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二教案》。

第一篇:必修二教案

讲义1:空间几何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二)、讲授新课:

1.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柱.→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2.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2,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2,求正四棱锥侧棱.(四)、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4.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高为2cm,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倍的根号3)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第二篇:物理必修二教案

物理必修二教案

物理必修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必修二教案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

二.知识结构

1,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

3,实验验证:两个弹性小球的弹性碰撞。设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由动量守恒有:

M1·V1+M2·V2=M1·V`1+M2·V`2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灵活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注意事项: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适性。当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可以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应严格检验是否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学生就需要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使用的特点。而动量又是矢量,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2)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能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运动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规律。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3)通过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深入思考、抓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形成规律。反过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学生分析

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重要的是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六.教学设计(两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回顾动量及动量定理:P=MV;Ft=P1-P0=△P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一段时间后,它的动量怎样变化。那么物体相互作用,又会怎样呢?

(1)请两个同学穿上旱冰鞋,靠近站在教室前边,让学生甲推乙学生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2)学生讨论发生的现象。

2.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初步得到两辆小车在相互作用前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A,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装置。

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它们之间装有弹簧,并用细线把它们拴在一起。

b,用CAI课件模拟实验的做法:

实验一:第一次用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剪断细线,观察两辆小车到达挡板的先后。

实验二:在其中的一辆小车上加砝码,使其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重做上述实验并注意观察小车到达两块木挡板的先后。

C,学生在气垫导轨上分组实验并观察;

D,实验完毕后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e,教师针对实验现象出示分析思考题:

①两小车在细线未被剪断前各自动量为多大?总动量是多大?

②剪断细线后,在弹力作用下,两小车被弹出,弹出后两小车分别做什么运动?

③据两小车所做的运动,分析小球运动的距离、时间,得到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④据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分析在弹开后各自的动量和总动量各为多大?

⑤比较弹开前和弹出后的总动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F,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2)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A,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1>v2,经过一段时间后,m2追上了m1,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列出表达式,并板书。

(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内容:

A,学生结合实验和推导实例中的条件初步分析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b.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得到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动量守恒定律。

C,教师板书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叙述各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的内容。

b,学生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C,教师归纳: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安排课堂练习题,分组展示。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我们知道了:

A,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b,在理想状态下即始终满足守恒条件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不仅是指系统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而是整个过程中任意两个时刻总动量都相等,但是、决不能认为系统内的每一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C,动量守恒的条件是: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

D,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同样适用。

(7)安排课后练习题。

七.教案设计反思和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反思:《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中最重要的一节,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判断是否满足动量守恒。要想学习好这一节就需要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推导方法。在学习了动量守恒之后就需要学会判断动量是否守恒,这就是动量守恒的条件。高考物理选修3—5中的第二小题就是与动量守恒有关的计算,属于物理选修3—5中的必考内容。在教案的设计中,重点放在了动量守恒的推导和动量守恒的条件上。在练习题中着重练习动量守恒的条件。

物理必修二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

(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物理必修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教材处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

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

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总和即为机械能总量);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由对象、条件、结论组成)和外延(宏观、低速,惯性参考系成立);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__和能量转化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

(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

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

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一)基??

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本章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宗旨

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

(三)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

(1)发现功能关系w其它力=e2-e1;

(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w其它力=e2-e1的一种特殊情况;

(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_和能转化法)。

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

(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

物理必修二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物理必修二教案6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物理必修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物理必修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教学难点

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功

1.基本知识

(1)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因素

①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功的公式

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

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α时:W=Flcos_α,其中F、l、cosα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

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

(2)力F1做功10J,F2做功-15J,力F1比F2做功少.(√)

(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

探究交流

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

【提示】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

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公式W=Flcosα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

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

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

1.对公式W=Flcosα的理解

(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2)W=F·lcosα与W=Fcosα·l的理解

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α,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α·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误区警示

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

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

例:如图所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地沿着长为L,倾角为α的斜面的一端向上运动到另一端,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分别求作用在物体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审题指导】审题时应注意以下条件

(1)物体匀速运动,合力为零,且各力均为恒力.

(2)求力的功时,要特别关注力和位移的夹角.

【答案】拉力做功mgL(sinα+μcosα),重力做功-mgLsinα,摩擦力做功-μmgLcosα,斜面弹力对物体不做功

规律总结: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的判断方法

1.看力F与位移l的夹角α

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90°,力做正功;α-->

2.看力F与速度v的夹角α

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90°,力做正功;α-->

3.看速率增大还是减小,若在力作用下速率增大,此力做正功,反之做负功.

三、摩擦力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吗?

2.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

3.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和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分别如何?

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

总结

(1)当静止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对该物体不做功.

(2)当运动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当摩擦力为动力时,摩擦力做正功;当摩擦力为阻力时,摩擦力做负功.

(3)求摩擦力做的功时,对于静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两物体位移相同.因此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对于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故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

例: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而木板前进l,如图所示.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摩擦力做的总功为多少?

【审题指导】解答此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两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2)求功时所用位移是指物体对水平面的位移.

【答案】-μmg(l+L)μmgl-μmgL

四、总功及其求解思路

【问题导思】

1.什么是总功?

2.总功的求法有哪些思路?

3.上述思路常适用于哪些情况?

由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合力与分力做功也是可以等效替代的,因此计算总功的方法有两种:

1.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再根据公式W合=F合lcosα求合力的功.

2.先根据W=Flcosα,求每个分力做的功W1、W2、W3、…、Wn,再根据W合=W1+W2+W3+…+Wn,求合力的功.即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

误区警示

方法(1):仅适用于几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方法(2):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管是几个力同时作用,还是作用时间有先后.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0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f=4.2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cos37°=0.8,sin37°=0.6)

【审题指导】求解该题一般有如下两种思路:

【答案】7.6J

规律总结:灵活选择两种求合力功的方法

1.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在某一方向受力平衡,或者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合力等于ma),先求合力再求功的方法更简捷.

2.如果已知物体所受的力之中有的不做功,有的做功且方便求得该力的功(如重力功)时,选择W合=W1+W2+W3+…+Wn简单方便.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该过程中,斜面对物体做的功、各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分别是

A.-mglsinθcosθ,0

B.0,0

C.0,mglsinθcosθ

D.-mglsinθcosθ,mglsinθcosθ

【答案】B

五、变力功的求法

例: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悬线的长为L,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f的大小不变,求摆球从A运动到竖直位置B时,重力mg、绳的拉力FT、空气阻力Ff各做了多少功?

【答案】mgL;0;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照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冲量”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将抽象的冲量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找出答案,既掌握了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一堂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疏漏和失误,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所以要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的详略和时间的统筹。例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力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四、对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真学习课新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然后将所得经验应用于具体的物理教学中,促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物理必修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 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 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

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的电压(v)

经过灯泡的电流(a)

小灯泡的功率(w)

发光程度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的关系

p实与p额的关系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

物理必修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物理必修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P=w/t,P=Fv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

(2)P=Fv,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1.基本知识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

(3)定义式:P=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1W=1J/s,1kW=103W.

(5)功率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用公式

计算的一般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6)额定功率

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在额定转速下可以长时间工作时的输出功率.

(7)实际功率

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工作时实际消耗的功率.

实际功率往往小于额定功率,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汽车越过障碍时,可以使实际功率在短时间内大于额定功率.

2.思考判断

(1)各种机械铭牌上所标功率一般是指额定功率.(√)

(2)某机械工作时的实际功率一定比额定功率小.(×)

(3)机械可以在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

探究交流

去过泰山的同学会遇到挑山工,假设挑山工和缆车将相同的货物运至山顶,两者对货物做的功相同吗?做功的功率相同吗?

