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我深受震撼。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一共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 “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第二篇: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原创: KetLune
前文
前一段时间在读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它是本涵盖范围广,引据权威且文字审慎的心理学入门书。
它主要内容涉及到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但主要是普通心理学。那什么是普通心理学呢?简单的说,就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基础和一般规律。像了解人类感觉,知觉,意识,记忆,人格,情绪,和动机这些概念,和它们的一般规律。它是心理学的基础,对未来接触不同解释心理学现象的理论有背景介绍,或说是基础概念科普的作用。对心理学入门的爱好者来说,也是本不错的心理学知识框架搭建的书。
以往我会在文章里简要介绍读的书的框架,但我发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书中逻辑的整理和对内容的记忆更为高效。我就都列入思维导图了。没用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整理一本书的框架和逻辑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比粗浅阅读一遍书籍,有着质一样的不同。在阅读时,当时能够理解书中内容,但这和在读完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输出书中的思想来比,是阅读深浅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读完的一些想法。
1.我们的意识有多大程度上是独立的?
我不惊讶有许多人是持有“灵肉”两分的观点去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想法,尤其是在文艺创作者中尤为兴盛。它们的标配总是会去认为,有个单独的灵魂,凌驾于自己的肉体之上。而体会这个灵魂的存在的方式,通常是出于“我”能够将我本身,和外部世界当作客体去认识,仿佛存在一个超脱自身的“我”.而在有了这个,仿佛对“肉体我”有控制感的“灵魂我”后,就会容易认为,作为客体的世界,包括身体,这些可以被当作认知客体的事物是外界。作为“主体”的“灵魂我”才是真正的“我”,它是没有束缚的,自由的存在。Ta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前进”方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观点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所讨论的“灵魂我”与我们的身体,特别是大脑活动是紧密相关联的。例如大脑额叶组织受到破环,可以使人人格变换。杏仁核的损伤能够导致人们失去辨别气愤或恐惧的情绪。当下在我们脑海中呈现的意识,是大脑生物化学的一种体现。而生物化学的原料和环境发生变化,将导致结果呈现在脑海中的意识的变化。
说两个生理状态影响意识的例子。
情绪和认知放松能够影响判断决策。对于我们在记忆提取时,当下所处的情绪状态会使你更容易去记起来那些处于当下情绪的回忆内容。这在我们日常做判断决策时,会影响到我们在作选择时如何去从记忆中提取记忆来支持某一项选择。除此之外,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大脑疲惫引起的“认知放松”,会让人们更容易做出原本理性的自我不会作出的非理性决策。
激素水平能够影响人类亲密活动模式。女性在经期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研究发现,女性在经期前后更偏好有“男子气概”的男性,对男性来说她们也更为吸引。此外她们对其他女性嫉妒心更强,性欲更强,也更容易出轨。性激素的高低水平,影响着女性的情绪状态,亲密活动模式。我们常常将喜欢与爱恋,默认为是灵魂我的权利。但心理学发现,喜欢与爱恋也受到非情境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认为人格性格是“灵魂我”的自有属性。然而许多心理学支持,它们更多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习得。也就是说,你认为你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是作为你一个个体独特的存在和体现,但实则更多的是在你这个历史环境成长下的孩子都共同存在的一个模式。(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们虽然分享着较高的环境相似性,但会因为早期的行为和其他因素从而在父母和社会处得到不同的评价反馈。)
确实,与别人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出生时会伴随着不同的出生气质:偏安静或活跃。但更多的是,成人时的人际关系交往和行为模式,受到原生家庭和周围社会环境对你的反馈形式的影响。父母对你幼时哭闹(对他们表示需要)是否能够及时反馈,和反馈是否细致温柔,会影响你是否能容易依赖信任别人。周围环境对你的评价反馈,特别是父母,对你形成一个你是否有价值,有能力,()或值得被爱(它们反映了自尊水平)的自我形象有莫大的影响。他们对你的反馈若是积极,我们更容易去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影响了你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有时觉得我们自己很勇敢,或胆怯,在面对一个困难或一个选择。好像勇敢和胆怯,是“我”的一种自然属性。实则你的这些应对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成人前环境的影响。许多选择,与其说是你自己作出的选择。不如说,是一个在你这种环境历史上成长的孩子,都会作出的同样选择。
因此,从意识与身体的紧密联系,和受意识指导的行为习惯受到历史环境的紧密影响这两点出发,我认为人们的意识是没有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自由,独立的。那么对我的启发一点就是,人类本身的身体规律,和环境对个人的推动或限制是巨大的。硬要与这两点对抗必定是要作出巨大牺牲的。就如同寒门学子高考上榜,底层阶级欲要跨越阶级。硬凭借“热情”,“刻苦”,“自律”等这些个体的意志努力,而没有从整体环境结构去思考问题,没有去审视行动策略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说是自欺或不太聪明的。(简单来说,拿学英语举例。刻苦背,充满热情的背单词,很棒,很累,和人沟通起来,效果还是很差。这和在国外生活学习英语,和在国内,但不断整理学习日常常用语句,语法,不断和英语母语者练习沟通,更正错误来比,效果是不一样的。)但许多时候这可能亦是个人无能为力的,很多时候人们也不知道自己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之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直到意识到巨大的差距时,却往往又只能通过认知失调的调节来安慰自己了。
2.知识理解和记忆
有时在我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学习一门学科的困难,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沟通传达之上,而非知识本身的复杂。当你在看一句话时,你可以理解每个单独的字,但可能你无法理解它所要传达的意思。常见的是,在看了以个名词概念的定义后,脑海中并没有对该名词形成一种“理解认识”的感觉。我觉得这常常是由于:
直接理解名词定义无法全面理解该名词。
名词概念除了在描述该事物之外,也在划清该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一个界限。即,只有符合这个定义范围的存在,才是这个事物。那么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是从了解它与它的定义所要区别的事物之间的差异中去认识的。单单从该词语的定义是无法理解的。
除此外,对语言的理解,需要依赖于适当的语境。
语言本身有意义,语言所传递的意义却是建立在说话者,与听者的共同或相似认知之上。“猫已抓到老鼠”,可以是以只猫将老鼠捕捉到。也可以是警察逮捕行动中将嫌疑犯逮捕后的语言代号。对语言的理解,要理解说话者所在的一个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在中文里,是苹果,英文里是apple.它对应的都只是“苹果”这个水果。对语境的限定,可以使得我们更容易去形成语言符号所象征了的更为准确的意义图像。许多对名词的限定词在每个人脑海中投射的图像不尽相同。例如一个红的苹果。每个人可能对红的程度认知不同。语词在脑海中对应的是该物的经验的图像的平均。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对知识的记忆,应该达到对知识的“复述”阶段,而非是仅仅对知识的“再认”.根据记忆在人脑海中存储的策略,一般我们可以通过a.复述,b.深度加工(涉及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来使得知识进入长期记忆。而相比不断“复述”,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最近的感受就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在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先梳理清大的逻辑框架,然后在每个框架下又有次一级的知识概念。这样的整理,可以从大到小,比较清楚的去理解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层级,也更容易于其所在层级周围的知识概念比对,去更好的理解一个点。
