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音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乐趣,更加热爱音乐。
[智育目标]:在欣赏器乐曲的过程中能逐步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对于塑造良好形象的作用。
[素质发展目标]:通过模仿学习创编,培育求新求异思维,对创编感到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器乐曲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教学难点]:听音乐填写音乐主题中缺少的音。教学准备
乐曲《维也纳的八音钟》、《打字机》课件、各种富有童话色彩的头饰、维也纳的街景、八音钟、打字机图片或是资料、打击乐器、学生活动设计
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要欣赏一首非常好听、非常生动形象的器乐曲。欣赏器乐曲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了,大家要继续努力器乐曲没有歌词,全部靠音乐本身来表现它所叙述的内容,这就给了我们广泛的联想、想象的空间,但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已经给了我们不少信息,例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节拍等都与所表现的内容有关就速度来说,表现兴奋热烈的音乐一般都要快些.下面我们来开始欣赏,欣赏时要静心地听,积极地想,经常坚持这样来欣赏音乐,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二、欣赏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出示课件)
1、初听乐曲: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
3、乐曲介绍:(出示课件)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著名的音乐之都。不少大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都曾在维也纳工作过。《维也纳的八音钟》是柯达伊的名作《哈里亚诺什组由》中的第二首,描写哈里正在吹牛,说是自己与国王的公主到维也纳王宫去游玩,看到了宫中很多的八音钟,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八音钟齐鸣的音响,然后出现了课本中列出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时出现,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现了八音钟里的小人、小鸟正在欢乐地舞蹈。同学们可以想象王宫内不只一台八音钟,而是好几台,所以音乐是显得非常热闹的。
4、复听乐曲:(出示课件)
思考:音乐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都有整点的响声……)
5、再听乐曲:出现了哪些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
6、看动画,再次听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八音钟》,现在我们用动画的形式再来听一听,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放动画)
生:音乐人物更形象了;里面的八音钟很可爱; 生:有很多笑着的八音钟在唱歌。。。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感受也很深。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看看这次有什么变化?
7、再听音乐,感受音乐段落。(出示课件加图片的音乐课件)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紫色的照片有次序的出现,共出现了4次 生:画有铜管乐器的图片也是交替出现。生:前后都有大钟出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现出来吗?(学生写字母,并找4个学生上黑板写答案。)
8、填充主题旋律:a、学生自己填写旋律。(出示课件)
b、师生一起检验对错。
c、划拍视唱。
三、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节奏练习问题,此时的学生都感到老师能和他们一起参与活动觉得很亲切很开心。其实老师的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奖励。而我又在表扬的话语中作了改革。比如我设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时,对回答对的学生就表扬他或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你真棒,大家为他鼓掌一下。”简单的举动,使学生的兴趣大为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流中,老师就不像以前那样严肃,而学生也不那么拘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了。
第二篇:《八音和鸣》教学设计
《八音和鸣》教学设计
城关中学
李芳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和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华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聆听一些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3、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够辨别它们的音色;
(2)在听赏中,能说出江南丝竹乐队是由那些乐器组成及音色特点;
(3)在听赏《紫竹调》时,能指出演奏中的“加花”技法段落或乐句,并参与“加花”创作,发展自身创作力。教学重点:听赏《紫竹调》 教学难点:“加花”的创作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播放音乐《欢乐歌》 2.听音乐进教室
《欢乐歌》为江南丝竹中的八大名曲之一,其情绪欢快活泼,便于营造典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都是踏着音乐声走进课堂的,在踏进教室时你听到老师播放的这首乐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
