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7.)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融入临床治疗团队的实践与体会
抗菌药物临床药师融入临床治疗团队的实践与体会
丛绍强 舒东 耿晓宁 泰安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如何融入临床治疗团队及相关的实践案例。方法:临床药师通过日常查房与诊疗活动,不断探索融入临床诊疗团队的经验与实践。结果与结论:如何成功的融入临床治疗团队是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提。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业务学习,将来才可在临床诊疗团队中大有可为。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药师;治疗团队
临床药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发源地的美国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制度。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起步不晚,但一直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之后,华西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医药院校通过举办多届临床药学学习班,开始推动了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2005年卫生部启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建设”并发布了《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共批准50所临床药学培训基地开展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并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临床药师培训工作。自2007年开始我院共选派3名药师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临床药师培训,笔者2008年有幸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并顺利结业。回到医院后先后在ICU、呼吸内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现就2年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如何融入临床治疗团队的实践和体会进行探讨。
1、争取领导支持,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奠定基础
在药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争取医院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医院层面上加以协调和沟通,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我院自2010年下半年先后启动了“抗菌药物整改月”的自查和纠察活动。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参加了历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检查,不仅对我院抗菌药物整体使用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为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施临床用药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与临床医师的交流,将临床药师制的观念加以灌输,了解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临床药师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临床常见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加以汇总分析,为将来参与临床诊疗,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做好充分准备。
2、做好准备工作,加强交流沟通
要想进入任何一个稳定的团队并为之接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团队的人员构成情况,明确日常工作模式及职责分工。其次,要明确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他们心目中所期望的临床药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需要临床药师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再者,就要了解临床科室尤其是科主任对临床药师进入临床诊疗团队的疑虑或顾虑,及时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最后,就是要有针对性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层次,为进入临床科室参加诊疗活动武装自己。
以重症监护科为例,该科主要承担重症感染、外伤、休克、有机磷中毒、多脏器衰竭等
[2]
[1]危重患者救治和密切监护工作。科室结构比较合理,科主任多年急诊工作经验,复苏急救技术比较全面;副主任理论知识丰富,影像学及心电生理方面比较全面并负责全科患者病情的整体把握及日常会诊、病例讨论等工作安排。其工作模式为每日早交接班、查房、病例讨论等依次进行。科主任及成员对临床药学工作不甚了解,但是对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给予口头欢迎。但是鉴于其科室收治的多是危重患者,医疗纠纷频发的大环境下,科室主任最为担心的是临床药师的参与带来不必要的纠纷隐患。
通过了解上述情况,临床药师及时丰富了急救与重症感染尤其是重症肺炎、外伤、有机磷中毒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重点是相关疾病的治疗指南和常用药物。尽可能的丰富与临床医师共同语言,弥补专业差异所带来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同时通过与临床科主任交流,阐明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思路以及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消除了科主任的疑虑和担心。顺利的得到了临床科主任的认可和引荐。
3、严于律己,端正态度
临床科室是临床药师新的工作岗位,因此临床科室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执行,每天准时到岗,态度谦逊;因故不能按时参加交接班和查房时,要及时向临床科室负责人请假。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临床环境和氛围中,切身感受临床节奏的同时才能不被当成一个局外人。要让临床医护人员理解你也是工作团队的一分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参与者、旁观者、学习者。
4、用心服务,价值体现
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关注于诊断的准确性、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往往对于药物治疗中的具体细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且临床医师由于常常受到专业限制,对于本专业诊疗中常用到的药物比较熟悉,而对于其他药物则了解相对较少。临床药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药学优势,在日常诊疗活动中细心观察,用心准备,适时的为临床诊疗献计献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更要勇于主动参与,为临床诊疗提供服务和参考。只有真正让医护人员感受到临床药师的作用和价值所在,才能真正推动与临床治疗团队的融合。
在ICU期间,临床药师利用自己较为扎实的药品理论知识,协助临床医师成功处理了一起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纠纷。不仅有效的向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知识教育,同时也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和服务理念,逐渐被临床诊疗团队所接受。临床药师还借此机会,结合我院ADR工作开展的现状及有关奖励政策,动员ICU医护人员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促进我院ADR工作的不断展开。
此外,临床药师更多的通过对药品滴注速度、输注特殊要求、药品溶媒、配伍禁忌等方面加强用药指导,在细微之处保证了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5、科学沟通,适时干预
在面对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下,要掌握沟通技巧,注意沟通的时机、场合以及措辞。例如,临床药师参与胸外科会诊,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体健,诊断为贲门乳头状腺癌。于我院行“经左胸贲门癌根治术”,手术历时4小时30分钟,术后应用头孢噻吩钠2g bid,同时给予祛痰镇咳、抑酸、营养支持及重要脏器保护等综合治疗。患者体温持续升高,血培养连续几天未见细菌生长,遂于术后第4天加用加替沙星0.4g qd,效果较差。会诊当天行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排除了瘘的可能,支气管镜检查排除了呼吸道阻塞情况。会诊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发热原因,以及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临床药师首先肯定了其使用头孢噻吩钠的合理性,头孢噻吩钠属于一代头孢菌素,用于经胸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的要求。但同时指出该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未在术前0.5~2h给予首剂;同时手术时间比较长,而头孢噻吩钠半衰期短,且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在术中加用一剂。而且术后常规每日2次给药无法保证足够的杀菌时间和抗菌效果。同时加替沙星的使用指征不明确,而且该患者手术前曾测过血糖稍微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加替沙星可引起血糖的异常波动,因此不主张选用该药。建议其考虑选用其他可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该患者存在持续胸腔引流的情况,建议医师若每日引流量较大,还需要注意抗菌药物剂量的相应补充,以保证组织及体液足够的药物浓度。
所有的药师会诊意见均是以建议和协商的口吻表达,即指出有待改进的方面,又突出了符合规范和指南的做法,避免了直指临床不足所导致的临床医师的抵触和消极接受。会诊意见得到很好的贯彻,抗菌药物临床药师也逐渐被临床治疗团队所认可。
在目前抗菌药物使用极不规范的大环境下,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的迫切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临床药师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真正成为临床治疗团队的一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永佩,颜青.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08,18(20):1588-1590.[2]王晶,胡晋红.医师对药师的期望调研[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4):264-266.[3]陈超,郭代红,田慧等.加替沙星相关血糖异常的警示[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5):269-271.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丛绍强,男,大学本科,主管药师,现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Email:tygk007@126.com。
