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品德与社会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1)多媒体网络
(2)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地震的避难方法和地震的前兆。(3)所要填写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题:冀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地震中的避难》 教材分析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单元从面对自然灾害和防止火灾两大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本课《地震中的避难》是《主体二:当灾害来临时》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生分析:
汶川在3年前发生过8.0级的大地震,三年级小学生的亲人几乎都经历过那场举世震惊的灾难,学生们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保护自己。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重点应用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上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知识;通过模拟游戏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阅读创造生命的奇迹的小故事,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三维教学目标
态度:提高地震来临时的安全保护意识,体验地震灾害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珍爱生命。
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知识: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地震。
2、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
3、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入示标: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教学目标。
1、教师出示一张汶川抗震纪念碑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张图上的建筑物吗? 对,它就是座落在汶川广场的抗震纪念碑。
2、你们知道它是为了纪念什么而建造的吗?
它是为了纪念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而建造的。那么你们想知道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吗?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汶川地震时银行监控记录下的地震视频)。
3、看完这段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地震确实很可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震中的避难》。【板书课题,让大家读课题】
5、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a、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避难?(室内、户外、车中)b、地震来临有什么前兆?
c、如果在地震中你被压在废墟下怎么办?
师:同学们都了解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三个问题。
二、自学指导
1、教师引导:“地震的破坏力很大,在地震发生时人人都想逃生。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我们的逃生时间有多少吗?(仅有12秒)所以就有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的道理。那么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避难呢?”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我想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教师出示活动要求,找同学读)交流活动开始。
2、、填写学习记录表,解决问题。(幻灯片出示表格)
3、老师适时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注意让学生们学会倾听。
四、导学释疑
(一)如何避震
对可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先行解决,把重点引到孩子们认识不完整或有分歧的地方。导学释疑
1、师:刚才听到同学们的汇报和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在记录表的这一栏大家填写的都相同,找同学说说。这一栏在车上填写的也出入不大,我们分析分析。我们就室内和户外其中的小问题共同探究一下
2、师:首先来说说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在室內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发言(藏在桌子底下、床底下、高大的家具旁,家里空间小的地方、内墙墙角)
3、师:在地震发生时为什么不能往外跑或往楼下跳呢? 生:地震发生时逃离时间很短。生:地震发生时我们很难站稳。
生:地震发生时往楼下跳也太危险了。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对,据科学家测算地震发生时只有大约12秒的时间供我们逃生,所以我们绝不能慌张,必须镇定冷静,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就地躲避,根本没时间往外跑,特别是住楼房的人们,往楼下跳也太危险了。
4、师:躲在桌子底下和床底下都比较安全,可是还有比这些地方更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桌子和高大坚固的家具的旁边,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科学家做过实验,在地震时倒塌的房屋砸在高达家具上时,会在地面与家具间形成一个砸不到的夹角空间,所以我们躲在这个空间中是比较安全的。
5、而且无论躲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采用蹲的姿势,双手护头或身旁的东西护住头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做此动作,然后回答问题。(它能把我们的身体缩到最小从而减少身体的受害面,头部又是我们身体之中最重要的器官所以要加倍保护。)
6、师:为什么躲在空间小的地方比较安全呢?我们家里哪些地方空间比较小呢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空间小的地方不容易到塌。另外像厨房、厕所这样的地方还有许多的管道又有水也便于震后求生。
说到这,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室内正确避震的方法。
7、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户外活动时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对,在室外的人不能乱跑,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高山、大树、狭窄的街道、电线杆等危险物,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这些地方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所以我们都应该远离这些地方往空旷的地方跑。
8、地震小测试 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二)地震前兆
1、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能不能特别准确的预测出地震将要发生呢?(生答:不能)。师:可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还是有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发生的。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收集地震前兆方面的资料,谁来说说。前人为我们编了一些地震前兆歌谣我们来看一看。(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地震前兆的歌谣)
师:歌谣上除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还告诉我们哪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是地震的前兆呢? 生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如果以后我们见到这些现象发生就应该提高警惕,因为地震可能就要发生了。但是提醒大家也不要盲目的听信社会上的避震谣言,要学会判断,科学分析。
(三)珍爱生命、创造奇迹
1、师:在地震面前人是渺小的,如果在地震中我们真的被压在了倒塌房屋之下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生:不能惊慌,大喊大叫。
生:要乐观自信。生;可以用石块敲击墙壁,发出求救信号。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这位小同学是怎么做的,读读小同学的话,体会自信自强。教师小结: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紧张害怕、冷静积极地进行自救和互救,千万不要放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在地震中通过自救创造奇迹的事例很多,下面打开书第81页,我们来看汶川地震时四个真实的事例。小组同学一起读事例,思考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2、师: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救,还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不舍不弃的祖国!
