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识小炉匠》教学设计
选修
(四)专题三《智识小炉匠》教学设计
北京平谷六中
高迎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曲波及作品《林海雪原》。
2、抓住题目,熟悉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体会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题目,熟悉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典型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收集作者曲波、作品《林海雪原》的主要内容及主人公杨子荣的介绍。
2、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抓住杨子荣的语言、行动进行点评,分析人物形象。
4、将自己预习时出现的问题记下来,待到课上一起解决。
二、课上活动:
课文导入
林海茫茫,雪原千里,奇峰险恶,惯匪刁顽„„智勇超群的小分队在这真实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正气威武的活剧。这部经典就是《林海雪原》。作品中有一种激情——《林海雪原》伴随着几代中国人成长;有一种精神——杨子荣成为时代英雄的一面旗帜;有一代枭雄——座山雕被永远解释为顽匪的代名词;有一曲经典——“穿林海,跨雪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
1、解题
学生反馈课前收集的资料。(1)作者作品介绍
曲波(1923-2002),山东蓬莱人。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1943
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这是作家后来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1950年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山呼海啸》和《桥隆飙》。
《林海雪原》是根据曲波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家喻户晓,据此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搬上了舞台。
本书以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为题材,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精悍的小分队,在严寒的冬天穿插于深山密林之中,以惊人的大智大勇,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彻底消灭了几股颇有实力的土匪武装。该书故事情节惊险紧张,“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小分队奇袭老狼窝”、“少剑波智审一撮毛”、“杨子荣打虎上山”、“威虎厅盛布酒肉兵”、“杨子荣舌战小炉匠”、“小分队突袭百鸡宴”等都带有传奇色彩;人物也具有传奇性,全书主要刻画了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等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2)杨子荣简介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某部炊事班当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当班长。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1947年1月下旬,所在部队得到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他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几番巧妙地与座山雕的坐探接触,经过用黑话联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隐居地。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为此,团里给杨子荣记了大功。同年2月23日,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
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2、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齐读课题,课文标题“智识小炉匠”以最简洁的语言交待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提示: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2)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内容更加完整吗? 提示:“小炉匠藏匿林海无名屯,杨子荣用‘智’识破小炉匠”。(3)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要点:
(1)引出小炉匠。(2)接触小炉匠。(3)识破小炉匠。(4)活捉小炉匠。
3、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智识小炉匠》中杨子荣的“智”体现在哪? 学生根据课前对人物语言、行动的点评讨论、交流。提示:
一智——蛛丝马迹
捡
搜山捡到一只白色的胶皮鞋。查
树上的刀痕。想
与胶鞋有没有联系呢?
盯
无名屯发现小孩,左脚穿一只白色的大胶鞋。——引出了小炉匠
故事从一只鞋写起。若只是孙达得一人,一只胶鞋就有可能被放过,但杨子荣却发现很多疑点。不过,这也仅仅只是疑点而已,但杨子荣很有耐心。这时什么疲劳、寒冷、饥饿都早已不在话下。他们查了三天,终于找到一个无名小屯,从屯里孩子的脚上进一步扩大了疑点。由这些蛛丝马迹引出了小炉匠,初步弄清了他们要找的人就是几天前藏身此处的小炉匠。
二智——顺藤摸瓜
看
杨子荣看见小炉匠在回答少剑波的话时挤眉弄眼。
想
他们一起走时小炉匠为什么往山外走而不向山里走?