【提示】两者对货物做的功都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由于将相同的货物运往相同高度的山顶,因此两者做相同的功,而用缆车运送货物所用时间远小于挑山工的用时,根据功率定义知缆车的做功功率远大于挑山工的做功功率.

二、功率与速度

1.基本知识

(1)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

P=Fv(F与v方向相同).

(2)推导

(3)应用

由功率速度关系式知,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起重机械,当发动机的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与速度v成反比,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

2.思考判断

(1)物体的速度为v,则重力的功率一定是mgv.(×)

(2)汽车的速度越大,牵引力的功率也越大.(×)

(3)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加速度减小.(√)

探究交流

在越野比赛中,汽车爬坡时,常常换用低速挡,这是为什么?

【提示】由P=Fv可知,汽车在上坡时需要更大的牵引力,而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换用低速挡的目的是减小速度,进而增大牵引力.

【问题导思】

1.什么是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P=Fv中的三个物理量有什么制约关系?

1.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平均功率与某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功率.

2.瞬时功率

P=Fv·cosα(α表示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间的夹角),它表示力在一段极短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程度.瞬时功率与某一时刻(或状态)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做功的功率.

也可用于计算瞬时功率,此时时间极短,t→0,但在中学阶段较少用到.

3.P=Fv中三个量的制约关系

误区警示

1.求平均功率时必须说明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可由

或P=F计算.

2.公式P=Fv仅适用于F与v方向相同的情况,若F与v方向不同,则用P=Fvcosα来计算功率,其中α是F与v的夹角.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木块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前2s内重力做的功.

(2)前2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

(3)2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注意下列问题:

(1)前2s内重力方向上物体的位移.

(2)前2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3)2s末物体的速度.

(4)重力和速度的夹角.

【答案】(1)48J(2)24W(3)48W

规律总结:求解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明确是求哪个力的功率,是某个力的功率,还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功率,汽车的功率是指汽车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的功率是指起重机钢丝绳拉力的功率.

2.若求瞬时功率,需明确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位置,再确定该时刻或该位置的速度,应用公式P=Fv,如果F、v不同向,则投影到相同方向再计算.

四、机动车的两种启动方式

【问题导思】

1.如何分析机车恒定功率启动时的运动性质?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功率怎么变化?

3.如何用图象描述两种启动过程?

1.分析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运动过程

2.分析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

汽车先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达到额定功率P额后再以恒定功率运动,因此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误区警示

1.在P=Fv中因为P为机车牵引力的功率,所以对应的F是牵引力,并非合力.

例: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汽车的额定功率为100kW,质量为10t,设阻力恒定,且为车重的0.1倍(g取10m/s2).

(1)求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2)若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3)若汽车以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启动后,当汽车的加速度为2m/s2时,速度多大?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等于阻力.

(2)匀加速运动时牵引力恒定,且可用牛顿定律求出.

(3)匀加速运动结束时汽车达到额定功率.

【答案】(1)10m/s(2)13.4s(3)3.3m/s

规律总结:机车启动问题的求法

1.机车的最大速度vm的求法:机车达到匀速前进时速度最大,此时牵引力F等于阻力Ff,故

五、功率问题的实际应用

例: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他每分钟跳180个,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g取10m/s2)

【答案】75W

规律总结: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平均功率的时间应是跳跃一次时间T,而非上升过程所用时间2(t),即要明确求的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课后小结

板书

第三节功率

1、功率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w/t,叫做功率。用p表示

P=w/t

功率的单位(J/s)或瓦特,符号是W。1kW=1000W,另外还有一个应该淘汰的常用单位:马力,1马力=735W。

(1)p=w/t指平均功率。

(2)用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当△t→0。时,即表示瞬时功率。

(3)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学习

(1)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

3、功率与速度

根据公式P=Fv

(1)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机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出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的功率越大。

同学们要注重积累

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去思考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高效,要逐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近期有高中生家长向我咨询: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呢?自己的孩子学习还是挺用功的,在物理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课后做了不少题,可是考试总是考不好。下了不少功夫却拿不到高分,孩子越考越没有自信心了。班里的那些学霸都很重视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效率都很高。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他们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做的习题也多几道题,随着时间的不断累计,逐步地就把其他学生落下了。如何才能像班里的物理学霸那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好物理考好物理呢?笔者提几个学习建议,如下:

(1)平时要多重视物理考点的深入理解,归纳常用物理公式的使用前提条件,不能乱用公式。为什么班里的学霸们在考场上做题很快且很少有失误,不是什么天分,什么天生聪明,而是在平时他们把功夫下够了。比如,复杂的受力分析分析,如何选定研究对象?如何建立坐标系?

比如,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与重力的关系,什么时候等于向心力,什么时候又等于重力?比如,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啥?电流表改装与该方程的相关之处是啥?在考试前,如果已经把这些问题都搞懂了,考点的关联也都想明白了,在考场上遇到了类似甚至是完全一样的问题,解题当然犹如庖丁解牛一样熟练了。所以说,考场上学霸们做题,不仅快,正确率还很高,拿到高分这是必然的啊。

(2)带着问题来学习物理。举个例子,听课的时候,咱们可以在课前略作预习,搞明白这节课主要讲解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来解决哪类问题?做题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这样,你的听课就要很强的目的性,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当然了,课堂笔记还是要记的,不过不要记得太多,只记要点即可,课后要注意及时翻看复习。

(3)大量习题演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那还是老师的东西,要想变成自己的,还得借助做题来仔细消化。一本好的辅导书对物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向同学们推荐我写的物理自诊断这本辅导书,本书最大特点是任何一道题都配有我的视频讲解。做题中遇到障碍,扫题旁二维码即可查看对应的视频,帮你快速扫除障碍,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是一种非特别高效的学习模式,利用做题帮你诊断学习问题,并及时消灭掉。

学习不可能一撮而就,它是一个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的积累过程。

第三篇:必修二复习教案

必修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1、字音:

踱步duï

弥望mí

颤动chàn

宛然wǎn

霎时shà

梵婀玲fàn 渺茫miǎo

煤屑xiâ

落蕊ruǐ 夹袄jiá

平仄zâ

颓废tuí 歧韵qí

房檩lǐn

驯鸽xùn

譬如pì

细腻nì

瞥见piē„ 涸辙hã

茎叶jīng

婆娑suō

猗郁yī

移徙xǐ

囚系xì

圆弧hú

尘垢gîu

黝黑yǒu 栅栏zhà

俯瞰kàn

水涡wō

短暂zàn

虚掷 zhì

徜徉cháng

缪斯miù

澄清chãng

曲折qū zhã

袅娜niǎo nuï

颤栗zhàn lì

混沌hùn dùn 葱茏cōng lïng 漪澜yī lán

黑魆魆 xū xū

潭柘寺zhâ

蓊蓊郁郁wěng脉脉含情mî mî

一椽破屋chuá

削皮xiāo

剥削xūe

纤腰xiān

纤夫qiàn

隽永juàn

隽秀jùn

幽禁jìn

禁不住jīn

安宁níng

宁愿nìng

创伤chuāng

创chuàng建

露水lù

露相lîu

厚薄báo

刻薄bï

薄荷bî

参差cēn

参与cān

人参shēn

疏落luî

落枕lào

大大落落luō

落在后面là

折腾zhē

折叠zhã

折耗shã

差别chā

参差cī

差劲chà

出差chāi

穿着zhuï

着急zháo

走着zhe

着数zhāo

独处chǔ

妙处chù

2、字形:

点缀

啜泣

辍学

拾掇

没精打采斑驳

倩影

喝彩

敛裾

了截爽直萧索

落寞

严厉

学历

再接再厉喇叭

咳嗽

攀援

玷污

掂量惦记

漂浮

深邃

吞噬

常春藤船舶

停泊

嬉戏

闲暇

瑕不掩瑜名闻遐迩

娇嫩

矫情

娇生惯养

骄兵必败

鞭挞

黯淡

轻歌曼舞漫不经心

枝蔓

3、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4、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1 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5)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景物。)

第二单元

1、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通“郁悒”)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通“罹”,遭受)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形容色彩繁杂)

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文学常识、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3、乐府诗。主要作品《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出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4、曹操,字孟德,“三曹”之首。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 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名句名篇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7、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基础盘点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往,取。

二、字词活用

【少】

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

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词语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 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臵(也叫状语后臵):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臵: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赤 壁 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臵)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臵)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臵)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臵)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臵)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臵)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臵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其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第一单元〃小说

第四单元

1、字音及字形

肄业

弭谤

訾詈

商榷

相勖

敷衍塞责

镣铐

萎缩

兑现

缔造

戳子

侈谈

磐石

赎罪

真谛

祈祷

蜿蜒

芜杂

诽谤

浅尝辄止

卓有成效

停滞

2、文学常识

A蔡元培(1868—1940):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术自由,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40年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B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C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第四篇:电场教案 必修二

******第一章

静电场****** 第一课时 电荷

库仑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掌握两种电荷;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点电荷,研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互相作用力问题——库仑定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2.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从牛顿第三定律,是难点。

三、教具

1.演示两种电荷间相互作用

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2支)2.定性演示相关物理量间关系

铝箔包好的草球、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绝缘性好的丝线、绝缘性好的支架、铁架台。

四、主要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

(1)研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

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教师总结: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它们电量的绝对值相等,一个电子电量e=1.6×10-19C。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要么等于电子(或质子)电量,要么是它们的整数倍,因此,把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提问三: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实验二:用云台支起一根橡胶棒,如图1所示,再将它与另一根橡胶棒并在一起,用毛皮摩擦它们的一端,使之带上同种电荷,再观察两端相互作用的情况,发现它们相斥,而且它们的距离越小斥力越大,过一会儿,它们间的作用力会明显减弱。

提问四: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的两端为什么会相斥?斥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因为它们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电荷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斥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斥力越大,反之,距离越大,斥力越小;斥力的大小还与电量有关,电量越大,斥力越大。由于放电的原因,棒上的电量不断减小,而斥力也随时间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提问五:若将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或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会吸引,异种电荷相吸。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提问六:若将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会相斥,同种电荷相斥。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实验三:如图2,先把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放在A处,然后把铝箔包好的草球系在丝线下,分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给导体和草球带上正电,把草球先后挂在P1、P2、P3的位置,带电小球受到A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对竖直方向的偏角大小显示出来。观察实验发现带电小球在P1、P2、P3各点受到的A的作用力依次减小;再增大丝线下端带电小球的电量,观察实验发现,在同一位置小球受到的A的作用力增大了。

提问七: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跟什么有关?

答:与电荷间距离及电量多少有关,电荷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电量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总结: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2)库仑定律

我国东汉时期就发现了电荷,并已定性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而进一步将电荷间作用的规律具体化、数量化的工作,则是两千年之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他用精确实验研究了静止的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于1785年发现了后来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库仑定律。

正像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引入质点一样,库仑在研究电荷间的作用时引入了点电荷,无疑这是人类思维方法的一大进步。

什么是点电荷?简而言之,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点电荷的电量、位置可以准确地确定下来。正像质点是理想的模型一样,点电荷也是理想化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均匀带电球体或均匀带电球壳也可看成一个处于该球球心,带电量与该球相同的点电荷。

库仑实验的结果是:在真空中两个电荷间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定律。若两个点电荷q1,q2静止于真空中,距离为r,如图3所示,则q1受到q2的作用力F12为

式中F12、q1、q2、r诸量单位都已确定,分别为牛(N)、库(C)、q2受到q1的作用力F21与F12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统称静电力,又叫库仑力。

若点电荷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相对运动,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除了仍存在静电力之外,还存在相互作用的磁场力。关于磁场力的知识,今后将会学到。

(3)库仑定律的应用

例1 两个点电荷q1=1C、q2=1C相距r=1m,且静止于真空中,求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时F在数值上与k相等,这就是k的物理意义:k在数值上等于两个1C的点电荷在真空中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例2 真空中有A、B两个点电荷,相距10厘米,B的带电量是A的5倍。如果A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是10-4N,那么B电荷受到的静电力应是下列答案中的哪一个? [ ] A.5×10-4N B.0.2×10-4N C.10-4N D.0.1×10-4N 例3 两个完全相同的均匀带电小球,分别带电量q1=2C正电荷,q2=4C负电荷,在真空中相距为r且静止,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1)今将q1、q2、r都加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2)只改变两电荷电性,相互作用力如何变?(3)只将r增大4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

(4)将两个小球接触一下后,仍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如何变?(5)接上题,为使接触后,静电力大小不变应如何放置两球? 答(1)作用力不变。(2)作用力不变。

(3)作用力变为F/25,方向不变。

(4)作用力大小变为F/8,方向由原来的吸引变为推斥(接触后电量先中和,后多余电量等分)。

例4 两个正电荷q1与q2电量都是3C,静止于真空中,相距r=2m。

(1)在它们的连线AB的中点O放入正电荷Q,求Q受的静电力。(2)在O点放入负电荷Q,求Q受的静电力。

(3)在连线上A点的左侧C点放上负点电荷q3,q3=1C且AC=1m,求q3所受静电力。

解 当一个点电荷受到几个点电荷的静电力作用时,可用力的独立性原理求解,即用库仑定律计算每一个电荷的作用力,就像其他电荷不存在一样,再求各力的矢量和。

(1)(2)题电荷Q受力为零。

(3)q3受引力F31与引力F32,方向均向右,合力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3.课堂小结

(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

(2)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球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五、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2.3课时 电场 电场强度(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场的概念。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3.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之一,这是难点。初学者容易把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混同起来。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复习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

2.新课引入

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脚踢球,脚对球的力直接作用在球上;狗拉雪橇,狗对雪橇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用的;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重力场——物质,作用的;地球与月亮间有万有引力作用力也是因有万有引力场——物质;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就是电场。

3.教学过程设计(1)电场

a.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

提问:既然场是物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例如可见光波长由7000 ~4000,但还有很多波长的光线我们看不到,但不等于它们不存在。不能以人类感官为标准判定存在与否。场客观存在的证明是它有力、能的特性。例如重力场对有质量的物体有力的作用,且可对物体做功,说明其能量。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Q也有力的作用,可对Q做功,说明其有能量。

b.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称电场力。c.静电场:静止电荷的电场。

场有能和力的特性,我们先看电场中力的性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先以点电荷为例。

如图1所示,在+Q电场中A点分别放入电荷q1、q2、q3则它们分别受电场力为:

看看上式,我们可发现场电荷Q对不同的检验电荷q有不同的电场力,但只要A点位置不变,F与q的比值就不变。

从上面分析看出:Q固定则电场的空间分布固定,对于场中某固定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称场强。(2)电场强度

a.定义: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b.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q——电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C.物理意义: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在那里所受的电场力。d.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场强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电场中同一点,+q、-q受力方向不同,场强只能有一个方向,规定以+q的受力方向为正。

例 在图2中标出A、B、C、D四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正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方向沿连线背离+Q;负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方向沿连线指向-Q。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e.单位:牛/库N/C

(3)一个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b.方向: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方向(以后还会遇到各点场强大小,方向均相同的匀强电场)

