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

时间:2019-05-12 19: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

第一篇: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

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

武陟县北郭乡第一初级中学

田定安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活动都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这二者之间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我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归宿,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判定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看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从教学活动的设计来看都是教学设计的典范,体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紧密联系。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春》是一篇及其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堪称同类散文的典范之作,为人们所喜爱称道,也是中学语文课文中长期以来为广大教师所重视的一篇散文。但历来各人的教法都不尽相同,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千篇一律,只要能设置了科学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活动完成这一目标,就都值得称道,这就是教学目标具有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这篇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是恰当的,体现了这篇文章的特色,两个目标简明扼要,紧密相连,言简意赅。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抒发出对新生命的礼赞,对希望的赞美,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就在于其热情洋溢的语言风格,在于其生动形象的描绘,它写人们之所感,道人们所不能道,为人所称颂。所以将目标定位在品味语言,感受感情是科学的,真正做到了文尽其用。给教学活动树立了鲜明的旗帜,提出了实施方向。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

看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我首先注意到了几个关键词:读、品味、体验、发现。是的,我国传统教学就特别重视读,各种方式的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明证。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感情,在设计中有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学生则有听读、散读、精读文中段落、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的方式,真实做到了全方位的品味、感受散文的美丽和语言的魅力。在读中让学生品味春天各具特色的场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品味作者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通感„„)来完成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技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通过读达到了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希望,使他们拥有热爱之情,这样的方法不知比老师枯燥的讲效果好了多少倍。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篇设计不只到此结束,在活动设计的最后,还恰当适时的让学生朗读《匆匆》这篇文章,既达到了知识的延伸,又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总之,这分教学设计完美科学的设置和把握了学习目标,通过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借鉴、延伸!

第二篇:《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大矸中学

黄述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在探究中,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②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难点:

①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②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能否反应和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铁、铜、银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铁>铜>银。

【过度】你们知道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用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活动3】

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巡视、指导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铝、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铝>锌>铁>铜>银。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课堂练习】 1.工人师傅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来划线,为什么?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铜锌合金冒充黄金坑害消费者,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3.请选用一种试剂除去铜粉中含有的镁粉。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总结】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布置作业】

课本197页第3题、6题。课本207页第11题

【板书设计】

课题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一、金属与酸反应 镁>锌>铁>铜。(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铁>铜>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三、金属活动顺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

金属活动顺序应用规律

四、自我评价(我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秋思》一文的教学设计

《秋思》一文的教学设计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四篇:《 社 戏 》一文教学设计

《社 戏》一文教学案例

眉底中学

王小鹏 一、三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

2、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的优美词语、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追忆。

3、学习、感受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感受小说擅长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衬托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和“我”与小朋友们的诚挚情谊。

6、理解作者通过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而反映出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以品读课文,体验文本美为主,从而领悟作品的丰富感情。

2、课文理解:《社戏》原文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记述了一段童年时与伙伴一起看社戏的美好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要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课文呈现出的语言美、文字美、感情美,加深对人物形象刻划的理解。本篇计划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回顾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

1、回忆童年放风筝、过家家、做迷藏、游泳等图片,进行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自觉融入课文。

2、师: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去回忆那美好的童年吧!

3、师:范读一篇感情丰富的儿童诗《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美好快乐吗?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

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看看这篇课文又记叙了怎样的一件事,叙述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同时欣赏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

4、师:文学常识-----鲁迅及其主要作品简介„„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l.学生画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学后教师指导------例:惮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宛转

2、教师结合学生预习,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字词。

3.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段,欣赏优美的句、段。

4.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童年在外婆家看戏的经历)

2、指导学生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并欣赏课文

3、本文的线索是童年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当年平桥村的“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几天,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学生讨论明确: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3、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4、“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1)、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2)“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3)、“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目为“社戏”,应该重在叙写去看戏,却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有什么样的作用?

(多方表现童年乐趣--------铺垫赵庄看戏更大的乐趣所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

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童年乐土”。那是因为:(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学生讨论:平桥村趣事„„1)„„

2)„„

3)„„

4)„„

(对生活中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浓厚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读看戏部分课文,梳理看戏过程中的快乐。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没船——小**;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美好的环境描写;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小失望;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吃豆子。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讨论思考题:

1、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课文中体现出的语言文字美。

2、在探究中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课文的情感美。)合作探究: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

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入迷,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次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这是因为看戏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演戏的迫切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胸怀坦荡。

6、由此,想—想,讨论: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明确:

(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看社戏,而在于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四、品读课文,重点赏析课文中优美、丰富的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沿途美景的?

