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葬礼之后有感
读《葬礼之后》有感
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是排在我最喜欢的侦探小说作家第二名的。我开始注意到她的作品,最开始是因为我的专业跟她沾边儿。这么说,所以周围的朋友会调侃我说,你怪可怕的呀,喜欢悬疑、侦探类小说,还喜欢看跟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太恐怖了吧。其实我很喜欢这类的书籍的原因我自己归结为我有一颗侠女的心。其实《葬礼之后》这本小说我最开始读的断断续续,所以我有一天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新一口气读完。一本好书,如果你只是想走马观花的看个热闹,根本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缜密思维,也不会体会到凌驾于书本之上的快感。就像一开始的我,每次都中断,虽然我一直在看书,我觉得我没有读懂,也没办法联系起来所有的细节,可以说我没有读懂作者。甚至我觉得我是在浪费了时间。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自己的一点点心得。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余年,总共创作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 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
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于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名字对中国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传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17部剧作。她塑造了高傲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和英国乡村女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形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个国家出售。
据有人在1976年她去世后不久统计,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销售达四亿册。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 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优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颇受欢迎。她的由小说改编的《捕鼠器》一剧连续上演多年,经久不衰。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在英美等国连续数年被列为畅销书作者榜首。一九七一年,因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英国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国阿加莎夫人的称号。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译介到我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欢迎。如果说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克里斯蒂则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分析她的侦探小说艺术,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位被誉为“文学魔术师”创作的新风格。她的生平事迹,已拍成传记片《阿加莎》。以上都是借鉴度娘的,嘻嘻,喜欢她真的是有理由的,从大学开始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她。
阿加莎·克里斯蒂真的很厉害的一个作家,我不会强调女作家,因为前两天看了一个清华美女教授的演讲,她说,她其实很讨厌别人介绍她时说女教授,为什么,一定要加个女,为什么不称呼男教授、男科学家,这样很不尊重她的努力和实力,这个我赞成,嘻嘻,所以我很是尊敬阿加莎这位侦探小说作家。
《葬礼之后》这本小说实她1953年出版的,《利物浦邮报》这样评价“让我们一直猜测—— 一直错误地猜测——直到最后一页。”这句话真的说出了我的心声啊,所以说为什么我又开篇的那些感受了,因为我没有读到最后就真的没办法猜测结果,作者一直牵引着我。
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一一介绍阿伯内西家族,家族中每个人物都带有他(她)们各自的特点,每个人看起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富翁理查德·阿伯内西这个家族的灵魂人物,他就这样突然去世了。说道死,我觉得很多人会避讳,这个词太过压抑。我想说说,每个人都应该会惧怕吧,生理上,其实死就是心脏停止跳动,没有什么魂魄,生命就此结束,人再回归自然。但是有些宗教会加上很多的神秘色彩。道教认为人会在天地人三魂离体,不会真正的死去。佛教认为世间有“六道轮回”,我都无法理解这这孜孜不倦的生死车轮。大概因为我是个无神论者,我都觉得这些言论太过于天马行空,也许古代人没有办法探究人类本身,所以将自己的主观臆想变成一种信念?结果被大多数人接受了。但是我自己偶尔也会“迷信”一小下的,贵在“胡思乱想”嘛。
