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对于我来说,三毛就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三毛,但自从我读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对于我来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丽的语言来描绘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却从了她那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沙漠里的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给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笔神奇的而温暖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觉得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实读这本书,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着很快乐。因为她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简单并快乐的活着。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在《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特的方法帮邻居们治病,这就看出了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就好像她所说的: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或许就是她那积极的心态和友好的态度使她赢得了一次次珍贵的友谊。
在《素人渔夫》中,我也体会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里生活中的另一种快乐。由于沙漠里的物质昂贵,所以,他们的钱也不高花,虽然他们可以用家里给的钱,也可以将包袱回家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也没有抱怨,而是想出了另一种方法去挣钱,虽然到了最后并没有挣到什么钱,而且还赔了一千五百。但他们还是很开心的去大吃了一顿。或许这就正如她自己所说的:爱情是一种奥妙,在爱情中出现籍口时,籍口就是籍口,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籍口而已,来无影,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这就是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爱情,不是要什么多好的物质生活。只要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开心的生活久足够了。可现在的人还会有谁能做得到?
在《哑奴》当中就是写了一个在沙漠里的奴隶的生活,那奴隶的善良和财主们的残忍,三毛看不惯那些财主对哑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给那哑奴。还给他送钱和送一些物质。虽然说,哑奴的一家都已经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还是觉得内疚,因为她不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和改变他们的命运。或许就如她所说的: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命运就是这般,不随你我而易。当哑奴被财主卖走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想说什么,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伤心。原来,这就是三毛,充满了爱心和乐于助人的关怀,一朵沙漠了常开的花。
在读这本撒哈拉的故之后,我也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美,她的灵魂如漂泊的女子,去寻找幸福的国度。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知并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第二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三毛,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自从我读了《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就迷上了三毛。
说实话,刚开始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并不大,因为我感觉这是一本写景,类似散文的那种。可自从我翻开书后,映入眼帘的,不是全描写景物多么多么好,随之发出感叹,而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实景象。每一个事件,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而这样的书,正式我喜欢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惊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这令我很难相信,因为没有几个女人,会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觉得,三毛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豪迈,霸气的原因吧。
三毛,是个奇女子!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奇书。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虽然连一幅插图也没有,但那一字一词一句,已经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已经看到了撒哈拉的壮观,凄凉,撒哈拉威人的友善与蛮横,一支支军队和那些无辜的人们,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书,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险入沼泽,三毛病发险些身亡.....这一幕幕的景象,让我感觉,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位探险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们依旧能坚持。
三毛就是一个有着巨大勇气,毅力,智慧并且乐观的人,她好像沙漠里的一株花,一棵树,在沙漠里留下生动,离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爱,流淌在撒哈拉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在宁静的夜里,我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三毛写的著作——《撒哈拉的故事》,我想这里面会讲些什么呢?于是,我带着这个“问号”,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都是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过的那些有趣而又惊险的日子。有几篇文章写的也十分生动,像什么:芳邻啊,荒山之夜,沙巴军曹等等,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情节都呈现在我的脑海当中。
一个最令人深思的一篇文章是——荒山之夜。主要讲的是:三毛和荷西去迷宫山寻找仙人掌还有其他珍贵的东西。但是,这座山是一座可怕的山,有很多人经过这里而迷路死亡。三毛和荷西决定去迷宫山尝试的走一走,去一下探险。在迷宫山里荷西不小心陷入了沼泽,抱住了一块冰硬石头。在这关键的时候,沙漠土匪出现了,三毛上车甩了沙漠土匪。她又看着地上的轮胎印回到沼泽地边,临危不惧,把车上的坐椅连起来推进沼泽,救出荷西。平安地回了家。
我也是一个热爱探险(冒险)的人,喜欢探险(冒险)应该具备哪一基本条件呢?答案就是勇于面对可怕和困难,遇到任何事都冷静。我可以说,我没有具备,但是,在去富阳溶洞的那一次,我具备了探险(冒险)的基本条件。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从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过几十万年自然打造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珍贵奇石,可以说是鬼斧神工啊!这次,我就来到了溶洞。在17度的溶洞里,有些孩子吓的让大人抱,有的还站在大人后面不走,有的干脆闭上了眼睛,但我却觉得好漂亮,特别是有些乳白色的钟乳石,我真想走过去摸摸。在走道边也有奇石,好像张牙舞爪的魔鬼,我真用照相机拍下来,在“法安震虎”和“定海神针”等等比较可怕的几景也无法吓倒我了。
害怕和胆小是一种莫名的恐惧,也是因为知识的贫乏,同时,胆小和害怕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和做任何事的,我们要敢于面对可怕和困难,遇到任何事情都冷静,把自己的心放平静,并且多掌握知识,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这样,无论是探险(冒险)还是做其他的事情,我们都能顺利的完成了。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平,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沙漠的生活充满了好奇,里面的故事令我难以忘记。
书里面这样讲道,三毛跟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去撒哈拉沙漠,三毛是一个外地人,所以很不熟悉在沙漠里的那种环境,但是,三毛非常有耐心地去熟悉沙漠里的环境,把自己原来那破旧的房子装扮的光鲜亮丽。沙漠里的人们很多都不怎么有文化、有见识,但是自从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了以后,沙漠里的人们都得到她的很多帮助。邻居的大叔大嫂们非常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手艺、喜欢她的孝心和那乐于助人的性格。每一次只要谁家里的某一样东西坏了,三毛就立刻带上工具箱,往人家家里跑,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夏日炎炎,她每次都按时给人家修好,从来不会拖延时间。
我觉得三毛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别看她平时轻声细语的,其实她可懂事了,又懂得孝敬父母、又对自己的邻居这帮帮、那帮帮,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觉得如果我像三毛一样,懂事又乖巧的话,我一定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的。比如当同学们有不懂的题目的时候,我就要细心的帮他们解答、帮他们慢慢的分析这道题;当同学们在学校不小心摔伤的时候,我就要扶他去校医室,帮他上药;当同学们受到老师的责备而在哭泣的时候,我要去安慰她,而不能在一旁嘲笑她,这样反而遭到同学们的厌恶和排挤。我一定尽量做到十全十美,不能骄傲自大!我一定要向三毛学习,把自己的缺点改掉,而且也不能总是只想着自己哦!
这本《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一定要学习三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精通的的小女孩!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不得不承认,我看过的有意义的书屈指可数,即使这样,我还是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大家推荐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许会认为名字这么枯燥,所以不想看!可是正好相反,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再加上三毛诙谐的语言和她与荷西之间的搞笑,动人的事情,无一不为该书增加色彩……
比如,《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沙漠观浴记》那主人公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久久不能合上嘴巴说话;《死果》则表现出了十分厉害的“灵异”状况,“这种符咒的状况,也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令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完这句话时不禁毛骨悚然;《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搞笑历程;《娃娃新娘》中又可见撒哈拉当地的落后,三毛也时常流露出三毛对姑卡的同情……
通过阅读这本书,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让我羡慕不已;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一直牵着手,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正好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浓厚之情。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不由自主地对她产生敬意,试想一下她是如何在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的沙漠生活的?可从她的文章里字字洋溢这她对这片沙漠的热爱?她始终在努力地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是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的!
