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学科》》初一下学期》》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初一下学期>>两栖类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青蛙的循环系统的特点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教学方法:观察与讲述相结合 教学过程:(1课时)
导入:提问: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有1心房、1心室)
教师讲述: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我们今天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这节课以青蛙为代表来学习两栖动物。讲授新课:
一、青蛙
1.生活环境和食性
教师提问:①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②青蛙以什么为食?
播放青蛙的生活环境及青蛙捕食的录像,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青蛙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它主要以一些农业害虫为食,每只青蛙每天要吃掉60多只害虫。青蛙为何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捕食那么多的害虫呢?这是与它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分不开的。
2、外部形态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组,观察活的青蛙的外部形态,注意与鱼比较,提出思考题。分组观察讨论后,填写观察记录,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① 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a.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此道思考题要回答好,就要结合青蛙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境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让学生观察。之后,再观察活青蛙的体色,想想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或可播放录像—观察青蛙体色的变化)b.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C.青蛙的皮肤有何作用?若将青蛙放在干燥处或把皮肤涂上油脂,有何现象?为什么?d.青蛙有哪些形态特点比鲫鱼复杂高等?
② 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关于第二道思考题,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并完成以下观察实验记录表:
通过观察分析可知:皮肤具有呼吸的作用,若皮肤干燥或涂上油脂,皮肤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了,这样青蛙就会死亡。青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发达,眼和耳感觉敏锐,又有鼻孔,这样使青蛙能适应在陆地生活,另外青蛙有比鱼的偶鳍更进化的运动器官——四肢。它的四肢分节,这样不仅可较好地支持身体,而且在陆地上运动能比较灵活,显然它的四肢比鱼的偶鳍要复杂高等。
关于蛙眼对活动的目标有反应,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在盖有细铁纱的玻璃缸内放进饥饿的青蛙,再放进几只活苍蝇或飞虫,观察它跃起捕食的情况,(也可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或小昆虫在青蛙眼前晃动,青蛙也会跃起捕食,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细线上苍蝇不晃动,它就不会捕食。)当然这方面知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或者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实验来证实。借助蛙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点“电子蛙眼”这样的仿生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
③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进行小结,从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四肢等方面归纳出与青蛙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3.结构和生理
① 呼吸
观察图片中青蛙肺的结构,播放录像—青蛙的皮肤呼吸,思考以下问题:a.肺是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下的结构。b.蛙的肺能完全满足陆地上生活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节:蛙具有了肺,能用肺呼吸,用肺呼吸是青蛙对陆上生活的适应,从鱼的用鳃呼吸到蛙的用肺呼吸,这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是重大的进步。但是蛙的肺结构简单、原始,仅靠肺呼吸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还必需皮肤辅助呼吸,从这方面可说明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② 循环系统
演示两栖类和鱼类血液循环比较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思考:
(1)鲫鱼的血液在身体里是怎样循环的?
(2)青蛙的血液又是怎样循环的?
青蛙的心脏由左心房、右心房和1心室组成,左、右心房有间隔,互不相通,但都与心室相通,因此而出现“混合血”,鱼类只有一条循环路线,青蛙具有两条循环路线,即体循环和肺循环。教师边讲解青蛙的循环路线,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循环路线简图
在此基础上,结合呼吸、血液循环的快慢、变温等内容进行小结。
第一,青蛙产生了两条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结构比鱼复杂,这与肺的产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这种循环的特征是适应陆上生活的结果。第二,青蛙的血液循环很慢(呼吸也是如此),产生的热量不多,同时又没有保温的结构(如厚的皮毛或羽毛),所以它的体温是不恒定的,是变温动物。第三,由于四季的变化,当温度过低时,青蛙的体温随之下降,这时,它躲藏在地下的土穴中,不食不动,依靠身体内贮藏的营养维持生命,这就是冬眠。
4.生殖和发育
播放录像—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展示图片。
提问:(1)青蛙的成体与幼体形态一样吗?(2)幼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3)成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4)青蛙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青蛙在水中进行生殖和发育,在春季生殖时,常出现雌雄蛙抱对的现象,这时雄蛙排出的精子与雌蛙排到水中的卵细胞受精,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就发育成了蝌蚪,刚孵化出的蝌蚪用外鳃呼吸,进一步发育,外鳃被内鳃取代,它的心脏分为一心房一心室,只有一条循环途径,所以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很像鱼,到发育成蛙后,尾和内鳃消失,形成肺,长出四肢,心脏分为二心房一心室,有两条循环路线。所以,青蛙的发育也是变态发育。从这里可以看出,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动物。
最后,教师对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简要小结。
二、其他两栖动物
关于这部分教学可利用录像、标本或挂图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重点介绍蟾蜍和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主要的形态特点。
(1)蟾蜍
学生对蟾蜍比较熟悉,但可能会有些同学觉得它身上长了许多疙瘩,就认为它是有害的。其实,它是有益动物,它眼睛后的大毒腺,能产生毒液,这毒液是制中药蟾酥的原料,此外它能捕食害虫,对人类有益。它的生活环境怎样,可由学生讨论后得出。
(2)大鲵(又称娃娃鱼)
让学生观察大鲵的录像或挂图,使学生了解它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体型较大,是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学生了解了以上的两栖动物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三、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两栖类
一、青蛙
1.生活习性:水陆两栖,捕食害虫。
2.外部形态:保护色,皮肤裸露,分泌黏液,有感觉器官,后肢发达,趾间有蹼。
3.结构和生理
(1)呼吸:肺,皮肤辅助呼吸;
(2)心脏:两心房,一心室;
4.生殖发育: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二、其他两栖动物:
蟾蜍、大鲵
三、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返回页首
第二篇: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课时1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他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4.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5.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问题导学】
一、自主探究
