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

时间:2019-05-12 19:1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

第一篇: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

议论文中素材的运用(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养成积累、梳理素材的好习惯。2.学会多角度运用素材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高考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①从各科教材中。

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

③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④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⑤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处。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二、素材分类

1.哲理故事:指一些寓含了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如龟兔赛跑、坐井观天、和尚挑水等

2.历史典型:指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如霸王别姬、苏武牧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陆游、谭嗣同、鲁迅、毛泽东、爱迪生、贝多芬、梵高等 3.现实典型: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 如2014感动中国人物、“西单女孩”走上春晚舞台、“路灯下写作业女孩”感动山城、“绿色”“低碳”等等

三、怎么运用有限的素材?

技法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在写作中可以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课文中一致。

【例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直接引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技法二】同质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

能有效的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同质素材叠加使用,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霸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同质叠加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思考:下面议论文片断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1、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他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

排比列举。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迈慷慨的双翼去飞翔”主题时这样写:“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

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有一点要注意,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

3、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妙用设问。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效果。技法三:异质对比

异质对比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这个素材从单个上论证中心很单薄,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反向联系,找到与素材内容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异质素材对比使用,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进行组合,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互为映衬。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将对比引向深入,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

1、“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从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这位学生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

2、“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雾中,依稀看见一叶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楚相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脸上挂着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并且当官也不是自己所长,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走适合自己的路,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

合理演绎。有很多素材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对这些素材,我们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合理演绎,以表述文章的观点。例如庄子,他的故事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 ”等,我们可以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这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演绎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

◆◆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

同是一个材料《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对这则材料你能获得哪些观点(感悟)?

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位卑末敢忘忧国

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论点不同,你怎么“拉”?怎么“靠”?

思考讨论:下列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分别是什么?

①“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观点: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契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 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 ’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观点:位卑末敢忘忧国。

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拉靠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怎么拉?怎么靠?”步骤: ①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

②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③“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第二篇: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

议论文中素材的运用(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养成积累、梳理素材的好习惯。2.学会多角度运用素材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高考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①从各科教材中。

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

③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④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⑤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处。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二、素材分类

1.哲理故事:指一些寓含了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如龟兔赛跑、坐井观天、和尚挑水等

2.历史典型:指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如霸王别姬、苏武牧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陆游、谭嗣同、鲁迅、毛泽东、爱迪生、贝多芬、梵高等 3.现实典型: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 如2010感动中国人物、“西单女孩”走上春晚舞台、“路灯下写作业女孩”感动山城、“绿色”“低碳”等等

三、怎么运用有限的素材?

(1)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

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语言一旦亮起来,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众不同。

思考:下面议论文片断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1、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他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排比列举。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迈慷慨的双翼去飞翔”主题时这样写:“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

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有一点要注意,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

3、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这样写道:“短跑冠军,兔子莫属,为避狼追,强学游泳,重短轻长,此路不行。小溪没有大海的伟岸雄壮,但它发挥出自己清秀灵动的特长,谱出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但它发挥特长演绎了傲雪的经历;由此而悟,扬长避短。”(2009考生优秀作文《扬长避短》)

参差句式。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这样,文章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

4、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妙用设问。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效果。

(2)把素材运用得与众不同

上面几种方法能够把素材用准、用好,但我们还要对素材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做出个性化的分析,使其与众不同。思考:下列片断各从哪些方面做出了个性化分析?

1、“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从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这位学生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

2、“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雾中,依稀看见一叶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楚相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脸上挂着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并且当官也不是自己所长,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走适合自己的路,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

合理演绎。有很多素材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对这些素材,我们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合理演绎,以表述文章的观点。例如庄子,他的故事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 ”等,我们可以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这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演绎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

3、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现有两种分析:

①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篇巨制。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

②面对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他敢在众口一词的局面下讲出真话,刘彻震怒了,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多角度审视、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内涵,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写出个性化的材料。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同一个素材是可以多角度分析的。◆◆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

同是一个材料《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对这则材料你能获得哪些观点(感悟)? 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位卑末敢忘忧国

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论点不同,你怎么“拉”?怎么“靠”?