2、这首乐曲的名字就能反映大家此时的心情,叫《欢乐歌》,大家刚才听出了这支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3、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有几千年灿烂历史,有着许多像《欢乐歌》这样好听的音乐,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进行一次民族音乐之旅, 三.民族乐器
1.“八音”
(1)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是《八音和鸣》,“八音”指的是我国民族乐器以制作材料为依据,可以分为八大类别,大家想知道“八音”是哪八音吗?(课件展示)(2)按照这种“八音”之说,大家能不能对各个类别的民族乐器举几个例子出来。(3)对于学生可能说不上来的“土、石、匏”进行举例。(课件展示)2.游戏分组
(1)我国的民族乐器经过长期的改造与完善,现已形成四大类别。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游戏,屏幕上有四个乐器组的名字,你认为你手中拿的这种乐器该归到哪个乐器组,就做到哪一组去。(课件展示)(2)同学们都已找好了位置,那你们坐的对不对,我们来看一看。3.听一听,辨一辨
认识了这些乐器,下面,老师要播放一些民族器乐独奏曲的片段,来听听它们的声音。这些可是精品中的精品,相信大家一定回一饱耳福的,不过,别忘了老师屏幕中提出的问题哟。
(播放《赛马》、《百鸟朝凤》、《高山流水》的片段)
1、集体讨论
2、看图片、了解,进行对照
3、欣赏,谈感受,辨别乐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4、活跃气氛,调动学习兴趣 四.丝竹古韵 1.初听全曲
刚才我们领略了民族乐器在独奏时的魅力,真是音色各异、情趣各有不同。这些民族乐器除了用于独奏外,还常常用来共同演奏一支乐曲,形成齐奏或合奏。这样就组成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乐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民乐小合奏〈〈紫竹调〉〉,听听中间出现了哪个乐器组的乐器。并从这四幅图中选出与其意境相符的一幅图。2.(课件展示)介绍江南丝竹。3.复听全曲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来感受以下江南丝竹的清新优美。在体会《紫竹调》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的同时,大家可以轻声哼唱音乐主题,并辨别一下,这支乐曲有几个段落组成。并说出每一段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4.复听片段
(1)展示主题曲谱、播放主题音乐两遍。让学生“啦”字试唱曲谱。
(2)展示笛子、二胡曲谱,播放两段音乐。引导学生辨别哪段是笛子的,哪段是二胡的。
五.创作与表现
1.引导学生比较笛子和二胡演奏的曲子与主题的不同之处,教师简单介绍“加花”。2.进行启发然后给出几句乐谱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做调整。3.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唱出自编谱。可加入打击乐器。六.爱与振兴
1.今天我们的民乐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旅行,你对中国民乐有了怎样的了解呢? 2.这么美的音乐,可是,我们许多年轻人都不了解它,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人,又该怎么办呢?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支乐队,西望他们的演出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片段)4.小结,提出希望。
5.播放FLASH《紫竹调》,学生可以听音乐出教室。
第三篇:《八音之乐》教学设计二.doc
《八音之乐》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
2、音乐故事:楚汉相争。
3、音乐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十六版》。
二、教学目标:
1、介绍八音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2、通过音乐与古石像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出的情绪特征。
3、通过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十六版》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
三、教学过程:
1、结合乐器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法,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听赏《十面埋伏》,并用语言描绘出这首乐曲的内容、情绪。之后可由教师进行补充,完整地叙述“楚汉相争”的故事。再次请学生带着故事仔细聆听一遍。(播放VCD)
3、欣赏《姑苏行》《光明行》。
(1)问:能否听出这两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们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 同?
(2)播放录音。(VCD)
(3)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补充。
(4)介绍《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的生平以及代表作。
4、欣赏弦乐合奏《十六版》。
(1)介绍《十六版》是选自《弦索十三套》以及《弦索十三套》的作者、产生年代等。(2)问:能否听出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它的演奏形式与前两首有何不同?它体现了什么样的风格特点?(3)播放录音。
(4)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补充。
四、小结: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许多伟大的音乐人在努力,许多我们的同龄朋友,比如那些学习民乐的同学也在努力。而我们呢?就奉献一份热爱吧!