听
在睡觉时小炉匠翻身还打鼾。
迷
杨子荣以鼾对鼾迷惑小炉匠。
故事由一只鞋引出小炉匠之后,杨子荣便顺藤摸瓜,抓不抓,审不审呢?毕竟目前对这个小炉匠仅仅是怀疑。在这里,杨子荣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综合了各方面情况,提出了继续跟踪的方案。接着他与战友孙达得开始了与小炉匠的正面接触。一路上他仔细观察小炉匠的动向,又从中发现了很多新的疑点,自己示意孙达得要提高警惕,并用“投其所好”“施其所求”的方法,迷惑住小炉匠,使得谨慎的小炉匠放松了警惕,自己趁机逃跑。
三智——真相大白
跟
杨子荣秘密跟踪小炉匠跑到了一个秘密石洞。
装
装冻坏肚子,拉肚子稳住小炉匠。
听
小炉匠与胖老头对话„„大笑(侧面)。
拦
„„回山„„那时„„两手一掐
小炉匠谨慎狡猾,但杨子荣随机应变。在谜底将揭开的时候,“杨子荣像一只捕鼠的狸猫一样,躲在一棵大树根下,两只眼透过黑暗,紧盯着吱格响的地方„„”“他妈的„„弄得那两个小子淡而无味的走了。哈哈„„”小炉匠的破绽被识破了,而他本人却以为骗过了侦察员杨子荣,这正是杨子荣继续跟踪所要的结果。座山雕一伙的巢穴,已不再是秘密了。杨子荣以他的“智”,如层层剥笋,拨开重重疑云,终于视透玄机,真相大白,出色地完成了小分队赋予的艰难任务。可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2)杨子荣所用的“计”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快速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提示:瞒天过海——伪装客商
佯装拉稀
暗渡陈仓——偷偷跟踪 以逸待劳——石峰休息 声东击西——向正西走
欲擒故纵——故意放过 顺手牵羊——捉回头狼(3)归纳总结杨子荣的性格特点
学生根据交流点评杨子荣的语言、行动进行总结归纳,畅所欲言。
提示: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机敏果敢
随机应变
足智多谋
4、共同探究
(1)本文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讨论、交流。提示:孙达得
疏忽大意
杨子荣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足智多谋
小炉匠
谨慎狡猾
魔高一尺
狐狸再狡猾
杨子荣
随机应变
足智多谋
道高一丈
也斗不过高明的猎手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作者对环境描写善于用重彩浓墨的方法。文中写出了东北地区林海雪原特有的景观,真实再现了小分队作战环境的艰苦与恶劣。“阴天地黑,疾风呼啸,飞沙扑面,北国的严冬降临了!„„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不见地。”不仅烘托了剿匪斗争的严酷氛围,也充分渲染了小分队执行任务不畏艰苦。又如石洞宿营一段:“战士们立在这个难得的营房里,借着傍晚夕阳的余晖,眺望这森林的奇景。在他们对面的一个大树杈上,有一个碾盘大的树洞,一只大黑熊爬呀,爬呀,爬上去了,钻进了树洞„„”这段描写与小分队紧张的剿匪工作不协调,但它舒缓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渲染了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的乐观情绪。
环境描写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严冬降临,草深林密,奇峰险恶,为下文找人的不便做了铺垫。才会有下文的“深夜的寒风彻透了他们的棉袍,连特别能睡的孙达得也被冻醒了”。才会让杨子荣怀疑,这么冷的天,小炉匠“依然呼呼打着鼾”,杨子荣进一步发现了破绽,并发现他翻身打鼾更是疑点,便以鼾对鼾,迷惑小炉匠,才使得小炉匠放松了警惕,趁机逃跑,杨子荣进一步跟踪。“黑昏,起了山风,刮得呼呼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才使得杨子荣和孙达得在“大风的掩护下,摸到正房的窗下”,偷听了他们的谈话,进一步识破小炉匠的假面目。这样的环境才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三、结束语:
在这一节中,我们分析了杨子荣的语言和行动,了解了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杨子荣以他机智果敢,拨开重重疑云,终于视透玄机,使得小分队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他还化装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匪巢,初步取得惯匪座山雕的信任;又一次次战胜敌人的阴谋。特别是舌战小炉匠,活捉座山雕,与战友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壮举,成功地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勇敢,揭示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认真读读《林海雪原》这部经典,全面地领略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的“智”和“勇”。
四、布置作业:
课文结尾“他们三个又走在回九龙汇的密林里”,恰如说书人卖的“关子”,让人急欲去翻原著探个究竟。我们先不要急于去看原著,发挥想象,自己续写个结尾。
五、教师预设专题
1、课下认真阅读《林海雪原》这部小说,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读这部作品的感受,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大家交流。
2、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中的“智”体现在哪里,与《智识小炉匠》中的“智”有什么不同?
3、小说中还成功刻画了少剑波、刘勋苍、栾超家、孙达得等英雄人物,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英雄的形象特点。
4、小说中的反面人物的描写也很出色。在注意表现他们凶残、狰狞面目的同时,又突出了他们虚弱的本质和不同的个性。具体谈谈座山雕、徐大马棒、马希山、小炉匠、栾平、刘维山、老特务宋宝森、郑三炮、蝴蝶迷等人的形象特点。
5、小说在情节上是如何安排得曲折动人、一波三折、以奇制胜的?
