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创新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将由规模的扩大转变到提高教育质量,核心的问题是让人民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
(一)教育教学质量观
质与量一起构成事物的规定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只有全面地、科学地把握事物的质量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和操作事物。高校教育质量就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并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质量观实质上就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观念问题。上个世纪后十年,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思索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解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走过了一段段、一程程曲折的道路,为我国的进步强大作出了贡献。但人们也普遍反思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教学条件不适应、教学经费不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强;普通高校,人才特色不明显,规格单一,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同时在质量观问题上过去还有重文凭、学位,轻实际能力,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规模数量,轻教学建设与质量的现象;许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没得到很好的发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人们已清楚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各种弊端和不适应性。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观;必须坚持人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坚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质量观。这就要求本世纪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也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并且要求这三者协调融合在21世纪的每一个大学生身上。同时21世纪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四个要素。
(二)、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观的转变
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最大的转变就在于质量标准的变化和评价质量主体的变化,因此,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精英时期的质量观必须首先在以下两方面进行转变,才能适应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
第一,质量概念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就隐含着高水平的意思,而精英高等教育也确实是卓越的、精英性的。但是,当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再只是那些“出身好或天赋好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时,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如果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时,它就不再具有卓越的含义。从这种意义上讲,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大变化是,质量不再是一种标准,而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进一步说,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质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标准,不管哪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达到某一最低要求,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这一标准之上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但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则不同。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再有最低的质量标准,而只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进一步说,质量标准开始多样化,它们依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而定。
第二,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的变化。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由高校自己制定的。因为高等学校封闭在象牙塔内,其学术标准和规范明确而清晰。更重要的是,高校历来拥有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传统,所以,他们认为质量标准只能由掌握高深学问的人来制定。但是,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因为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它关系到的发展和每个人的生活,所以,它也无法再只由专业人士来决定。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者主要是学生和政府,学生代表个体的各种需要,政府是社会各领域需求的集中反映者。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政府作为质量标准的制定者与以前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精英阶段,政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控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这一时期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更多是从政府自身的看法和需要出发的。而到大众化时期,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如果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和管理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的各种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的构成
(1)事先约定标准。之所以称为约定标准,是因为它具有事先约定的性质。教学质量事先约定标准是根据顾客的需要制定的,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质量事先约定标准是对教学全面质量特性的规范化。教学质量事先约定标准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给予学校、教师以及学校外部的顾客已事先的指导。对于学校教学及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南;对于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提供评价依据;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又为他们判断学校教学质量水平提供依据和证明;对于学校的各类顾客(学生、家长、社会、政府)评价学校极为学校提供教学过程服务提供依据。
(2)顾客满意标准。从顾客满意度的视角,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分为这三类。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是教育服务应当具备的质量,学生(家长)和社会通常认为这类质量是教育服务必须提供的,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对这类质量特性的要求。如果高等教育提供了这类高质量的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一般也不会显著增加。但是,如果没有提供高质量的这类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则会显著下降。让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兴实际上是一种期望质量,是让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兴对教育服务有具体要求的质量特性。超越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预期,达到高度满意标准是指教育服务具有的超越顾客期望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必须保证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否则会引起顾客的严重不满;不断改进顾客的期望质量,这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积极努力使教育服务质量不断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是教育服务提供者永恒的追求目标。(3)学校制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两个标准
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在我们国家,教育目标是国家层次的,是总的基本质量要求,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由于质量观的不同,不同的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教育质量有不同的宏观和内涵表述。