走偏了,嘻嘻,接着说这本小说,作为家族的一家之主,他去世了,自然就涉及到了财产分割。唉。。这个问题啊,在现如今的社会也是愈演愈烈的。还好我是穷人一个,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就在理查·艾伯内西的葬礼之后,他有些神经质的妹妹科拉·艾伯内西·兰斯奎内特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他是被谋杀的,不是么?”这个言论像一颗炸弹,让在场的人们都开始惴惴不安。我想这个富豪一定是被谋杀的,但是一向有些精神恍惚的她到底知道些什么呢?到底他的妹妹知道什么呢?但是第二天,她就被残忍的谋杀了,在睡梦中头部被斧子击碎,多么残忍的杀人手法。她为什么被谋杀,难道是杀死他哥哥的那个人,怕她知道些什么?为什么杀害他们,那倒真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凶手是理查那不成大器的甥儿还是他脾气古怪的弟弟蒂莫西·艾伯内西,亦或从疯人院出来的格雷格·班克斯,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嫌疑。每个人都有可能从死者那里获得一笔丰厚的财产,每个人好像都需要这笔钱。然而凶手好像没有就此收敛,科拉的管家小姐的蛋糕被人下毒,她差点成为第三个被毒杀的对象,可是为什么是她呢?艾伯内西的律师清楚了小说的主人公,波洛侦探,看来他要拨开重重迷雾了。其实这本小说整体有很多让我疑惑的地方,整体不是很严谨。我已开始怀疑管家小姐,可是她的对象是科拉,那么艾伯内西公爵又是怎样死掉的呢?作者不像以往的风格,她设下了很多的陷阱让我们猜测,但是每处又出现很多漏洞,出场人物之多让我混乱,死亡的压抑气息贯穿字里行间。
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感受,读着读着都快忘了找凶手了。因为实在不到最后猜不出来,其实最后还是算有精彩之笔的,一个假的科拉,一个有计谋的杀人,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杀人动机太显笨拙不是吗?我不理解为什么管家小姐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简单的模仿为什么会因为照着镜子练习反,那么多的细节都难不倒她。此处太过于牵强。也许作者的目的不是犯罪手法,整篇小说都在叙述者遗产和杀人。可见金钱真的会泯灭一个人的人性啊,甚至管家小姐不惜为了区区两千英镑杀害跟自己朝夕相处,同时也是一个孤独的失去爱的女人。
其实看到最后我最关心的不止凶手和杀人动机,我更气愤小说里艾伯内西家族的冷漠和人性的不堪一面。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种不断铺陈不断设置悬疑的同时,对人物心里和人性赤裸的剖析。是不是我骨子里也有这种愤世嫉俗的情怀呢。
合上这本书,其实还是挺厚的,呵呵,读起来真的需要耐心呢。读书会让我安心,读自己喜欢的书会变得快乐,变得有涵养。
第二篇: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花开花落随风去,人间真情永未央
——题记
每当拿起这本书,心中便无法平静。人世间的感动与悲哀、真情与冷漠交织在一起,让人迷茫,无所适从。唯一能感受到的是那份沉甸甸的爱、沉甸甸的怨,积压在心头。最纯洁的梦想烟消云散、最凄美的爱情渐行渐远、最痛楚的命运让人无能为力。
作者霍达用穿插的写法,依次描写了“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等等,最后以“月魂”结尾。以“玉”隔开了月,以“月”隔开了玉,将错综复杂的感情变现的淋漓尽致。以玉开笔,因玉结缘,整个悲剧的发生却也与玉息息相关。
小泽征尔曾评价《二泉映月》时说:“我应该跪下来听”,而我想说,用真心的眼泪来祭奠这场所谓的“葬礼”也是不足为过的。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似乎上演着一场悲剧,一个个灵魂的离开带着没有解开的心结,带着未了的心愿。与其它故事截然不同的是,我们并未感受到那种爱憎分明的情愫,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化身,唯一有的是惋惜与不舍。
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平凡的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兴衰,三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将一个个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粱亦清为“奇珍斋”的主人,家有两个漂亮的女儿,由于自己喜欢玉,所以给长女起名君璧,小女冰玉。而主人公韩子奇小时候则是一个流浪儿,却因精美玉器所吸引而留在了粱家。师徒两人一起忙于一件“郑和航海船”已整整三年,因为郑和是回族,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个功作。眼看完工,师徒二人比谁都高兴,然而厄运却落在了这原本幸福的家庭中。粱亦清突然晕倒,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了还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做了学徒,苦熬三年,终于回家重振家业,并与璧儿结婚,喜得贵子天星,玉儿也在姐姐的帮助下进学校读书。就这样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遂带着贵重的玉器和英商亨特来到伦敦。玉儿由于感情的打击不顾姐姐的反对,跟着姐夫来到了异国他乡。在伦敦,亨特之子奥利弗爱上了玉儿,每天坚持送花,在伦敦大轰炸中,他为了采花而丧生。终于在连连的打击之中,孤独的侵袭之下,玉儿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了女儿新月。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一块回国,然而作为姐姐的璧儿怎能受得了,坚决不容,玉儿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苦哀求留下了女儿。转眼间新月长大了,成绩优异的她即使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但还是进入了燕京大学。大学中,新月与才华横溢的班主任楚雁潮恋爱。而哥哥则因母亲的设计而与自己不爱的陈淑彦结婚,就这样,一切似乎都已成定局。然而,命运多舛,善良、天真、美丽的新月却因心脏病被残酷的夺去了生命,但也在最终知道了母亲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因为新月的善良,她的离开让整个世界感到绝望。