所以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又让我体会到了很多道理,怎会让我不喜欢呢?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6撒哈拉,一个地处北非的沙漠,这儿只有炽热、刺眼的阳光和干旱的沙土,人们称之为“死亡沙漠”。但有一个人,用笔写出了这里独特的美丽,和纯朴的人们。他就是三毛。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组成,记录了她与她的爱人——荷西在撒哈拉里发生的趣事。这本书没有华丽的修辞,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它用却用最平凡的语句把“纯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最令我难忘的章节,是那一篇《结婚记》这篇文章记录了荷西与三毛结婚仪式的整个过程。结婚前,三毛在最后一个单身夜只是想着回去装桌子,做窗帘;结婚时,她甚至因为在场人太多而紧张;结婚后,原本可以住国家旅馆,但她却回了家,只因为住一晚国家旅馆的钱可以买一星期的菜。这整片文章都透露这两个字——“简朴”。
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礼物最令我印象深刻。这两件礼物,在三毛眼里,一个是“真豪华,真豪华”的骆驼头骨,一个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这足以表达出三毛的知足和纯朴。
面对这些,我不禁扪心自问,在这这个物质横飞的世界,我们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质的诱惑?在这些诱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许有人会说:“简朴不能当饭吃,简朴不能当钱花,又要简朴有什么用?”我却想说,虽然简朴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但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面对名利,金钱的诱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这难道不够吗?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不错,在这世界上,我们应当简朴,这样,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7当《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刚搬来教室的时候,我紧紧对书的名字有所兴趣。而当我看到这含有浓重风情的封面时,内心不紧感到抵触,我未免太过以貌取书了。当看到书的内容时,我绝对是这样想的,我被这本书有所磨损,封面脏脏的漂流深深吸引了。
三毛朴实而不加雕琢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一不深刻吸引着我。讲实在的,三毛所描写的事情十分新奇,新奇到让人觉得是在编造,但真实而仔细的描写又让人打消了这种思考。
书中记叙的苛西与三毛的贯穿了整本书,从刚开始的“沙漠中的饭店”,“记”中的恩爱,“死果”中苛西的担忧,……他们的性格很像,一样勇敢,喜欢探索,善良,苛西却更加理性,三毛更加豁达。不仅是爱情,对于人性的批判也无不贯穿全文,最令我惋惜的便是黑奴与沙伊达。
人类的控制与压迫欲望,嫉妒与偏见的丑恶嘴脸被无线放大,而黑奴与沙伊达便是一切的承受者,明明善良又温柔。礼貌而文明,却被一些思想落后,自以为文明的人所批判令人气愤又寒心。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学习到三毛那种乐观豪放的性格。对谁都留有怜悯的善良,也可以从中反思自己如同撒哈拉威一样的无知和自私。还能感受到撒哈拉独特的美。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8一本薄薄的《撒哈拉的故事》,几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是一本很有趣、很有爱的书。书中,写了异乡的风情,写了三毛的爱情。
异乡,总是让人向往。特别是撒哈拉这样,名声在外、风景迷人、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通过书籍了解这些地方,然后心存向往。等到有了时间、精力、金钱,就忍不住想到这些地方看看。人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自我。
三毛的爱情,让人羡慕。三毛本就是有魅力的女性,自信、勇敢、有学识、有个性。荷西也是好男儿。二人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外貌、财富等外在事物,而纯粹是精神上的互相理解、欣赏。我觉得,这样才是理想的爱情。
书中的两个主角,三毛与荷西,都写的极其生动,就如在眼前一样。也许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的缘故吧……我还是喜欢这些真实的描写自己的书。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9一片黄色的沙海,没有水,没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为生活挣扎的人们。八岁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应一桶水,是物资的匮乏。居民们没有见过照相机,是科技的落伍。邻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撒哈拉,都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作家三毛记录下的故事。
这本书首先打动人的地方是对异域风景和文明的描写,在书里,你会看到一个你平时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气候里发生的故事。这里的故事虽然有的读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却都是真正生活里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文明落后的社会,没有那么完美的居住条件,那里的人举止也没有特别的大方,那里的故事也是充满了艰难,一个女子竟然钟爱那样荒凉的地方,还有诗一般的眼神望着这片土地。这里发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来都是别有深意的,她的文字里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可怜,对这片土地的忠诚,这是一部独特的书。
这本书里甚至没有一句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个外国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新奇,对这里生活的乐趣的挖掘。这部书里有成群的骆驼,有奇特的风沙,还有三毛自己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婚礼。这里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乡了吧,其实三毛挺幸福的,在异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乡,遇到了真心爱着她的荷西,还有遇见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风景。一个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感悟那个别样的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0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毛,可是真正与她的文字相遇却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今天。下定决心去了解她,是因为机缘巧合下读到了三毛妈妈写给三毛的一封信。
“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
“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明知这是何等崎岖艰苦的道路,但是为了你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我们忍住了眼泪,答应下来。孩子,你可知父母心里是如何的矛盾,如何的心酸!这一时期,我常常跑邮局,恨不得把你喜爱的食物、小玩意儿统统寄上,借着那些小小的礼物,也寄上我们无限的爱和想念。”
……
被这位母亲字里行间的爱感动之余,也让我对这位奇女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初读《撒哈拉的故事》,就爱上了三毛的文字,细腻不矫情却也浪漫。三毛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生,面对自私的撒哈拉邻居她仍努力的搜寻乐趣;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烂漫可爱,“这些交车给我的人,总也忘了问我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问,我也不好贸然地开口,所以我总沉默地开着车子东转西转”;还有懂她爱她理解她的荷西陪伴。
三毛的文字带给了我轻松和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心中有爱,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1向往三毛洒脱自由的生活,也欣赏她书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不失灵性,能表达的恰到好处,直击内心深处,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状态,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实。永远有着一颗猎奇的心。《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流浪到撒哈拉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人生。她去“泉水”中看当地人如何洗澡,再去海边看他们如何清理“内部”。他们理智,他们会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出海打鱼变卖换钱。同时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会因为荷西不够了解中国而告诉荷西粉丝是春雨冻住后形成的或是尼龙线加工形成的;她会因为撒哈拉威人不论大事小事总找她借东西不还而破口大骂;也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儿而低头流泪;还会为反对奴隶制度当场向大财主质问。她也亲眼见证了撒哈拉从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子弹横飞的是非之地,而她为此却无能为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后就有了撒哈拉。
因为这句话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他们真的很爱对方,他们的甜蜜爱情应该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美满的幸福让苍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给三毛开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总觉得荷西不应该就这么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结局。
