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必修二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2.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要求动笔,动手,动口。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
(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三.结束小结。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比较赏析法
4、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请问现在是属于哪个季节? 生:秋天
师:那么你们眼中的秋天有着怎样的秋色呢?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有何不同?
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我们学习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刘禹锡的《秋词》等。佳句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选自《滕王阁序》)、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选自《登高》)等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2、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笔划出来,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划出来,等到分析的时候交流解决。
2、理清全文思路
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A、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B、分写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冷色调)牵牛花、秋草。
②秋槐蕊
③秋蝉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深化)C、总括
①南国的秋的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3、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喜爱的理由。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例:本文题目是‚故园之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分析: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其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例: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例: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 7 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三)、拓展迁移
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囚绿记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绿—— 绿——囚绿—— 绿—— 绿(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臵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 10 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臵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四、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五、布臵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氓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二)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被当作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文14页)
‚风‛又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内容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用于一般的宴会典礼。部 12 分小雅来自民间。‚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表现手法:
⑴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六艺说有二。)
3、歌曲导入
①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这首歌讲述了什么故事?
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 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赏读
学习鉴赏诗歌重在诵读,今天我们就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诵读方式来欣赏《卫风 氓》。1.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2.意读:理解文意,注意停顿,理清全诗叙事思路,把握各诗节的联系。
3、学生概括故事大意
示:全诗讲述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故事下列几个阶段:相恋——婚变——被弃
三、穿过千年时空,跨越千年的《诗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提示:可以考虑从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去总结悲剧的根源。明确:(个人原因)她认为婚姻悲剧根源是沉迷于爱情。因而,她发出了感叹‚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 13 娘沉溺爱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社会原因)
一,男子负心说。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女子对他的称呼前后是不一样的,始称氓,又称为子,或直呼复关(以居住地命名),而遭遗弃时却称为士,士在当时是官名,分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由此可见,氓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诗中虽未交待他如何由商人而士,但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难得出结论。
春秋中后期,周初的‚工商食官制度‛(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从事生产和贸易。)渐次解体,商人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图利甚多。社会政治地位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逐渐上升。像卫国的子贡(儒商鼻祖,端木遗风),越国的范蠡,皆富可敌国。子贡在鲁国、卫国都做过大官,在政治上取得很高的地位。
氓得到妻子不薄的嫁资(以而车来,以我贿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他为以后发展成富商打下了基础,有了钱,买个官职来提高社会地位是轻而易举之事,各种形式的卖官鬻爵从古至今都是屡见不鲜。所以社会地位的变化是造成这场恋爱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年老色衰说。
用桑叶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王国维有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美貌不在,爱情就衰弛。这是让人伤感的。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比和兴在诗歌中常常同时使用,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么几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是一个明显的比兴,那么它喻的是什么呢? ——喻女子年轻貌美。也暗示女子的劳动女性身份,及女子的勤劳。
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
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3.这一系列的行为深深伤害了抒情女主人公,或者说,面对如此不堪的婚姻,女主人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怨将归于何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离开。(‚亦已焉哉‛那就算了吧)
三 孔子说:‚诗可以兴(感发意志),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群(沟通交流),可以怨(怨刺时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认为故事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来。痴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美丽
勤劳
善良
坚强独立(决绝离开)
四、小结: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说诗经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之自然流露,所以时隔千年,我们读到这些诗歌,仍然觉得感同身受,《关雎》《蒹葭》的纯情之美让我们感动,《氓》的悲怨更让我们为之动容,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2500年的悲恻动人 15 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诊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希望相信我们的同学通过对《诗经》的学习,在以后的写作、生活中都能以情动人,以情化人。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课后作业:你认为抒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16(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采薇
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学习重点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臵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归纳•整理 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② 翻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四、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离骚
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 19 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 20 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 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 21 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① 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1、通过《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评价和看法,初步掌握汉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具体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曲折而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托物起兴的开头,浪漫主义的神话结尾。学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试图让学生理解这场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4、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同时注意诗中一些同义复词、重叠词、多义词、活用词的词义和用法。【教学重点】
1、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其悲剧意义。
【教学难点】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首诗的悲剧内涵和意义。【教学安排】计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用来完成对诗歌的朗读、初步理解和字词分析;第二课时用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深刻意义的解读。【教学过程】
首先在课前布臵预习任务,读几遍这首诗歌,实现扫除朗读障碍,并翻译诗歌小序,自己查找一些有关这首诗歌的资料,比如文学史背景或者各家观点、评析之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但是我还听到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哪位同学给老师举几个例子?(提问两三位同学,估计回答无非是白蛇传、梁祝等古老故事)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这些故事都有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因素,白蛇传的人妖相恋、梁祝的死后化蝶,充分表现了古代爱情传说的一大特点,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聆听一首歌,体会一下这低沉舒缓的曲调带给你的是怎样一种感觉。(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时光倒回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正在上演,他们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一起看看汉代长篇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将一段爱情悲剧娓娓道来——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时代背景和文史知识简介:
三、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诵读感知、梳理情节
(一)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明确: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第一部分(1—2段)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33段)鸳鸯和鸣(合葬化鸟告诫后人)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二)重点词语句子掌握
(1).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本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古今异义:新妇、守节、自由、可怜、教训、来信、处分、交通 床:古——诗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今——睡具。供人睡卧所用。信:古——使者,诗句中指媒人。今——其中一个常用意义是‚书信‛。(3).‚相‛字的用法及区别。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一些意义。本课文中‚相‛字出现过19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A.相(xiãng)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他‛、‚它‛等等。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 及时相遣归(代‚我‛)③ 还必相迎取(代‚你‛)④ 好自相扶将(代‚她‛)⑤ 嬉戏莫相忘(代‚我‛)⑥ 誓天不相负(代‚你‛)⑦ 不得便相许(代‚你‛)⑧ 登即相许和(代‚它‛)⑨ 蹑履相逢迎(代‚他‛)⑩ 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B.相(xiã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见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应 ④ 叶叶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盖 ⑥ 仰头相向鸣 ⑦ 黄泉下相见
C.(xiàng)名词,相貌。如: 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三)从小序中哪两个字可看出全诗情节的发展?用‚一句话新闻‛讲述故事梗概。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这首诗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是:托物孔雀起兴——兰芝自请遣归——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兰芝回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
四、探究人物形象
刘兰芝其人:听其言,察其行,从他人的角度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巧选观察点,从仲卿、焦母、刘兄的眼中去看兰芝,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冲 25 突中准确把握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集中到焦点兰芝身上。从兰芝在‚被遣‛、‚被逼‛的典型环境中品味她的个性化语言,从自诉、严妆、辞别婆婆和小姑、生离死别等细节看清兰芝性格的‚柔‛与‚刚‛,进而体会她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五、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臶,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辩论
1.虚拟法庭:谁是千古罪人?造成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先确定被告。(可能情况:①自杀无冤。②焦母。③刘兄。④封建礼教)学生分组充当原、被告及其辩护律师,教师作法官。学生据文力争,力陈事实与情理。
一道选择题:假如你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对待呢?(测试学生的价值观)2.两分钟即席演讲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想对兰芝说,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我心目中的刘兰芝:《哉,兰芝!》
学生自己选填一个形容词,启动发散思维,要求有理有据。
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短歌行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 29 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朗诵课文。
三、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四、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 30 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归园田居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31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 33 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 34 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2、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多种方法结合解决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旷达胸怀。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并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 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
诵读悟情 点拨斧正 探究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导入教学: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兰亭序帖卷》.同学点评一下 看看名家的点评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宋代米市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萧衍评价:‚如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从中更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兰亭集序》不仅是登峰造极的书法作品,更是文采精美思索厚重的名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羲之对人生思考的丰富睿智的精神世界。
二、1、配乐朗读: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
2、自由诵读喜欢的段落,酝酿感情在大家面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指导诵读
三、介绍序的文体知识
四、(一)师生互动 疏通文义 梳理文言知识点 强调重点词语的翻译和积累。预习过程中不能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提出来 我们一起商榷解决,点拨文言知识点(出示幻灯)
疏通文言文字词,为进一步诵读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础.五、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读文 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内容
六 品文析情 欣赏景色的清幽之美
1、读第一节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讨论生成答案 名士相聚之乐 环境优美之乐 气候宜人之乐 临流赋诗之乐
良辰:
引用论语中的话:曾皙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美景:
其实此时的江南应该是艳丽的时节.与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进行比较。‚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里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亦不见姹紫嫣红百花艳,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里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性情呢?
