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2:3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货币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货币论读后感》。

第一篇:货币论读后感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经济学家以及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效需求问题。面对同一问题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所以结合课堂在阅读过凯恩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所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之后,我在他经济学的理论之下有了一点哲学体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新事物的成长。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节俭消费观主张人们在消费时应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财富,减少甚至杜绝浪费。在中国思想史上,持节俭消费观的思想家和学派数不胜数,节俭消费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时代,正是凭借着对物质资料精打细算的使用,人类才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息繁衍并发展至今日。

凯恩斯在书中还讨论了被经典学派奉为美德,能够泽及社会的节俭理论,认为节俭从个人的角度虽然可以说是美德,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不一定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因为如果无人消费还谈什么生产呢?从经济学上讲,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条件下,奢侈消费有扩大就业、增加生产、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的作用,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鼓励消费,提倡消费。人们认为他在提倡奢靡,其实不然,凯恩斯讨论的另一个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个人则不一定正确;对个人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社会则不一定正确。“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节俭这一话题,凯恩斯将个体与国家乃至社会分开也同时揭露了一个哲学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面对问题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也希望这本书是我看待事物变得更加深刻的起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非充分就业问题,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了非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消费和投资的决定,从而得出和古典学派不一致的就业论、利息论、货币论和价格论,并对国民收入、失业和经济周期等问题做出解释。通过论证否定了西方古典学派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己维持着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出的观念。

关键词:有效需求 非自愿失业 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 预期 利息率 流动性偏好

《通论》从消费和投资的决定去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价格、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第一,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第二,萨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消费倾向与消费的决定;第四,资本边际效率;第五,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第六,工资与物价理论;第七,四个重要问题,如高鸿业老师所概述的“经济周期、重商主义论以及对资本主义和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评价”[1]。关于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2]、“2,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3]凯恩斯肯定了第一个假设,但认为第二个假设推理出来的就业状态与现实不符合,现实中存在着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的其他失业,即凯恩斯定义的“非自愿失业”,他认为“总有一些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无工可做。”[4]这些人的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第一,在工资品“价格上升而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得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5],虽然生活费用略有上升,但是不会使得大量的人因此而拒绝工作,因此此时的失业是“非自愿”的;第二,古典学派的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是错误的,“在既定的组织结构、设备和技术的条件下,实际工资和产出数量(从而和就业量)是唯一相关的”[6],而产出数量由投资和消费共同决定,那么实际工资不可能是由工人或者工会组织决定的。因此第二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古典学派的劳动市场论中的供给曲线是错误的,最终的结果是充分就业的劳动市场均衡点是不存在的,社会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作为整个古典理论基础的萨伊定律是错误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需求值,只有这个时候的就业量才能持续存在,因此此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此时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当就业从而收入增加时,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因此只有投资的增加能够填补收入和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之间的空缺的时候,才能增加社会总需求、就业量和产出。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投资和消费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得均衡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量。

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消费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消费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消费边际倾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建立了消费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的消费函数,并且根据人的基本心理规律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正的并且小于1,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这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 [7]只有投资的增加才有可能弥补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因此“除非消费倾向有所改变,就业量只能伴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增加”[8]。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有很多,但“改变消费倾向的主观和社会的动机一般来说比较迟缓,····,消费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寡,而不取决于在既定收入下的消费倾向的改变”[9]。由此,可以确定有效需求的消费部分,确定消费函数和消费曲线。在此之外,凯恩斯发现了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投资乘数原理,其表述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1/k,那么“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会等于k乘以投资的增加量”[10]。这里的投资乘数区别于卡恩的就业乘数,即“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的增量与由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例”[11]。但是,就业量的增加一般与投资量的增加是同时发生的。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也就越高,那么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利于增加投资和促进就业,凯恩斯因此提倡消费,减少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反对古典学派的储蓄倾向,认为储蓄(节俭)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灾难。乘数原理对于凯恩斯的理论结构来说意义重大,在“假定消费倾向都具有既定的数值时,···就业量的增减会是投资量的净增减的函数。”[12]同时,也可以得出收入的增减与投资量的增减之间的关系。投资作为有效需求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企业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至少等于利息率的时候才会增加投资量。资本边际效率也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13]。这种资本边际效率是“由于其不确定性和处在未来的状态而进行的贴现”[14]。现在的市场价格部分地影响资本边际效率,而处于未来状态的预期被凯恩斯成为“长期预期状态”,预期收益取决于基于包括既存事实和信心状态等所做出的判断。随着在任何一种资产上的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原因是“当该种资产的供给量增加时,预期收益会下降;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一般说来,该种资产的增加会使制造该种资产的设备受到压力,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会得以提高”[15]。因此,投资需求曲线,即总投资量与相应的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关系,向右下方倾斜。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资本使用成本,即利息率,的时候,新投资不再增加,总投资量处在均衡;当两者不相等时,新投资将继续增加或者减少。投资数量与利息率成负相关关系。在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中,资本边际效率受到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的成本的影响,且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而对于利息率而言,马歇尔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息率是一个平衡的因素,其作用能够使代表在各种不同利息率下存在的新投资量的对储蓄的需求等于社会心理状态所决定的不同利息率下的对储蓄的供给”[16]。凯恩斯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由此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流动性偏好。从货币的需求的角度看,马歇尔认为,利息是储蓄或者等待的报酬,而凯恩斯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说“利息率不可能是储蓄的报酬或者被称之为等待的报酬”[17],因为,一个人可能以现款的形式储蓄同样的储蓄量而得不到任何的报酬,储蓄作为一种对未来长期消费流量的分配,平衡长期消费量本身具有效用,足以使得人们进行储蓄,即使没有利息的存在。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牺牲流动性的报酬,而流动性是资产能够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便利,现实中包括着四种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交易动机、业务的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各种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强弱不同,而其中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对利息的改变不大,除此之外的流动性偏好,即投机动机的流动性偏好使得某些人进行债券投资,而利息率就稳定在某种水平,处在该种水平时“某些人所愿意持有的现金正好等于可以被用来满足投机的货币数量”[18],也就是持有现金和买债券的货币数量刚好相等,此时假设货币数量一定,也就是说没有新的货币供给。需求的货币数量与利息率反向变动。凯恩斯认为这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的:“随着利息率的降低,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很可能会有更多货币数量被来自交易动机的流动性偏好所吸收。···其次,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利息率的每一次降低都会增加某些个人所愿持有的现金数量”[19]。其逻辑在于:利息率下降,投资量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工资

