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善法学习50问
♨慈善法学习50问
2016-09-03 妙语佛缘 妙语佛缘
妙语佛缘
微信号 miaoyufoyuan168
功能介绍 这是一个有灵魂的平台【妙语佛缘】修佛人修一切善法,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多行善事,随遇而安。慈善事业发扬光大——以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最多的人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于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慈善法,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依法治善的新时代。为更好地学习慈善法、宣传慈善法、贯彻慈善法,依法办善、依法行善,省民政厅就社会各界关注的法律条款、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整理出了慈善法50问,供学习借鉴。
1.什么人可以做慈善?
答:《慈善法》第二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
2.参与慈善活动的范围与内容是什么?
答:按照《慈善法》第二条规定有六项,(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3.参与慈善活动应遵守什么原则?
答:根据《慈善法》第四条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4.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是哪个单位?
答:主管全国慈善工作的是国务院民政部门。地方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5.哪天是全国性的“慈善日”?
答:《慈善法》第七条规定,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
6.什么是慈善组织?
答:慈善组织是依法成立,符合慈善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7.慈善组织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四是有章程;五是有一定的财产;六是有符合条件的机构和负责人;七是符合法律、行政规定的其他条件。
8.慈善组织如何办理审批手续?
答: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
9.《慈善法》公布前成立的慈善组织怎么办?
答:《慈善法》公布前成立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将在20日内做出决定,符合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
10.慈善组织应该注意什么?
答:慈善组织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
11.慈善组织怎样开展募捐活动?
答: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其条件是必须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制定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时间、地域、负责人姓名、地点、捐赠方式、银行账户等)。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决定。慈善组织符合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条件的,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公开募捐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由民政部门直接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12.公开募捐采取什么方式?
答: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是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二是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三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四是其他公开募捐方式。
13.公开募捐在什么范围内进行?
答: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只能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的管辖区域进行。如果确因需要在区域外进行的应报所在地县以上民政部门备案。但捐赠人的捐赠不受地域的限制。
14.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又需要开展慈善活动的怎么办?
答:可以与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集的款物,用于符合条件的受益对象。
15.慈善组织从登记之日起可以开展定向募捐应该怎么理解?
答: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应当在发起人、理事会成员和会员等特定对象的范围内进行。
16.慈善捐赠的对象是什么人?
答: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
17.慈善捐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
答: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
18.捐赠、捐赠人、捐赠财产包括哪些方面?
答:捐赠财产包括货币、实物、房屋、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等有形和无形财产。但必须是属于捐赠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而且必须有使用价值,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
19.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捐赠吗?
答:可以。捐赠还可以组织开展演出、比赛、销售、拍卖等经营性活动,把所得收入全部或部分捐给慈善事业。但事前双方应当签订协议,活动结束后按照协议执行。
20.慈善组织需给捐赠人什么手续?
答:慈善组织接受捐赠,应当向捐赠人开具由财政部门统一监(印)制的捐赠票据,作为捐赠凭证。捐赠人匿名或者放弃接受捐赠票据的,慈善组织可予保管。
21.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时是否需要签订协议?
答:捐赠人有要求签订协议者,应当给予签订协议。其内容包括捐赠的种类、数量、质量、总值、用途、交付时间等内容。
22.捐赠人承诺捐赠后不履行捐赠义务的怎么办?
答:捐赠人违反协议的,慈善组织可以要求他们交付,拒不交付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依法保护慈善的合法权益。
如果捐赠人由于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和家庭生活的,可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赠义务。
23.慈善组织违反捐赠协议怎么办?
答:慈善组织违反协议,改变用途的捐赠人有权要求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4.慈善组织的财产自己无法管理怎么办?
答:慈善组织可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签订信托协议,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管理和处分。慈善受托人应当按照依托目的,恪尽职守,履行诚信,管理信托财产。违反信托协议的,可以变更受托人。
25.慈善的财产怎么使用?
答:慈善的财产包括发起人的捐赠、资助的创始财产、募集的财产和其他合法的财产只能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侵占。
26.有些捐赠的实物不以储存、运输或难以用于慈善救助的怎么办?
答:慈善组织可以依法进行拍卖或变卖,所得的收入除必要的成本开支外应当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27.慈善财产如何保值、增值?
答: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下,可以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但政府资助的财产和捐赠协议约定不得投资的不得用于投资。
28.慈善组织对慈善资金的使用有哪些规定?
答: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百分之七十。这一标准作为年终考核的条件之一。
29.慈善组织年度管理费用有哪些规定?
答: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况下,年度管理费用难以开支的应当就具体情况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说明。
30.慈善组织开展救助活动是否可以委托别人进行?
答:可以。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或者由志愿者或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负责开展慈善活动。
31.慈善组织可以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慈善服务吗?
答:可以。慈善组织开展这些慈善活动需要专门技能的,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保证服务质量。
32.慈善组织根据需要招募志愿者有哪些规定?
答:慈善组织根据慈善服务的需要招募志愿者,应当签订协议,需要专门技能的,应当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培训。
33.慈善组织对志愿者应当提供什么条件?
答:慈善组织对志愿者应当提供服务的必要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对其可能发生的人身危险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应如实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要求,应无偿为他们提供有关志愿服务记录的证明。
34.慈善组织有哪些信息应当公开?
答:慈善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包括章程、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信息以及国务院民政部门要求公开的其他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还有每年的年度工作报告、经过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公开募捐和项目实施情况等及时公开。公募时间周期和项目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三个月内公开一次,结束后将实施情况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5.有哪些信息可以不公开?
答: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及捐赠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通讯方式等可以不公开。
36.慈善组织取得收入需要纳税吗?
答: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37.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如何享受税收优惠?
答: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可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38.企业当年捐赠总额超过总利润规定数额的怎么扣除?
答: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9.境外侨胞、国际友人捐赠的慈善物资有什么优惠?
答:境外捐赠的慈善物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0.受益人接受捐赠的物资是否要纳税?
答:受益人接受的捐赠物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41.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的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有哪些优惠?
