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伴随着美妙的歌曲《小白杨》,开始我们的语文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要恭喜大家,你们生活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看看窗外,满山的苍松翠柏,满眼的绿。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了,你都知道什么树?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 精读白杨树形象
1.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6.交流汇报 7.
第二篇: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3中徐剑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树的特征,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练习背诵课文6-8自然段。
(2)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巩固排比、反问修辞手法及作用。(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2、教学重、难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象征的写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二、教学创意
本堂讲读课的设计思路紧扣主题------“礼赞”二字,由浅入深,由树到人,学习本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分为以下二个步骤:
1、悟读白杨形神之美
2、品读象征意蕴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你们猜猜这首诗描写的是哪种树木!“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白杨树。不错,这首诗把白杨树挺拔、向上的形象描绘的生动细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他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
(二)、由树及人,层层深入,体会象征意义
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本文题目是《白杨礼赞》,题眼是哪两个字?对“礼赞”,赞是赞美,那礼如何理解?对,崇敬!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崇敬的赞美!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齐声回答)
1、悟读白杨形神之美
(1)作者赞美白杨树,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放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干,笔直
外在形态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倔强挺立
内在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的内在精神。
(2)结合ppt图片,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白杨树的形神之美。
2、品读象征意蕴之美
A、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不是。那作者由白杨树还联想到了什么呢?朗读第7自然段,思考:(1)、作者由白杨树还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2)、第七自然段除了象征手法,还有很多值得赏析之处,同学们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预设:生1:还联想了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师:请读读原句。
师:作者为什么会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抗日的精神和意志呢?
生2: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和北方的农民很像,白杨树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身姿和家乡的哨兵很像,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抗日精神很像,所以二者会产生联想。
师:出示幻灯片:作者借对白杨树赞美表达对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以及抗日精神的赞美,这种手法就是象征。之前我们接触过象征手法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说说?
生3:《未选择的路》,借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荷叶母亲》荷叶象征母亲,莲象征孩子,荷叶护莲就像母亲保护孩子一样。
师:很好,那何为象征手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第二、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是着眼于局部的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些事物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第三、象征的主要作用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者不能值说的意思、情志寄托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家乡哨兵,抗日的精神意志,而是要借白杨树来赞美呢?
师:出示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辗转各地,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于是在1941年3月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师:作者把不能直说的话借象征手法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含蓄。那这一段内容还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这一段,可以从修辞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生4: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运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下面同学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这组句子,把恢宏的气势,强烈的情感给表现出来。
师:那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5: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四句话(读),要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但前三句却说它不美,不是好女子。欲褒先贬,欲扬先抑。
师:那你能把这部分读一下吗?
生3:读
B、象征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文章中还有一处象征手法,谁找出来了?
生5:第九段中的贵族化的楠木,象征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师:在这里作者提到这类人有何用意?
生6:二者形成对比,突出赞美白杨树及其代表的的精神和品格。
师:我们一齐朗读最后一段,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了呢?
(四)、作业:
1、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可以兼用多种修辞和写作手法)
2、背诵6-8段。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篇:《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
笠山初中“岗位练兵、高效课堂”学案
班级:九.一组名:文科组姓名:王宏祖日期:2014 年 3月 13 日课题: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型:体验学习学习过程
一、复习领航 问题探究。
1、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2、第2-3段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二、问题领航 学习探究
1、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
2、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3、齐读4个“难道”句,思考:这四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句各有什么侧重点?
4、朗读8段,思考:这段赞美白杨树和前面有什么不同?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知识链接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点: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义;而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务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5、朗读最后一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三、整体回顾
本文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说它是“极普通”的一种树,这矛盾吗?你能具体说说“不平凡”和“普通”各指什么吗?
四、技能练习: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B.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C.描写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把“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改成否定陈述句(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用这段课文中的原文,回答称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原因。
4、这段课本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没有„„,没有„„”“白扬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用转折的语气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的作用是:()
A.说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积蓄气势。C.说明白杨树不仅是“好女子”,也是“伟丈夫”。D.为揭示白杨树的心灵美作安排。
5、四个排比反问句的作用在于逐句加深内容,各句的意思是()A.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B.①第一句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人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光明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农民,至少是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象征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D.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胜利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所有中国人,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第三句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象征今天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五、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2、值得我们去赞美的精神品质很多,也许是一份执著,也许是一种无私。请你从自然界中任选一物,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赞美你所欣赏的精神品质。
六、作业
1、背诵5――7段。
2、积累文中生字新词。
第四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胡彩虹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5-8段,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中其他的写作手法,重点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重视朗读,在文本的研读中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感情。【学习难点】
总结体会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学习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本文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2)生长环境——“雄壮”、“伟大”(境美)
2、学生齐读课文5-8自然段,注意读出其中的激情与豪气,思考: 这篇文章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那 么是什么呢?)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链接: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注意:(1)象征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着眼于局部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而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
(3)象征的作用:将作者的情志、思想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作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看图片,叫学生读文字,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哪些方面?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 干——笔直(正直)
枝——靠拢(团结)外形特征
叶——向上(进取)
皮——光滑(质朴)
4、小组合作,研读第7第8自然段,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揭示这种意义的?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树(本体)
—人(象征体)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北方的农民 傲然挺立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5、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学生自己总结文章主旨:本文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 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齐读矛盾先生的《题白杨图》
6、结合课后第二题,总结本文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A、象征 托物言志
B、修辞手法:拟人、反问、排比
C、欲扬先抑
D、对比
E、烘托
7、小结:本节课还是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和体会了在写作背景下,作者赋予白杨树不平凡的象征意义,学习了象征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8、小练笔:看图,说说这几种事物的象征意义。
9、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白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境美)杨
礼
干——笔直(正直)
赞
枝——靠拢(团结)
(形美)
外形特征
叶——向上(进取)
皮——光滑(质朴)
傲然挺立
内在气质
坚强不屈
(神美)
力求上进
第五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 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画出来。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者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四.作业
1.给一幅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会徽的象征意义。
2.掌握“字词积累”及课件所显示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由画线句子我们可以加深对象征的定义中不便表达的意义这一说法的题解)
1.动脑: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结合学生平时作文开头冗长的毛病进行分析)(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3)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二)手脑并用: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3同学们在你们的作业本上用简笔画下白杨树外观结构并标明其特点。
叶:片片向上
枝:笔直、紧紧靠拢
干
笔
直
皮:光滑、有银色的晕圈
(三)手脑并用: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4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四)动脑: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3思考: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写到菊、牡丹,结合刚才我们所说的楠木的作用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菊与莲形成正衬,牡丹与莲形成反衬。(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