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共5则)

时间:2019-05-12 02:1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

李绍先报告: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

一、中国面临国际形势变化及变化背后的原因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个问题,中美关系的演变(急速变化)

2003之前,那时美国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何时崩溃,共产党何时垮台。关于这方面的辩论很多。

在2002年召开十六大,2003年九届人大实现权力平稳过渡后,辩论的内容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中国能否崛起演变为认可中国崛起这个事实,是趋势。2005年之后关注的是崛起的中国将以何种形式影响世界,美国如何与崛起的中国打交道。

2005年9月份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一次演讲中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2009年9月斯坦伯格在新美国安全中心(美国智库)演讲时提出美国要积极寻求中国提供战略保证,表明以下变化:

1)美国接受中国崛起事实,接受中国不挑战美国的承诺,认同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是中国最好的20多年,也是美国最好的20多年,中国的发展没有影响美国的发展。

2)希望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不与美国唱对台戏 3)暗含希望中国继续走多元、开放、透明的发展道路

造成这一系列变化,有两个重大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的911事件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海啸 2001年中美关系是战略对手,还处于战略对抗。2001年4月25日撞机事件中美关系跌至冰点。

同年的APEC会议中国曾担心美国总统布什能否来华,因为美国本来就对APEC不太感冒。但那年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美国政府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也随之调整。那年的APEC会布什不但如期参加,还与江总书记进行了会谈,并召开了联合新闻发布会,这在中国外交人员看来,是超乎想象的。鉴于此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升温,我国在2003年之后提出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就是因为国际上形成了有利于中国崛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货币格局发生变化,美元地位受到挑战。美元持续贬值,有专家认为美元还有20-30%的贬值空间,同时欧元上升,对人民币的期望值在上升。2)资本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形成。(这个问题没听清楚)。欧美、石油美元、国家财富基金。

3)世界金融中心在发生变化:由纽约、伦敦向如上海、香港?转移。世界十大银行,中国就有5家。

基辛格博士在09年6月一次见面会上讲的一些观点:

世界形式发生了复杂和深刻的演变。

中国已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同美国相比并不逊色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俄罗斯在经济舞台上跟沙特阿拉伯发挥的作用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有大量核武器的沙特阿拉伯。

欧洲还远未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

日本不予考虑。

而随着中国印度的崛起,世界的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但美国的大国地位仍未改变。G20很重要。

美国提出G2概念,希望美中双方开展务实合作,但公开场合不宜大肆宣扬。而中国则将此视为对中国的捧杀。

基辛格还谈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长远看以金融业为支柱的消费型国家最难康复,而有工业基础的国家能通过转移市场实现复苏,因为物质的东西仍在。所以欧洲的德国能很快恢复,英国则比较麻烦。

美国经济GDP第三季度增长了3.5%,主要是经济刺激的结果,但必须注意到美国的两大麻烦,财政赤字和失业率高,所以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大。拉动美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不可能长期持久;内需,由于信贷过度,潜力小;外需:推动出口。两种观点:

1)总体上看,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的趋势,难以回到911之前的水平。53万亿美元的内外债太高了,是GDP的3倍

2)是相对的渐进的过程,布什时期年均2.2%的增长较快,占世界的比重下降7.7%;与此同时金砖四国中印俄巴西由8%增长到16%。

期货市场的份额从65%下降到52%,预计到2050年降到25%。

布尔津斯基(奥巴马的首席顾问)的观点,认为美国正处在第二次发展机遇期。第一次机遇期是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执政的时期,使美国成为超级强权国家,成为一个超级帝国(几年前的帝国论),军事上主宰海洋,无与匹敌,建有3000多个军事基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美国的领导地位。

但冷战后10多年的美国政策使美国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机遇,而是丧失了这个机遇。比如政治上树敌太多,与中东、俄、中、朝等,战略上出现困境。布氏认为美国丧失第一次战略机遇期的原因是美国的领导者能力低下所致: 老布什:想象力贫乏,评价D 克林顿:心有余而力不足,评价C 小布什:是灾难型的,有是非感和坚定的信念,但单边化,孤立,评价F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给了奥巴马政府。美国正进入战略调整期,不能轻言衰落:

美国还有很重要的资源:美元,教育、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强烈的自我调整能力。

如美国在70年代陷入越战泥潭,但75年撤军以后的十几年后消失的是另外一个超级大国(俄国)。

中国的一位经济学家胡安刚(音)预计:202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GDP列世界第一,达到30万亿美元。理由是中国两位数的增长将持续到2015年,后会以7-8的速度增长,加上人民币的升值,同时美国增长3%(这是很难达到的)。据说胡最近的预计是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崛起挑起了一场发展模式之争。

现在的中东和非洲提出了向东看战略,学习中国,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化模式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两次挑战,一个是法西斯的挑战(世界大战),一个是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都取得了胜利。今天则面对着中国的发展模式的最致命的威胁。但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1、外交方面,应急式外交使中国在处理一些新的国际问题时出现问题。中国还不习惯用全球眼光看问题,如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更多的是外交原则,而谈不上战略。

如2008年海军到索马里护航,最初提出的三不原则很难坚持,中国在海洋上需要扩张。

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周边环境: 狼烟四起。

1、东北:朝核问题,在朝鲜实际上已经有比较脏的核武器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六方会谈,如何推动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去核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朝核对中国是最大的威胁。而朝鲜政权的平稳过渡更加符合中国的利益。

2、西北:巴基斯坦,巴国内失败的形势越来越明显。奥巴马推出的阿巴新战略也是一个新的问题,要求中国在阿的问题上从补给方面提供帮助,如何应对?

3、南部:中印关系。印度和中国都在崛起,形式不同。印度的基础设施不行,但其在软实力方面走在前面:

1)完备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呆账坏账率极低 2)非常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软件业非常发达

4)高档服务业:金融业、金融外包 5)科技人才,科技创新

中印关系发展很难,边界问题是最难最大的问题,近期内很难解决。但辛格提出世界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崛起。

印度的问题:国人性格要么夜郎自大,要么自卑得一塌糊涂。

4、中缅

缅甸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捷径。重要的战略通道:公路铁路管道

缅甸军政府在世界上认同率不高,中国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2010年将举行大选,还政于民。

问题:长期推行缅语的政策(印度文化圈),缅北少数民族聚集区(果敢区的震荡,与与旧中国有关的一些军事力量有深刻的渊源)(属中华文化圈)存在冲突。

5、越南:南海之争

中国与越南在意识形态上有共同之处,但存在不可回避的利益之争。

越南确定了向海洋发展的战略,越南的未来在海上,计划在2020年海洋GDP50%,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等。

回答一个学生提问时谈了中国的责任:

1、对外的援助,还远远不够,国际上认为应GDP的0.7%用于国际援助,中国做得还很不够。

2、中国资本在对外扩张(包括在非洲)还没有承担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道义责任。

在2002年召开十六大,2003年九届人大实现权力平稳过渡后,辩论的内容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中国能否崛起演变为认可中国崛起这个事实,是趋势。2005年之后关注的是崛起的中国将以何种形式影响世界,美国如何与崛起的中国打交道。

2005年9月份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一次演讲中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2009年9月斯坦伯格在新美国安全中心(美国智库)演讲时提出美国要积极寻求中国提供战略保证,表明以下变化:

1)美国接受中国崛起事实,接受中国不挑战美国的承诺,认同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是中国最好的20多年,也是美国最好的20多年,中国的发展没有影响美国的发展。2)希望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不与美国唱对台戏 3)暗含希望中国继续走多元、开放、透明的发展道路

造成这一系列变化,有两个重大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的911事件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海啸 2001年中美关系是战略对手,还处于战略对抗。2001年4月25日撞机事件中美关系跌至冰点。

同年的APEC会议中国曾担心美国总统布什能否来华,因为美国本来就对APEC不太感冒。但那年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美国政府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也随之调整。那年的APEC会布什不但如期参加,还与江总书记进行了会谈,并召开了联合新闻发布会,这在中国外交人员看来,是超乎想象的。

鉴于此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升温,我国在2003年之后提出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就是因为国际上形成了有利于中国崛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货币格局发生变化,美元地位受到挑战。美元持续贬值,有专家认为美元还有20-30%的贬值空间,同时欧元上升,对人民币的期望值在上升。2)资本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形成。(这个问题没听清楚)。欧美、石油美元、国家财富基金。

3)世界金融中心在发生变化:由纽约、伦敦向如上海、香港?转移。世界十大银行,中国就有5家。

基辛格博士在09年6月一次见面会上讲的一些观点:

世界形式发生了复杂和深刻的演变。

中国已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同美国相比并不逊色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俄罗斯在经济舞台上跟沙特阿拉伯发挥的作用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有大量核武器的沙特阿拉伯。

欧洲还远未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

日本不予考虑。而随着中国印度的崛起,世界的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但美国的大国地位仍未改变。G20很重要。

提出G2概念,希望美中双方开展务实合作,但公开场合不宜 大肆宣扬。而中国则将此视为对中国的捧杀。

基辛格还谈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长远看以金融业为支柱的消费型国家最难康复,而有工业基础的国家能通过转移市场实现复苏,因为物质的东西仍在。所以欧洲的德国能很快恢复,英国则比较麻烦。

美国经济GDP第三季度增长了3.5%,主要是经济刺激的结果,但必须注意到美国的两大麻烦,财政赤字和失业率高,所以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大。拉动美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不可能长期持久;内需,由于信贷过度,潜力小;外需:推动出口。两种观点:

1)总体上看,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的趋势,难以回到911之前的水平。53万亿美元的内外债太高了,是GDP的3倍

2)是相对的渐进的过程,布什时期年均2.2%的增长较快,占世界的比重下降7.7%;与此同时金砖四国中印俄巴西由8%增长到16%。

期货市场的份额从65%下降到52%,预计到2050年降到25%。

布尔津斯基(奥巴马的首席顾问)的观点,认为美国正处在第二次发展机遇期。第一次机遇期是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执政的时期,使美国成为超级强权国家,成为一个超级帝国(几年前的帝国论),军事上主宰海洋,无与匹敌,建有3000多个军事基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美国的领导地位。

但冷战后10多年的美国政策使美国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机遇,而是丧失了这个机遇。比如政治上树敌太多,与中东、俄、中、朝等,战略上出现困境。布氏认为美国丧失第一次战略机遇期的原因是美国的领导者能力低下所致: 老布什:想象力贫乏,评价D 克林顿:心有余而力不足,评价C 小布什:是灾难型的,有是非感和坚定的信念,但单边化,孤立,评价F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给了奥巴马政府。美国正进入战略调整期,不能轻言衰落:

美国还有很重要的资源:美元,教育、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强烈的自我调整能力。

如美国在70年代陷入越战泥潭,但75年撤军以后的十几年后消失的是另外一个超级大国(俄国)。

中国的一位经济学家胡安刚(音)预计:202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GDP列世界第一,达到30万亿美元。理由是中国两位数的增长将持续到2015年,后会以7-8的速度增长,加上人民币的升值,同时美国增长3%(这是很难达到的)。据说胡最近的预计是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崛起挑起了一场发展模式之争。

现在的中东和非洲提出了向东看战略,学习中国,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化模式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两次挑战,一个是法西斯的挑战(世界大战),一个是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都取得了胜利。今天则面对着中国的发展模式的最致命的威胁。但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1、外交方面,应急式外交使中国在处理一些新的国际问题时出现问题。中国还不习惯用全球眼光看问题,如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更多的是外交原则,而谈不上战略。

如2008年海军到索马里护航,最初提出的三不原则很难坚持,中国在海洋上需要扩张。

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周边环境: 狼烟四起。

1、东北:朝核问题,在朝鲜实际上已经有比较脏的核武器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六方会谈,如何推动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去核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朝核对中国是最大的威胁。而朝鲜政权的平稳过渡更加符合中国的利益。

2、西北:巴基斯坦,巴国内失败的形势越来越明显。奥巴马推出的阿巴新战略也是一个新的问题,要求中国在阿的问题上从补给方面提供帮助,如何应对?

3、南部:中印关系。印度和中国都在崛起,形式不同。印度的基础设施不行,但其在软实力方面走在前面:

1)完备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呆账坏账率极低 2)非常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软件业非常发达

4)高档服务业:金融业、金融外包 5)科技人才,科技创新

中印关系发展很难,边界问题是最难最大的问题,近期内很难解决。但辛格提出世界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崛起。

印度的问题:国人性格要么夜郎自大,要么自卑得一塌糊涂。

4、中缅

缅甸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捷径。重要的战略通道:公路铁路管道

缅甸军政府在世界上认同率不高,中国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2010年将举行大选,还政于民。