思考讨论:下列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分别是什么?

①“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观点: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契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 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 ’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观点:位卑末敢忘忧国。

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拉靠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怎么拉?怎么靠?”步骤: ①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②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③“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四、看看本班同学素材运用得怎样,不足之处请修改。

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为人处事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创造温馨的生活。因为感恩,葛优在20年后仍给帮助他的米家山导演发送温暖的短信;凭借感恩,大学生胡蓓蕾搭载25辆顺风车回家;有了感恩,海尔·格布雷西拉西耶感激贫穷,成为一位跑步将军。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拥有感恩的心。2011年初,“常回家看看”拟被列入法律。这一举动令人忧思。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常回家看看应该是每个人的感恩之举。乌鸦反哺,我们应该用感恩的水浇灌幸福之花。(张 莹)

2、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偶像,他们给与我们温暖、前行的动力,选择一个真正值得我们崇拜、仰慕的人作为偶像也是很必要的。将唐骏作为偶像,得到的只会是众人的唾弃;将张悟本作为偶像得到是人们的反感;将超女王贝作为偶像,一味追求美丽,最终却失去可贵的生命。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要选择正确的偶像。将菜贩陈树菊作为我们的偶像,学习她的无私、舍己为人,激励自己献出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将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中的曾女士作为我们的偶像,学习她危难中的从容不迫、急中生智。将“孔雀男”作为我们的偶像,感受他对瘫痪妻子的真性情,对他人付出真心,体现温情。我们选择了正确的偶像,感受他们焕发的光彩,追随他们、学习他们,必将有所得,从而使自己的心智成熟,人格更加具有魅力。(樊 晨)

3、道德责任是人类的精神长城。而在这个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冷漠的人,令人心寒的事。三岁女童董心怡在父亲高位截瘫后,不顾别人的冷眼旁观,毅然担负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三岁的女孩,在别人漠不关心下,用她幼小的心灵擎起了道德的高度。当一位83岁的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时,围观的人竟无人出手相救,最终老人没有了呼吸„„是什么让人们如此无情?道德沦丧?良知沦丧?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传统道德需要回归,现代人需要传统道德来铸造新时代的精神长城,我们需要重塑道德!(黄 静)

五、学以致用

以“奇迹”为论点中心词,采撷素材完成一个议论文基本段。

第三篇: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素材

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素材

一、学会分析,吃透含义,要给素材定性

对一名学生来讲,要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是素材的积累,不断地有新的鲜活的素材补给,能够化为自己的学识见解。而有了这些素材之后,重点在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文章中的效用,正确理解写作素材的意义。素材本身无所谓优与劣,如矿山中的各类矿物质,主要看你的利用提炼的目的,所以先要对自己掌握的素材的内涵分析理解透彻。有些素材含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如预先不加以深入推究,在使用时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拿历史材料中著名的有关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素材来说,我们知道十二月党人进行的是一场为推翻沙俄制度的贵族革命,他们的革命是为了推翻黑暗旧制度,为了广大底层群众的利益;他们革命甚至与自己的阶级利益决裂、对抗,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族,其行为完全不同于后来的十月革命中的工人阶级革命,也不同于中国农民起义或无产阶级工农革命。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准确运用。但有的学生作文中把这一素材运用到论证人民推动历史发展,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议论内容中,我想这是很不恰当的。而把十二月党人的材料运用到对人的高贵精神讴歌,人敢于冲破重重思想束缚,敢于解放自己一类的主题内容中则比较妥帖,也可以运用到对真正的爱的歌颂中。如我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也选取运用了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事迹素材。她写道:“这些有着高贵血统的流光溢彩的女性,她们有水一般的柔美,水一般的温情,但在这玫瑰花丛中孕育起来的柔弱的身体中却蕴涵着坚韧的生命意志。这已不只是爱情的力量,而是来自女性生命中潜在的善良,对苦难者同情,对黑暗反抗的伟力,这其实就是水的本质。”

