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9:3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湖南省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二、文体与作者:

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四、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第四段为讲解重点)

1、肖像

(1)外貌P29、P33,孔乙己为何不脱去长衫呢?

明确:因为他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他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即使处在穷极潦倒下也不正视现实。(2)“手”的特写——“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满手是泥”……

明确:或爱慕虚荣,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这一双用来偷东西的手;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一双用来走路(走向死亡)的手。

2、神态P29

3、语言与动作P29,P34

4、细节描写——写“茴”字——迂腐不堪。

五、对于孔乙己的描写,我们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以第五段为讲解重点)

提问:这段讲了那些内容,属于叙述顺序中的哪一种? 明确:插叙:身份,境况,脾气。

六、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大致认识了孔乙己此人,那么小说还有另外两在要素:环境与情节,今天的作业:根据文中交代一画一张咸享酒店的平面图。第三课时

一、小说的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借助当时典型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所生活的年代与环境。

1、文章哪些段落交代了这些内容? 明确:第1——3段。

2、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是?

明确:1919年向前推20多年,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1898年左右),那是封建社会末期,政府腐朽、无能,社会动荡不安。

3、孔乙己生活的环境?

明确:鲁镇——浙江绍兴小镇。

地点——咸享酒店

人物:短衣帮——取笑 我——不耐烦 长衫——“踱”目中无人 小孩“茴” 掌柜——虚伪、势利 曲尺柜台 南 北 灶 间 库房 账桌 酒坛 酒座间

4、那么“我”对这里的感觉如何呢? 明确:单调、无聊、教人活泼不得。

5、从作者对咸享酒店的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少数人享受,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漠,气氛十分压抑,生活毫无生气。

6、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并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通过对当时的环境与孔乙己人物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孔乙己”这一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1、人物:孔乙己

(1)时代的落伍者:当时现代文明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许多工作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但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却依旧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孔乙己”是徘徊在旧秩序之中的读书人。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变革大潮中所以……(2)性格:

A、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身穿破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自命不凡);半个秀才也捞不到(颓唐)B、好吃懒做。C、心地善良。

2、是什么原因造就这一人物的?

明确:首先: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笑”——一面是客人无聊的逗笑取乐,一面是孔乙己的灾难、痛苦和不幸,由笑声写悲,这个社会悲剧更加深沉哀痛。其次:封建的科举制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对比《范进中举》,区别今天的学习)。

三、归纳主题: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文章通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作业:

文章除了有生动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还有精彩的语言与独特的细节描写,从文中找出。第四课时

一、听力测试:

家,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在这所房子里走来走去的是许许多多欢乐的笑声。

1、学生复述。

2、仿写一句话“家,是……”

二、分析《孔乙己》的语言:

1、“排”与“摸”:前者摆阔,后者生活更加贫困,不同环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2、“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一个“走”字,原本用于脚的动作,而孔乙己腿断了,还要“走”(爬)来喝酒,其做人的尊严荡然无存。

3、“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没亲眼见到,只可用“大约”,“的确”是作者从这冷酷的社会推测出来的,不会营生,又断了腿,加上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应该没有活的可能了。

三、塑造人物不仅有直接、间接描写,还可通过环境来衬托,更可巧设“道具”

1、“粉板”

第一次:由粉板体现了孔乙己性格中的可取之处,唤起读者同情。第二次:他的信用遭到了质疑,好“品行”丧失了。

第三次:诠释着白色的悲哀,一生的价值竟倒你了十九枚铜板。——这是孔乙己一生悲凉和炎凉世态的见证。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许多相扣的线索;

如:穿长衫——穿破夹袄;站着喝——“坐孔乙己”着喝

四、小结:应该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由社会与他个人共同造成的,他在鲁镇是寂寞的,是别人取笑的对象,而他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

五、作业:

1、预习《一厘米》;

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见前)

二、小说三要素。(见前)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见前)

四、环境——酒店格局图(见前)

五、道具的用处。(见前)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5、孔乙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执教人:炉桥中学韦凤娣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3.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小说揭示的深刻主题。

4.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重点难点 重点

1.品读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文段,了解孔乙己的鲜明的性格特点。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难点

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小说主题。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难点

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由一则挽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现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引出鲁迅及其作品。并举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简单介绍一下封建科举制度。

二、料库助资读(见ppt)

1、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文章

1、梳理字词(见ppt)

2、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1)反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反映孔乙己的特殊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教师明确: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表明孔乙己生活贫苦,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他只是这样供无聊的人们消遣取笑的对象。说明他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我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是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没见,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明确: a.众人取笑他脸上又添了新伤疤。b.众人讥笑他考不中秀才。c.他为偷书辩解。d.他教小伙计识字。e.他给小孩子分茴香豆。f.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得出:

两次肖像描写(见课本)遭遇的悲惨 语言神态描写

a/满嘴之乎者也 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b/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凭空——” 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c.孔乙己涨红了脸:“窃书——”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d.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受封建科举毒害至深 动作描写

a.“便排出九文大钱”

