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作为一名文科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直以来都接受政治课程的熏陶,我对政治并不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有所了解。本学期,我有幸听了王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感受颇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让我们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因此,政治学习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工作也是学习。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学习成果的运用。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与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生要学以致用,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我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气质、谈吐、学识和风貌,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吴老师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吴老师没有只顾自己讲授,而是经常提出一些学生们较易迷惑的问题,并给学生们以时间,让大家自己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对我们十分有益,因为作为研究生,已经厌烦了灌输式的教育,而这种交流式的教育更能迎合我们的口味,也更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在相互交流中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灵感,而且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的趣味横生。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中,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比较感兴趣,下面我将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简单的谈一谈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及传播过程的某些特性,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个名词。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经达到884315人;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我觉得,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上不同民族之所以不同,之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就是因为各地区文化形式的不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国家、民族的成员对各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也是建立在其牢固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是没有自己核心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文化软实力过弱,必将在全球化浪潮中被其他国家文化所同化,必将在思想意识和流行风尚方面受到别人的左右。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泰然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要实现百年来的中国梦,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行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提高文化软实力也应该适当放宽对文化创作的监管。文化部门对文化事业中一些问题采取消极禁止的办法,是懒惰的表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武则天大头娃娃事件。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监管制度,积极引导文化创造而不是简单禁止,才会在合理监管的同时给文化创作更多自由空间,不致于打击文化创造的活力。当然文化市场也具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比如“抗日神剧”的出现,就是为了迎合一些文化消费者的“眼觉”而不尊重抗日的真实历史。对于这类问题,就应该有效利用监管的手段去杜绝这些“雷人桥段”。
我想,研究生政治课和本科生政治课最大不同在于,我们的政治课要多思考和互相交流,要不囿于书本上的框框,要将课堂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生更不应该只坐在座位上侃侃谈天下,而该多到社会上去历练,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只是关起门来搞学术,对社会不了解,那么我们走上社会后又能够对社会有多少积极意义呢?历史等专业跟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我更要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积极投向文化建设而做好准备。
第二篇: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信息学院黄浦博201304704064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
一、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们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
心理解?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
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
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
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
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
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
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
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
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
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二、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党从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社
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里程碑
意义。它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
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
向,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推动改进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
色和优势;有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
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自觉的、历史的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更是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些都突出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与几点思考三部分构成,旨在告诉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为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过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成就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55-0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的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继而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新生的政权不断得到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既往开来。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来言,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时代信息紧密结合,反映出某个时代的具体特征。第二,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个人利益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扎根。第三,开放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中国的开放不仅是对内开放,对外亦是敞开国门,与各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其主要思想包括:第一,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清除了“文化大革命”的遗留问题,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恢复了在文化上和思想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发展模式。邓小平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三,明确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文化发展目标。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为发展中国的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二)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思想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正如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指: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问题,更表明了党的先锋带头作用。江泽民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不仅包含政治、经济,也包含文化,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江泽民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新时期党的重要使命。他还强调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重要论断。
(三)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胡锦涛强调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和谐文化提倡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追求的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相统一的一种文化。在追求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强调要保护自然。这种和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观念相符合。
(四)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习近平提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意在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与富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视的。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方面,习近平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了道德模范是全社会的榜样。关于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了要推进文化改革,培育文化优势和壮大文化力量。
综上是从纵向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不仅要搞好经济、政治的建设,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要。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与传承,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才不会被别国的文化吞噬。
三、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与几点思考
(一)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新时期,国家和党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把文化建设放在发展战略的地位上,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文化建设的新成就。
首先,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形成,体现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先进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文化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要与世界文化相容,取长补短。我国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形成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是我国的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地培养。
再者,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艺不断创新。在国家“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下,我国的文艺作品不断的出现;根据时代的需要,文艺的创新也在不断的加强。为了激励文化产品能够繁荣,国家还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比如,百花奖,矛盾文学奖等。广大文学爱好者,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的开拓进取,一批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学作品脱颖而出,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下,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推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各种公益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了很多资本主义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今的世界可谓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文化渗透成为普遍现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才能够让我们国家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从中应该得出一些思考,警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上不要走偏差。
第一,必须充分地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的世界局面,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环境,西方的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发展壮大,不断地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比如说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等等,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也能够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领导权,加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将西方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我国,想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我国。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仅我国的文化建设会出问题,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会受到阻碍,甚至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安全。
第三,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强调了我国要从文化大国转变到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一个民族才会有所进步,国家才能兴盛,政党才会有生机。要想转变中国文化大国的局面,就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例如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这就是美国的电影为什么票房大卖的原因所在。浙江卫视的跑男节目非常之火,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这是在模仿韩国的running man,这就没有创新之意,模仿只会让被模仿者越来越出名,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理念,那就是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只有我们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才会由文化大国跻身到文化强国之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们党、国家与人民的前途和未来,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正确的方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培育四有公民,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为早日实现文化强国之梦添砖加瓦。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李浩.欧阳恩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2004.〔4〕王清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5〕杨海波?列宁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4.(责任编辑赛汉)