(图为,用思维导图制成的普通心理学内“学习”章节的知识要点)
第三篇:读心理学有感
读心理学有感1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心理学有感2
幸福,有人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把它写在书籍中。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曹校推荐给大家的就是这本-------《哈佛积极心理学》。
书中讲到,沙哈尔给哈佛学生的十条幸福忠告;讲到哈佛幸福课的四个目标;通往更快乐、更幸福的门径等等。其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仰望它,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以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的。如果一个人把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应当,那他就不会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感受幸福,会让自己与幸福的联系更紧密。当面对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清晨,当迎着第一缕阳光,迈着从容的脚步踏进校园时,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感受幸福校园
法国小说家雨果曾说过: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我们。”其实,教师的幸福有时就是一种感动,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你的内心改变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在美丽的校园里,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也为我们的校园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舞台,在电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游动的各种各样的鱼、25前的春秋时代的穿越、神话故事的美妙世界------这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悲伤,一起欢乐,弗洛姆曾说: “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中,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教师体验到了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从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获得职业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校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指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教师才会感悟到自己的价值,享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体味到对生活和事业的挚爱,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感受幸福,当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时,我们幸福;当和他们共享一本好书时,我们幸福;当看到他们犯错后不好意思低下头时,我们幸福;当接到教师节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绘制的贺卡时,我们幸福;当看到课堂上他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时,我们幸福;我们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让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读心理学有感3
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读心理学有感4
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联系到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学》就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更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实用性建议。
读心理学有感5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对于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惩罚之后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师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切记不可教条式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关键在于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这本书令我喜欢的原因是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而且充满着健康的气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观的情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经典之作。
读心理学有感6
早上一起来,拉开窗帘,让阳光充分地铺满整个房间。拿起昨天还没看完的书,顿时被这一篇《心理学家的实验》给吸引了。
《心理学家的实验》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家让三组人同时前往一个村庄,第一组人因为不知道路程,所以没有目标,一路上情绪都很低;第二组人虽然知道路程,但是旁边没有人告诉他们路程,情绪也很低;第三组人知道路程,旁边有里程碑记录,一共走了几公里。每走过一个里程碑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所以一路上欢声笑语,情绪高涨。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有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前进。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记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级。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当什么,下一周交上来给老师。我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因为我根本没思考过这件事。为此,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因为我一直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达成目标,比如你想买一辆车,买车就是目标,怎么买就是计划,行动起来就能实现。后来才觉得目标并没有这么简单,目标是一个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愿望,目标不一定要远大,它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标杆,每一次的目标都很简单,但又不是触手可及,这样你就会在满足中进步,且不会因为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后来,我为自己的学习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当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我会给自已再制定一个目标。到了年底,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是啊,生活需要目标,你有了目标之后就会有前进的方向,自然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读心理学有感7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8