一方面表现了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另一方面他又想借此表明自己是个规矩人。b.“他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说明他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四、课堂小结

综合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总结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地位低下而又热衷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有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但又为人质朴忠厚善良。

五、布置作业

人物片段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位同学,描写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的不够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加上这节课设置的问题偏多,学生的反应有点跟不上。但是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第三篇:新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祁永成一、学情、班情学生动态分析

九年级学生上学期成绩比较理想,但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不重视学习,学习习惯较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进,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二、学期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详细的教材分析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五、学生所学知识及内容

第27章“相似”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9章“投影与视图”

六、三维目标的突出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等有关概念。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正多边形概念。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六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七、课时安排

1、第1周至第2周,完成第27章“相似”。

2、第3周至第4周,完成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9章“投影与视图”

3、第5周至第12周,第一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第13周至第17周,第二轮总复习,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促师生潜能开发,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结构得以纵深发展。

5、第18周,考前方法与心理的培训,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参加“升学考试”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八、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安排

本册共有4个单元,计划单元测试4次,期中考试一次,模拟考试6次。

九、培优扶中帮困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

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有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教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要把握好家学进度。

十、学科目标

争取在会考中进入全县前10名

十一、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十七章 相似27.1 相似形27.2 相似三角形

第二周:27.3

第三周:

第四周:28.2

第五周:28.3

第六周:

第七周:29.2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位似小复习单元测试及讲评 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28.2 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学习测量小复习单元测试及讲评 第二十九章视图与投影(11)29.1 三视图29.2 展开图 展开图 29.3 课题学习图纸与实物模型小复习单元测试及讲评 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综合复习一综合复习二 综合复习三 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学设计4份

《孔乙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提出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第三课时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教学重难点: 把握主题。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 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阔绰(chuî)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四、布置课外作业。

1、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孔乙己形象的。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 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

1、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3、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第三课时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C、分析文中“摸”字的作用。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五、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文章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教师作全面归纳。

《孔乙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选用“我”作为叙述角色串组材料,将人物一生典型片段连起来的结构。

2、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中,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描写,精巧布局表现人物悲剧。教学难点:

作品含蓄(夹杂方言、古句),不易理解。教学模式:

启发、朗读、点拨。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⑴舀yǎo 羼chàn 蘸zhàn ⑵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颓唐不安: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不安。(多媒体出示,提问学生)

二、题解: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的战斗檄文。

三、本文作者是(),是()家()家()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文章。鲁迅共33篇白话小说,收在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鲁迅最喜欢的小说是(《孔乙己》),究竟好在哪里?

四、孔乙己是本文主人公。提问学生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第二课时

一、本文人物——孔乙己。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正式出场在第几自然段?(提示 学习任务)让学生举手看是否找到。

二、请一学生读第4自然段(师问其他生有无问题,朗读)。齐读(师指出没感情——不直接说,模仿学生,让学生自己谈)。师读(极富感情)——好文章一定要读出味(“什么清白”中间就断开)。

三、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课文第4自然段)⑴怎样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态)

⑵“唯一”能否去掉?(穷书生,身份特殊。回顾前面两种喝酒人——长衫主顾:里面坐着;短衣帮:外面站着。)

⑶皱纹间伤痕,说明——常挨打。

⑷又脏又破的长衫,同学们你们愿意穿吗?(长衫有特殊含义,表明是读书人)回顾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作者所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下层知识份子遭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衫是孔乙己的精神支柱。⑸“之乎者也”——酸、迂腐。⑹买酒时一个动作——排,好不好?(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回答:在短衣帮面前摆阔。实际:①拮据穷酸,②本分、规矩,③掩饰窘相。

⑺神态词——涨红了,因别人说“偷了”,孔说“窃”——虚荣心强。偷、窃有无区别?——死要面子,迂腐。其实无本质区别,“偷”是口语,“窃”是书面古语,“偷窃”是书面语。

四、第6自然段。

神态词——不屑置辩、颓唐不安好在哪里?(可让生做“不屑置辩”的样子。)最痛的伤疤——没考上,一揭变成“颓唐不安”说明他把什么看得最重要?(科举功名)请一学生打比方体现刚才两个神态词的变化。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高傲的孔雀,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斗败的公鸡。)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吹胀的气球,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泄了气的气球。)

五、第八自然段。

①“伸开五指„„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用手“罩”是否真的不让小孩们吃?(如果真不让吃,会用“捂”——严实)吊小孩胃口,逗着玩——善良。②齐读。第三课时

一、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高潮部分(倒数第3段)师范读。作为读者,我们笑不出来,但掌柜和一些人却“哄笑”。⑴为什么他们能笑出来?生:冷酷无情、麻木。

⑵此时回到最初的“社会环境”,说明当时是怎样的社会?(冷漠无情、麻木愚昧)⑶他们不但不帮,反而打、笑,揭他伤疤我们很难受,说明大家有这种思想境界。“一个民族遭受了疮伤固然的可悲的,但一个民族麻木、愚昧才更可悲。”——鲁迅

二、“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是本文的写作手法。

三、生齐读后两段。

“大约”“的确”是否矛盾?

