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准备:圆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样多 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学生创新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问题中,二班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种分鱼的方法:鱼缸里的小鱼有红、黄、灰3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鱼有4条,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猫,而3种颜色代表每只猫分到的鱼,这样就会快把他们平均分开了。说实话,在学生说鱼的颜色之前,我根本没有注意12 条鱼的不同之处。是学生的细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的教学更充实,更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第二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个分物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活动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仔细观察,初步理解。环节一:动手操作,形成表象。环节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在课的开始,首先创设了老师为小朋友们分食物的过程,初步建立公平分物的概念。然后在第一个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公平”,让孩子感受到一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第二个环节给小兔分萝卜时让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即过程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后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个环节借助小狗分骨头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重点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它沟通的是平均分与重复减法之间本质的联系。第二个环节,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基本练习和拓展联系。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回顾本次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熊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时,教师引导语有问题,总是不能让学生把分的过程清楚得表达出来,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根萝卜的具体过程。在让学生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学生不太会用这种方法,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带来了困难。
2、由于设计时欠考虑,再加上课堂驾驭能力较弱,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后边时间紧迫,没有很好完成预设任务。
3、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透彻,在设计时还是不够精细,对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性及如果达到这种效果的把握的能力还急需提高。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2、教师该示范时就应该示范,在教学生如何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如果能做简单的板演,效果就很好,在练习时学生就表现出来了。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应进一步思考,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中还应该更关注全体学生,多培养学生别人在说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4、要注意倾听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回答,捕捉他们的生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及反思
《分桃子》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谢其政 2013.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规范竖式计算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不能整除、商是两位数)的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小棒等。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西游记取经路上的图片,教师解说八戒饿了,孙悟空去摘桃子吃,回来后分桃子。
2、课件出示孙悟空摘回来桃子图。(让学生充分读取图中的信息,并进行讨论。互相说一说对图意的理解,并全班交流,了解猴子的数量、桃子的数量、小猴子想吃桃子等。并进一步获悉,为了公平必须要平均分等信息。)
2、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解决“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的问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列式并计算。(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2、汇报。
①列式:48÷2= 并计算 你是怎么得到的? ②摆一摆
a.假设48根小棒当成48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 b.教师巡回指导。
c.请同学上来演示,并说明算理。③40÷2=20 8÷2=4 20+4=24 ④(24)×2=48 ⑤竖式
3、引导学生关注竖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看来每只猴子的确能分到24个桃子。刚才几位同学所用到的方法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你会吗? 边操作边对照竖式,自己说一遍。
4、全班检查。(说算理)
三、实践应用。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桃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探索、掌握、规范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二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
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一定要整齐。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不过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比如说:1。课堂时间没把握好,超了5分钟;2.一些教学细节(如:除号要用尺子格着写)等都没跟学生讲,发现练习做起来很糊涂;3.语言组织不够好。
我会不断地在前辈的帮助和自己的探索中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第四篇: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分香蕉
《分香蕉》教学设计
灵城中心校
刘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24个香蕉图片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学情境图,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
有两只小猴子上山摘果子,他们摘了许多的香蕉,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请小朋友们帮小猴数一数,它们摘了多少根香蕉?(引导学生数香蕉,有12 根。)听!小猴子吵起来了:“我要吃更多,我更大。”“我要吃更多,我摘得更多!”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自己想的办法,引出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分香蕉活动。
同桌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生4:我是想乘法口决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
3.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谁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1:2×6=12
生2:12÷2=6
师:大家小组讨论,2个算式,哪个对,为什么?
板书: × 6 = 12(根)
÷ 2 = 6(根)
师: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用除法算式表示:12 ÷ 2 = 6(个)读着:12除以2等于6。
(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 ÷”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6”称为“商”。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样,在算式中标出各部分名称,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
=
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4.学生分香蕉活动。
师:2只小猴正准备吃分好的香蕉时,又来1只小猴,12只香蕉,现在要平均分给3 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分多少根?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分香蕉活动。
请动作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分香蕉的过程并板书算式。12 ÷ 3 = 4(根)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说算式12 ÷ 3 = 4(根)中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并说说它的名称。
三.活动探索
小组合作,分香蕉。
师:我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你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一组,每组人数1——7人都可以,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 ÷ 1 = 12(根)
生2:12 ÷ 5 = 2(根)……2(根)
生3:12 ÷ 3 = 4(根)
生4:12 ÷ 2 = 6(根)
生5:12 ÷ 4 = 3(根)
生6:12 ÷ 7 = 2(根)……5(根)
生7:12 ÷ 6 = 2(根)
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活动中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有的可分完,有的还有的多,分不完。
师:把算式分成二类,你会吗?
生:把没有余数的分一类,有余数的分一类。
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 12 ÷ 1 = 12(根)÷ 2 = 6(根)
÷ 5 = 2(根)……2(根)
÷ 3 = 4(根)÷ 4 = 3(根)
÷ 7= 2(根)……5(根)
÷ 6 = 2(根)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回去后,同桌互相讨论:20平均分,用算式表示出来。
2.观察生活中,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到班级与同伴交流。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我学会了教学设计(模版)
二年级数学《我学会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初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
2、初步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正确地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教具准备:钟面、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知
通过谈论上课的时间,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学习和钟表有关的知识,认识钟面上的时、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引导观察钟面,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数字、大格、小格。
(1)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
(2)知道钟面上的大格,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认识时、分
通过观察、讨论,学习时、分
(1)观察分针,分针走一个小格是多长时间?走一个大格呢?走一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学习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3、探究时、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时=60分。
(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总是同时同向转动的,自己拨一拨,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怎样变化?(课件演示)点拨:1时=60分
(2)与学校生活实际结合,初步体验时分之间关系,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一节课的时间是()分,再加()分是1时了。
4、总结探究到的关于钟面的知识,完成书上的填一填。
(二)认读时间
1、认识整时,学习整时的写法。
出示9时的钟面,读时间,说方法,写时间:9时,教新的几时方法:9:00。说明“:”表示“时”,两点前面写时,是几时就写几,两点后面写分,由于是整时,就写两个0来占位。
学习9时01分、9时05分的认、读
2、认识几时几分,写分不满10的时间写法。
出示9时08分的钟面,读,写时间,强调08分不满10,用0来占位。如果分满10分就不用写0了。
3、总结读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读几时几分。
4、练习认、读、写几时几分
(1)认读“试一试”中的时间,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练习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
(2)知道电子钟表显示的时间读起来简单明了,但显示的时间和钟面时间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认读小明作息时间表,小组合作,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懂得要合理安排时间。
2、书中连一连,巩固练习认读写时间。
3、小游戏:你说我拨、我说你拨。
4、拨出小明家人喜欢的节目时间,小组合作,评出最佳小组。
四、总结,下课的时间到了,说出是几时几分。做爱惜时间的好孩子。板书:
认识时、分
时针 →1大格→1时
分针 →1小格→1分
1时=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