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时间:2019-05-12 19:3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

(一)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F1)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

(二)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1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2 4......4 16......3 9......2 4......3:1 9:3:3:1......2n 2n 4n 3n 2n(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单链)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3)过程(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③ 中心法则:

(5)翻译过程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DNA RNA 蛋白质(性状)

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 基因突变 物、化、生 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 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 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

46、XX或XY

3.一倍体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 生物体

多单倍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秋水仙素)

四、人类遗传病 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 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 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

单倍体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

一、比较四中育种

常规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P F1 F2 在F2中选育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但方法复杂,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籽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二、基因工程 提取目的基因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质粒、噬菌体、病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协同论(残酷竞争VS协同进化)中性学说(偶然VS必然)补充 间断平衡(渐进VS突进)灾变论(渐灭VS突灭)

一、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 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 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 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

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

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3.英国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与群体的恒定性 + 有限的生活条件 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 获得性遗传 新类型生物

4.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

突变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重组 不定向变异 选择 微小有利变异 多次选择、遗传积累 显著有利变异 基因频率的改变 新物种 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新物种

全书小结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 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100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 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

(2)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

(3)可判断为 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 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 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a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AXa,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aY。(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 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1)4个染色体组(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控制 自交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表现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F1)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1 9:3:3:1 …… 2n 2n 4n 3n 2n(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体现在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

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转化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

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

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2.翻译(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

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

UUC ACU AAG CUU UCG C G C GAA UGA Ⅱ Ⅰ(5)翻译过程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DNA RNA 蛋白质(性状)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 基因突变 物、化、生 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 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 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

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如:人的核型:46、XX或XY 3. 一倍体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 生物体 多单倍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秋水仙素)四、人类遗传病 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 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 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 单倍体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 一、比较四中育种 常规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P F1 F2 在F2中选育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但方法复杂,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籽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二、基因工程 针线:DNA连接酶 提取目的基因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质粒、噬菌体、病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协同论(残酷竞争VS协同进化)中性学说(偶然VS必然)补充 间断平衡(渐进VS突进)灾变论(渐灭VS突灭)一、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 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 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 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 △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3.英国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与群体的恒定性 + 有限的生活条件 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 获得性遗传 新类型生物 4.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 突变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重组 不定向变异 选择 微小有利变异 多次选择、遗传积累 显著有利变异 基因频率的改变 新物种 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殖 隔离 自然 选择 地理 隔离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新物种 全书小结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例] 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简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100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 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

(2)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

(3)可判断为 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 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

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

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 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a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AXa,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a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 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1)4个染色体组(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

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第三篇: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3.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

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教学后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概念,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理解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2、了解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理解不同城市等级在空间上的组合特点及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查找本省及本市地图,找出学生生活的市及镇的名称,对比分析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难点: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教学后记:

第三节 城市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

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

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教学后记: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解决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 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素。教学后记:

、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区位条件和发展措施;(2)掌握乳畜业的形成、产品,分析其区位条件。

2、能力目标:

(1)结合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案例,掌握分析大牧 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的分析思路和方法;(2)以西欧乳畜业为例,总结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思 路和分析内容。

3、情感目标:

(1)借鉴国外大牧场放牧业的经验,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2)借鉴西欧乳畜业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乳畜业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媒体课件、图片

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

一、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二、乳畜业

1牧业的区别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各农业地域类型

1.2.过程与方法

1.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

力。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通过结合家乡的实例分析,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有关资料

第1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2、工业的区位选择

3、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平提高

求变化 宝钢的区位选择

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2、鞍钢和

3、科技进步的影响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能具体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插图、地图册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② 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

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教学后记:

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投入到角色扮演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从中巩固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在区位选择上的差异及主导因素。能提出对工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探究学习、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2.掌握从同一类型工业区间的区位因素对比分析过度到不同类型间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信息提取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典型的工业区的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2.激发学生对挖掘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法:比较归纳法 知识迁移应用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

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

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5、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温州乡镇企业

(1)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2)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3)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