答:捐赠人捐赠的上述内容可以依法免征权利转让的相关专业性费用。
42.捐赠人参与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有哪些优惠待遇?
答:国家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43.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性项目需要使用土地、政府如何支持?
答:慈善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优抚等项目需要服务设施的用地,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些慈善服务设施用地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44.发展慈善事业能否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
答:可以。国家为慈善事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提供融资和结算等金融服务。
45.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如何为慈善组织进行购买服务?
答: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依照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
46.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
答:一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二是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三是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
47.如何加强对慈善组织监管管理?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有关部门接受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对于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管作用。
48.如有发现慈善组织违法行为的应当怎么办?
答:《慈善法》第十一章专门规定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慈善法》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分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吊销登记证,罚款、警告、没收、赔偿,构成违法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9.城乡社区(村)组织、单位内部能否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答:城乡社区(村)组织、单位可以在本社区(村)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
50.慈善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开展慈善活动吗?
答:可以。慈善组织以外其他组织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但活动的内容、做法应当符合《慈善法》的要求。
以上仅仅是在开展慈善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学习《慈善法》,找到答案。但不是《慈善法》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应以《慈善法》为准。
接善款的家人一定要弄明白一件事儿,善款虽然发到你手里。但他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善款姓公不姓私。说白了,善款是中华民族的,是国家的。国家把善款发给你。是因为你相信国家,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如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和农行卡号等交给国家。国家才把善款交给你。交给你的目的是要你用善款替国家做事,为民族振兴做事儿。一是用善款投资民族企业,让民族企业快速壮大。二是用善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三是用善款消费国货,筑起经济长城„„当然,你在帮助国家做事的同时,这笔善款也成就了你的人生梦想。改善了你的家庭命运,如果你弄不明白这个道理。把接到的善款视为私有财产。胡花乱造,那你的人生和你整个家族就要葬送在你的手里了。接善款需要的是胆和识,用善款需要的是大智慧。
接善款的家人一定要弄明白一件事儿,善款虽然发到你手里。但他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善款姓公不姓私。说白了,善款是中华民族的,是国家的。国家把善款发给你。是因为你相信国家,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如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和农行卡号等交给国家。国家才把善款交给你。交给你的目的是要你用善款替国家做事,为民族振兴做事儿。一是用善款投资民族企业,让民族企业快速壮大。二是用善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三是用善款消费国货,筑起经济长城„„当然,你在帮助国家做事的同时,这笔善款也成就了你的人生梦想。改善了你的家庭命运,如果你弄不明白这个道理。把接到的善款视为私有财产。胡花乱造,那你的人生和你整个家族就要葬送在你的手里了。接善款需要的是胆和识,用善款需要的是大智慧。
第二篇:慈善法宣传(范文)
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于9月1日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慈善的纲领性法律法规,于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
《慈善法》经历长达10年的调研和起草,它系统的规范了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一系列促进措施,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了遵循,为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引领。为做好慈善工作提供了保障。
《慈善法》分为12章、112条,对慈善活动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慈善财产来源和使用、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
第一,制定慈善法,是发展慈善事业、规范慈善活动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社会捐赠额从2006年的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随着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尚不健全、运作不尽规范,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全社会慈善氛围还 1
不够浓厚,有关方面还需要加大支持、促进的力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定慈善法加以引导和规范,从而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制定慈善法,是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经过各方面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相继制定了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等一些涉及慈善活动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相应的行政法规,一些地方出台了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但总的来讲,现行慈善法律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与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2008年以来,共有全国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议案27件、建议29件,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热切期盼。制定慈善法,加快补齐社会领域立法这块短板,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制定慈善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措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强调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慈善事业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制定慈善法,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慈善
活动,有利于广泛汇聚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对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第四,制定慈善法,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慈善事业,全社会支持慈善、参与慈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传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制定慈善法,在全社会提倡、支持和鼓励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友善精神,有助于社会成员在义行善举中不断累积道德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久精神力量。
《慈善法》的重要意义:
(一)、开启了依法治“善”的新时代。《慈善法》是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慈善法》的颁布实行,使我国的慈善事业从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康庄大道。
(二)、重塑社会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对慈善组织的信任。近年来以“郭美美事件”为典型的一些负面案例,为我国慈善事业蒙上了阴影,也让“慈善”二字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类似诈捐、作秀、炫富等事件,负面效应经过网络传播被无限放大,直接拷问慈善事业 的公信力。社会上不少人对慈善事业失去信心,对慈善组织失去信任。慈善法对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等都作出了规定,特别是明确了慈善组织的定义及其设立程序,规范了慈善组织的行为准则和内部治理,强化了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它的制定和实施将重塑社会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三)、让想做善事的人更方便,让能做善事的组织更积极。原来一些企业家要捐赠,有不方便之处。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慈善法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规定:企业捐赠超出12%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更有利于企业家捐赠。此外,慈善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慈善法第八十条关于捐赠的税收优惠规定,就是想让捐赠更方便。
(四)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慈善法,在全社会提倡、支持和鼓励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友善精神,有助于社会成员在义行善举中不断累积道德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久精神力量。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风气,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篇:慈善法试题
《慈善法》学法考试题
一、判断题
1.每年9月9日为“中华慈善日”。()正确答案:错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慈善工作。()正确答案:对
3.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正确答案:错
4.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与慈善组织发生交易行为的,可以参与慈善组织有关该交易行为的决策,并将有关交易情况向社会公开。()正确答案:错
5.连续二年未从事慈善活动的慈善组织,应当终止。()正确答案:对 6.慈善组织不得成立行业组织。()正确答案:错
7.慈善募捐,指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正确答案:错
8.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正确答案:对
9.在省级以下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组织可以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正确答案:错
10.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基于慈善目的的公开募捐。()正确答案:错
11.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正确答案:对 12.捐赠人捐赠的财产不必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正确答案:错