五、课后记: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第四篇:八音之乐教学设计
《八音之乐》教学设计
创新中学 崔仰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八音的种类及相应的乐器。2.欣赏《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能够积极感受、体验民族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分组合作、探究、讲解等教学法;在了解八音的基础上感受主要乐器的音色。2:运用聆听、分析等教学方法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探究旋律、节奏、速等在音乐要素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3: 简单了解我国民间音乐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三:知识与技能
1:简介八音及相应乐器,初步主要乐器音色。
2:学习了解本曲采用的变奏是中国民间音乐比较常用的创作手法。教学重点:
知道八音的基本含义,能说出相应的乐器名称听辨有代表性的乐器音色。欣赏《二泉映月》探究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民间音乐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播放二胡 锣 琵琶 唢呐等常见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学生听并说出来乐器名字。学生:回答。
师:刚刚听的几件乐器是本国还是外国的? 学生:
师: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我国的乐器之林------《八音之乐》。
八音是中国古代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材料制成的乐器的统称。风别出示乐器图片播放音频,判断属于哪类乐器? 1:云罗 学生:金类。
教师:此类乐器用金属制成。2:磬 学生:石类
教师:此类乐器用石料或玉制成。3:埙 学生:土类 4:鼓 学生:革 5:二胡 学生:丝 6:棒子 学生:木类 7:笙
葫芦丝等 学生:匏 8:竹笛 学生:竹类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它是丝类的一员(出示二胡图片,认识二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背景介绍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境命名。
器乐《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的演奏乐器及形式是什么? 2.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背景简介: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学唱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2.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3.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4.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三、介绍乐器---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广。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具体由课件展示)
4、作品欣赏
1、播放《二泉映月》片断,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乐曲——《二泉映月》。
四、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1)感受主题音乐,并唱一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曲的主题音乐 生:随着音乐用“嗯”轻轻的哼唱。(2)播放音乐主题2 a、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到这位盲艺人内心怎样的痛苦呢?(学生各抒己见)b、这位街头流浪的音乐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孤独地用他心爱的乐器倾诉心中的坎坷、痛苦、不平,音乐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感人的音调(出示音乐主题——哼唱体验)
c、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音乐层层推进,产生了最为愤慨的、激动人心的高潮,让我们继续欣赏,当你听到高潮时可举手或用合适的神情、动作表示出来(放至高潮处)
d、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有何震撼?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e、命运对他如此不公,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倔强刚毅的阿炳终于发出了激愤的呐喊(出示高潮音乐,一起唱唱、议议)
f、这是他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是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愤怒,是他积淀已久内心情感的全部发泄(播放高潮及过渡句)
然而苦难生活也磨练了阿炳倔强刚毅的个性: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黑暗现实挑战。g、乐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音乐中还有一个更为深情、细腻的尾声,让我们一起倾听主题的最后重现(播放尾声音乐)意犹未尽的尾声给了我们怎样的遐想?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刘天华、闵惠芬的图片和有关资料
1.了解江苏二胡演奏家——刘天华
2.欣赏有关的二胡曲目——《光明行》、《空山鸟语》片断音乐
师:《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情调及二胡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五篇:《八音之乐》教学设计 2
《八音和鸣》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八音、音乐故事、民族乐器听辨与乐曲欣赏。2.音乐知识方面讲解八音和八音代表的乐器,音乐表现上听辨乐器的音色。“音乐故事”栏目中,结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欣赏笛子独奏《姑苏行》二胡独奏《光明行》。3.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上册中的“华夏古韵”相呼应,是为学生了解民族乐器及民族乐曲而设立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比较缺乏,现在学生普遍偏爱流行音乐。2.七年级上册《华夏古韵》的学习,学生对古代乐器有一些解和认识。欣赏课学生活动一般比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我变换教学手段,在欣赏中也让学生动起来,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从直观感官上吸引学生,用问答、讲故事、视频、视唱、竖笛吹奏、律动表演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意图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
3.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的一个困难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是欣赏课,视频播放、听赏的乐曲和展示的乐器图片较多,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八音知识,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代八音分类及代表乐器。2.学生通过《十面埋伏》中的音乐故事《楚汉之战》,了解《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及创作背景,能分析《十面埋伏》及它的情绪、场面,能复述《楚汉之战》的故事。3.学生能听辨出欣赏曲目中演奏乐器的音色。
4.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学生能视唱《姑苏行》的主旋律,能用竖笛吹奏《姑苏行》的主旋律。能随《光明行》的音乐做律动表演。5.学生了解现代民族乐器的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音乐与视频欣赏的形式,问答、听辨音色让学生了解古代民族乐器八音分类。
2.能听辨出欣赏曲目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听赏、视唱、竖笛演奏、表演等形式了解《姑苏行》《光明行》的演奏形式、分析乐曲的风格特征。3.了解现代的民族乐器分类。4.用听辨音色的方法贯穿本课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更加热爱中华民族,更多关注八音之乐、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八音分类及代表乐器,能准确听辨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的音色。
难点:体会以上各乐器在表现音乐风格时的作用。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策略:
1.通过视听练习使学生认识民族乐队及乐器,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2.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的音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同音乐体裁及特点。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这样四句诗来形容一件乐器的音色之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乐器的音色?(生答:琵琶)你还知道那些民族民间乐器?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八音,用课件简介“八音”并及它们的音色。2.新授 :八音和鸣
教师活动:
(1)讲解八音的由来,出示八音代表乐器图片、听辨乐器音乐,(2)讲解八音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乐器的制作材料和代表乐器的音色。
学生活动:
(1)问答法回答古代八音代表乐器的制作材料和乐器名称,同时听辨乐器的音色。
【设计意图】:八音的知识贯穿本课的始终,这里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抢答法,视听法,让学生掌握八音的知识点。3.听赏: 《十面埋伏》及音乐故事《楚汉之战》
教师活动:
(1)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属于八音分类的哪一类?(2)注意聆听琵琶的音色,观看琵琶的演奏方法,分析《十面埋伏》的情绪 展现了怎样的场面?
