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创新 教学设计 雨 霖 铃
下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与评析、雨 霖 铃
(国标教材人教版必修 4 第 5 课、苏教版必修 4、广东教育版必修 3 第 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基本理念”中 也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 和审美的创造力。”《雨霖铃》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年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该词上片实写离别时情景,下片虚写设想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成一体,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教师在教学本课是应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悟婉约词凄美动人的意境,品味作者缠绵凄婉的情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⑵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⑶重点领会词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豪迈奔放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 —— 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就是柳永,柳永的代表作品就是《雨霖铃》,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也是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南北朝词赋大家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诗词的意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吧!
(用富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启发性谈话,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为品味意境,体验作品情感创设情景。)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让学生欣赏多媒体配乐朗读及配词画面。(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等相关信息。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4)概括词上、下片的大意和全词的感情基调。
(上片实写眼前之景:惜别;下片设想离别后情景:思念。感情基调:无奈、伤痛、眷恋。)、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功能,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审美氛围,让词的文学性沉淀在学生的感知之中,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走进词的意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三、审美鉴赏,体悟情感 1、品味音乐美(1)教师范读。
(应注意词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和韵脚等。)(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2、感悟意境美
(1)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词眼”,检索出词的“景语”、“情语”及“情景合语”。
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情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景合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准确传情的?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帐饮”、“无绪”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更显苍茫、孤独意味。(以上各例意在引导学生体味该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3)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从“都门外怅饮浇愁”、“长亭处泪眼执手”、“杨柳岸晓风残月”、“楚天下暮生离愁”四幅场景中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再为之配上“写生”或“写意”画。
(语言描述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采用白描式的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到离人的离愁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楚天下暮生离愁”,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淼、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漂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聚?便忍不住愁上心结。配画注意色彩的苍凉和意蕴的凄美。)(4)利用多媒体展示、品评学生代表作品,感受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3、体验情感美
自由诵读课文,完成思考题。(要求学生引用名言佳句作答)(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唐 ] 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 唐 ] 李白 《相见欢》)
(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南唐 ]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北宋 ] 苏轼《水调歌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3)主人公倾诉了怎样的离愁之苦和相思之情? 参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南北朝 · 梁 ] 江淹《别赋》
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 宋 ] 李清照 醉花阴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4)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
(以上教学环节所设置的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援引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词风相似的诗词作答,同类比较,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这三道题答案全是开放性的,寻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即联想思维训练、想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将课文与李煜的《浪淘沙》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将课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截然相反的风格特色。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酒、柳、风、月,表达离人的离愁别绪,成为千古佳句。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象,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古代诗词,探究古人是如何借这一物象来表情达意的 ? 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全班交流。
(如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时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酒、柳、风、月都是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的极富表现力的抒情性物象,学生通过收集、探究,不但能激发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对古典诗词研读、探究的能力,最终提高古代文学的综合素养。)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通过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三个层面的审美训练:一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品味出词的音乐美;二是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进行生动的语言描述,并辅之以多媒体展示学生的配画作品,感受词的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三是教师设置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援引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词风相似的诗词作答,旁敲侧击,同类比较,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这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鉴赏品味课文,提高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力和文学综合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设计思考题,要求学生用课外名言佳句作答,激发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进行广泛搜猎,学生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美词佳句,通过交流、整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引导学生从摄取知识向提高能力自然转变。
