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桃子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是进一步的来说除法,用小猴分桃子的情境图导出除法算式。在本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就是课题的导入。情境图的创设和导读这一点很是欠缺,分桃子是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形式来解说,用小猴子分桃作为情境图这样很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是在情境图的解说不够好,没能把图意说明。也就失去了情境图的意义。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引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我们的除法算式更是感觉到困难。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活动太少,老师说的太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一个听众,老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感觉无所事事,课堂气氛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生机。由于老师说的过多,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感到没事可做。
对本课的教学我感觉很不好,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的方法不够,语言和课堂的调控不够好,应该把课题的导入更加生动一些,情境图和引导学生在多花一点时间,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并能解决为题,不明白的在分组讨论,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篇二: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样多的理解并不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样多,这样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其他的分法。有小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利用小棒进行分一分,有个别学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样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没有去分,个别学生还拿着小棒在玩。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节课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小猴分完桃子后,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和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并做好调整。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三:
今天上完了公开课,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有喜有忧。
《分桃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整节课,优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1、以分桃情境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堂。这节课的设计以“分桃子”为主线索,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用主线索以故事的形式来呈现,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侯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自主探究、理解算法这个环节中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充
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动手操作环节的设置不够细致,课前预设不到位,从而意图体现不充分。可再设计为学生试摆,教师示范摆,学生再摆。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感知,以突破教学难点,即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
2、小组活动的有效性不够,学生参与积极度不高。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的地方。
3、由于时间的紧迫,所以在归纳算理时,我过份包办,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再适时作出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本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整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四:
小学笔算除法历来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出现多种问题。教材总安排的两个例题是“68÷2”和“68÷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两位数除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6篮,每个猴子得3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6,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把3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3个十,积是6个十,写在68的十位的下面,6-6=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有了第一个算式作为基础,然后再引入例2“68÷3”,让孩子们在对比中发现,第一题,4能除以2,但是这道题目8不能整除3,回到生活原型,来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突破这个难点。
本堂课,以教师引导为主,适时让学生尝试,利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来理解算理,注重规范书写格式,同时对教材的内容合理进行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本节课没有完成只有留在下一节课来学习,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时间来掌握基础的计算技能。
当然,本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篇五:
教学内容: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32页“分桃子”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 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反思: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分一分)——有目标的(平均分)————最后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得绝大大多数学生都能懂得“平均分”这一个概念,并能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授课人:姜帆 授课时间: 2011年11月15日第一课时
授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分桃子》
课型:新授课
课后专家意见: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并掌握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分桃子教学反思。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专家对于这节课的评价及建议作如下整理:
(一)优点
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整体素质良好。
2、课前的口算练习环节好。
3、情境导入简洁明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二)缺点