三毛活的浓烈,过的洒脱。她把自己的热情与真善美都留给了撒哈拉。三毛说过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2看完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在撒哈拉租了一个房子,在哪儿和邻居发生的;和撒哈拉威人发生的;和沙漠军团发生的;三毛和荷西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三毛的文笔很幽默,特别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写也很细致,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都写上去了,这点我们要学习。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3这些天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感触好多。
之前,我看这本书总是囫囵吞枣,看到精彩的片段才会停下来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个从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需要多认真的去读。很快,我竟被三毛轻松朴实的语言所吸引,所牵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很刻意、很特别地突出哪个道理,但是我却能够在三毛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她身边的人,说的语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韵意。如还没有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缚却必须要离家嫁给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为爱追寻就算伤的遍体鳞伤也在所不辞的沙仑;如就算对方是杀害亲人的仇人却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军曹;如一生为他人工作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的哑奴……
我想,让他/她们变成如此不堪是因为自己,让他/她们历经约束的痛苦是因为命运。
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无法改变的,这是命运。
而不去争取,不去奋斗,不去努力,苦苦寻求出路,却坐以待毙,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压迫,是自然的。这是自己。
这本书就是这样,想表达的不明显,却在朴实的语句中体会到三毛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她的经历中,我学会了勇敢,也体会到了坚强与乐观。
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4自从读了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一直对沙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终于有机会和妈妈去了大西北游玩。大西北不仅有辽阔的祁连大草原、美丽的青藏高原、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还有连绵不断的戈壁和荒漠。这次,我们有幸走进鸣沙山沙漠。
来到鸣沙山沙漠景区入口,远远望去,浩瀚的沙漠像一片黄色的海洋,一头头骆驼,在大漠中慢慢移动的身影,像一叶叶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望着人们踩着专为游客准备的嵌在沙漠里的木梯一步步向沙漠顶峰攀登着,好像一条条五颜六色的丝带在舞动。
走到沙漠脚下,我和妈妈戴好防沙眼镜、穿好防沙鞋,也顺着人流一步步向沙漠顶峰爬去。当脚踩在软绵绵的沙子上,有点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好像快要跌倒了似的,心里不免一阵慌张。但是,攀着攀着,发现只要顺着前人的脚印一步步踩上去,就不觉得那么困难了。
等到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转过身来发现左前方不远处有一汪碧绿的泉水,形状像一湾新月似的。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快要登上顶峰的时候,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正小心翼翼地向月牙泉边高高堆起的沙漠背后躲去呢。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5《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手捧一本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就会不由自主跟着她自由随性的文字走向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那里每到中午就备受50度高温的炙烤,水源的奇缺导致每天都要限定用水量,新鲜的水果蔬菜要碰运气才能买得到,生活环境的艰难困苦和物质的极度匮乏对每个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是一种考验和煎熬。然而就是在这样偏僻简陋的地方,三毛却度过了她人生最为精彩的篇章———她偷梁换柱,用黄瓜冒充笋片做菜,竟蒙混过关;她“悬壶济世”,用指甲油补蛀牙,竟成了周围居民的良医;她暗渡陈仓,明明没有驾照却在警察眼皮下驾车依然安然无恙……她凭借智慧开起自家的“中国饭店”;凭借她的善良缓解安抚他人的病痛;凭借她的勇气博得交管大队主考官的通融,从容登上了驾照考试以及荒漠生活的陡峭“天梯”。三毛用她那轻松、幽默、风趣、流畅的笔触描述着单调枯燥下她的多彩多姿,她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接受和面对外在环境的诸多不利,用自己的热情燃起生命的花火。
她的快乐与外界的物质条件完全无关,而是来自她的平和、慷慨、想象力和同情心……那么,生活在丰盈条件下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明媚的自然?当你像三毛一样敞开心扉去拥抱世界时,就会发现———原来,快乐根植于心间!
第三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搭车客》
这一篇主要记录了三毛多次从家去公司接送荷西的一路见闻,多以助人为乐的故事为主。后面夹杂着妓女欢乐的谈笑。
《沙漠中的饭店》
看了故事之后我才明白三毛并没有在沙漠中开饭店,只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在沙漠里给西班牙丈夫、西班牙朋友做中国菜的故事。做饭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经过三毛一写,粉丝变成了雨,还可以叫做尼龙绳;筷子可以称作笋;黄瓜又变成了笋,还被人赞为平生吃过的最好吃的笋;为了几块猪肉干要和丈夫藏猫猫,实在是有趣。至于三毛的脾气性格,也可以从“大老板要我做菜?不干不干,不请他,请同事工友我都乐意,请上司吃饭未免太没骨气...”略见一斑,当然这只是和丈夫打趣的玩笑话。会吃的女人才喜欢做饭,会做饭的女人更加美丽。
《结婚记》
记录了一些一个台湾女人嫁给一个西班牙男人在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沙漠办理结婚手续的故事。枯燥无味的手续经三毛一写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邮递员、公务员、牧师。荷西供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骆驼头骨,三毛喜欢得不得了,足见荷西对妻子的理解、三毛“稀奇古怪”的癖好。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在三毛没有通知小镇上任何人的情况下,大家自发来到教堂见证他们结婚的场景,足见三毛在小镇的人脉。结婚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银钻石,而是得到大家的祝福。
《悬壶济世》
正所谓技不压身,这句话在三毛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喜欢文学的三毛还关注各种“旁门左类”,各种手工艺,因为撒哈拉威人卫生知识的缺乏,因为穆斯林宗教对女人的禁锢,因为三毛自己久病成良医的经验积累,三毛给撒哈拉威人用指甲油治过牙疼,没生过孩子的三毛一边看书一边给生过两个孩子的撒哈拉威女人接过生,救活过因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的撒哈拉威女人,用黄豆治好过肿块,还为拖沓着衣胞的母羊剪下衣胞。五花八门,从日常小病到疑难杂症,不但外科、内科、妇科、牙科略知一二,还充当了兽医,奇葩之极,令读者捧腹大笑。从这一章也可以看到平日三毛知识的积累,平日农夫跟她说过的偏方,她有心地记下来,关键时刻以一当百。
《娃娃新娘》
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就出嫁了,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一章主要记录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
《荒山之夜》
也可以称为荒山惊魂一夜。记录了为了去远处的沙漠寻找骷髅、化石,荷西不小心陷入泥淖,三毛手足无措,后又被几个撒哈拉威地痞流氓追赶意欲猥亵的一夜,读起来不禁让读者着实为三毛捏了一把冷汗。在这章之前读者对撒哈拉威人的不懂知恩可能会一忍再忍,这一章这种愤然的情绪会一下子冲到大脑皮层,替三毛鸣不平。然而,三毛是豁达的,丝毫没有诅咒几个撒哈拉威男人的语句。凭借聪明才智躲过了坏人的追赶,三毛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气力救出了自己的丈夫。她用的方法是把汽车的零部件一个一个卸下来垫在泥淖里,例如座子、前后轮。最后,用自己的裤子围巾制成绳索把荷西拉上岸边。虽然,最后三毛衣冠不整,满身污垢,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三毛的坚强与聪明以及可以为荷西付出生命的爱情,令人感动。
《沙漠观浴记》
记录了三毛观看沙漠里的撒哈拉威女人洗澡的有趣经历,有被四年没洗澡的撒哈拉威女人体臭熏得不敢喘气,有被澡堂老板娘用奇异的眼神盯着这个花四十块钱只为看看沙漠女人怎样洗澡,有她和丈夫去海边观看用水管插进身体洗内脏,有躲在大便女人的石头后面,最后被熏得实在忍不住的仓皇而逃。这一章,三毛带你观看了一场欢快而又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沙漠洗澡记。《芳邻》
这一章写得着实有趣。记录了生活拮据而又大方的三毛和富有而又抠门且歪理一大堆的撒哈拉威富人在生活中斗志斗勇的一个个小故事。住着豪华套房的女孩拖来一匹死骆驼,说是要放在三毛家狭小的冰箱里;每次吃饭都来三毛家借刀叉的孩子,在三毛送给他一副刀叉之后又来借,借口则是惊人的“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每次刮风就从天台上掉下来的山羊,被三毛戏谑地称为“飞羊落井”;送给邻居几包火柴,某一次做饭没火柴,去邻居家借,一连几家借口没了被拒之门外,好不容易借出来三根。”你这盒火柴还是上星期我给你的,我一共给你五盒,你怎么忘了?“三毛生起气来。”对啊,现在只剩一盒了,怎么能多给你。”撒哈拉威女人更不高兴了。类此种种,三毛每次都怨,生气时发誓再也不借给邻居东西,然而等下次孩子再来借东西仍旧借出去,涛声依旧。每次三毛和邻居据理力争的时候,撒哈拉威人的一句“你伤害了我的骄傲”真是让读者哭笑不得,大跌眼镜。
《素人渔夫》
这一章主要记录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去海边捕鱼的有趣经历,后来为了赚钱拿去卖,最后又以十二倍的价格吃回自己卖给饭店的所捕之鱼。读着这一章,三毛和荷西在海边捕鱼的场景仿佛浮现在读者面前,末了,不禁感慨道有顽妻如此,夫复何求?