说话是一门艺术,无论在生活或者职场中,言语总是会起主导作用,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与他人交流时,如何说话是相当关键的。读了这本书,感觉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觉自己是一个口才不佳的人,二则是一个无幽默感的人,三则是一个不会赞美的人。虽说这几项都是硬伤,但又一个说话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个懂得善于倾听的人,是一个不乱开玩笑性格较为严谨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的本领。”说话看是简单,但是要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话则不能不懂说话的心理学。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要和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与人真诚为第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真诚的用心对待,必然换取真诚的回报。第二,要微笑的面对对方,要懂得察言观色,重视对方的态度。第三、要学会赞美,虽然说赞美别人,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能够提高和润滑人际关系。第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与人交谈时,也需要学会做一个很好的听众,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才会觉得受到了尊敬,同时自己也会获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乱说、说话内容精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在于表达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一个实际传输。会说话的人,小则可以讨人喜欢,大则可以保身,成就大事业。而如果话未说好,小则树敌,大则会让工作毫无起色,让事业举步维艰。作为一名员工角色,在与同事说话中,个人理解最重要的.四点:第一,要多赞美员工,让员工充满自信心,让赞美声带动及感染每个人,通过赞美,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尊重。第二,要多听员工建议,多倾听员工的声音,这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这些声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动力。第三,要面带微笑,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内心深处的直接体现,面带微笑是促进同事关系的重要点。第四,说话要注重尺度,不能什么都随意说,不注重场合。并且无论是批评或者表扬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成长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个“诚”字。如何学说话,如何理解心理学,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说话是一个技巧,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
读心理学有感9
大学时期,曾经因为接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而有些着迷,一个不经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本名为《管理中的心理学》一书,顿时勾起了我翻阅的热情。
人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点,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轻易表露在外。想到这些,对本书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细细品读时,不禁让自己也身陷书中。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把为人、为管理者的心里状态分析得如此透彻,更是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工作者。读罢此书,感觉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工作者,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诉我们,无论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对工作要尽职尽责,要充满信心与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要做细、做扎实工作,要从小事开始干好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有谦虚的态度等等,这些既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内涵。工作就是赋予激情与充满信心,工作就是感恩与责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长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现出的自信、坚忍不拔以及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坚持。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现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与支持,无论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工作者,因为你在工作中都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与观众这两个角色之间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确地扮演好当前的角色。
看罢此书,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万事,最难读懂的就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平静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确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读心理学有感10
人,难以揣测,难以捉摸,可是,人也会时时露出破绽,这本书,就是看透别人,将各种各样的谎言暴露无遗,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难以揣测。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读懂人的心理,从面部特征、表情、手势、身体的移动、身体的距离、接触、姿势与服装,从而读懂人的心理的。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周围的`人们的感觉,思想与意图,让我们读懂他人的心思,人际交往更加的好。
人际交往,谁也不能说谁好谁不好,都是从起跑线开始,可是,当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就是比别人先跑出了几步,远远的甩开了别人,成为一名交际高手,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书共有大约130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名字都是令人惊叹的,比如:不把别人比下去,不被别人才下去;风光绝不可占尽,宜分他人一杯羹;适当的随声附和,让交流更加流畅……这些都是书中写到的,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看的很精彩。
现在的我们正是学习的时候,可学习并不是只是学书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识,在这段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是没有很快乐的,可是,当我们以后长大之后,也会像大人一样,知道读书是怎样的有用,所以,学习虽苦,但没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让未来的我们,被千万人崇拜吧!