讨论归纳:板书----------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声„„)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通过“我”一路上领略到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

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般的美感溢于言表。

3、教师点拨--------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这里精美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作用„„)(2)“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指看不清楚。(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使群山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小结情感感受-----归纳写作特色。

1、总结感受:这是一段优美、清新、成功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显著特点具体地说: 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学生练习------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情感体验和强化练习

略(《社戏》一文教学设计

眉底中学

王小鹏

一、教学背景设计: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浅层阅读现象:或是浮光掠影似的粗放阅读;或是以多媒体视觉形象替代文本阅读;或是急于迁移、感悟等误区。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学生既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也没有与文本实现“视域融合”。由于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去,其精神和个人感情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因而无法真正进入丰富多彩、鲜活的文本世界中去,进而激活思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基本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就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因而,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领悟编者的选材意图,从而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社戏》就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叙事文章,所叙之事是充满情趣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品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通过沉浸、体验、感悟,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这就是我在《社戏》一文教学中所努力追求的。

二、教材主题分析:

重视文本教学,找准切入点,让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段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载体,要让文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载体。

三、环节描述设计 :

我在本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体验文本、让文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载体。今天的一堂课,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倾听心声,确立重点 :

第一课时结束,通过布置一项作业:想一想《社戏》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重点:从本文的叙事艺术角度,学习本文叙事美的特点。

2、激发兴趣 走进文本 :

上课伊始,我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设计一个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兴趣。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阅读《社戏》一文后,都感受到它的景美情美,那么景美情美通过什么来展现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丰富多彩。我对学生的答案稍加点评,给予肯定。

通过总结学生的理解,因势利导帮助认识、理解叙事美的标准:同学们都认为生动的、情节曲折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那么《社戏》叙事美表现在哪里呢?看戏的过程是否一帆风顺?(波折连连: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3、品读文本 发展思维

学生在上一个学习环节中,兴趣被激发起来,在这样的情景下,我抓住这个良好的学习态势,进一步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事叙述得有波有澜?这与同学们认为文章中的“情美、景美”有什么系?

学生经过一分钟的沉思后,学生又进行讨论。

之后,我再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更深入地品读文本,让学生谈谈看戏归来途中的偷豆情节的描写。

《社戏》一文教后反思

眉底中学

王小鹏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丰富的美文。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寻找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体味到了什么?

而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关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和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几个方面:

一是找准切入点,抓住文章叙事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叙事美的特点。

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

三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动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是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探究能力

五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思维和探究潜力。

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第五篇: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教学设计

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化学第八章课题2,学习金属的活动性及置换反应的意义,要求

学生在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础上,应用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判 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与酸及盐溶液的反应逆推金属活 动顺序.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这需要 教师引导他们,并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鼓励他们自主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他们主动进行实验、讨论、观察和归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初步),并且初步学会使用常 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能够通过探究实验初步掌握金属能和酸溶液、盐溶液反应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 关信息;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 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稀硫酸、锌粒、铝片、铁屑、镁条、铜片、带支管的试管、烧杯、橡皮管、导管、钟表、氯化铝溶液、硝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托盘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研究不同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具有实际的意义。例如,在实 验中,用活泼金属跟稀硫酸或稀盐酸作用制取氢气的反应,既不能太快,又不能 太慢,必须选择快慢适宜的反应,否则,就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怎样研究锌、铝、铁、镁、铜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

(二)、探究新知

1、猜想假设

思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金属的活动性表现在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速度快慢或能否跟某些盐发生置换反 应等方面。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实呢?

2、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方案一:

收集资料: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反应越剧烈,产生的气泡越快,则该金

属的活动性越强。实验设计:在五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或稀硫酸),分别在试管中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洁净的铁钉、1根镁条,铝丝,锌片和铜片,观

察反应现象。

镁、铝,锌、铁,铜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顺序:镁,铝,锌、铁、铜(不反应)。

方案二:

a把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然后取出,观察铁片表面是否发生变化,并用 天平测出溶液的质量有无发生变化,如有,则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b、以上述同样的方法,控制相同条件,尝试把锌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铝片插 入Zn(NO3)2溶液,镁条插入AlCl3溶液,看它们的表面有无发生变化。这样就 可知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得出结论

结论:活动性顺序为:Mg>AI>Zn>Fe>Cu

4、思维延伸

然后,请分别用不同方案的学生简单表述自己的方法和结论,让全体同学在积极 地探索过程中,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证实这五种金属的活 动性顺序都是:Mg>Al>Zn>Fe>Cu

学生思考讨论:两种方案的结论是否一样?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讲述: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顺序。板书: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自强到弱幻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 液里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动性就越强:排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 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提问: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的实际应用很重要,酸的第二条通性,就可改成:酸能跟什么性质的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四)、目标练习

1、下列容器能盛放盐酸的是()A、铁锅 B、铝瓢 C、铜罐 D、银材;

2、X、Y、Z三种金属及化合物间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Y+ZCl2=Z+YCl2 X+ZC12=Z+XCl2 Y十2HCI=YCl2+H2 X十HCI————不反应

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3.课后习题

下载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春一文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相关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学目标说起

    从教学目标说起,什么是好的教学? 什么是好的教学呢?似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最早有人认为教师教得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课。随后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不断提问、......

    《春》教学目标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这是(一)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

    从《桥》一文的教学设计看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

    从《桥》一文的教学设计看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一小 黄裕辉 课文是教语文的材料,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有一个热点引......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白板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本节课的“主旋律”。 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学活动多媒体化发展......

    《春与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聊天,内容是春天与夏天。教材的内容由一段文字和两幅图组成。文字说明了聊天的内容,两幅图片配有文文和龙龙画外音,告诉学生可以像文文和龙龙那样......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又因该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的美感,故把教学的重点放......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思路: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