一篇议论文像这样的有思想内涵的素材的应用,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加深文章的精神内涵。但在这次作文中,她把水和女子的生命结合起来写,只是简单地理解为韧性、勇敢,把它同中国革命中的女性英雄秋瑾、江姐、刘胡兰、赵一曼等放在一起,认为她们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这从表面来看似也可以,但仔细辨析也不妥帖。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并不是怀有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思想与信念,她们也不是一般的英勇奋斗者,她们是站在她们的斗争着牺牲着的亲爱的丈夫爱人的背后,送他们走向绞刑架,陪伴他们走向西伯利亚,是他们丈夫爱人精神信仰的支持者,以她们高贵美丽又广阔的胸怀在承担着厄运灾难。

另外,有的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提升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常常会引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类的材料,如儒道释、孔孟老庄、仁德礼教、黄老哲学、篆隶行楷、阴阳太极等,这当然是很好的写作文化素材,但这类素材大都博大精深、内涵丰厚,对其文化内涵要恰当把握,在一篇文章中引入尤要慎重。我常看到学生在作文中把《六祖坛经》当做道家来说,把《禅说》说成是佛教作品,把诸葛亮《诫子书》理解成学习才能的要义等,又把庄子孤独感与反叛精神理解成人生的励志精神。如有学生这样写:

两千多年前的耶稣知道有人要陷害他,没有像屈原那样惶惶然去自沉汨罗江,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去桃花源做隐士,也没有像文天祥那样血洒刑场而殉大宋皇朝,他超越人类的一切,超越人类的所有苦难,因为他心中装有祖国与人民,以身殉自己以普度众生的理想。

这种文字看似旁征博引,很大气地引用了一系列思想文化类素材,但其实是一知半解。把耶稣同屈原等比较,这本身就是牵强可笑的,尤其不太了解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而随意地把耶稣当做好像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人一样来写,后面还同佛教知识混淆。这样的运用不是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而是滥用素材。

二、体味多元,注重选取,素材可一料多用

一个好的素材其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厚的,它所蕴涵的常常不只是一个人、一件事本身,其中往往可以读到由此想开去的思想情感、政治文化、历史哲理等等。我常给我的学生介绍中国民国以来的一些思想文化名人,如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顾准等。如讲当代思想家

顾准,他曾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种种虐待死于牢狱,而他身处困境却一直坚持思想探求,坚守自己的人格信念,被誉为是“拆下肋骨当火把,烧穿黑森林的思想先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学生比较感兴趣,他们从材料中读出不同的感受,提炼出各自理解的意义,并在不同的话题中从各自的角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其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提升,达到了较好的论证效果。

我在2010届高三学生中布置“发现”的命题作文,黄梦同学在《发现的力量》一文中,从发现的角度突出顾准思想的敏锐,在文革狂热中发现潜伏着的灾难与危机,把一个遗世独立、无所畏惧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出来。他写道:

“发现”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十年“文革”中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顾准,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在一种狂热的“革命”状态里,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一切背后潜伏着灾难与危机。他以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真诚与良知,凭着一个金融专家的敏锐与才华,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生命的危险,坚持探究西方文化经济发展规律,为中国的强大与发展,为民族的未来而不息地思考呐喊,最后被极左思潮迫害,在忧郁与孤独中死去。他的“发现”是一种人类的理性呼唤,一种血泪的控诉。只是中国这种敢于去“发现”的知识分子太少,声音太微弱。今天的中国也需要发现,在一片莺歌燕舞中去发现我们的不足与缺陷,在一片叫好声中去发现其遗留的种种,这样的民族才是一个清醒的民族,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

三、贴着行文,顺着思想,素材运用不死搬硬套

上面这个文章片段没有死板地搬用素材,而是活用了,把素材融化在自己的话语中,同自己作文的思考方向、议论角度与中心和谐地结合,读来没有一般学生把素材与自己文章的论述隔开的毛病。