问题:长期推行缅语的政策(印度文化圈),缅北少数民族聚集区(果敢区的震荡,与与旧中国有关的一些军事力量有深刻的渊源)(属中华文化圈)存在冲突。

5、越南:南海之争

中国与越南在意识形态上有共同之处,但存在不可回避的利益之争。

越南确定了向海洋发展的战略,越南的未来在海上,计划在2020年海洋GDP50%,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等。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后思考题

1、如何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培育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3)是增强中华民凝聚力的需要.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主要来自于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中国当前反腐败工作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反腐败工作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特点:1.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战略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反腐败列入决策重点,从战略上予以高度关注,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注重顶层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反腐败,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2.打“老虎”“苍蝇”毫不手软。一年多来,中央对腐败采取强高压态势,惩治腐败持续挥出重拳。十多个部级领导干部相继落马。3.纠正不正之风丝毫不松懈。刹歪风是2013年反腐倡廉建设的一大亮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大扫除。4.以全面改革清除腐败土壤。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提出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权力上做“减法”,大幅压缩腐败的空间;5.关权力的“笼子”越织越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堵塞了很多漏洞,具体细化的政策规定不断出台,如各级党政机关5年内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等。6.反腐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强调正人先正己,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

(2)困难和挑战;腐败形势依然严峻,此外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腐败问题日益复杂,腐败的方式、方法、手段日益多样化,反腐败工作难度日益加大。

1、重视不够,打击力度不够,制度建设不够,监督不够,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让寻租仍有机会。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预防和惩治腐败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腐败防不胜防,反腐败难度极大,阻力甚多.3公职人员队伍管理相对过于宽松。相对于廉洁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公职人员管理制度宽松,公职人员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多,受到的管束较少4.社会参与反腐败的渠道不十分通畅。反腐败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脱离不了社会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5.权力公开质量与社会公众期盼有相当距离。中国近几年权力透明公开推进力度很大,已经产生了积极的预防腐败效果。但公开的质量和程度还不够,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对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或因为利益考虑不愿公开。

3.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其危害如何?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危害

1、产能过剩具普遍性,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蔓延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2、当前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和体制性特征,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既反映出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形成“结构性产能过剩”

3、产能过剩化解更具复杂性,化解难度更大,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很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剧要求宏观政策保持稳定性,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要求改革力度加大形成矛盾,既受体制、环境、资源等普遍适用的影响因素,又受具体行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复杂化程度加大化解难度。

当前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行政力量推动是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在产能过剩中扮演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角色。钢铁、水泥、造船等基础性制造业,投资规模巨大,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或直接投资,民营资本通常不愿涉足。即使是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也密切相关。

2、经济运行波动性大,内需和外需的收缩加剧产能过剩我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出现一定的回落,内需的放缓也难以消化当前大规模的产能,出现产能过剩。

3、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引发产能过剩,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政府、企业不能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或理性的投资决策。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所有企业投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调整思路多管齐下化解产能过剩

1、建立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改革产业调控思路第一,将现行企业统计、景气指数分析与产能利用率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行业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规避金融风险;第二,把审批制度以经济规模作为主要审批依据转变为以社会性管制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的过程监管,提高调控水平。

2、对不同性质的过剩产能,应采取不同的调控方法

引导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因购买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相对性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出现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加强规划引导,提高企业集中度,引导企业站在技术进步前沿、顺应产品更新换代趋势进行结构调整。

3、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重点的政府政绩考核和官员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严禁地方政府给企业下增长指标。

4、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第一,考虑按行业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要超越按企业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层次,考虑按行业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第二,支持地方国企的跨地区兼并重组;第三,使国有资本进入到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端生产环节,掌握核心技术

4.如何认识和评价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族化”生存现象?

大学生“族化”的分类为四种: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和啃老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族化”群体本该是社会中具有向上流动潜质的群体,他们怀揣着理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但是,当他们面对趋向固化的社会阶层,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向上流动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国家、社会、高校需要联手破除阻碍大学毕业生向上流动的种种藩篱,为他们提供就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

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稀缺人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扩招带来的人数增加,而是要分析更宏观、更深层次的原因。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因第一,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了全球就业。第二,在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困难中,第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加速变迁,大学生就业承受着额外的社会转型压力城市社会多元分化结构,滋生了“拼爹”等不公现象。第四,我国的户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尽完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第一,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导致许多学生“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第三,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不匹配。大学生在择业地点上仍普遍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在职业选择上,则普遍不愿意从事销售、市场、客服等基础性工作。

