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 第2单元教材分析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1.认识公顷.2.认识平方千米.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C}1.{C}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ppt无){C}2.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四、具体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将原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移至这里,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二是习题也不再受数的范围的限制,并可利用大数充分地感知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1.例1:认识公顷.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做一做”则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从而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间接经验支持.2.例2:认识平方千米.以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从而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引起学生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也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土地面积的市制单位“亩”的相关知识.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第二篇:2015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2.十进制计数法。3.亿以上数的认识。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但在小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抽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借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以及对“万”到“亿”新计数单位的初步了解,结合具体情境,促使学生联想,真切感受大数,培养数感。比如,播放某学校学生做广播操的情境或某个观看文艺演出的情境,让学生想想“如果学校的学生为1000人,10所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有多少人?30所呢?”使学生体验大数的意义。又如,利用教材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看到“每秒画出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三个春夏秋冬过去了„„要用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亿”有多大。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要思考研究:新知识需要怎样引入,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几个要点,其中的重点是什么,怎么突破难点等。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的规律和数级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数知识展开数数活动。借助计数器,先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再以“万”为单位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学生凭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多次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从而得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数数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数位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整理数位顺序表,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数级”。学生经历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过程,经历了构建数位顺序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每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产生、名称、大小,认识计数单位的顺序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各数位的名称,排列顺序和规律,既为万以上数概念的形成及读写打好基础,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读、写万以上的数,要按照数级,一级一级地读、写。因此,牢固掌握数位顺序和数的分级,是读、写万以上数的关键。教学时,在计数单位由“万”扩展到“亿”,归纳总结出数位概念和整理出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应及时介绍我国的计数规律,突出数级知识,重点认识个级和万级,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打下基础。然后在数的读、写中始终抓住“数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整万数的读写与含两级的数的读写,再引导学生类推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例如读数时,要先分级再按级读出每一级的数,写数时,则要抓住“万”“亿”这些级的标志词来从高到低写出每一级的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2.角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理解角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并了解这几种角的大小关系。
3.使学生能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等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4.使学生经历量角、画角等操作步骤的整理归纳过程,感受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体会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关于“角”的知识内容,本套教材分了两次进行编排。二年级上册已经涉及到“角的认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二年级上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制定本单元相应知识的教学目标。如关于“线段”的认识,应定位在特征的归纳与提炼上,以此为基础,进行直线、射线的特征认识教学。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本单元内容的一大特点是操作活动多,许多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描述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材编写时,也比较重视量、数、折、拼等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起相关的活动经验。
3.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学习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如在理解直线、射线的特性时,“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等,便隐含了极限的思想;