1、首先学校接受国家、地区某种程度(最低、中等、最高)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事先约定质量标准,供学生选择。简单的说是国家教育目标—高校本科生质量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证书标准;高校培养方案制定的质量水平---学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
2、其次考虑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达成事先约定标准,学校再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可能,约定一些有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学科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具有特色的适应社会,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众教育质量中学术标准虽然是高等教育质量中重要的一条,但已经不是唯一的了。既有传统大学的学术性质量,也有一般院校的应用性质量,从而构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全序列”。因此,对于大众高等教育来说,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切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及其就业的需要,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学质量标准通常要求教学符合专业化,符合一定的目标和规格,无缺陷。
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的评价往往以就业率的高低为标准,对教育的最终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奖惩教师的标准。这种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视目标达成度的终结性评价,强调结果,忽视发展过程,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较,只考虑了学校“产出”差距而不考虑学生的“投入”差距,如生源质量、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评价目的上是偏重于教育评价的鉴定、筛选功能,而不注重教育评价的改进和激励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更为公平公正地评价学校?本人认为,必须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基础+发展”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分为基础指针和发展性项目。基础性指标强调“必须做”和“不许做”;发展性项目注重学校差异性、潜在性、自主性,其主要内容是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依据,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得出学校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增加值”。不宜用一把“标准尺”去衡量所有的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标准。通过评价鼓励学校在办学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方法、课程设置、教育评价、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校都得到公正的评价,才有利于鼓励不同水平的学校都努力进取,实现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评价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和对策
1、评价的功能
评价一般具有导向、激励、回馈改进、鉴定等功能,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前者用来改进教学行为,评价信息回馈给教师,使之反思教学行为,以便扬长补短;后者用于考核。进行全校性学生评教,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最终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导向功能: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对教师的评价过程自然会具有导向的功能。
----激励功能: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能够激起行政管理者,教师,职工,学生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这是评价的一种心理功能,驱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活力。因而评价在客观上也对学校、教师、职工、学生起着督促作用,激励其内部潜藏的积极因素的发挥。
----回馈改进功能:通过评价的回馈作用,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的把握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这样便于学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不断地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目的。
---鉴定功能:对一所学校,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
2、评价的方法和基准
对高校教学来说,教学评价主要不是根据规定的价值标准判断教学有无价值或含有多少价值或是否达到了规定的价值标准,而目的在于发现并肯定教师教学行为或教学技术具有的新价值或实在意义,帮助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高校教学上的质化评价方法和量化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上,除了开展以教师教学情况与确定要达到的准则进行比较的准则参照性评价方法之外,还需要开展以教师个体的教学情况与同质全域的教学情况作比较来评定教师个体教学常模参照性评价方法。前者是一种相对评价,后者是一种绝对评价,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通常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3、教学的无形和开放性给评价带来困难
1)教学是服务,是生产过程,其本身无所谓质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第一,服务是产品的一种,也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二,服务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接触活动及服务者内部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三,服务必须以顾客为核心而展开;第四,服务一般说来是无形产品,有时也会形成一些有形产品。从服务的定义来看,它的本质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服务对象作为中心和出发点。具体到高等教育来讲,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由教育工作者将一种满意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2)它的产品——学生,追求个性和多样性发展,不能一致划齐、统一标准。
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众化在量上的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观念、入学标准、培养目标、结构、学位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质量不再是同一平面的东西,而是立体的。它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直接联系,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可能相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
3)教学过程中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评价带来困难。
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很难通过在线控制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过程来减少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失误,以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通常具有比较高的对于教育服务过程的自主控制性,这对于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确立共同的质量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服务消费者所获效用的大小难以测度和准确评价。
4)评价是以测量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不易完全评价的另一个原因。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与有形产品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特殊性。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却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指标。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概念、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等与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高等教育服务属于非实体性,同实体性产品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无法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
