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桃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商是两位数)。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
3、通过摆小棒,讨论等,将具体操作和抽象算式进行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3 40÷2 80÷4 90÷3 800÷4 24÷6 42÷7 72÷8 42÷2 84÷4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并指名说说“42÷2、84÷4”的口算过程。
2、引入课题
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思考,并且发现了老师给大家热身的题目都是在第一单元里面学习过的,第一行都是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第二行的题目都是通过乘法口诀可以直接得到答案。那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来探讨一下,怎样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一
1、引导观察
出示“两只猴子围着堆在一起的48个桃子,在商量着什么”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猜一猜他们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小组内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小猴子分到几个呢?
师:根据这道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生:48÷2。
3、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可以用学过的口算方法,也可以自己想新的办法解决。)
(2)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口算的过程,并引导出竖式计算。(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除法一样,也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并结合口算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过程。)
(3)指导看课本54页的图,进一步明确算理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求学生计算时按一般格式书写竖式。
4、练习(54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书,再全班交流。
(二)创设情境二
1、提出问题
出示3只猴子分48个桃子的情境并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2只小猴分桃子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3只小猴分48个桃子的问题。
学生集体列出算式:48÷3=
2、培养估算意识。
师: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比较。指名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师:刚才我们做48÷2的时候,十位上的4除以2,没有剩余数,之后我们把个位上的8拉下来再除以2得到结果。现在48÷3,十位上的4除以3,商上1,余1,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表示10个桃子。师:那应该怎样继续分下去?
生:把这10个桃子从篮子里倒出来,和另外的8个继续分。
师:真聪明!那在竖式里面怎样反映出来呢?我们第一次试商后得到余数1,由于1在十位上,因此表示10个,之后把8拉下来,站在1的旁边,得到了18,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反映出了我们在分桃子时的情景吗?
生:反映出来了,把10个桃子从篮子里倒出来,再把8个桃子加上去,就是18个桃子。
学生尝试继续完成竖式48除以3
4、归纳小结
(1)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2的时候和除数是3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试商,用被除数的哪一位去除,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对齐,得到结果后把被除数的后一位拉下来变成新的被除数,进行第二次试商。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完成P55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再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口述估算结果和方法,教师着重强调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试一试第2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大青蛙每天吃几只害虫?(2)小青蛙每天吃几只害虫?
(3)谁吃得多?同学们能再提出问题吗?
四、全课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56页—第57页的练习。
分桃子的教学反思
1、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最后又续编故事延伸到练习中,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试教时,本课时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实物会分,也会说,可是在用竖式计算时,虽然克服了预料中的错误,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竖式的书写。这就导致了先把商写完,再写分的过程,还有的学生没有分步写,而是一步分完。因此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用同样的方法,只是在竖式书写时,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具体分实物,和学生共同探究了竖式书写的过程及算理。学生理解算理较困难,就让学生结合分实物的过程理解,这样竖式书写错误率大大降低。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3、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由于我所教的是一个班级的一半学生,他们进教室时座位是随意坐的,拆散了原有的小组,所以在合作学习时,我让他们同桌合作,说算理,交流算法。
4、不足是教师评价语言不到位。这也是我平时教学所欠缺的,对于学生的发言我没有及时而恰当的评价语言。教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的教学中,学会评价是我的努力方向,也是使师生合作关系更加和谐的催化剂。
第二篇:《分桃子》教学反思(模版)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5以内的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课堂授课时,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 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另外,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第三篇:《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样多的理解并不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样多,这样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其他的分法。有小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利用小棒进行分一分,有个别学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样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没有去分,个别学生还拿着小棒在玩。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节课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小猴分完桃子后,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和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并做好调整。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篇: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授课人:姜帆 授课时间: 2011年11月15日第一课时
授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分桃子》
课型:新授课
课后专家意见: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并掌握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分桃子教学反思。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专家对于这节课的评价及建议作如下整理:
(一)优点
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整体素质良好。
2、课前的口算练习环节好。
3、情境导入简洁明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二)缺点
1、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新授也要有巩固练习,节奏前松后紧。
2、总结方法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不要用课件出示“城市化”的语言。
3、算理之间的联系不够透彻,要让学生都动手参与“分”的过程,把动手分的过程与除法竖式、口算的方法充分联系起来,从而明晰算理。
4、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师不要代劳。
我的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除法竖式一直被我们当作一种程序性的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步骤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接受、掌握,并通过大量的竖式练习让学生得以巩固,教学反思《分桃子教学反思》。而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怎么列,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和感悟的机会。因而在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我感觉怎样来列除法算式不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算理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体会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也许,这种做法延长了竖式展现的过程,但让学生充分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清晰的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这样对学生真正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很有帮助。
本节课,我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棒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的思想,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节课在课堂节奏上过于拖沓。我可能对孩子没有信心,不敢确定学生能否学会,所以反复让学生摆小棒,理解分的过程。其实摆小棒只是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知道怎么分就可以了,重点在于探索后面48÷3的方法。因此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时间没有调控好。
总之,整堂课的不足之处很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多听优质课,多读一些教育文章,由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五篇:“分桃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桃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包括的主要内容及教材编写特点。
新课标教材(北师大版)中的《分桃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分桃子”作为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小数目平均分的意义,为进一步数学化,位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2、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1)把小数目实物平均分——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用图示的方法平均分——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通过一年级算法多样化理念的渗透和二年初乘法意义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小数目进行随意分,并且做到分的结果具有全面性。但7、8岁的孩子,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所以也有一些同学对平均分有一些认识和理解。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经验与新知识学习的结合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因此,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学中适当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具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对生活分东西的活动也十分感兴趣,但是对平均分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作为认识平均分的初始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认识不清,尤其是有剩余的情况。在课前调查中发现,虽然在实际分东西的过程中,学生却都能做到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当出现剩余情况时,剩余的个数可以大于份数,对“一定要分到不能分为止”的概念认识不清。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分东西需要具体的实物操作来帮助其完成。因此,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的这一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在分实物的操作中感受、交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再逐步抽象到借助图示进行平均分,从生活经验转换为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经历把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体会并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图示(连线、画图、画集合圈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初步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从刚才播放的歌曲中,讲了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孙悟空)孙悟空住在花果山,最喜欢吃桃子啦。这天,他摘了8个桃子准备分给身边听话的两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五、课后反思
一、优点所在
整节课的设计,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习目标中,不该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出示出来,因为这个属于长期目标,学习目标,顾名思义只能当堂经过训练能够完成的目标,以前我不理解。
2、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