看——灾难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温家宝总理来了。他眼含泪水望着埋在废墟中的中学生,嘴里说着:“孩子挺住,挺住„„一切都会过去的。”
解放军来了,地震后,道路被阻,汽车开不进去,他们就以脚代车,强行军90公里,路上到处是滚落的飞石,他们没有停下。到了汶川没有大型的器械,他们就用手挖,用镐刨、用肩扛。他们没有停下,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他们没有停下,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受灾的群众。
听说血库缺血浆,全国各地鲜血的人排成了长队。大家都在说:“抽我的!抽我的!让我也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还有,还有„„许多许多
正是因为强大祖国的不舍不弃,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不舍不弃,汶川受灾人民才能够擦干失去亲人的泪水,忍住家园被毁的伤痛,挺直脊梁,战胜灾难,和全国人民一起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汶川奇迹。
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我想说:)同学们说的多好啊,老师的心意是和你们相通的。
四、教师小结:地震中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还很多,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收集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灾害来临时能安全避难、减少伤害。
五、实践作业:大屏幕出示
板书设计: 地 震 中 的 避 难
室内
户外
避难方法 车中
珍爱生命 自信自强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乡曲阳桥小学 姓名: 高俊景
电话:*** 邮箱:gaojunjinglaoshi@163.com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品德与社会
2、课时:1-2课时
3、课前准备:
(1)多媒体网络、六组逃生瓶(要宽口瓶,中系六个瓶盖模拟逃生人员)
(2)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地震的避难方法和地震的前兆。(3)所要填写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题:冀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地震中的避难》 教材分析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单元从面对自然灾害和防止火灾两大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本课《地震中的避难》是《主体二:当灾害来临时》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生分析
汶川在3年前发生过8.0级的大地震,三年级小学生的亲人几乎都经历过那场举世震惊的灾难,学生们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保护自己。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重点应用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上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知识;通过模拟游戏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
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阅读创造生命的奇迹的小故事,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三维教学目标
态度:提高地震来临时的安全保护意识,体验地震灾害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珍爱生命。
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知识: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地震。
2、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
3、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学难点: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教学目标。
1、教师出示一张汶川抗震纪念碑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张图上的建筑物吗? 对,它就是座落在广场的抗震纪念碑。
2、你们知道它是为了纪念什么而建造的吗?
它是为了纪念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而建造的。那么你们想知道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吗?大家一起来看一些图片和一段录像。(幻灯片、播放汶川大地震的录像)。
3、看完图片及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地震的破坏力很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震中的避难》。(出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a、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避难?(平房、高楼、户外)b、地震来临有什么前兆?
c、如果在地震中你被压在废墟下怎么办?
二、自学指导
1、教师引导:“地震的破坏力很大,在地震发生时人人都想逃生。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我们的逃生时间有多少吗?(仅有10秒)所以就有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的道理。那么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避难呢?”
2、让学生找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
3、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说明避难方法。
三、自学督查
1、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结合课本内容填表,解决问题。(幻灯片出示表格)
2、老师适时指导。
四、导学释疑
(一)如何避震
1、师:学生看图文说说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在室內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发言(藏在桌子底下、床底下、高大的家具旁,家里空间小的地方、内墙墙角)
2、师:在地震发生时为什么不能往外跑或往楼下跳呢?