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2.积的变化规律。3.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提炼出数学模型则是“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
4、例5中的具体问题,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不但在相关的练习设计中,编排了一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内容,如练习八中的第12题,练习九中的第4、6题等等(这些题中虽然有些打上了“*”号,不作普遍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专门加以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整数乘法运算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熟练计算技能,适当加强运算训练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必不可少的。因为篇幅关系,教材的练习题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适当增加一定题量的练习,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2.笔算除法。3.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具体措施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可以组织“对口令”“摘苹果”“拔萝卜”“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方法是笔算除法的重点内容,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结论让学生去记忆,也不能忽视对计算方法的概括总结,要通过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历算理算法概括总结的过程。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用虚线框的形式完整呈现试商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记录讨论结果的方式呈现不完整的试商方法,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试商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试商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笔算除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而当被除数和除数具备一定的特点时,可以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如教材在例题中就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此外,在练习中教材多次安排了“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特点,发现灵活试商的“小窍门”。如第79页第10题、第80页第18题、第82页第4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去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数字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时,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时,应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例如,教学例1时,通过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又如,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需要根据收集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再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这样,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教学时,应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一、教学内容
1.烙饼问题。2.沏茶问题。3.“田忌赛马”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具体措施
本单元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呢?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图表将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思维活动,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思想。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甸坑小学罗正尧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一方面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应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率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率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率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 1
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试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试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运用植树问题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材的遍写特点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复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计量单位的理解,(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扩大„„
倍,缩小„„倍的说法。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推断;另一方面学习分析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发现保护好环境的益处,进一步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高素质的基础。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植树问题的教学。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应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
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对于运算定律的总结概括,教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存在于算式变化中的规律,并试着用符号表示出来。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全面几册的教师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指南针等。
1、数位顺序表。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3、其它教具。
四、课时安排
1、四则运算(6课时)
2、位置与方向(4课时)