增加,需要更多的交易性货币数量用于增加的消费和投资交易;利息率下降,由于部分具有投机动机的人对债券市场的看法异于其他人而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需要更多的货币数量。这样我们得到了货币的需求曲线,依旧是向右下方倾斜。从货币的供给角度看,货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被假定不受利息率的影响,这样我们得到了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联合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均衡利息率。因此,均衡利息率受到了任何能够影响货币流动性偏好的因素和货币供给(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凯恩斯的投资需求模型中,投资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决定,投资数量刚好使得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息率。而在现实中,资本边际效率有不可阻挡的向下的趋势,利息率相反地有不可阻挡的向上的趋势,因此,容易由造成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决定的投资量不足以弥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递减而造成的就业量增加时的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也就是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因为随着投资量的增加,会形成对资本品生产的压力,资本品的现行供给价格会上升;而资本品增加,资本劳动比率降低,生产的资本效率降低,且生产的物品供给增加,导致未来的预期价格降低;随着产出的增加,工资有上升的趋势。加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缺乏信心,对两种类型的风险的估计和对未来货币购买力、利息率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的动力不足。而利息率由于资本和货币的性质而保持着较高利息率的惯性。因此,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决定的投资量无法弥补收入和该收入下消费之间的差额,无法保证经济长期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从而产生周期性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无法通过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经营而得以解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凯恩斯认为唯一的方法是国家采取宏观的货币政策,增长中央银行对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通过提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从而降低这个社会的利息率,把利息率降低到资本边际效率之下,从而扩大投资量,促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然而,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并非总能有效地达到显著地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因为在以下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群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增加大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如果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下降比利息率的减少更快,···如果消费倾向下降,···如果就业量增加,那么,价格将在一定程度内上升,···为了维持一定数值的利息率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必须增加。”[20]当货币政策无法起到合意效果的时候,财政政策可以发挥作用,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发挥政府的作用。关于工资理论,凯恩斯认为: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决定就业量,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均衡工资水平高于就业量的负效用,从而存在非自愿就业。而从价格的角度分析,古典学派使用古典二分法分析价格的上涨和就业量、产出的关系,认为随着价格的变化,货币工资紧随着价格的变化幅度而变化,从而使得实际工资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是古典学派所说的严格的均衡状态。“在该状态后,严格的均衡条件要求工资、价格以及利润与总产出做出同比例的增长,而包括产量和就业量在内的‘以实物衡量的’位置却没有任何改变”[21]。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对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而凯恩斯则认为,这种结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有失业资源都是相同的,而且在进行生产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同时又具有相同的效率;(2)只要存在着失业的进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它们便不会要求增加现行的货币工资。在这个假设下,只要存在着任何失业现象,生产的规模收益和工资单位均保持不变。”[22]凯恩斯由此认为,只要经济处于极度萧条之中,以至于失业严重、设备机器闲置严重,增加货币数量对促进产出和充分就业是有利且,但是缺点是价格同货币数量同时增长,可能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而当上面两个假设被放松以后,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就不再是正确的了,在充分就业状态以前,价格的上升是缓慢而轻微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才是正确的。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篇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篇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几点思考

凯恩斯是资本主义20世纪前半期危机深重时的西方经济学家。他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忠诚、最坚决的卫士、谋臣和政策制定者,《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凯恩斯设计的各种关于经济方面的救治方案,从来都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要政府采用这些方案,去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这种思想倾向以及凯恩斯在学术上的务实风格,反映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写作中。

一、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有着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问题,而且问题严重,失业问题严重到“令人不能容忍”,有引起革命,从而全面毁灭资本主义的危险。但是在同时,凯恩斯自信,资本主义的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凯恩斯不断地在探索怎么来拯救资本主义,并且使之尽善尽美,继而达到“乐观世界”。凯恩斯用有效需求原理来解释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现象,他提出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认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这也构成了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此外,凯恩斯特别强调心理因素,提出了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这三个基本的心理规律成为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主要内容。

既然凯恩斯是要救治资本主义的弊病,必然要针对各种存在的症状开具“处方”,因此,根据他的一套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的几个方面:①摒弃萨伊定律和自由放任政策,改为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来扩大政府的机能;②要摒弃传统的节约原则,提倡消费,甚至是浪费性的消费,凯恩斯引用了孟迪维尔的“蜜蜂的寓言”;③强调投资,弥补由于消费不足所留下的缺口,同时,不能把投资委交给私人资本家手里,而必须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④财政政策是“反危机”的主药。凯恩斯摒弃了健全的财政原则,鼓吹扩大政府开支,主张赤字预算。总体来说,《通论》提出的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需求管理方案是通过弥补有效需求不足为中心内容的政府干预的经济纲领。

二、《通论》中与古典理论不同的新见解

凯恩斯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研究何种因素决定总生产量和国 民收入这一实际问题,对失业严重、“富裕中的贫困”矛盾现象做出解释,并寻求解决对策。在对经济危机深刻洞察和原因探究方面,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凯恩斯有突破性的新观点和新见解。

(一)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不同

传统经济学信奉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最简单表达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资本主义不会有生产过剩危机。而凯恩斯则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并坦率承认: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了使现行社会濒临“全面毁灭”的极端危险境界。在《通论》第二章,关于“经典学派之前提”中,凯恩斯就列出了经典学派的两个基础前提,并提出非难。凯恩斯论证了不自愿失业的存在,分析了真实工资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经典理论不适合这种不自愿失业的分析,必须另创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在此章的最后,凯恩斯说明了经典学派萨伊定律理论基础的不正确性,从而开创了一个关于宏观调控方面的全新领域。

(二)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不同

传统经典理论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市场调控下能自动实现均衡。面对现实中经济危机的发生,传统经济学根据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认为经济危机是局部失衡,他们坚信资本主义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可以由市场自动调节,从而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驳斥了经典理论不成立的前提,从而他根本不相信经济会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恢复均衡,因而凯恩斯得出了与经典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他坚决主张要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尤其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从而刺激消费与投资,拉动有效需求,对严重和深沉的危机进行抢救。