《死果》
酷爱奇技淫巧的三毛,这次终于尝到了奇技淫巧带给她的苦头,因为她在马路上捡到一个被毛里塔尼亚诅咒过的挂饰,继而带回家挂到脖子上,接连发生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人身伤害。读这一章,心里充满了惊悚的对三毛以及荷西的担心,也会萌生以后寺庙里的牌符少往自己家里带的念头,以防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附了上面。
《天梯》
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学车的痛苦而又奇幻的经历,因为撒哈拉是西班牙殖民地,三毛又是西班牙人,所以只能按照西班牙国内的规定考取驾照,虽然三毛在此之前已经大大方方地开了很长路程的车,虽然三毛大大方方地在交警身边开过去无数次,虽然三毛是开着车去驾校报的名,虽然撒哈拉的公路上空无一人,尽管如此,三毛还是要通过正规的考试才能完成拥有驾照的梦想。三毛担心自己西文不好,则通篇把一百多页的交通考试题目背了下来,在无情的丈夫“冷嘲热讽”下,通篇背了下来,而后又毛遂自荐,来到主考官那里,当面背诵了一边,尽管如此,她还是要考试。后来发现无非是一些类似于“一加一等于二”的题目,害得三毛虚惊一场。考试中的插曲是旁边的监狱,服刑人员的起哄,给开得像炮弹一样快的中国女孩的加油鼓励,考试通过后三毛让荷西送给服刑人员啤酒香烟,足见三毛的善良和可亲。还有,三毛和两个交警的斗智斗勇,也会让读者捧腹大笑。
《白手成家》
记录了初到撒哈拉的三毛的荷西从一间冰凉之屋营造自己温馨小家直至成为全城最抢眼住宅高朋满座的故事,里面还夹杂了一段另一个男人悄然爱上三毛的插曲。三毛和荷西充分发挥了类似荒岛上鲁滨逊式的聪明才智,取材天地,方得自然。读着三毛荷西愉快地营造自己的小屋,添砖添瓦,让读者浮想联翩,唏嘘不已,唏嘘之后或许会产生一点对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房奴、从头到尾用合成材料装修新房的不屑与无可奈何,以及一时打起去沙漠、去海边、去高山,去哪都行就是不能呆在钢筋水泥里,就是要逃离城市的冲动。然而,冲动之后的我们还是默默拿起手机,看一下软件早已替我们计算出来的房贷,去网店搜索客厅要安装的吊灯。梦里我们从明天起劈柴喂马周游世界,梦醒是公交地铁打卡。
《哑奴》。
记录了三毛一家和哑巴奴隶的友谊,体现了三毛荷西善良友爱的本性。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拥有自由权利,家财万贯的富人不一定比一个一贫如洗的奴隶精神高尚,即使是奴隶也有自己幸福源泉的观点。
第四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散文体小说。由二十篇散文及部分书信组成。
三毛以她在撒哈拉沙漠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讲述了她和荷西的爱情及在撒哈拉沙漠工作生活以及如何与撒哈拉威人相处的故事。
故事是平淡的,但读起来却颇有深意,妙趣横生。
三毛是如何做到的?我很好奇。
细读此书,豁然明白。
一颗有趣的灵魂,无论面对多么平庸、多么无聊、多少苦涩,所展现出的都是浪漫、幽默与欢愉。
人说:美丽的容颜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看到了三毛就是那个万里挑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现在不近也不算远。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和荷西结婚的情节。三毛的清纯是如此的美丽,她不需要任何人或用任何形式证明自己,她自身就是一块闪光的宝石。
她和邻居的关系,以及哑奴的故事,让人看到三毛的善良。
还有军曹、沙仑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哭泣的骆驼描述了撤哈拉威人的粗俗、内斗,相互残杀。让人思考,引人深醒。
一个个普通而又深动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感谢三毛,用她的简单、纯洁、闪亮的思想带给我们阅读快感的同时还带给我们思想。
三毛的价值观,她的善良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至今并不过时,非常值得学习。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
前段时间读了《撒哈拉故事》,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三毛的书。
看完之后,我就隐隐地想写点什么,但我只看了她这一本书,即使全是叙述性的文字,也只代表一个时期的三毛,而同时吸引我的也是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所以钱老关于鸡与蛋的比喻于我是不适用的。
花些时间搜集资料,也看了一些访谈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才算对三毛有了一些了解。
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对事物失望,甚至绝望,而《撒哈拉的故事》里的三毛,却不是这样,有人看了她的书之后,称咱她为沙漠里的东方玫瑰。
全书大多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很少有所感,是的,三毛只是讲故事,她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像一首欢快迷人的钢琴曲,兜兜转转,一不留神就把读者带入了她所独有的节奏。
重新回忆那些故事,我又不可避免地伤感了起来,我想到了现实的结局,荷西先她一步离开了,两人没能携手到老。可这些当时的三毛不知道啊,她依旧将沙漠中的苦乐记录下来,依旧把生活的琐碎化为文字里的优雅,依旧活得有滋有味。
最好的方法是忘却,只有放下一切,才能读出真实的感动。
写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应该换一种欢快的基调来继续下去。
三毛倔强地扎根于沙漠,而这枯燥的生活,却因荷西的陪伴变得不一样了。
《沙漠中的饭店》与吃有关,塑造了一个有些童真的三毛。
《悬壶济世》则是讲了三毛用自己所带的药物来帮助当地人治疗一些小病的故事,因为撒哈拉威人《文中对当地人的称呼》原始的生活方式,三毛药效果特别好。可最后红药水却被一群妇女要去涂在脸上手上,然后跑到阳台上跳舞,我真的给逗乐了。
搬到沙漠之后,三毛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芳邻》讲的是夫妇俩和撒哈拉威人邻居们之间的相处。芳邻,芳邻,看了文章我才知道是反话。撒哈拉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不可饶恕的吧,不洗澡,疯狂地借东西,也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种种种种,可这些最耗费热情的小事,却在三毛的笔下有了率真可爱的一面,比如某天三毛打开门,发现门口有一头小山似的死骆驼,然后旁边那个小孩说,我妈妈说,放你冰箱里。她看了看自己鞋盒大小的冰箱叹了口气;又比如经典的飞羊事件。
素来听闻沙漠里的人不洗澡的三毛偶然看到了洗澡的广告,便兴冲冲地去看了,结果被吓得不轻,便有了《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是一个当地人飞蛾扑火式悲壮的爱情。
《素人渔夫》是两人商量着去打鱼卖鱼,累了一番最终却一无所获。故事结尾,三毛坐在门口又哭又笑起来。
两人刚搬来沙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白手成家》讲的便是两人布置新家的事。我觉得三毛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的人,漂泊,却又异常坚定,扎根后迅速地生长。正是因为消除了现代文明的隔阂,才更加懂得了爱一切。看着屋里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布置的那种满足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在这之后,我又去看了《雨季不再来》,三毛学生时代的作品。
通过意外看到的读者去见她的描述,我看到失去荷西后的她依旧平静活着,依旧活得平凡而诗意,文章却又在多个细节处揭露了她的哀伤。即使活得再张扬,她也只是一个失去挚爱的女子啊。
不过我相信,那流过泪的地方,也终会融化成温柔的笑意。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
很早就知道三毛,对她却不了解,看这本书也是因为寝室正好有,闲来无事打发时间用,但是却没想到能让我有那么多的惊喜,也让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喜欢的作者——三毛。我一直相信从一个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样子、她的性格和他所构建的世界,同样,看这本书,我也能看到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以及遥远的沙漠生活。
对我来说,看文学作品重在他的故事构建上,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生活随笔,其中应该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情节的跌宕起伏,结构安排必须能吸引人却又不散漫,文字最好也能轻松而不压抑,从这些上看,这本书无疑是和我口味的,三毛说过,她是在翻看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时,一种莫名的情感的引导让她与沙漠结缘的,偶尔我也会默默地觉得,很庆幸她的这种情感,也很庆幸她对沙漠生活的那份深刻领悟。
因为是随笔,三毛用文字记录着在撒哈拉的生活,也记录着撒哈拉人民的生活。
在文中,三毛刚到沙漠时,在满目苍黄的陌生地域,跟着荷西,不防备的提着一枕头的现金到处跑的样子,最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她不拘泥的性子,也是在最初让我感到对她有亲切感的地方,也正是这样不拘泥,坚强的性格让她在这片土地上灿烂的生活着。不适应丑陋的房屋,便用自己的想法改装,不喜欢邻居们向自己借东西时的“过分不客气”和自己去借东西时的“过分生疏”,却又能一直努力地帮助小孩子们学习、甚至无师自通的做起医生来,在与偷看海边的女人洗澡被发现后却能平静的说是日本人干的,这样的三毛似乎一直用行动来诉说着她对生活的乐观,她和荷西朴实而深刻的爱情故事,以及她的活泼坚强。从刚到沙漠的不适应,到最后离开的不舍,一直用文字来述说着那份感情的升华,也让我在这些生活的琐事中似乎能看到了一个在夕阳西下的沙漠里微笑着的他。