1、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新授也要有巩固练习,节奏前松后紧。
2、总结方法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不要用课件出示“城市化”的语言。
3、算理之间的联系不够透彻,要让学生都动手参与“分”的过程,把动手分的过程与除法竖式、口算的方法充分联系起来,从而明晰算理。
4、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师不要代劳。
我的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除法竖式一直被我们当作一种程序性的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步骤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接受、掌握,并通过大量的竖式练习让学生得以巩固,教学反思《分桃子教学反思》。而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怎么列,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和感悟的机会。因而在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我感觉怎样来列除法算式不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算理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体会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也许,这种做法延长了竖式展现的过程,但让学生充分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清晰的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这样对学生真正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很有帮助。
本节课,我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棒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的思想,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节课在课堂节奏上过于拖沓。我可能对孩子没有信心,不敢确定学生能否学会,所以反复让学生摆小棒,理解分的过程。其实摆小棒只是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知道怎么分就可以了,重点在于探索后面48÷3的方法。因此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时间没有调控好。
总之,整堂课的不足之处很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多听优质课,多读一些教育文章,由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三篇:《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样多的理解并不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样多,这样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其他的分法。有小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利用小棒进行分一分,有个别学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样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没有去分,个别学生还拿着小棒在玩。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节课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小猴分完桃子后,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和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并做好调整。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篇:分桃子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万安小学
高富莲
通过上《分苹果》这一节公开课,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让我在教学认识以及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以下是我对分苹果这一节课的一些反思。
一、课堂的调控
在上这节课过程中,共讲了四次。在每次试讲中都有不少关于调控不到位,或者是不得法的问题存在。如:在课堂上,会出现小朋友积极性不高,没有好的激励语言或者是还没有特别在意这个问题,只关注是否在流程上问题;学生提出一个教学以外的问题,就觉得太突然不能很好的处理甚至是不加理睬,直接到下一个环节或者是回答的提出的问题,忽略了其他孩子,变成了两个人得对话,其他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其次便是对于很混乱的课堂不能加以调控,导致很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对孩子的回答没有正确的引导,错还是对、好还是坏,评价没有方向,对孩子的表扬鼓励很少。通过这次的上课,有了不少的新认识:
1、在平时多积累鼓励的语言,而且在评价学生是要评价准确,这样不但肯定了孩子的思考,同时也给其他孩子指引了思考的方向。
2、对孩子突然提出设想之外的问题,要分情况来考虑,如果是有价值的要准确引导,没有价值的尽量用少时间来解决。
3、对孩子的回答,不但孩子要认真听,老师也要听,这样才能有效的来控制课堂的发展。
4、对于孩子上课的表现,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用很多方法、时间来养成这样上课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可以上课少上点内容,把习惯养好,采用加分、得奖品等来吸引孩子上课的积极性。还有常用的喊口令,以及个别表扬、间接地提醒或者间接地批评,这样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至于以后说太多让孩子厌烦、不管用,又有效的控制了课堂。
二、教案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面,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原来的观念中教学设计都是差别不大的,没有正真体会到不同学生学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是那样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的新的认识:
1、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单一的考虑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绝对不能上好一节课,课堂表现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到知识的程度怎样的?预设好学生可能会有哪样的表现非常重要,并要设想好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2、教学设计的难易程度,不同的班级思考方式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在知识的沉淀上也不相同,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修改,选择性的借鉴。
3、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针对低段的孩子,尽量讲细致。在处理知识点,多让孩子起来说说,有些时候孩子之间的语言比我们想象当中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语言理解运用更贴近他们。把课堂放手让孩子做,在教学设计多加入这样的环节。
4、在教学语言上,老师的引导语言,对于孩子在理解思考的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不如:这次在上课过程中,关于桃子的分法:“你的分法是怎样的?”和“你是怎么一下就分出来的?”前面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回答起来就会吃力一些,后面的就要轻松一些。
三、对于上课目标没有达到进行的一些补救
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班级对教学设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针对二(3)班和二(4)班来具体说说。
1、二(3)班出现的情况及补救方法