第二篇:《雨霖铃》课堂设计
《雨霖铃》教学实录
【课程分析】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铃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
(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投影:词的发展史及文体特点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习,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点评: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4、鉴赏诗歌内容(读—思—议—悟):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提。)
(实录:学生自读作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
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⑶赏析上阕别时情境(边朗读边进行)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赏析下阕别后想象: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
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实录:生踊跃发言,精彩者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雨霖铃》课堂设计】相关文章:
1.《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2.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3.《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4.《雨霖铃》教案设计范文
5.《雨霖铃》的教学设计范文
6.《雨霖铃》教案设计模板
7.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8.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9.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第三篇:《雨霖铃》创新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
杭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陈倩
【教学目标】
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示例课——教师引导示例,学生体验感悟;展示课——学生探究展现,教师协助分享),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使其掌握结合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感受自主学习中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合作提高的快乐,提高语文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这一目标也可概述为:引导体验有主题,自主探究有专题,合作拓展有兴趣,展示分享有提高。
【教学重点】
示例课——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示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诗词的各种学习方法。
展示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研究专题进行细分、深入、整合、表达、拓展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示例课——引导要平等,示例要典型,体验要充分,感悟要抒发。展示课——自主定专题,合作分任务,探究有重点,展示重分享。
【教学方法】
1.采取教师示例引导(侧重体验、赏析与感悟)——学生自主探究(侧重拓展、比较与提高)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入情境,自己去品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
2.讨论法、诵读法、(表)演示法和比较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示例课
一、简介宋词 了解柳永。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而且风格多样。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这首词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
二、创设情境 明确任务
1.请学生闭眼,跟着教师的描述想像一些场景,并体会其间的情感。2.学生交流所想所感,明确本课任务: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作为课堂探究学习的主题,通过四个专题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以此为例进行后续学习。
三、诵读全词 整体感悟
四、体验赏析 学习方法 1.赏画——感悟别情
(1)出示三幅画,请学生找出其中最能体现本词“伤离别”主旨的一幅画,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结合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语分析本词上下阕的内容,体会上阕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2.诵唱——感受别韵
(1)请学生阅读一段文字(选自俞文豹《吹剑录》)。
(2)请学生听老师诵唱本词,感受其中的韵味;并简述与《送别》曲调、内容的异同。
(3)请学生用自己觉得合适的音乐配唱自选词句。3.易词——品味别境
(1)出示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易词的几组词句,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优劣。(2)各小组派代表评说优劣,交流补充,品味意象的妙用。
(3)请学生找出所列诗词曲(意境与本词相近或迥异)中的意象,并分析它抒发的情感与营造的意境与本词有何异同。
(4)学生交流自选诗词中的任一意象,简述对应的意境。4.评说——赏析别艺
出示前人对柳词的评价,请学生释义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情境诵读 拓展示例
出示图画版故事,请学生对照诵读,体验词心。
六、自定专题 合作探究
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合作探究,用课件形式交流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所得。(参考专题:《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音乐篇、影视篇、言语篇、意境篇、家谱篇等。)
第二课时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展示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主持人: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具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幅凄美的画。首先让我们有感情地一起来朗读这首词。
二、诵读全词 融情入声
要求:注意节奏、韵味;声情并茂。
三、赏画析境,感悟全词的婉约画意美 形式:设疑——讨论——点评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1.主持人:真是一首美丽的词,有请“《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专题研究组的同学来告诉大家他们发掘到的“美丽”的源头。
2.绘画专题组:设疑——讨论——点评
(1)谈画悟情,感受《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情真画美 步骤:
请大家联系全词给我们班的小画家所画的《柳永与恋人的别离图》拟个标题?——“执手相看”这一标题妙在何处呢?——如果要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开展讨论,抓住长亭、兰舟——船夫、江水、寒蝉四组,引导赏析,感悟铺陈写法的运用)——这是明代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插图(投影《唐宋词鉴赏辞典》中明代刊画),与这幅插图相比,我们还能补充哪些虚写的景?(再次开展讨论,抓住“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引导赏析)——为何在词人的眼中仅剩下这些景物而没有人?“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又该如何理解?(讨论凸现“情真画美”)——诗词中的点题句,犹如人的眼睛,请找出这一句。(明确全词主题:“多情自古伤离别”。)
(2)易词析境,品赏“千古俊句”的独特魅力 步骤:
易词析境(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分别易词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为何看似寻常的这一句却被词评家冠以‘千古俊句’之名?”),感受柳永的创作背景,领略词句背后“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哀愁与绝望”及其突破时空限制对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情绪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沟通之妙。
四、择乐诵唱,感悟全词的凄婉音乐美 形式:配乐选择、配乐词朗诵或配乐演唱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音乐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1.主持人:柳永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曾有评价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面就请“《雨霖铃•寒蝉凄切》之音乐篇”专题研究组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 首词的音乐美。
2.音乐专题组请其他组听三段音乐(欢快的《健康歌》、激昂的《满江红》与缠绵的《梅花三弄》),从中选择一段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最匹配的音乐,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3.音乐专题组在全班共同的选择中诠释《雨霖铃• 寒蝉凄切》(配乐词朗诵或配乐演唱,也可播放资料音乐),进一步感悟诗情。