(4)两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叠加原理

如图3所示,在正点电荷Q1与负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中有一点A,求A点的电场强度EA,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EA在数值上为+1C点电荷在A点所受的电场力。今在A点放q=+C,q将同时受到Q1和Q2的作用,每个作用力都能单独用库仑定律求出,就像另一个电荷不存在一样,而q受的合力为各分力的矢量和,又因q是1C正电荷,所以它受的电场力在数值上等于场强,也就是说A点的合场强为Q1与Q2单独在A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就是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用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可以求得任意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任何一个带电体不管其电荷分布多么复杂,都可以视为由许多点电荷组成,因而可以用场强叠加原理求出它的场强。可以看出,真空中任意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仅由场电荷、电场中的位置两个因素决定,而与检验电荷无关。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6)电场强度小结

a.电场中某点场强大小和方向,均与该点放不放检验电荷、放那种电荷、放多大检验电荷无关,是电场自身的性质,与外界因素无关。对确定的电场来说,在某点放单位正电荷时,它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

(7)例题

例1 场电荷Q=2×10-4C,是正点电荷;检验电荷q=2×10-5C,是负电荷,它们相距r=2m而静止且都在真空中,如图4所示。求:

(1)q受的电场力。(2)q所在的B点的场强EB。

(3)只将q换为q'=4×10-5C的正点电荷,再求q'受力及B点的场强。(4)将受力电荷拿去后再求B点场强。

在A与B的连线上,且指向A。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4.5×105N/C方向由A指向B。

(4)因E与q无关,自然q=0也不会影响E的大小与方向,所以拿走q后场强不变。

例2 如图5(a)所示,点电荷q与9q静止于真空中,相距r,它们均为正电荷,求:

(1)连线中点A的场强EA;(2)求场强为0的点位置。

解(1)在A点放q'=1C,它受力情况如图5(c)所示,F为q对q'的作用力,9F为9q对q'的作用力,而合力为8F方向指向q,所以

(2)先分析E=0的点可能的位置范围,因在该点放+1C时,它受力为零,所以q与9q对+1C作用力一定等大反向,因而两力共线,由此可以断定E=0的点在q与9q的连线上,当+1C放于q以左及9q以右的连线上时,它受的两个力都同向,因而不可能抵消,所以E=0的点一定在两点电荷中间的连线上。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令E=0的点O距q为x,如图(b)所示,+1C电荷在O点受力为零,所以有

(2)E=0的点在q与9q之间,距q为r/4。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4.5课时 静电场·电场 电场强度(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通过对电场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3)掌握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4)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2.在物理研究方法上要求:

(1)树立“场”在空间上有分布的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检验电荷”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物理测量的有效性的观念。(3)对点电荷场强公式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理想模型建立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在中学物理中,本章又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场”,所以“场”概念的引入,“场”观念的建立,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2.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也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两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4Q、-Q,固定在相距为L的两点,在何处放一个什么样的第三点电荷可使第三点电荷保持静止?

在两点电连线延长线上,-Q的一侧距-Qx=L处(复习库仑定律)。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与第三个电荷电量无关(为建立场强与检验电荷无关,及由力的合成向场的叠加过渡做铺垫)。

(二)引入新课

两个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上一节我们定量地研究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在力学中,我们所学过的弹力、摩擦力均是接触力,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弹力、摩擦力。两个电荷之间并不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

(三)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1.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实现的。任何一个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另一个电荷处在它产生的电场中,另一个电荷受到电场对它的作用力——称为电场力。

(如同学提出重力、引力,顺便提出重力场、引力场的概念,如无人提出暂不引入重力场、引力场。)

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是静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要从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入手,从中找出它的基本性质,对电场的认识也应如此。为了认识电场,找到描写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我们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场电荷和检验电荷。

场电荷:产生电场的电荷。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电荷能产生电场?什么样的电荷不能产生电场?!为什么还要提出场电荷呢?

在总结同学的回答时,强调指出这与以前在力学、热学中研究问题时一样,是研究对象的选取的问题。

检验电荷:放在我们所研究的电场中,用来检验该电场的性质的电荷。检验电荷必须具备的条件:(1)点电荷;(2)电量足够小,使得当将检验电荷引入电场中时不改变场电荷的分布。

提出问题:为什么检验电荷必须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先总结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的原因,强调对于任何物理测量,只有当测量工具(仪器)的引入不改变被测对象的性质时,或对被测对象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测量才有意义,否则这种测量是无意义的。

对于必须满足第一个条件的原因,留在以后解决。3.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

(1)将同一个检验电荷q,分别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它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般说来是不同的。

提问: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同学回答的情况,强调:同一电场中不同点的性质是不同的,研究电场必须一点一点地研究,即电场在空间有分布。同时回答检验电荷必须是点电荷的原因。

(2)集中研究电场中的某一点P。

将电量为q1的检验电荷放在P点,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为F1;将电量为q2的检验电荷放在P点,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为F2;„„将电量为qn的检验电荷放在P点,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为Fn。

实验发现: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检验电荷的电量q发生变化,它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F也随之变化(成正比的变化),而电场力的大小F与检验电荷电量q的比值不变,即

这个比值不随检验电荷电量变化,说明它与检验电荷无关,它只与电场中这点(P)有关,它只由电场中这一点决定,所以这个比值可以用来描写电场中该点的性质,将它叫做电场中该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4.电场强度的定义

电场强度(简称场强)是描写电场有关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它是矢量。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与检验电荷的电量q的比值F/q,叫做电场中该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即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场强度的单位是牛/库。

5.请同学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场电荷为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1)先求距场电荷Q为r的一定点P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2)再将r看成是变量(P点为动点),可得出点电荷Q的电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大小和方向与检验电荷无关,完全由场电荷Q和该点的设置所决定。(4)正的点电荷与负的点电荷在空间各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为以后引入电场线做准备)。

6.研究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强度,从力的叠加(力的合成)引出场的叠加。(1)两个等值异号的点电荷+Q、-Q,相距为L,求连线中点的场强;连线延长线距-Qx点处的场强;连成的垂直平分线上距中点为x处点的场强;当x L时,后两点的场强。

(2)在正方形(边长为a)的四个顶点处各固定一电量为+Q的点电荷,在过四边形对角线中心O垂直于平面的轴线上距O点x处的场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对顶的两个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的场,在垂直于x轴上的分量相互抵消。

(3)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环,电量为q,在其轴线上距环心O距离为x的一点的场强方向沿轴线,其指向由电荷种类确定。

小结:有了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场的叠加原理,原则上可求任意电荷分布的电场各点的电场强度。强调点电荷的场强公式的重要性。

思考题:

1.场强E是描写电场有关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为什么不直接用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来描写,而要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

目的:进一步巩固场强的概念,明确场强E与电场力F的联系与区别。

0)的场强?结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点电荷(理想模型)建立的条件。

〔如时间富裕,在课堂上讨论,如时间不够,请学生在下面思考、讨论,下节课再做总结〕

(四)课堂小结

1.电场的性质: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场”的特点:在空间有分布,同一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3.电场强度的定义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4.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5.叠加原理

(五)布置作业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六课时 静电场·电场线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强度的方法;(2)掌握常见电场的电场线画法;(3)掌握匀强电场。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经典电场的电场线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二、教具

感应起电机一个、验电羽两个,两块带有验电羽的绝缘铝板。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场强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场强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4.简述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二)引入新课

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想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形象地描述它呢?