乐事:
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觞曲水。赏心:
如何表达赏心的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明确: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亲近自然时,你有过这种赏心悦目的时候么??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体验..归纳: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37 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2、自由鉴赏 揣摩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鉴赏 完成个性化阅读 八 品文析旨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欢乐的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谁不想让美好永驻呢?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时光的也抗拒不了时间的流逝.面对即散的盛会,作者有何感慨呢?读第三节,在这段中,作者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呢?因什么而痛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难点之一,可以讨论交流.点拨斧正:生存方式不同,但是人们的忧患之源却是相同的
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 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 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作者为什么又乐转为了痛呢?你能走进作者的文字和心灵中去寻找答案么?俗语好景不长在 好花不长开 再圆满的聚会也终究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也终究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究也要消亡.于是自然生痛.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的眷恋和珍惜.2 个性化阅读:哪句话对你的触动最大?结合自身的体验来谈谈。
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搜集整理王羲之和书法的故事 进一步了解王羲之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
1、题解(1)关于苏轼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2、写作背景。
3、课文正音。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臵)
4、研讨课文
问题一:作者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抓文本,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表示情感的字)乐-------悲--------喜
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一节,注意体会作者的‚乐‛的情感。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乐心情。
问题二:作者在游赤壁时因何而乐? 观美景而乐。
景具体为:清风、静水、明月、白露、夜游赤壁的美景图:
在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景中,作者驾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意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赛似仙境。
试想一下,当背负罪名、双脚带上无形镣铐的苏子来到举目无亲的黄州,在 39 抛却了白日的烦忧后见到如此美妙的夜景图,他自是陶醉其中、快乐无比。正所谓乐极生悲吧,从下文中可见,很快苏子的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阵阵悲意渐起、渐深、渐浓,一如水中的涟漪正一圈一圈的散开。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歌声:‚美人‛一般认为是君主,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感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箫声幽怨凄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六个比喻,箫声的悲哀凄凉);
(3)学习第3节: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学习第4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①重点字词
(5)学习第5节: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第四段,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通过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也让作者自己从悲情中走出。)分析:
1、且夫,路标式的词语,分层次的标志。
作者认为‚而又何羡乎‛针对客的‚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而来。
2、从什么角度阐述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变和不变的角度。
变: 不变 水: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月:盈虚如彼 卒莫消长 人:生老病死 代代相传
以水、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子的影响。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3、简言之,客与苏子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 客:(物)无穷 不变(人)须臾 变化(片面)苏:物与人既变又不变(全面)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第二层:从什么角度论述对待外物的态度? 取与不取的角度。不取: 非吾之所有 取: 清风明月
苏子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他为客、也为自己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问题五:比较: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心境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并非苏子的专利,东晋的陶渊明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寄情山水之乐,苏子与之相同吗?能否作一比较。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真正地厌烦世俗,醉心于山水之中,忘怀世间的纷扰。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苏子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再次告诉了我们:
不仅他懂得释放情怀,寻求精神寄托,而且师法自然,汲取自然的博大、包容之养料,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积极有为,奋发前行。
问题六:将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我们的年龄、我们的阅历,不可能遇上如此迫害,这等不幸,但在我们生活中不乏升学的压力,生活不如意、亲人的不理解等等的困绕,学习了本文后,我们怎么去面对困境呢?寻找排解、倾诉、心理疏导。
关键: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以积极乐观之心态对待一切困难。
心中永远相信困难的暂时性,走过风雨过后是彩虹,拥有一盏不灭的心灯。面对困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豁达的情怀,它能使我们更快地走出人生的低谷。苏轼在精神上占据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地,成为后人所敬仰。
苏轼太伟大,也许我们今天学不象,明天学不成,后天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有不懈追求,那距离不再遥远!
5、写作特点
(1)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43(3)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安石;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背诵全文;
4、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5、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背诵全文;
3、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认识王安石;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背诵全文。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
二、介绍王安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文注外)
3、练读
四、翻译 第一段: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大概)是读音错了。第二段: 译文: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 45 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第三段: 译文: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第四段: 译文: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第五段: 译文: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艺术借鉴:
○
1、前后照应的写法; ○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2、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程序
一、前后照应的写法
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
作用: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二、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1、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写仆道的碑文,它和第四段有什么样的关系?第四段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4、二、三段之间是怎样过渡的?由此可见,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2、说古人的作用是什么?
○
3、作者认为的最高理想境界有什么特点?要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必备条件依次是什么?
○
4、这里,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
5、尾句的作用是什么?
6、第五段可以删除吗?
7、据上,归纳全文结构。
8、据上,总结全文主旨。
9、据上,说说你对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明确:
1、介绍褒禅山概况: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华山洞——记仆碑文字,内容上环环相扣。
2、写仆道碑文的漫灭,是为了写出‚音谬‛的事实,这是记叙,不是重点,目的是为了第四段的议论。第四段正是在第一段记叙的基础上阐发的议论,最后得 47 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3、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前洞——后洞——游后洞的经过。
4、二段末尾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三段开头说‚于是余有叹焉‛,过渡自然巧妙。可见,二、三的关系,和一、四段的关系一样,是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于是余有叹焉。
○
2、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
3、最高理想境界的特点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要达到这个最高想想境界,依次必备的条件有三:‚志‛、‚力‛、‚物‛,而最重要的是‚志‛。
○
4、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5、尾句总结上文。
6、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不能删除,这是说明,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7全文结构: 一 1-2 记叙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 3-4 议论
3、针对第二段内容展开议论,得出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针对第一段内容展开议论,得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三 5 说明,补写同游者和作者。
8、主旨:这篇游记,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9、‚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
文章前面(1-2)记游山,后面(3-4)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是基础,议论是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 48 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记叙部分:游山略,而游洞详。游山中其它略,而碑文详。游洞中前洞略,而后洞详。后洞中经过略,而心情详。
议论部分:仆碑的感慨略,而游洞心得详。游洞心得中,客观因素‚力‛、‚物‛略,而主观因素‚志‛详。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主旨的需要。
四、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作家作品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蔡元培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明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教材概述
本文在行文结构上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以校长身份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说明了演讲的意图,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乃至学校的前途,有针对性,能抓住听众的心理每段的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不旁逸斜出,便于听众把握演讲的要领,并能引发听众的思考演讲的内容中心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讲得清清楚楚,有一定的感召力,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反响在语言上,没有生僻词语,虽是浅易文言文,但由于多用短句,并不觉得晦涩,相反对于北 49 大学生这样的听众来说,更是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有些口语富于表现力,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严肃中还有体贴,可谓语重心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2.探究与活动,本文来自五更风茶轩,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分析关键语句,本文来自五更风茶轩,深入理解校长的要求,以及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溯渊源 提希望 拟计划
2、找出能反映北大现状和社会现实的词语或者句子
3、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校长…… 语速、语调、重音、情感
4、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学子…… 学:(板书内容)
第二篇:必修二教案
讲义1:空间几何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二)、讲授新课:
1.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柱.→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2.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2,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2,求正四棱锥侧棱.(四)、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4.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高为2cm,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倍的根号3)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第三篇:物理必修二教案
物理必修二教案
物理必修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必修二教案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
二.知识结构
1,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
3,实验验证:两个弹性小球的弹性碰撞。设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由动量守恒有:
M1·V1+M2·V2=M1·V`1+M2·V`2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灵活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注意事项: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适性。当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可以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应严格检验是否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学生就需要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使用的特点。而动量又是矢量,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2)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能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运动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规律。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3)通过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深入思考、抓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形成规律。反过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学生分析
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重要的是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六.教学设计(两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回顾动量及动量定理:P=MV;Ft=P1-P0=△P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一段时间后,它的动量怎样变化。那么物体相互作用,又会怎样呢?
(1)请两个同学穿上旱冰鞋,靠近站在教室前边,让学生甲推乙学生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2)学生讨论发生的现象。
2.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初步得到两辆小车在相互作用前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A,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装置。
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它们之间装有弹簧,并用细线把它们拴在一起。
b,用CAI课件模拟实验的做法:
实验一:第一次用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剪断细线,观察两辆小车到达挡板的先后。
实验二:在其中的一辆小车上加砝码,使其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重做上述实验并注意观察小车到达两块木挡板的先后。
C,学生在气垫导轨上分组实验并观察;
D,实验完毕后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e,教师针对实验现象出示分析思考题:
①两小车在细线未被剪断前各自动量为多大?总动量是多大?
②剪断细线后,在弹力作用下,两小车被弹出,弹出后两小车分别做什么运动?
③据两小车所做的运动,分析小球运动的距离、时间,得到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④据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分析在弹开后各自的动量和总动量各为多大?
