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
正月十七,我校全体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曹培英的课程标准解读——“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感慨颇多。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最大改变之一是由“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基”扩展为“四基”,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曹老师强调了新增的两基在目标上要实现:一要懂什么,会什么;二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三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目标了。也就是说把“四基”的含义在原“两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基础知识重在掌握,起到奠基的作用;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它是初步的;基本思想重在领悟,它是关键,是核心的内容;基本活动经验要从实物、形象、表象入手,是直接的接触,让孩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改变之二就是原来课程标准的六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变为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而且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和一些在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和指导教学。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我没有参与学习,都是在网上找的资料,所以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和理解不透侧的地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的意义.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如用正方体表示:个、十、百、千。10个一是10 十个十是一百 十个一百是一千 看图写数(数概念直观化的练习)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推导
三个0.15是多少?0.15 X 3=? 3个0.1是0.3 3个0.05是0.15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推导: 2/3小时行6公里,1小时行? 6÷2/3=
把6分成三份,2份是多少?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张华从学校出发走了15分钟,每分钟走72米。(1)如果是向东走,现在在少年宫的东西好事西南? 估算与多一点、少一些、过一点的掌握
二、符号意识
理解什么是符号意识在解读符号意识时,曹老师强调了要让小学生亲近、接受、理解符号,要让学生在感受符号表达的优势和作用的基础上来培养孩子的符号意识。这里,我想到了四下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学起来费力,其实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了,可是学生为什么一点感觉也没有呢?因为,学生在接触时根本没有去多想,没有能真正体会到用字母表示的优势和作用。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一味地教授知识,学生学得累,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这也就导致了,有学生会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呢?
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例如:运算符号比如运算符号+、-、×、÷,加号的意义是增加,那就是一横加上一竖,减号的意思是减少,那就是在加号的基础上拿走一竖,乘号是加法的简便计算,是特殊的加号,加号通过旋转得到。“÷”平均分就是“除”。关系符号 = 上下<、>、≈、≠,= 上下等距离,左右等长度;小于号是等号左边合拢,右边张开,大于号是等号右边合拢,左边张开,约等号是等号弯曲,不等号是等号说不行。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符号本省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数学功能。曹老师这样的的讲解,我想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一点都不枯燥,非常有意思,特别是符号用动画演示,就更生动有趣了,这样的教学形式连大人们都喜欢,学生就更会被吸引。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定义
1、空间知觉、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观念发展规律必然经历一下三个过程
空间知觉是指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距离、方位等位置关系的知觉。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空间想象是指在事物或图形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空间表象经过改造、结合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空间知觉是空间观念的来源与基础;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的发展与改造。小学儿童都具有实物识别即空间知觉水平;形成图形识别即空间观念水平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图形上指认高,常发生如上图的错误;达到剖面识别即空间想象水平的差异就更大。观察表明,这三种水平既递进发展,又交错共存。同一个学生在某种场合表现出这种水平,换一个情境又可能表现出另一种水平。
2、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感知强成份到感知弱成份
任意一个图形都是由若干个几何要素(如点、线、面)组成的。学生观察时,各种几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给学生的刺激强度具有相对性、差异性。一般来说,几何要素的整体(如图形的形状)是强成分,几何要素的相互关系(如两条直线平行)是弱成分;边的长短是强成分,角的大小是弱成分。这种强、弱成分的明显差异,随着几何教学的展开,随着几何学习经验的积累,会逐步减弱。
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关系
小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单个图形或图形中的单个要素,当几个图形组合起来或图形的特征反映了要素间的关系时,常常发生障碍。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三角形的底和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会出现识别错误。如五年级求组合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练习,见右图(单位:厘米)。一些学生能够把它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但寻找底和高却感到困难。也正是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三角形外的高,通常只要求识别,不要求画。因此,小学阶段应当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由单一到组合,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为以后认识更复杂的几何要素关系作好准备。
从熟悉标准图形到熟悉变式图形
小学生喜欢标准形状,且处于标准位置的图形。一些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一种排斥非标准图形的倾向。比如,教学正方形的初步认识,教师有意出示非标准位置的正方形,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老师,黑板上的这个正方形没放好”。当教师把一个正方形旋转45°再请学生辩认,有学生说“它现在不是正方形,摆正以后才是正方形”。又如在学习了梯形之后老师考察学生对梯形认识情况的了解,首先要求学生画一个梯形,不同班级的学生画的几乎都是上下底处于水平方向,上底短、下底长,且两腰反方向的梯形。其中不少还是等腰梯形。然后出示下列变式图形,有些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对③、⑤是否是梯形产生怀疑,认为“不像”。也有些班级的学生正确识别基本不成问题。调查显示这与教师平时教学中是否使用变式图形有关。应该说,“偏爱”标准图形、对称图形是学生的天性,也符合人的审美观。这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形状,标准的、对称的居多有很大关系。因此,引入新图形时,配以标准图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认知差距。然而,出于掌握形体概念,实现概念守恒的目的,教学中又必须注意适当使用变式图形。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需要,也是反映学生形体概念理解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4.从直观辩认图形到语言描述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图形的识别活动,处于由以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认水平,逐步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这种发展的中介,就是用语言概括、描述形体特征。