(3)听赏讲解“楚汉之战”的故事。
学生活动:
(1)回答乐曲是用琵琶演奏的属于古代八音分类:丝类
(2)聆听琵琶的音色,观看琵琶的演奏方法。
(3)《十面埋伏》是一首充斥着金戈铁马肃杀之声的古代武战场的场面。
(4)复述“楚汉之战”的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巩固八音分类中代表乐器的听辨,听赏《十面埋伏》的音乐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因实史创作产生的《十面埋伏》这首经典古曲,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音乐与朗诵的艺术魅力,展现了音乐与文学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我国古典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视频欣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本课的重点之一。
4.欣赏:《姑苏行》 教师活动:
(1)《姑苏行》的曲作者江先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属
于八音分类的哪一类?(2)请学生分析《姑苏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完整的聆听乐曲在你心中展现怎样的画面 ?(3)请学生视唱并吹奏《姑苏行》的主旋律。
学生活动:
(1)回答《姑苏行》的演奏乐器笛子是属于八音分类:竹类(2)《姑苏行》的风格婉转悠扬,犹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画。(3)视唱《姑苏行》的旋律。(4)竖笛吹奏《姑苏行》的旋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辨音色了解笛子的音色,逐步培养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视频让学生了解笛子的演奏方法,用视唱、吹奏本曲让学生熟悉《姑苏行》的主旋律,并能喜欢民族音乐,《姑苏行》犹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画,它展现音乐与美术的联系,体现学科整合。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美术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音中有画、画中有音!5.欣赏《光明行》
教师活动:
(1)《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属于八音分类的哪一类?(2)《光明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3)注意聆听二胡的音色,观看二胡的演奏方法。
(4)聆听《光明行》请学生做律动表演。
学生活动:
(1)回答光明行的演奏乐器二胡是由八音分类:丝类(2)认真聆听二胡的音色,观看二胡的演奏方法。(3)回答《光明行》的风格特点是进行曲风格。
(4)聆听《光明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踏脚、击掌,走步的等形式做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刘天华在1931年创作的《光明行》,作品展现探索者在黑暗中探求光明,坚信光明一定会在前方,律动表演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能亲身体验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我更希望同学们今后遇到挫折困难时,都能做一位光明的行者!6.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
讲解现代我们把中华民族乐器分为四类: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学生活动:
分类说出各类代表乐器的名称。
【设计意图】:古人对于乐器的分类是有局限性的,现在我们的民族乐器更为科学的分类囊括了所有的民族乐器,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八音分类,更要了解现代的民族乐器分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7.巩固八音:
教师活动:
播放八音和鸣《楚商》的视频,请学生说出是八音中哪一类乐器在演
奏?
学生活动:
说出是八音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中的哪乐器的
五、课堂小结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远古的八音乐器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它悠扬的旋律就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离我很近很近,同学们:让我们拉紧音乐的手,更多的关注八音之乐,更多的关注我们的民族音乐 ,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吧!
六、板书设计
八音和鸣
欣赏:《十面埋伏》
创作背景+乐曲特点+主题旋律
《姑苏行》 《光明行》
七、作业布置
学习了《八音和鸣》,谈谈你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八
八、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除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过程和方法外,整合是音乐教育体现其艺术性,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与各个学科、各个文化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上,我充分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原则,灵活地把音乐与文学、绘画、信息技术等融会贯通起来,浅化难点,启发想象,激发情感,把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交给学生,以他山之石攻玉,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感情,促进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