(三)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认识不同

经典理论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认识都流于肤浅。他们大都坚持外因论,从经济发展外部因素去探求经济危机原因。而凯恩斯在经济危机的病因探索方面,从传统外因论转向了内因论,从而发展了一项重大的突破。凯恩斯创建了自己的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从经济运行内部去揭示经济不稳定原因,解释“繁荣内部何以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也就是经济高涨何以必然会转向萧条的内在因素。从分析中,凯恩斯得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中心病象;他考察了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编制了三个基本的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有效

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这样,包含着经济危机理论的就业一般理论就由凯恩斯创建出来。一方面,凯恩斯提出了综合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另一方面,随着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建立,以及由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确认,从而完成了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

三、《通论》的意义 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通论》结束了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分析方法上,他也不再以传统的微观分析为基础,而是从作为总体的国民收入、就业方面出发,以宏观分析方法开创了一套关于就业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和政府需要采取何种干预方式的问题做了系统概括和探讨;因此,《通论》的出版也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发生,是与传统经济学相对立的“新”理论产生的标志。

凯恩斯在《通论》中运用他所提出的三个心理规律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他用有效需求理论来反驳萨伊定律,认为需求本身会创造自身的供给,即提出了凯恩斯定律。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理论出发,得出了必须由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的结论。而政府采取何种调节政策,在凯恩斯看来,财政调节措施与货币调节措施相比,前者放在了首要位置。凯恩斯在《通论》中进行的是短期的分析,因此,在短期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和投资只是随着投资增加而增加;而在衰退期间,由于私人投资不足,这就非常需要依赖政府投资来作为增加收入量和就业量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是凯恩斯为何如此看重财政政策的原因。面临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现实,古典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更不能从政策上进行建议。而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与古典理论背离的凯恩斯经济学,却在新形势下适应了政府的需要,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着手进行反危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通论》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一个转折,从古典学派过渡到了凯恩斯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四、我国能否借鉴《通论》中的有关思想与结论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学家公认,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低生产率和低生活水平。“两低”必然形成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即贫困状态的存在;因此,发展中国家是“稀缺中贫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存在这种情形。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可以说在总体上富足起来,丰裕代替了稀缺;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中国在丰裕中也出现了贫困,主要是有效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相对贫困扩大和绝对贫困继续存在,就业问题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发展中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借用凯恩斯的话,是出现了“富裕中的贫困”的状况。但是,我国的这种“富裕中的贫困”的状况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立国之本是奋力摆脱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决不是以无原则和不公正的方式来对财富和收入加以分配。而资本主义则是明确的以私有制为基础,其本质就是财富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不是共同富裕。所以,区分了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对凯恩斯在《通论》中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失业问题等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实状况,我们则可以借鉴和吸收,用以解决我国现存的有效需求不足、发展不均衡问题。篇四:金融学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4读后感

我看的是《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宋鸿兵的书太畅销了,花了好几天才读完它,有很多地方都不是很懂,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以及犹太人的聪慧,还有中国人为了发展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种种困难。他的核心就是阴谋论,参与其中的不仅有经济,还有政治。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系。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二)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在与商品的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具有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财富贮藏手段职能。从形式上看,二者没有多大差别,其实质内容是有差异。

(三)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其存在形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在银本位制度,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并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白银或银币可以自由输入。银本位制式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之一,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2)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按法定比价,金币价值低估,银币价值高估,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较低的银币成为劣币。(3)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为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喂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③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那样,由铸币自身进行自发的调节。④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⑤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届究竟能够容纳多少货币量,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⑥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对于《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这本书,我发现它不仅是经济,更是政治方面的一篇学术报告。文中对欧洲合众国或者说对欧洲统一的分析,已经超出了单纯的金融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4》中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美元。

美国实际上是摆脱了老欧洲的内耗争斗,在另一个地方捡了一个统一的大便宜,才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美元也自信满满地想成为世界货币。宋鸿兵的书中分析了美元的缺陷,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

抛开美元的种种问题,笼统地说,当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世界的确需要一个世界货币。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看到,美元能否承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关键之一就是信用。严格来说,货币的信用并非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看到,中国古代政权始终以严格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被很多追求利益的西方政治或经济理论斥为愚蠢,但是,这一道德要求,正是当今世界美元所缺乏的或者说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古代政权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整个地球,否则,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中国古代政治的道德要求,才能赋予世界货币的真正信用。当今世界或者未来世界,需要真正的世界货币,这是大势所趋。

然而,如何才能出现真正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世界货币,我认为首先需要对货币的本质有清醒的理解,再有以此道德理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形成全新的货币理论,再设计真正合理的货币制度。

我赞成宋鸿兵书中的一个观点:人民币不应该迅速国际化。当务之急是削弱美元霸权,形成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的态势,这也是《货币战争4》的副标题战国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宋鸿兵《货币战争4》描述的欧洲统一的努力,从未中断。欧洲近代历史上的军事政治统一,都失败了,但银行家们推动欧洲统一的步伐,却从未中断。《货币战争4》中,欧洲合众国是作者主要讨论的内容之一,它既是政治,也是经济,也是背后的金融力量。从欧洲各国文化、历史、利益划分和地缘政治来说,欧洲有着强大的分裂力量,很难统一。但是,就整体利益来说,欧洲也确实有统一的趋势。当世界上缺乏与欧洲抗衡的力量时,欧洲统一的动力并不算大,但是,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强大的一极,中国也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平衡力量,欧洲的统一便又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议题。

因此,宋鸿兵在《货币战争4》中描述的欧洲统一的努力,的确是欧洲一直努力的方向。欧洲近代历史上,拿破仑等都做过尝试,但都失败了。

在军事、政治努力失败之后,《货币战争4》告诉读者,金融或者说银行家们作为欧洲统一的强大推动力并没有中断。

然而,如果单从金融或经济角度,人们并不能完整地了解欧洲统一的难度,因此,金融或经济,在这里明显地与政治无法分割。单单靠金融理论或经济理论,离开了欧洲的历史,要分析欧洲统一的话题,实际上很难有正确把握。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钱会祝福人的。-----------犹太谚语