(二)教学外显出的有形带来评价的片面性
1、评价与分配制度挂钩,容易出现教师量质关系上的重量轻质。
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中,考核往往侧重于量的追求而忽视了质的要求。许多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解决好岗位级别与责任和工作量的关系上,在如何处理工作质量与津贴等级的兑现比例方面考虑得不够细致。在年终考核兑现待遇时,往往是以教师一年的工作量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配,对其承担的工作质量却疏于检查。籍此,在教学方面出现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课时,忽视教学质量的现象。
2、评价指向上的功利性,容易诱发教师重研轻教。
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很大,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它们还维系着学校的排名和声誉,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而教学的地位则有点无足轻重。面对这种评价体系,教师也不愿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改革方面,因为真正的上好一堂既具学问的高深又具语言的生动,更使学生感兴趣并从中获益的课,需要教师平时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在教学中锤炼教学技能,才能达到。
3、职称晋升标准选择上的片面性,容易导致教师学术的狭隘化。
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使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职称排队”中逐步丧失作为学术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学术理想,沦为职称的奴隶。在职称评定中往往存在科研为最主要评价指标的以偏概全的现象,对教师学术评价的过度量化,的确会出现一些学术作假和质量低下的学术成果。而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与职称评定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就在于突出了不同教师职务的不同责任,并把教师的履职承诺作为聘任制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4、学术奖励标准的简单机械性,容易造成教师学术心态的畸形化。
确定实施标准时要对教师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避免奖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权力.关系网.金钱.年龄.名望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术奖励非学术化.获奖者与实际学术水平不一致的名不符实的现象。
(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中应采取的对策
高校教学是一种高度专业化又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活动,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动机源于内在激励。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奖惩或划分等级,而在于通过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调动师生自觉自愿地致力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发展性的评价观为指导思想,不以定性为目的,而以发展为根本目的。
1、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一个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关的概念,学校的教学质量活动是一个与学校所有成员有关的活动,所以,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估。教师、学生、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回馈活动中来,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的审视,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
同时,教学又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的质量及其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质量,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各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建立在对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评价上,不仅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学的其它环节,而且还要从教学的主要要素延伸到教学的相关因素;不仅要对各年级进行纵向的教学质量评价,还要抓住各环节进行横向的质量评价。
2、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塑造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目标取向
教学环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因素,包括学校在社会和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及学校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环境和氛围育人是一种潜在教育,如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声望、教师人格与声誉、学风、教风、校风等对人的培养作用往往超过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的作用。要营造和培育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建立良好的校风。校风主要由学校的“作风”、“教风”和“学风”构成。优良的学校作风,表现在优良的领导作风、机关作风、管理作风、学术风气、以人为本的风气等方面;优良的教风只要表现在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身教言教的结合、为人师表等风气。同时也表现在教师新颖的教育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厚实的知识水平、科学的育人方法等;优良的学风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风气;学生勇于探索、刻苦勤奋;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心;学生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优良的考风等。在整个学校校风中,学校作风是主导,学校教风是基础,学校学风是核心。
3、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应该成为学术评价的核心内容。
高等学校教师的学识要广泛、精深,不仅要掌握本学科与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了解、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新进展,以适应现代科学的交融化趋势。教师必须自觉的发展其自身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质量;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现代教育规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应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要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成果,能及时而恰当地把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是终身教育的先导,努力更新知识和技能,要增长服务社会和实践的才干。
4、质量应该成为评价的基本准则
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所培养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它素质的合格程度,尤其是他们工作态度、合作和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这种不断地得到提高所要求的,就是高校必须坚持以追求教育质量为目标,强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评价制度在指导、监督教师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宏微观调控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建设的质量,影响学校稳步、可持续发展。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切实有效地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是摆在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项课题。我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加强理论学习,端正教师评价思想
确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思想,才能保证科学地设计和实施评价方案,才能正确地对评价方案进行合理操作,从而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功能,实现教师评价的目的。因此,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时,学校首先要端正教师评价思想,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我校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时,首先做到统一思想。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教师评价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决定学校能否顺利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就是实施教师的目标管理。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评价功能观,正确把握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评价特点,掌握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师观和质量观。