这里是淳朴的,却也是艰苦的,在炎炎烈日下的沙漠里四处望不到几个人,8岁小女孩姑卡便能结婚,人们不敢拍照,因为那会偷走灵魂,生病了不愿意去医院,小孩子也不会认字,往往三毛和荷西一个小小的举动在这里都能变得很先进,这里的人们的落后和无知让我感到深深的伤感。然而,也正同样是这样的落后,奴隶的存在,哑奴一家的悲哀才更让人觉得无奈。然而,除去伤感和无奈,沙伊达的悲剧却更加震人心灵,甚至让人潸然泪下,那么多人围观着,却没有人帮忙,大家在看热闹,在狂欢,这样的场景却更加深刻鲜明的展现了那里的人们的落后于无知,让人更有一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在这篇文中,三毛没有描写战争,却有一种更加紧张的气氛,让我们可以不仅能看到,更能深切的感受当时的撒哈拉的无奈。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题记
身为“高一党”,时刻被禁锢在作业堆里,我只能偷闲读书,跟着作者一起远游。“神游”过五湖四海,最特别的,当属撒哈拉。那是一片没有鲜花的荒原:如梦如幻恍若鬼魅的海市蜃楼、伸臂向天呼唤嘶叫的仙人掌、静谧悲怆黑色裸露的山峦……这一切的景象都使三毛意乱神迷,情不自禁地遁入撒哈拉这片神秘荒凉的广漠中。
当三毛罗曼蒂克的沙漠梦想开始付诸实践,撒哈拉的神秘面纱便一层层揭开了。幻想中成队的骆驼群,奇特的风沙景观终抵不过那鸽灰色的天空,千疮百孔的帐篷与没有电的世界。这里的贫穷及其与文明社会的距离一度使三毛心生怯意,嗒然不语。但带着一丝倔强的三毛不肯服输,随遇而安地睡在水泥地上,过着日日抬水喝的日子。慢慢地,三毛开始适应当地的生活,她开始为了有收音机而欣喜,为了吃一顿好饭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升华。在打水回家时,她看到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沙地里有几只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她听到风中传来女孩游戏的笑声。这些曼妙自然图画的和声音一定是拨动了她最敏感而温柔的心弦,在这片“连上帝之手都不愿撒播种子的沙漠”,她竟然感到生命在欣欣向荣地滋长,如此安详,如此优雅。在潜移默化中,三毛触到了撒哈拉的精神之髓,也尝到了梦想成真的甜味。
后来,三毛在此扎根。她尝试徒步行走,横渡沙漠,用生命的探险去领略那波澜壮阔的美丽;她为十岁的“娃娃新娘”而悲悯愤怒,为在“泉”洗澡的独特体验而感到惊奇,她甚至经历了最歹毒的符咒“死果”……她在这里嫁作人妻,让漫天黄沙见证她浪漫而真挚的爱情;她在这里九死一生,用事实使“科学”的堡垒轰然崩塌,她正亦步亦趋地向撒哈拉深处迈进,义无反顾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作为女子,温柔善感三毛无疑是坚强的,也正是这份坚强,使她面对荒芜的沙漠没有落荒而逃,从而欣赏到日出日落一群群野羚羊飞奔的美景,从而收获了一个更动人的故事,收获了一份不朽的爱情。
读三毛,除了梦里花落的浪漫美好,更容易被骆驼悲惨的眼泪淹没。沙漠的苦难使我迷惘、困惑,但撒哈拉的梦想是我坚强的理由。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特别的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
娶三毛是荷西从小的梦想,那时他可能还未成年呢,他人也有过这种想法,只是其他人都变了,只有荷西没变。六年未见,荷西对三毛的初心不改,算得上痴心一片了,没想到有一天他的梦想真的实现了。三毛会和荷西结婚,我想是有感动的成分在的,因为他的一片痴心和真情。感动也算动心了。从物质条件上来说,荷西比不上三毛之前的男朋友,论颜值论家产都不及他们,但三毛会选择荷西是看中了他的为人,正直善良有担当,三毛是有眼光的人。他们在个性上是契合的,荷西可以让三毛自由地做自己。但是从思想观念上他们不是十分契合,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三毛说自己并不能说十分爱荷西,但是嫁给他是不后悔的,荷西不懂体贴,但是会行动肯负责,她的所有男朋友没有一个比得上荷西的。三毛说想去撒哈拉,荷西就早早地收拾了行李先到了撒哈拉替她铺路,即便知道沙漠生活会很枯燥也没有一句怨言,你喜欢的事我就陪你去做。有一个支持自己喜好、兴趣,陪你浪迹天涯的丈夫是多幸运的事。
三毛在信中说,荷西去潜水,给他去潜,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过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伤心。只是没想到一语成谶,没想到荷西有一天真的去了。虽说三毛在信里很看得开,但我想她的内心一定还是承受了很大的痛楚吧。她也曾在信中说要守身如孝亲,可没想她还是自杀了,令人唏嘘。她食言了啊。
看了她的书,其实多少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是有些悲观的,在“死果”这一章节里我想是个伏笔,但是大部分来说她的书里呈现给人的是一种活泼生动、乐观开朗、浪漫不羁的形象。她的青春是叛逆的,小时候任性辍学,骑机车疯玩。她的内心也是敏感的,老师在她的眼睛周围画圈,遭受同学的嘲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这些经历多少影响了她。她的性格注定了她这一生不会愿意安安稳稳、循规蹈矩的过,而上天也似乎故意要为难她,不过她也说了,她的一生已活得值了。
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曾说:“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
我想,撒哈拉已然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6
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呢,更多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是有的人把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日子过成了诗罢了。
如三毛所言,爱情如果不能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并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和所谓的浪漫,更多的是普通和寻常。像他们的婚礼,着实让人觉得简陋甚至是随意了,婚礼当天荷西还在上班,下班了就结婚,好似结婚对于他们就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只是谈恋爱,顺便结了个婚。其实我觉得,他们只是知道什么对于他们的爱情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已,他们很通透,两颗心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什么礼节仪式等表面形式,他们的婚礼简单得真挚。现如今有太多毒鸡汤了,隆重铺张的婚礼形式并不能证明爱有多深,许多是浮于表面的虚荣走形式,走心更重要。
生活有太多的琐碎,尤其在沙漠中,日子要艰辛得多。为了生计要捕鱼卖鱼,走很长的路去买便宜的菜,为了省钱买收音机等等,三毛要面对邻居的扣扣搜搜死皮赖脸毫无分寸,面对荷西有时下班回家不好的情绪,都太稀疏平常了。把平淡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需要智慧,更别说苦中作乐了。他们都是智慧的人,能够平衡面包与爱情,得而兼之。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7
身处在这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正忙于赶路的我们,可曾幻想过能够只身一人去撒哈拉沙漠中生活,甚至真的亲身去体验?以前的我,或许是知识浅薄,对沙漠总会下意识认为很危险。想想,一眼望去是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风一吹,黄沙满天飞,什么也看不见。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总是给人一种单调的颜色。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静止不动。
可就是有这样的女子,看似平凡柔弱,但却有孤身一人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对此我除了钦佩与羡慕,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词来表达内心的震撼。三毛,就是这样拥有独特魅力的女性。《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里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几乎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独自一人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发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洋溢着一种浪漫、浓郁的异国情调。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沙漠多有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刚开头三毛便向我们介绍了沙漠中饭店。一开始我还觉得稀奇,沙漠中也能开饭店?原来这“饭店”是三毛的家。在那里,我们可以从她的口中知道,粉丝叫做雨,小黄瓜可以当竹笋,猪肉干还能做中药。我们都能被她的奇思妙想折服,但这也是她在沙漠中生活的情趣。别说她是在胡说八道,要清楚,在这单调的沙漠生活中,只有不时为自己和家人制造情趣,才能够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无疑的是,三毛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她懂得利用平常的东西去创造不寻常的惊喜。有多少人会愿意去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人会把几个石雕当宝贝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家里开个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人会把棺材外箱做成家具呢?也只有三毛和荷西这对活宝夫妇吧。谁说沙漠的生活就一定的枯燥乏味的呢?三毛与邻居变得羊之间的战争不是同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谊不是让人哭笑不得吗?与邻居家之间的给予不是让人感动吗?她与荷西的婚礼上不是上演着一幕幕滑稽的闹剧吗?如此乐观开朗的三毛让我明白,苦闷的不是生活,是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环境只是生活的客观因素,关键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的结局是喜是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枯木也能逢春,只是要看有没有迎春的盼望了。