通讯作者:舒东,男,副主任药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药学、药物制剂学。通讯地址:泰安市龙潭路29号中心医院药学部,邮政编码:271000 联系电话:0538-2138323,E-mail:shudong@sina.com。[3]
第二篇: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方案总结
CAP 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临床诊断依据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哆音。④WBC>10或<4x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⑤胸部 X 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
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 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 1:2.5)。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 次/min。③PaO2<60mmHg,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动脉收缩压<90mmHg。⑤并发脓毒性休克。⑥
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⑦少尿:尿量<20ml/h。
抗生素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剂抗生素治疗争取在诊断CAP 后4h内使用。肺炎链球菌用药至患者热退后72h即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建议疗程为10-14d,军团菌
属感染的疗程建议为10-21d。重症肺炎除有效抗感染外还需应验支持治疗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治疗可选择青霉素类、呼吸喹诺酮、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一二代头孢菌素。
2.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治疗选择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可联合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
3.入院患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病毒,除2中以外可选用三代头孢。
4.ICU患者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碳氢酶烯联合大环内酯、呼吸喹诺酮联合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选用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肺脓肿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脓肿破溃进入支气管后咳出大量脓痰有臭味。典型者X线显示肺实质圆形空腔伴含气液平面。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致病。血源性肺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菌及链球菌为常见。慢性肺脓肿常有杵状指(趾)。急性肺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抗菌和痰液引流。①急性肺脓肿的感染细菌包括厌氧菌一般均对青霉素敏感,如为脆弱类杆菌感染,改用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或甲硝唑。当疗效不佳时,要注意根据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常见感染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痰液引流是提
高疗效的措施,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采取体位引流排痰,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可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经纤支镜冲洗及吸引。③少数患者疗效不佳,需考虑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基础多为支气管阻塞及支气管感染,两者相互促进,并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管壁的平滑肌,弹力纤维甚至软骨,削弱支气管管壁的支撑结构,逐渐形成支气管持久性扩张,其具体机制包括:气道防御功能低下,由于呼吸道反复感染气道黏液栓塞,最终气道破坏,导致支气管扩张。病情较轻者可以没有病原微生物定植,病情较重者最常见的气道定植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而长期大量脓痰反复感染严重气流阻塞及生活质量低下的患者,气道定植菌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支气管扩张左肺多于右肺。因气道炎症和管腔内黏液阻塞,多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检查提示不同程度气流阻塞,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受损,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失衡和肺内分流的存在,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引起肺动脉收缩,同时存在的肺部小动脉炎症和血管床毁损,导致肺循环横截面积减少并导致肺动脉高压,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肺心病。听诊闻及湿性啰音是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性表现。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平行时,扩张的支气管呈双轨征;当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垂直时,扩张的支气管呈环形或厚壁环形透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形成印戒征。胸部高分辨率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手段。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目的包括:确定并治疗潜在病因以阻止疾病进展,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减少日间症状和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①物理治疗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提高通气的有效性,维持或改善运动耐力,缓解气短胸痛症状。②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症状恶化,即咳嗽痰量增加或性质改变脓痰增加和(或)喘息气急咯血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最常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频繁应用抗菌药物,易于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气道细菌定植部位易于形成生物被膜,阻止药物渗透,无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立即经验性使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对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选择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还应根据当地药敏试验的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并尽可能应用支气管穿透性好且可降低细菌负荷的药物。③咯血治疗,垂体后叶素。④对症治疗,黏液溶解剂、由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常合并气流阻塞及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经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激素可拮抗气道慢性炎症。⑤手术。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原则
罹患 PA 的危险因素包括:①皮肤粘膜屏障发生破坏;②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④慢性结构性肺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COPD;⑤长期住院;⑥曾经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含酶抑制剂青霉素。治疗原则①联合治疗。②根据 PK/PD 理论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③充分的疗程。④消除危险因素。⑤综合治疗。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或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者还有双β-内酰胺类治疗,如哌啦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尤其是 PDR-PA,可联合多粘菌素。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一般8天疗程,重症10~14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慢阻肺患者典型的肺实质破坏表现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涉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和破坏。在慢阻肺的肺部病理学改变基础上,出现相应的慢阻肺特征性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及管腔内渗出、气流受限和气体陷闭引起的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以及全身的不良效应。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①避免吸入有害气体。②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激素,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③氧疗。④通气支持。⑤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和教育等多方面措施。⑥外科治疗。当慢阻肺患者症状加重、有脓性痰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对初始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则应进行痰培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降钙素原Ⅲ是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可能有助于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①在AECOPD时,以下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加和痰液变脓;②患者仅出现以上三种症状中的两种但包括痰液变脓;③严重的急性加重,需要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三种症状出现两种加重但无痰液变脓或者只有一种临床表现加重的AECOPD一般不建议应用抗菌药物。