第四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人类社会正在一步步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的自由度逐步增大。当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制于人们按照某种价值取向对世界的自觉地、能动地规划和改造。文化意味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自觉认识和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然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此我们应进一步深刻领会,并在其指导下努力搞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世界历史上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形成的。没有指导思想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我们的社会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上,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在政治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这样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就必然呈现出多成分、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指导,才能把这种多样化的文化格局统一到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上来,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特色。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动力。”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失去动力,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二)继承祖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1.由传统的“忧患意识”到现代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经历无数兴亡盛衰、深重苦难之后,培养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从这种忧患意识出发,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迅猛向前发展,但是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少,如果不能洞见和预防,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忧患意识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神状态,我们今人仍须具备。由忧患意识发展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2.由“穷变通久”的思想到现代改革自强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刻的“发展、变化”的观念,这就是始于《易经》时代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正是“穷
变通久”的思想和“刚健自强”的信念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求强”的传统。历史上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领导的变法便是例证。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虽然步履维艰,艰难曲折,终究还是缓慢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改革,实质上也是历史上改革的发展和延续,目的都是求中国之富强。
3.由传统的“民本主义”到现代的民主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民为邦本”的思想。近代我国的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们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观念后,重新研究中国固有的民本思想,作出新的解释,赋予它“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使其演化成现代的民主思想。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此演化出“公仆意识”,即共和国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
4.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的世界社会。从人和人的关系说,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社会失衡,导致人性的异化。金钱拜物教、权力拜物教到处泛滥,导致精神价值失落,道德沉沦。对这些问题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有过深刻的批判。虽然上述问题是全球性的,须用全人类的智慧来解决,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该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贡献。
(三)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过类似“全球化”的判断,这已被20世纪的历史所证实。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席卷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主动地开始“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惯例接轨”了。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国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文化的角度看,在当前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等等,都已超越国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与世隔绝是没有出路的,聪明的中国人当然不会自外于世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高远的目光和博大的胸襟,把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
(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塑造一代新人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外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受其引导和规范,伴随着知识和技能教育,成年后开始定型。一个社会成员的素质是由这个社会的文化塑造,这是显见的事实。没有文化意蕴的人只是生物,不是社会的人。就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素质是人的第二生命。现代化要靠人来实现,因此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需要大量的创作人才;同时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也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仅要有高级的专业才能,而且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优秀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个宗旨。
(五)当前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得好一些,必定影响文化建设全局。就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看,如下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国民教育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是举世共知的,但目前我们的教育事业依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无庸讳言的事实。首先是一个沉重的老话题,即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现在我国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对比上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在进一步改革中一步步解决。
2.学术文化问题。任何社会都有其特有的学术文化,即由专家学者所构建的理论、学说,表达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以期对社会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新执行“双百”方针,打破长期的僵化状态,使学术文化出现活泼的生机。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等领域,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各种学问的研究,著书立说,自觉地为“四化”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出谋献策,提供理论依据,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的学术文化远未繁荣。我们知道,学术文化相对于政治文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科学的学术文化往往会成为政治文化的营养补充,使政治文化更为健全。为了真正繁荣我们的学术文化,使中国出现更多的有影响的学者学说,甚至世界级的学者和学派,我们必须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学说文化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大众文化问题。大众文化,是指理性成分较少,偏重于满足人们感性要求的文化现象,亦即广大群众经常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自党中央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大众文化随时都存在着畸变的可能性,实际上我国的大众文化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这是相当数量的素质不高的文化接受者和素质很坏的文化骗子交互影响的结果。由于人的文化素质低,传统陋习仍在延续。整顿文化市场的任务相当艰巨。当然,大众文化要绝对纯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体规范是应该也可能做到的。即便要达到这个起码的标准,也须待相当时日。
4.道德文化问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多数党员干部一直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人民中的多数也恪守着我们民族崇德重义的道德传统,他们遵纪守法,急公好义,从不放弃对高尚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是我国社会道德精神的主流,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党政干部贪污纳贿,一些犯罪分子坑蒙拐骗,还存在盗窃、抢劫、杀人等丑恶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信仰失落。多年来,我们在进行正面品德
教育,树立榜样,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同时,也在加紧惩治腐败,严打各类违法犯罪,遏制道德滑坡。特别是在今年胡锦涛总书记郑重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树立起标杆,必定在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中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任何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长久的战略任务,所谓“百年树人”的话就反映了道德建设的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知识的接收者,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我们应当在新时期继续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担当当代青年的先锋,与全社会一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还应当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政治上保证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更应当继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为国家和社会的服务技能,从专业能力上保证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为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三者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重要性
一、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这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管扩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时期。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
善的时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_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些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重视的话,必将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全局。
(一)文化全球化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本身具有双重的性质,一个方面,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另一个方面,它又带有西方中心论价值取向。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来看,由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这一趋势,物质生产方式所遵循的原则是市场逻辑,也导致多元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大量外国文化产品的涌入,对我国民族文化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从精神层面来看,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不断渗透进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观念,导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因为美国人价值观的缺陷所致。文化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如果刻意地躲避它,必然会导致封闭锁国。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它,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二)文化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良好的教育,那么它将会名存实亡。虽然我国已从战略的角度重视文化教育,但对文化教育的实旆还显不够,导致文化教育仅仅处在浅层次的阶段。如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据资料统计,我国教育投入经费只占财政收入的4%,世界平均比例为
4.9%,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5.1%,欠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4.1%;在128个计算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家当中,中国仅排在104位。教育的投入之尴尬可想而知。此外,还存在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
(三)社会文化导向问题
社会文化包含的层面和内容很丰富,其中大众文化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的覆盖面较大,引导力极其强大。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他们认为自己是”跟着潮流走、跟着感觉走”,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潜移默化接受不健康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冒牌的文艺工作者为了牟利,把大量艺术低劣”作品”推向市场,有的出版、发行部门也乐
得借此发财。因此,大众文化的科学性和健康性就值得我们去审视和重塑。在面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该增强大众区别美丑、真伪、善恶的能力,提高大众的文化自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而又要面向世界,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章礼,杨济亮.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J].福州
党校学报,200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
[4]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