13.捐赠人匿名或者放弃接受捐赠票据的,慈善组织应当做好相关记录。()正确答案:对
14.捐赠人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正确答案:对
15.捐赠人不得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正确答案:错
16.设立慈善信托、确定受托人和监察人,可以采取口头约定形式。()正确答案:错
17.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由委托人确定其信赖的自然人担任。()正确答案:错
18.信托监察人发现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难以履行职责的,应当向委托人提出,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正确答案:对
19.慈善组织的财产包括其创始财产。()正确答案:对
20.慈善组织的财产应当根据章程和捐赠协议的规定用于慈善目的,必要时,也可以在发起人、捐赠人以及慈善组织成员中分配。()正确答案:错
21.政府资助的财产和捐赠协议约定不得投资的财产,不得用于投资。()正确答案:对
22.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确需变更捐赠财产用途的,不必征得捐赠人同意。()正确答案:错
23.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也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或者招募志愿者提供。()正确答案:对
24.开展医疗康复、照料护理、教育培训、社会工作等具有专门技能的慈善服务,由该慈善组织制定标准和规程。()正确答案:错
25.慈善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正确答案:对
26.慈善组织不得向受益人告知其资助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信息。()正确答案:错
27.捐赠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或者受益人不同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名称、住所等信息的,可以不公开,也可以公开。()正确答案:错
28.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正确答案:对 29.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应当缴纳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正确答案:错
30.国家机关不得为慈善事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正确答案:错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2016年()起施行。A.7月1日 B.8月1日 C.9月1日 D.10月1日 正确答案:C
2.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内作出决定。
A.10日 B.20日 C.30日 D.60日 正确答案:C
3.已经设立的社会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内作出决定。
A.10日 B.20日 C.30日 D.60日 正确答案:B
4.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可以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活动。
A.互帮互学 B.扶贫济困 C.互助互济 D.恤病助残 正确答案:C
5.开展慈善活动,不得违背(),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正确答案:A
6.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爱国主义精神 C.集体主义思想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答案:D
7.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
A.非营利组织 B.营利组织 C.社会组织 D.公益组织 正确答案:A
8.慈善组织的章程,应当符合()的规定,A.法律 B.法规 C.法律法规 D.行政规章 正确答案:C
9.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慈善组织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A.不得 B.不许 C.不应 D.禁止 正确答案:A
10.在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的组织担任负责人,自该组织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之日起未逾五年的,()担任慈善组织的负责人。
A.可以 B.不可以 C.经批准可以 D.不得 正确答案:D 11.慈善组织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照()的规定处理。A.法律 B.政府 C.民政部门 D.慈善组织章程 正确答案:D
12、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A.资格 B.资质 C.资历 D.许可 正确答案:A
13.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直接向受益人捐赠。A.不得 B.也可以 C.禁止 D.不可 正确答案:B
14.捐赠人与慈善组织约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时,()指定其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A.应当 B.可以 C.禁止 D.不得 正确答案:D
15.慈善组织违反捐赠协议等方式约定的用途,滥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向()起诉。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民政部门 D.政府指定部门 正确答案:A
16.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由()确定其信赖的慈善组织担任。A.捐赠人 B.委托人 C.自然人 D.法人 正确答案:B
17.信托监察人发现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难以履行职责的,应当向委托人提出,并有权以()的名义提起诉讼。
A.自己 B.委托人 C.慈善组织 D.捐赠人 正确答案:A
18.慈善组织的财产应当根据章程和捐赠协议的规定()用于慈善目的。
A.一半 B.一半以上 C.全部 D.三分之二 正确答案:C
19.捐赠人捐赠本企业产品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和义务。
A.产品质量 B.产品数量 C.产品售后 D.产品管理 正确答案:A
20.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内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A.十日内 B.二十日内 C.三十日内 D.六十日内 正确答案:B
21.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重大投资方案应当经决策机构组成人员()以上同意。
A.二分之一 B.一半以上 C.三分之一 D.三分之二 正确答案:D
22.慈善组织应当建立(),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A.重大决策制度 B.会计核算制度 C.项目管理制度 D.资产清算制度 正确答案:C
23.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以外的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以及管理成本的标准,由()规定。
A.国务院民政部门 B.国务院财政部门 C.国务院税务部门
D.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税务等部门 正确答案:D
24.开展医疗康复、照料护理、教育培训、社会工作等具有专门技能的慈善服务,应当执行()制定的标准和规程。
A.民政部门 B.慈善总会
C.国家或者行业组织 D.国务院有关部门 正确答案:C
25.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每年()将信托事务处理情况及财务状况向其备案的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A.一次 B.至少一次 C.二次 D.三次 正确答案:B
2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统一或者指定的(),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并免费提供慈善信息发布服务。
A.有关单位 B.社会机构 C.慈善组织 D.信息平台 正确答案:D
27.慈善组织应当()向社会公众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A.定期公开 B.每年一次 C.每年二次 D.两年一次 正确答案:A 28.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A.一个月 B.二个月 C.三个月 D.一年 正确答案:C
2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慈善信息()机制。
A.管理 B.协商 C.交流 D.共享 正确答案:D
30.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依法查处。
A.慈善总会 B.民政部门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
1.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A.合法 B.自愿 C.诚信 D.非营利 正确答案:ABCD
2.以下属于慈善活动的是()A.扶老 B.救孤 C.助残 D.抚恤 正确答案:ABC
3.慈善组织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章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明确()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A.决策 B.执行 C.协调 D.监督 正确答案:ABD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慈善组织的负责人()A.无民事行为能力的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C.被判处刑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已逾五年的 D.在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的组织担任负责人,自该组织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之日起已逾五年的
正确答案:AB
5.慈善组织()的,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A.内部治理结构健全 B.运作规范 C.具有办公场所 D.具备法定资质 正确答案:AB
6.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通过()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A.广播 B.电视 C.报刊 D.社区宣传栏 正确答案:ABC
7.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进行验证。
A.登记证书 B.募捐方案
C.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D.信息披露制度 正确答案:AC
8.慈善捐赠财产包括()等。A.货币 B.实物 C.有价证券 D.知识产权 正确答案:ABCD
9.捐赠人有权()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A.了解 B.查询 C.复制 D.索取 正确答案:BC
10.慈善组织的财产包括()。A.创始财产 B.捐赠财产 C.营业所得 D.其他合法财产 正确答案:ABD
1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慈善财产。A.转让 B.私分 C.挪用 D.侵占 正确答案:BCD
12.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应当遵循()的原则,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
A.合法 B.赢利 C.安全 D.有效 正确答案:ACD
13.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投诉、举报。
A.民政部门 B.税务部门 C.慈善行业组织 D.其他有关部门 正确答案:ACD
14.县级以上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涉嫌违反慈善法规定的慈善组织,有权采取的措施有:
A.要求慈善组织作出说明,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B.对慈善组织的住所和慈善活动发生地进行现场检查; C.向与慈善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调查与监督管理有关的情况;
D.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查询慈善组织的金融账户
正确答案:ABCD
15.关于慈善税收优惠方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B.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C.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五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D.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赠,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正确答案:ABD
16.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A.捐赠人姓名、名称等信息 B.工作报告 C.财务会计报告 D.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情况 正确答案:BC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的慈善信息有()