生活有喜有悲,在感受着三毛快乐的沙漠生活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那一片异域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娃娃新娘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宗教信仰也有如此残酷的一面。残酷的婚礼,是在可笑的风俗幌子下愚昧的人们孕育出来的可笑的畸形的产物。用暴力去夺走一个才十岁的小女孩的贞节在他们眼中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在那里,女性是如此的卑微,默默地忍受着与多个女人共享自己的丈夫,更令人心寒的是,她们竞因为医院的医生是男的而拒绝去医院,她们更是对正忍受着痛苦在生产的女人视而不见,认为那是不吉利的,幸好在三毛和荷西的热心下送她去医院并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他们的愚昧,用三毛的话来讲,“对沙哈拉威人来说,迈向文明唯一的象征就是自己驾驶的汽车里,至于人臭不臭,这是无关紧要的”然而面对这样愚昧的人们,三毛给予的却是热心的帮助,她虽然不能接受他们的风俗习惯,但从没有看不起他们,即使他们提出啼笑皆非的要求,她也尽可能一一去满足。她用自己的小聪明为他们治病,教妇女们知识,为母羊脱去衣胞,她在用自己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的生活也因此充满了光彩。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不存在等级的,不要因为我们是所谓的文明人,就可以去鄙视那些生活在远离文明国度的人们。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也许他们之间会有小小的摩擦,但三毛总能用她独特的方式去化解。在那遥远的沙漠里,我们时常会听到三毛的大吼大叫,但正因如此,她和邻居的生活才会如此有趣。
每个人不可能终生都孤身一人在奋斗,总会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三毛幸运地拥有荷西。在三毛不顾一切地去沙漠时,朋友都对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着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在那里与三毛开始爱的旅途。最令我感动的是,当三毛一再强调婚后的她还是“我行我素”时,荷西对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接受爱人部位自己改变呢?女孩子总是哭哭啼啼地说那还不能为她改变,但却没有想过,如果他变了那还是原来的他吗?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轰轰烈烈,但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地追随,只为实现三毛心中的梦想。对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愿意随她在沙漠里受苦,这个倔强的女孩注定要跟这个人一辈子过下去。这平淡的幸福意味着不离不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面对不怀好意的几个撒哈拉威人,镇定地逃脱了危险。她没有离去,而是想办法拼尽所有的力量营救她心爱的丈夫。
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诅咒是,荷西一直默默地守护者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仍记得在三毛刚搬来沙漠时,荷西毅然地把三毛父亲送来的钱存进银行,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三毛的幸福,即使他每天奔来复去,即使半夜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又要赶去工作,他累得让三毛心疼,但在那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包含着他对三毛浓浓的思念。看着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汗水去布置家的温馨画面,我心中有一种不知如何形容的暖暖的感觉,也许真正的爱情就是像他们那样简单而幸福。
三毛和荷西,沙漠之间的一点一滴就在她那闲适的文笔下呈现出来。它的文笔闲适而随意,像泼墨画似的,一点一朵墨花盛开,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她毫无目的的诉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三毛如此独特洒脱的女子,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8
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地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换句话说,我们注重自己的胃胜于自己的脑筋。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坏胚子就如我们中国人讲的“龙”一样,可大可小,可隐可现,你是捉不住他们,也关不住他们的。
好在,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其实,青菜豆腐都尝不到。)
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
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这一切的景象使我意乱神迷,目不暇给。
在这儿,无穷无尽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
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个在街上走着的人举目所见的一样普通,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
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地吹散,漠然地忘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是的,总是死了,真是死了,无论是短短的几日,长长的一生,哭、笑、爱、憎,梦里梦外,颠颠倒倒,竟都有它消失的一日。洁白如雪的沙地上,看不见死去的人影,就连夜晚的风,都没有送来他们的叹息。
每夜你上床时,一定要觉得——今天可真活了个够——那么你的一生都不会有遗憾”,
世间诸事,大凡一个“缘”字,天地上下亲疏爱憎都脱不了这个字,也就是圣经上所说的“万物都有时”,所以强求生死聚散都是愚人的事,我原先很急,现在放下了,顺其自然吧。随便什么时候结婚。
一个人如果心死了,那么活着是非常无聊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9
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是觉得原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的撒哈拉沙漠,但是读了这本书后发现,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恰似走进了一幅充满异国风光的画卷。这本书让我最佩服的是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城市来到贫困的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黄,远处偶尔能看见仙人掌挺立在风沙之中。那里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就这样十分乐观地迎接沙漠给他们带来的挑战。即使条件十分恶劣,气温反差再大,并且有时撒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在沙漠上“画上”了她的家,她也能与邻居们相处融洽,她可以开着她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能发现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别样的风景,能从沙漠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使我了解了沙漠中另样风土人情,也了解了先前的撒哈拉威人的善良淳朴。三毛与荷西虽然在物质上面是缺乏的,但他们精神上的一口清泉是永不干涸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许多事情。人要是有一双慧眼,虽然在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是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心态可以使我们决定,要永远保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乐观面对世界抛掉偏见与固执。有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对于我们而言,每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就会发现身边的一点美,从此你的世界将因你而五彩斑斓!