赞美有钱的人,并不是赞美人,而是赞美钱。-----------------《塔木德》格言 一个无知的富人的每一次炫耀,便是一次炫耀俗气的机会。------犹太谚语 犹太人让我印象深刻,这些都是他们的名言,他们很聪明,很有经济头脑,想的都非常远,能看透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还记得罗斯柴尔德是如何发迹的吗?他们一家族的成功完全源于他们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当年英法之战,由于设施不发达,几乎没有人会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是罗斯柴尔德派人亲临现场观战,得到了英军胜利的消息后通过特快把消息传回伦敦,比指挥英军的威灵顿勋爵的信使快了一天。当罗斯柴尔德得到确切的消息后,就在股市大抛政府的债券。一直把他视为有最牢靠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投资人,由此产生了英军失败的错觉,立即陷入恐慌,导致债券大跌。等债券价值跌到惨不忍睹的地步时,他突然出手大规模购入。当这些债券低价到手时,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也带回拿破仑覆灭的捷报,引起债券大涨。罗斯柴尔德就是靠这样的阴谋一夜暴富。

纳坦.罗斯柴尔德在1799年才到达英格兰,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高度工业化的英格兰北部购买纺织品运回德国销售。他到1811年才进入伦敦的金融市场。不过,作为后来者,他有着一般金融家所没有的宝贵财富。他是一位国际商人,有丰富的经验和网络打破拿破仑的封锁,把英国的黄金偷运到欧洲大陆。另外,他和自古以来的犹太商人们一样,靠家族关系建立了广发的国际银行网络。几个兄弟分布坐镇维也纳、巴黎、法兰福克、那不勒斯。对于中国,我觉得我们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文中提出中国金融的出路,在于建立亚洲

统一货币。作者认为,已经成为第二生产大国的当今中国,金融的出路不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而在以中日韩为主体,构建一个亚洲统一的货币——亚元,就像以德法为中心的欧元那样。然而,这个难题的第一难点,肯定是来自美国的坚决反对与种种刁难,因为这无疑将严重削弱美元在全球的统治霸权。

第二个难点,肯定是来自日本、韩国,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会接受中国中心(人民币),理由是中国的工业水平(硬件、管理、劳动者技能)与他们还有相当距离。同时,特别关键的是,对人才和创新的重视与认可度方面的文化差异与现实情况,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反之,中国也不能接受日韩中心,更何况日韩也并没有形成初步的经济协同体。

第三个难点,在于中日韩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经济政策、民生政策”,这是建立统一货币基础的基础。

第四个难点,是日韩与中国的人口差距、城乡差距、国土差距、资源差距、文化差距、政治差距。

比较欧元共同体,建立欧元先决的自然条件,在于以德法为中心的欧元区国家,其民族习性接近、文化艺术接近、国土面积接近、人口数量接近、经济模式接近、政治模式接近。反观中日韩,若建立亚元,显然不好与建立欧元的条件进行直接对比,进而更不能将之作为可以学习的榜样。

一国货币坚挺并被全世界接受,除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和科技领先之外,超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是其坚强的后盾,曾经的英镑和现在的美元,就是典型示范。因此,亚元并不现实,无论现在与将来。只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才能有人民币自强自立地走向世界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金融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货币战争4:货币时代 宋鸿兵 长江文艺出版

货币战争批判 肖波 中国经济出版社

货币阴谋 史蒂文.希亚特 当代中国出版社

货币战争中的犹太人 亚伯拉 中国书籍出版社

货币战争 宋鸿兵篇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经济1124党鑫峰 《通论》读后感

经济1124班 党鑫峰 学号:201211511405 这里所说的《通论》是指英国经济学作家凯恩斯所写的《就业利息和和货币通论》。本书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本书主要是试图通过反对传统的的西方就业理论的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货币论来提出他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而消减工资是他反复争论的一个重要主题。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是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凯恩斯写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事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由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前者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后者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高低。而消费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所决定。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对于当时西方人们所害怕的1929年爆发的危机,人们担心它会再度到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危机是暂时和削减工资的解决办法。而当时的凯恩斯就是旨在通过本书反对当时的传统学者们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削减工资在书里收到凯恩斯的反复争论。他从投资乘数原理开始论述,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进一步地做出了论述。书中,与他自己过去的立场不同,他一反过去的立场,开始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保护政策若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会使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连锁反应下,引起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收入增加和引起其他相关部门对新投资的追加从而获得新收入,继而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是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他极力支持、主张贸易顺差,并提出应该尽力扩大出口,同时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来达到限制进口的政策。他的之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者论证并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就本书而言,凯恩斯在该书中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届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播,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研究、运用。

在《通论》中,他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以及自愿失业外,还有非自愿失业,主要缘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对货币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书中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失业的直接原因:当社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就不会再增加投资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工人失业。而失业的终极原因就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不 变,资本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减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够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相应地呈现较低水平,这时便产生失业。因此,他提出节俭有害论:在非充分就业存在情形下,消费的增加会引起储蓄同步增加,从而引起资本积累的增加。反之,节俭则可能导致贫困。凯恩斯在非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提出了对消费和节俭经济功能的全新认识。《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是摩擦失业,一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

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给我的一个非常大的触动便是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不断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凯恩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经济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之所以成为第一强国,其提出的各方面先进思想理论居功至伟。从美国成立至今,美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影响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占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绝大部分席位。因此,美国的经济决策能力也是最强的。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美国的货币战、贸易战、汇率战能力是无可匹敌的。反观我国,目前高端经济人才缺乏,经济理论缺乏。国外的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是财经评论员而已。在政治方面,从建国后至今共产党人提出了众多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崇拜这些理论,因为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基础上的。我们或许应该庆幸我们在新的社会理论上是独创的也许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另外,凯恩斯国家干预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这才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政策主张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这一转变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以 及对整个经济理论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其实这就很像马克思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对市场的适当引导和干预都是适当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与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十分符合,因为都是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干涉市场过多,反而阻止了市场经济自由的发展,还没有强大起来已被政府扼杀,导致市场的不平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美国实行政府干预市场,是美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出现了问题政府才进行干预,而中国的市场才刚一开放,政府就着手干涉,未免过早,应该先放养一段时间为好。