现在我们老师对学生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中动不动屈原李白苏轼等一类情况颇有看法,称之为“伪崇高”“伪文化”“伪思想”等,因为这些文章中的素材往往不是来自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而是靠死记硬背硬塞到文章中的。这已经引起高考作文复习中许多师生的关注,我们也强调多用现实生活素材,所以学生也小心翼翼不太敢用。对此,我想,若能够对素材有真正的理解感受还是可以大胆使用,不必忌讳。

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是以“差别”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学生诸思怡在《拉近人性的距离》一文中用了“二战时期,一群德国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游众,引起了许多群众围观”的素材。诸思怡同学用得比较自由灵活,文章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已经较好地把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辨之中,使文章角度独到,较有深意。这种对素材的处理方法比较常见,但素材运用时论述性内容很重要。前面的论述要作好必要的铺垫,为下面素材的引入提供有效的语言环境,使接着的材料引出显得自然。诸思怡同学这样写道:

人性的距离有多远,谁也说不清,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人性确实有距离,且其差别之远,发人深思,甚至令人震撼。

二战时期,一群德国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游众,引起了许多群众的围观。他们大多是些妇女,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女,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家园从此颠沛流离。然而,这时有女人冲进了围观的人群,将手帕中包着的一块黑色的面包塞给了一位即将因虚弱而倒下的士兵。接着,有更多的妇女也跟着这样做。

我为此而震撼,不为别的,就为这莫斯科人民善良的包容的纯洁的人性。我想他们不是已经忘记德军所做的一切罪恶,只是把眼前的已经放下武器的他们,当成了人,一群饥寒交迫的可怜的人,从而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作者叶天图科基说:“这时候,敌人已不是敌人,他们成为了人。”

这种将敌人当成“人”的包容精神多么的难得呀,这个伟大的民族着实让我敬仰。然而,就在仰头对着其他民族佩服得不能自已的同时,我不由自主地又想到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身边,一个堪称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伟大的民族,却常常有着一张张冷漠无情的脸。本文的第一段话切入较独到,扣住话题“距离”直入中心,接着的素材运用紧扣前面提出的中心观点的阐发与支撑,素材之后又扣住中心进行阐述,看似一般的介绍评说,关于敌人与人的论述中其实已经深入了一步,使上面的观点得以强化深入。虽然这个素材运用不像上文有关顾准的片段那样融合在自己的论述中,而是整段出现的,但由于论述语言环境结构安排得合理妥帖,没有孤立地使用素材,突出了论据在论证时的力量,语言的表述效果较好。素材的运用能够贴着自己的文脉,顺着自己的思想,不死搬硬套。

第四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的运用技巧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的运用技巧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以便给备考作文的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1.凝缩素材,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015年高考湖南佳作《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却只攫取了人物“自我修行,成就美德”的一面,从而论证“人,只有自我修行,提升道德,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由笔尖到人心,一脉相承,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如诗仙者,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后主者,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如马尔克斯,孤独哲思。

――2015年高考浙江佳作《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就是将两个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映衬,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种种,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2015年高考广东佳作《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创新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剪辑组合。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一个小标题,或不设小标题,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组合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取相似素材组合,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异中求同,异中求新,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 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早已凿沉了;铁锅,早已砸烂了;粮草,早已告急了;退路,早已没有了。他知道,此时此刻,只要有一丝的顾虑,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战马哀鸣。流血漂橹,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环视战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

乌 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疲惫的身躯,迟钝的乌骓,乌江畔,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他神情凝重。

“霸王,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以霸王的声望,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我率八千江东子弟,推翻暴秦,是何等的豪气!如今,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一个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岸边,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 阳

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第一组镜头是“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上下文无须过渡,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拓宽深度。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其他例为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的物欲,逼迫自己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2015年高考山东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画龙点睛。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我们会发现,名言精炼,歌词新鲜,俗语流行,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有对风花雪月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2015年高考上海佳作《刚柔相济》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辛稼轩的诗句,引用了龙应台的名句,也引用了梁晓声的名言,一齐来论证“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些名言的引用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第五篇: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仿写·分析·升华