⑤比较弹开前和弹出后的总动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F,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2)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A,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1>v2,经过一段时间后,m2追上了m1,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列出表达式,并板书。
(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内容:
A,学生结合实验和推导实例中的条件初步分析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b.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得到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动量守恒定律。
C,教师板书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叙述各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
(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的内容。
b,学生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C,教师归纳: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对相互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5)安排课堂练习题,分组展示。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我们知道了:
A,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b,在理想状态下即始终满足守恒条件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不仅是指系统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而是整个过程中任意两个时刻总动量都相等,但是、决不能认为系统内的每一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C,动量守恒的条件是: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
D,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同样适用。
(7)安排课后练习题。
七.教案设计反思和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反思:《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中最重要的一节,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判断是否满足动量守恒。要想学习好这一节就需要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推导方法。在学习了动量守恒之后就需要学会判断动量是否守恒,这就是动量守恒的条件。高考物理选修3—5中的第二小题就是与动量守恒有关的计算,属于物理选修3—5中的必考内容。在教案的设计中,重点放在了动量守恒的推导和动量守恒的条件上。在练习题中着重练习动量守恒的条件。
物理必修二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
(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物理必修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教材处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
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
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总和即为机械能总量);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由对象、条件、结论组成)和外延(宏观、低速,惯性参考系成立);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__和能量转化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
(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
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
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一)基??
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本章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宗旨
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
(三)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
(1)发现功能关系w其它力=e2-e1;
(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w其它力=e2-e1的一种特殊情况;
(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_和能转化法)。
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
(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
物理必修二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物理必修二教案6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物理必修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物理必修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教学难点
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功
1.基本知识
(1)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因素
①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功的公式
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
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α时:W=Flcos_α,其中F、l、cosα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
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
(2)力F1做功10J,F2做功-15J,力F1比F2做功少.(√)
(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
探究交流
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
【提示】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
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公式W=Flcosα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
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
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
1.对公式W=Flcosα的理解
(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2)W=F·lcosα与W=Fcosα·l的理解
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α,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α·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误区警示
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
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
例:如图所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地沿着长为L,倾角为α的斜面的一端向上运动到另一端,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分别求作用在物体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审题指导】审题时应注意以下条件
(1)物体匀速运动,合力为零,且各力均为恒力.
(2)求力的功时,要特别关注力和位移的夹角.
【答案】拉力做功mgL(sinα+μcosα),重力做功-mgLsinα,摩擦力做功-μmgLcosα,斜面弹力对物体不做功
规律总结: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的判断方法
1.看力F与位移l的夹角α
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90°,力做正功;α-->
2.看力F与速度v的夹角α
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90°,力做正功;α-->
3.看速率增大还是减小,若在力作用下速率增大,此力做正功,反之做负功.
三、摩擦力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吗?
2.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
3.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和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分别如何?
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
总结
(1)当静止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对该物体不做功.
(2)当运动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当摩擦力为动力时,摩擦力做正功;当摩擦力为阻力时,摩擦力做负功.
(3)求摩擦力做的功时,对于静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两物体位移相同.因此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对于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故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
例: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而木板前进l,如图所示.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摩擦力做的总功为多少?
【审题指导】解答此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两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2)求功时所用位移是指物体对水平面的位移.
【答案】-μmg(l+L)μmgl-μmgL
四、总功及其求解思路
【问题导思】
1.什么是总功?
2.总功的求法有哪些思路?
3.上述思路常适用于哪些情况?
由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合力与分力做功也是可以等效替代的,因此计算总功的方法有两种:
1.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再根据公式W合=F合lcosα求合力的功.
2.先根据W=Flcosα,求每个分力做的功W1、W2、W3、…、Wn,再根据W合=W1+W2+W3+…+Wn,求合力的功.即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
误区警示
方法(1):仅适用于几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方法(2):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管是几个力同时作用,还是作用时间有先后.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0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f=4.2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cos37°=0.8,sin37°=0.6)
【审题指导】求解该题一般有如下两种思路:
【答案】7.6J
规律总结:灵活选择两种求合力功的方法
1.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在某一方向受力平衡,或者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合力等于ma),先求合力再求功的方法更简捷.
2.如果已知物体所受的力之中有的不做功,有的做功且方便求得该力的功(如重力功)时,选择W合=W1+W2+W3+…+Wn简单方便.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该过程中,斜面对物体做的功、各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分别是
A.-mglsinθcosθ,0
B.0,0
C.0,mglsinθcosθ
D.-mglsinθcosθ,mglsinθcosθ
【答案】B
五、变力功的求法
例: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悬线的长为L,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f的大小不变,求摆球从A运动到竖直位置B时,重力mg、绳的拉力FT、空气阻力Ff各做了多少功?
【答案】mgL;0;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照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冲量”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将抽象的冲量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找出答案,既掌握了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一堂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疏漏和失误,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所以要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的详略和时间的统筹。例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力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四、对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真学习课新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然后将所得经验应用于具体的物理教学中,促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物理必修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 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 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
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的电压(v)
经过灯泡的电流(a)
小灯泡的功率(w)
发光程度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的关系
p实与p额的关系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
物理必修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物理必修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P=w/t,P=Fv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
(2)P=Fv,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1.基本知识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
(3)定义式:P=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1W=1J/s,1kW=103W.
(5)功率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用公式
计算的一般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6)额定功率
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在额定转速下可以长时间工作时的输出功率.
(7)实际功率
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工作时实际消耗的功率.
实际功率往往小于额定功率,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汽车越过障碍时,可以使实际功率在短时间内大于额定功率.
2.思考判断
(1)各种机械铭牌上所标功率一般是指额定功率.(√)
(2)某机械工作时的实际功率一定比额定功率小.(×)
(3)机械可以在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
探究交流
去过泰山的同学会遇到挑山工,假设挑山工和缆车将相同的货物运至山顶,两者对货物做的功相同吗?做功的功率相同吗?
【提示】两者对货物做的功都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由于将相同的货物运往相同高度的山顶,因此两者做相同的功,而用缆车运送货物所用时间远小于挑山工的用时,根据功率定义知缆车的做功功率远大于挑山工的做功功率.
二、功率与速度
1.基本知识
(1)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
P=Fv(F与v方向相同).
(2)推导
(3)应用
由功率速度关系式知,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起重机械,当发动机的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与速度v成反比,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
2.思考判断
(1)物体的速度为v,则重力的功率一定是mgv.(×)
(2)汽车的速度越大,牵引力的功率也越大.(×)
(3)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加速度减小.(√)
探究交流
在越野比赛中,汽车爬坡时,常常换用低速挡,这是为什么?
【提示】由P=Fv可知,汽车在上坡时需要更大的牵引力,而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换用低速挡的目的是减小速度,进而增大牵引力.
【问题导思】
1.什么是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P=Fv中的三个物理量有什么制约关系?
1.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平均功率与某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功率.
2.瞬时功率
P=Fv·cosα(α表示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间的夹角),它表示力在一段极短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程度.瞬时功率与某一时刻(或状态)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做功的功率.
也可用于计算瞬时功率,此时时间极短,t→0,但在中学阶段较少用到.
3.P=Fv中三个量的制约关系
误区警示
1.求平均功率时必须说明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可由
或P=F计算.
2.公式P=Fv仅适用于F与v方向相同的情况,若F与v方向不同,则用P=Fvcosα来计算功率,其中α是F与v的夹角.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木块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前2s内重力做的功.
(2)前2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
(3)2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注意下列问题:
(1)前2s内重力方向上物体的位移.
(2)前2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3)2s末物体的速度.
(4)重力和速度的夹角.
【答案】(1)48J(2)24W(3)48W
规律总结:求解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明确是求哪个力的功率,是某个力的功率,还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功率,汽车的功率是指汽车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的功率是指起重机钢丝绳拉力的功率.
2.若求瞬时功率,需明确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位置,再确定该时刻或该位置的速度,应用公式P=Fv,如果F、v不同向,则投影到相同方向再计算.
四、机动车的两种启动方式
【问题导思】
1.如何分析机车恒定功率启动时的运动性质?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功率怎么变化?
3.如何用图象描述两种启动过程?
1.分析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运动过程
2.分析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
汽车先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达到额定功率P额后再以恒定功率运动,因此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误区警示
1.在P=Fv中因为P为机车牵引力的功率,所以对应的F是牵引力,并非合力.
例: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汽车的额定功率为100kW,质量为10t,设阻力恒定,且为车重的0.1倍(g取10m/s2).
(1)求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2)若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3)若汽车以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启动后,当汽车的加速度为2m/s2时,速度多大?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等于阻力.
(2)匀加速运动时牵引力恒定,且可用牛顿定律求出.
(3)匀加速运动结束时汽车达到额定功率.