三毛就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往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缓缓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0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沙伦大概就是这样痴狂的人,只是可惜喜欢错了人,被骗财又被骗感情。
真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太要命了,喜欢一个人可以到千金散尽,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地步,这是对感情投入了多大的热情啊,可是真诚却被利用,令人痛心。沙伦只是个老实木讷,羞怯,又执着于追求真挚爱情的可怜人罢了,偏要遭受这种悲戚。其实他从一开始到现在,心里一直明明白白,只是不肯醒过来,不肯自救。不愿意相信自己一直所追求的是假的,是泡影,想要逃避这种事实,让自己陷入虚幻,欺骗自己,不愿意直面。换了谁,谁又能坦然面对呢。
如果生活没有了自己能够相信的东西,没有了希冀,没有期待,那该有多绝望。这就像书中描述的,一群一群的飞虫马上扑过来,它们绕着光不停地打转,好似这个光是它们活着唯一认定的东西。沙伦对那个女孩巨大的爱情就是他活着的光,这是不理智的,可怕的,却又是让人感动的,他有付出一切的勇气。爱情需要理智也需要冲动,生命就那么一次,哪怕知道是假的,仍旧奋不顾身。
如最后三毛说,“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或许许多人都会觉得他傻,可他的执着,真诚,敢于付出一切的勇气是可敬的。
不应以学历来简单地定义一个人。
三毛不巧被动参加了贵妇们的聚会,贵妇们对她非常应酬,因为她的学历比她们高。三毛暗暗批判了一番,“真是俗人,学历可以衡量人的什么?学历有什么用?”。我觉得这里体现了不同思想、学识水平(不是学历)的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放在现在,学历还是很有用的,它是一种属性,代表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但是它不能代表一切,不能作为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学历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人品,比如北大弑母案,实在让人痛心,再高的学历不会做人又有什么用。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人在学习上的天赋,考试的能力,以及付出的努力,甚至还有运气。可以反映部分,不能决定整体,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三观,这些的差别更多是因为学历不同导致接触的学习资源、学历环境、接触的人,接触的视野以及个人选择造成的。
一纸学历,怎么就可以轻易把一个人定义?
学习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见识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更应该懂得谦卑,谦卑的人不会用学历来评判任何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学历高大可不必沾沾自喜,学历低也不必妄自菲薄,总有互相做不到的事。苍茫宇宙,人不过沧海之一粟,真不必因为学历就把一个人看高或看贬。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1
三毛对沙漠的钟情源于一本《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有一篇介绍撒哈拉沙漠。
三毛的半生,漂流过很多国家,住过,看透,也尝够了,而三毛只看了一遍书里的撒哈拉沙漠,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想要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地方。
三毛去了,撒哈拉沙漠等着她。
在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与故事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三毛的丈夫荷西
用三毛的话「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
又一次被感动的一句话,两个人生死相随,誓要在一起。(当然荷西在情感方面付出的更浓烈些,而三毛要显的淡然些)
撒哈拉沙漠当然是茫茫无际的,注定了三毛来这里的艰辛,但三毛的彪悍与爱,足可抵挡一切风刀沙剑
三毛尤其在最后的一章长篇幅的《白手成家》里,详细介绍了是怎么把一个破破的沙漠租房给装饰成全撒哈拉最好的一幢房子,三毛将生活过的有声有色,幸福而又骄傲的满足。
在这片荒漠中,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真正生根发芽着。
荷西提前三个月来到沙漠(因为三毛要来沙漠,所以荷西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个工作),三个月后,三毛来了。
当三毛刚来,荷西就急着跟三毛结婚,荷西曾说过:我想的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荷西要的是一份保障和安然,也许荷西是有自私的,荷西知道要想彻底死死与三毛束缚在一起,唯有跟她结婚,当然,这如果不是爱之深,情之切,荷西也不会这么做的。
在沙漠中,不免要跟当地人往来,沙哈拉威人是当地的主要居民,他们就是阿拉伯那种装扮,女人从头到脚包的只剩一双眼睛,最令人想不到的是,沙哈拉威人会三四年不洗澡,三毛在书中有一章《沙漠观浴记》,详细写到,用吓人二字并不过分。
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书中有很多写到自己与沙哈拉威人的相处,种种奇遇,生气,愤怒,无可奈何,惹人发笑,各种状况,滋味都有。
而我最喜欢她与荷西的相处,种种事件与细节都显示出双方的爱。尤其在《荒山之夜》中,险象环生中最为感动,跌宕起伏中是美女救英雄的精彩,可在死亡的边缘,又令人窒息着。
在书中两次读到荷西潜水捕鱼,总令我伤悲起来,联想到后来荷西就因潜水死去,世上再无荷西,世上只剩三毛的凄凉,该怎么形容。
在撒哈拉的沙漠,在生活与故事里,在三毛与荷西两个人,三毛疯,荷西一定陪她一起疯。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2
这本书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幸福、感动和不平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书中三毛、荷西和他们的朋友们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一次拾化石的过程中,荷西不慎跌入沼泽,无论三毛怎么用力都拉不出来,反而越陷越深,最后,凭借荷西对三毛的信任、再加上三毛的智慧,她终于将自己的丈夫荷西救出来了。这一幕让我十分感动。
在他们结婚过程中那种幸福、撒哈拉人民的无知和热情,为这场紧张的婚礼增添了一份幽默,还有三毛那夸张而搞笑又剧情化的写法,让我哭笑不得,时而感动、时而又为他们虎口脱险而松了口气。最后沙伊卡和鲁阿二哥的那一份情,让我永生难忘。鲁阿二哥被害死了、而沙伊卡被撕掉了全身的衣服,鲁阿上前来救,却和沙伊卡一同被枪毙了,我倍感愤怒,在摩洛哥的强烈进攻下,屠杀人数达到了全世界排名第十。
记得在三毛初来到撒哈拉时,想了解那的卫生情况,就在一块大石头旁边偷看别人洗澡和洗胃,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传闻,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女人经常偷看别人洗澡,使三毛十分羞愧,如果换作我是她的话,我也会羞愧得直发愣。
我十分敬佩三毛那种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坎坷的婚姻,她没有放弃,却依然充满着憧憬,结婚的房子是一个丑陋的小石屋,她没有埋怨,时间流逝,往日的“小破屋”已经变成了“豪宅”,使我“哇”地发出了一声又一声的赞叹!