二、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在端正教师评价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注意做好调研工作。一方面,借鉴兄弟学校建立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他们制定评价方案的意图和制定过程,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比较分析,制定出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评价方案。另一方面,重点对我校自身的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的思想、精神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资料、个别谈心等形式,充分了解和把握广大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从而为制定评价方案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参考。
三、科学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方案
评价不能只是一种结果,更应该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制定评价方案时,我们力图处理好教师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综合评价的关系,做到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对教师的“德”“能”“勤”“绩”上,同时也重视对教师隐性工作的考核,使教师评价更全面。如教学过程中是否面对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否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是否能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是否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从事课堂教学;是否与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联系;是否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如通过培训、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等。
2.绩效与发展相结合。
教师评价应着眼于通过评价提升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每位教师能通过评价及时发现自身在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努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评价教师已经做到的工作的绩效,也强调评价教师所做的工作对其个人今后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他评即是其他人如专家、领导、同行、学生等对教师作出的评价。他评的优势在于充分体现民主性与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他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更多地是依据评价者平时对教师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接触观察了解及对其工作效能的考察,常忽视被评价教师平时的本身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略了教师的隐性工作,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做出较为恰当、公正的判断,结果可能打击教师积极性,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本着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原则,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即让每一位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范围,对自身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尽量客观的价值判断,让他人能从中更多地掌握被评价者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教师在这一评价过程中,由被动评价变为主动评价,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功能,达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对评价结果的满意度也不断上升。
4.过程与跟踪相结合。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注意多方面对教师考核与评价,做到跟踪考核与全程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在制定评价方案时,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采取跟踪管理与考核的方法。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采取随堂听课、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跟踪考核,重视过程的管理与课堂的评价。同时,也通过组织评优课、说课、基本功竞赛、教案评比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价。在期终或学结束时,再通过综合汇总,在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考核与评估。
四、合理反馈评价结果
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合理的反馈,是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反馈结果不仅要讲时效性,更应注重反馈的方式方法。我们充分注意教师的心理反应和承受能力。做到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不同个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积极主动妥善地做好教师的心理调控工作,使评价对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接受或认同学校对其所作出的评价结果。如在过程评价中的结果反馈,我们就通过以表扬为主、树立典型的方式及时在全体教师会议上作通报。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会上不点名、会后个别谈心商讨的方式进行处理,提出整改的原则性或建议性意见。
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使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校的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断攀升。
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进一步更新与提高。教师评价机制中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原则,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被广大教师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观念、育人理念得到了更新与完善。教师更为全面地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身体、健康等状况,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每位教师都能按要求严格规范与约束自己,做到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同学。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行。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与反馈信息,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教师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不断优化。在工作中得以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教师的课堂精品意识不断强化。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应从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要质量。教师的教科研热情不断加温,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评价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业绩,这一正确评价导向,使广大教师对教科研意义目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能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出学科专业性论文及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同时,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崭新理念,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时把握新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投身于课改浪潮中,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提高。通过教师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已经深切感受到这么一点:仅仅凭着师范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要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他们重视并珍惜每一次校本或市级以上培训与竞赛的机会。如青年教师普通话测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参与率为100%。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基本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方法,市级教学能手以上教师也都掌握了网页课件的制作。青年教师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业余时间,通过函授进修的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学校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教师的支持与配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评价机制会走出狭小的空间,日臻成熟与完善。