【答案】(1)10m/s(2)13.4s(3)3.3m/s
规律总结:机车启动问题的求法
1.机车的最大速度vm的求法:机车达到匀速前进时速度最大,此时牵引力F等于阻力Ff,故
五、功率问题的实际应用
例: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他每分钟跳180个,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g取10m/s2)
【答案】75W
规律总结: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平均功率的时间应是跳跃一次时间T,而非上升过程所用时间2(t),即要明确求的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课后小结
板书
第三节功率
1、功率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w/t,叫做功率。用p表示
P=w/t
功率的单位(J/s)或瓦特,符号是W。1kW=1000W,另外还有一个应该淘汰的常用单位:马力,1马力=735W。
(1)p=w/t指平均功率。
(2)用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当△t→0。时,即表示瞬时功率。
(3)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学习
(1)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
3、功率与速度
根据公式P=Fv
(1)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机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出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的功率越大。
同学们要注重积累
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去思考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高效,要逐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近期有高中生家长向我咨询: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呢?自己的孩子学习还是挺用功的,在物理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课后做了不少题,可是考试总是考不好。下了不少功夫却拿不到高分,孩子越考越没有自信心了。班里的那些学霸都很重视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效率都很高。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他们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做的习题也多几道题,随着时间的不断累计,逐步地就把其他学生落下了。如何才能像班里的物理学霸那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好物理考好物理呢?笔者提几个学习建议,如下:
(1)平时要多重视物理考点的深入理解,归纳常用物理公式的使用前提条件,不能乱用公式。为什么班里的学霸们在考场上做题很快且很少有失误,不是什么天分,什么天生聪明,而是在平时他们把功夫下够了。比如,复杂的受力分析分析,如何选定研究对象?如何建立坐标系?
比如,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与重力的关系,什么时候等于向心力,什么时候又等于重力?比如,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啥?电流表改装与该方程的相关之处是啥?在考试前,如果已经把这些问题都搞懂了,考点的关联也都想明白了,在考场上遇到了类似甚至是完全一样的问题,解题当然犹如庖丁解牛一样熟练了。所以说,考场上学霸们做题,不仅快,正确率还很高,拿到高分这是必然的啊。
(2)带着问题来学习物理。举个例子,听课的时候,咱们可以在课前略作预习,搞明白这节课主要讲解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来解决哪类问题?做题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这样,你的听课就要很强的目的性,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当然了,课堂笔记还是要记的,不过不要记得太多,只记要点即可,课后要注意及时翻看复习。
(3)大量习题演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那还是老师的东西,要想变成自己的,还得借助做题来仔细消化。一本好的辅导书对物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向同学们推荐我写的物理自诊断这本辅导书,本书最大特点是任何一道题都配有我的视频讲解。做题中遇到障碍,扫题旁二维码即可查看对应的视频,帮你快速扫除障碍,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是一种非特别高效的学习模式,利用做题帮你诊断学习问题,并及时消灭掉。
学习不可能一撮而就,它是一个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的积累过程。
第四篇:必修二复习教案
必修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1、字音:
踱步duï
弥望mí
颤动chàn
宛然wǎn
霎时shà
梵婀玲fàn 渺茫miǎo
煤屑xiâ
落蕊ruǐ 夹袄jiá
平仄zâ
颓废tuí 歧韵qí
房檩lǐn
驯鸽xùn
譬如pì
细腻nì
瞥见piē„ 涸辙hã
茎叶jīng
婆娑suō
猗郁yī
移徙xǐ
囚系xì
圆弧hú
尘垢gîu
黝黑yǒu 栅栏zhà
俯瞰kàn
水涡wō
短暂zàn
虚掷 zhì
徜徉cháng
缪斯miù
澄清chãng
曲折qū zhã
袅娜niǎo nuï
颤栗zhàn lì
混沌hùn dùn 葱茏cōng lïng 漪澜yī lán
黑魆魆 xū xū
潭柘寺zhâ
蓊蓊郁郁wěng脉脉含情mî mî
一椽破屋chuá
削皮xiāo
剥削xūe
纤腰xiān
纤夫qiàn
隽永juàn
隽秀jùn
幽禁jìn
禁不住jīn
安宁níng
宁愿nìng
创伤chuāng
创chuàng建
露水lù
露相lîu
厚薄báo
刻薄bï
薄荷bî
参差cēn
参与cān
人参shēn
疏落luî
落枕lào
大大落落luō
落在后面là
折腾zhē
折叠zhã
折耗shã
差别chā
参差cī
差劲chà
出差chāi
穿着zhuï
着急zháo
走着zhe
着数zhāo
独处chǔ
妙处chù
2、字形:
点缀
啜泣
辍学
拾掇
没精打采斑驳
倩影
喝彩
敛裾
了截爽直萧索
落寞
严厉
学历
再接再厉喇叭
咳嗽
攀援
玷污
掂量惦记
漂浮
深邃
吞噬
常春藤船舶
停泊
嬉戏
闲暇
瑕不掩瑜名闻遐迩
娇嫩
矫情
娇生惯养
骄兵必败
鞭挞
黯淡
轻歌曼舞漫不经心
枝蔓
3、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4、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1 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5)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景物。)
第二单元
1、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通“郁悒”)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通“罹”,遭受)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形容色彩繁杂)
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文学常识、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3、乐府诗。主要作品《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出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4、曹操,字孟德,“三曹”之首。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 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名句名篇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7、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基础盘点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往,取。
二、字词活用
【少】
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
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词语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 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臵(也叫状语后臵):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臵: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赤 壁 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臵)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臵)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臵)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臵)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臵)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臵)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臵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其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第一单元〃小说
第四单元
1、字音及字形
肄业
弭谤
訾詈
商榷
相勖
敷衍塞责
镣铐
萎缩
兑现
缔造
戳子
侈谈
磐石
赎罪
真谛
祈祷
蜿蜒
芜杂
诽谤
浅尝辄止
卓有成效
停滞
2、文学常识
A蔡元培(1868—1940):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术自由,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40年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B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C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第五篇:电场教案 必修二
******第一章
静电场****** 第一课时 电荷
库仑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掌握两种电荷;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点电荷,研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互相作用力问题——库仑定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2.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从牛顿第三定律,是难点。
三、教具
1.演示两种电荷间相互作用
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2支)2.定性演示相关物理量间关系
铝箔包好的草球、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绝缘性好的丝线、绝缘性好的支架、铁架台。
四、主要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
(1)研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
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教师总结: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它们电量的绝对值相等,一个电子电量e=1.6×10-19C。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要么等于电子(或质子)电量,要么是它们的整数倍,因此,把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提问三: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实验二:用云台支起一根橡胶棒,如图1所示,再将它与另一根橡胶棒并在一起,用毛皮摩擦它们的一端,使之带上同种电荷,再观察两端相互作用的情况,发现它们相斥,而且它们的距离越小斥力越大,过一会儿,它们间的作用力会明显减弱。
提问四: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的两端为什么会相斥?斥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因为它们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电荷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斥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斥力越大,反之,距离越大,斥力越小;斥力的大小还与电量有关,电量越大,斥力越大。由于放电的原因,棒上的电量不断减小,而斥力也随时间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提问五:若将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或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会吸引,异种电荷相吸。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提问六:若将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会相斥,同种电荷相斥。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实验三:如图2,先把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放在A处,然后把铝箔包好的草球系在丝线下,分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给导体和草球带上正电,把草球先后挂在P1、P2、P3的位置,带电小球受到A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对竖直方向的偏角大小显示出来。观察实验发现带电小球在P1、P2、P3各点受到的A的作用力依次减小;再增大丝线下端带电小球的电量,观察实验发现,在同一位置小球受到的A的作用力增大了。
提问七: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跟什么有关?