6、小说中哪些描写突出了民族风格和传奇性?
六、学生自设专题,教师帮助修改,确立专题题目,并指导写作。
第二篇:智识亿年南太行 图介地理古陵川
智识亿年南太行 图介地理古陵川
------山西陵川王莽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
2011年工作报告
2011年7月,山西陵川王莽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审通过,成为第二批科普基地成员单位。在半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奉行‚利用与保护并重、展示与科普共举‛的理念,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中,充分利用陵川的稀有、经典地质资源,让广大游客在游览观光中感受宏大自然力量、获取更多地学知识,‚认识这个星球,保护这个家‛。
一、打造饱含魅力的科普基地
一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首先取决于这个基地是否饱含魅力。而这个魅力不仅在于基地内丰富的、经典的地质资源,而且在于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包装和文化挖掘,在于对基地地质科普知识气氛的营造。
1、着力聚焦点。
王莽岭园区是山西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2011年,我们充分利用景区进口处近5万平米的广场空地,集中近千万资金建设了‚一场、一馆、一廊‛,形成了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的聚焦区,使景区的地质公园主题更明确,科普氛围更浓烈,成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主要推广阵地。
地质广场:王莽岭地质公园广场占地面积约为41250平方米,为推进科普教育,唤起人们珍爱地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土资源,集中建设了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地质长廊、生命螺旋和围棋文化雕塑。开辟了构造遗迹标本展示区、矿产资源标本展示区、地质学家介绍区等。在各区内还布展各类其他基础地质科学知识,如矿产资源分类与介绍、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形成与预防、陵川人文、地理知识、棋子石与陵川围棋起源等。科普知识展示形式多样,既有模型展示,又有标本陈列;既有展示图片,又有科普影片。这些科普知识为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认识感受自然能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山西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场地。
地质公园博物馆:王莽岭地质公园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由序厅、沧海桑田、异彩纷呈、地学殿堂、物华天宝、古今文明、保护发展几个部分组成。博物馆拥有约200平方米的地质科普展示板、地质景观三维模型、地质成因示意图、地质变化动画演示视频以及多种地质标本、地质遗迹展片等;设有各类观测温带气候物质与能量变化的监测仪器大气监测系统、流式分析仪等,同时配套有科普查询系统和参与系统。其中,大型三维模型和科普短片,能介绍公园内主要的岩溶峰丛地貌成因、地层升降运动、地层划分与特性、地质构造类型与成因、波痕和泥裂成因等相关主题的科学技术知识及研究成果;王莽岭地质公园的电子沙盘,形象、立体地反映了王莽岭地质公园山川地势的全貌。增加了互动触摸项目,游客点击触摸屏,可以了解王莽岭地质公园的景区划分、主要景点及各种旅游设施的分布概况、旅游线路布局,从而有助于安排旅游、观光、科考行程。在这里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产于本区的小型化石标本--寒武纪的三叶虫、长身贝,奥陶纪的角石等。
地质科普长廊:依托地质广场南侧天然岩壁,建起了450米余长的‚生命足迹‛长廊。在这条长廊上布有前寒武纪至第四纪的各种生物模型,并伴之有生命起源演化理论介绍、古生物特征和生存环境等知识介绍,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命演化史,为了解生命演化与地球地质构造运动的相关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生命螺旋雕塑:在地质广场中间,竖起了高3.5米宽2.5米的生命大螺旋雕塑,游客随着‚生命螺旋‛走、转、看,便能对耳详能熟的‚生命‛概念有更深刻、更深远、更深度的认识。
2、突出闪光点。
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三大园区‛总面积117.33平方公里,有王莽岭、黄围山、门河‚三大园区‛组成。地貌地质遗迹占地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公园内拥有100多处重要地质遗迹、美仑美奂的岩溶峰丛地貌和嶂石岩丹霞地貌和颇巨特色的峡谷景观。
这些重要遗迹、典型地貌、特色景观都是地质公园旅游观光的亮点、遗迹保护的重点、科普教育的经典,是我们进行国土资源科普的重要资源。如何突出这些闪光点,使之吸引游客的眼球、引起探秘者兴趣、点燃求学者欲望,是我们科普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沿公园边界埋设了 界桩,明确了保护范围。---编制了《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目录》,汇集了各遗迹点的地理信息、图片资料、文字介绍和学术价值等,既完善了公园档案、充实了数据库,又为广大探秘寻踪、科学考察的人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导览图‛。
---投资 万元制作了科普知识光盘 和 份宣传画册。将100余处重要地质遗迹的精美照片制成画框,分别在王莽岭地质广场、王莽岭、黄围山和门河三个景区的接待中心,以及县城陵川宾馆、楠园大酒店、金福楼大酒店等旅游接待点进行了‚广布点、精陈列‛,不仅让旅游者‚知其美‛,而且激起其‚知其所以美‛的欲望。
---编制了《 规划》,---在100余处重要地质遗迹、构造代表处安装了地质知识介绍牌。遍布公园内的这些地质景点介绍牌,使这些地质闪光点在公园内熠熠生辉。
由于我们注重了‚突出闪光点‛,许多珍贵的、稀有的地质遗迹得以更好地展示,不在一般游道上的许多地质遗迹也引起了游客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如锡崖沟嶂谷中的‚四世同堂‛、王莽岭西风崖的‚层间滑动‛、棋子山的‚棋子石形成‛、十里河大峡谷的‚千米垂直节理‛等都成为游客观赏和探秘的主要去处。
3、打造新亮点。