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0课时)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5、三角形(6课时)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6、统计(4课时)
7、数学广角(4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结构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有很多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会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单元设计意图
(一)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词语盘点” 的内容可放在平时分部分学习,不用集中一节课突击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相关段落。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4.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养成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规范书写的习惯。
(三)训练重点
四篇课文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景象,都可以“奇”字为突破口,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找出描写神奇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并交流体会。
教学
教学
1、《观潮》景观之奇可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和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两方面进行感受。
2、《鸟的天堂》景观之奇可从榕树和鸟两方面进行感受。榕树大,茂密,碧绿,非常美;鸟声鸟影,形态多样,姿势各异,非常热闹。
3、《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之奇可从地理位置、峡谷比较、生物多样等方面进行感受。
4、《火烧云》景观之奇可从色彩绚丽和形态多变两方面进行感受。
5、学习语文园地一──基础检测──交流收获。本次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没有分开,是整合在一起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展开的。“我的发现”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生反馈。(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日积月累”生自由读,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然后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趣味语文”对联和回文佳句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然后师生小结,再读。
6、阅读有关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
三、教学方法概述
1、识字教学应根据课文中生字的数量多少,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初步的识字能力
2、导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字识词,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3、凭借课文,联系生活,结合图画,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语文实践。
4、熟读课文,以“奇”字为突破口,找出四处自然景观神奇的地方。
5、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四处自然景观的“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6、了解更多的自然奇观,更加热爱大自然。
7、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
教学
8、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精彩语段熟读成诵。
9、运用课堂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五彩池》。
10、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学习资料。
11、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孩子进行感悟、理解。必要时可以让孩子进行表演以加深理解。
12、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悟,留有余地,拓展空间,发展个性。注意课外适当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以一带多,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介绍自己一些经验)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结构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一篇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还安排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笔比眼力“口语交际”与“习作”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何写观察日记等内容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一首花名歌谣。和“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既要学习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的一系列语文活动。
二、单元设计意图
(一)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词语盘点” 的内容可放在平时分部分学习,不用集中一节课突击教学。
教学
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相关段落。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4.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养成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规范书写的习惯。
(三)训练重点
四篇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要让学生明白观察是把握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主要手段,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1、《古诗两首》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名句,体会人生的哲理。
2、《爬山虎的脚》重点段是第3-5自然段,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3、《蟋蟀的住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蟋蟀住宅的特点。同时体会句子拟人写法。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在第5、7自然段进行重点指导。
5、学习语文园地一──基础检测──交流收获
“我的发现”通过3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并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 一首花名歌谣可以这样理解:找出花名;说说化的特点;按顺序背诵;拓展说话。
“成语故事”对成语的理解,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概述
1、识字教学应根据课文中生字的数量多少,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初步的识字能力