答:与电荷间距离及电量多少有关,电荷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电量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总结: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2)库仑定律
我国东汉时期就发现了电荷,并已定性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而进一步将电荷间作用的规律具体化、数量化的工作,则是两千年之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他用精确实验研究了静止的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于1785年发现了后来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库仑定律。
正像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引入质点一样,库仑在研究电荷间的作用时引入了点电荷,无疑这是人类思维方法的一大进步。
什么是点电荷?简而言之,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点电荷的电量、位置可以准确地确定下来。正像质点是理想的模型一样,点电荷也是理想化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均匀带电球体或均匀带电球壳也可看成一个处于该球球心,带电量与该球相同的点电荷。
库仑实验的结果是:在真空中两个电荷间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定律。若两个点电荷q1,q2静止于真空中,距离为r,如图3所示,则q1受到q2的作用力F12为
式中F12、q1、q2、r诸量单位都已确定,分别为牛(N)、库(C)、q2受到q1的作用力F21与F12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统称静电力,又叫库仑力。
若点电荷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相对运动,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除了仍存在静电力之外,还存在相互作用的磁场力。关于磁场力的知识,今后将会学到。
(3)库仑定律的应用
例1 两个点电荷q1=1C、q2=1C相距r=1m,且静止于真空中,求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时F在数值上与k相等,这就是k的物理意义:k在数值上等于两个1C的点电荷在真空中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例2 真空中有A、B两个点电荷,相距10厘米,B的带电量是A的5倍。如果A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是10-4N,那么B电荷受到的静电力应是下列答案中的哪一个? [ ] A.5×10-4N B.0.2×10-4N C.10-4N D.0.1×10-4N 例3 两个完全相同的均匀带电小球,分别带电量q1=2C正电荷,q2=4C负电荷,在真空中相距为r且静止,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1)今将q1、q2、r都加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2)只改变两电荷电性,相互作用力如何变?(3)只将r增大4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
(4)将两个小球接触一下后,仍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如何变?(5)接上题,为使接触后,静电力大小不变应如何放置两球? 答(1)作用力不变。(2)作用力不变。
(3)作用力变为F/25,方向不变。
(4)作用力大小变为F/8,方向由原来的吸引变为推斥(接触后电量先中和,后多余电量等分)。
例4 两个正电荷q1与q2电量都是3C,静止于真空中,相距r=2m。
(1)在它们的连线AB的中点O放入正电荷Q,求Q受的静电力。(2)在O点放入负电荷Q,求Q受的静电力。
(3)在连线上A点的左侧C点放上负点电荷q3,q3=1C且AC=1m,求q3所受静电力。
解 当一个点电荷受到几个点电荷的静电力作用时,可用力的独立性原理求解,即用库仑定律计算每一个电荷的作用力,就像其他电荷不存在一样,再求各力的矢量和。
(1)(2)题电荷Q受力为零。
(3)q3受引力F31与引力F32,方向均向右,合力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3.课堂小结
(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
(2)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球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五、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2.3课时 电场 电场强度(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场的概念。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3.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之一,这是难点。初学者容易把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混同起来。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复习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
2.新课引入
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脚踢球,脚对球的力直接作用在球上;狗拉雪橇,狗对雪橇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用的;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重力场——物质,作用的;地球与月亮间有万有引力作用力也是因有万有引力场——物质;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就是电场。
3.教学过程设计(1)电场
a.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
提问:既然场是物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例如可见光波长由7000 ~4000,但还有很多波长的光线我们看不到,但不等于它们不存在。不能以人类感官为标准判定存在与否。场客观存在的证明是它有力、能的特性。例如重力场对有质量的物体有力的作用,且可对物体做功,说明其能量。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Q也有力的作用,可对Q做功,说明其有能量。
b.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称电场力。c.静电场:静止电荷的电场。
场有能和力的特性,我们先看电场中力的性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先以点电荷为例。
如图1所示,在+Q电场中A点分别放入电荷q1、q2、q3则它们分别受电场力为:
看看上式,我们可发现场电荷Q对不同的检验电荷q有不同的电场力,但只要A点位置不变,F与q的比值就不变。
从上面分析看出:Q固定则电场的空间分布固定,对于场中某固定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称场强。(2)电场强度
a.定义: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b.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q——电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C.物理意义: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在那里所受的电场力。d.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场强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电场中同一点,+q、-q受力方向不同,场强只能有一个方向,规定以+q的受力方向为正。
例 在图2中标出A、B、C、D四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正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方向沿连线背离+Q;负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方向沿连线指向-Q。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e.单位:牛/库N/C
(3)一个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b.方向: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方向(以后还会遇到各点场强大小,方向均相同的匀强电场)
(4)两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叠加原理
如图3所示,在正点电荷Q1与负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中有一点A,求A点的电场强度EA,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EA在数值上为+1C点电荷在A点所受的电场力。今在A点放q=+C,q将同时受到Q1和Q2的作用,每个作用力都能单独用库仑定律求出,就像另一个电荷不存在一样,而q受的合力为各分力的矢量和,又因q是1C正电荷,所以它受的电场力在数值上等于场强,也就是说A点的合场强为Q1与Q2单独在A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就是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用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可以求得任意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任何一个带电体不管其电荷分布多么复杂,都可以视为由许多点电荷组成,因而可以用场强叠加原理求出它的场强。可以看出,真空中任意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仅由场电荷、电场中的位置两个因素决定,而与检验电荷无关。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6)电场强度小结
a.电场中某点场强大小和方向,均与该点放不放检验电荷、放那种电荷、放多大检验电荷无关,是电场自身的性质,与外界因素无关。对确定的电场来说,在某点放单位正电荷时,它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
(7)例题
例1 场电荷Q=2×10-4C,是正点电荷;检验电荷q=2×10-5C,是负电荷,它们相距r=2m而静止且都在真空中,如图4所示。求:
(1)q受的电场力。(2)q所在的B点的场强EB。
(3)只将q换为q'=4×10-5C的正点电荷,再求q'受力及B点的场强。(4)将受力电荷拿去后再求B点场强。
在A与B的连线上,且指向A。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4.5×105N/C方向由A指向B。
(4)因E与q无关,自然q=0也不会影响E的大小与方向,所以拿走q后场强不变。
例2 如图5(a)所示,点电荷q与9q静止于真空中,相距r,它们均为正电荷,求:
(1)连线中点A的场强EA;(2)求场强为0的点位置。
解(1)在A点放q'=1C,它受力情况如图5(c)所示,F为q对q'的作用力,9F为9q对q'的作用力,而合力为8F方向指向q,所以
(2)先分析E=0的点可能的位置范围,因在该点放+1C时,它受力为零,所以q与9q对+1C作用力一定等大反向,因而两力共线,由此可以断定E=0的点在q与9q的连线上,当+1C放于q以左及9q以右的连线上时,它受的两个力都同向,因而不可能抵消,所以E=0的点一定在两点电荷中间的连线上。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令E=0的点O距q为x,如图(b)所示,+1C电荷在O点受力为零,所以有
(2)E=0的点在q与9q之间,距q为r/4。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4.5课时 静电场·电场 电场强度(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通过对电场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3)掌握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4)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2.在物理研究方法上要求:
(1)树立“场”在空间上有分布的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检验电荷”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物理测量的有效性的观念。(3)对点电荷场强公式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理想模型建立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在中学物理中,本章又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场”,所以“场”概念的引入,“场”观念的建立,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2.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也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两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4Q、-Q,固定在相距为L的两点,在何处放一个什么样的第三点电荷可使第三点电荷保持静止?
在两点电连线延长线上,-Q的一侧距-Qx=L处(复习库仑定律)。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与第三个电荷电量无关(为建立场强与检验电荷无关,及由力的合成向场的叠加过渡做铺垫)。
(二)引入新课
两个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上一节我们定量地研究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在力学中,我们所学过的弹力、摩擦力均是接触力,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弹力、摩擦力。两个电荷之间并不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
(三)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1.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实现的。任何一个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另一个电荷处在它产生的电场中,另一个电荷受到电场对它的作用力——称为电场力。
(如同学提出重力、引力,顺便提出重力场、引力场的概念,如无人提出暂不引入重力场、引力场。)
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是静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要从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入手,从中找出它的基本性质,对电场的认识也应如此。为了认识电场,找到描写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我们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场电荷和检验电荷。
场电荷:产生电场的电荷。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电荷能产生电场?什么样的电荷不能产生电场?!为什么还要提出场电荷呢?
在总结同学的回答时,强调指出这与以前在力学、热学中研究问题时一样,是研究对象的选取的问题。
检验电荷:放在我们所研究的电场中,用来检验该电场的性质的电荷。检验电荷必须具备的条件:(1)点电荷;(2)电量足够小,使得当将检验电荷引入电场中时不改变场电荷的分布。
提出问题:为什么检验电荷必须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先总结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的原因,强调对于任何物理测量,只有当测量工具(仪器)的引入不改变被测对象的性质时,或对被测对象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测量才有意义,否则这种测量是无意义的。
对于必须满足第一个条件的原因,留在以后解决。3.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
(1)将同一个检验电荷q,分别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它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般说来是不同的。
提问: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同学回答的情况,强调:同一电场中不同点的性质是不同的,研究电场必须一点一点地研究,即电场在空间有分布。同时回答检验电荷必须是点电荷的原因。
(2)集中研究电场中的某一点P。
将电量为q1的检验电荷放在P点,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为F1;将电量为q2的检验电荷放在P点,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为F2;„„将电量为qn的检验电荷放在P点,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为Fn。
实验发现: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检验电荷的电量q发生变化,它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F也随之变化(成正比的变化),而电场力的大小F与检验电荷电量q的比值不变,即
这个比值不随检验电荷电量变化,说明它与检验电荷无关,它只与电场中这点(P)有关,它只由电场中这一点决定,所以这个比值可以用来描写电场中该点的性质,将它叫做电场中该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4.电场强度的定义
电场强度(简称场强)是描写电场有关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它是矢量。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与检验电荷的电量q的比值F/q,叫做电场中该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即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场强度的单位是牛/库。
5.请同学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场电荷为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1)先求距场电荷Q为r的一定点P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2)再将r看成是变量(P点为动点),可得出点电荷Q的电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大小和方向与检验电荷无关,完全由场电荷Q和该点的设置所决定。(4)正的点电荷与负的点电荷在空间各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为以后引入电场线做准备)。
6.研究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强度,从力的叠加(力的合成)引出场的叠加。(1)两个等值异号的点电荷+Q、-Q,相距为L,求连线中点的场强;连线延长线距-Qx点处的场强;连成的垂直平分线上距中点为x处点的场强;当x L时,后两点的场强。
(2)在正方形(边长为a)的四个顶点处各固定一电量为+Q的点电荷,在过四边形对角线中心O垂直于平面的轴线上距O点x处的场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对顶的两个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的场,在垂直于x轴上的分量相互抵消。
(3)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环,电量为q,在其轴线上距环心O距离为x的一点的场强方向沿轴线,其指向由电荷种类确定。
小结:有了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场的叠加原理,原则上可求任意电荷分布的电场各点的电场强度。强调点电荷的场强公式的重要性。
思考题:
1.场强E是描写电场有关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为什么不直接用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来描写,而要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
目的:进一步巩固场强的概念,明确场强E与电场力F的联系与区别。
0)的场强?结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点电荷(理想模型)建立的条件。
〔如时间富裕,在课堂上讨论,如时间不够,请学生在下面思考、讨论,下节课再做总结〕
(四)课堂小结
1.电场的性质: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场”的特点:在空间有分布,同一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3.电场强度的定义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4.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5.叠加原理
(五)布置作业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六课时 静电场·电场线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强度的方法;(2)掌握常见电场的电场线画法;(3)掌握匀强电场。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经典电场的电场线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二、教具
感应起电机一个、验电羽两个,两块带有验电羽的绝缘铝板。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场强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场强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4.简述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二)引入新课
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想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形象地描述它呢?