(一)代表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水草茂盛的___________。
2.结 构:身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体壁组成。
(二)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的__________动物,身体呈__________状,体壁仅由__________构成,消化腔有__________无__________。
(三)其他腔肠动物:淡水中有,海水中有海葵和__________、、。
(四)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多数营 生活。
2.主要特征:身体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的动物。3.举 例:涡虫、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五)线形动物
1.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__________中,有些种类__________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2.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两头尖,有口__________。3.举 例:秀丽隐杆线虫、__________等。
(六)环节动物
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包括 动物和 动物.2.像蚯蚓这样,身体由许多相似的 构成的动物,叫做环节动物,常见的环节动物,除了蚯蚓之外还有。
3.通过观察和学习蚯蚓可以知道:蚯蚓通过 和 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 性,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 ,以保持正常的,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七)蠕虫动物
1.生活环境:主要依靠 的收缩和舒张缓慢地__________。
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__________对称、无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的动物。3.类 型:包括扁形动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合作释疑
(一)海蜇利于捕食的特点是什么?
(二)如何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什么原因?
(三)蚯蚓只通过刚毛就能完成运动吗?
【反馈检测】 1.蚯蚓刚毛的作用是()。
A.感觉光线 B.感觉声音 C.协助运动 D.运动器官 2.蚯蚓属于下列哪一个动物门类?()A.鱼类 B.环节动物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3.下列有关蚯蚓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B.蚯蚓白天穴居,夜间活动 C.蚯蚓是植食性动物 D.蚯蚓是杂食性动物 4.水螅体内的结构叫做()
A.空腔 B.消化腔 C.体腔 D.内腔 5.水螅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A.由肛门排出 B.有口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膜排出
【自我总结】
第三篇:《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反思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反思
保亭中学生物组 付方明
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避免单纯枯燥的讲述;要尽可能利用图片、视频、标本和实物等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创造条件;要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和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收获了惊喜,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中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在无脊椎动物中)。所以在授课前学生已经有很大的兴趣了。抓住这一点,我引课时候首先从生活经验入手,问学生小时候肚子疼,父母让你们吃“打虫药”,那么这个“虫”是什么呢?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从而引起好奇心,同时引入课题。
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寄生虫、寄生生活、寄主(宿主)。对于这个,我认为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了解,不然无法全方位的理解蛔虫的结构特点。再有就是对于“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教材中用楷体字),学生不注意看,不自觉的产生所有的线形动物是营寄生生活的这样一个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内容,避免产生错误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容忽视,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蛔虫病如何预防的时候,学生们对自己以前的错误习惯进行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除了书本上提到的,让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竟然知道水蛭熬出的汤可以治疗脑中的淤血,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在问题的设置上没有趣味性,要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练习题。环节动物蚯蚓的教学不能用实验来演示,这是有些遗憾的地方。小组合作,利用的不好,平时要多加锻炼。
2016-1-21
本节课以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视频导入,使学生初步认识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中,激发学生思考:蛔虫为什么能在人体小肠中生活?如何防治蛔虫病?等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蛔虫标本,由表及里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举例说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利用蛔虫的消化管与人消化系统示意图的比较,以及蛔虫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解剖图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蛔虫消化功能简单、生殖能力强的特点与寄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推理想象能力,同时利于学生形成卫生的生活习惯。在说明蛔虫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展示其他线形动物,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蚯蚓是学生熟悉的动物,引领学生做好观察蚯蚓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内容。观察蚯蚓的身体特征和运动方式,是学生概括环节动物特点的基础。通过填表、填写蚯蚓进行气交换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并推理得出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板书设计是以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比较为重点,利于学生抓住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认识动物的结构逐渐复杂,为学生学习生物进化奠定基础。
第四篇: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东岳中学
张秀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认知蛔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如何防治蛔虫病。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认知蚯蚓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对线形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5.认同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6、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蚯蚓的观察实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二、互动授课
(一)线形动物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蛔虫的消化管结构与涡虫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2.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
3.一般来说,农村人群的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这是为什么? 4.试着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方面考虑应如何预防蛔虫病。5.蛔虫有哪些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生找出并背诵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大胆质疑、相互评价等多种能力。过度:猜谜语
1、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这条龙是什么?