五、评说比较, 感悟柳词用语的俗白细腻美
形式:他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我说《雨霖铃•寒蝉凄切》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言语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1.主持人: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历史上对柳永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对此,我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言语篇”专题研究组作了专门的研究。
2.言语专题组点评柳词的语言特色。
(1)他说《雨霖铃•寒蝉凄切》(如何理解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对柳词“自然”的评价?——对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柳永词的语言自然、通俗,自有特色)
(2)我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欣赏学生习作《自然筑就的美丽——《雨霖铃•寒蝉凄切》语言赏析》
六、情境表演,感悟柳永慢词的综合艺术特质 形式:剧本写作、情景短剧演出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影视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1.主持人:正是这种情真、语俗的魅力,让柳永的词跨越了民族,跨越了时空,故而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为此,我们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之影视篇”专题研究组特别创作了《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剧本,并排演了一出精彩的别离之歌。请欣赏。
2.影视专题组表演情景短剧《雨霖铃•寒蝉凄切》(突出表现柳词的婉约美和此词的凄婉感)
3.“导演”从苏轼“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差异评说 此剧反映的柳词风格: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轻、柔、纤、巧的景物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情感、意境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拓展阅读 能力迁移 形式:拓展阅读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意境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1.主持人:《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自是有境界。那么是否柳词都有境界呢?有哪些词的意境与柳词相同呢?请听“意境篇”专题研究组的结论。
2.意境专题组:以“境界”说分析柳永其他词(例如《诉衷肠近》),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3.意境专题组列举与《雨霖铃•寒蝉凄切》同主题的作品(诗、词、曲、文等),简析其与柳词意境的异同。
八、总结归纳,感受柳词无限精彩 形式:主持人真情告白
内容: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恰是这些苦痛这触发了文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远行骚客、羁旅商贾的愁肠百结;宦游士子、迁谪官员的人生悲叹„„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啊!这节课,我们声情并茂地品读柳永抒写别离之情的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体悟到“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的至理。可是只要“人长久”,哪怕相隔千里,我们还能“共婵娟”,所以,品味诗词,品读生活,感悟人生,我们一定会收益匪浅!
九、自选作业 持续学习
1.选择主题、风格、语言等某一方面仿写《雨霖铃•寒蝉凄切》。2.评论写作《词“别具一格”之我见》。3.以本词为题材创作表演短剧、制作动漫。
【板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赏画 感悟别情 诵唱 易词 评说 感受别韵 品位别境 赏析别艺
多情自古
伤离别
婉约7
第四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雨霖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二﹑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 年一约1053年), 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 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 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他的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 纪购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 诗当学杜诗, 词当学柳词”。可见, 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三﹑词牌介绍
《雨霖铃》又名“ 雨霖铃慢”,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安史之乱时, 玄宗西逃入蜀。贵妃在马嵬坡死后, 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 遇上连日霖雨, 在栈道中, 又听见铃声阵阵, 倍感凄凉哀婉, 于是作《雨霖铃曲》 , 寄托思念之情, 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 一曲霖铃泪数行” , 可见一斑。四﹑写作背景
为了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通常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异在《花庵词选》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摆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 其中“衰游凤晕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 仁宗感到不快, 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 但无实权, 是虚职),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 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 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内心充满哀怨, 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 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 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六﹑ 品读鉴赏(串讲)(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凄 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时当秋季, 景己萧瑟, 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 而骤雨傍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 却暗含情, 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二)“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的情境之下,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 虽然有酒相送, 但也无心饮用,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 筷子动也没动。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 依依不舍。但是人要留, 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 开船了”。“留恋处﹑ 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 后面进发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 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三)“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 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愈行愈远, 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 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这里, 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 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 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 自古” 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 但紧接着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 只能借酒消愁, 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 ,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品读)提示:切入点: 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哪些景象?)美在: “杨柳岸” “ 晓风” “残月” 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杨柳” “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物, 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 《诗经》 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况且“柳” 谐音“留”, 有不舍之意。“晓风” , 这里是秋天的晚风, 清冷, 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这里“晓风” 两层意思兼有: “月”是“ 团圆”的象征, 而“残月”则是不团圆, 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 虚写, 营造了浓烈的愁思, 有“愁”则需“销” , 借酒吧, 可此时己是酒醒时分, 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