在初中,同学们学过磁场,磁场也看不见摸不着;当时用什么方法来形象地描述它呢?用磁感线。
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呢?不存在,是假想的。用它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磁感线在条形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极,内部由S极指向N极,是闭合曲线,且外部稀疏内部稠密。磁感线有走向,磁感线上某点切线方向为该点磁场方向,也是该点所放小磁针的N极指向,即N极受力方向。磁感线不相交(如图1所示)。
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用磁感线,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呢?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线概念引入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引入了电场强度的图象,他在电场中画了一些线,使这些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并使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这些线称为电场线。
2.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匀强电场(1)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如图2(a)所示,在A点放正电荷Q,研究该电场的电场线。为此在Q的周围B点放上+1C的点电荷q,它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在A与B连线上,并且由A指向B,再在A与B连线上取任一点C,放+1C点电荷q,它受的电场力方向仍在连线上,方向由A向C,由于电场线在B与C的切线共线,所以射线AC为一条电场线。同理,由A点出发的所有射线都可以是电场线,但考虑到对电场线的另一要求,它的疏密应表示E的大小,再考虑到空间对称,所以每对相邻电场线间的夹角应该相同,所以电场线应是图2(b)所示的样子。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对负电荷Q的电场线,只需将正点电荷Q的电场线反向即可。如图2(C)所示。
(2)等量异号点电荷的电场线
如图3(a)所示,在A点与B点分别放上点电荷+Q与-Q,并研究它们的电场线的形状。
首先研究直线AB上的情况,在A与B之间的连线的任一点放上+1C的点电荷q,q受到两个电荷同时作用,而合力方向在A与B的连线上,由此可知,线段AB是一条电场线,方向由A指向B,再将q放于B点右侧直线上的任一点,发现q受的合力方向也在AB连线上,并指向B,所以终止于B点的这条射线也是一条电场线,方向指向B。再将q放于A点左侧直线上的任一点,发现q受的合力方向也在AB直线上,方向由A向外,所以从A点出发的,方向背向A点的这条射线也是一条电场线。A与B连线上的电场线情况如图3(a)所示。再研究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OO'上的情况。为此在其上任一点放上+1C的点电荷q,它受到的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大,而合力都垂直OO',如图3(b)所示。所以通过OO'的所有电场线都应与OO'垂直。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再在直线OO'的两侧取D与D',使它们对OO'直线成轴对称。将+1C的点电荷q放于D点,它所受的合力指向斜上方;将q放于D'点,它受的合力指向斜下方。可以看出,从A点出发,经过D、D'回到B的一条曲线是一条电场线,如图3(C)所示。同理,在直线AB的上边与下边可以画出许多这样的电场线,但考虑到电场线的疏密应对应场强的弱强的要求,电场线只能画成图3(d)所示的形状。
最后应指出,电场线并不只存在于纸面上,而是分布于整个立体空间。要想研究空间某一点的场强情况,只需将纸平面以AB线为轴转动到该点即可。
(3)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用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得到等量同号点电荷的电场线,如图4所示。分析方法略去。
(4)均匀带电的无限大平面电场的电场线
图5(a)所示为均匀带正电的无限大平面,在平面上任一点A放+1C点电荷q,它所受电场力方向如何?由于空间对称,可以肯定q受力的方向一定垂直平面a向上,所以垂直平面a的所有向上的、向下的直线,都可能是电场线,但考虑到电场线的疏密应该表示场强的强弱,又考虑到空间对称,因而电场线各处的疏密相同,所以电场线只能画成图5(b)的形状,即电场线是疏密均匀的平行线。对于无限大均匀带负电的平面,电场线形状图5(C)所示。电场线仍是疏密均匀的平行线,只是指向平面。
这说明在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两侧场强大小、方向相同。这种电场称为匀强电场。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5)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无限大平行金属板的电场的电场线
如图6(a)所示,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无限大平面平行放置,由于对称,每个平面上电荷的分布是均匀的。
由场的叠加原理可知,每个带电平面都在它的周围独立地产生电场,而总的电场应为两个分电场的矢量和。图6(b)画出了每个带电平面的电场线,实线代表正电荷的电场线,虚线代表负电荷的电场线。由于它们都是匀强电场,各分场场强大小处处相等,只是方向有差别。在两板之间两场方向相同,叠加后场强增大;在两板外侧,两场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场强为0,整个电场电场线的形状如图6(c)所示。
3.电场线的演示(1)点电荷电场线的演示
如图7(a)所示将验电羽与感应起电机的一个放电杆接通,摇动电机,验电羽上丝线会按场强方向排列,因而显示出电场线。可以看出,电场线形状与图2(b)相似。
(2)演示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线
放好两个验电羽,如图7(b)所示,再用导线将它们分别与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相连,摇动电机,丝线排列在电场方向上,形成类似图3(d)的形状。
(3)演示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线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如图7(b)所示,再用导线将同一个导电杆与两个验电羽相连,摇动起电机,丝线排成形成类似图4的形状。
(4)演示带有等量异性电荷平行金属板的电场线
如图7(c)所示用导线将两板分别与起电机的两个放电杆连接,并摇动起电机,丝线就排列在电场线方向上。可以观察到,在两板的中央部分,电场线是平行的,其余边缘部分电场线不平行,如图8所示。这是因为平行金属板并非无限大所致,且非正对面上的丝线不动,原因是外侧E=0。
4.总结电场线的性质
(1)电场线是假想的,不是真实的。
(2)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
对于单个点电荷,正电荷假想无穷远处有负电荷,电场线终止于那里;负电荷同理。
(3)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4)电场线不能相交。
因为在电场中的任一点处只有一个电场强度,方向唯一,如相交则该处出现两个场强方向,所以不能相交。
(5)电场线不能相切。
原因:电场线疏密表示强弱,如相切则在切点电场线密度无穷大,这种情况不可能,所以不会相切。
(四)作业
分别画出正点电荷,负点电荷,等量异性电荷,等量同性电荷,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带有等量异性电荷的无限大平行平面的电场线。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七课时 电势能 电势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重力势能对比,使学生掌握电势能这一概念。2.掌握电势差概念。
3.复习巩固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条件。4.复习加深能量转化和功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明确电场力的功和电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建立电势差的概念。
电荷的分布及两个点的位置决定,而与W、q无关。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出发,研究了电场的性质。我们引入电场强度矢量E描述电场强弱,用矢量E描述电场力的性质。规定单位正电荷在某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场强方向,大小为场强大小。这样表示出电场力的性质。
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下面我们从能量角度研究电场性质。
复习: 1.功的量度
W=Fscosθ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θ为F与s的夹角)2.重力功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1)重力功只与物体的起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如图1所示,物体沿不同路径经由A到B,重力功仅与AB两点竖直方向高度差有关,与所走路径无关。W=mgh
(2)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重力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即:WG=-△Ep(3)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人为选定)
(4)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正可负),数值上等于把物体从该点移到零势能面处时,重力所做的功,如前图1中,如设EpA=0,则EpB=-mgh,如设EpB=0,则EpA=mgh。
(5)重力势能应归物体与地球所共有。一般我们只提物体不说地球,但不等于归物体自己所有,原因是如没有地球则谈不上物体受重力,所以也谈不上重力势能。
以上为重力功的特点及它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在热学中,我们学过分子间有分子力,r<r0时为斥力,r>r0时为引力,分子力间可做功,且与路径无关,因此有分子势能。
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下边我们首先来看看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几种典型电场,今天我们就用匀强电场来研究电场力功的特点。
在场强为E的匀强场中,令电荷q沿任意一条曲线由A移至B(如图2),可将AB分成若干小段AA1、A1A2„„,若小段的数目足够多,每一小段都足够短,则可用折射AB1、A1B1、A1B2、A2B2„„代替曲线,电荷在AB1、A1B2„„段上移动时,电场力的功为Eq·AB1、Eq·A1B2„„,电荷在B1A1、B2A2„„段上移动时,电场力***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不做功,所以电荷由A移至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W=Eq·(AB1+A1B2+„)=Eq·AB'即W为电场力与AB在电场力方向上投影的乘积,与路径无关。
由上可知: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仅与电荷运动的起末位置有关。此结论不仅适用于匀强电场而且适用于任何电场。(在中学阶段不必学习其证明方法)
例如:
如图3所示,在场电荷+Q的电场中检验电荷q由A移至B,电场力做的功为W。以OA为半径画弧交OB于C,则q由A沿弧到C到B电场力做功为W1,q由C到B电场力做功为W2,则有:W=W1=W2。
原因是q由A到C,电场力做功为零,WACB=WAC+WCB=W1=W2=W 小结:(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所以物体具有由位置决定的重力势能。(2)分子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所以分子间有由相对位置决定的分子能。类似地电场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仅与电荷起末位置有关,所以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与位置有关的势能——电势能。
2.电势能E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与电荷位置有关的能,叫电势能。
提问:电场力功与电势能有什么关系?提示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功等于电势能增量负值,即W电=-△E。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2)电势能也是相对的,零势能点是人为选定的。点电荷一般取无穷远为零势能处。
提问: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由谁决定?
