言诗,还是五言诗,曹操在语言上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宗师”。那么在这首诗中,曹操又是如何运用语言的呢?
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
《诗品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年)“古直”是以《诗经》以来一直到乐府古诗等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古”是指借用《诗经》和乐府古诗中的语言运用手法;“直”意思有二,一指直抒胸臆;二指用字简约,不事雕饰。
在本首诗中,曹操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等。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而且在四言的运用上,曹操也有自己的独创,《诗经》中的四言体,在语言结构上,两句一行,四句一节。一句不能单独成立,需要
下一句才能完成一个整体意思。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而本首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主要是凭意思的连贯构成一行或一节,各句句法是独立的,由此看见曹操的师古不泥古的创造性。
其次,《诗经》多为叙事,而本首诗则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如“人生几何”“忧思难忘”“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等,作者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而且灵活化用《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诗句。那原来“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和倾慕。
另外,曹操的诗歌用韵也极为宽广。本诗四句一韵,平仄韵脚交互使用,句式齐整,音调和谐,无论从视觉或是听觉上,都能给读者一种美感,也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曹操不仅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创造性。整首诗跌宕悠扬,于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慷慨昂扬的激情,表达诗人为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求贤若渴、尊重贤士的真诚热切之心。这首诗在写法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不但善于用典,更善于化用诗句。思想含蓄深沉,又慷慨悲壮,创造出了深远丰富的意境,这首诗不愧为建安诗派的代表作品,也不愧为传世千古的经典。【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群雄并峙、逐鹿中原,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建安诗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来一探建安风骨的特点。
二、初读文本,把握情感
问题:自读诗歌,看你读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慷当以慷”——激昂
“人生几何” ——惆怅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倾慕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欣喜、热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期待
教师小结:一首诗歌有悲有喜,有乐有愁,可谓气象万千。
三、品读涵泳,体会情感
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朗诵技巧并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思考全诗的情感发展脉络是什么?
1.学生朗诵,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附:本首诗朗诵的具体指导(重在诗句里的情感)重音:.停顿: /
语速:快
慢
语调: 升调↑ 降调↓平调→
曲折调√ 语气节奏:()
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苍劲悲凉
气沉声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惆怅轻柔
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慢(深沉悠长
气徐声柔)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慢(深情舒缓
气舒声平)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快(轻快高昂
气满声高)
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慢(深情激昂
气足声高)..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沉郁悠长
气缓声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快(轻快愉悦
气满声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快(轻快高亢
气满声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慢(惆怅舒缓
气舒声平)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快(急促高亢
气短声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慢(铿锵有力
气满声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2.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
忧——思——迎——归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忧——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思——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迎——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盼——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教师小结:这首诗歌既有对人生短暂的忧思,又有对贤才到来的热情;既有对贤才徘徊的劝慰,又有天下归心的壮志豪情,感情或低沉,或高昂,或柔情满怀,或豪迈大度,到最后,自信、高昂将心头的苦闷一扫而光,转入一个山高海阔的境界。
四、悟读体察,把握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
明确:慷慨激昂 慷慨悲壮 慷慨悲凉 苍凉悲壮
教师小结:诚如钟嵘《诗品》所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题中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风格。
四、背诵作结,感受豪情
“诗品即人品”一首《短歌行》不仅张扬了一个时代,更代表了一位有王者风范的作家,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作者的魅力。
五、作业
阅读《龟虽寿》,试从情感内容和诗歌风格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教后反思】
古诗词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即“初读”“品读”“悟读”,本课以朗读贯穿始终。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隐藏在句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建安诗歌的流派特色。课堂目标基本落实到位。
本节课的不足:
1.对于课堂动态生成关注不够。没有抓住生成的契机,宥于预设,课堂上学生展示出:“譬如朝露”是举例,我应该抓住契机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举例和比喻的区别以及思维向纵深发展。
2.课堂预设过多,束缚了思路,操作过程收放不够自如。朗读这一环节应该在放开的基础上适当收拢。【名师点评】
学习古代诗歌,重在反复诵读。通过不断地诵读,逐渐体味诗意,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进而再学习古代诗歌独有的特点和风格。
朱慧颖老师的这篇曹操的《短歌行》教学设计,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从这篇课文在全册教材以及本单元的位置定位,从《短歌行》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出发,立足于“建安风骨”的特点,遵循于古代诗歌教学的规律,将教学目标的重点设定为:通过反复品读,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通过赏析语言,理解建安诗歌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是符合这首诗的教学实际的。