急性加重患者全身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对治疗有益,可促进病情缓解,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
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肠道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抗菌药物的推荐治疗疗程为5—10 d。临床上选择抗生素要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近期住院史;(2)经常(>4次/年)或近期(近3个月内)抗菌药物应用史;(3)病情严重(FEV.占预计值%<30%);(4)应用口服类固醇激素(近2周服用泼尼松>10 mg/d)。初始抗菌治疗的建议:(1)对无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主要依据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当地耐药状况、费用和潜在的依从性选择药物,病情较轻者推荐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加或不加用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般可口服给药,病情较重者可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类;(2)有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如能口服,则可选用环丙沙星,需要静脉用药时可选择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一内酰胺类,不加或加用酶抑制剂,同时可加用氨基糖苷类药物;(3)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状况是否稳定选择使用口服或静脉用药,静脉用药3 d以上,如病情稳定可以改为口服。
注意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注意补充营养,注意痰液引流,积极排痰治疗。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
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ABPA患者痰液检查涂片可发现曲霉菌菌丝,培养曲霉菌生长。但是大部分ABPA患者痰培养曲霉菌呈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血清总IgE水平升高>1000ng/mL。血清抗烟曲霉沉淀抗体90%以上患者可呈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抗烟曲霉IgE、IgG抗体增高2倍以上有临床意义,可视为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诊断标准为:
1、支气管哮喘;
2、存在或以前曾有肺部浸润;
3、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4、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1000/mm3);
5、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阴性;
6、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
7、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
8、血清总IgE浓度增高(>1000ng/ml)。上述第6、7、8条指标阳性则可定为ABPA的血清学诊断。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原则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以及使用抗真菌药物,抗曲霉菌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减少支气管内定植曲霉菌。
气道内曲霉菌的持续存在与ABP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使用抗曲霉菌的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者减少支气管内定植的曲霉菌,减轻免疫反应,缓解哮喘症状,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伏立康唑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较伊曲康唑更高,可达到95%。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P450 介导的14α-甾醇去甲基化,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念珠菌属具有抗菌作用,对所有检测的曲菌属真菌有杀菌作用。目前仍认为口服糖皮质激素是ABPA的基本治疗药物。治疗目标是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降低血清IgE水平,清除肺部浸润阴影,防止病情加重。需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大量应用,通常应用二个月后开始减量至最低维持量,甚至停用。
第三篇:临床医师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
德庆医院临床医师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
调剂资格授权通知
各科室:
根据《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我们对全院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成绩合格的临床医师根据职称授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对药师授予调剂资格。本次我院全体医师和药师都参加了抗菌药物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成绩全部合格,现将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资格授权名单公布如下:
1、授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曾吉林 张本亮 卫秀华 余永琪 何平
2、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李勇 杨修全 唐洪乾 陈国珍 朱诗兰 朱贵林 程周秀 赵邦松
3.授予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马兴成 刘晓燕 李翠兰 邬海 熊建军 张小兵 王睿 吴文琴 敬廷波 程立红 程明信 黄万志 漆刚
4、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药师人员名单: 李霜霞 陈红 刘章玲
2015年1月 医务科
第四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医院如何以有效的管理方法,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督查,奖优罚劣。结果:采取这些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以较完善的医院合理用药管理手段,达到抗菌药物最合理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差,感染越来越难控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特对部分临床科室2007年7-12月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的监测报告,住院患者中30%应用了抗菌药物[1]。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引起许多医源性疾忠及诱导细菌耐药性发生,在医院感染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与治疗,而且能限制以至阻断细菌耐药的发腱。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2]。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力度,努力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健全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3]。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伞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4].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
当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过去经验型的治疗将随着循证医学的深入被淘汰[5]。抓好合理用药的基础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通过岗前培训、举办讲座、办学习班、新药介绍等形式,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培训,普及合理用药观念,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各级医师应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强调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强调药物使用中的合理配伍,强化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显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低于相关文献报道[6] 3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造成目前临床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普通市民、群众缺乏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知识,他们根据电视广告宣传点名开药,对医生临床用药产生严重干扰,若处理不好,极易造成医患纠纷。针对此种现象[7],可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橱窗、播放录像、病床边等多种方式进行宣教,特别是门诊医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其清楚根据个体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日的。4 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规定
各个医院的规模及收治的病种不一,因此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容也有差异,主要包括: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特点,综合考虑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严格掌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实验室监测:力争及早、正确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条件的医院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血清杀菌效价等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考虑;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5 严把进药关,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