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 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②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③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④ 产品面向世界

9、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

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0、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 教学后记: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比认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合适交通运输方式的技能,懂得交通运输网 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分析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设置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综合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后选 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综合分析影响交通的区位因素后得出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需要并结合实际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态度;根据阳泉本地 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 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交通运输网布局受各方面区位因素的综合影响。难点:具体的案例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影响布局的因素。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 合作与探究 对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3、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

保证)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那个很难伸展到哪里——商业

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优、人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聚落、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等基本概念;

②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影响的原理和具体案例; ③举一反三,学会用掌握的原理和案例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案例,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②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锻炼自学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地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 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的热情。【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 合作与探究 对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5.1节重要内容导入新课。

分析图5.5和图5.6,引导学生得出交通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

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如筑波市。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⑴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⑵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的历史。案例

2、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了解嘉兴城在不同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扩展”的状况,真正理解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从教材84页图5.8及图5.9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原因分析: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原因: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图5.10)。案例3通过这个案例,应注意了解以下问题

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相对应的交通变化,钟鼓楼市场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 城市交通干线形态变化紧密联系。3.交通线路的改变与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例如: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请同学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能对本地区的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有所了解,为今后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作业设计】(1)课后活动第2题(2)精析精练55---56页 教学后记: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 动产生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难点:人地关系的实质。

解决方法: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示范教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首先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故事首先出场的是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晶体衍射专家维尔金斯和年轻的女科学家弗兰克林。他们拍摄出来非常清晰的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照片,为分析DNA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证据。这些证据的展示,就是要学生总结这两位科学家所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明白一个道理:科学研究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于沃森和克里克来说,两人的组合就是一个黄金搭档。物理学家克里克是毕业于伦敦大学,他曾参加过用X射线研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在研究X射线衍射照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沃森是年轻有为的分子生物学家,他对生物学中的大分子非常熟悉。两人的合作就是一个强强联手。在借鉴了许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很多种双螺旋和三螺旋模型,但很快就知道是错误的。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再一次给了他们成功的启示。查哥夫发现:(1)在DNA样本中,A的数目总是和T的数目相等,C的数目总是和G的数目相等。即:(A+G)∶(T+C)=1。(2)(A+T)∶(C+G)的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沃森和克里克吸收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的思考,终于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把这个模型用金属材料制成之后与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比较,发现二者完全相符。这个成果的探究历史,蕴含着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对培养他们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大有好处。

DNA分子的结构部分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这部分要利用现成的模型教具,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分步解剖这些结构的组成,就形成了从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的教学顺序,这样使学生对DNA的认识层层细化,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DNA是如何由四种基本组成单位构成,以及碱基、磷酸分别与脱氧核糖的相连,让学生动手来制作DNA模型,让学生在动手中对前面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同时掌握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模型建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2.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观察DNA结构模型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学难点

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教具准备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2课时

DNA的结构及模型的制作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的简介;收集有关DNA研究过程的资料。[情境创设]

有同学去过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吗?那里有个独特形状的雕塑,那是以何为蓝本制作的呢?(展示雕塑图)那是一个DNA雕塑。DNA结构模型的创立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它的结构创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过程。

[师生互动]

DNA作为遗传物质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它怎样决定生物的性状,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DNA的结构。

在DNA结构的研究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成果,让世人终于认清了这个生命现象决定者的真面目——DNA双螺旋结构。

请1~2位同学根据自己找的资料来介绍一下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要成果。如不全面可补充,主要介绍的内容应包括: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J.Watson,1928~)和英国的克里克(F.H.C.Crick,1916~2004)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伦敦皇家学院)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问:这一成果为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答:它第一次揭示了生命本质的决定者的真面目——双螺旋结构,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步入了分子水平。

问:它的研究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答:不是。

介绍研究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这两位科学家却比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得还要早。1951年,威尔金斯在DNA结构的研究中,采用了X射线衍射法,得到了一张非常清楚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问:沃森和克里克从DNA的衍射图谱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从这个图谱中,这两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DNA是螺旋的。

问:从方法上有何变化?