2、导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字识词,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
教学
3、凭借课文,联系生活,结合图画,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语文实践。
4、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5、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个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6、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7、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学习资料。
8、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拟人句、设问句等句子引导孩子进行感悟、理解。必要时可以让孩子进行表演以加深理解。
9、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悟,留有余地,拓展空间,发展个性。注意课外适当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以一带多,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介绍自己一些经验)
教学
第五篇:教材分析第2单元
第二单元《声音》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指导
一、本单元编写意图
(一)本单元在全册课本中的地位
通读全册12个单元,其中有5个单元谈到了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包括《色彩》《声音》《塞北江南》《鸟儿》《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五个单元的内容。《色彩》重在描写以视觉角度感悟的美好的世界,《声音》是以听觉为切入点点燃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塞北江南》意在感悟祖国的幅员辽阔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鸟儿》则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中的生灵,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唤起学生对于这些自然界的生灵们的珍惜、关怀、保护之情。而《奇妙的海底世界》突出“奇”,引起学生对自然热爱与探索的兴趣。
本单元教材以“声音”为主题编写,选编了三篇主体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喜爱音乐的白鲸》《寓言二则》。其中《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散文,《喜爱音乐的白鲸》则讲述了一个故事,《寓言二则》的体裁是寓言。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视角通过统一的载体——“声音”来告诉人们应该以积极、美好的情感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题材涉及到了古今中外,范围比较广。本单元教材排在本册教材前面的位置,文体特点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要通过教师教的策略来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以便在后面相同体裁的学习中,让学生能更得法、更自主地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自然段较多,内容层次比较清晰,适合进行自然段的训练。
(二)本单元独特作用
本单元的课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风格清新活泼、用词准确,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素材。课文通过事例来表达主旨,或以第二人称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来谈出作者的想法。一些课文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观察与体验,另一些课文需要相关的历史、文学、动物学知识作为深入学习的媒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积累、课后拓展,让学生的学习多一些深度和广度。本单元体裁多样,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文体的特点。特别是可以对比本单元散文中的表达方法和记叙文以及寓言的表达方法的不同,从而带领学生感悟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不同表达效果。
本单元课文用词准确,可以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每篇课文的特点也不同,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深入地感悟。《你一定会听见的》文字清新流畅、富有节奏感,可以进行反复地诵读、体味。《喜爱音乐的白鲸》 内容浅显,但文章层次清晰,有可深入挖掘之处,适合深入地剖析和诵读。《寓言二则》短小精悍,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可以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多重策略的参与,会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1.关注内心感悟,体味人文关怀
阅读《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像一双手轻轻抚摸读者柔软的心灵。在多种形式的“问”中,在用文字逐层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动物、自然界、生活中声音美妙的过程中,不断激活着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用积极、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起学生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这轻轻流淌的文字,给人以温暖的人文关怀气息。
《喜爱音乐的白鲸》看似写出的是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实则更在抢救白鲸成功的过程和结果下,埋藏着人类对于动物们那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建立在对白鲸了解和关注基础上的爱所创造的奇迹深深地感动着读者,而这更能唤起学生对这种美好人性的向往。
《寓言二则》则以讽刺的形式,通过事例一针见血地谈出了人性中的弱点,人物形象鲜活,在会心一笑之后给人以启示。
2.注重体现工具,继续夯实基础
(1)关于字词:本单元认字21个,写字26个,继续学习独立识字。本单元文字运用浅近易懂,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生词不多,如“绝望”“援助”“排场”“装腔作势”等。不光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教师还要注重带学生去积累和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如“掠过”“拂过”“呼啸”的对比使用,如大雨“砸”、小水滴“清脆地落”等词的准确应用。还要带学生体会词语搭配的恰当应用对于文章的作用,如:“脆脆的饼干” “硬硬的糖果” “优雅的《蓝色多瑙河》”等。关注易读错字音,如:熟悉、召唤、脊背、奇迹等。关注点拨易写错字,如:“拨——拔”“顽——玩”“式——势——示”,着重结合构字法或字义来记字形。积累单元中的精彩句段,如语文天地中的古诗《赠花卿》和《竹里馆》。