陵川,因地壳运动形成的一个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早为人所知。在这个基础上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创建科普基地,必须突出地质特色,展示新的亮点。
一是全面升级导游词。正确处理了地质旅游、自然山水‚美‛与‚所以美‛的关系,导游词通俗化和科学化的关系,旅游对象观光式和专业探秘科考式的关系,改变过去的导游词均由各景区编写,对一些颇具特色的奇石、奇峰、奇洞,则多侧重于编写、搜集、甚至杜撰一些传说、神话故事偏重于景点表象介绍来引起游客的兴趣。这次全面升级导游辞,使导游讲解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国庆黄金周地质博物馆的试运营,接待的二万大众群体中普遍反映:‚现在的导游词比过去的生拉硬扯拼故事更科学,因为现代游客已不是过去的一个神鬼故事就能糊弄的人了‛。
二是增设地理信息系统,让游客在观山观水观风光的同时,随时可搜寻专业性较强的地质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不同水平、不同爱好、不同目的游客,而且为专业科考求知者提供了内容丰富、信息繁多的资源库。
三是开设了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网站。新创建了地质公园网站,整合各景区资源,链接各景区网站,并与全国地质公园网站相链接,使公园网站特点更鲜明、信息更丰富、链接更广泛、进入更便捷。同时在网上开辟了《游人发现》、《我‚地‛日记》、《爱好者留言》等专栏,加强了与游客和地质爱好者的互动。
四是在各园区建起了‚野外科普体验设备室‛,配备了雨靴、皮划、绳索、地质锤、观察仪、定位仪等一般科考设备和一定数量的野外帐篷、御寒服、炊具等服务设备,为专业科考者、体验者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服务。
‚着力聚焦点、突出闪光点、打造新亮点‛的思路,使我们的科普基地做得更专业、更扎实、更有魅力,为今后的科普工作打造了坚实的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较高能力的科普教育队伍
能否拥有一支较高能力的科普教育队伍是科普基地建设的关健。培养较高能力的科普队伍是科普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结合自身实际,我们采取聘请、特邀、借用、培训等多种措施,形成了‚借力各高校专家、重在管理区骨干、依托各景区导游、发展各社区干部、扩展农家乐经营者‛的科普队伍建设模式,明确各种人员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以及科普方式和培训目标,发挥各方面人材的岗位优势,更广泛地进行地质科普教育、推广工作。
1、聘请。即聘请专家团队来陵进行地质旅游规划、科普基地规划。凡在王莽岭地质公园包括王莽岭、黄围山、棋子山、凤凰欢乐谷等景区搞过实地勘探、地质调查和旅游规划的专家或团队,我们均和其建立、保持着长久的联系,作为我们地质科普的高端指导。利用其熟悉陵川地质构造状况、对陵川的地质有所研究的优势,特邀其编写地质通俗读物、陵川地质现象研究学术论文等,搜及宋永嘉、苗秋玲、朱明润编写《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的设计研究》,曹剑波、贾洪彪、朱异云、孟大勇.《锡崖沟水库坝基渗流有限元分析》,田林钢、赵巍栋.《层次分析法在锡崖沟瀑布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陶书华、陶虹.《棋子山运动的发现及其意义》,白莹、张国明.《太行山王莽岭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山西省区调队.《山西省晋城市地质遗迹调查报告》,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山西陵川黄围山灵湫洞开发保护综合报告》,赵松银《山西沁水盆地晚石炭世的一些牙形石》,丁惠、赵庆生《太原西山太原组东大窑灰岩牙形石及其地层意义》,常朝晖、李广荣《 》其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学术研究成果文章,作为培训地方科普队伍的教材和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料。同时,借助其来陵机会组织专门培训班,由专家对本区管理人员、景区导游、辖区村干部等地方科普人员接受‚高等教育‛。
所编纂的《千秋陵川》王莽岭地质公园通俗读本也已集册出版。
2、特邀。特邀省内外大专院校和有关专业地质考研团体来本园科考或组织学生实习实践。通过科考、实践,加深对地质现象的研究深度,拓宽对地质现象的发掘广度。借助专家和专业学科实地调研考察机会,组织游客‚与大学生同行‛、‚与地质专家同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地质科考‛的神秘与科学。截止目前已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天津美院等高校,前来本园进行了环境教育、科普体验和实验研究。其中由北京大学牵头举办的‚北京大学〃首都高校大学生‘走进太行山〃感悟王莽岭’夏令营‛活动,声势和影响最大,许多学生都撰写和留下了盛赞王莽岭地质公园美景,并富有学术特色的文章,被游客在网上广泛阅读甚至转载。
3、培训。如果说骋用、特邀是借用外力的话,培训本地人才则是增强内力的重要渠道。针对基地地质专业和科普教育人才缺少的现实是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最为制肘因素,在加强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把科普人才培训、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了‚抓好三层、培训三级‛的科普人才培训之路。
一是抓好基地管理人员内训。现基地共有管理、科普人员 人,多为地质门外汉。为把内部管理人员培训成科普骨干,我们采取了‚攻读专著、进修专科、苦学专业‛的办法,要求本基地所有工作人员做到‚四个必须‛、‚四个凡是‛。‚四个必须‛是:每人必须攻读一部地质专著,二年内必须自学完本科级地质专业教材,必须全面了解本区域内地质遗迹和地质特点,必须熟记熟讲本园区内各个地质景点的解说词和地质介绍。‚四个凡是‛是:凡是专家来本区域内科考,未有紧急公务的必须全程在场,随机实践,随机学习;凡是专家举办的讲座必须全程参加;凡是本公园、本基地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必须全部参加;凡是专家撰写的以本园为研究目标的调研文章、学术论文必须全部搜集、认真学习。