多年后,玉儿回来了,然而却已是物是人非。很难想象一个独自漂泊他乡三十三年的老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多年前的家中,近似疯狂的只想看一眼女儿,给她的却是一冢坟墓。有人不禁要问,到底这一切的发生是谁的错,是谁把上一代的恩怨让一个善良的小姑娘来承担?我们没有理由埋怨任何一个人,因为教育程度造就了两个社会的人,早已腐朽的教条更加速了悲剧的发生。故事是在一片凄凉荒芜的墓地中结束,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像一个个灵魂诉说悲苦。
过去的是历史,梦想在未来。新月走了,我们可以延续她的生命,随时不要忘了把爱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天星顺从了,但我们应该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璧儿走了,我们知道宽容别人,就是解开自己的枷锁;楚雁潮,则是向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人间的苦与乐。我们有的是:生命
第三篇:读《大瀑布的葬礼》有感
读《大瀑布的葬礼》有感
我读了《大瀑布的葬礼》这篇文章以后,感受很深。我决心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从我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塞待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气势最雄伟的大瀑布,可是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为了发电,在瀑布上建起了伊泰普水电站,而且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不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源逐步减少,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如此壮美的大瀑布就这样消失了,我怎能不为她感到惋惜呢?怎能不为她唉声叹气呢?但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如马路上各种车辆穿梭不息,嘈杂的笛声、机械的轰鸣声不断,还伴随着飞扬的烟尘、一股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尤其是那柴油车,跑得不快,但它身后丢下的黑烟却久久不散。
一些河、湖也不例外。比如我们乡的麻沙河污染就比较严重,走到那里我仿佛听到了她的呼声——谁来救救我!她以前漂亮极了,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她用甜美的水养肥了成千上万的鱼、滋润了上万亩农田,可现在她变了,变臭了、变浑浊了、变脏了。假如你从河边走过,那阵阵恶臭味就会向你袭来,让你感到无比恶心。
为了使塞待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为了使人们的良心不再受到谴责;为了使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积极行动,共建一个绿色美好的家园吧!
看,已经有人在行动了,大街上,许多清洁工正在打扫街道,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节能汽车,环保材料。工厂里已采取排污措施,建起了废水处理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我国也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措施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绿化荒山、治理河道。我坚信,不久的一天,随着人们的共同努力,又会还给小鱼一个健康的家园,还给人们自
己一个清新、优雅、美丽的生存空间。
第四篇:读大瀑布的葬礼有感.DOC
读大瀑布的葬礼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大瀑布的葬礼》。它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恶劣程度。
塞特凯达期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它曾经是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骄傲,曾经是世界各地游客的宠儿,曾经是地球上难得一见的珍奇景观。可是,它却要消失了,却要因为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而永远消失了!为此,1976年9月,在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的指挥下,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的葬礼”。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无比震惊。从不知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会如此之大。而这影响,都是因为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如果一个人小时候随地乱扔纸团,对哗哗流水的水龙头无动于衷,那么,谁能保证他长大以后,不会去偷猎,不会去乱砍乱伐树木呢?别以为这些小事和环境没多少关系,它可能就是影响你前途发展的重要因素,仔细算一算,说不定塞特凯达期大瀑布的枯竭,算到你头上,还有一大笔帐呢!毕竟,从不乱扔垃圾,从不浪费资源的人很少很少。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几个人排队洗抹布,可最后一个人刚洗完就急急忙忙得跑了,任水汩汩的流淌而没人心疼。水漫金山了,同学们还会踩着砖进踩着砖出,却看不见流水的龙头。最后,还是好心的老师关上了水龙头。想象一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以后,水库干了,雨不下了,到处是酸雨,人类还有条件生存吗?!人类灭亡后,几个外星来到地球,他们互相询问:“人类怎么
会灭亡的?”了解后才明白,是人类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平衡,是渴死的。那真是活该啊!