读心理学有感11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许多理论。让我懂得了许多在社会中的处事与为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认真专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要想从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驶过错综复杂的险滩,寻找一个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我们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从而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使我们能在风云突变之际,能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们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扩展了很多知识,例如,它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许多理论,如归因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所谓的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就征对这些理论讲一下下我的感悟。
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该理论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动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弗里兹等人1971年等人叙述了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类型,一类是归因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另一类是进行了内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发生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毫无疑问有四种,一是努力,二是任务难度,三是运气,四是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说,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做出怎么样的归因时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假如一个人在考试或工作失败后,将其归因为内部原因的话,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当他做出这样的归因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会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的话,他就可以奋发图强来弥补过去的损失。他把原因归为外因的话,如果认为是题目难,那么他对此更加是无能为力,但如果归因为运气的话,他也许还会抱试试看的态度。但不管如何去归因,其归因的方式对归隐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久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自己失败或成功之后,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评价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更深层次得以提高和进步,否则就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相互作用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其中强化理论是我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拜恩和洛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惩罚,如批评、讽刺等等,那么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从而就会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从而就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所谓人际吸引了。反之,就会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那些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尽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理论,我们都不能只看到一个理论的方式,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做到多种的结合,人际关系才会更好。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这个理论涉及有关认知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风顺的日子少之又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学习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创作更好的业绩。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见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作用是多么的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圈,才能最终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读心理学有感12
快乐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好多人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趣?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快乐心理学》。我相信我一定会找到很多关于快乐的秘密。我做了如下的摘录。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就要忘我的`投入并且把这种快乐带给别人,以至于因为我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乐就像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落空;但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它反而会在你身上停留。
3、所谓的死胡同不过是一条街的拐角,走出这个拐角,又是一片海阔天空了。
4、快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掩,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5、不是世界亏欠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亏欠了自己因为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东西让自己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一天有24小时,在这24小时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分给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记留给自己10分钟用来发呆,用来放松,思考生活的真谛。
7、辩论是一时的,朋友却是永远的,花朵早晚都会凋谢,留下的余香却能长存心底。
9、快乐处世法——谦虚,不要吹嘘,对别人耐心一点,榜样胜过说教。
10、快乐就是抓住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未来的还在未来,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而现在的时光也如沙漏般一点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们现在人生里最黄金的时刻,你可能听腻了这句话: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但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烦恼,甚至疾病的困扰。但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还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当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当你把它捡起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乐只需一句话:活在当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那么你会发现,工作的效率会高起来,生活的节奏会慢下来,而你自己,会快乐起来!
读心理学有感13
每个人都有一种关爱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社会兴趣。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富有理解与同情他人的社会情感。人们通过心系他人,协同合作,奉献社会和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来体现社会兴趣。这种社会兴趣不仅包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兴趣,还包括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兴趣。
在读书会中,我们读到了超越自卑的四条路径,其中一条路径是社会利益型。它里边讲到拥有社会兴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生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生命中都需要面对三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为了共同发展,人如何与他人合作?表面看是说了发展与合作的问题,往更深一层看,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说到合作让我想到,在心世界社团举办的重走长征路团体活动中,是以小组的方式参加,我们土木学院有30人参加,将他们随机分组。有一个小组让我记忆深刻,这个小组五个人分别由路桥专业的两名男生和建工专业的三名男生组成,在此之前,他们彼此都不认识,却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诠释了合作的魅力。