值得欣喜的是,在指导学生诵读方面,朱老师做了非常细致具体的指导。不像一些课堂上的诵读,只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节奏特点,读出情感来呢?多是笼统说说,很少有具体的方法。朱老师教给学生具体的符号文字标记方法,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语气节奏上,指导学生对每一诗句做标记,然后再按照标记要求去诵读。这样细致具体的诵读指导,学生自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抑扬顿挫、轻重急缓的诵读中,对于诗歌的语气、诗人的感情,就能慢慢体会、逐渐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另外,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比较集中,没有问题散乱之感,四个问题均是围绕全诗四个层次中诗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情设置的,意在探讨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这也是学习领悟诗歌的主旨所在。但
是,也给人有问题过于细碎、单调之感。如果把这四个问题总括成一个主问题:从全诗看,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诗歌顺序,进行具体辨析。这样设置主问题,内容更集中,学生面对的是整篇诗歌,更能居高临下,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鉴赏,应该从具体的诗句、词语着手,仔细咀嚼,反复体味,进而从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再到诗人曹操整体的语言特点,最后到“建安风骨”的语言特点,使学生将一首诗、一个诗人、一个时代的文学,能放到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去认识、去理解,这样也就把一首诗的学习扩充出去、拓展延伸,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并局限于这一首《短歌行》的学习上。
第二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短歌行》
李静文
短歌行 曹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重点、难点
1.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3.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学生活动
在这一课时,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短歌行》。●教学步骤
一、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御军三十余
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由于他爱好音乐,又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许多歌辞。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然用的旧调、旧题,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2、解题
什么叫短歌?《乐府解题》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诵读感知,读出“忧”情 1)听范读
譬 pì 如 呦呦 yōu 子衿 jīn 鼓瑟sè
可掇 duō 度阡 qiān
越陌mò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后,一个代表朗读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4.疏通、理解: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 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5.咀嚼、鉴赏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剖析:这里写的是借酒浇愁,表面上似写个人行为、个人感慨、个人心愿,其实是对整个人生的最深刻的感悟。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对人生苦短的悲叹,这是诗意的发端,为下面诗意的展开作铺垫。2.“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剖析:“青青子衿”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桃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人多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衿,衣领。周代读书人穿青色衣领的服装,曹操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盼。
“呦呦鹿鸣”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原诗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是一首叙述贵族宴会宾客的诗。曹操信手拈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和热诚。
二、重点语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剖析:看似劝人及时行乐,但联系背景来看,此诗作于与孙权决战之时,大宴诸将,此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有一统天下之雄心。所以这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许多贤才如“乌鹊”一般,没有归宿,便对他们发出呼唤,希望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主旨探讨
关于《短歌行》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① 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对友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② 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6.熟读、巩固
7.布置作业:选读曹操的其他诗篇
三、迁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所表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六、结语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漩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物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在本科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诵读,使学生在反复巩固对诗歌的理解,不断充实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本节课中唯一不满意的是,我本人的示范作用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本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少,但是遗忘了教师的适时诵读展示。时间的把握也还要更严格一点,课外拓展没有完成,以后要注意一点。
第三篇:笑笑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短歌行教案3(本站推荐)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短歌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具设备: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趣味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演唱《短歌行》的视频。
这是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不管怎样,结合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来看,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是毫无疑问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四、疑难探究: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五、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1、一日,煮鸡蛋碰上了煎鸡蛋,煎鸡蛋说:“蛋哥啊~做蛋不要太滑了。” 然后煮鸡蛋说:“蛋弟呀,做蛋不能太油了!” 煎鸡蛋。。。
2、紫薇:尔康,你幸福吗? 尔康:你忘了吗,我一直姓福。
3、身体有点不舒服,去看医生。
“哦,不舒服啊?来,咳嗽一下我听听……好,再咳两声……嗯,你这个情况啊我清楚了:你呢,是咳嗽。”
4、“有女朋友吗?” “有了。” “有钱人啊你。” “......”