(2)关于阅读:可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由部分到整体,使阅读学习能够深化下去,让学生做到学得明白,而且可以学以致用。例如《喜爱音乐的白鲸》这一课,第一自然段讲了白鲸喜爱音乐,用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的习性,开头点题。第二至四自然段写出了白鲸遇险,作者重点突出了险。第五至六自然段写出了援救白鲸的过程,重点突出人类的救援的急切的心情和全力以赴拯救白鲸生命的过程,而这恰恰体现出了人们对白鲸的喜爱、关注、了解。第七自然段则写出了白鲸获救的结果。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都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进行。用白鲸遇险时的险结合上人类救援时的全力以赴,就渲染出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衬托出了人类对白鲸的爱。而使白鲸由开始一动不动到后来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的原因,正是前面谈到的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前面的铺垫此时觉得是如此的恰当与巧妙。其次是带学生明确一些总结段意的方法。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中最后一自然段“用心听吧,你一定会听见的,然后你会微笑,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这一段落的中心句,往往也是段意,而且它还是这篇散文的主旨,提纲挈领全文,使之达到形散神不散的目的。而有的段落没有可作段意的句子,如:《喜爱音乐的白鲸》《寓言二则》中的一些段落,可以通过抓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这些语句连串起来或进行概括作为段意。
3.关注读写能力,深入感悟文章
本单元读写能力训练点可进行一定的练习,如《你一定会听到的》第八自然段有一个省略号,“别让你的耳朵关闭:在寂静的夜里,听一听外面有什么声音传来;在闲暇的时候,听一首从来没有听过的歌曲或乐曲„„”后面的省略号处可以进行续写,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真正去关注生活中有趣的声音。《喜爱音乐的白鲸》可以针对白鲸遇险时的心理和人们救白鲸时的心情进行扩写,当把这两部分扩写放在一起感悟时,学生就会更深地体会到人们对白鲸的爱。也可以在结尾处续写,“看着白鲸远去的背影,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主旨谈感悟。《寓言二则》也可以进行某方面的扩写,如:盗铃人盗铃时的动作让学生展开进行细致地描写。
4.关注表达特点,体味作者写法
作者写法很有特点。如《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作者开始时启发读者感受身边声音的奇妙,后面用一个“但是”进行转折,用来说明后面失去了听的兴趣是多么令人遗憾、悲哀,之后呼唤读者再去关注声音,还给读者介绍了几个声音游戏,最终谈出自己对这个世界声音的丰富和美妙的赞美。整篇散文引导着读者感情的变化,带有强烈的带动性与感染力。《喜爱音乐的白鲸》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聪明、顽皮的白鲸”将白鲸赋予了孩童般的天真,表达出了作者对白鲸发自内心的喜爱。“拼命地撞”“一动不动地挤”写出了白鲸遇险时绝望、害怕的心情。“马上报信、纷纷赶来”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白鲸的关爱。“优雅的《蓝色多瑙河》”“成群结队地跟”等则写出了白鲸获救,照应了开头,进行了点题。《寓言二则》语言精炼,通过抓住文中主要人物所想、所做和这样想、做的结果,凸显、放大了人物思想意识或行动上的弱点。
二、每篇课文教学侧重点
(一)课文内容简析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散文作者先通过列举动物的声音、风声、水声等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界声音的丰富与美妙,然后引导读者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声音,告诉人们声音伴随人长大。之后再提出长大后人们往往关闭了耳朵,然后劝告人们不要关闭耳朵,教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声音的美妙。最后提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那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声音的丰富和美妙。
由于这篇课文在选入课本时有改动,可以请学生去了解一下原文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理解本篇课文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记叙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白鲸因追赶鱼群在北极遇险,抢救人员想尽办法,最终用《蓝色多瑙河》的乐曲把白鲸引入深海的故事。并且通过此表达了白鲸喜爱音乐,人类对动物关爱的主旨。可以用白鲸的命运和文中人们以及读者情感变化这两条线索来细致地感悟文章。
《寓言二则》中的《掩耳盗铃》讲了一个盗铃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铃铛,被当场发觉的故事。它的寓意是:讽刺了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偏设法掩盖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要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就是自己欺骗自己。《滥竽充数》讲述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的故事。它的寓意是: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告诉人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畅所欲言”内容安排小组讨论“噪音的危害很大,你知道它有哪些危害?”并且要讨论一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建议讨论可以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讨论第一个层面:噪音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然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基于初步分析整理之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之后再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有的可说、知道怎样说,才能够真正达到口语交际的实效。
《语文天地》中的“笔下生花”可围绕“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声音”或“听声音编故事”的主题来开展。虽然给了学生题目,但是对于“写什么”和“怎样写”学生心里还会有许多的困惑。
1、关于“写什么”的问题。一提到最喜欢的声音,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启发和梳理: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是清脆的、是柔美的、是婉转的还是震耳的?亦或是其它的什么样的声音呢?这声音是来自哪里的?是来自自然界的声音吗?比如动物、植物、风雨雷电等。是来自我们身边吗?是口里发出的歌声、哨声?还是器具碰触的声音?或者是身边人的话语等等。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的,还是偶尔听到的等等。在这么多的声音中,我们会特别喜爱一些声音,而喜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带给你愉悦、幸福、振奋、宁静等美好的感受,一定要写出为什么喜欢这一声音。选择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自己感受最美好、最清晰的题材,这样才能让自己有话可写。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思路,教学生如何选材,为写出好文章奠定基础。
2、关于“怎么写”的问题。声音是无形的,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用语言把它描述得很生动。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借助比喻、拟人等方式把使抽象的声音变得有形、有色、有温度、有生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声音写出感染力。另外要多关注自己对于声音的感受,把它具象化为一幅画面、一个动作等。再结合自己的联想,就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字了。