合作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合作,学会合作能够提高我们的团结精神,能够使我们彼此信赖。“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鳄鱼和千鸟在合作,廉颇和蔺相如在合作,我们也要学会合作,合作才是力量。
人际关系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有积极的的人际关系。
正如书中所说到的那样,人际关系领域的积极超越意味着,不把他人视为竞争威胁或绊脚石,而是视为需要巧妙协同的伙伴,温暖善意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第四篇: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五篇:读心理学有感
读心理学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心理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心理学有感1说话是一门艺术,无论在生活或者职场中,言语总是会起主导作用,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与他人交流时,如何说话是相当关键的。读了这本书,感觉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觉自己是一个口才不佳的人,二则是一个无幽默感的人,三则是一个不会赞美的人。虽说这几项都是硬伤,但又一个说话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个懂得善于倾听的人,是一个不乱开玩笑性格较为严谨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的本领。”说话看是简单,但是要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话则不能不懂说话的心理学。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要和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与人真诚为第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真诚的用心对待,必然换取真诚的回报。第二,要微笑的面对对方,要懂得察言观色,重视对方的态度。第三、要学会赞美,虽然说赞美别人,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能够提高和润滑人际关系。第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与人交谈时,也需要学会做一个很好的听众,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才会觉得受到了尊敬,同时自己也会获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乱说、说话内容精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在于表达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一个实际传输。会说话的人,小则可以讨人喜欢,大则可以保身,成就大事业。而如果话未说好,小则树敌,大则会让工作毫无起色,让事业举步维艰。作为一名员工角色,在与同事说话中,个人理解最重要的四点:第一,要多赞美员工,让员工充满自信心,让赞美声带动及感染每个人,通过赞美,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尊重。第二,要多听员工建议,多倾听员工的声音,这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这些声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动力。第三,要面带微笑,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内心深处的直接体现,面带微笑是促进同事关系的重要点。第四,说话要注重尺度,不能什么都随意说,不注重场合。并且无论是批评或者表扬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成长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个“诚”字。如何学说话,如何理解心理学,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说话是一个技巧,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
读心理学有感2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则。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了个号码,然后将听筒附在耳边,我们会听到“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已经拨出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插进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当作科学小品来读,在书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各样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则: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3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心理学有感4如何借助肢体语言强化自身优雅的社会魅力,激起对方良好的社交心理反应,就需要我们完美的运用相关心理学的互动策略。在没有看过《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之前,我一直都不曾注意过,在社交活动中,往往人的一举手一抬足,都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印象。
读过之后,我才觉得受益匪浅,才深切的体会到,社交心理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般,人们都会说笑脸相迎,能够加多一点印象分,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握手,其实才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就如第一章印象整饰术:礼仪第一修炼中提到——“握手:传递手心的温暖与友好。握手已经是现在最通行的相见礼节,是表现友好的一种方式。与陌生人初次见面,人们大都会重视着装和微笑,但据调查指出,握手能够对人的第一印象起决定作用,因为人类能够对来自内在或者外在的刺激作出更强烈更敏锐的反应。
而握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两只手我在一起而已,同样也要讲究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握手的标准姿势:行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恢复原状。
握手的同时面带微笑,则更能让人更具魅力,微笑,也是一门艺术。而从微笑中,也能够分析在社交活动中的一些心理。书中提到:“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南希博士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百多名实验者看了一些表情各异的男性和女性的照片,之后让他们对这些表情和人物魅力进行评判。女性笑得更多,因为她们天生扮演着哺育者和安抚者的角色。
结果发现,没有面带微笑的女性大都被认为是心情不高兴,而男性表情严肃、面无微笑却被认为是比较有权威感。由此可见,女性生来就笑得更多,而且人们潜意识里要求她们笑得更多。要想和别人的交往有积极的效果,使自己更具魅力,女性应当笑得更多。”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打招呼才能为自己的谈吐加分、如何坐立行走才能展示优雅、如何恰当装饰才能让仪容赏心悦目等等;以及通过怎样的身体语言来恰到好处的传递情感……
由此也可见,社交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与心理学紧紧挂钩。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只有很好的学会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从社交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出发,完美地引用社交礼仪心理学,恰到好处的借助身体语言等相关心理学互动策略,才能够更好的展示自身魅力,在社交活动中,愉悦自己,也愉悦他人……
读心理学有感5人,难以揣测,难以捉摸,可是,人也会时时露出破绽,这本书,就是看透别人,将各种各样的谎言暴露无遗,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难以揣测。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读懂人的心理,从面部特征、表情、手势、身体的移动、身体的距离、接触、姿势与服装,从而读懂人的心理的。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周围的人们的感觉,思想与意图,让我们读懂他人的心思,人际交往更加的好。
人际交往,谁也不能说谁好谁不好,都是从起跑线开始,可是,当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就是比别人先跑出了几步,远远的甩开了别人,成为一名交际高手,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书共有大约130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名字都是令人惊叹的,比如:不把别人比下去,不被别人才下去;风光绝不可占尽,宜分他人一杯羹;适当的随声附和,让交流更加流畅……这些都是书中写到的,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看的很精彩。
现在的我们正是学习的时候,可学习并不是只是学书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识,在这段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是没有很快乐的,可是,当我们以后长大之后,也会像大人一样,知道读书是怎样的有用,所以,学习虽苦,但没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让未来的我们,被千万人崇拜吧!