5、老婆:“今天情人节,你是要爱惜钱包呢?还是保重身体?”
1、有三个人去看戏,一个是聋子,一个是瞎子,一个是歪脖子。看完了戏,演员问他们:“戏怎么样?” 聋子说:“还行,就是没有声音。” 瞎子说:“烂透了,根本就没人演!” 歪脖子说:“挺不错的,就是戏台有点歪。”
2、三毛去发型屋做发型,对发型师说:给我编个麻花辫。发型师不小心弄掉了三毛的一根头发。
三毛叹口气说:那来个中分好拉。可是发型师不小心又弄掉了根。
三毛一看火了:你丫的想让我披头散啊?!
3、乡间有个小偷,夜里来到老头家窥探,正好被从外面回来的老头看见。小偷慌忙夺路而逃,情急之下连从别人家偷来的羊皮袄也顾不得了。老头从地上拾起小偷丢下的羊皮袄,穿在身上一试很合身,心里非常高兴。由于这次白白捡了个大便宜,以后他每次夜里回到家时,见到门庭平安无事,心里就很失望,总是皱紧眉头,不住地念叨着:“今夜怎么就没来小偷呢?”
4、话说有一个美女深夜被打劫,劫匪“把身上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美女遂从之,劫匪拿了东西又仔细盯了美女一会“把衣服全脱了!” 美女心想终究还是逃不过,遂从之。
男子认真看她脱完后“算你老实,没藏东西”于是掉头就走了。。
5、有一个人患有高度近视,半尺之外,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一天晚上,他捡到一个爆竹,便靠近灯火辨认,不料触火而响。
旁边有一个聋人,见此,拍着他的背问:“你刚才捡到了什么东西?怎么一到手就飞散了?”
1、一天爸爸给儿子讲故事。爸爸:“在春秋时代…” 儿子:“说清楚是春还是秋?” 爸爸:“有一个诸侯…” 儿子:“到底是猪还是猴啊?” 爸爸:“…”
2、儿子今年三岁半,最近爱上角色扮演的游戏。儿子说:“爸爸我是饺子,你把我吃掉吧!”
于是我老公就非常投入的在儿子肚子上乱拱。嘴里还吧嗒吧嗒发出声音逗得孩子咯咯直笑。
儿子边笑边问:“爸爸我好吃不?”
老公说:“好吃呀!比妈妈包的饺子好吃多了。哎呀,宝贝你是什么馅的饺子呀?” 想去便便的儿子很认真地说:“爸爸,我是屎馅的!”
3、一个人的儿子被蚊子叮了,他给儿子风油精并对儿子说:“风油精中含有一种东西,蚊子闻了就害怕,就不会来咬你了。”
儿子说:“要是它捏着鼻子回来怎么办?”
4、今天朋友发给我一张她8个多月大女儿的照片,照片中小宝宝手拿着吃了一半的香蕉,撇着嘴在哭。
我很惊奇的问朋友,“她会吃香蕉呀”? 朋友回答:“是啊。”。
我又问:“那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朋友的回答把我笑喷了:“穿得太厚了,她胳膊又短,吃了一半够不着了”。
1、学校辩论赛上。正方辩题:人为他人而活。反方辩题:人为自己而活。
反方提问正方:“对方辩友既然是为了他人而活,那你能给我买个肉夹馍么?” 正方:“……能。”
反方:“那你别比赛了,现在就去买吧。” 正方:“……”
2、有一次四级考试我做监考,当时我在讲台上坐着,看到下面一名男生鬼鬼祟祟,一只手在上面写,一只手在下面动,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心想这肯定是在作弊,于是走过去一看,TMD这哥们手里赫然拿着一串佛珠……
3、上课,哥们在手机上玩切水果,切切切。突然他把游戏暂停,因为手上有汗,在衣服上蹭来蹭去。
我就问:“你干嘛呢?”
他抬起头举着手,对我说:“磨刀!”