(六)“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 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种的风情, 万般的情意, 又与谁去诉说呢? 这两句道出了 “余恨无穷, 余味不尽” , 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 既突出了前景渺茫, 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七﹑归纳艺术特色 1.白描手法。没有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 以本色语言进行铺叙, 告别过程逐层展示, 离别之痛渐次加深。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合理意象的选择,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徘恻的离愁别绪。
3.虚实相济。前后呼应, 层层深入, 眼前实景﹑事。实情与别后虚景﹑ 虚事﹑ 实情相结合。八﹑课堂小结
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 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 落拓江湖, 辞别情人, 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面, 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 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 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 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的人生况味。九﹑ 布置作业
1.结合本课第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雨霖铃》, 鉴赏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另一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第五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海口一中 徐曼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3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重点: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难点:通过细读品鉴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诗词中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情别绪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回答)“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情愫蔓延,怦然心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试读,准确流利。
朗读是鉴赏诗歌的不二法门,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沉醉,在朗读中光芒显现,今天我们就通过试读、评读、齐读、品读、范读、泛读六个环节走进诗人的记忆,首先是试读,请同学们尝试着将诗歌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自由读)
三、个读,入情入境。
”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高低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
四、齐读,吟诵成韵。
(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边读边思考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板书【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多有“悲秋”的传统,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五、品读,潜心涵咏。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份意味深长。要想更细腻准确地朗诵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下面让我们循着诗人哀婉悲凉的情绪一起走入到《雨霖铃》的更深处。请同学们来说
该词是如何表现“伤别离”这一主题的,诗人是借助一些什么景物、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
请同学选取一到两句感受最深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感悟。(学生自由谈完后教师补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长亭】
寒蝉:蝉夏生秋死,叫声时断时续,短促,听上去像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供行人休息和饯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十里说明什么?”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骤雨:急(速)雨刚刚停,分手在即。天在下雨,人在流泪。⑵开头三句: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学生个读】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次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兰舟】 兰舟:兰舟,船的美称,往往比喻孤舟,表示漂泊之意。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请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特写镜头: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语音激越,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山水迢迢路遥遥,风雨潇潇愁多少。
⑴词人此时是从哪里出发去到哪里?从汴京到很远的楚地去(2)词人不想走不愿走为何又偏偏要走?
【插入背景】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仕途失意,坎坷不济,放荡不羁,穷困潦倒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
(3)词人这里描写哪些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这些景物是如何表现他的心情的? 明确:描写了烟波、暮霭、楚天等景物。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
⑵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雨霖铃》中的千古名句,人皆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你能说说理由吗?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如愁肠化做相思泪”酒醒之后愁上心头,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柳的姿态,招手挽留,“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代表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拂晓时的风更加凄冷。凄冷的风,冰冷的心。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说明人已分别。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月光更加清冷,而秋天拂晓时的残月就显得凄凉至极,该句无一字写情,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情。
参考: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凄风,天边残月!
六、范读,以声传情。【学生教师分别范读】
(音乐与诗文创设情境,相得益彰,配乐诗朗诵更能激发学生朗诵诗的积极性。)
(在诗词分析后范读很重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自己的阅读、朗读进行对比的参照,表现出教师对诗词的另一种理解,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小结:
骤雨初歇寒蝉切,兰舟频催长亭别。烟波渺渺泪潋滟,暮霭沉沉语凝噎。惟恐独醒杨柳岸,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美景尽虚设,晓风残月锁眉睫。
《雨霖铃》就像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深情宛然可绘,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至性。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紧紧抓住“寒蝉” “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主要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离别之境。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全班齐读】诗歌不仅需要细致深入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开阔视野。
七、泛读,拓展诗境。(作业)
梳理《雨霖铃》一词和其他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月、水、舟等,展开比较。体悟这些“景语”对于表达“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