第三篇:创新常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常规教学凸显学校特色
永定区崇实实验小学
一年来,在区教育局、区教研室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创新常规教学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师生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很好地发挥“示范学校”窗口、示范、辐射作用。
一、获得成绩
学校一年来获得的成绩显著:学校集体获奖11项,课题研究5项获奖,3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获得市级一等奖,发表文章30篇,论文获奖5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45人次获得市级奖励,赛课12节获得省、市级奖励,辅导学生电脑制作获得7人省、市级奖励,尤其是李生国辅导的电子报刊《成长》获得省级大奖(张家界市共2人获奖),辅导学生近100人次在市区级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60名学生参加永定区举行的知识与能力竞赛60人获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主要特色:
特色之一:制度管理创特色。
学校创立了“三级十环”校本研究管理制度。提出“备、教、批、辅、考、学、记、研、学、听、思”常规教学十字制度,每个“字”都有具体的要求。这项制度从十个方面把校本研究与教师日常教学有
效的结合起来,该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常规教学、教学研究、队伍培训有机的整合,形成了教、研、训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制度可循、在制度的指引下,一切都显得科学高效。
特色之二: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为了缩短新任教师的专业适应期,学校开展七届“新秀工程”,利用学校骨干教师这一优质资源开展“师带徒”活动,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位师德高尚、教学及管理经验丰富的导师,全方位指导新教师开展工作,让新教师在导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新秀工程”师带徒活动贯穿本学期师训工作的始终。首先师、徒根据“师带徒”活动计划拟定师傅指导计划和徒弟学习提高计划,然后通过举行常态下的推门课,教研组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多次活动不断锤炼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这项活动领导高度重视,刘晓华校长工作十分繁忙还亲自带徒弟共6名,李娟副校长带徒弟4名,欧梦莲副校长带徒3名,一年来听评课将近200节。导师不仅对培养对象的课堂进行指导,还对培养对象备课、作业设计与批改、班级管理等全方位的指导,短短的一个学期,大多数新教师很快适应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不少新教师越来越优秀,逐步成长为崇实小学教学骨干。
特色之三:科技活动育新人。
为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10月27日该校南北校区4000多名师生欢聚一堂,共度第七届科技节。本届科技节共展出学生作品3250件,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创造、科幻画、手抄报充分展现了学生奇思妙想、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青蛙跳水”、“吹蜡烛”、“欢乐不倒翁”、“鸡蛋撞地球”、“吹球接力”、“四驱车比赛”等科技趣味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2009年12月永定区科技作品品比竞赛中,崇实小学南北校区获奖38项,接近全区获奖总数的二分之一。
特色之四:专业引领品味高。
学校现有小学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6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国家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名优教师4名等,学校的名优教师阵容强大,对教师的专业引领适时、适当、适度。开学初学校刘晓华校长作了《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专题讲座,为全校教师作好了思想上的引领,校长认真谋划、准确定位,奠定了崇实的高品味,大发展的格局。刘世才副校长作了《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讲座,李娟副校长作《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专题讲座,开学的专业引领为教师新学期工作指明了方向。4名校长都是教育教学行家,一年来每人听课评课将近200节,并亲自带徒弟,上示范课,给全校教师很好的专业引领。
特色之五:课题研究出成效。
学校现有省级立项课题3项,省级规划课题1项,市级立项课题2项,课题研究涉及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语、数、术科各个学科。如《新课程背景下少先队活动探讨》、《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信息环境下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研究》、《发挥信息化边际效应,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研究》、《小学体育分组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等,其中3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获得市级一等奖,3项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准备2010年3月结题。学校教师人人
参加课题研究,个个有课题成果,尤其是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中有近100多人研究论文案例获得省市级奖励,教师的研究成果是全面开花。
特色之五:教研活动别出心裁。
学校把课堂定位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为了成就师生。学校每月都有教研主题,围绕主题独具匠心的安排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九月份-----走进常态课堂”。即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新秀导师随机推门走进课堂,了解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状,现场进行问题诊断。“十月份-----新教师秀一秀”。即全校新调入教师,在教研组同伴的帮助下、在辅导导师的指导下,上精彩亮相课。“十一月份------分享集体智慧”。即教研组通过集体研讨,推出一堂精品课,进行集体研讨成果展示。“十二月份------家长进课堂共商教育大计”即:邀请家长走近课堂,听教师上课,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体验孩子在校的一天生活,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
特色之六:崇实书香满校园。
“打造书香校园,好书伴我成长”学生读书活动做到了“四有”、阅读书目有计划、阅读时间有保证、阅读过程有评价、阅读成果有呈现。尤其是2009年下学期的读书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学校教导处、德育处根据各个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各年级主题,如针对一年级同学刚入学不久,课文朗读是重点,举行了一年级课文朗诵大赛,二、三年级的同学们“畅游童话王国”,同学们通过表演课本剧、讲述童话故事、为经典动画配音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些形式新颖,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四年级的“走进古诗长廊”,同学们熟读熟记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大量古诗,俨然成了“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小诗人;五
年级的主题是“让生命充满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首首广为流传的诗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爱国之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六年级的“经典美文朗诵”,同学们背诵、表演了大量中外经典,阅读量增加了不少。学校校园电视台为每一个班级进行了全程录像,每个年级制作出一个读书成果展示的专题节目,让校园的书声更朗,书香更浓。
特色之七:研究性学习水平高。