生:地震发生时逃离时间很短。生:地震发生时我们很难站稳。生:地震发生时往楼下跳也太危险了。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对,据科学家测算地震发生时只有大约12秒的时间供我们逃生,所以我们绝不能慌张,必须镇定冷静,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就地躲避,根本没时间往外跑,特别是住楼房的人们,往楼下跳也太危险了。
4、师:为什么躲在内墙的墙角比外墙墙角更安全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那里没有玻璃还不容易倒塌)
5、师:躲在桌子底下和床底下都比较安全,可是还有比这些地方更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桌子和高大坚固的家具的旁边,为什么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一个人抱住头蹲在桌子旁边的简笔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科学家做过实验,在地震时倒塌的房屋砸在高达家具上时,会在地面与家具间形成一个砸不到的夹角空间,所以我们躲在这个空间中是比较安全的。而且无论躲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采用蹲的姿势,双手护头或身旁的东西护住头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做此动作,然后回答问题。(它能把我们的身体缩到最小从而减少身体的受害面,头部又是我们身体之中最重要的器官所以要加倍保护。)
6、师:为什么躲在空间小的地方比较安全呢?我们家里哪些地方空间比较小呢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空间小的地方不容易到塌。另外像厨房、厕所这样的地方还有许多的管道又有水也便于震后求生。
7、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户外活动时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对,在室外的人不能乱跑,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高山、大树、狭窄的街道等地方,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这些地方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所以我们都应该远离这些地方往空旷的地方跑。
8、那么在户外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势避险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们跑到空旷的地方之后应该趴下双手放在胸前,这样可以既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以保护内脏不受损。
(二)地震前兆
1、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准确的预测出地震将要发生呢?(生答:不能)。
师:可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还是有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前人为我们编了一些地震前兆歌谣我们来看一看。(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地震前兆的歌谣)歌谣:
震前有预兆,观测很重要; 牛羊不进圈,老鼠满街跑; 寒冬蛇出动,鱼儿水面跳; 井水变怪味,河水翻气泡; 地下发奇声,天空出光道; 天地多异常,人心起焦躁; 人人多留意,才能早预报
师:歌谣上告诉我们哪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是地震的前兆呢?
生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如果以后我们见到这些现象发生就应该马上提高警惕,因为地震可能就要发生了。
(三)珍爱生命、创造奇迹
1、师:在灾难面前人是渺小的,如果在地震中我们真的被压在了倒塌房屋之下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生:不能惊慌,大喊大叫。
生:要乐观自信。生;可以用石块敲击墙壁,发出求救信号。
教师小结: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紧张害怕也不要哭泣,应该尽量保存体力,冷静积极地进行自救和互救,一定要自强自信、珍爱生命。在地震中通过自救创造奇迹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来看四个真实的小故事。让学生读故事,思考收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生:被困时间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生:他们遇到困难自强自信。生:他们珍爱生命,永不放弃。
2、师: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救,还以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不舍不弃的祖国!
看——灾难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温爷爷来了。他眼含泪水,嘴里说着:“孩子们停住,停住„„.一切都会过去的。”
解放军来了,地震后,道路被阻,汽车开不进去,他们就以脚代车,强行军90公里,路上到处是滚落的飞石,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到了汶川没有大型的器械,他们就用手挖,用肩扛。有的同志手上流着鲜血,他们没有停下,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他们没有停下„„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受灾的群众。
听说血库缺血浆,鲜血的人排成了长队。一直到深夜,他们也不肯散去。大家都在说:””“抽我的!抽我的!让我也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还有,还有„„
五、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检测一下自己,来做个模拟地震的小游戏。
A、学生先分小组进行演习排练。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B、教师针对避难方法指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在演习完后进行评价。
2、小组展示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们进行互评,教师随机引导,加深印象。(如果遇到强烈地震,不要过分惊慌,应该先找地方躲避,等强震过后,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3、教师小结:地震中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还很多,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收集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灾害来临时能安全避难、减少伤害。
六、自主测评
1、师:我们今天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2、出示试题(幻灯片)板书设计:
地 震 中 的 避 难
户内
桌底
坚固家具 角落
户外
平躺在地面
避难方法 车中
蹲在座位下
商场
椅子、坚固物品下面
自信自强
珍爱生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上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危害,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模拟游戏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课堂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将网络作为教育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去查找资料。这样,教学空间就得到了拓展,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学校与社会得到融合。学生结合课下搜集得出一定的自救知识,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系统学习自救互救知识。教师完全以一个活动的引导者身份出现,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另外,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珍爱生命、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视频及歌曲的引入使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目标的完成水到渠成。课上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品德与社会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1)多媒体网络
(2)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地震的避难方法和地震的前兆。(3)所要填写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题:冀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地震中的避难》 教材分析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单元从面对自然灾害和防止火灾两大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本课《地震中的避难》是《主体二:当灾害来临时》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生分析
汶川在3年前发生过8.0级的大地震,三年级小学生的亲人几乎都经历过那场举世震惊的灾难,学生们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保护自己。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重点应用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上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知识;通过模拟游戏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阅读创造生命的奇迹的小故事,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三维教学目标
态度:提高地震来临时的安全保护意识,体验地震灾害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珍爱生命。
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知识: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地震。
2、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
3、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教学目标。
1、教师出示一张汶川抗震纪念碑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张图上的建筑物吗?