读心理学有感6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许多理论。让我懂得了许多在社会中的处事与为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认真专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要想从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驶过错综复杂的险滩,寻找一个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我们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从而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使我们能在风云突变之际,能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
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们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扩展了很多知识,例如,它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许多理论,如归因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所谓的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就征对这些理论讲一下下我的感悟。
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该理论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动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弗里兹等人1971年等人叙述了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类型,一类是归因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另一类是进行了内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发生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毫无疑问有四种,一是努力,二是任务难度,三是运气,四是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说,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做出怎么样的归因时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假如一个人在考试或工作失败后,将其归因为内部原因的话,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当他做出这样的归因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会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的话,他就可以奋发图强来弥补过去的损
失。他把原因归为外因的话,如果认为是题目难,那么他对此更加是无能为力,但如果归因为运气的话,他也许还会抱试试看的态度。但不管如何去归因,其归因的方式对归隐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久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自己失败或成功之后,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评价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更深层次得以提高和进步,否则就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相互作用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其中强化理论是我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拜恩和洛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惩罚,如批评、讽刺等等,那么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从而就会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从而就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所谓人际吸引了。反之,就会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那些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尽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理论,我们都不能只看到一个理论的方式,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做到多种的结合,人际关系才会更好。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这个理论涉及有关认知元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风顺的日子少之又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学习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创作更好的业绩。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见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作用是多么的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圈,才能最终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读心理学有感7每个人都有一种关爱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社会兴趣。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富有理解与同情他人的社会情感。人们通过心系他人,协同合作,奉献社会和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来体现社会兴趣。这种社会兴趣不仅包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兴趣,还包括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兴趣。
在读书会中,我们读到了超越自卑的四条路径,其中一条路径是社会利益型。它里边讲到拥有社会兴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生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生命中都需要面对三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为了共同发展,人如何与他人合作?表面看是说了发展与合作的问题,往更深一层看,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说到合作让我想到,在心世界社团举办的重走长征路团体活动中,是以小组的方式参加,我们土木学院有30人参加,将他们随机分组。有一个小组让我记忆深刻,这个小组五个人分别由路桥专业的两名男生和建工专业的三名男生组成,在此之前,他们彼此都不认识,却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诠释了合作的魅力。
合作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合作,学会合作能够提高我们的团结精神,能够使我们彼此信赖。“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 鳄鱼和千鸟在合作,廉颇和蔺相如在合作,我们也要学会合作,合作才是力量。
人际关系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有积极的的人际关系。
正如书中所说到的那样,人际关系领域的积极超越意味着,不把他人视为竞争威胁或绊脚石,而是视为需要巧妙协同的伙伴,温暖善意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读心理学有感8大学时期,曾经因为接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而有些着迷,一个不经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本名为《管理中的心理学》一书,顿时勾起了我翻阅的热情。
人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点,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轻易表露在外。想到这些,对本书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细细品读时,不禁让自己也身陷书中。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把为人、为管理者的心里状态分析得如此透彻,更是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工作者。读罢此书,感觉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工作者,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诉我们,无论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对工作要尽职尽责,要充满信心与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要做细、做扎实工作,要从小事开始干好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有谦虚的态度等等,这些既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内涵。工作就是赋予激情与充满信心,工作就是感恩与责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长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现出的自信、坚忍不拔以及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坚持。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现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与支持,无论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一
个工作者,因为你在工作中都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与观众这两个角色之间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确地扮演好当前的角色。
看罢此书,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万事,最难读懂的就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平静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确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读心理学有感9或许是在学校兼任了心理咨询师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心理活动、行为活动会特别好奇,也会特别想要研读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在家乡温暖的闲暇时光,拿起刚买的《怪诞心理学》开始细细品读。
《怪诞心理学》,英文书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译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誉为“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头衔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个人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
书中通过一些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来很诡异、荒诞,但却很无聊的小实验,从而剖析出一个个你可能比较关心的心理现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书中第二章节的标题,整本书,最触动我个人的也是这句话,讲述的是撒谎与欺骗的心理学观点。比如,如果一个说谎者信誓旦旦,又冷静又沉着,那应该怎样发现破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怀斯曼仔细研究了说谎者与真话者的区别,并得出一个另类的结论,判断是否说谎的标准并不在于说谎者的行为举止,而在于遣词造句。怀斯曼发现,说谎者的话往往没有真话者那么多,提供的细节更少。原因可能在于,外在的行为举止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词造句和说话方式则要困难的多。
阅读时我不禁和孩子们的某些言行对上了号,我任教的班上有个聪明却很调皮的小男孩,成绩异常优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课前,我收到学习委员递上的一张记录条,纸张上工工整整的写了“李德余未交作业”,在询问他的过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转,讲话支支吾吾,毫无逻辑,经反复询问,可爱的孩子满脸通红,小手攥紧,这些种种表现都表明他在说谎,经过我耐心开导,问清不交作业的原因,并让他利用学习时间补上,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要勇于承认并改正。
谎言更多是通过语言来判断,因为语言的逻辑层次高,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即时控制力不如对于自己的表情来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诉我们,当你选择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没有关系了,以至于当真相被披露的时候人们更加无法相信。毕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们才要培养自己判断真相的能力与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这本书,对于它,我无法给予出好与坏的评价,但却有它独特的说不出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一些你闻所未闻的知识,还可以改变你无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于谎言的识别,还是有关世界上为何有那么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讪之词和征友广告,在这本书里都被讨论得淋漓尽致。这其实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吧!
读心理学有感10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读心理学有感11话说在一个繁华的闹市区,有两家小吃部南方的那家,在主顾要粥的时候,总是问:“打上几个鸡蛋啊?”
北面的那家,在主顾要粥的时候,总是问:“要不要打上鸡蛋啊?”