学校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科学、美术、语文、数学课程为主要载体,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如美术老师张东红指导的《精美古朴的华表》研究学习成果获得省一等奖,《树叶粘贴画》获得省级一等奖,数学研究学习《房屋装修》获得省级一等奖,《小手牵大手---节水、节电实践活动》、《走近大鲵》、《沅古坪剁辣椒工艺研究》研究项目获得市、区一等奖,还有各学科的实践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在《走进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学生收集的各种秋天的树叶,并发挥想象,拼成各种图案,写出活动收获体会。在《走进古诗词世界》活动中,学生收集我国上百首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
特色之八:评价师生不再是以一张试卷论英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评价促进师生发展是一个瓶颈问题,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南,研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校本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本着 “学校为师生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采取“以学论教”的评价原则,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育人目标,利用“考试+考核+考查” 的评价形式,制定了学生学科素质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考试”注重检测学生双基的达成,“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兴趣习惯的养成,“考查”即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考查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科考核从“读书习惯、写字姿势、阅读兴趣、口语交际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学科考核从学生的“数学描述、数学应用、数学思考、动手实践”来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英语考核从“听、说、读、写、编”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音乐学科考核从“音乐兴趣、乐理知识、音乐视唱、音乐表现与创造”来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科学学科考核从知识掌握、认识事物、动手操作、科学探究评价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了明确的导向,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第四篇: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固阳县坚持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拓宽思路,创新途径,把从严治党要求重点落实到从严管理干部上,在考核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动真格的,探索形成了“三设三评三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三设”实现考核体系的兼顾性
考核体系是综合考核工作的基础。固阳县设置考评体系既立足共性,又关注个性,凸显考评对象各自特色,在考核对象划分、考核内容侧重、考核指标选取上,体现对不同类型部门的差异化设置,改变了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分类设置,搭建考核“展示台”。对考核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客观准确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差异化考核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将全县80个科级领导班子划分为6个镇、55个县直部门、19个科级事业单位三大类,并按照职能职责相近的原则,进一步将55个县直部门分为党群机关、综合管理、公共服务、执法监督四个类别。同时,结合领导班子的分类情况和机构属性以及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将科级干部分为镇正职、镇副职、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事业单位科级干部5个类别。
考核内容分解设置,构建考核“坐标系”。考核内容是执行考核工作的标尺和准绳。为在统一的考核框架内提升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将工作实绩考核分为“扶贫开发、服务经济、争取资金、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维护稳定”6大项考核内容,并成立了对应的指标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指标设定、日常监控和定期考核等工作。根据各镇、各部门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每一类别考核对象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镇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和“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情况;党群机关类注重提升党的建设水平;综合管理类突出服务经济和争取资金工作;公共服务类侧重于落实社会民生任务;执法监督类则进一步强化维护稳定的职能发挥。通过对考核内容的个性化设置和赋分权重的调整,引导考核对象转变工作重心,推动全县重点工作全面实施。
考核指标量化设置,形成考核“信号旗”。各指标考核办公室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共性考核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承担的考核任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工作,设置差异化、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在确保考核指标全覆盖的同时,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切实解决重复考核、繁琐考核等问题。同时,对各类别部门单位相同的考核指标,也相应制定有差别的分值指标体系。此外,以镇领导班子考核为试点,结合资源禀赋、工作任务量和完成难易程度的差异,确定了按照指标完成量与指标完成率2:8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考核评分计算方法,在明确考核对象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同时,固阳县将特色创新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给予特色工作和创新性工作单独加分。
延伸“三评”实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
考核既要看显绩也看潜绩,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由领导评更要有群众评,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固阳县通过平时考核、观摩考核和优化考核权重等多维考核模式,做到日常和年终印证,实绩和民意并行,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和公信力,避免年底定期考核“一锤定音”。
实行平时考核动态评。将平时考核贯穿于考核工作的始终,是科学准确评价领导班子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考核资源,建立健全了平时考核工作制度和流程,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了平时考核的阶段性监督检查作用。平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含县人大满意度表决、县政协民主评议、“两办”重点工作督查、社会工作联席会评价和日常业务考核等方面,并针对不同类别考核对象,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平时考核。通过开展平时考核,实现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使考核结果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印证。
开展观摩考核阶段评。观摩考核是对考核对象工作实绩的实地检验,可以为考核主体提供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固阳县每年确定10个左右承担全县重点工作任务的镇和部门单位进行观摩考核。由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各镇党政正职和有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观摩考核团,对观摩对象涉及的重点经济建设和惠民工程项目,采取现场参观、沿途介绍、集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观摩考核结束后,考核团成员对考核对象进行实名制评分,将结果按照规定的比例计入综合考评总成绩。
优化考核权重客观评。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主体和评价权重,是实行差异化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更加熟悉工作、更加了解干部的领导参与到评价工作中,结合考核对象岗位特点,对领导班子正职,增加了分管副县级领导的评价分值,着重强化其评价作用。对领导班子副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则不参与评价,重点突出分管副县级领导和本单位正职干部的评价作用,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同时,本着“为谁服务、让谁评价”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评价作用,并赋予50%以上的评价分值,通过倾听来自基层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得到对领导干部真实的反馈。
推行“三挂钩”实现考核结果运用的导向性
固阳县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地奖惩干部,在广大干部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明确的用人导向。