——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我们知道,议论文写作,最基础的就是材料,而材料源自于我们平时的日积月累。可是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使我们很难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解决作文素材贫乏的问题呢?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并非都那么的新颖独特,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下面让我们看一段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段。

二、佳作展示

不要因为好看,而买一双小鞋,委屈了你的脚,还怎么行万里路?不要因为美丽而负担一生的幸福,委屈了你,该怎样活下去?钻石项链固然美丽,它就如天空中闪亮的星辰,处在该处的位置才会美丽。可怜的玛蒂尔德,为什么要做别人呢?你就是你,不是贵妇人,也不是俏公主,你应做一个朴实的家庭主妇,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无畏的挣扎,在你脸上狠狠刻下一笔,美丽容颜逝去了,如果选择做最好的自己,你也会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2009高考优秀作文《做最好的自己》

1、齐读下面这一段落。

2、写的好吗?这个材料出自于哪篇课文?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3、教师解读:

作者借马蒂尔德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从反面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人不要爱慕虚荣,不要一味追求享乐,而要坦然面对现实,做最好的最真实的自己。

三、素材的选择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运用好课本中的素材,同样可以把作文写的精彩。

其实,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让了解自我,怎样感悟自然,以及怎样认识社会。可以说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还不乏生动的故事及鲜活的人物。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我们就会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素材库。写作文时,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巧妙地把课文中的素材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我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语段:

【语段展示】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1、师朗读这个语段。

2、教师讲解:

这是节选自一篇议论文的一个段落,这一段作者列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磨难,能历练人生”这个观点。从选择材料的角度来说,贝多芬、司马迁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例子,似乎人人写作文时都用到过这些例子,久而久之不免让人感觉有些陈旧,甚至是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

3、接下来还是这个观点,下面大家从老师给列举出的这些课本的素材里,找出适合于这个观点的材料。(找一名同学回答,老师适当点评。)指导:不是每一则材料都适合这个观点。弱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找最适合这个观点的材料。

点评:大家找得都非常准确,如果把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文字,我相信你们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课本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四、素材的运用

1、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文段,大家看这个段落除了在材料的选取上有些陈旧之外,是否还缺点儿什么?(提问1—2个同学)

2、教师总结:

我们看,这一语段从结构上来说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材料,最后加上一句结论。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作为议论文除了要有观点,材料之外,还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在你选择的材料和观点之间要有分析性的语言。而绝不仅仅是把观点提出来,然后罗列一下材料就OK了。而这个段落其实就是在罗列材料。

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分析。分析是联系观点和材料之间的桥梁,也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有了分析,你的文章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才能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才能使你的文章走向“ 深刻”。可见,分析在议论文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一定不能单纯地罗列材料,而是在选择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老师告诉大家:观点╋材料==失败

观点╋材料╋分析==成功

3、加强记忆

为了使大家记忆深刻,我给大家总结了几句话:

议论文写作要注意,证明论点要有论据。论点论据要分析,细分析讲道理。作文成功属于你!

4、我们知道了,议论文不能缺少分析,那怎么分析呢?如何在观点和材料之间架起这道桥梁呢?其实分析材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的分析方法:(1)因果分析法

①大家用十秒钟再次阅读这段话。②教师分析:

通过再次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经告知我们了,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对于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却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从探究原因的角度来架起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这道桥梁。(也就是为什么能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③展示修改后的文段。修改后: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心灵,那是因为他能扼住命运的喉咙,顽强地抗拒厄运,才谱写出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④教师小结: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观点与材料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来进行分析,从而使内容逐步深化。

(2)假设分析法

①除了可以从因果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假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②展示修改后的文段。修改后: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心灵。如果他屈服于命运的压打,又怎能创造出那辉煌的人生乐章?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面对伤痛与屈辱,假如他没有刚毅如铁的意志,又怎能铸就那流芳百世的辉煌?一代体操王子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假使他心中没有“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又怎能开创出人生的另一片天空?磨难,是祸,也是福。是不幸,又是财富!③教师提示:

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五、练习与展示

1、布置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老师教给大家的两种常见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还是“磨难,能历练人生”这个观点,大家运用刚刚老师讲过的这两种分析方法,从课本中选取素材来仿写一段话。(全班分为两组,一组用因果分析法,一组用假设分析法,看哪一组写的快。两个例子即可。)

2、学生来读自己的文章,老师进行简单的点评。(每组2名同学)

3、老师展示下水作文。

磨难,能历练人生。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从此他便在那个荒芜的园子里思考着生命的意义。终于,他将写作与生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的思想,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心。是磨难让史铁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洗礼,真切地有了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即便是死也带着回家的温馨。那个在十年前常常为贫贱而满腹牢骚的玛蒂尔德,在经历了严峻生活的考验后,她已不再为自己的寒怆而自惭形秽,也不再为自己的贫穷而自怨自艾。假如没有经历磨难,她又怎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4、老师总结

老师只是给大家做个示范,一个段落是这样写,一片文章同样也是这样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尽量多运用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学们,运用好议论文材料的分析,我们就如同握着一把议论文写作的利刃,这是一把屠龙刀,也一把倚天剑。有了它,就可以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无穷威力,从而变得游刃有余。

六、拓展练习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每天清晨提前五分钟的闹铃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每次训练的提前热身,最后离场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每个空闲时刻的充分利用,毫不放过,是比别人多走一步。而这些,若想要长期坚持,就必须具备一份坚毅,一份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决心与恒心。而这每多走的一步,一旦积累起来,就能助你走向成功。

1、下面老师来给大家布置课后练习,这个语段,是广州一模标杆作文中的2号文。

2、教师指点:

大家看,这段话有观点、有例子、有分析、有结论,但是这个例子不够具体,给人的感觉说服力不强。所以大家从课本中选择材料分别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的方法写一个语段。还是这个观点。

3、教师下水作文展示

文一(因果分析法)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她一生中最奢侈的愿望。终生在黑暗无声中度过的海伦凯勒,无法感受阳光的明媚,无法体会大海的壮阔,也无法聆听音乐的美妙。然而,她却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学会了五种语言,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

正是因为海伦凯勒接受了命运的挑战,面对困境,她用坚持多走一步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用惊人的毅力驱散了生命的黑暗,因此她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坚持多走一步,生命因此而美丽。

文二(假设分析法)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或许是晚年的华罗庚对于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而这如果没有在人生中每个阶段都坚持多走一步的毅力又怎能实现?假如当年华罗庚在贫困中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哪还有后来那个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大家?假如当年华罗庚在左腿残疾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又怎能创作数学世界的辉煌?到达成功的彼岸,需要多走一步的决心;坚持多走一步,需要一份坚强的毅力。

下载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议论文素材运用与分析说理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运用得当才能让议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而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理性地展示自我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议论文写作在立意和论点非常明确、论据选......

    万能议论文素材(本站推荐)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 李白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红尘,走着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

    议论文素材集锦[合集]

    议论文素材集锦 国内部分: 1.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 2. 晋代著名书法家王曦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3.......

    议论文素材。

    No.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

    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素材 一.爱国 1.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科学家巴斯坚决退回德国波恩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学位证书,他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有他自己的祖国。 2.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跟德国......

    议论文素材大全

    议论文素材大全 涉及类别: 1.爱国 2.爱民 3.爱情 4.爱憎 5.博学 6.诚实 7.大度 8.淡泊 9.德养 10.读书11.刚正12.革新13.攻坚14.观察 15.恒心16.环保17.基础18.机遇19.家风......

    议论文素材大全

    议论文素材大全 1.爱国 2.爱民 3.爱情 4.爱憎 5.博学 6.诚实 7.大度 8.淡泊 9.德养 10.读书11.刚正12.革新13.攻坚14.观察 15.恒心16.环保17.基础18.机遇19.家风20.健身21......

    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素材 1、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