讨论:如图4所示,+Q电场中检验电荷q由A移到B再到无穷远,如果是+q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大于零;如果是-q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小于零。如果图4中+Q变为-Q,检验电荷q由A移到B再到无穷远,如果是+q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小于零;如果是-q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到无穷远时电势能变为零,所以-q在A点时所具有的电势能大于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3)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由电荷正负和电场共同决定。
点电荷电场中电势能正负:如场电荷与检验电荷同号,则电势能E大于零;如场电荷与检验电荷反号,则电势能E小于零(前提:规定无穷远为零势能处)。
(4)电势能是属检验电荷与电场所共有的。(5)电势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
总结:从功能关系看,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数值应为把电荷从零势能处移到场中某点时电场力所做功的负值。
3.电势差
提问:相同的电荷q在电场中都由A点出发,分别通过图5所示的路径Ⅰ、Ⅱ、Ⅲ到达B点,哪个电荷电势能改变量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根据电场力的功与路径无关,而电场力的功数值上等于电势能的改变量,所以三者的电势能改变量相同。
让学生总结出: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其电势能的改变量由起始点与终点的位置决定。
提问:把1C的电荷由A移到B,若电场力做了2J的功,若把2C的电荷由A移到B,电场力做了多少功?
经讨论明确2C的电荷在移动过程中的每一点处受到的电场力都是1C电荷受力的2倍,所以电场力对它做的功应是4J,即电场力的功还与移动电荷的电量q有关,即电势能的改变量△E与电量q及移动的起末位置有关。
提问:△E与q有什么关系?
由上例很容易得出△E与q成正比关系。更明确指出:场和场内两点位置确定以后,将电荷q由一点移至另一点,虽然q改变时,△E也
内两点位置决定,与检验电荷q、检验电荷q在场内两点间电势能差之值无关。
问:国际单位制中U的单位是什么? 答:焦耳/库仑又称伏特,简称伏。
问: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与零电势点选取有关吗?
取无关。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三)让学生总结本节重要内容
提问: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改变量、电势差三者中哪些与移动的电量有关?哪些与移动的电量无关?
答: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改变量与移动的电量有关,电势差与移动的电量无关。
(四)例题
如图6所示,O点固定,绝缘轻细杆l,A端粘有一带正电荷的小球,电量为q,质量为m,将小球拉成水平后自由释放,求在最低点时绝缘杆给小球的力。
解 如图7,在B点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在B点由T与mg合力充当向心力,球由A运动到B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在B点:
由①②得: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故 杆对小球拉力3mg+2eq。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八课时 电势差 等势面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什么是电势。
(2)掌握电势差、等势面的概念,在头脑中建立不同场等势面图景。2.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抽象出等势面的空间模型。
二、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是使学生掌握电势的概念,这一概念虽要求不高,却不好理解。2.重点是掌握电势差、等势面。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用来描述电场力学性质的一个物理量——场强(E)。下面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内容:(1)电场的基本性质;(2)场强是怎么定义的,方向如何?电场除了具有力的性质外,还具有能的性质,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这一性质——电势(U)。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势U 放在电场中的电荷具有电势能,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相似具有相对性。一般来说如果将一个检验电荷放在点电荷电场中,在无穷远处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为零。电场为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增加。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如图1所示,将一电量为q的正检验电荷放在正点电荷的电场中,B点为无穷远处。此时q具有的电势能为零,将q由B点移至A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增加,如果克服电场力做功为E,B点电势能为零,所以A点电势能为E,电势能与电量比为E/q。换用2q的检验电荷,同理可知需克服电场力做功2E,在A点具有电势能为2E,电势能与电量比为2E/2q=E/q,换用nq检验电荷,从B点到A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nE,在A点具有的电势能为nE,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为nE/nq=E/q。由此可见对于电场中的某一点来说,不同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不同但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相同,与检验电荷无关。如果将负检验电荷q从B点移至A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B点电势能为零,所以A点电势能为-E,但电势能与电量之比为-E/-q=
说,在电场中的同一点,不同的检验电荷可以具有不同的电势能,但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与检验电荷无关,由场唯一决定,我们就把这一比值称为场中这一点的电势。如果用U表示电势,用E表示电荷q的电势能,那么U=E/q(E、q、U均可正可负,计算时带符号运算)。此式只是电势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场中某点电势由场唯一决定。场定了,场中某点电势就唯一确定了,与放不放检验电荷,放什么样的检验电荷无关。
(1)电势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零势面来说的,一般选大地或无限远为零势面。
(2)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如图2所示:将正检验电荷q从无穷远分别移至A,B,C,„各点电场力所做负功为EA,EB,EC,„且EA>EB>EC均为正值,EA/q>EB/q>EC/q>„。即UA>UB>UC>„>0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同理可证负电荷电场也如此。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3)正电荷电场中各点电势均为正;负电荷电场中各点电势均为负。关于正电荷的由(2)可知:
关于负电荷由图3可知:将正检验电荷q从无穷远移至A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无穷远处电势能为零,在A点电势能为负,电势能与电量之比为负,即电势为负。
(4)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的代表比零电势高,负的代表比零电势低,而不代表方向。
(5)电势的单位:伏特(V)2.电势差
电场确定后,场中各点电势就唯一确定了,一般来说不同的点具有不同的电势,两点间电势的差值,称为这两点间的电势差,也叫电压。例:A点电势UA,B点电势UB,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UA-UB,如UA=10V,UB=-5V,UAB=UA-UB=10V-(-5V)=15V,BA两点间电势差为UBA=UB-UA=(-5V)-10V=-15V,UBA=-UAB。知道了电场中两点的电势,由E=qU即可算出电荷在这两点的电势能,从而算出从一点到另一点电势能的增量,设UA>UB,则正电荷在A点,电势能为UAq,在B点电势能为UBq,q从A点移到B点电势能减少了qUA-qUB。而电势能的减少等于电场力做的正功,所以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时电场力做的正功W=qUA-qUB=q(UA-UB)=qUAB,如果把正电荷q从B点移到A点,电势能增加了qUA-qUB,而电势能的增加等于电场力做的负功,所以正电荷从B点移到A点电场力做的负功大小为qUA-qUB=q(UA-UB)=qUAB。与此类似,将负电荷-q从A移到B,或从B移到A,电场力做功的大小仍是qUAB,所以,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的功W等于电量q和这两点间的电势差U的乘积,即W=qU,式中q用C做单位,U用V做单位,W用J做单位,利用这个公式时,qU都取绝对值,算出的功W也为绝对值。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说明:(1)电势能是相对的,而电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E=qAB或△E=qUBA,仅由q与两点间电势差决定。
(2)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末态减初态,增量为负。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末态减初态,增量△E为正。
例题:设电场中AB两点电势差U=2.0×102V,带电粒子的电量q=1.2×10-8C,把q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设UA<UB。
W=qU=1.2×10-8×2.0×102J =2.4×10-6J 因为UA<UB,q为正电荷,故q在B点的电势能大于A点电势能,即从A点移到B点电势能增加,即电功力做负功。
3.等势面
一般说来,电场中各点的电势不同,但电场中也有许多点的电势相等。我们把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等势面。
(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因为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电荷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具有相同的电势能,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势能不变,即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即跟场强的方向垂直。假如不是这样,场强就有一个沿着等势面的分量,这样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就要做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沿着等势面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是不做功的。所以场强一定跟等势面垂直。
(3)前面已经指出,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可见,电场线不但距等势面垂直,而且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4)几种典型场的等势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5)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一个等势面。因为导体在静电平衡状态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在导体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为零,因此导体内部各点电势相等。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九课时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定性掌握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2.定量掌握匀强场中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场强方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2.U=E·d——d为沿场强方向两点所在等势面间距离。
三、主要教学过程
场强是跟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相联系的,电势差是跟电场力移动电荷做功相联系的。那么场强与电势差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以匀强场为例来研究。前面讲过,沿着电场线方向,也就是沿着场强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从图中可以看出沿AB、AD、AC方向,电势都在降低,但沿AB方向距离最短,即降低得最快,而AB方向即为场强方向,可见场强的方向是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1.场强方向是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我们再来研究场强和电势差的数量关系。设AB间距离为d,电势差为U1,场强为E。把正电荷q从A点移到B时,电场力qE所做的功为W=qEd。利用电势差和功的关系,这个功又可求得为W=qU,比较这两个式子,可得W=qEd=Uq,即U=Eq。这就是说,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场等于场强和这两点间距离的乘积。如果不是沿场强方向的呢?例如AD两点间电势差仍为U,设AD间距离s,与AB夹角α,将正电荷从A移动到D,受电场力方向水平向右,与位移夹角α,故电场力做功为W=Eqs cosα,s cosα=d,所以W=Eqs cosα=Eqd。利用电势差和功的关系,W=qU,比较这两个式子可得U=Escosα=Ed。d为AB两点间距离,也是AB所在等势面间距离或者可以说是AD两点间距离s在场强方向的投影。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2.U=Ed。U为两点间电压,E为场强,d为两点间距离在场强方向的投影。3.由U=Ed,得E=U/d,可得场强的另一个单位:V/m。
所以场强的两个单位伏/米,牛/库是相等的。注: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强场。
例 匀强电场E=200N/C,UAC=5V,AB间距离多少? UAC=Ed
例 匀强电场电场线与AC平行,把10-8C的负电荷从A移至B的电场力,做功6×10-8J,AB长6cm,求:(1)场强方向;(2)设B处电势为1V,则A处电势为多少?(3)场强为多少?电子在A点电势能为多少?