(二)突出表达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
特点1:运用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效果和感染力。
《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排比段,如第三至五自然段的排比强调了声音无处不在,第一自然段的排比加强了作者启发读者关注身边声音的感情力度。同时排比的应用又使语句有了诗一般的韵律。提问、设问、反问使得作者的语句有了更强烈的引导性和感染力。
特点2:运用第二人称写法,营造和谐交流氛围。
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使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这样一来,当读者阅读时就如同和作者直接进行交流一样。让人感觉到特别地亲切和自然。再加上文中大量的反问,使文章有了一种直抵人心的感觉。在不断地问中,读者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对于身边的美好生活、美妙声音的态度,扫除心中的漠然,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悟。
《喜爱音乐的白鲸》
特点1:运用情节的一波三折,调动读者密切关注。作者的语句平实,用词准确,文中的许多词句都对凸显主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纷纷”“优雅”“成群结队”等。在平实的语句下,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却是一波三折。前一幕还为白鲸嬉戏的场景所吸引,后面马上开始替它命运的转变而揪心,前一幕还在为有人来搭救它而感到庆幸,后面凿好的冰马上冻上,救助无效而失望。前一幕还在政府的支援下开启出“生命通道”而兴奋,后面又被白鲸因害怕不配合的事实所困扰。前一幕还在为人们想到的《蓝色多瑙河》能否救白鲸一命而担心,最后终于为白鲸的获救而松了口气。作者用了大量诸如“但是、却、可是”的表示转折的词语,调动起读者对文中白鲸的命运的关注,做到了引人入胜。
特点2:利用结尾的意犹未尽,帮助学生深化课文主旨。这篇文章的结尾之处,只写了“白鲸终于得救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那么多全力关心、帮助它们的人看到它们脱离了危险,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是白鲸,你又会对人们说些什么?看完这篇文章,作为读者,此处你又想说些什么?这意犹未尽之处,也可以变成学生对主旨深入理解的增长点。
《寓言二则》
特点1:运用生动精炼语言,勾勒人物形象。
两篇寓言的语言都简短精炼,形象生动,能抓住最典型的特征,以准确、形象的字眼把事物勾勒出来。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神态、心理和动作的描写上。例如:“掩”“伸”“偷”几个动作,就把明知铃铛一碰就会被别人发现,但是还自己欺骗自己,明目张胆偷盗的愚蠢小偷形象塑造出来。《滥竽充数》则通过“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偷偷地溜”等寥寥几个动作表情的描写,就刻画出一个没有本事还装腔作势、蒙混多年,最后混不下去了,只得灰溜溜逃走的南郭先生形象。这些寓言故事,都是以洞幽察微的观察力对最平常的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并揭示其本质,借寓言故事来解剖人性的各个层面。看来夸张幽默,实则寓意无穷。
特点2:运用严谨逻辑,揭示深刻思想。
《掩耳盗铃》这篇课文先点明了盗铃人的想法,然后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只要碰了铃铛就会被发觉的必然联系。也展现出了明知不能做,他仍要硬去做的愚蠢形象。然后通过他的想法露出了思维逻辑上的马脚:此处的掩耳朵,不是掩自己的耳朵,而是掩众人的耳朵。众人的耳朵是掩不住的,因此掩耳盗铃的结果就必定是被发觉。
《滥竽充数》这篇课文,开始提到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常令三百人一起吹竽,这正是为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接着就描写南郭先生如何通过假装吹竽的表情和动作一次次蒙混过关。之后写出了齐湣王喜欢一个接一个听吹竽,这“一个接一个”正是是造成南郭先生狼狈溜走的直接原因,因为它直接考验着每个人的吹竽水平,而只会装腔作势的南郭先生当然无法混下去了。寥寥数句,就通过严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了深刻的寓意。
(三)教师教学困惑 《你一定会听见的》 困惑1:这篇课文是散文,用强调结构吗?(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基于学生的年段特点,也许不必特意强调这一特点,但是一定让学生感知到散文中提纲挈领的“线”和内在的层次与联系。)
困惑2:文中哪些地方分别运用了设问、反问、疑问呢?(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一段自问,一段自答,运用了设问的方式。第二自然段中的“这都是想象的,我怎么能听出来呢?”这一句以及三至五自然段的第一句,它们都只问不答,答在问中,运用了反问的方式。其中三至五自然段的第一句除了是反问句,还是它们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读的时候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还要读出肯定的态度。第十一自然段中“用两根筷子敲敲家里的杯子、盘子、碗,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一句是疑问句。)
困惑3:为什么写声音会先从“无声”起笔?(开篇描写“柳树梳头”“一大群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而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只有在极度安静的情形,才会用心去捕捉出一些细小的声音出来,有些甚至是人类的幻觉。不过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柳树梳头”、“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都应该可以听见了。作者的意图就在于此。)
困惑4:为什么以《你一定会听见的》为题?(“你”是第二人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者。“一定”表示肯定、有信心,说明声音无时无刻就在你的身边。用这个题目来启发读者去关注身边的丰富、美妙的声音,进而热爱美好的生活。)
《喜爱音乐的白鲸》
困惑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白鲸,对吗?(这篇文章是通过写白鲸爱音乐,从而体现人类爱白鲸、爱动物的情感。)
困惑2:救援人怎么知道白鲸遇险的? 《寓言二则》
困惑1:《寓言二则》里的故事是否具有真实性?(这是寓言,不一定是真实的,主要是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事理。)困惑2:如此精炼的寓言,该从何讲起。(可以追踪寓言的出处、时代的背景、作者的写法和特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关注寓意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困惑3:课本中附了《滥竽充数》的原文,需要逐字逐句讲解吗?(由于年段特点,本学期出现的这篇文言文,学生对比着课文读一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即可,不用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
(四)学生学习疑难 《你一定会听见的》
疑难1:文章中那么多自然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篇文章自然段比较多,但是它的内容安排是有一定层次和联系的,但是作者最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那就是“用心听吧,你一定会听见的,然后你会微笑: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疑难3:文章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问句?(这和散文这一文体特点是分不开的,每个问句都有自己的作用,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情感服务的。)《喜爱音乐的白鲸》
疑难1:白鲸为什么喜欢音乐?