有一个很著名的广告里说: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他们自己的眼泪!
亲爱的同学们,记住巴西总统的号召吧,从现在改正,一切还来得及。让我们都争做环保的小卫士,为地球生命的延续出一份力量!
第五篇: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六十年间的兴衰沉浮,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内容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它将展示古老奇异的民族风情、鲜为人知的玉王传奇、虔诚神秘的宗教氛围、厚重若色的人生况味。
伊斯兰教是一个曾经创造辉煌历史、曾经改变庸俗世界的宗教。穆斯林在宗教的沐浴下,表现出许多令人佩服之处,“一个穆斯林死后,他的同胞会自动来送行,绝不需要“雇佣”殡葬人员。哪怕是一个饿死在途中的乞丐,只要穆斯林在他的遗体上发现“割礼”的痕迹,就会怜惜地感叹一声:“呦,是咱回回!”责无旁贷地将他埋葬。”“穆斯林们是平等的,在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姐妹、都会互相爱护。”“按赛俩目而来坤(求真主赐福给您安宁)”“吾的来坤闷赛俩目(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穆斯林也吝啬施舍于同胞有难,一定会尽力帮助的。于是,他们创造了、他们缔造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他们完成了统一,部落之间不再有仇杀、不再有战争,他们相亲相爱地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上。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然而伊斯兰教的一些教义也在新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伊斯兰教鼓励多生育,而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人口问题;伊斯兰教鼓励“圣战”,而当今中东地区几乎天天都有冲突与流血(除了外部因素外,其本身又何尝没有原因?)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婚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民族的独立性,但为什么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就不能婚嫁呢?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真心相爱的新月与楚雁潮就不能在一起?这就导致了新月的早夭,可怜的女孩;这也导致了楚雁潮的悲剧,十几年后,他依然放不下新月;四十多风的人啊,苍老的像个老头子一样,可怜的独生子终生不娶——伟大的爱情。
这是一部反映回族真实历史、讲述回族风俗习惯的书,它真实地反映、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提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这部书把背景放在民国(二战)和“文革”时期,除了描写爱情外,更多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以及在这两个时期的种种光怪陆离、人生百态:杨琛出卖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中的同学,蒲缓昌欺骗梁亦清害得奇珍斋倒闭导致梁玉璧家破人亡的“交情”,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偌大一个北平城已放不下一张桌椅了”,学生可以指着老师教训,“资产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演几个人物、写几句话都要担惊受怕,有几个钱、开个小店就是资本家,就要批斗、就要抄家、就要游行,只要祖上有哪个“不干净”,就要打倒、就要歧视,就不能平等对待,就不能入党,管你成绩、才能多么优秀。