解(1)将负电荷从A移至B,电场力做正功,所以所受电场力方向沿A至C,又因为是负电荷,场强方向与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所以场强方向应为C至A方向。
(2)由W=qU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U=W/q=6×10-8J/10-8C=6V 即AB两点间电势差为6V。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B点电势高于A点电势。U=UB-UA,UB=1V,UA=UB-U,UA=1V-6V=-5V,即A点的电势-5V。
(3)由B向AC做垂线交于D,D与B在同一等势面上。
(4)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E=qU=(-e)×(-5V)=5eV(注:计算电势能时要带号运算。)
例 一个10-5C的电荷从电场外移到电场内一点A,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0.006J,则A点电势为多少?如果此电荷从电场外移到电场内另一点B时,电场力做功是0.002J,则AB两点间电势差UAB为多少?如果有另一个电量是0.2C的负电荷从A移到B,则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大小是多少?
解(1)正电荷在场外时电势能、电势均为零,从场外移至A点电场力做负功,所以电势能增加,即在A点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为正,A点的电势也为正,又因为W=qUA∞,所以UA∞=W/q=0.006J/10-5C=6×102V,U∞=0,UA∞=UA-U∞,UA=6×102V(2)W=qUAB,UAB=W/q=0.002J/10-5C=2×102V。
(3)将10-5C的正电荷从A移至B时电场力做正功,如果将负电荷从A移到B,负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反,电场力对正电荷做正功,对负电荷做功为负,大小为W=qUAB=0.2C×2×102V=40J
例 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池相连,当二极板间距离减小后,则二板间的电压U和电场强度E,电容器电容C及电量Q与原来相比 [ ]。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A.U不变,E不变,C不变,Q不变 B.U不变,E变小,C变小,Q变小 C.U不变,E变大,C变大,Q变大 D.U不变,E不变,C变大,Q变小
解 因为平行板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联,所以两板间电压不变。根
Q=CU,U不变,C增大,所以所带电量增大。正确答案为C。如果将此题换一下,换成给电容器充电后,使其与电源分开,再将
三.小结练习.课后练习1.2.3题 四.课后记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十.十一课时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只受电场力,带电粒子做匀变速运动。2.重点掌握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不计粒子重力。
二、重点分析
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沿电场方向(或反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垂直于电场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①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合力为零时,即∑F=0时,粒子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处于静止状态,该粒子带正电还是负电?
分析 带电粒子处于静止状态,∑F=0,mg=Eq,因为所受重力竖直向下,所以所受电场力必为竖直向上。又因为场强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带电体带负电。②若∑F≠0且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带电粒子将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打入正电荷,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打入负电荷,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③若∑F≠0,且与初速度方向有夹角(不等于0°,180°),带电粒子将做曲线运动。
mg>Eq,合外力竖直向下v0与∑F夹角不等于0°或180°,带电粒子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在第三种情况中重点分析类平抛运动。
2.若不计重力,初速度v0⊥E,带电粒子将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复习:物体在只受重力的作用下,被水平抛出,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做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为这两种运动的合运动。
与此相似,不计mg,v0⊥E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将做类平抛运动。板间距为d,板长为l,初速度v0,板间电压为U,带电粒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
①粒子在与电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x=v0t;在沿电
若粒子能穿过电场,而不打在极板上,侧移量为多少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②
③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注:以上结论均适用于带电粒子能从电场中穿出的情况。如果带电粒子没有从电场中穿出,此时v0t不再等于板长l,应根据情况进行分析。
3.设粒子带正电,以v0进入电压为U1的电场,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穿过电场时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所以该电场称为加速电场。
进入电压为U2的电场后,粒子将发生偏转,设电场称为偏转电场。例1
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进入电场后沿直线运动到上极板。(1)物体做的是什么运动?(2)电场力做功多少?(3)带电体的电性?
分析 物体做直线运动,∑F应与v0在同一直线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若忽略mg,则物体只受Eq,方向不可能与v0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能忽略mg。同理电场力Eq应等于mg,否则合外力也不可能与v0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应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电场力功等于重力功,Eq·d=mgd。
电场力与重力方向相反,应竖直向上。又因为电场强度方向向下,所以物体应带负电。
例2 如图,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长l=4cm,板间距离为d=3cm,倾斜放置,使板面与水平方向夹角α=37°,若两板间所加电压U=100V,一带电量q=3×10-10C的负电荷以v0=0.5m/s的速度自A板左边缘水平进入电场,在电场中沿水平方向运动,并恰好从B板右边缘水平飞出,则带电粒子从电场中飞出时的速度为多少?带电粒子质量为多少?
解
分析 带电粒子能沿直线运动,所受合力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可知重力不可忽略,受力如图所示。
电场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与重力等值反向。带电粒子所受合力与电场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相同。
=6×10-7N mg=Eq·cosα
=8×10-8kg 根据动能定理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例 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从距地面高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距抛出点水平距离为l处,有一根管口比小球直径略大的
管子上方的整个区域里加一个场强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如图:
求:(1)小球的初速度v;(2)电场强度E的大小;(3)小球落地时的动能。
解 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在电场力作用下应做减速运动。到达管口上方时,水平速度应为零。
小球运动至管口的时间由竖直方向的运动决定:
E末=mgh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第十二课时
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2.掌握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3.认识一些常用电容器;
4.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影响电容的因素是教学中的重点。
2.学生不常接触电容器,缺少实际知识,在接受本节课讲授内容时有一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静电计,带绝缘支架的导体圆板(两个),起电机,电介质板(泡沫塑料板),示教用各种电容器。验电器(一个),验电球。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问题,靠近带电物体A的导体(B接地)上带有感应电荷。整个装置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我们称这种装置为电容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容器
(1)构成: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相互靠近的导体可组成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高二物理组***
******第一章
静电场****** 欲使电容器储存电荷,首先应对电容充电,充电后还能放电。(2)充放电
①充电:使电容器两极带异号电荷的过程。实验1
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
把金属板与起电机断开,用验电球C与A板接触后再与验电器金属球D接触,金属箔逐渐张开。可知A板上带有电荷。然后,放掉C上多余电荷,让C与B接触后再与D接触,可见原来张开的金属箔逐渐闭合,可知A、B带异号电荷。分析:起电机两极带电荷后,电势在带正电荷一极较高,负电荷一极较低,与电容器两极接触时,由于起电机两极与电容器两极不等势,将发生电荷定向移动,引起电荷重新分布,直至起电机两极与电容器两极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为止。这时电容器两极与起电机两极分别等势,从而电容器两极间电势差等于起电机两极电势差。同样,也可用电源(电池)对电容器充电,与正极相连的电容器极板带正电荷,与负极相连带负电荷。
②放电:使电容器两极失去所带电荷。
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容器两极,让两极板上正负电荷发生中和。实验2
***高二物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