在初中,同学们学过磁场,磁场也看不见摸不着;当时用什么方法来形象地描述它呢?用磁感线。

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呢?不存在,是假想的。用它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磁感线在条形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极,内部由S极指向N极,是闭合曲线,且外部稀疏内部稠密。磁感线有走向,磁感线上某点切线方向为该点磁场方向,也是该点所放小磁针的N极指向,即N极受力方向。磁感线不相交(如图1所示)。

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用磁感线,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呢?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线概念引入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引入了电场强度的图象,他在电场中画了一些线,使这些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并使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这些线称为电场线。

2.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匀强电场(1)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如图2(a)所示,在A点放正电荷Q,研究该电场的电场线。为此在Q的周围B点放上+1C的点电荷q,它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在A与B连线上,并且由A指向B,再在A与B连线上取任一点C,放+1C点电荷q,它受的电场力方向仍在连线上,方向由A向C,由于电场线在B与C的切线共线,所以射线AC为一条电场线。同理,由A点出发的所有射线都可以是电场线,但考虑到对电场线的另一要求,它的疏密应表示E的大小,再考虑到空间对称,所以每对相邻电场线间的夹角应该相同,所以电场线应是图2(b)所示的样子。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对负电荷Q的电场线,只需将正点电荷Q的电场线反向即可。如图2(C)所示。

(2)等量异号点电荷的电场线

如图3(a)所示,在A点与B点分别放上点电荷+Q与-Q,并研究它们的电场线的形状。

首先研究直线AB上的情况,在A与B之间的连线的任一点放上+1C的点电荷q,q受到两个电荷同时作用,而合力方向在A与B的连线上,由此可知,线段AB是一条电场线,方向由A指向B,再将q放于B点右侧直线上的任一点,发现q受的合力方向也在AB连线上,并指向B,所以终止于B点的这条射线也是一条电场线,方向指向B。再将q放于A点左侧直线上的任一点,发现q受的合力方向也在AB直线上,方向由A向外,所以从A点出发的,方向背向A点的这条射线也是一条电场线。A与B连线上的电场线情况如图3(a)所示。再研究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OO'上的情况。为此在其上任一点放上+1C的点电荷q,它受到的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大,而合力都垂直OO',如图3(b)所示。所以通过OO'的所有电场线都应与OO'垂直。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再在直线OO'的两侧取D与D',使它们对OO'直线成轴对称。将+1C的点电荷q放于D点,它所受的合力指向斜上方;将q放于D'点,它受的合力指向斜下方。可以看出,从A点出发,经过D、D'回到B的一条曲线是一条电场线,如图3(C)所示。同理,在直线AB的上边与下边可以画出许多这样的电场线,但考虑到电场线的疏密应对应场强的弱强的要求,电场线只能画成图3(d)所示的形状。

最后应指出,电场线并不只存在于纸面上,而是分布于整个立体空间。要想研究空间某一点的场强情况,只需将纸平面以AB线为轴转动到该点即可。

(3)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用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得到等量同号点电荷的电场线,如图4所示。分析方法略去。

(4)均匀带电的无限大平面电场的电场线

图5(a)所示为均匀带正电的无限大平面,在平面上任一点A放+1C点电荷q,它所受电场力方向如何?由于空间对称,可以肯定q受力的方向一定垂直平面a向上,所以垂直平面a的所有向上的、向下的直线,都可能是电场线,但考虑到电场线的疏密应该表示场强的强弱,又考虑到空间对称,因而电场线各处的疏密相同,所以电场线只能画成图5(b)的形状,即电场线是疏密均匀的平行线。对于无限大均匀带负电的平面,电场线形状图5(C)所示。电场线仍是疏密均匀的平行线,只是指向平面。

这说明在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两侧场强大小、方向相同。这种电场称为匀强电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5)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无限大平行金属板的电场的电场线

如图6(a)所示,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无限大平面平行放置,由于对称,每个平面上电荷的分布是均匀的。

由场的叠加原理可知,每个带电平面都在它的周围独立地产生电场,而总的电场应为两个分电场的矢量和。图6(b)画出了每个带电平面的电场线,实线代表正电荷的电场线,虚线代表负电荷的电场线。由于它们都是匀强电场,各分场场强大小处处相等,只是方向有差别。在两板之间两场方向相同,叠加后场强增大;在两板外侧,两场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场强为0,整个电场电场线的形状如图6(c)所示。

3.电场线的演示(1)点电荷电场线的演示

如图7(a)所示将验电羽与感应起电机的一个放电杆接通,摇动电机,验电羽上丝线会按场强方向排列,因而显示出电场线。可以看出,电场线形状与图2(b)相似。

(2)演示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线

放好两个验电羽,如图7(b)所示,再用导线将它们分别与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相连,摇动电机,丝线排列在电场方向上,形成类似图3(d)的形状。

(3)演示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线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如图7(b)所示,再用导线将同一个导电杆与两个验电羽相连,摇动起电机,丝线排成形成类似图4的形状。

(4)演示带有等量异性电荷平行金属板的电场线

如图7(c)所示用导线将两板分别与起电机的两个放电杆连接,并摇动起电机,丝线就排列在电场线方向上。可以观察到,在两板的中央部分,电场线是平行的,其余边缘部分电场线不平行,如图8所示。这是因为平行金属板并非无限大所致,且非正对面上的丝线不动,原因是外侧E=0。

4.总结电场线的性质

(1)电场线是假想的,不是真实的。

(2)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

对于单个点电荷,正电荷假想无穷远处有负电荷,电场线终止于那里;负电荷同理。

(3)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4)电场线不能相交。

因为在电场中的任一点处只有一个电场强度,方向唯一,如相交则该处出现两个场强方向,所以不能相交。

(5)电场线不能相切。

原因:电场线疏密表示强弱,如相切则在切点电场线密度无穷大,这种情况不可能,所以不会相切。

(四)作业

分别画出正点电荷,负点电荷,等量异性电荷,等量同性电荷,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带有等量异性电荷的无限大平行平面的电场线。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七课时 电势能 电势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重力势能对比,使学生掌握电势能这一概念。2.掌握电势差概念。

3.复习巩固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条件。4.复习加深能量转化和功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明确电场力的功和电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建立电势差的概念。

电荷的分布及两个点的位置决定,而与W、q无关。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出发,研究了电场的性质。我们引入电场强度矢量E描述电场强弱,用矢量E描述电场力的性质。规定单位正电荷在某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场强方向,大小为场强大小。这样表示出电场力的性质。

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下面我们从能量角度研究电场性质。

复习: 1.功的量度

W=Fscosθ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θ为F与s的夹角)2.重力功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1)重力功只与物体的起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如图1所示,物体沿不同路径经由A到B,重力功仅与AB两点竖直方向高度差有关,与所走路径无关。W=mgh

(2)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重力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即:WG=-△Ep(3)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人为选定)

(4)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正可负),数值上等于把物体从该点移到零势能面处时,重力所做的功,如前图1中,如设EpA=0,则EpB=-mgh,如设EpB=0,则EpA=mgh。

(5)重力势能应归物体与地球所共有。一般我们只提物体不说地球,但不等于归物体自己所有,原因是如没有地球则谈不上物体受重力,所以也谈不上重力势能。

以上为重力功的特点及它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在热学中,我们学过分子间有分子力,r<r0时为斥力,r>r0时为引力,分子力间可做功,且与路径无关,因此有分子势能。

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下边我们首先来看看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几种典型电场,今天我们就用匀强电场来研究电场力功的特点。

在场强为E的匀强场中,令电荷q沿任意一条曲线由A移至B(如图2),可将AB分成若干小段AA1、A1A2„„,若小段的数目足够多,每一小段都足够短,则可用折射AB1、A1B1、A1B2、A2B2„„代替曲线,电荷在AB1、A1B2„„段上移动时,电场力的功为Eq·AB1、Eq·A1B2„„,电荷在B1A1、B2A2„„段上移动时,电场力***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不做功,所以电荷由A移至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W=Eq·(AB1+A1B2+„)=Eq·AB'即W为电场力与AB在电场力方向上投影的乘积,与路径无关。