A.慈善组织等级事项
B.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
C.具有出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票据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 D.对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开展检查、评估的结果 正确答案:ABCD
18.开展募捐活动,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有()
A.在一次募捐活动中,单位规定员工每人捐款不低于100元
B.个人在互联网上直接发起募捐活动
C.某企业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举办公益篮球赛为贫困学子筹募善款
D.刘某在家中养狗场内被狗咬伤,却自称为救女童而被恶犬咬成重伤,引发社会爱心人士捐款
正确答案:ABD
19.捐赠人通过()等公开承诺捐赠,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的,慈善组织或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要求交付。
A.广播 B.电视 C.报刊 D.互联网 正确答案:ABCD
20.慈善组织应当符合的条件有()A.有工作规则 B.有组织章程 C.有必要的财产 D.有财务管理制度 正确答案:BC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三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6年3月1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16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慈善组织 第三章 慈善募捐 第四章 慈善捐赠 第五章 慈善信托 第六章 慈善财产 第七章 慈善服务 第八章 信息公开 第九章 促进措施 第十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制定本法。
第二条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其他公益活动。
第四条 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
第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慈善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慈善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慈善工作。
第七条 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第二章 慈善组织
第八条 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
第九条 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已经设立的社会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准予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登记或者认定的决定期限的,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十一条 慈善组织的章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组织形式;
(三)设立宗旨及业务范围;
(四)财产来源及构成;
(五)决策、执行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六)内部监督机制;
(七)财产管理使用制度;
(八)项目管理制度;
(九)终止情形及终止后财产的处理;
(十)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二条 慈善组织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章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慈善组织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慈善组织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慈善宗旨开展慈善活动。第十四条 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慈善组织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与慈善组织发生交易行为的,不得参与慈善组织有关该交易行为的决策,有关交易情况必须向社会公开。第十五条 慈善组织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慈善组织的负责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被判处刑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三)在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的组织担任负责人,自该组织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因分立、合并需要终止的;
(二)出现章程规定的终止情形的;
(三)连续二年未从事慈善活动的;
(四)依法被撤销登记或者吊销登记证书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第十八条 慈善组织终止,应当进行清算。
慈善组织决策机构应当在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终止情形出现之日起三十日内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并向社会公告。不成立清算组或者清算组不履行职责的,民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慈善组织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慈善组织章程的规定处理;章程未规定的,由民政部门主持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慈善组织清算结束后,应当办理注销登记,并由民政部门向社会公告。第十九条 慈善组织可以依法成立行业组织。
慈善行业组织应当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交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慈善行业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第三章 慈善募捐
第二十条 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非公开募捐。第二十一条 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非公开募捐。慈善组织开展非公开募捐,应当明确特定对象的范围和募捐期限,并向募捐对象说明募捐目的、所募款物用途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 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由民政部门在登记时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
(二)举办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
(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
(四)其他公开募捐方式。
慈善组织采取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方式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管辖区域内进行,但捐赠人的捐赠行为不受地域限制。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募捐的,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其中,在省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组织也可以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第二十四条 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应当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时间和地域、活动负责人姓名和办公地址、接收捐赠方式、银行账户、受益人、所募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余财产的处理等。
第二十五条 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
第二十六条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第二十七条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第二十八条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 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及人民生活。
第三十条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
第四章 慈善捐赠
第三十一条 本法所称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 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第三十三条 捐赠人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捐赠财产包括货币、实物、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等有形或者无形财产。
捐赠人捐赠的实物应当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捐赠人捐赠本企业产品的,应当提供产品合格证书或者质量检验证书。第三十四条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演出、比赛、销售、拍卖等经营性活动,承诺将全部或者部分所得用于慈善目的的,应当在举办活动前与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签订捐赠协议,活动结束后按照捐赠协议履行捐赠义务,并将捐赠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五条 慈善组织接受捐赠,应当向捐赠人开具由财政部门统一监(印)制的捐赠票据。捐赠票据应当载明捐赠人、捐赠财产的种类及数量、慈善组织名称和经办人姓名、票据日期等。捐赠人匿名或者放弃接受捐赠票据的,慈善组织应当做好相关记录。
第三十六条 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捐赠人要求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慈善组织应当与捐赠人签订书面捐赠协议。
书面捐赠协议包括捐赠人和慈善组织名称、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用途、交付时间等内容。
第三十七条 捐赠人与慈善组织约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时,不得指定其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赠,以任何方式宣传烟草制品及其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法律法规禁止宣传的其他产品和事项。
第三十八条 捐赠人应当按照捐赠协议履行捐赠义务。捐赠人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赠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起诉:
(一)捐赠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方式公开承诺捐赠的;
(二)捐赠财产用于本法第三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慈善活动,并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
第三十九条 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慈善组织应当及时主动向捐赠人反馈有关情况。
慈善组织违反捐赠协议等方式约定的用途,滥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慈善信托
第四十条 本法所称慈善信托即公益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设立慈善信托、确定受托人和监察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受托人应当在信托文件签订之日起七日内将信托文件向受托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由委托人确定其信赖的慈善组织担任。第四十三条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难以履行职责的,委托人可以变更受托人。变更后的受托人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七日内将变更情况报原备案的民政部门重新备案。
第四十四条 慈善信托的委托人根据需要,可以确定信托监察人。信托监察人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依法维护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权益。信托监察人发现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难以履行职责的,应当向委托人提出,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第四十五条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应当按照信托目的,恪尽职守,履行诚信、谨慎管理的义务。