二、“族化”存在及成因“族化”群体的境遇令人担忧,只有深入研究成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政府:政策措施不健全(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阶层间的不均衡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发展机会不平等(2)原有制度的惯性作用,户籍制度更是加剧了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的不均衡,大学毕业生享受不到所在地城市居民的福利,社会保障难以覆盖这些弱势群体。(3)社会保障缺位。其中最严重的是有关大学生灵活就业及失业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4)就业机制体制不完善。这表现在劳动力市场运行总体不规范。2.社会:就业环境不公平(1)社会阶层固化。“族化”群体多来自中低收人家庭,没有良好的家世背景和社会资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2)社会资本占有不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和薪资收入水平(3)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所以大学生宁愿在一级市场失业,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就业。(4)用人单位盲目选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存在误区。3.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2)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3)高校办学定位贪大求全。忽略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4)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不尽如人意。4.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不全面(1)个人认知有偏差。有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对求职、就职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急于一步到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第四,过分依赖考研(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首先,职业目标模糊。眼高手低,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无法实现。其次,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 4)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三、“族化”生存之破解 1.政府:保证公平有序竞争推进配套制度改革(1)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2)促进区域、城市、城乡间平衡发展(3)推动各项制度改革,需切实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到位。(4)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机制体制。政府应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2.社会:树立理性用人标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1)树立正确人才观,坚持理性用人标准。3.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1)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避免“千校一面”(2)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4.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1)客观认识自己(2)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直面就业压力,正确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安逸舒适工作的片面追求。(3)制定职业者有工作但不能满足消费以及要求父母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的年轻人。5.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进展如何?有何影响及启示?

背景:(1)促使经济较快增长的需要(2)纠正经济结构失衡的举措(3)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4)发达国家面对竞争的对策(5)人类共同面对挑战的抉择

进展: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全面展开(1)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2)欧盟: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3)日本:安倍经济学主导下的“日本再兴战略” 新兴经济体的结构调整正处于上升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绩未尽人意,为摆脱困境,一些国家进行了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调整,以达到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8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宏观经济失衡,主要表现是较高的通货膨胀,我们是以治理整顿来稳定宏观经济的。新兴经济体在进一步完善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还需更好地推进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式,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影响启示;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地位将继续保持,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和价值链重塑将全面展开,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可能不如危机前那么紧密,能源革命将改变全球能源供给格局。启示:加大急速创新力度,汲取教训积极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积极发挥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创新。利用好国外资源,加大走出去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如何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工作?

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四字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的标志性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睦邻友好的地区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总方针和基石。基本原则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个方面完整阐述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处理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仍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关系的问题。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实际事务中放低姿态,以务实、友好、合作的态度,有意识地向地区内的小国释出善意,逐渐从根本上消除小国的忧虑,挤压地区外大国操弄离间中国与地区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空间,真正建立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关系。尊重有关国家的合理权益,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从根本上来说,地区内小国之所以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国、大国的出现,无非因为惧怕大国运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实力对其施压、迫其就范,从而危及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中国必须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尊重对方的合理权益,坚持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尽量保持公平与公正,坚决抵制大国沙文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错误影响,真正成为地区内其他国家尊重、信赖的朋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美国过去不会、将来更不会坐视中国成为亚洲的领导者,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时刻准备着以各种借口介入亚洲地区的国际争端以此遏制中国,从中渔利。以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来看,尚不具备与美国正面冲突的实力。因此,中国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以一种圆融的方式妥善解决地区争端。

7.如何认识和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思路?

指导思想《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基本原则《决定》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决策和部署?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四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就正确处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五是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六是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七是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八是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九是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十是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哪些举措和部署?