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结果相挂钩。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也是领导干部努力程度的直接反映。在评优结果确定上,评为“优秀”的镇和部门单位,镇党政正职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考核评优比例增加到20%;评为“良好”的镇和部门单位,镇党政正职只确定1人评优,其他镇正职以及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进入相应类别排序前30%,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评为“一般”或“较差”的镇和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一般干部考核评优比例降低到10%。通过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进一步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团结拼搏、求真务实、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考核结果与班子优化建设相挂钩。进一步拓宽考核等次评定视野,发挥考核工作对干部的选拔作用。每考核结果确定后,适时召开考核表彰大会,通报考核结果,对评为“优秀”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加大问责力度,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连续两年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组织调整、转非或降免职。真正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能够得到相应的荣誉和认可。目前,县委对综合考评排名靠前的11名科级干部提拔重用,对连续两年综合考评排名后3%的6名科级干部进行岗位调整。
考核结果与干部优缺点反馈相挂钩。在考核结果反馈方面,注重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能力以及民主测评等方面情况。通过分别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绘制综合考评曲线图和民主测评曲线图,将考核对象各项考核指标成绩,与同类别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以图表形式向考核对象进行反馈,使考核结果更加立体、直观和透明,便于广大干部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提高。
推行差异化考核评价的初步成效
通过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乡镇、各部门实行差异化考核,树立起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评工作的“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围绕中心,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指挥棒作用。为加强对各镇、各部门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验,在设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反复修正,将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十个全覆盖”等全县重点工作逐步融入到考核核心内容,通过准确设置考核指标,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发展大局上来,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催生了各镇、各部门相互较劲、竞争赶超的态势。
整合资源,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监控器作用。固阳县进一步整合考核资源,增强了考核工作的完整性,通过县人大满意度表决、县政协民主评议、“两办”重点工作督查、社会工作联席会评价和日常业务考核等日常考核动态评估监控,对平时考核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实现了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平时监控和动态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地掌握考核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全县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情况,拓宽了多角度、多层面评价班子、印证政绩的途径,使政绩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明确导向,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风向标作用。通过转移考核重心,转变以往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工作模式,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于在考核中发现的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且又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干部,特别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事件中,体现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干部给予充分认可,真正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新局面。
(作者系固阳县委书记)
第五篇:创新机制 推动发展
创新机制
推动发展
—虎城乡“三农”工作机制创新发言材料
张建
各位领导:
为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虎城乡就“三农”工作实现了一点机制创新,成立了“促发展帮扶基金”,形成了新农村建设“3+1”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就虎城乡“三农”工作机制创新做一简要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促发展帮扶基金
1、成立原因。在“三农”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具体困难: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建设无资金投入;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因病因灾造成生产生活困难无资金帮扶渡过难关;贫困户无资金助其脱贫,劳动力无资金实施就业务工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大户无激励机制*****有鉴于此,虎城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部分社会成功人士有热心出钱解决这些困难,鼓励各村成立“促发展帮扶专项基金”
2、筹资渠道。乡党委号召全乡机关干部职工为所驻村捐钱,各村号召全村群众、外出乡友,特别是在外从政、经商或务工的成功人士献爱心捐献资金(多少不论),成立“***村促发展帮扶基金”。
3、基金用途。帮扶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户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群众获取致富信息、寻找致富门路;帮助业主引进发展项目、拓展产品市场;帮助各村实施劳动力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各村实施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建设,对成功脱贫实行大额奖励等。
4、管理审批。各村成立“促发展帮扶基金”领导小组,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办法,具有本村户籍的村民申请使用该资金由专门的评审小组审查后予以发放。具体为:设单独专项账号管理;接收捐赠时,开出专用收据给捐赠人;收支情况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使用程序为:本村村民提出书面申请;评审小组初审并加具意见,公示7天;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村两委监督复核,发放给申请人。产业发展申请人在产业成功后及时偿还。
5、帮扶效果。促发展帮扶基金成立使用一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虎城乡虎城村为例:该村受到社会各界捐赠3万余元,为全村20余户贫困户解决了生活燃眉之急,引进了2位业主成片种植蔬菜、西瓜达500余亩,为村民实施技能培训600余人次,为30户群众解决生产暂时困难1万元。通过基金帮扶,增强了外出乡友对家乡的促发展支持关怀力度,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让“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二、新农村建设“3+1”发展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虎城乡大力探索,成功创建出银行、企业、农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形成了良好机制。
在“3+1”发展模式中,”“3”是指银行(信用社)提供金融支持,帮助解决建设资金暂时困难;企业大力捐赠,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农户主动出资改造农房风貌、支持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产业,形成增收致富项目。“1”是指村支两委一班人,根据建设需要,积极组织协调银行、企业、农户,统筹实施各个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以我乡紫龙村为例,已完成120户原农房风貌改造,高标准打造了集中居住点,完成1000余亩龙安柚示范园建设,新建公路4公里,便民路3公里,修建蓄水池20口,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共有10多家企业投身紫龙村新农村建设,目前到位资金达100多万元。整个紫龙村“3+1”模式的成功,为市区提供现场会10余次,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市、外县不胜枚举。
2011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