在二(3)班完成第一课时,大部分的孩子都还没有进入课堂角色,对本节课“平均分”的意思不清楚,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时间太少了,对平均分方法上没有对其进行有条理的总结,最重要的是班上的纪律成了一个大问题。对以上的问题,第二课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这样的弥补。在班上做了一些奖惩制度: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有进步的,上课搞小动作的,走神的,都以加分减分来体现,并且在每个星期都会有总结。在进行今天的新课之前,让孩子静下心来,再上课。这样上课的纪律就好很多了,慢慢培养孩子养成上课认真的好习惯。在教学内容中再一次把平均分提出来,让孩子来多说说意思,并说说方法。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改错的形式让孩子来当小老师,加以纠正。在进行这些活动后,请孩子起来再说说平均分的意义,孩子对平均分的方法进行一些总结,老师黑板上结合图再一次的进行补充总结。在做书上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并多请孩子起来说说他所得结果的理由,把平均分的词语多出现在题目中。在教学中,多进行一些组织教学,孩子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2、二(4)班出现的情况及补救方法
在二(4)班完成第一课时时,孩子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样对平均分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同时对平均分的方法,如:小棒、画图、圈一圈、连线等方法。在后续的教学中,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说平均分的意思,又再一次的把“平均分”用在句子里说一说,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以及如何来表达把某数量的物体平均分。在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弥补时,选择以分桃子来入手,请学生起来回答再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把分发提前,不再是小猫吃鱼来突破,这样一个环节好,后面的就顺利多了。在学生活动中,吸取老师说的方法,这样让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考的空间,不再是几个孩子参与进来。
3、再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又会怎样? 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地方最不同,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把猴子分桃子着一个环节,学生用了小棒摆、认识了平均分,并且把平均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小猫钓鱼和分骨头是对平均分意思的理解,同时对平均分方法的巩固和补充。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则只是出示猴子分桃子,认识平均分,用小棒摆一摆,没有对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探究。而是把平均分的方法放到小猫分鱼来体现。两堂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再上一次教学设计打算这样设计: 1)情景引入
学生分糖果一个孩子分到1个糖果,另一个孩子分到7个糖果;或者一个孩子分到3个糖果,另一个孩子分到5个糖果,这样分好吗?你觉得怎样分更好?让孩子来体会不公平引出平均分,这样孩子参与进来了,兴趣更浓厚。
2)
教学过程
A.再出示主题图猴子分桃子,用小棒分一分,再次体会一样多。提醒孩子收起小棒,引导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分发,让孩子用小棒感知是怎样分出来的。请孩子上来展示分的其中一种分法,再请其他孩子说说不同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三个三个的分、四个四个的分)。引导孩子用画图的方法,这样让孩子从实物表象提升到感知。在这部分增加孩子多说一些像这样的句子: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如果在猴子分桃子便能把平均分的方法全面更好,如果没有说的完再在小猫分鱼逐步补充。
B.在小猫分鱼这一题中,着重引导孩子连线、圈一圈的方法。同时把平均分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在前几次课中都有所忽略,导致孩子对到底有多少种方法比较模糊,这样一个简单的梳理孩子思路会清晰不少。在对小猫分鱼的这一题目中,对总数找出完整的数学信息没有单独提出,就导致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不知道到底应该拿出多少小棒来分,不知道分多少东西,应在这个环节强调找出完整的数学信息。让孩子读题方面还应加强,这样不但可以养成孩子读题的习惯,也是理解题意的一个途径。
C.在小狗分骨头这一环节,增加让孩子估算的环节,估算一下骨头的根数、估算一下每只小狗可能分到几根骨头,让孩子有一定的数感意识。
D.练习题的处理还是准备完成两道题,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在在做一做分铅笔。
以上是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修改及补充的地方。
通过上这次的公开课,收获很多。无论是对课堂的调控、教学设计以及教学不足之处的弥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在对课堂的调控里面真的有太多学问、技巧、方法在里面。在面对不同学生,上课遇到的不同问题,可能是一个老师不能完全预设的。那就只有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经验,再运用与我们的课堂。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要有坚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教学素养;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要勤奋、多学、多思坚持不懈,自己有了智慧才能传递智慧给孩子。
罗丽萍:
反思得非常深刻,相信通过本次课例,对怎样上一节好课会有很深的认识。可以再思考两点:第一:二(3)班的第二课时,怎么设计,二(4)班的怎么设计,毕竟这两个班在第一课时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第二:如果还有机会再上第一课时,哪些环节还可以取舍,调整,为什么?
11月25号
前段时间去听了一节罗老师的课,关于对孩子上课加分的操作,在我们班上觉得加分就是很随意的加分,没有定一个很具体的方案下来,导致加分比较混乱。以前都是答对了才加分,而忽略了听得好的孩子,或者是做的很好的孩子,或者有时是虽然说错了但还是很好的孩子,在想法想没有得到肯定,这样孩子就不愿意去想,也不敢去说了。所以加分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分,都肯定孩子的各方面来加分。这样的效果会好些。
12月6号
今天去听了锦江小学和我一样大的老师上课,讲的是关于乘除法的计算,算是一节复习巩固的课。感觉也没有多出彩,不知道是我不太会理解还是确实如此。讲了之后就是让学生说了很多为什么这样写,算式的意思。学生说了一点,她就接到说了,仿佛我也有同样的毛病。不过还是有很多很可取的地方,讲解的很细致。但动作语言不太喜欢。反正自己在这方面要多注意,教态。12月7日
今天是我在万安的第二次全校公开课,今天上下来都说的还可以,但我没有啥感觉,因为以前就是觉得课堂要热闹就是一节比较好的课,但是今天没有也比较好,我还是没有弄明白。明天看看视频就知道了。今天学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反过来思考,知识。比如:一分钟我们可以写15个字,反过来我们写15个字,就是一分钟。教材上给的东西很少,要不断的充实才可以让学生弄明白。注意做事情前的交代,让孩子弄明白了在进行活动。对孩子的回答上,首先要想好一个最佳答案,当孩子回答是,要考虑离我们的最佳答案还有好远,不远了,又要如何引导,孩子可以有明确的方向,理我们的最佳答案近些。然后是,在做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孩子去选择方法,都知道方法的情况下,在来估计,这样会比较好。我还是没有多明白,今天就上的比较好。?
第五篇:《分桃子》教学反思(模版)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5以内的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课堂授课时,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 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另外,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