1一是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10.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国内一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二是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三是三大需求动力减弱。四是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的水平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二是政府刚性支出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问题。就业形势更趋复杂。随着经济中速增长成为常态,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加大;医药卫生事业面临新的问题,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三是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加快。

七、政府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二是政府效率需要提高。三是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11.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思考及体会?你对本门课程教学有何评价和建议? 思考与体会: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我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了解我国的形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认识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俊杰今应适时务者俊杰社会历史大发展已决定了人发展大环境、大上限制约着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机率,影响具体,也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制定政策依据政策影响形势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发展目标结合自己优势定位自己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人目标制定切实行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断提高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培养。其次青年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支重要力量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还华民族发展历程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青年知识层次较高具潜力有创造性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国家未来事关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国正面临着难得机遇和巨大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国内外环境所高校大学生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何纷繁复杂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现实价值与深远历史意义

评价与建议:1.缩减课堂人数

2.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

3.上课多采用视频教学模式

4.增加互动环节,采取分组讨论形式或抢答提高同学积极性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

2014-2015学年形势与政策考查题

西方国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后,夹杂在错综复杂难以分清的文化系统中对中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内容、名称、方式和过程上带有很大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渗透更难以觉察,是导致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的重要原因。化解的途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策略和手段,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认为实质上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

一、直接渗透。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网络信息等媒体对于这种方式直接宣扬西方意识形态,大肆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和特点,且舆论丑化马克思主义,直接西化大学生行为方式与意识形态,但这种方式一般会引起民族的警觉性和抵触,通常也会受到官方的镇压和封杀,一般效果不是特别大。

二、间接渗透。这种间接渗透的方式有很大的隐蔽性,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被渗透,其名称、内容、方式、过程都很隐蔽。如名称把资本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大众文化”等。内容不可以直接渗透就分散在各个领域,除纯技术量化科学外,西方引进的学科不可能不涉及意识形态渗透。其间接方式多种多样,如文化学术交流,大学生课堂教学,利用媒体间接宣扬资本阶级意识形态,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现今我国进入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新形势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机遇,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眼下不是闭关锁国也不是敞开胸怀接纳,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关键还是要加强自我民族意识形态建设,巩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确保国家和执政党的主导地位不被动摇,且积极引导大学生和社会群众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坚定立场,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下才可吸收他人优点完善自我,否则渗透后就是迷失自我„„

在这些基本原则问题、重大政治是非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对错误思潮和言论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如果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保持一团和气,放弃思想斗争,那就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团结统一。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切实加强自身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培养,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意识形态研究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者!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区农村几乎是空白,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长红枣、枸杞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等在头脑中日益强化,并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失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广告等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使我们对全世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过这些媒介,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为一些消极东西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加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个别党员干部对这些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各种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农村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什么政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极个别党员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上的迷失性,导致了行为上的无原则性。有的党员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迷恋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之中;还有极个别的成为金钱、美色、权欲的俘虏。

2、不适应性。部分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如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了解不清楚,特别是在生产的手段和经营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还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落后的营销方式。对如何搞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更是一窍不通,根本谈不上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

3、自私性。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这种现象在农村所谓的“能人党员”群体中反映得比较突出。这些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致富手段比较多,效果也很明显。但他们致富后,并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另外,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个别农村党员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这些党员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为维护家族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群众意见很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有感

经过这一学期五节课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新的了解。

首先,五位老师的课堂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坚持反腐倡廉 筑牢执政根基”是我最令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以前一直认为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上了大学才认识到就在我们身边。走后门、找关系已经存在于大学校园中,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作风不正、对法律纪律的漠视、以权谋私是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坚决查办腐败案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绝不姑息,更不手软。提倡反腐倡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秉承这样的信念,做一个清正的人。不行贿,不受贿。把中国建设成自由民主文明富强的共产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又怎能止步于腐败问题呢?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张雨

88144220 环境设计2班

下载形势与政策(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2017[范文模版]

    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一) 1【单选题】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聚焦全面从严治党?(D) A、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B、神话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C、解决党内存......

    形势与政策

    一、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 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坚定反腐败信心的基础。形势判断不准确,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还会影响今后反腐败斗争......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反腐倡廉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之举 读《“反腐:呈现四大趋势”》有感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 级: 12级机电创新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时......

    形势与政策

    成绩 论文题目: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 院 系: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毒瘤。它损害......

    形势与政策

    一、 大学生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

    形势与政策

    践行伟大的“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学习感悟 2015级环境工程 毕研栋 在本学期学习《形势与政策Ⅱ》课程中,我详细了解了专家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发......

    形势与政策

    关于2012-2013学年《形势与政策》 考试安排的通知 各班级 现将2012-2013学年《形势与政策》考试安排如下: 一、命题范围 1.本学年发放的《形势与政策》、《学习参考资料》、......

    形势与政策

    中华女子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试卷 (论文类) 论文题目 共享经济 课程代码 1011010007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学 号 150801019 姓 名 郑文雅 院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