受托人应当根据信托文件和委托人的要求,及时报告信托事务处理情况、信托财产管理使用情况。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将信托事务处理情况及财务状况向其备案的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六条 慈善信托的设立、信托财产的管理、信托当事人、信托的终止和清算等事项,本章未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章的有关规定;本法未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有关规定。
第六章 慈善财产 第四十七条 慈善组织的财产包括:
(一)创始财产;
(二)捐赠财产;
(三)其他合法财产。
第四十八条 慈善组织的财产应当根据章程和捐赠协议的规定全部用于慈善目的,不得在发起人、捐赠人以及慈善组织成员中分配。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或者侵占慈善财产。
第四十九条 慈善组织对募集的财产,应当登记造册,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捐赠人捐赠的实物不易储存、运输或者难以直接用于慈善目的的,慈善组织可以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收入扣除必要费用后,应当全部用于约定的慈善目的。
第五十条 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重大投资方案应当经决策机构组成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但政府资助的财产和捐赠协议约定不得投资的财产,不得用于投资。
第五十一条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赠协议使用捐赠财产;确需变更捐赠财产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人同意。
第五十二条 慈善组织应当合理设计慈善项目,优化实施流程,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慈善财产使用效益。
慈善组织应当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第五十三条 慈善项目终止后捐赠财产有剩余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赠协议处理;募捐方案未规定或者捐赠协议未约定的,慈善组织应当将剩余财产用于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第五十四条 慈善组织确定慈善受益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指定慈善组织管理人员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第五十五条 慈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与受益人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资助财产的用途、数额和使用方式等内容。
受益人未按照协议使用资助财产或者有其他严重违反协议情形的,慈善组织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慈善组织有权解除协议。第五十六条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以及管理成本的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税务等部门规定。捐赠协议对单项捐赠财产的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成本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七章 慈善服务
第五十七条 本法所称慈善服务,是指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向他人或者社会提供的志愿服务和其他非营利服务。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也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或者招募志愿者提供。
第五十八条 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志愿者的隐私。
第五十九条 开展医疗康复、照料护理、教育培训、社会工作等具有专门技能的慈善服务,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和规程。
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开展具有专门技能的慈善服务,应当根据需要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第六十条 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应当公示与慈善服务有关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慈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与志愿者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时间等。
第六十一条 慈善组织应当对志愿者实名登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要求,慈善组织应当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第六十二条 慈善组织应当安排志愿者从事与其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的慈善服务。
第六十三条 志愿者接受慈善组织安排参与慈善服务的,应当服从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训。
第六十四条 慈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开展慈善服务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慈善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八章 信息公开
第六十五条 慈善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慈善信息公开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统一或者指定的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并免费提供慈善信息发布服务。
慈善组织应当在前款规定的平台发布慈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慈善组织登记事项;
(二)慈善信托备案事项;
(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
(四)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
(五)对慈善活动的税收优惠、资助补贴等促进措施;
(六)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信息;
(七)对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开展检查、评估的结果;
(八)对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的表彰、处罚结果;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信息。第六十八条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组织章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证书号码等登记信息;
(二)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信息;
(三)工作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开展募捐以及接受捐赠情况、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慈善项目情况;
(四)国务院民政部门要求公开的其他信息。
上述信息有重大变更的,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九条 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公开向社会公众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慈善项目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第七十条 慈善组织向特定对象募捐的,应当及时向捐赠人告知募捐情况、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第七十一条 慈善组织应当向受益人告知其资助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信息。
第七十二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不得公开。
捐赠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或者受益人不同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名称、住所等信息的,不得公开。
第九章 促进措施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向慈善组织等提供慈善需求信息,为慈善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慈善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十五条 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七十六条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境外捐赠用于慈善活动的物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第七十七条 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赠,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七十八条 慈善组织、捐赠人、受益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十九条 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依法免征权利转让的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
第八十条 国家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第八十一条 慈善组织开展本法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慈善活动需要慈善服务设施用地的,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慈善服务设施用地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第八十二条 国家为慈善事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提供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
第八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依照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第八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
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
第八十五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
第八十六条 经受益人同意,捐赠人对其捐赠的慈善项目可以冠名纪念,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八十七条 国家建立慈善表彰制度,对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表彰。
第十章 监督管理
第八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慈善行业组织进行指导。
第八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涉嫌违法的慈善组织,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慈善组织的住所或者慈善活动发生地进行现场检查;
(二)要求慈善组织作出说明,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三)向与慈善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调查与监督管理有关的情况;
(四)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查询慈善组织的金融账户;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九十条 民政部门对慈善组织或者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或者调查时,检查人员或者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调查通知书。
第九十一条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工作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开展募捐活动以及接受捐赠情况、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慈善项目情况。
第九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第九十三条 慈善行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第九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国家鼓励公众、媒体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对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或者慈善组织、慈善信托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五条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登记证书:
(一)未按照慈善宗旨开展慈善活动的;
(二)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三)未依法报送工作报告的;
(四)泄露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个人隐私的。
第九十六条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登记证书;有违法所得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私分、挪用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的;
(二)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以及管理成本的标准不符合规定的;
(三)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造成慈善财产损失的;
(四)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用途的;
(五)将不得用于投资的财产用于投资的;
(六)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的。
第九十七条 开展募捐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
(二)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履行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验证义务的;
(三)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
(四)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或者人民生活的。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履行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验证义务的,由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前两款规定的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九十八条 慈善组织不依法向捐赠人出具捐赠票据、不依法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或者不依法答复捐赠人对其捐赠财产使用信息查询要求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停止活动。
第九十九条 慈善组织弄虚作假骗取税收优惠的,由税务部门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由民政部门依法吊销登记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百条 慈善组织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由有关机关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由民政部门依法吊销登记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一条 慈善组织担任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慈善信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用于非慈善目的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信托事务处理情况及财务状况向民政部门报告或者未向社会公开的。
第一百零二条 慈善服务过程中,因慈善组织或者志愿者过错造成受益人、第三人损害的,慈善组织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损害是由志愿者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追偿。
志愿者在参与慈善服务过程中,因慈善组织过错受到损害的,慈善组织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损害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慈善组织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一百零三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应当给予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捐赠任务,强行指定志愿者、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
(五)私分、挪用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五条 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可以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
第一百零六条 慈善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第一百零七条 本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慈善法解读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公布《慈善法》,9月1日起施行
个人募捐怎么规定的
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属于违法行为。
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开募捐的含义,是基于公益事业之目的,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财产的一种劝募行为,不包括为特定对象进行募款的那种个人救助行为。慈善法讲什么的
作为我国第一部慈善法,它系统规范全社会的慈善行为。既针对各级政府的管理行为,也针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管理与每个公民的慈善方式;但法律条文还是以慈善组织为核心地位。所以说,这部既有行为法的特点,也有组织法的特点。
具体而言,慈善法分总则、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促进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12章、112条。修订慈善法的目的是什么
朋友,我们国家之前没有慈善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慈善法。
您好,我是一位在上海的85后,受到海外经历的影响回国一心想从事慈善/非营利机构,想成立一家社会企业。请问我在上海该如何注册一家非营利社会企业?以及这部中国慈善首法对慈善事业会起到什么关键作用?更加正规化是加高了门槛还是更能亲近百姓能让大家都参与了呢?感谢您的时间。
中国可以注册为一个法人的形态有很多,唯独没有社会企业这个类别。换言之,中国目前法律对社会企业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你可考虑在工商局登记企业或去民政部门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
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若符合慈善组织的条件,在法律生效执行后,可以去认定为慈善组织。
我也期待未来有社会企业的立法。在社会立法前,可能更需要社会组织立法或者非营利组织立法。慈善立法的本意还是降低门槛,让注册慈善组织更为便利,让大家更多参与慈善的。我认为,法律的颁布与落实会对慈善事业有促进作用。
最后补充解释一下,社会组织就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三类非营利组织,分别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
慈善法的颁布是否说明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愈发严重了呢,都需要法律的介入
近20年来(即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之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社会捐赠额从2006年的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中国近10年来社会捐赠额一直在高速增长,从这个数据上看中国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还是越来越多的。
之所以需要立法,主要还是因为慈善事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问题很多,恕不一一列举),对慈善事业需要进行引导与规范,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刚刚微博上看到一张图片,图片上的报纸说个人向非亲非故的人捐款是犯法的?
这个说法来源于某媒体3月10日的一则报道。报道在网上的标题就是《个人帮非亲非故者网络募捐属非法》。相关部分原文如下:
“对于网络上个人发起的募捐行为,一般分为自助和助他两类。”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执行主任黎颖露说,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应该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法律草案不禁止。而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及近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络上进行的个人募捐,属于非法募捐,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报道一出来,引起轩然大波以及对慈善法的质疑!一些知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不同意见。比如金锦萍教授接受某财经类知名媒体采访时就说:法律未禁止个人在网上为非亲非故者求助。然后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发布了一则声明予以补救,大体上沿袭了金锦萍教授的观点。该声明的全文如下(共五段):
目前有新闻媒体报道中引用了我机构研究人员如下表述:“……而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及近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络上发起的个人募捐,属于非法募捐,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该表述并不完整,引起了读者的误解。为了全面、充分说明我们对草案的理解,补充说明如下: 慈善法草案限制个人募捐是指个人不能进行慈善目的募捐。所谓“慈善目的”的募捐简单来说就是个人不能为诸如汶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唇腭裂儿童等群体发起公开募捐。如果要发起这一类募捐,必须与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个人如果发起此类形式的募捐,则是慈善法草案认为的“非法募捐”。
在网络或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个人发起的为某一特定个人的募捐,比如为一个白血病儿童的募捐或者为支教过程中认识的某个贫困儿童进行募捐。此类行为受益的只是某个特殊个体,慈善法并不管辖这类行为。慈善法明确其调整的募捐行为必须是基于慈善目的,也就是说募捐最终是为了让一群人而不是某一特定个体受益。
所以简单的认为“个人帮非亲非故者网络募捐属非法”这一表述不够严谨。“帮非亲非故”需要区分具体情况,通常我们看到的给特定个体募捐的行为慈善法并不限制,也就不存在非法不非法的问题。
以上为我们对该报道的一个补充说明!
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 好像也没有说得很清楚。这样,我简单点说吧。结论是:
个人求助没有问题,构成为不特定的受益人进行“公开募捐”就有问题了。
慈善募捐是有法律定义的。《慈善法》中所说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法》中的慈善的定义与公益几乎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法律语境下“公开募捐”指的是基于公益事业之目的,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财产的一种劝募行为。募捐姓公,是旨在扶助不特定公众的“募捐”行为。对象是不特定的。
个人帮非亲非故者进行募款,如果对象的身份是确定的,即对象是特定的,属于个人求助行为的一种。个人求助姓私,是一个人的天然权利,法律不可能加以禁止。所以说,个人帮非亲非故者进行求助是合法的;但个人不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独自搞公开募捐活动,则是法律不允许的,要承担法律责任,除了责令退还等处罚措施之外,最高可以罚款20万元。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 《慈善法》公募权之争:违宪是个伪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net/column/2015-11-04-54e1d1cf66a54bd4.html 对老百姓来讲?慈善法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老百姓,慈善法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火眼金睛。慈善组织将从一般的社会组织中分出来。老百姓可以通过查阅民政局网站上公布慈善组织登记信息,将那些假慈善组织鉴别出来。
第二,透视眼。由于规定了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老百姓更容易了解慈善组织的情况,决定到底捐不捐钱给这个机构。
第三,利人利已。一旦对慈善组织进行公益捐赠,可更容易获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抵扣。您好,请问高校的社团为了帮助贫困山区儿童,如贵州的煎茶中学,面向校内师生发起募捐(包括捐款,捐物),有时还会收到社会外人士的捐款,这样的行为是否违法呢?