由上可知: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仅与电荷运动的起末位置有关。此结论不仅适用于匀强电场而且适用于任何电场。(在中学阶段不必学习其证明方法)

例如:

如图3所示,在场电荷+Q的电场中检验电荷q由A移至B,电场力做的功为W。以OA为半径画弧交OB于C,则q由A沿弧到C到B电场力做功为W1,q由C到B电场力做功为W2,则有:W=W1=W2。

原因是q由A到C,电场力做功为零,WACB=WAC+WCB=W1=W2=W 小结:(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所以物体具有由位置决定的重力势能。(2)分子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所以分子间有由相对位置决定的分子能。类似地电场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仅与电荷起末位置有关,所以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与位置有关的势能——电势能。

2.电势能E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与电荷位置有关的能,叫电势能。

提问:电场力功与电势能有什么关系?提示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功等于电势能增量负值,即W电=-△E。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2)电势能也是相对的,零势能点是人为选定的。点电荷一般取无穷远为零势能处。

提问: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由谁决定?

讨论:如图4所示,+Q电场中检验电荷q由A移到B再到无穷远,如果是+q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大于零;如果是-q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小于零。如果图4中+Q变为-Q,检验电荷q由A移到B再到无穷远,如果是+q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小于零;如果是-q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大于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3)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由电荷正负和电场共同决定。

点电荷电场中电势能正负:如场电荷与检验电荷同号,则电势能E大于零;如场电荷与检验电荷反号,则电势能E小于零(前提:规定无穷远为零势能处)。

(4)电势能是属检验电荷与电场所共有的。(5)电势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

总结:从功能关系看,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数值应为把电荷从零势能处移到场中某点时电场力所做功的负值。

3.电势差

提问:相同的电荷q在电场中都由A点出发,分别通过图5所示的路径Ⅰ、Ⅱ、Ⅲ到达B点,哪个电荷电势能改变量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根据电场力的功与路径无关,而电场力的功数值上等于电势能的改变量,所以三者的电势能改变量相同。

让学生总结出: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其电势能的改变量由起始点与终点的位置决定。

提问:把1C的电荷由A移到B,若电场力做了2J的功,若把2C的电荷由A移到B,电场力做了多少功?

经讨论明确2C的电荷在移动过程中的每一点处受到的电场力都是1C电荷受力的2倍,所以电场力对它做的功应是4J,即电场力的功还与移动电荷的电量q有关,即电势能的改变量△E与电量q及移动的起末位置有关。

提问:△E与q有什么关系?

由上例很容易得出△E与q成正比关系。更明确指出:场和场内两点位置确定以后,将电荷q由一点移至另一点,虽然q改变时,△E也

内两点位置决定,与检验电荷q、检验电荷q在场内两点间电势能差之值无关。

问:国际单位制中U的单位是什么? 答:焦耳/库仑又称伏特,简称伏。

问: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与零电势点选取有关吗?

取无关。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三)让学生总结本节重要内容

提问: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改变量、电势差三者中哪些与移动的电量有关?哪些与移动的电量无关?

答: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改变量与移动的电量有关,电势差与移动的电量无关。

(四)例题

如图6所示,O点固定,绝缘轻细杆l,A端粘有一带正电荷的小球,电量为q,质量为m,将小球拉成水平后自由释放,求在最低点时绝缘杆给小球的力。

解 如图7,在B点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在B点由T与mg合力充当向心力,球由A运动到B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在B点:

由①②得: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故 杆对小球拉力3mg+2eq。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八课时 电势差 等势面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什么是电势。

(2)掌握电势差、等势面的概念,在头脑中建立不同场等势面图景。2.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抽象出等势面的空间模型。

二、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是使学生掌握电势的概念,这一概念虽要求不高,却不好理解。2.重点是掌握电势差、等势面。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用来描述电场力学性质的一个物理量——场强(E)。下面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内容:(1)电场的基本性质;(2)场强是怎么定义的,方向如何?电场除了具有力的性质外,还具有能的性质,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这一性质——电势(U)。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势U 放在电场中的电荷具有电势能,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相似具有相对性。一般来说如果将一个检验电荷放在点电荷电场中,在无穷远处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为零。电场为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增加。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如图1所示,将一电量为q的正检验电荷放在正点电荷的电场中,B点为无穷远处。此时q具有的电势能为零,将q由B点移至A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增加,如果克服电场力做功为E,B点电势能为零,所以A点电势能为E,电势能与电量比为E/q。换用2q的检验电荷,同理可知需克服电场力做功2E,在A点具有电势能为2E,电势能与电量比为2E/2q=E/q,换用nq检验电荷,从B点到A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nE,在A点具有的电势能为nE,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为nE/nq=E/q。由此可见对于电场中的某一点来说,不同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不同但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相同,与检验电荷无关。如果将负检验电荷q从B点移至A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B点电势能为零,所以A点电势能为-E,但电势能与电量之比为-E/-q=

说,在电场中的同一点,不同的检验电荷可以具有不同的电势能,但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与检验电荷无关,由场唯一决定,我们就把这一比值称为场中这一点的电势。如果用U表示电势,用E表示电荷q的电势能,那么U=E/q(E、q、U均可正可负,计算时带符号运算)。此式只是电势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场中某点电势由场唯一决定。场定了,场中某点电势就唯一确定了,与放不放检验电荷,放什么样的检验电荷无关。

(1)电势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零势面来说的,一般选大地或无限远为零势面。

(2)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如图2所示:将正检验电荷q从无穷远分别移至A,B,C,„各点电场力所做负功为EA,EB,EC,„且EA>EB>EC均为正值,EA/q>EB/q>EC/q>„。即UA>UB>UC>„>0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同理可证负电荷电场也如此。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3)正电荷电场中各点电势均为正;负电荷电场中各点电势均为负。关于正电荷的由(2)可知:

关于负电荷由图3可知:将正检验电荷q从无穷远移至A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无穷远处电势能为零,在A点电势能为负,电势能与电量之比为负,即电势为负。

(4)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的代表比零电势高,负的代表比零电势低,而不代表方向。

(5)电势的单位:伏特(V)2.电势差

电场确定后,场中各点电势就唯一确定了,一般来说不同的点具有不同的电势,两点间电势的差值,称为这两点间的电势差,也叫电压。例:A点电势UA,B点电势UB,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UA-UB,如UA=10V,UB=-5V,UAB=UA-UB=10V-(-5V)=15V,BA两点间电势差为UBA=UB-UA=(-5V)-10V=-15V,UBA=-UAB。知道了电场中两点的电势,由E=qU即可算出电荷在这两点的电势能,从而算出从一点到另一点电势能的增量,设UA>UB,则正电荷在A点,电势能为UAq,在B点电势能为UBq,q从A点移到B点电势能减少了qUA-qUB。而电势能的减少等于电场力做的正功,所以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时电场力做的正功W=qUA-qUB=q(UA-UB)=qUAB,如果把正电荷q从B点移到A点,电势能增加了qUA-qUB,而电势能的增加等于电场力做的负功,所以正电荷从B点移到A点电场力做的负功大小为qUA-qUB=q(UA-UB)=qUAB。与此类似,将负电荷-q从A移到B,或从B移到A,电场力做功的大小仍是qUAB,所以,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的功W等于电量q和这两点间的电势差U的乘积,即W=qU,式中q用C做单位,U用V做单位,W用J做单位,利用这个公式时,qU都取绝对值,算出的功W也为绝对值。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说明:(1)电势能是相对的,而电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E=qAB或△E=qUBA,仅由q与两点间电势差决定。