第二篇:论《货币战争》读后感

今日闲来无事,偷得自在,不觉《货币战争》一书于浏览完毕,论《货币战争》读后感。又徘徊于2B与文艺之间,对博客甚爱有加,受她人所启,特写一感想于此,聊以宽心。哈哈,真TM太有感觉了。不过这文艺范还真不好装,特俗,简直就那像小沈阳演偶像剧一样,总带着那么点乡村气息,别扭!不玩了,说正事。最近还真把那本传奇中的《货币战争》给看完了。要说啥感触列,还真不好怎么说。好像有点感触又好像没啥感触。要说看完之后感触特深啊,觉得要自己要努力要奋斗啊什么的呢那肯定是在装B。但要说没啥感触列,那是不可能的。读后感这玩意儿啊,就像那女人的胸部一样,它就是再烂,也总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说实在的,这是一本关于银行,关于金融方面的书。里面的观点很犀利,我不知道里面说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已经是我们所完全无法想象的。罗斯切尔德家族!按照书里面的说法,这个控制的世界金融200多年的欧洲古老家族。摩根!一直以来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书把一战二战等众多战争,以及包括1929金融危机在内的众多国际大事件归之为以刚才那两个家族为首的国际银行家故意制造出来的。书中的国际银行家是整个世界极少数的“精英”人物,他们之手遮天,拥有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能力,包括众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被私有的掌握在他们手,他们拥有着发行货币着权利,直接或间接的掌控着世界的黄金、资源等,他们所向披靡的想建立起一个世界货币,世界政府,读后感《论《货币战争》读后感》。所谓读后感,应该是写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介绍书的内容。所以,不能再去说书了。这不是一本小说,它的发行在全世界都引起的很大的轰动甚至是恐慌,应该人们无法想象到自己一直都生活在一个这么巨大的阴谋之中。我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很想知道里面说的是否属实。里面说的每件事都有事实的证据。我不懂金融,我也没专业的知识去看清它的真实性。根据我的判断,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确实存在的。不过我质疑的是,如果是真的,那么写这本书的人是什么身份,他又是怎么弄到这些证据再把这些证据串在一起的。而且这样一本揭露华尔街乃至那些暗地里的世界金融巨头丑闻的书又如何能够出版。不过对于我来说,我很想知道答案,但是我却不会有任何想法或改变。即使里面说的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也不会左右我的任何思想。说严重一点呢。我现在的生活和家庭已经够烂的,我倒是宁愿社会发生动荡,我也没那么高的境界去忧国忧民。说小一点呢,也就是不争气一点呢,即使我们确实生活在那些银行家的阴谋之中又能怎样呢。反正看不见摸不着,都是这样子,生活也好好的。我不可能说是为了防止货币的崩溃现在就趁早把所有钱都去用掉吧,更不可能去把手中的纸币都给丢掉吧。最多也就是说如果真到了货币崩溃的那一天,就看你有没有那眼光和胆识了。或者说以后准备去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的话,那你就去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吧。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说到哪了,只能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有事没事的可以去看一下,不过,千万不要太认真了,不然还真可能会出事的,到时候不要怪哥没有提醒你哦 哈哈

第三篇:货币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的货币观

——读《货币论》有感

查阅凯恩斯的百度百科词条,可以发现,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凯恩斯依旧信奉自由贸易理论,反对对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的保护主义。1930年,他的《货币论》出版,他的行政干预思想初现端倪。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中提到设置贸易壁垒等保护措施来扩大贸易顺差,以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这正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货币论》一书中,第一篇“货币的性质”里就提及因为中央银行创造的存款总数可能是由法律或者惯例决定的,而法律或惯例由一些严格的法规规定,不受央行的控制。这样的话,会员银行之间的联动不断增强,央行就很难抵制整个银行体系中内在的不稳定性。上述内容,表现了凯恩斯行政干预法规建立以防止会员银行联动带来的难以控制的思想。

凯恩斯在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的目的是找到一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描述静态均衡和失衡状态时的各种特点,并且能够发现制约着货币体系从一个均衡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转移的动态规则”。这些描述即是货币纯理论的核心内容。

谈到货币,首先需要给货币下一个定义,所谓货币(Money),也称货币供给,是在商品或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广泛接受的东西。而我们平常说的“钱”,在经济学角度被叫做“通货”(Currency),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即指钱超发了。米尔顿·弗里德曼说,无论何时何地,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这跟凯恩斯对通货下的定义是差不多的,他说,通货是国家货币和银行票据的总和。

我们日常广泛接受的货币功能有三种,分别是:1,交易媒介;2,记账单位;3,价值储藏。其中交易媒介指的是货币被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记账单位制的是作为经济社会中价值衡量的手段,价值储藏则是指跨越时间段购买力的储藏。凯恩斯在货币价值一章中谈到,持有货币的人需要的不是货币的单位数量,而是货币的购买力。在阐述货币购买力或消费标准中,凯恩斯富有远见的提出了“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渐提高,人们也把越来越多的收入消费在了服务中”的观点。但是对于消费指数的编制,他也表示“存在巨大的实践困难”,因为存在关税和运输成本已经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谈到物价水平的扩散中,首先,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上涨或者降低了的购买力,试图在真正的购买行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时候,其上涨或者下降幅度在不同消费者身上的扩散影响困难并不均衡也不成比例。其次,有许多货币合同、货币赋税和货币协议书在特定时间段内是确定不变动的,这进一步导致了在某一货币体系下,相对价值(也就是价格)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能自由变动。