对,它就是座落在广场的抗震纪念碑。
2、你们知道它是为了纪念什么而建造的吗?
它是为了纪念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而建造的。那么你们想知道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吗?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和一些图片。(幻灯片、播放汶川大地震的录像)。
3、看完图片及录像之后孩子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地震的破坏力很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震中的避难》。(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a、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避难?(平房、高楼、户外)b、地震来临有什么前兆?
c、如果在地震中你被压在废墟下怎么办?
二、自学指导
1、教师引导:“地震的破坏力很大,在地震发生时人人都想逃生。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我们的逃生时间有多少吗?(仅有10秒)所以就有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的道理。那么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避难呢?”
2、让学生找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
3、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说明避难方法。
三、自学督查
1、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结合课本内容填表,解决问题。(幻灯片出示表格)
2、老师适时指导。
3、学生汇报
四、导学释疑
(一)如何避震
1、师:学生看图文说说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在室內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发言(藏在桌子底下、床底下、高大的家具旁,家里空间小的地方、内墙墙角)
2、师:在地震发生时为什么不能往外跑或往楼下跳呢? 生:地震发生时逃离时间很短。生:地震发生时我们很难站稳。
生:地震发生时往楼下跳也太危险了。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对,据科学家测算地震发生时只有大约12秒的时间供我们逃生,所以我们绝不能慌张,必须镇定冷静,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就地躲避,根本没时间往外跑,特别是住楼房的人们,往楼下跳也太危险了。
4、师:为什么躲在内墙的墙角比外墙墙角更安全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那里没有玻璃还不容易倒塌)
5、师:躲在桌子底下和床底下都比较安全,可是还有比这些地方更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桌子和高大坚固的家具的旁边,为什么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一个人抱住头蹲在桌子旁边的简笔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科学家做过实验,在地震时倒塌的房屋砸在高达家具上时,会在地面与家具间形成一个砸不到的夹角空间,所以我们躲在这个空间中是比较安全的。而且无论躲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采用蹲的姿势,双手护头或身旁的东西护住头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做此动作,然后回答问题。(它能把我们的身体缩到最小从而减少身体的受害面,头部又是我们身体之中最重要的器官所以要加倍保护。)
6、师:为什么躲在空间小的地方比较安全呢?我们家里哪些地方空间比较小呢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空间小的地方不容易到塌。另外像厨房、厕所这样的地方还有许多的管道又有水也便于震后求生。
7、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户外活动时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对,在室外的人不能乱跑,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高山、大树、狭窄的街道等地方,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这些地方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所以我们都应该远离这些地方往空旷的地方跑。
8、那么在户外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势避险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们跑到空旷的地方之后应该趴下双手放在胸前,这样可以既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以保护内脏不受损。
9、地震小测试 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10p80 四幅图来判断他们的对错
(二)地震前兆
1、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能不能特别准确的预测出地震将要发生呢?(生答:不能)。
师:可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还是有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发生的。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收集地震前兆方面的资料,谁来说说。前人为我们编了一些地震前兆歌谣我们来看一看。(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地震前兆的歌谣)
师:歌谣上告诉我们哪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是地震的前兆呢? 生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如果以后我们见到这些现象发生就应该马上提高警惕,因为地震可能就要发生了。
(三)珍爱生命、创造奇迹
1、师:在灾难面前人是渺小的,如果在地震中我们真的被压在了倒塌房屋之下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生:不能惊慌,大喊大叫。
生:要乐观自信。生;可以用石块敲击墙壁,发出求救信号。教师小结: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紧张害怕也不要哭泣,应该尽量保存体力,冷静积极地进行自救和互救,一定要自强自信、珍爱生命。在地震中通过自救创造奇迹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来看四个真实的小故事。让学生读故事,思考收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生:被困时间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生:他们遇到困难自强自信。生:他们珍爱生命,永不放弃。
2、师: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救,还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不舍不弃的祖国!看——灾难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温爷爷来了。他眼含泪水,嘴里说着:“孩子们挺住,挺住„„.一切都会过去的。”