答: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DNA的方法,就是从研究组成为主,转为研究结构为主。问:是不是从此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呢?

答:没有。做了不同的螺旋模型,但结果很快被否定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介绍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1952年,查哥夫(E.Chargaff)在已进行多年的对各种DNA样品的组分研究中发现,DNA中四种核苷酸的量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但是,在各种DNA中嘌呤的量和嘧啶的量总相等,而且腺嘌呤的量和胸嘧啶的量相等;鸟嘌呤的量和胞嘧啶的量相等。沃森在开始研究碱基之间连接的方式时,先将同样的碱基成对地安排在两条链上。例如,使腺嘌呤和腺嘌呤配对,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配对等。他认为这样还可以说明DNA的模板作用。这个模型被晶体学家J·多诺休(Donohue)否定。多诺休根据他对类似的小分子化合物所作的晶体衍射研究,主张碱基是以酮式结构存在的,而不是沃森在建立模型时所用的烯醇式。于是沃森只好继续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就在这时,沃森发现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以及鸟嘌呤和胞嘧啶各自成对后,两类碱基对具有相似的形状,而且发现这样的配对恰恰可以解释查哥夫测定的DNA碱基比例的数据。

问:通过吸取查哥夫的成果,两位科学家做出了模型,是不是就能说明模型是正确的? 答:不能。只能从化学成分上说明正确。问:如何证明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答:做出的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相比较,完全相符。不但从成分上证明正确,还从结构上证明模型的正确性。

问:从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模型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和其他科学家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相互配合。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结合。问:从他们的研究历程看对你有何启示?

答: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的过程。问:从这个研究过程你能不能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答:发现问题(DNA的结构是怎样的?)→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模型)→验证(可以的模型不正确)→吸取最新知识,再解决问题(提出双螺旋模型)→验证(和X射线衍射图比较)→结论(DNA是双螺旋结构)。

[教师精讲]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阐明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1962年,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同时授予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因弗兰克林已于1958年逝世而未被授予,但弗兰克林功不可没。

[评价反馈]

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每个基本单位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答案: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一分子磷酸

2.组成DNA的碱基有_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氧核苷酸有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课堂小结]

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家密切合作的过程。沃森和克里克吸取了许多科学家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可以说它是科学家精诚合作探究自然奥秘的典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它应用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学方法,这也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多学科交叉,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布置作业] 根据提供的资料,从下列五个方面选取一个作为主题,来介绍遗传物质研究的过程及成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果。(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研究;(2)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模型的制作;(3)基因结构及基因表达调控;(4)基因工程技术;(5)应用。

可以以两人或三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资料组织,再以班级大组为单位,把五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整体,整理出最后的报告。

[课后拓展]

推荐书籍,供学生阅读。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刘望夷等译。

此书是沃森写的一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书中不仅有科学知识,亦有科学工作方法。此书最早分期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后出单行本。1980年出版的英文新版本中,作者又加进了一些新内容。另外,在附录中收进了四篇文章,即沃森和克里克的两篇原始论文,以及斯坦特写的介绍DNA双螺旋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和《双螺旋》一书作者及出版概况的两篇文章。

可到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和内侧的碱基相连,磷酸只和脱氧核糖相连。脱氧核糖和磷酸位于DNA分子的外侧。

(3)DNA中的碱基配对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即A和T,G和C配对。它们位于分子的内侧。

2.主要涉及物理学(如衍射图谱)、生物化学(碱基数目的对应相等关系)等。涉及的方法有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在应用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诞生了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3.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要善于与人合作。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完善版)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堂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第3节 DNA的复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第3节 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学任务 ,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共5篇)

    2.3 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

    高中生物必修二群落的演替教案

    大家现在在ppt上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地球的一个平面示意图。 在100多年前,在这个红色圈圈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是红色圈圈区域的放大图,这个地方有一座火山,是属于印度尼西亚......

    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题2018

    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生物 必修二 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知识点[范文模版]

    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5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品种之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