疑难2:为什么说白鲸获救是个“奇迹”。(在救白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救援队伍中来,虽然白鲸的“生之路”——那二十多千米长的通道已经开凿出,但是白鲸仍是迟迟不肯动,直到用《蓝色多瑙河》音乐引导,它们才顺着通道游出获救。白鲸的得救正是由于人们了解了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是优雅的音乐把白鲸送回了深海,更是人们的爱心把白鲸送回了深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寓言二则》
疑难1:盗铃人明明知道动了铃铛,就会被发觉,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呢?(因为他认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了。其实别人听得见,只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作者就是要把这种愚蠢的行为让大家知道,然后都引以为戒。)
疑难2:滥竽充数的“滥”是什么意思?(这个“滥”字是与事实不符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疑难3:《滥竽充数》这篇课文中是否也讽刺了齐宣王呢?(是的,正是齐宣王的讲排场、用人不善,给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可趁之机。但是它并不是文章主要想体现的。)
(五)教学策略参考(教法及主要环节)
“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侧重点
基础薄弱的学校、班级:读懂文中重点自然段。《你一定会听见的》抓住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初步感知“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把握住文章主旨。并通过反复、多形式地读进行深入地体味。《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要准确了解课文的体裁、内容、主旨,明白“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努力带领学生在援救白鲸部分通过抓词、抓句来体会人类对白鲸的关爱之情。《寓言二则》在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内容和寓意。
基础一般的学校、班级:多在重点段上下功夫,并且以欣赏的角度了解一些表达方式方法。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可在品味那些“拂”“掠”等词上下功夫,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准,感悟身边声音和事物的美好。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要读出语气。《喜爱音乐的白鲸》在抓词抓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细致地品词品句,引导学生读出语气。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写法和作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寓言二则》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础较好的学校、班级:多在段的教学上细下功夫,学生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你一定会听见的》要带领学生把握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力图从更整体的角度把握全文。清楚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可进行扩写和续写的训练。并了解它们在理解主旨方面的作用。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把个人独特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喜爱音乐的白鲸》能从全文出发,通过词句的品析以及把握自然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人对白鲸的伟大的关爱之情。懂得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用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读出人物情感的不同变化。有效进行续写的具体指导。《寓言二则》复述两则寓言,并能在生活中恰当应用。
“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学侧重点
5年内教学年限的教师:应以读为本,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握内容之间的层次,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体会情感,领悟道理。
例如:《你一定会听见的》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课文的体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内容是什么?
3、三读。理清关系。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3、四读。文章的主旨是激发人们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的事物,去倾听身边的一切声音,去热爱我们的生活。作者是通过写哪些方面来表达这一主旨的呢?(通过结合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细致地品词品句,体味各部分内容在体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4、五读。初步感悟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继而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这篇散文的理解。
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以读为本,关注感悟的深度。要在理解全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质疑,从而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意识地关注文章的写法、学法和读法的指导。
例如:《喜爱音乐的白鲸》中抢救白鲸这部分
1、一读。整体感知本段,问题:这部分在写什么?(人们在全力抢救白鲸)
2、二读。细致品味词语,问题:从哪些词句你能体会到人们是在全力抢救白鲸?(品味“马上”“纷纷”“一听到这个消息……”“带来好吃的”“只好向当地政府发电报——表示无可奈何但仍没有放弃”“直升飞机和破冰船来了——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全力以赴抢救白鲸生命”等)指导这些词句的读法。
3、三读。以深度质疑,关注写法。看整个抢救白鲸生命这部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利用转折词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营造的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文字所渲染的紧张的氛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四读。问题:白鲸得以脱险依靠的是什么?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依靠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人们对白鲸喜爱音乐习性的了解,以及人们对白鲸的关爱之情,缺一不可)
5、五读。读出全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在凸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且读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续写等训练。
经验较丰富的教师: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可以注重于对学生的引导。采取自学、讨论或感悟、探究或导读式的教学策略等,引导学生自觉深化理解。例如:《掩耳盗铃》一课
1、一读。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关注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指导学生朗读。
2、二读。阅读提示:用不同的线画出盗铃人所想和所做以及这样做的结果。思考:联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三读。引导学生抓明知“一……就……”但仍“掩……伸……偷……” 体会盗铃人明知会被发觉,还是自己欺骗自己,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4、四读。反复读,感悟,通过自己思考加小组交流的方式发现盗铃人想法中的问题。了解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寓意。
三、课时分配安排
教学本单元教材可用9-10课时。
其中主体课文用6课时,语文天地用4课时,其中,字词句练习用1课时,积累、拓展阅读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