解放军来了,地震后,道路被阻,汽车开不进去,他们就以脚代车,强行军90公里,路上到处是滚落的飞石,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到了汶川没有大型的器械,他们就用手挖,用肩扛。他们没有停下,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他们没有停下„„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受灾的群众。
听说血库缺血浆,鲜血的人排成了长队。一直到深夜,他们也不肯散去。大家都在说:“抽我的!抽我的!让我也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还有,还有„„
五、1、师:我们今天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2、出示试题(幻灯片)
3、教师小结:地震中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还很多,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收集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灾害来临时能安全避难、减少伤害。
板书设计: 地 震 中 的 避 难
户内
户外 避难方法 车中
公共场所
珍爱生命 自信自强 教学反思:
第四篇:《地震中的避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从面对自然灾害和防止火灾两大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
学生分析
唐山在30年前发生过7.8级的大地震,三年级小学生的亲人几乎都经历过那场举世震惊的灾难,学生们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保护自己。
设计理念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上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模拟游戏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同时指出传统避难方法的不可取性;通过阅读创造生命的奇迹的小故事,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三维教学目标
态度:提高地震来临时的安全保护意识,体验地震灾害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珍爱生命。
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难方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知识: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地震。
2.知道地震中的正确避难方法并了解自救常识。
3.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知道地震中的正确避难方法并了解自救常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地震的避难方法和地震的前兆。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了解地震危害
1.“同学们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关于地震时的图片,谁来向大家展示展示?”
2.指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图片并谈谈自己对地震的了解。
3.教师播放唐山地震的录像,并触景生情地边播边讲:
“我们不能忘记30年前7月28日凌晨时分,7.8级的大地震我们唐山市片刻间化为一片废墟,20多万同胞瞬间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师:“地震的破坏力很大,在地震发生时人人都想逃生。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我们的逃生时间有多少吗?(仅有10秒)所以就有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的道理。那么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避难呢?”
2.指名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学生们互相补充。
3.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说明避难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时强调指出我国传统避难方法的不足之处。让孩子了解到如果躲藏在桌子或床铺的下面,逃生几率是很小的。在地震发生时应躲藏在桌子、床铺以及坚固的家具的旁边,并尽量使自己的身体低于它们。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户内
桌、床、坚固家具旁角落(远离玻璃)
户外
平躺在地面
车中
蹲在座位旁下车躲在车旁
商场
椅子、坚固物品旁
4.“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一起来个做个模拟地震的小游戏好吗?”模拟游戏分为户内,户外,车内和商场几个情景进行。
5.学生先分小组进行演习排练。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6.教师每种避难方法分别指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在演习完后进行评价。
7.小组展示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们进行互评,教师随机引导,加深印象。(如果遇到强烈地震,不要过分惊慌,应该先找地方躲避,等强震过后,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三、整合知识。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前有哪些前兆?
2.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地震前有什么预兆。
3.教师进一步说明,虽然目前地震不能像天气那样进行预报,但地震发生之前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观察到。人们根据长期观察,把地震前兆编成了儿歌。然后课件出示地震前兆。
歌谣:
震前有预兆,观测很重要; 牛羊不进圈,老鼠满街跑; 寒冬蛇出动,鱼儿水面跳; 井水变怪味,河水翻气泡; 地下发奇声,天空出光道; 天地多异常,人心起焦躁;
人人多留意,才能早预报。
四、战胜灾难,珍惜生命
1.“如果我们在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又应该怎样做呢?”
2.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等待营救时,不要大声叫喊以免过多消耗体力,而应敲击墙壁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3.“在地震中应珍惜生命,冷静应对,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化险为夷。老师这儿有几个地震时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
4.朗读三个创造生命奇迹的小故事。其他同学想想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5.学生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如果你真的被砸住了,你会怎么做?”
6.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及如何在地震中自救求生。使自救互救,坚强不屈,珍爱生命的认识和激情演绎到一个新的高潮。
五、回顾小结,认识升华。
师生共同小结:不要相信谣传,地震发生后不要惊慌害怕。自然灾害很多,地震只是其中的一种,无论遇到什么灾难,都要想办法战胜它,坚强地活下去。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要珍惜我们宝贵的生命。
第五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
震
中的父
与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