2、出示蚯蚓与蛔虫的外形对比图。蚯蚓与蛔虫一样,体型细长如线,它也是线形动物吗?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环节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12页请实验小组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绘出蚯蚓外形简图,并标注口、肛门、环带、体节。
2、火车也是由许多节车厢组成的,借此思考蚯蚓身体分节有何意义?
3、蚯蚓用什么呼吸?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其体表保持湿润?
4、蚯蚓靠什么运动?蚯蚓运动时身体的哪一端先移动?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与在粗糙纸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5、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
6、实验后怎样处理蚯蚓?
7、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并背诵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
通过实验观察蚯蚓的结构,结合教科书上的介绍绘制蚯蚓的生物结构图
四、课堂小结:
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五篇:线形动物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蛔虫和猪肉绦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通过学习猪肉绦虫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别于绦虫的蛔虫,在结构上、生理上又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呢?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认识蛔虫,让学生们一方面要找到二类生物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要区别二类生物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和综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最终目的是能更好地预防蛔虫对人类的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
虽然蛔虫也是寄生生活的种类,但它不同于猪肉绦虫的特点是:身体是细长的,消化道已有口和肛门的分化,身体表面有防止消化液浸蚀的角质层,这些特征有的是线形动物独特的特征,有的是进化的特征(与前类比)。可以说明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在进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教学媒体: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或挂图。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1)教师可以根据上章所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蛲虫、钩虫等。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雌、雄在一起)。然后提问: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关于蛔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结合录像片或挂图,由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同时也可说明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线形动物出现原体腔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说明。如果在扁形动物门中提到过三胚层,在这里介绍一下原体腔也可以。千万不能过多展开,避免喧宾夺主。)
3.关于感染的途径,可以这样安排:教师课前绘制出蛔虫卵、幼虫、成虫的剪贴图,边讲边按蛔虫的发育顺序依次贴到黑板上,并写出一定的文字说明,最后形成蛔虫生活史的图解。
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请学生看后,自己写出蛔虫的感染途径简图。同时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在黑板上贴出剪贴图的正确顺序。
4.关于蛔虫给人体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措施,可以请患过蛔虫病的学生现身说法,介绍一些症状。也可以结合录像或幻灯进行说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患蛔虫病的危害和症状,如蛔虫的幼虫在体内移动时,由于它的机械损伤作用、分泌物以及死后分解产物的毒素作用,能引起人的肠壁、肝脏和肺的病变,以及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并分泌毒素,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抽筋、神经痛、头痛等。蛔虫数量较多时,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
我国蛔虫病分布较广,受蛔虫感染的人较普遍,一般说,人群的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预防蛔虫病可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克服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5.关于其他线形动物,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
(1)钩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长约1厘米,乳白色,活时微红,略呈“c”形,成虫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以血液或组织液为营养。成虫可以不断更换人体小肠壁上咬附部位,造成肠壁新老伤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长期严重贫血、浮肿、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钩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人感染钩虫病是因为用未发酵的粪便施肥,使丝状幼虫(钩虫的幼虫)污染了土壤,后来人又赤足走过那块土地或用手在那里劳动,钩虫的丝状幼虫就钻入了皮肤。
(2)蛲虫:主要寄生在人的盲肠、阑尾、升结肠及回肠下段,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分布较广。蛲虫的成虫像白棉线头一样,雌、雄虫大小相差很大。雌虫长约10~12毫米,因尾部长而尖细,所以显得两头尖。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向腹侧卷曲。雌虫成熟后,到了夜间爬到肛门四周产卵,产卵后即死去。产卵时刺激肛门,使患者失眠、疲劳。儿童感到痒时,用手搔摸肛门,手指和指甲内就会带有虫卵,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能重新感染。蛲虫的虫卵也可以通过被褥、衣服、空气重新感染人体。蛲虫除影响睡眠外,还可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线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钩虫和蛲虫与蛔虫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线形动物门的特征奠定基础。
6.关于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的教学,可以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不同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最后,可以说明一下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有哪些比扁形动物高等,有哪些属于低等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进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