我们要象三毛那样,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使这个世界不再有争吵、战争、哭泣,而是充满幸福、感动和和平。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生存,行动起来吧,就从现在开始!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3
三毛和荷西不但国籍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可他们还是结了婚,荷西是这样说的:“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按理说,三毛和荷西并不合适,他们的差异太多了,他们本不该在一起可他们还是结为了伴侣。我想,这大概就是爱情吧。爱情是明知道我们不合,却还是会坚定地选择你,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的人格,你的品性,我愿意去包容你,愿意与你磨合,愿意与你共度余生。
合适,或许不是选择在一起的唯一理由,不合适,也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的借口。三毛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她一再强调,婚后她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我想,爱是尊重与包容。尊重对方的独立与自由,尊重对方的个性与思想,让对方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让对方顺从自己或顺从对方,不是把爱作为控制对方的手段。有一种爱情,叫做三毛与荷西。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4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还记得当年齐豫那朦胧忧郁而又似叹惋般的歌声唱红海峡两岸的《橄榄树》吗?其实,这首歌是用三毛曾写过的诗歌来填的词。三毛,原名,陈懋平,这个一生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借自己游走世界许多国家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成许多书,这些书曾风行于那个年代,影响了许多年轻人。
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完有关撒哈拉沙漠纪实后,不由然的产生了一种魂牵梦萦的乡愁之情,她觉得,撒哈拉沙漠仿佛就是她前世的故居。三毛抑制不住来自内心深处的向往之情,便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以三毛与荷西的生活为线索,撒哈拉沙漠为背景写成的。
在这本书中,三毛将自己的感情泼洒在文字上,毫无保留的向人们展示这里非常真实的一面。我们不光会看到茫茫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漫天的黄沙,暴晒大地的烈日,更有浓浓的异域风情和当地民族的对于我们来说奇特的生活方式。
沙漠本是个物资稀缺的地方,加以严酷的气候环境,交通的不便,使得西属撒哈拉地区的沙哈拉威人文明程度普遍较低,思维方式更是古板呆滞,因而闹出来许多啼笑皆非的事。就如《悬壶济世》,这章中,善良的三毛虽身在异国,而且花费的钱财绝大多数靠的是荷西在磷矿所赚的,但她还是愿意帮助别人。三毛帮领居治病,给他们从没见过的“灵药”,并且每次都是成功的帮上了忙。日子长了,邻居习惯了三毛的帮助,当她发现家里的红药水不见了,正去找时却发现,沙哈拉威妇女正满脸涂着红药水,手舞足蹈着,见此状,三毛也就没多在乎,而是在心里偷乐着。可在《芳邻》这章,我们也见到沙哈拉威人自私的一面,他们经常借三毛家里的东西,而且“给了他们也是不换的”,邻居会荒谬到让三毛说出”除了我的牙刷和丈夫外,还有你们什么不感兴趣“的话,而对方却接上”你的牙刷是什么样子的?“弄的三毛苦笑不的。
在沙漠本应该会过上十分枯燥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被他的邻居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可单是如此吗?不,“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了”。她为的是荷西。
《橄榄树》里是这样唱到,“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三毛来沙漠,没看到歌词中生机昂然的景象,但也能在临近黄昏时,看到落日将沙漠染成血红色的凄壮的盛景,感受异域民族风情独特的味道。可是,她更强调,“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三毛的半生漂流到过许多国家,可她总觉得心无处可依,人无处可留。当她遇到荷西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处了。三毛与荷西结婚是为了兑现当年初次与荷西在西班牙见面所下的承诺。《结婚记》则是对荷西与三毛结婚的实录,繁忙而又快乐。
荷西的痴情与三毛的真情,让爱情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一泓清泉一般,虽涌涌不断,但也十分可贵,他们因此珍惜着对方。在《荒山之夜》一章中,荷西与三毛去远离城镇的地方找他们都十分喜好的化石。但天色已晚,荷西为了探路,下车,指挥三毛开车,因没注意身后的沼泽,陷进去了。“我远远的看着他,却无法替他出力,急得全身神经都要断了,这好似在一场噩梦里”。正当三毛快要急疯了时,远处开来了一辆车。可她没想到这些人是沙漠里的地痞,非礼她。荷西不顾自己,让三毛快跑。三毛趁地痞注意力转移时逃跑。经历了生死逃离又赶紧返回救荷西。之后,两人都幸运的活下来了。这是真爱,将对方的生命看成自己的生命来爱,无论在何时何地两人都心系着对方,也无论在多大灾难面前,都不愿放开对方的手独自逃走。
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确实很艰苦,但他有荷西的陪伴,她从原来的一只爱流浪的花蝴蝶,变成一个守家操劳的温柔贤惠的妻子。荷西在磷矿辛苦的工作,三毛把持家里的杂物。当然,西属撒哈拉这个不安定的地方也注定给了三毛不寻常的经历。她经历了当地的政变,人民由原来的安乐变得警惕、焦躁,也见证了巴西里与沙伊达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毛与荷西相处了六年,荷西在一次潜水中身亡,三毛悲痛欲绝,几次想要自杀,可被父母,朋友百般劝说制止。但在她48岁时,也许迫于精神的压力,她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三毛遇见荷西了,找到了这棵树,但造化不由人,荷西走了,这棵树也被连根拔起,带到了天国去。一段情,系着许多人,结束时,带走了各自的灵魂,留下的只是空空的躯壳。流浪远方,归处究竟有多远;寻寻觅觅,真爱究竟在何方?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5
最后,谈谈三毛在涓涓细流般的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其待人接物的态度: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平等。对自然的敬畏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在自然的广阔与雄壮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则是人类最常忽略甚至摒弃的。从古至今,阶级对立,种族仇恨,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人与人的不平等,而我们至今还心存隔阂。
然而,在三毛的眼中,人与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于是,她给文化落后的撒哈拉威邻居们上课看病,请哑奴来家中做客,为驾照考场旁关押的犯人们送去礼物(三毛写道:我不看低他们,我自己不比犯人的操守高多少),开车送妓.女回家,与被穆.斯林仇视的天主教女子做朋友。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态度却往往是沉默不语的,逆来顺受的,忍气吞声的。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书笔记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第五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摘抄
又一本看完后让我有买纸质版冲动的书出现了。
我一直知道三毛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她的书的冲动,就像韩寒一样。韩寒的书曾经下载个,起了个头就看不下去了。在电视上看过三毛的照片,一眼看去,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气质上我选择给她套用了徐志摩这一款,认为她就是个写抒情诗、抒情散文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些小聪明,然后自以为是的对号入座。遇到验证正确的就得意下,验证不正确就选择性忽略。
在书香云集里,我一向是按照评分下载的。我只是有些搞不懂《撒哈拉的故事》这书的评分怎么这么高。随手下载来瞧瞧,却深深的着迷进去了。一般说来,我看言情小说略多些,也爱看韩剧,里面满足了我对于爱情、亲情、生活,以及对于男人的所有yy,过过眼瘾、解解闷而已,之前看一部现实题材的《许三观卖血记》看的我那个郁闷加郁闷,现实的生活总那么不是味儿,做人很苦的。
《撒哈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某些想法。我觉得我就像是书中描写的沙哈拉威人,完全处在以求解决温饱的状态,当然羡慕三毛的生活,花钱去创造?对不起,我才不会因为那个花钱!去三毛家借?居然她肯借,当然,不会就赖过来呗。这样过上了三毛那样品质的生活了吗?其实不过是牛嚼牡丹,好好的鞋子,一下就穿坏了,裙子借去,脏了回来,还回来还把扣子剪掉了。刀叉三毛送一付来,不舍得用,还要借。没错,我觉得我就是沙哈拉威人,这不行。
虽然选择去撒哈拉沙漠吃苦,是她自找的,是的做人很苦的,但是有滋味的苦,和混日子的苦就不一样了,怎么经营的就过怎样的日子。撒哈拉我肯定呆不下去,更不要说三毛那样有情调的家,有滋味的生活。
三毛当然也幸福,爱她的家里人,爱她的荷西,可看看她最终追随荷西而去,就知道她爱的也不少。书中以她母亲给她的家信做序,虽然没去了解,但文笔、情感,幽默感都让我感觉三毛的母亲不简单,让我感觉那就是言情小说里世家里走出来的嫡小姐。三毛和荷西不像言情小说里的你侬我侬,自己按照自己的追求生活,不黏糊,更不会在吵架的时候出现我为了你牺牲了什么,怎样了,你怎么能这样对我的对白。三毛做饭时候逗荷西的小故事,太可爱了有木有。
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懂得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的女人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