结果,两家卖掉鸡蛋的数量是纷歧样的,南面的那家一天总比北面的那家多卖几十个鸡蛋,仅此一项,利润也就有了差距。
两家小吃部异样是卖粥,卖鸡蛋,但在营销心理学的使用上分出了高下。南面的小吃部给主顾的意念是至少要打上一个鸡蛋。而北面的小吃部给主顾的意念是要不要鸡蛋随主顾心意,一些不爱吃鸡蛋的大概不太饿的主顾就不要鸡蛋了。在心理学上,这叫心理暗示,其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随着企业营销的当代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家积极地使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富厚营销盘算和营销技巧,收到了精良的结果,使当代企业营销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著名的通用集团公司有一次招聘中层领导,没有稽核经济学、管理学、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而是给了一部莎士比亚的剧作,让每个应聘者写一篇读后感。主考官以为,对付这些学子来说,专业知识已经是“小儿科”了,而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领悟却要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不用一番心思是不行的。
不足为奇,一位集团公司总裁到一茶室小坐,茶室老板一见是大总裁驾到,就派去了自己的业务司理前往服务。业务司理先给主人斟上了一杯稍凉的茶,总裁喝了。业务司理又斟上一杯稍热的茶,总裁逐步地喝了。业务司理再斟上一杯热茶,总裁不克不及顿时喝了,就与业务司理闲聊起来。
总裁问:“您斟的这杯茶,为什么热凉纷歧样呢?”
那位司理文质彬彬,逐步说道:“您刚来时,口是渴的,以是第一杯是稍凉的茶,为您解渴。您喝了第一杯之后,就不那么口渴了,第二杯茶稍热一些,让您逐步地喝。喝了第二杯茶后,您就不是多渴了,以是给您斟上的第三杯是热茶,为您提供足够的聊地利间。”
结果,两家卖掉鸡蛋的数量是纷歧样的,南面的那家一天总比北面的那家多卖几十个鸡蛋,仅此一项,利润也就有了差距。
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营销心理学,对本身的发展,以及对企业管理和营销,其作用是不问可知的。
总裁有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看到业务司理精深的武艺,对事情过细入微的体悟,心理学的灵活运用,非常佩服,并动了心,说道:“我那边正需要一名副总裁,年薪三十万,不知您意下如何?”那位业务司理笑了笑,挺了挺身子,说:“我肯定会做得更好!”
读心理学有感12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而人们面临的诸如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及恐惧、焦虑、抑郁、担忧、自卑等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凸显使人们的心理与身体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关注与了解我们自身的心理与心理学的知识是我们教师十分有必要的。寒假中我阅读了邢群麟、杨英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一书,收获与感悟良多。
读完《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让我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帮助我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意志。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别人的智能,影响是指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很少能被暗示者意识到。暗示分为他暗示与自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积极面为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服务。如我们早晨醒来由于睡眠不好而眼圈发黑、精神不振时,可以利用积极的自暗示一面,理智地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舒展舒展筋骨,做做操或跑跑步就会好的,这样就能振作精神、轻松、高兴地到学校工作了。
对于利用他暗示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日常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钦佩、信任、崇拜或喜欢的人的影响与暗示。这种他暗示让我们放弃了部分的自主判断,这可以使我们能够接受智者与旁者的指导,可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在一定程度是有适应意义的。这种他暗示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起到画龙点睛的积极暗示作用,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避免受人操纵、控制,成为别人或异端邪说的工具。
除了以上积极的心理暗示外,我还对书中的其他心理知识感触深刻。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如果过分地追求荣誉,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只有在挫折中感悟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于自强。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比较的尺度,要立足于健康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用心理学的知识不断调整我的心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一个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放下过去那日益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精力充沛地面对现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来,去开拓生命的新境界。
读心理学有感13这个学期,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仅仅把分数当做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老师要像警察,能发现学生变化的蛛丝马迹;老师要像良医,能够对症下药,医好学生的“顽疾”;老师要像慈母,用爱心对待每一位犯错误的学生。
三、要将教育学、心理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育学、心理学是每一个出身的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铁不成钢”,有可能恶语相加,有可能冷嘲热讽,以至于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会从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这一点出发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剑拔弩张、以血的教训换来我们深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呢?我想关键还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还这么不懂事。”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对待学生,我们要研究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共性,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来因材施教。
五、学习与劳动相结合。
也就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教给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不做无用功。既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个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力地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的应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心理学有感14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有些感触,其中有效教师的特征对自已触动很大。有效教师共有以下特征:精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耐心温和和蔼可亲;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活动多与学生讲话;不拖课;布置的作业不太多太难;有学问有幽默感等。对照周围的名师都有以上特征,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些感想。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要师德高尚,耐心温和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是师生,在课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才不会责骂训斥学生,才会耐心温和和蔼可亲有幽默感。比如课堂上有次学生睡着了,我把他叫醒,认真对他说“对不起,刚才上得不够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学会心一笑,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有次周六上午第四节学生疲劳课堂有些沉闷,我郑重其事要宣布一个好消息,学生们很期待,我说“再上一节课就要放学了”,如此等等我与学生们的关系很和谐。