(2)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末态减初态,增量为负。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末态减初态,增量△E为正。

例题:设电场中AB两点电势差U=2.0×102V,带电粒子的电量q=1.2×10-8C,把q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设UA<UB。

W=qU=1.2×10-8×2.0×102J =2.4×10-6J 因为UA<UB,q为正电荷,故q在B点的电势能大于A点电势能,即从A点移到B点电势能增加,即电功力做负功。

3.等势面

一般说来,电场中各点的电势不同,但电场中也有许多点的电势相等。我们把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等势面。

(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因为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电荷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具有相同的电势能,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势能不变,即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即跟场强的方向垂直。假如不是这样,场强就有一个沿着等势面的分量,这样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就要做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沿着等势面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是不做功的。所以场强一定跟等势面垂直。

(3)前面已经指出,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可见,电场线不但距等势面垂直,而且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4)几种典型场的等势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5)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一个等势面。因为导体在静电平衡状态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在导体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为零,因此导体内部各点电势相等。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九课时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定性掌握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2.定量掌握匀强场中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场强方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2.U=E·d——d为沿场强方向两点所在等势面间距离。

三、主要教学过程

场强是跟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相联系的,电势差是跟电场力移动电荷做功相联系的。那么场强与电势差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以匀强场为例来研究。前面讲过,沿着电场线方向,也就是沿着场强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从图中可以看出沿AB、AD、AC方向,电势都在降低,但沿AB方向距离最短,即降低得最快,而AB方向即为场强方向,可见场强的方向是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1.场强方向是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我们再来研究场强和电势差的数量关系。设AB间距离为d,电势差为U1,场强为E。把正电荷q从A点移到B时,电场力qE所做的功为W=qEd。利用电势差和功的关系,这个功又可求得为W=qU,比较这两个式子,可得W=qEd=Uq,即U=Eq。这就是说,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场等于场强和这两点间距离的乘积。如果不是沿场强方向的呢?例如AD两点间电势差仍为U,设AD间距离s,与AB夹角α,将正电荷从A移动到D,受电场力方向水平向右,与位移夹角α,故电场力做功为W=Eqs cosα,s cosα=d,所以W=Eqs cosα=Eqd。利用电势差和功的关系,W=qU,比较这两个式子可得U=Escosα=Ed。d为AB两点间距离,也是AB所在等势面间距离或者可以说是AD两点间距离s在场强方向的投影。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2.U=Ed。U为两点间电压,E为场强,d为两点间距离在场强方向的投影。3.由U=Ed,得E=U/d,可得场强的另一个单位:V/m。

所以场强的两个单位伏/米,牛/库是相等的。注: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强场。

例 匀强电场E=200N/C,UAC=5V,AB间距离多少? UAC=Ed

例 匀强电场电场线与AC平行,把10-8C的负电荷从A移至B的电场力,做功6×10-8J,AB长6cm,求:(1)场强方向;(2)设B处电势为1V,则A处电势为多少?(3)场强为多少?电子在A点电势能为多少?

解(1)将负电荷从A移至B,电场力做正功,所以所受电场力方向沿A至C,又因为是负电荷,场强方向与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所以场强方向应为C至A方向。

(2)由W=qU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U=W/q=6×10-8J/10-8C=6V 即AB两点间电势差为6V。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B点电势高于A点电势。U=UB-UA,UB=1V,UA=UB-U,UA=1V-6V=-5V,即A点的电势-5V。

(3)由B向AC做垂线交于D,D与B在同一等势面上。

(4)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E=qU=(-e)×(-5V)=5eV(注:计算电势能时要带号运算。)

例 一个10-5C的电荷从电场外移到电场内一点A,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0.006J,则A点电势为多少?如果此电荷从电场外移到电场内另一点B时,电场力做功是0.002J,则AB两点间电势差UAB为多少?如果有另一个电量是0.2C的负电荷从A移到B,则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大小是多少?

解(1)正电荷在场外时电势能、电势均为零,从场外移至A点电场力做负功,所以电势能增加,即在A点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为正,A点的电势也为正,又因为W=qUA∞,所以UA∞=W/q=0.006J/10-5C=6×102V,U∞=0,UA∞=UA-U∞,UA=6×102V(2)W=qUAB,UAB=W/q=0.002J/10-5C=2×102V。

(3)将10-5C的正电荷从A移至B时电场力做正功,如果将负电荷从A移到B,负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反,电场力对正电荷做正功,对负电荷做功为负,大小为W=qUAB=0.2C×2×102V=40J

例 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池相连,当二极板间距离减小后,则二板间的电压U和电场强度E,电容器电容C及电量Q与原来相比 [ ]。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A.U不变,E不变,C不变,Q不变 B.U不变,E变小,C变小,Q变小 C.U不变,E变大,C变大,Q变大 D.U不变,E不变,C变大,Q变小

解 因为平行板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联,所以两板间电压不变。根

Q=CU,U不变,C增大,所以所带电量增大。正确答案为C。如果将此题换一下,换成给电容器充电后,使其与电源分开,再将

三.小结练习.课后练习1.2.3题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十.十一课时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只受电场力,带电粒子做匀变速运动。2.重点掌握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不计粒子重力。

二、重点分析

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沿电场方向(或反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垂直于电场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①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合力为零时,即∑F=0时,粒子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处于静止状态,该粒子带正电还是负电?

分析 带电粒子处于静止状态,∑F=0,mg=Eq,因为所受重力竖直向下,所以所受电场力必为竖直向上。又因为场强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带电体带负电。②若∑F≠0且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带电粒子将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打入正电荷,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打入负电荷,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③若∑F≠0,且与初速度方向有夹角(不等于0°,180°),带电粒子将做曲线运动。

mg>Eq,合外力竖直向下v0与∑F夹角不等于0°或180°,带电粒子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在第三种情况中重点分析类平抛运动。

2.若不计重力,初速度v0⊥E,带电粒子将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复习:物体在只受重力的作用下,被水平抛出,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做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为这两种运动的合运动。

与此相似,不计mg,v0⊥E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将做类平抛运动。板间距为d,板长为l,初速度v0,板间电压为U,带电粒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

①粒子在与电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x=v0t;在沿电

若粒子能穿过电场,而不打在极板上,侧移量为多少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注:以上结论均适用于带电粒子能从电场中穿出的情况。如果带电粒子没有从电场中穿出,此时v0t不再等于板长l,应根据情况进行分析。

3.设粒子带正电,以v0进入电压为U1的电场,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穿过电场时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所以该电场称为加速电场。

进入电压为U2的电场后,粒子将发生偏转,设电场称为偏转电场。例1

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进入电场后沿直线运动到上极板。(1)物体做的是什么运动?(2)电场力做功多少?(3)带电体的电性?

分析 物体做直线运动,∑F应与v0在同一直线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若忽略mg,则物体只受Eq,方向不可能与v0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能忽略mg。同理电场力Eq应等于mg,否则合外力也不可能与v0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应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电场力功等于重力功,Eq·d=mgd。

电场力与重力方向相反,应竖直向上。又因为电场强度方向向下,所以物体应带负电。

例2 如图,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长l=4cm,板间距离为d=3cm,倾斜放置,使板面与水平方向夹角α=37°,若两板间所加电压U=100V,一带电量q=3×10-10C的负电荷以v0=0.5m/s的速度自A板左边缘水平进入电场,在电场中沿水平方向运动,并恰好从B板右边缘水平飞出,则带电粒子从电场中飞出时的速度为多少?带电粒子质量为多少?