看起来似乎矛盾,因为这些年来从没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事情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只能用“大约”来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他的死亡是必然的,不用怀疑的。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毋庸置疑的同情中,有力控诉了旧社会。

四、孔乙己的死,就像树上一片枯叶,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死,就像田野里一颗草,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五、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既同情(不嘲笑)又批判(或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六、小结。

⑴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环境描写、人物描写。②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七、作业。完成课后题。

《孔乙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说的写法。

2、体会小说的主题。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 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 年4 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 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 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 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成亨(hēng)酒店 砚(yàn)附和(hè)羼(chān)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 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六、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 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身上衣服:短衣长衫。喝酒地点:柜外房里。喝酒方式:站喝坐喝。鲜明的阶级对立。

七、学生朗读第2、3节。〔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三、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 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四、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学生朗读第11 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四、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 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至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湖南省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

人教版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之作,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这个环节。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钟”的做法,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不过,这一次我居然也“讨论”了一把,但在课前考虑、课上实施时,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我想,这也许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准备的仗”。如果课堂上提出个问题就由学生去讨论,因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当然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样的讨论要不成为几个口才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没有收获。所以这次我是课前将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事先备好,讨论时拿出来,有理有据,而且事先声明,推举代表的发言必须是讨论组的统一意见。这样讨论的方向就不是辩论谁对谁错,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也是很多讨论常犯的错误),而是虚心地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讨论组共同受益的过程。

2、“做有兴趣的事”。在课前布置作业时,我特别强调,出示的几个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也就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去写。记得当时话音一落,学生们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现在想来,其实也不足为奇,学生们每天面对那么多的作业,难道都是自己喜欢的?这次作业竟然有选择,岂不快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当然是乐意去钻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学生实际入手、从学生爱好入手,去铺设一些学生们都愿意去尝试的台阶呢?

3、“有充足的时间”。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达十三分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课 后总结时知道的。讨论的结束也不是教师宣布结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来、静下来。其实,我向来觉得,讨论的话题倒不宜过多,一节课上动辄讨论一下显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讨论就得“尽兴”,就不必有时间的限制。否则,讨论还没开始,先规定“三分钟”、“五分钟”,谁还有心思尽情地把话讲清、说完呢?讨论的时间即使长一点,哪怕影响到以下环节的施行,也不必遗憾,因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来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所得”,这就是一节课最大的成功。

说起遗憾,我想,如果这些话题不是我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来的,那该多好啊!我甚至还想,学生们说不定还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话题呢。

对于《孔乙己》的教学原先是安排2课时搞定的,临到备课的时候,还是改变了主意。基于鲁迅先生作品深刻内敛的难度,所需消化的内容蛮多,不管是哪一块都够你磨掉一大把时间。再者篇幅也不短,2课时上起来绝对会是“意犹未尽”。因此实际的备课,比原计划增了1个课时。

上周备的课。当时是从小说三要素着手的常规教法进行设计的。设计思路明显落伍过时的。当然,如此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多少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记忆,巩固阅读小说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学生一贯的“行事风格”,要想做到课前预习是不大可能的。花样无须太多,到时让他们按要求找相关信息,估计会磨磨蹭蹭的让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课时也不见有宽裕。于是,没有精心的预设,没有刻意创新的思考,孔乙己这个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就这样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这样的备课,除了一气呵成的快感和轻松过,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价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课时,感觉不大好。学生情绪恹恹,反应淡漠。这样的状态如果延伸到后两课时,课堂节奏必定更显拖沓而冗长,哪怕一分钟都会是身心的折磨。还是调整一下教学思路吧!于是今天的上课,先撇开人物的描写方法。从文末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讨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而展开教学。令人高兴的是:举手的学生多了,关于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证据“都找出来了,在细细品析中,他们时而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意……

身为教师的我,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对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以文末这句为切入点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设计,只是懒得去花一点心思而已。也不想想随意随性而至的教学哪能赢得学生的一片欢心呢!平时的备课大都为应付教学检查而凑合抄抄写写的,而上课呢往往跟着经验走,效果不佳太正常了。“写一套,上课又一套”的毛病,都是教龄增长带来了除信守捏来的熟络之外的又一大特点。如今,像我这样凭“经验之谈”上课的教师也该占一定比例,创新教学的激情不复存在了。而把课堂教学的微效和无效都一股脑归罪于学生,惭愧。试想,如果教师能在每天随堂课投入开公开课的那般精力,绞尽脑汁,精雕细琢,那么应该离有效高效的课堂不远了。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彭海叶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

    《孔乙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

    孔乙己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孔乙己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

    《孔乙己》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4、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说课稿(大全五篇)

    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孔乙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这个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

    九年级语文系列复习题新人教(合集五篇)

    九年级语文系列复习题新人教根据上句(或下句)填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 。” 古诗大多是诗人感情的......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课文,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人生悲剧的......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进行语言训练。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 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