每节课下课时师生都感到有收获,心情愉快。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还要精通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好。教师知识广博,精通本门学科有关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资讯,教学基本功扎实,精通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规律,有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为学生考虑。上课的内容、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课堂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能总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业不能太多太难,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先做过,并不是课后的作业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太难的要去掉,有的题要改造,有的题目作为选做题,作业的量要适当,作业太多太难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浪费学生的时间。上课不要拖课,我上课总要留几分钟,这几分钟时间多数学生可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个别学生有问题也可以在这段时间与教师交流,有的学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节课更有精神。要多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学也能更适合学生。
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真诚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鼓励,多指导,这些学生的成绩上来了,班级的成绩才能上台阶,班级学生的成绩差距小了,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利用辅导课时间和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多些个别的交流更好,考试后成绩波动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总之只有真正为学生着想,全力帮助学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更有效。
读心理学有感15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前阵子抽空拜读了迟毓凯老师《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感触颇多。迟老师开篇就为本书定下基调:“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自嘲理念可能不够先进,招法可能也不够漂亮,甚至姿势有些难看,但就是要实用有效。他志在让一线教师学会将一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学人中已经是常识的心理学规律,具体应用于教育管理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板块内容,第一板块首当其冲直指教师自我认识,第二板块指向“问题学生”,第三板块教你如何管理班级。根据自身任教情况,我对第二板块——“问题学生”更为感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那么一两个“问题学生”,老师在他们身上花费的精力比一般学生要多出好几倍,纷纷感叹尽管时而严厉训斥,时而苦口婆心,各种软硬兼施,家校联动,可往往还是收效甚微。迟老师提供给我们“七种武器”来解决问题学生,分别是赞美、承诺、活动、成功、榜样、人情、强化。每种武器,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其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原则,还有其适用范围和功能功效,最后还配上相应的现实案例。我对其中的两种武器特别有体会,写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武器一:赞美(培养自尊心,先扬后抑)
迟老师深知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在运用七种武器之前,已经充分探清了对手的底细。他说:对于师生关系,虽不至于成为敌我矛盾,但也绝非同盟伙伴,明争暗斗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
对于“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他们总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或者“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甚至直接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任教班级中的一名学生,行为规范随意,课堂表现散漫,一到自然课的实验环节更是有如脱缰的野马,停不下得闹腾。纵使当堂批评或课后思想教育,也丝毫没有羞愧悔改之意,和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老师说,他早已习惯了批评、教育,现在仿佛穿着防弹衣,刀枪不入。
此书中,迟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思路:“既然死猪不怕开水烫,那么,什么猪怕烫呢——活猪——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救活了再烫。”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谓“将死猪救活再烫”,即先用赞美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想来也是,每次下课后留这个学生谈话,我总是上手就让他反思为什么老师要留你,之后的言语大多也是些不中听的批评。这类孩子早已习惯了被训斥的模式,我们这种思想教育充其量就是占用了他的下课时间,下次上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或许下一回,我可以试着先找找他的优点进行表扬一番,当他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自尊心回来之际,再一剑封喉,点出其错误。确实,“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起始”。
武器二:人情(以关系保障,先拉后教)
我们都知道,关系越亲近越容易答应一个人的要求。迟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亲人关系的运行法则是需求法则,即只要对方认可你是他的亲人了,什么要求都会毫无原则地答应。
在学生时期与一年多的教师角色中,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凡是接触比较多的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大多会完成得比较认真,课堂表现也会更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班主任的课堂会比其他老师更有效的原因。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老师是他们这个阶段的“重要他人”,他们渴望老师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多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即使是我们所认为的问题学生也同样如此。迟老师在书中说:拉近与学生关系的要点在于,不是在课堂上、学校内如何谆谆教诲,而是应该在“学习之外的时空,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与学生发生互动”,这样才能更容易拉近彼此关系。
学校里,我们与问题学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学业、纪律问题,总是老生常谈,絮絮叨叨,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啰嗦,更可气的是自己的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迟老师建议我们多在课下与他们聊一些和学习无关的话题,比如假期去哪里旅游了,平时喜欢什么活动,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哪个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除了拼命让他提高学习成绩以外还关心他的课余生活,促进了情感交流。结合我们自己学校,老师们可以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时间,和孩子们跳跳绳、踢踢毽子,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家人氛围”。其实活动也是迟老师推荐的武器之一,“通过活动可以激活情绪,而在情绪激动时实施教育,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案例众多,可读性强,将一些心理学技术直白地运用于日常教学管理中。类比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版面有专栏有侧栏,设计巧妙。正如迟老师写这本书所希望的,读来感觉心理学不难懂,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