综上所述,我们最后还是牢记次级物价水平的多重性已经决定物价水平相当于一般购买力的波动不同影响力;而将某一物价水平脱离一致性运动这一现象看作是暂时性的不正常,很快就能够自愈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说到储蓄与投资时,凯恩斯说储蓄与货币单位有关,并且是个人货币收入及其用于当前消费所支付的货币费用直接的差额。投资与商品单位有关,是企业家行为。而储蓄是单独的消费者的行为,指的是消费者明天把当前全部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消极行为。对此,我个人有一些疑问。众所周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对于国家总体经济而言,一国的全部产品只有两种用途,要么被消费,要么被投资。我国拥有高储蓄率,这样的话,存在银行的钱越多,就越鼓励投资。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强基础建设,拉动GDP,解决就业,促进经济繁荣。深入研究高储蓄率的原因,我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文中说到,我国高储蓄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和高经济增长率总是结伴同行的。高储蓄率的第二个原因可能在于我国资本劳动间要素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平等。第三,我国高储蓄可能同大家的短视性预期和对未来缺乏信心有关。最后,政府高税收和政府主宰的高投资也是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凯恩斯提到储蓄是消极行为,并称“储蓄使储蓄者变得更加富有,其财富增加额就等于他们的储蓄额度”,但是消费商品的生产者销售其当前产出的价格低于没有储蓄产生时的销售价格,因此变穷了,其财富减少的额度就等于储蓄者财富增加的额度。所以,储蓄本身并不能保证资本商品的总量也会相应增加。这跟我当下能够接受的经济理论是互相冲突的,也不符合凯恩斯主义鼓吹的理论,对此,我只能片面的解释为当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思想正处在转型期,正如他自己说到的,“本文中有些部分并不是完全彼此协调的”。

从高储蓄率过渡到银行利率与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银行货币的数量必然与产出的总量、收益率、不同种类的存款的流动速度,以及对金融流通的需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银行利率的变化在最初或者随后都会对上述因素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提到金融流通时,凯恩斯说到银行利率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影响金融流通,其一是当存款储蓄的利率主要受银行利率的控制的时候,前者是总额有时候会随着后者水平的波动而增加或者降低;其二是投资繁荣很可能伴随着在金融流通的最初阶段中对货币需求的减少,但是在后来阶段中对于货币的需求又会增加。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将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而且,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的预期发生变动,货币需求也将随之变动,这是无法预测的。

以上理论,跟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是相互冲突的。

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由于经济体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里才会对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来说,货币数量论提供了对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费雪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他相信人们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进行交易,而没有多大的自由来选择其所希望持有的货币数量。与此同时,以费雷德·马歇尔和A.C.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则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是出于货币的两个属性: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二者的差别在于,费雪强调了技术上的因素,并排除了短期内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任何可能的影响,而剑桥学派的理论却强调个体选择,没有排除利率的影响。他们无一不同意货币流通速度是个常数的结论。

凯恩斯则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假定货币需求背后是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虽然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性部分和预防性部分与收入成比例,但他认为货币需求投机部分与利率水平负向相关。即,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量,而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向相关。

《货币论》一书中提到费雪已经马歇尔和庇古的理论比较,因为我暂时还没读过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所以对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不甚了解。

第四篇:货币读后感

《货币》观后感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 托里安诺

她是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她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价值储藏、世界货币等职能。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她,就是货币。

近期观看了《货币》这部纪录片,使我了解到了货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纪录片讲述的是由货币的起源,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并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其中第三集——“黄金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金本身是一种商品,也是人类使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第三集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人类几千年的货币史中,试图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黄金如何成为国际货币?又是如何被美元取代?而回归金本位的争论又是基于怎样的世界货币环境?我们对黄金的探讨,也是对财富的探讨,对人性的探讨。从整个世界来看,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美国、非洲、远东地区,传统上来说,硬币主要都是用金银来铸造的,之所以用金和银是因为他们是价值很高的贵金属。人们必须要找到一种价值很高的东西作为共同流通的方式。而金和银的价值很高,而且便于携带,数量较少且稳定,在各国中都很受欢迎。于是开启了其货币化的道路。牛顿为英国铸币厂厂长的时候,负责铸造金和银两种货币。在决定金和银两种货币的价格的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他把金的价格定高很多,而银的价格却过低,这样导致了很多人到铸币厂去购买白银然后卖往国外,然后再把黄金卖给铸币厂。随着这一现象的持续发生,英国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金属银储备,面对白银流失已经不可逆转的局面,牛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提出不如彻底放弃白银铸币,让黄金成为唯一货币标准,于是诞生了世界货币史上重要的金本位制。英国的强大也带动了世界货币体制向它靠拢。金本位制度将黄金推向货币之王的宝座。1914年一战的爆发,英国铸币局停止将黄金作为一种货币的金属。之后各参战国都加紧了对黄金的控制,自由铸造和自由兑换难以实现,金本位赖以生存的基础被破坏。政府不得不印刷纸币以维持战争经费。以下是相关资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英国被迫停止金本位 1925年 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宣布英国重返金本位 1929年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为促进出口,各国再次放弃金本位。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美元取代英镑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1971年8月15日在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放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

不禁让我想起那本书《货币战争》。诚然,货币也能引起战争的硝烟。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战争, 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可见当时货币的重要性!

眼光看向21世纪,货币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都增加了钞票的发行量,通货膨胀问题持续发酵,政府可以不为人知的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恶性通胀使得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下降,使居民的财富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会使得财富有一个重新的分配,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现象。面对通胀的问题,普通老百姓的选择是相对保值的资产,如房子,黄金,耐用产品等。

以我国的现状为例,近年来每一个老百姓都会有切身的感受,食品价格上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也借资源价格改革展开新一轮上调,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快于百姓收入增加的速度,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人民的实际收入出现了下跌现象。2012年2月,“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居民认为2011年通胀情况较高,低收入家庭面临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压力;47.4%的受访居民认为2012年通货形势将继续恶化;为应对高通胀,35.4%的人已经在缩减开支。可见,在中国,通胀问题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今中国,正面临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引进股市,防止金融泡沫化。未来的货币格局,人民币要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政策占很大的优势,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但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吸取日元推行国际化失败的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人民币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更多的智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货币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的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地区向全国扩展、进而走向全球扩展。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在全球货币体系中谋求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历史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推动金融改革,激发创新,使中国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的完善的金融市场。运用好货币的作用,把握经济平衡,又好又快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刘雨菂 201302213016篇二:《货币》纪录片观后感

《货币》观后感

《货币》作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大型纪录片,由货币的起源开始,讲述了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真实记录和展示了货币以至金融体系的源流、崛起和力量,全面透视了货币的本质及其背后蕴藏的社会运行秩序与制度和人性基础,对货币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和景象进行了一次全面、开放、生动、深刻的解读。