5.从使用日常用语到使用几何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几何概念和空间观念的外壳。掌握几何语言是形成、发展空间观念必不可少的条件。日常用语是一种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口头言语。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几何知识之前,已经习惯于用一些日常用语来表达图形。比如把正方形叫做“方块”,把三角形叫做“三角”。这些关于几何形体的日常用语,对于几何学习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日常用语与几何学的语言基本一致,如描述空间方位的“前、后、左、右、上、下”。这时学生已经掌握的日常用语及有关的生活经验,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生学习几何的过程和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同化、矫正日常用语,掌握几何语言的过程。
6.从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到形成三维空间观念
尽管小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并不按照维数的递增编排,但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大体上还是呈现出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过渡、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由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发展的过渡期时间较长,且小学阶段主要是形成二维空间观念。但同时又应该充分关注二维空间观念与三维空间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三维空间的问题化归为二维空间的问题来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用于平面图形的某些思路、方法,能够类推到立体图形中去。不断积累这样的认识与经验,有助于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六、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进行运算。
七、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八、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新增的,它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是否建立议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前期可搜集较丰富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提取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但在后期应让学生面对方程这个已有模型,让学生去赋予它更多现实含义,当学生能够把模型与生活建立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开始接受这个模型。⑵乘法分配规律是个建模过程。在学生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将图、数、情境进行沟通和联系,体现多重表达。理解后还可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故事。另外,植树问题、鸡兔同笼及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函数等,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做到前有孕伏,后有照应。
九、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十、创新意识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于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
如何去培养呢?曹老师提出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我们都知道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是如何去营造。曹老师为我们例举了例子,给出一个长方形,一部分涂上了阴影部分,图上没有任何的标注,问题是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因为图上没有标明长度,难住了许多学生,甚至有学生提出老师出错了,这时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并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直到有个学生提出可以用直尺来量,通过量发现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阴影部分的长是3厘米,学生马上得出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8分之3。在这过程中,当学生敢于提出教师是否出错了,教师的做法是鼓励、引导,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这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第二篇: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
学校教研如何评课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铁金梅 听课评课,在学校教学中工作是最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层出不穷,而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然而我们平时较多地关注“上课”、“说课”、讨论“好课”的标准、“好课”的设计与落实,较少把我们的视点聚焦于“评课”方面。曹教授说,评课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而不是教师水平甄别,主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以教促学,以学论教,把普适性理论置于具体背景中诠释,要允许老师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
3、评课的作用重在诊断。
4、评课的方式强调对话,评课过程应是一种沟通、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
5、评课的成效需要行为跟进,才能外显隐性感悟,实现自我超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体现评课成效。曹教授还说评课视角多样,不仅有教学分析视角、学科分析视角,还有专题分析的视角,评课不仅要评老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我校开展教研活动多年来,如何评课、怎样才能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课堂效果等一序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作为数学教研组长的我。最近一个月来我反复观看曹教授的讲座(DVD光碟),使我茅塞顿开、受益非浅。
从事教学工作迄今已有23年,这23年中,我听过的公开课不少,参与评课活动也不少,被人评课也不少。对于怎样评课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记得有段时间,凡评课,老师们就只讲好话,场面话,美其名曰:要充分肯定优点,发掘闪光点。评课就是唱赞歌,老师们在评课中纷纷表示自己要向上课老师学习,好像不这样就是不虚心好学,就是夜郎自大,这样的评课对老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不大。于是领导们发话了,这样不行,以后评课重在讲缺点,不能粉饰太平,又美其名曰:为了互相提高,少讲好话、空话、套话,尽量“鸡蛋里挑骨头”,多说不足和缺点。于是乎,老师们评课一张嘴就说:优点“我”就不讲了,主要讲讲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一个教研组十几二十几个人,评课几乎成了批斗会的代名词,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展示课到最后简直一文不值,心情也越来越沉重,难过、压抑一阵阵袭来,仅有的一点自信就这样被击垮了,有的老师口头上说多谢赐教,可一转身就眼泪盈眶,老师们渐渐害怕起上公开课了,于是出现了摊派上公开课。
事实证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教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 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理结论,要善于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绝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价数学课呢?