在慈善法颁布后,高校社团如果既没有登记为慈善组织,也没有挂靠在某慈善组织(例如志愿者协会)之下,它们在开展类似的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时,就要注意。一般说来,高校社团就不能搞公开募捐,只能针对特定对象做定向募捐。
请问现在很多电视台都会拍摄类似白血病患儿等题材的新闻,为这些家庭呼吁捐款,慈善法有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规定 有。
按照慈善法,如果今后电视台帮慈善组织募捐(不是帮个人求助),需要查验慈善组织的慈善组织登记证书以及公开募捐资格证明。
如果电视台帮个人进行求助,不属于慈善法规制的范畴。
首先为我国有第一部<<慈善法>>感到高兴。慈善法跟红十字组织,寺庙功德箱,其他捐赠机构存在哪些关系?
中国有《红十字会法》、有《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分别规定红十字会以及宗教团体的相关事务。关于宗教慈善,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就是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
《慈善法》没有对红十字会、宗教团体的慈善行为作出特别规定。
红十字会本身可以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宗教界已经依法设立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可以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也可以继续新设立新的慈善组织。
一旦它们属于慈善组织,《慈善法》中关于慈善组织的各种规定都适用它们。
陆律师您好,慈善法是否将宗教活动中的募捐行为纳入适用范围。例如伊斯兰教中的天课,佛教基督教等也有都有向寺庙以及教堂捐款的行为。这些信众的钱如何被使用,现在可以说是很不透明。盼解答,谢谢!没有纳入。
但是如果是宗教界举办的慈善组织,就不一样了;这些带有宗教背景的慈善组织应该受到这个慈善法的规制与约束。
宗教团体本身的制度建设、财务规范与信息公开,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但这个事情就不是慈善法所管的事情,属于宗教法的范畴。刚刚立法,不可能马上修改。
全国人大是代表人民立法,公众对慈善的认知与公益组织对慈善的认识有差别。这更体现了,公益组织需要加大公众教育的力度,普及慈善知识,影响大众。
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也是在规范与管理公益组织。公益组织对一些管理性规定表达不同意见很正常。
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提升后,自然行政监管不用这么强了。这需要公益组织群体自身的努力才行。请问慈善法与公益(组织)法有何区别或联系呢?谢谢 慈善法中的慈善是大慈善,相当于公益。
所以,慈善法中的慈善组织就是公益组织。慈善法包含了慈善组织法。请问该部慈善法有烟草慈善方面的规定吗 有规定。具体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赠违反法律规定宣传烟草制品,不得利用慈善捐赠以任何方式宣传法律禁止宣传的产品和事项。
你好,关于新修订出台的《慈善法》慈善组织行政开支不得超过总支出的15%,以及本支出需要超过上以的70%,民办非企业适用么? 慈善法最终的规定如下:
慈善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并遵循管理费用最必要原则,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百分之七十;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况下,管理费用难以符合前述规定的,应当报告其登记的民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以外的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和管理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税务等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的原则制定。
捐赠协议对单项捐赠财产的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所以,对基金会而言,不是15%,而是10%,也不是“不得低于上一总收入的70%”,而是“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70%”。何时可修改法律?公益组织都反对,为什么会通过关于管理费用的条款? 被认定为慈善组织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和管理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税务等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的原则制定。所以,不适用上述15%、70%的规定。
请问您如何看待彩票与慈善
目前彩票方面的主要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彩票管理条例》。
按照这个条例,彩票,是指国家为筹集社会公益资金,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而特许发行、依法销售,自然人自愿购买,并按照特定规则获得中奖机会的凭证。
彩票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并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特殊形式,福利彩票以有奖募捐的独特形式,在市场分配、政府税收分配之后进行第三次分配,具有特殊的社会凝聚力,通过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服务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事业,成为这些领域的有力补充。彩票管理体制去行政化改革势在必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所制造的问题彩民群体这样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由他们两个中心负责解决。
只有通过改革,重新获得民众信任,彩票事业才有出路。目前政府服务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不少来自于福彩金。我个人希望中国的福利彩票事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慈善服务与志愿服务有什么区别?慈善法是我国基本法律吗? 《慈善法》规定:
本法所称慈善服务,是指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志愿无偿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服务。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或者招募志愿者提供,也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提供。
所以,慈善服务的概念大于志愿服务。慈善服务是非营利服务,非营利组织不等于免费服务,但志愿服务是无偿的。
慈善法是中国的基本法律。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慈善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所以是基本法律。
慈善发为什么不对个人乞讨行为做出规范呢?因为好多诈骗团伙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做出乞讨行为,博取同情心而欺骗大众,更有甚拐卖儿童,逼迫其进行乞讨,如果规范个人乞讨行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类现象呀? 童乞讨罪:
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这种组织乞讨行为不构成犯罪,也可能会构成治安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1条明确规定,“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构成治安违法行为,将被“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如果需要加大对这种行为的处罚,应该通过继续修订《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实现。《慈善法》针对的是公益慈善事业,不管这些组织乞讨行为。因为现代慈善的含义就是公益事业,施舍钱给特定的乞讨者这样的行为不属于《慈善法》中所说的慈善活动。慈善有可能会成为避税的手段吗? 你的问题很好。
之前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点因噎废食。我们总不能因为有人会利用慈善税收政策逃税,而不让慈善事业享受税收优惠吧?