在观看了《货币》这部纪录片后,我了解了货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使用程度不断加大,货币逐渐资本化,并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逐渐出现。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了解到。货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货币融通了财货的往来,让市场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低廉,市场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展,让人们的合作更加紧密。同时,货币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深化,她将完整的劳动分割为细小的碎片,继而又重新将这些碎片黏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扩展着人类合作和创新的力量,人类选择空间随之愈加扩大,自由文明程度亦随之不断攀升。

然而,就像纪录片中所说的,货币在经由商品货币演进到符号化货币之后,也会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滥用以及权力对货币的过度干预而引发通货膨胀等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混杂不堪的社会无序和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刺激经济的思想形成体系,以及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主要国家政府更多运用货币政策以调节经济运行、平缓经济周期。拥有货币发行的权利机构怀抱着货币超发短期内不会引起过度通胀的美好愿望,期望借货币之力维持国家经济繁荣。但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就是流动性泛滥,从而滋生资产泡沫,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危机之后经济需要多年调整才能回归常态。

货币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货币,发挥货币更大的作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篇三:货币观后感

《货币》观后感

一部《货币》,由货币的起源开始,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整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货币金融知识,历代经济家们的疑惑与答案,世界金融市场的疯狂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对中国金融界以及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那么,货币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债券?是黄金,是钻石?是财富,是国家意志?是梦想,还是其他?

其实,关于货币的本质至今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 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因此,研究和分析货币,既是对财富的探讨,也是对人性的探讨。货币有着跟人类文明等长的历史,货币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息息相关,即使远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也有货币的踪迹。从最初的起源到局部的通行和无处不在,从交换的手段和价值的尺度到站在国际贸易的制高点,从成为人们欲望的来源到密西西比泡沫,再到今天成为世界经济浪潮中最棘手和最根源性的课题,人类社会已经跟货币密不可分。人们对货币从哪里来,它又将如何影响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期待得到最客观和最全面的解答。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地域,货币在全球几乎无所不至。货币化已经从实物交

易深入到对人的精神意识的影响,甚至连人的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可以货币化。从货币诞生之日起,人类关于货币的思考就从未停止过。货币如此复杂,它背后除了人类的一般劳动,如今还寄托着一个个国家的政治形式、独立主权、国民夙愿等诸多因素。货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各国都在争夺货币的霸主地位。

货币还面临各种问题——通胀、通缩、升值、贬值等,这些都无从规避,又影响甚广??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货币现象对道德的挑战,伴随着货币的广度、深度、力度的渗透,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货币困惑。

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中国。当今社会,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资不断流入中国,正如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领域发展迅速。中国新一代的战略思想家们,必须具有宽广的全球视角和深远的历史纵深感,才能形成长远和实际的国家战略。中国现在正面临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建立一个“蓄水池”,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引进股市,防止金融泡沫化。未来的货币格局,人民币要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政策占很大优势,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但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吸取日元推行国际化失败的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人民币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更多的智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历史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是从地区向全国扩展、进而向全球扩展的历史。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在全球货币体系中谋求更加突出的地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一项历史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推动金融改革,激发创新,建立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的完善的金融市场。篇四:货币观后感

《货币》观后感

201215260227 麻醉2班 王艺伟 货币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换工具,但货币到底是什么呢?是金钱,是债券?是黄金,是钻石?是财富,是国家意志?是梦想,还是其他。带着对货币的好奇我观看了央视大型记录片《货币》它主要分为十部,从货币的起源、发展历程到货币带来的战争通货膨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货币的诞生究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它的利弊又有哪些?这恐怕是我看完《货币》这部记录片后最想谈谈的问题。货币依然伴随着我们,它是正能量,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它是负能量,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

首先关于货币产生的益处。货币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对物质交换的需要,到底要拿什么来作为物质交换的标准。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货币逐渐出现成为了人们等价交换的主要工具,这是货币最大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加速经济活动进程,大家不必要为了买米而拉只羊去交换。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物品也不仅仅局限于实际存在的物品,一些无形的劳动力也通过货币进行等价交换。比如说老师的知识传授给同学国家会给老师开工资,医生治病救人他们所掌握的无形的医术会通过有形的货币进行等价交换,也就是现今的患者或国家会给医生现金作为报酬。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等价交换被命名为工资,即薪金。这种等价交换在现

今社会得到了更大的扩展,比如说体育的货币化,ac米兰在哪个地方踢球赛相应的本地的政府或有关人员会支付这些足球俱乐部大量的现金。2009年,中国一家企业为了能让意大利超级杯赛在中国举办,开出了7000万美元的价格,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码。于是,意大利足协决定从2011年开始,连续3场超级杯比赛都在中国举办。正是这种体育的货币化使得全世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达到更高的高度。除此之外电影、摄影、绘画、书法等领域由于受到金钱的诱惑,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使得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进步。这是货币对于社会整体的推动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

人们可以通过货币自由的进行买卖,满足自己的需求使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前进,通过货币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减少抢夺等社会现象的出现,进行公平的货币交易。

货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货币融通了财货的往来,让市场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低廉,市场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展,让人们的合作更加紧密。同时,货币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深化,它将完整的劳动分割为细小的碎片,继而又重新将这些碎片黏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扩展着人类合作和创新的力量,人类选择空间随之愈加扩大,自由文明程度亦随之不断攀升。

货币的害处主要表现在通货膨胀和对社会的风气影响方面。首先是通货膨胀,如果我们承认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按货币主义的观

点),那么,对于全社会来讲,通胀就是一种货币税,不管这种税是交给本国政府的,还是交给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政府的,本质上就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财富转移,因此,是一种单向度的增值运动;而对于老百姓个人和家庭来讲,则是一种微观的贬值过程。虽然,期间必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货币幻觉”。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就是因为通货膨胀而走向衰败,金银类货币纯度的降低导致更多的人放弃进行商业化的行为而走向乡村进行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导致整个罗马帝国的衰败。所以说当你错误过度的去利用货币时,你同样会受到货币的惩罚。另一个弊端就是人们自身的欲望决定的,货币可以说等同于金钱。金钱的诱惑是很多人所抵挡不住的,俗话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当人们面临金钱的诱惑时,有的人可以违反自己的道德底线去为钱而活,一切向钱看。贪污腐败的产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金钱至上的例子,部分官员为了金钱坑害老百姓这种行为是令人唾弃的。前不久社会上炒得很火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商人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丧失人格的行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面对货币的诱惑时如果我们丧失了自控能力我们就会被货币所摆布,这就是货币的第二大弊端。货币作为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利弊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分析的。善于利用货币的好处用货币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篇五:货币观后感