通过听曹教授的讲座。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既要看学生,又要看老师。一看学生: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体验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自于身发展的能力;“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冯恩洪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也如此。二看老师: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有利于与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交流、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是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得看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 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次,看老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再次看老师是否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让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有所成,正是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课堂教学中,要用最少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必须实施有效性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应当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具有主动性,而教师成为导学、助学和促学者。现代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让学生想思、想学,并能在取得成功中愉快地学习。创设一个恰当的、富有情趣的、启迪性的、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开动学生脑筋、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实施有效性教学,需要充分关注让学生怎样主动学、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多少、能否应用、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所以,评课者还应该做到:第一、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种独立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 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第二、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课堂基本信息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有的老师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的伤害教师的自尊心。第三、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例如粉笔字写得漂亮、简笔画栩栩如生等。这些突出的优点会使听课者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对其他他问题也会带上相同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概全。第四、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五、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评课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指出错误。现在评课中的庸俗化现象比较严重,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棒。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第四、评课者要不断学习,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当今时代,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 识确实有缺失的现象,这样阻碍了老师们的备课、授课、评课。小学数学的本体性知识就是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学习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评课。我们有时更多的注重数学的形式,却忽略了本体性知识。一部分老师、或领导或评课者,只注重某一学段的知识,却没有把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贯穿起来,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现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多考虑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加强学段之间的研究。想法接触一些初中的数学知识,这样有助于自己站在一个高起点来研究教学。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范围和小范围的梳理,即大至把握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小至各年级、各学期、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熟记于心,应用自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
总之,我们教学生常以鼓励为主,学生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想学生说出更精彩的答案,我们也通常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其实人都是这样,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老师亦然。因此我觉得我们评课时首先要挖掘亮点,无论怎样的一堂课,都有其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师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再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考虑选择老师易于接受的方式,体谅优先。就像曹教授说的那样,评课要充分挖掘亮点,突出重点,避免吹毛求疵,挑剔、苛求并非严谨,宽容才是大气,要克服“官气”“流气”,力求深入浅出,我个人很赞同。课堂因师 生个体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一堂好课呢?有人说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的常态课,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就是好课;有人说少教多学,学生该听的都听进去了,该做的都做好了,该想的努力想了,该说的尽情说了,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课就是好课等等,不一而足,真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我觉得评课时,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们应该尽量维护老师的尊严,体谅老师的心理感受,语气委婉些,相信我们的老师能一点就通。评课过程就是一种沟通、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我衷心希望所有的老师能享受这一过程并从中获得专业发展。
第三篇:听曹培英老师讲座有感》
听曹培英老师讲座有感
2014年2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运城市小学教师教学交流活动”,我与各位同事一起在学校的在安排下于13时到达盐化中学,我们找到自己的座位一一落坐,很快交流活动就开始了。这次给我们讲演的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他讲的主题是“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曹老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作出了生动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引领着我们再一次分析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若干核心词,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在此次学习中我学到了:
一、解读引言。新课标最大的改变: “双基”→“四基”
“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十个核心词: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分析核心词。