日后,民政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应该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防止逃税现象。但是,企业通过慈善捐赠行为合理节税,正是法律所期望的。
目的现实是,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特别是以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设立的民间公益对于这种情况,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
(六)》增加了一个罪名——组织残疾人、儿组织)获得税收优惠很少。鉴于税收优惠需要由税法来明确,慈善法没有给出更细致的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
1)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2)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3)境外捐赠用于慈善活动的物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赠,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唯一一个比较新的政策是:
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我是一名高中生,学校前两天举办了一个救助流浪猫狗的募捐活动,捐款所得都会给一个流浪猫狗收养机构,这个犯法吗?
按照慈善法,募捐分两类,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
你们学校的活动听上去,如果是面向老师、学生进行募款的,是定向募捐。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不是公开募捐,不需要公开募捐资格。
在慈善法实施前,此类流浪猫狗收养机构不容易获得民政部门的登记,有可能没有登记为合法的社会组织。未来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依照目前的法律法规,如果一个组织自称自己是社会组织,但没有进行社会组织的登记,则属于非法社会组织。鉴于,我目前也不知道那个机构的法律形式,所以无法做出判断。
未来慈善法实施后,作为学校与流浪猫狗收养机构合作,首先要检查这个机构是否是登记的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只要是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即便没有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这种定向募捐活动应该不违法。
公开募捐和个人救助的区别是什么,以什么为界定? 主要的区别在于救助的对象是否特定。
如果受助对象是特定的,就是个人救助;相对应的,捐款人与受助对象之间构成的是赠与合同关系。
慈善组织发布的项目具有公益慈善性,项目一开始,受益人是不特定的,这才是募捐;相对应的,捐款人与慈善组织之间构成的与一般赠与合同略有差别的“捐赠”合同关系。该慈善法是否可用于追溯此前违反该法的重大犯罪
慈善法是社会法,不是刑法,不会创设新的罪名,所以不存在犯罪方面的新规定。
慈善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问的很好。慈善法将从九月一号生效,一般说来,应该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不能个人募捐的话,大街上的乞丐乞讨是不是就违法了?
慈善法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
换句话说,公开募捐不等于乞讨,不等于个人求助,它指的是慈善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进行对不特定人群进行公开劝募活动。
所以,乞讨也好,个人求助也好,慈善法的禁止个人公开募捐的规定都与它们无关。hh。我也只能以——呵呵回复。谢谢。个人需要募捐怎么办?
按照慈善法的规定,个人需要开展具有公益事业性质的募捐活动(注意不是个人求助),应该找有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进行合作。慈善法的有关规定如下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请问,慈善法对网络募捐做了什么规定? 慈善法对网络募捐主要有如下规定: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
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履行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验证义务的,由其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
您好,我以前做过大学生暑期支教,不知道慈善法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立法? 有。慈善法在第七章(慈善服务)一章中,对志愿服务活动做了不少规定。具体内容如下:
第六十一条 本法所称慈善服务,是指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志愿无偿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服务。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或者招募志愿者提供,也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提供。
第六十二条 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志愿者的隐私。
第六十三条 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慈善服务,需要专门技能的,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
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需要专门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第六十四条 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应当公示与慈善服务有关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慈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与志愿者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时间等。
第六十五条 慈善组织应当对志愿者实名登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要求,慈善组织应当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第六十六条 慈善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
第六十七条 志愿者接受慈善组织安排参与慈善服务的,应当服从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训。第六十八条 慈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慈善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请问您认为慈善法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慈善法最大的亮点是对慈善这个“市场”准入方面的开放。慈善组织的登记和认定制度做了很大突破,废除了以往的双重管理制度(即为了设立一个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也需要找一个相应的业务主管单位,业内俗称“找婆婆”)。
以前设立慈善组织比较困难,因为婆婆很难找得到,但是现在的《慈善法》设立了直接登记制度,不用再找了,可以向设立公司那样直接登记。这将打破以往慈善组织的行政垄断现象,便于人们通过慈善组织方式合法从事慈善活动;也便于政府监管以及社会监督。
上海从2014年4月1日起已开始实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与规范慈善组织直接登记制度的落实。
请参考我的文章:《慈善法(草案)》的三大亮点与九个缺憾
http://www.xiexiebang.com.net/column/2015-11-23-c5f3699e81725c4d.html 早点颁布也不会有百色等骗人骗钱的机构。希望更加完善,从制度到地方是否能执行。地方责任制。不要悲剧发生
我也希望这部法律能够得到落实,相关规定得到严格执行。
百色助学网的事件,不仅说明慈善立法是必要的,而且给大家带来的启示是受益人在慈善法中的重要地位,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
此外,这个事件还说明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也很突出,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环境下,未成年人的保护事业任重道远,国家应该加强儿童福利立法,加强儿童保护执法力量。公开,公正,无私,透明。
你这个好像不是问题啊?来一条与你写的比较类似的法律原则条款吧,《慈善法》第四条规定: 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关于公开、公正,《慈善法》第五十八条在确定慈善受益人的规定里面有提到:
慈善组织确定慈善受益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指定慈善组织管理人员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该法对于慈善机构有什么新的要求,比如说强制财务公开什么的。如果慈善机构违法又会有何相应处罚呢?谢谢
对慈善组织的很多要求,对于之前的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都是没有的。比如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报送财务报告的义务,关联交易回避等利益冲突规定等。
处罚还是相当明确的。例如,该法第九十九条规定: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进行整改:
(一)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造成慈善财产损失的;
(二)将不得用于投资的财产用于投资的;
(三)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用途的;
(四)开展慈善活动的支出或者管理费用的标准违反本法第六十条规定的;
(五)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六)未依法报送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或者报备募捐方案的;
(七)泄露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个人隐私以及捐赠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通讯方式等信息的。
慈善组织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予以处罚。
慈善组织有前两款规定的情形,经依法处理后一年内再出现前款规定的情形,或者有其他情节严重情形的,由民政部门吊销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请问慈善的具体定义
《慈善法》第三条对慈善活动有明确定义:
第三条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像借慈善之名掠财的行为怎么处罚 构成诈骗罪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具体处罚如下: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法定规定的若干情形之一的,也将被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确定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