目前,通过专家培训和下载学习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之赞皇篇、《国家地理》之变热的地球、龙脊长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太行山贡献了一种美,已有 人能够熟练讲解园区内各遗迹点和地质现象的起因和演变过程,已有 人能够熟练讲解地质博物馆馆藏内容和地质广场陈列内容,所有人员都会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专业学习,爱地质、求地学的风气正在形成,自身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二是抓好导游培训和景区内管理人员的地质专业渗透。地质公园所辖景区共有导游 人,本县各旅行社共有导游 人。这些是地质科普的主要力量。他们已有一定的讲解能力,但因专业知识缺乏,还远远不能将地质知识有机地融入风光介绍中。为了提高其导游水平,提升解说词的科普含量,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了对导游的培训。首先,为导游提供具有地质特色和科普功能的升级版导游辞。我们邀请了熟悉全县旅游工作和及各景区情况的原旅游局长马拴贵和原山西省区调队教授级高工徐朝雷等地质专家共同新编了新版导游词,并印制2000余册便携册,免费发往各景区、各旅行社和导游手中,为他们提供了必备的实用教材;其次,举办培训班。我们分别以县国土局、县旅游局牵头举办了三次较大规模培训。参加培训的达200余人次。每次培训都分为理论传播和实地学习两个阶段。第三,将地质专业知识向景区内所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渗透。通过工作会议、知识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景区管理层对公园保护和科普工作的认识,努力使景区所有工作人员都成为地质公园的知情人、地质知识的传播员、地质遗迹保护的卫兵。
三是在公园所辖村、社区中首先进行科普宣传,将村、社区干部和农家接待经营者培养成地质科普的‚半把手‛。我们通过行政会议、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版面、发放播放专题影片等多种措施让地质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力争使他们知道、会讲,能向来客介绍。不仅有利于传播、景区知名度的提高,而且增强了对地质公园保护的自觉性。如锡崖沟村保存了一块在长城系石英砂岩中发现的泥裂铸型石,因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地质公园博物馆建成后,他们主动将这块珍贵的标本赠送给馆内珍藏。
具有地域特色和符合实情的科普队伍培训办法,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收获,也为我们今后地质科普摸索了一条道路。
三、策划富有引力的科普活动
为了扩大科普基地的影响力,推动地质科普工作,我们把‚策划富有引力的科普活动‛作为科普基地的‚生命之源‛来抓。
(一)利用旅游节庆平台,充实地质科普内涵。我县现有的旅游节庆活动有:县政府主办的每年一度的‚陵川金秋红叶节‛,市政府主办的两年一届的‚围棋文化节‛,王莽岭景区主办的‚太行王莽岭消夏避暑节‛等,相关景区还随机举行各种促消活动和节庆活动。旅游节庆是我公园借台唱戏、实施科普的重要平台。每次活动前,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围绕活动主题安排一些地质科普宣传项目和游览项目,使‚旅游高潮‛同时成为‚科普高潮‛。如2011年的‚金秋红叶节‛、王莽岭万人登山活动,地质博物馆、生命长廊、锡崖沟挂壁公路等就成为重要看点,免费接待游客 万余人。
(二)开发主题活动项目,活跃地质科普工作。从地质公园创建以来,我们就以景区为单位,适时策划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志愿者和书法、绘画、摄影工作者等,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方式进入公园,进入基地开展主题活动。如‚北京大学〃首都高校大学生‘走进太行山〃感悟王莽岭’夏令营‛活动、‚‘山里娃’夏令营‛活动、‚4.22地球日‛、山西省文联下乡采风、‚六〃五‛世界环境日志愿者宣传活动、摄影家‚太行山水采风‛活动、登山协会的‚看山、登山、爱山‛活动等。开发这些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者成份,活跃了景区气氛,而且大大提高了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含量。
(三)实践校园地质传播,扩大地质科普领域。陵川特有的地质特色和地质遗迹,和陵川的围棋起源文化一样,是一种地域财富。它不仅应为观光者而欣赏,而且应作为一种知识而传播。通过对它的了解、认知,使群众有‚江山如此多娇、陵川风景独好‛的自豪感,从而‚认识这个星球爱护这个家‛。从2009年11月起,在县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下,我们建立了‚每年在县办中学进行一次陵川地质科普教育‛的制度。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在三宝中学、棋源中学、职业中学实施,通过简明讲座、版面展示、光盘播放等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全新的地质科学知识教育,扩大了地质科普领域。
(四)协办各种户外基地,扩大地质科普影响。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绝妙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大专院校以及国家级、省级协会、创作中心的关注。在公园创办基地成为他们的愿望。对于这些院校、协会、中心,我们在进行优势考量后都会积极进行协办,以通过这些基地,扩大地质科普影响。目前,我基地已挂牌中国书画院敦煌艺术中心黄围山书画基地、山西省摄影协会王莽岭摄影基地、凤凰欢乐谷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基地等。这些组织利用了我基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却反过来利用其优势展示了我基地的魅力,扩大了地质科普影响。如,王莽岭巨幅风光图片在北京地铁长时期展示、陵川大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大峡谷、《中国地理》专家专赴我公园考察并刊登大块地质介绍专文。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舆论基础。
(五)发挥现代媒体力量,深化地质科普宣传。自地质公园成立以来,我们先后邀请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山西旅游报摄影师和记者对地质公园和基地进行了专版报道。同时山西电视台、晋城电视台、晋城广播电台、陵川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创建过程中,每进展一步都要通过当地电视台进行及时报道。除此外,我们还动员本基地员工自撰文稿,在各级各类报刊进行基地资源和动态宣传,先后有10余篇稿件在《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报》、《地质勘察导报》、《山西晚报》、《太行日报》、《晋城在线》等报刊、网站发表。通过这些报道,向社会宣传了地学和环境生态知识,既增强了公园的影响力,又增强了群众保护地质遗迹的积极性。