从货币的起源来看,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

从货币的发展来看,货币经历了一个由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到代用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实物货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作为货币的物品在不同的地区不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交易范围受到局限;二是某一些物品不便于携带与保存。金属货币由于较好的克服了一半实物货币的局限性,替代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纸质货币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雏形。信用货币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它的诞生满足了大规模商品交易的需要,但是政府掌握了货币的发行权,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这也为现代经济运行埋下了隐患。

随着货币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都要得益于其职能的发挥。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除此之外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使用货币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且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流通手段职能的发挥使得物物交换的困难被克服,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经济的运行效率,但是其也有缺陷:一是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金属货币的供应量不能满足商品交易规模扩大的需要,从而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受货币供应的制约;二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旦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就极易引起通货膨胀。支付手段是流通手段的延伸和扩展,是基于商品交换双方的信任而存在的,这也为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储藏手段是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而世界货币则是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随着货币的职能的不断发挥,货币本身的价值到底是如何决定的也引起了许多的思考。货币的价值是在信息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商品价值的均值。市场价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游离于价值,当信息完全充分对称时,价值无限逼近与价格,因此,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又由于生产力是价值的函数,所以生产力是价值的基础。当货币价格脱离生产力基础和价值基础时,就会出现经济泡沫,经济运行就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当货币的价值出现失真时,经济危机就很有可能会爆发。货币的出现是金融危机的一个诱因,在原始社会以物物交换为特征的时期,没有危机产生的基础,所以经济危机不可能出现。虽然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在某些地区重回我物物交换的呼声很高,但是这种交换过程复杂的方式只是辅助。除了金融危机之外,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日趋利益化,金钱成为了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随之而产生的是高利贷这种畸形的借贷关系。高利贷使得金融体系混乱,计划了各类社会矛盾,对社会的秩序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现在的货币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货币的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货币最初只是作为交换媒介而存在的,但即使是媒介,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况且,货币演化到今天,已仅仅是一个媒介,而成了社会在生产的第一推动力与持续推动力。社会在生产的能否进行,能再多大的规模上进行,就看生产主体能否取得货币,能得到多少货币。同样的,人们生活水平能否提高,福利面能否扩大,也取决于货币的有无和多少。因此,货币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货币对于其他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货币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与传播方面也起过重要作用。人们在货币的驱动下,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当地特有的习 俗或者庆祝转化为一场场的表演,这使得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与继承;在货币的驱动下,人们开始进行贸易,将不同地区的货物进行交换,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更优的配置,也使得经济更加全球化;在货币的驱动下,人们开始将各种无形的东西用货币进行定价,是的各种不同的产业相继出现,社会的产业日趋丰富。当然,货币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在其他的地方也有重要的体现。世界的发展告诉我们,货币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也在不停的增长,我们在现今社会应当正确的看待货币在经济当中的作用,正确的发挥其作用。

第五篇:货币读后感

《货币读后感》

我看的是2013年常春藤综合频道整理、出版的《魅力.记录——货币说实话这本书出版的很适合我们大学生 其中有一段,也许正是现在经济危机的解释之

一。该版书的引论部分,提到了“社会愈富,则其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之差别愈大,经济制度之弱点亦愈易暴露而令人愤慨。”爆发在美国华尔街的危机,就是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有效需求原则迫使其减少实际产量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如果人人都进行投资或者超超前享受的话,经济社会必然出现危机。一个社会不可能在脱离实体的经济的前提下,可劲的在虚拟经济上瞎折腾。

本书是专门为辽东学院的学生准备的,前后章节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看,因为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家写成的部分,也有刚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家介绍的章节,所以有些相互矛盾和不连贯的地方。

正因为此,却恰恰代表了中国经济中货币银行的特性——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但仍带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的决策特点,也不完全是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市场化成分很重,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与特性。

虽然我是学习经济学的,但是我也读过几本类似的经济内容,用计划经济理论来思考,无法解释其市场运做中的规律,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又说不清楚为什么有些规律不起作用。所以,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一定是你们的市场不够完善,是事实有错误。而计划经济的理论家则认为——是理论指导错误,甚至有要求回到计划体制的现象出现。

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这是一个新问题,历史上还没有国家遇到过,我们不再有老师,而必须自己来研究这种转轨中的具体问题。中国幸运的是有个苏联的蓝本在那里,又有部分在苏区自己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建国初期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目前,中国在原来——八分之一“商品价值总额”下,按照“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基础上递增17%的速度,发放货币,连续10年,也只造成2.2万亿的货币额与10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的1/4.5的比例。

可以说中国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但是也同样在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困难。中国中流砥柱的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视而不见了呢?

下载货币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货币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从19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都很想学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也曾经在网上或书店找了一些经济学的资料、书籍学习,但往往翻看了几页,就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些资料往往晦涩难懂,里面一......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从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开始,整个世界被金融货币所主宰着,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或是阴谋论或是真相,数亿普通百姓被所谓的精英人士操纵着一生,不得解脱。 《货币战......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这个词是言辞犀利的巴西财长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发明的。宋鸿兵借用这个词来形容一场看不见的经济战争,并写下:《货币战争》、《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货币......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一打开书,就看到一个浩大的“柴氏”家族,我仿佛云里雾里的,理不出一个头绪。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场又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人类史上不断演绎着,而且无声息地进......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学院:应用技术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3190702 学号:07620216 姓名:邹英斌《货币战争》这本书很好地印证了许多政治经济学命题,他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

    货币战争读后感

    从货币谈到经济 ———《货币战争》读后感 10月初开始拿起《货币战争》这本书,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吧。我是抱着学习金融知识的态度来看这本2007年第一畅销书......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货币战争》读后感最近看了一本书《货币战争》,听说这本书当下很是流行,而且又有不少人推荐,于是开始看了。越看就越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一口气看完了。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