检验科细菌室定期公布医院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本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目录,医院采用招标购药,保证进药质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价廉的药物作为常规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8]。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通过鉴别、测量和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结构,使药物达到最好效应,避免只强调用药安全有效性,而忽视支付药物费用的情况,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治疗有效、费用合理。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其他途径,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推行药师走出药房,深入病房,参与给药方案的制定,推进合理用药,使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2],保证患者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把不合理用药降低到最低水平。6 督查与奖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通报全院各科,根据检查的结果,对科室及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批评与经济处罚,促使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9]。
滥用抗菌药物是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10],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又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在不断完善自身工作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化合理用药的进程。
【结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密切配合,才能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科学合理。多数科室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06~407.
[2] 李世娟,辛苏宁,孙丽萍.浅谈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60~161. [3] 张秀勤.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4]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5] 朱会英,曾洪涛,韩丽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6] 陈玉芹,李秀青.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中国 医药学刊,2007,5(12):89-91.[7] 朱鹏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88,7(4):199-201.[8] Reese RE,郭仁宣,苏东明.抗生素手册.辽宁 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7-247.[9]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0,二部:602 [10] 于嘉,谁在滥用抗菌药[J].职业药师.2004.1(1):8-9
【学习心得】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临床药理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科课程让我们知道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从而知道正确服用和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可以安全的,高效的用药,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减少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和药原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让我们学习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到治病的过程,加强我们对药物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更多用药机理做铺垫,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两次作业没交原因: 1.2.因家里原因,在5月29日到6月15日,请假18天。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2010级药物制剂1班
姓名:刘佳
学号:2010215018
第五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宗旨,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和遏制细菌耐药,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 患者。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临床合
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制度应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 任,并将其作为医院评审、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的考核指标,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 有效的行政支持。
(一)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医疗机构应由医务、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护理等多学
科专家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合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并明确管理 工作的牵头单位。
(二)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尤其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
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不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与邻近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共享微生物诊断平台等措施,弥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医疗机构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抗菌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以“优化结构、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保证抗菌药物类 别多元化,在同类产品中择优选择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好、不良反应少、性价比优、循证医学 证据多和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同时应建立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调整制度,及时清退存 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频发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临时采购 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之外品种应有充分理由,并按相关制度和程序备案。
(四)制订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 根据本《指导原则》,各临床科室应结合本地区、本医疗机构病原构成及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制定或选用适合本机构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并定期更新,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 合理应用。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医疗机构应每月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
调查。项目包括:(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 度;(2)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和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和使用疗程合理率;(3)门诊抗 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5)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 送检率;(6)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抗菌药物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7)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8)其他反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指标;(9)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合 理性评价。
2.医疗机构应按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定期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监测网报送本机构相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数据信息。
(六)信息化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的信息化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各类临床指南、监测数据等相关信息的发布。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网络培训与考核。
3.实现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管理。4.对处方者提供科学的实时更新的药品信息。
5.通过实施电子处方系统,整合患者病史、临床微生物检查报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药物处 方信息和临床诊治指南等形成电子化抗菌药物处方系统,根据条件自动过滤出不合理使用的处方、医嘱;辅助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处方、医嘱的审核,促进合理用药。
6.加强医嘱管理,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过程控制。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时机和疗程 等,做到抗菌药物处方开具和执行的动态监测。
7.实现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指标信息化手段实时统计、分析、评估和预警。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策略,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降