四、建立持续动力的科普体制
虽然我们在公园、基地创建初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深深知道,基地的生命力在于可持续发展。就我县目前‚政府统管、景区分办‛的现实,更需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经过探索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专家高端指导—管委会横向协调—景区强力支撑—区域合力推进‛ 的科普体制。
(一)建立专家网络,壮大高端指导力。目前,相对固定单位有、、等10余个,往来专家20余名。这些专家团队成为我们科普基地的‚智囊团‛、‚指导师‛和‚科研成果地。对在网专家,建立个人资料档案,保持亲密联系,及时请求指导,成果及时纳入科普宣传内容。
(二)紧紧依靠政府,发挥管委协调力。县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既是一个权威性统筹机构,又是一个松散性协调机构。我们充分利用管委会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制定了管委会定期会议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大事由定期会议做出决定,具体业务工作由联席会议随时进行解决。而管委会下属的地质公园管理中心则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和科普工作。管理中心在‚科普规划‛的指引下,每年制定科普工作计划,策划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工作落到实处。涉及地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由管理中心拟定方案,主动与县科委、教育局、当地政府等相关单位联系实施。
(三)坚持‚管、用、普‛一体,夯实景区支撑力。各景区在管理地质资源、使用地质资源的同时,也肩负着地质科学普及的责任。景区既是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主体,也是地质科普工作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落实各园区保护责任制的同时,也落实了各园区的科普责任,使景区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体。各景区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使整个基地的科普工作显得生机勃勃。
(四)发挥‚群体‛作用,扩大科普幅射力。在推进科普中,我们明确了‚四个‘群体’‛即:科普基地群体、旅游系统群体、景区群体、旅游接待群体。这四个群体,既是接受科普教育的主要对象,又是进行科普教育、推动科普教育、扩大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力争让这四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成为公园地质的知情人,同时成为地质科学的宣传者。能够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本园地质特色、地质遗迹,吸引更多的人在一览风光的同时了解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的无限地质魅力,学习更多地学知识。
王莽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虽然作了一些尝试,但必竟是粗浅的,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继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克服各种困难,进一步加大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为引导社会各界加深对国土资源工作的了解,发动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支持和参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陵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第四篇: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好句。
4、深入小说主题,点名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讲讲自己在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夏洛蒂.勃郎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
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小说内容: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
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3、让学生划出阅读中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用旁注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
4、做好读书摘抄卡片,并能就某一个细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深层次的思考。
5、提出疑问,共同探究:
(1)简·爱身上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其中“二重奏”是指什么?
(3)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部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读了《简·爱》后你最喜欢/敬佩简·爱性格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5)判断: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又极具同情心。他虽
然生长在富贵家庭,却不是那种不学无数的纨绔子弟。对或错