一是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过于依赖量,过于特殊的量。如何培养数感?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二是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三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怎样发展空间观念?(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5)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四是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三、学习总结。
最后,市教育局李瑞江主任还给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应由改变理念到改革教学习惯。由建立课程结构到操作系统。由观注外在形式到内在文化。由外内驱动到内力自觉。由底层设计到顶层设计。
另外,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总之,曹培英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讲的活灵活现,犹如品一杯浓浓的茶,越品越香,虽然活动仅有3个小时就结束了,我却依依不舍,它将对我的教学起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入研究课标,在新课的指引下一步步改进我的课堂,想办法把知识讲活,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快乐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四篇:听国培教授讲座有感
听国培教授讲座有感
国培一班三组
云梦杨海燕
7月5日,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姜勇教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启示良多。
在偌大的汇报厅里,来自湖北省一百多名幼儿教师及慕名而来的广州市内几所幼儿园的园长们汇聚一堂,聚精会神地听取了姜勇教授的题为“精神的教育学与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的专题讲座。姜勇教授围绕主题“什么是好的教育”,首先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来回答“什么是教育”。接着,详细阐述了“沉醉参与的幼儿教师”、“耐心倾听的幼儿教师”、“民主开放的幼儿教师”、“‘非对象性’的幼儿教师”这“四个层面的幼儿教师”。他的讲座让我深深感悟到:要努力成为践行“好的幼儿教育”的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师。
在今天的讲座中,姜勇教授还多次播放了相关的电影片段,如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们所有人更直观地了解“教育是为了什么?”,主人公蓝丘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深深震撼了我;又介绍了动画“爱心树”,其画面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爱是什么?爱就是给与。后又播放了动画“安的种子”,明白了教育要注重时机。
一、爱与宽容
孩子会犯错,这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孩子喜欢玩闹,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孩子会说谎,这是他们成长的经历。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我们要学会宽容孩子,宽容就是对孩子的爱护、信任,是一种生命的尊重,它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是教师与孩子人格平等的外显。爱是教育的别名,宽容的本质就是爱。让我们铭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名言“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唱歌。”
二、陪伴与成长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转向”,教育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好的幼儿教育?姜教授认为:教育就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关乎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教育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主要路径是唤醒、交流、尊重。震人发聩的文字,引人深思的语句,这需要我们在专业成长中,不断认识和判断好的幼儿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与觉醒。形成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观。不但要给孩子基本的知识技能,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生活,教孩子“明天怎么去生活”。不断丰富孩子的心里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条件基础上,抓住教育的核心要素,深入思考,让孩子快乐成长。
第五篇:听曹教授关于“专注力”讲座有感
听曹教授关于“专注力”讲座有感
注意力不仅是一种学习上的能力,更是一种品质。试想,一个人没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二用的钻研精神,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又怎么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注意力品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家庭的教养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聪慧而有教养的孩子背后总是站着伟大的父母,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简朴、有序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育从来就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对于不同的孩子,注意力培养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通过网上搜索,我也看了一些关于专注力的文章,其中长期致力于脑开发研究的中科尹文刚博士提出了6种好方法,值得一试。
1.不断地通过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鼓励他一定要把一件事情做完后才能做其他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完成后,要及时表扬他,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做的同时,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自制力的提高又会大大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2.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令。比如让孩子看一些图片,图片中有各种不同的东西,包括各种玩具、汽车、房屋、桌椅等,然后让他分别把你要求的东西找出来。这对于训练注意力的选择性很有用处。
3.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时间上的一个特征,注意力稳定性的开发有各种方法。比如可以让孩子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4.注意力广度的开发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快速地在孩子面前呈现数个物品,然后马上收起来,让他说出所看到的物品。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呈现的物品不要太单一,可以变换各种形式,选用不同类别的东西,比如水果、花卉、服装、玩具、动物、人物、交通工具等。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孩子的兴趣,还可以扩大和增长他的知识面。
5.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训练。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很多场合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比如和孩子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由他来带路,或是让他自己找哪里是摆放他需要的商品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鼓励的方法,在注意力的速度和准确性上强化孩子的能力。
6.玩玩“找错”游戏给孩子看一些画中有错的图片,让他迅速地找出其中的错误。在没错的地方故意用上显眼的颜色,让孩子在找错的过程中主动地排除干扰,及时地分配和转换注意,迅速地完成任务。
结合曹教授的讲座和尹博士的六种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我将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