4、上机课无聊我就玩游戏,玩模拟器版的1945(飞机游戏),玩了一上午。中午和一群同学去食堂打饭,边走边侃,我说:今天打一早上的飞机,手都打痛了!~ 招来一群人狂笑。。
5、一次物理课,讲到安培定律。
老师问我们判断一个带电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定则,有说用左手有说用右手的,久久没有确定的答案。无奈之下老师说道:“男左女右?”
1、儿子问:我数了好多遍,明明英语是28个字母,为啥说是26个呢。爸爸疑问道:你现在数下给我看看?
他用手指数字母ABCD......到W就把“达、不、了”给算上了。
2、爸爸:“房间里好冷啊。” 儿子:“你可以站到墙角去。” 爸爸:“为什么啊…” 儿子:“因为墙角有90度。”
3、有个小孩了,考试只考了18分,然后他拿红笔添了一横,变成了78,然后又在7的上面多加了半圈,然后。就变成了98。
后来卷子拿给他妈妈看,他妈妈说:这么明显的改动,你以为我会看不出来你其实考了78分吗?
4、小学历史课上,老师问同学道:“谁知道地球围着什么转呀。”
许多同学都举手了,老师叫小明回答,小明说:“地球围着太阳转。”老师又叫 几个同学回答,同学都和小明回答得一样。历史老师又问:“那你们谁知道最早提出地球围着太阳转的人是谁。” 同学们齐声说到:“小明。”
第四篇:必修二教案
讲义1:空间几何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二)、讲授新课:
1.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柱.→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2.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2,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2,求正四棱锥侧棱.(四)、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4.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高为2cm,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倍的根号3)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CAI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353年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3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笔”。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追逐书圣王羲之人生探索的踪迹。(板书课题)
2、鉴赏《兰亭集序》碑帖摹本,导入课文。
投影《兰亭集序》碑帖摹本,或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彩色插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其创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其书体为行草,其价值为“行书第一”,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这横竖撇点捺、勾勾画画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华夏民族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感悟到作者才性气质、精神生命的昭示与张扬!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是什么呢?它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读。放录音范读或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语速、节奏、感情基调和生字词读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语速、节奏、基调等。读前强调:①应读准的字词(略)。②语调、语速、句读等。如“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二段语速变缓变重,尤其是“向之所欣„„岂不痛哉!”句,要读出深沉之慨。第三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3、齐读(或轮读)。涵泳文气,训练语感。
三、疏通理解。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助读资料),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2、质疑。就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释疑解惑。
3、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金版新学案—教师用书》(知能巩固各题)(P177)、翻译有关句段。
四、研读背诵。
1、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乐”者,游宴之乐也;“痛”者,死生之痛也;“悲”者,人生之悲也。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研读第一段。
①讨论: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②点拨、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写)。二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③背诵。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3、研读第二段。
①讨论:作者“痛”自何来?缘何而“痛”?
②点拨、明确:作者由“乐”而忧,由忧生“痛”,由生而死,生死相依,生命短暂,感慨沉痛。作者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们相处往来,虽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是相同的。一者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二者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持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三者来自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之大,岂不令人“痛”哉?
③背诵。
4、研读第三段。①讨论:作者因何生“悲”?所“悲”为何?
②点拨、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由的体悟“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批判当前士大夫虚无主义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此句是理解难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发“后之视近,亦由今视昔”的“悲”叹。其实质是对生死的悲叹,对生命易逝、盛筵难再的悲叹。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点明诗集由来——故列叙时人„„,编辑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
③背诵第三段。
5、尝试背诵全文。
五、探究与评价。
1、如何理解评价寓于文中的作者的生死观、人生观?(亦可将教参的分析,提供学生讨论)
2、可适当拓展:何谓生死观?生命个体对生与死的态度、看法和追求。请于历史长河中撷取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对生死的理解阐释的名言警句。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丈夫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痊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赞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藏克家:“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作者对生死是豁达的向上的进取的。
何谓人生观?(略)关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讨论。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陶渊明:“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等。(人生如一串葡萄,人生如半杯水的比喻——乐观与悲观)。作者对人生是热爱、进取、有为的。
六、鉴赏。
1、鉴赏本文文笔洗练、词汇丰富、句式骈散结合之美。
2、鉴赏本篇序言的与众不同之妙。
3、比较鉴赏。试比较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异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