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细菌耐药性上升趋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管理制度,按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的分级原则,明确各级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的、指征,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1.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 的抗菌药物。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2.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 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 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 新上市的,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制定 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谱、细菌耐药性的差异,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时,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上 应有所区别。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情况,根据省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抗 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 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处方权限与临床应用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以上医院按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按专业技术职称授予医师相应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 资格。
2.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本《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 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 治疗”,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 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 用级抗菌药物治疗。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 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按程序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 处方。
(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应由医疗机构内部授权,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 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 师和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3)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①感染病情严重者;②免疫功能低 下患者发生感染时;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 24 小时之内,其后需要补办审办手续并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手续。
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一)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医师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微生物标本尤其无
菌部位标本的送检率和标本合格率,重视临床微生物(科)室规范化建设,提高病原学诊断的能力、效率和准确性。促进目标治疗、减少经验治疗,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目的。
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的临床微生物(科)室,应具备以下条件:(1)检测项目涵盖细菌、真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寄生虫等;(2)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3)制定临床微生物检验标 本采集、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规范;(4)正确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先进技术,做好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鉴定工作,及时报告结果并加以正确解释;(5)定期参加国家或省、市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微生物室间质控;(6)符合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二)细菌耐药监测 医疗机构、地区和全国性的细菌耐药监测有助于掌握临床重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
抗感染经验治疗、耐药菌感染防控、新药开发以及抗菌药物的遴选提供依据。医疗机构的临床微生 物(科)室应对本医疗机构常见病原微生物(重点为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在机构内定期 公布监测数据并检测数据,定期报送地区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临床微生物(科)室应按照所在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设定重点监测耐药菌,定期向临床科室发 布耐药警示信息,并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协作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管理工作组应根据本机构监测结果提出各类病原菌感染治疗的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建议,优化 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四、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影响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增长恶性循环的重要因素。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组应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密切合作,制定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 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各类医院感染的预防制度,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理念和医疗行为。通过加强全院控制感染的环节管理,如手卫生管理、加强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和耐药菌防控、缩短 术前住院时间、控制基础疾病、纠正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控制患者术中血糖水平、重视手术中 患者保温等综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过度的预防应用。
五、培训、评估和督查
(一)加强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培训 医疗机构应强化对医师、药师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倡遵循本《指导原则》和基于循证医学证
据的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尤其联合应用的适应证,争取目标治疗,减少经验治 疗,确保抗菌药物应用适应证、品种选择、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对患者是适宜的。
(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1.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及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科学设定医院和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控制指标,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2.重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专项点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组织感染、临床微生物、药学
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点评小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设定点评目标,重点关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 物、围手术期(尤其是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以及重症医学科、感染科、血液科、外科、呼吸 科等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三)反馈与干预 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突出问题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责任人进行告知,对问题频发的责任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罚。1.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根据处方点评结果,研究制定针对性的临床用药质量管理等药事管理 改进措施,并责成相关部门和科室予以落实。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对存在问题的相关科室、个人进行重点监测以跟踪其改进情况,通过 监测-反馈-干预-追踪模式,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持续改进。
(四)加强监督检查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将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作为医疗机构定级、评审、评价的重要指标。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 用强度等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向本行政区域进行社会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县级 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使用量、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监控,并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