这是一部玉的历史,五千年前的玉铲,四千年前的玉璜,商代玉玦,汉代刚卯、青玉天马、青玉螭纹剑鞘饰,唐代青玉飞天佩、白玉人物带板、青玉云纹耳杯,宋代玛瑙葵花式托杯、白玉龙把盏,元代青玉牧马镇、碧玉又耳活环龙纹尊,明代陆子冈的茶晶梅花花插,清代白玉三羊壶、翡翠盖碗、玛瑙三果花插、尖晶宝石、海蓝宝石、石榴宝石、长月宝石、绿柱石、闪光水晶、紫翠玉、猫眼儿、奇宝斋、博雅宅、汇远斋、“玉魔”、“玉王”、梁亦清、韩子奇与蒲缓昌的恩怨情仇、金钱与友谊的对立、韩子奇与沙蒙·亨特的半生情谊、韩家与候家的关连、艰苦岁月的真情、悲苦甜涩的故事。因玉而起的商业斗争,因玉而生的政治斗争,因玉而延的悲苦故事——玉,是全书的线索。蒲缓昌、韩子奇、沙蒙·亨特,终生都与玉打交道,都视玉为之最爱,他们都在追求人生真谛,蒲缓昌一生所追求的是名、是利、是金钱;韩子奇珍藏了大批宝玉,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候也不忍变卖,但最终还是让红卫兵抄走,最后方悟女儿新月才是他一生最珍贵的宝玉。沙蒙·亨特的儿子奥立佛被德机炸死,他也明白了:儿子,继承人!延续事业的命脉,使玉的长河滚滚不息的浪花,而这一切都失去了,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真诚相待的亲情、友情、爱情。这就是人
生的真谛。
这部书也是描述自由婚姻在萌芽阶段与封建家长制之间的冲击的又一巨著,可叹自由婚姻失败了。梁君璧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可以说其一生为维护伊斯兰教教义而生,她和韩子奇的爱情是建议在重振奇珍斋的基础上的,是出于让自家从此有个依靠,而并非彼此真心相爱,韩子奇与梁冰玉在艰难中相濡以沫,真正相爱,却在伊斯兰教教义面前毫无立足之地,被迫各自相分飞,待梁冰玉回到“博雅宅”,“您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可哀,天星与容桂芳真心谁怕,却被母亲棒打鸳鸯,自由婚姻再一次在封建家长制面前跌跤。真正的悲剧在于新月与楚雁潮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可怜新月在梁君璧的间接迫害下英年早夭。新月死后,她方感愧疚,”当妈的从来没为女儿做过这一切,平生只有这一次,却是最后一次了!新月啊,好欠你的太多了,这回都补给你吧,啊?新月什么也不知道,阴阳怪气无声无息地领受这来得太迟的母爱。汤瓶里的水在静静地流淌,伴着妈妈的泪水,洒在女儿有脸上、手上、脚;”这样让人松了口气、、、、可怜的新月,永远也看不见,永远也不知道、身边的人、身边的读者为她流了多少泪,可怜的楚老师。
这本书除了宣扬自由、民主、博爱之外,还高歌了平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穆斯林四海之内皆兄弟”,霍达告诉我们,不仅人与人之间要平等,民族与民族之间也要平等,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不要认为对方是回族,是少数民族,就给予“特殊照顾”或者“让一下”,把人家看作是弱者,就如同我们生活在对待“贫困生”一样。“我们要平等”霍达高呼,梁亦清、白氏的默默无闻;梁君璧一生宣扬穆斯林绝对不能与非穆斯林婚嫁,岂料长相厮守了一辈子的男人却是个汉人,这又是何等天意弄人?
霍达知识渊博,熟悉回族历史、玉的故事,甚至包括医学上、外国诗歌上的一些知识,讲得头头是道,令人佩服。
有人说新月是书中的主人公,但我却并不十分认同这说法,我也并不十分赞赏她,一个从小无忧无虑、受尽呵护的女孩,考上了北京大学,发生了一段感情,然后死去,这一切都很平常,除了她那句“我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那样的自信外,我找不到那种能真实地感应到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有血有肉的人物的感觉,我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是主人公,只不过是范畴问题而已,我们可以对书中每一个人都作出深刻的剖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人的经历与情感,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陶冶,更是一种思考,“文学小说是描写生活、反映社会、记载历史的”,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地回味一下,思考一下。
感谢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