分析 带电粒子能沿直线运动,所受合力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可知重力不可忽略,受力如图所示。

电场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与重力等值反向。带电粒子所受合力与电场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相同。

=6×10-7N mg=Eq·cosα

=8×10-8kg 根据动能定理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例 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从距地面高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距抛出点水平距离为l处,有一根管口比小球直径略大的

管子上方的整个区域里加一个场强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如图:

求:(1)小球的初速度v;(2)电场强度E的大小;(3)小球落地时的动能。

解 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在电场力作用下应做减速运动。到达管口上方时,水平速度应为零。

小球运动至管口的时间由竖直方向的运动决定:

E末=mgh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十二课时

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2.掌握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3.认识一些常用电容器;

4.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影响电容的因素是教学中的重点。

2.学生不常接触电容器,缺少实际知识,在接受本节课讲授内容时有一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静电计,带绝缘支架的导体圆板(两个),起电机,电介质板(泡沫塑料板),示教用各种电容器。验电器(一个),验电球。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问题,靠近带电物体A的导体(B接地)上带有感应电荷。整个装置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我们称这种装置为电容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容器

(1)构成: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相互靠近的导体可组成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欲使电容器储存电荷,首先应对电容充电,充电后还能放电。(2)充放电

①充电:使电容器两极带异号电荷的过程。实验1

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

把金属板与起电机断开,用验电球C与A板接触后再与验电器金属球D接触,金属箔逐渐张开。可知A板上带有电荷。然后,放掉C上多余电荷,让C与B接触后再与D接触,可见原来张开的金属箔逐渐闭合,可知A、B带异号电荷。分析:起电机两极带电荷后,电势在带正电荷一极较高,负电荷一极较低,与电容器两极接触时,由于起电机两极与电容器两极不等势,将发生电荷定向移动,引起电荷重新分布,直至起电机两极与电容器两极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为止。这时电容器两极与起电机两极分别等势,从而电容器两极间电势差等于起电机两极电势差。同样,也可用电源(电池)对电容器充电,与正极相连的电容器极板带正电荷,与负极相连带负电荷。

②放电:使电容器两极失去所带电荷。

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容器两极,让两极板上正负电荷发生中和。实验2

***高二物理组***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

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

【有学生举手。】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

【学生朗读1至3段。】

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

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

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

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

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

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

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

【学生朗读第四段。】

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 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

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

生2:(犹豫)„„说不好。

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

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 生:„„

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

【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

【投影。】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 克家《春鸟》)

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

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

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

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

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

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

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

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

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

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

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

起来。

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 .

生:比喻,以动写静。

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 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师:请坐。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

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

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

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

生:应该是突出“静”。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

【生默读思考。】-

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 生:主要写了月光。

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

生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

生1:泻。

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 生1:“静静地”,很安静。

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

生1:一个月夜。

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

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

生:(议论)正面和侧面。

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

【板书:荷塘上的月色。】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

效果。【生自由朗读。】

[知识拓展]

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投影。】

(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

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

【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

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叠声词。

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 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

师:太好了!

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

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

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

意味——

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

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一句写——

生:(七嘴八舌)荷塘上的雾、水中的花„„

师:(笑)好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啊!(学生会意地笑)是这样吗?

生:(笑答)不全是的。

师:水中望月好像是没有的,但雾里看花是确定无疑了。(生又笑)好的,薄薄的青雾使叶子和花像什么?淡淡的云又使天上的月怎么样?

生:“笼着青纱的梦”“所以不能朗照”。师:正像古人诗中所言“烟笼寒水月笼纱”,这样的环境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什么词比较合适呢?

生:(齐答)朦胧。

师:太好了!看来我们对于叠声词在这里的作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

些例子。

【投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生l:“溶溶”似乎写出了月光洒满在院子里的情景,“淡淡”写出了一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很舒畅。

生2:李清照的那首里好像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样子,心情也不好。

师:对于李清照的这十四个字,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至于晏殊的这一句,其实不是一种舒畅的心情,此时要表达的是一种惆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惆怅之情如这院中的月光、塘上的轻风,吹也吹不走,拂也拂不去。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去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一个答案。

下课![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

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点评习作。

[推进新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出家门,领略了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那朦胧素淡的意境。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景与作者心中的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

生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表达要摆脱掉什么的意思,所以他说要独自一个人呆着。

师:(笑)是这个意思。看来你也有过相似的体验吧?(众生笑)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人与人的心情有时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不过,这时作者为什么要一个人呆一会儿呢?

生2:作者在第6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此时内心有些失落,与这里的热闹无缘。

师:是不是更显得孤独了? 生2:是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说这就与前文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一种喜悦之情不同了?

生2:是的。这里作者的情绪有一些回落。

师:很好。你的回答提示了我们这样一点:作者的情绪不是一路向更加高兴的方向发展 的。大家可以沿着这种变化看下去,作者的情绪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3:还是在写作者情绪的回落。

师:把你的依据说说看。

生3:因为下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都有一种怅惘、失落的意思。

师:很好!的确,这两处内容都是此时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出自内心情绪的另外一种流露,也就是说,喜悦是一方面,哀愁也是一方面。大家想一想,作者写喜悦是借了对荷塘、对月色的描写来表现的,那么写哀愁呢?还是借助景物描写吗?

【学生讨论。】

生:不是借助景物了,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想”。

师:这种想缘何而来?

生:由眼前的荷塘想到了《采莲赋》。

师:《采莲赋》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

师:这样的场景作者是怎么概括的?

生:“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师:也就是说《采莲赋》里的人——

生:很快乐。

师:不错。作者在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之前,是不是也突出了一种热闹?

生:是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是热闹的。

师:那么这里反复写到的热闹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恰形成了一个——

生:对比。

师:很好。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作者在开篇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怎么说的?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可见,作者带着一种寻求释放、寻求宁静的心而来,但结果却还是未得解脱。大家是否也这样认为? 【学生议论。】

生1:是的。尽管作者把荷塘和月色写得很美,但这种美反过来却更加显现出他心里 的愁。

生2:文章的结尾也有这种意味。作者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刚出门时的情景,好像没有什么改变。

师:怎么会没有改变呢?开头不是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吗?

生:那也是表现出环境的静。

师:不错。看来这种环境上的“静”是贯穿全文的了,蝉声与蛙声的热闹,《采莲赋》里采莲场景的热闹都与这个“静”形成了一种对比衬托的关系。同时,这也恰好反衬出了作者内心的——

生:(齐答)不平静。

师:好的。刚才大家的理解里出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烦闷、孤独、喜悦、失落、颇不宁静等等。看来作者的心情的确是不平静的了,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作者内心为什么“颇不宁静”呢?

【学生议论。】

生1:我看到资料上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表达了作者对******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生2:或许是一种思乡之情。因为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师:是吗?朱自清是哪里人? 生2:绍兴人。

师:看来你看书真的是很仔细。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

师:刚才大家所发表的见解都表明了我们对作品进行了探究,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是 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人们做出过很多解释,有人认为是源于对******

“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诸种见解,不一而足。不过,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自然也有着和我们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情感,在这里,无论他的烦闷到底是什么,他的“颇不宁静”到底缘何而来,这些似乎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读出了这种心境,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学生点头赞成。】

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笑)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

生:应该是的吧?

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

【投影。】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 夕 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学生静默着,沉思着。】

[课堂小结]

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

[布置作业] 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

下载必修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珍爱生命(文本研习) 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一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

    高中生物必修二示范教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首先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故事首先......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教案

    第七课 徐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

    高中 生物 必修二教案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学教案: [目标]: 1.? 说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