6、交流心得: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把这种人生感悟内化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且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彼此学习我感到很高兴。《简·爱》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第五篇:教学设计
《尊严》 教学设计
付廷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3、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4、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年轻人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1、板书:尊严。学生齐读课题。
2、让学生初步说说对尊严的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要完成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独学课文
小组长带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教师巡视
1、轻声读课文,了解大意,要求读准、读通、正确流利,2、听写生字新词
3、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4、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5、提出自己有什么疑问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提出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第一扫清词语理解,第二学习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第1自然段,从哪儿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3)、读第2~5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1、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2、说说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小结:事实证明了大叔说得对。20多年后,年轻人成功了,从一个逃难者成为一个富翁,这是因为他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朗读比赛。
五、拓展延伸:教师补充相关尊严的故事,让学生多听听,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尊严这一词的意思。
六、达标检测
1、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尊严的名言警句。
2、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尊严
大叔:送食物
先吃再干 捶捶背 请求留下 哈默:要求干活 先干再吃 干完吃饭 答应留下
《尊严》说课材料
付廷杰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7课——《尊严》。这篇课文我将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说教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㈠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㈡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㈠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㈡ 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㈢ 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㈠ 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㈡ 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触摸春天》评课材料
时间:2011年5月5日 地点:401办公室
参加人员: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秦宗福 评课人:付廷杰 今天,我们听了秦宗福老师上的《触摸春天》一节课,总的来讲,秦宗福老师较准确的把握住了本文的编写意图和安排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他在教学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男女比赛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2、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激发思考)和开放性(各种角度寻求答案;富有引起对话的魅力)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和体会,并且相互启迪。如:“如果你是安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个课外延伸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也会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的共鸣等多方面谈自己感动的原因,让多个孩子交流感受,读议结合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3、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无论是创设情境、识字、阅读还是说话,处处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内容方面,教师的引导评价以感受安静的“奇”为线,贯穿课堂引导反复阅读、感悟描写安静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初步感悟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了人物的内心。
当然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体验不到位,致使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不够。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