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发展绿色乡村 美丽乡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发展绿色乡村 美丽乡村
背景链接
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原因] 一方面,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另一方面,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可耽搁的大事。农村面貌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
[对策]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
二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是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第二篇: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如何推进乡村发展战略
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如何推进乡村发展战略
主持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请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和特点? [14:47] 张晓山
80年代曾经出台过五个一号文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世纪之后,我们又出台了十几个一号文件,今年是第15个。关于一号文件,我体会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在思想解放的大旗下,实际上当时是一个破冰,当时实际上是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那时候的五个一号文件是具有开拓性的。进入新世纪之后,党中央提出“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破解“三农”工作面临的很多难题,是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任务。新时期前面十几个文件,仔细分析,很多文件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有的是讲发展现代农业,有的是侧重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有的侧重于农村的水利建设等等,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是这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像我们很多同志讲的,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纲领,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宏观性的文件。这个文件和以往的中央文件相比,这是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另外,这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发布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党、国家以及人民未来事业发展勾画出总的蓝图,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七个战略其中之一,新发布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是在十九大报告阐释的未来中国几个发展的关键节点、战略规划、目标及蓝图的背景下提出的。我觉得这个一号文件本身的前瞻性,本身具有的全局性、系统性,和以往一号文件是有所不同的。
这是我个人现在学习之后一个粗浅的体会。[14:49] 主持人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文件对这个问题做了哪些部署和安排? [15:09] 张晓山
这里面的问题首先还是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面有两个大的问题,一是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这个供给应该是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农产品。二是增加务农劳动者、经营者的收入,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一点来讲,一号文件从这个角度出发已经提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包括前面讲的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我们的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良种繁育等等。
另外,我们现在都知道,广大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农产品的质量是不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另外我吃什么样的农产品是确确实实安全的。你所说的这些绿色的、有机的农产品,是不是真正的绿色有机。这一块我觉得一号文件里面也讲了,要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而且提高基层的监管能力。最终农产品要建立一个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的质量监管体系,这个监管体系是有明确的标准,是可以监测,另外,是可以追溯的。也就是说,如果农产品出现问题,食品出现问题,我可以追溯到谁应该负这个责任。
另外,中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作为市场化、商品化的农业,本身和二三产业的融合越来越强,农业从生产到流通、加工、销售、服务、物流、网购等等,这都是农产品的全产业链一个过程。文件里讲,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这里面讲的首先是要延长产业链,也就是说,农业这个产业,光是种原料、卖原料,农业生产经营者很难致富。你要延长它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最重要的是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分享到农产品进入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提高,同时,使农产品的安全得到保证。
另外,在这个问题上,文件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不仅是提供给广大消费者农产品,同时,本身还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农耕文明的传承等功能,这些方面都是农业未来多功能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一号文件也讲了,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项目,这些项目本身的安全、消防,服务业作为特种行业经营,必须要得许可,你要把这些问题解决,让消费者来了后能够住得安心、吃得安全、玩得开心,这种情况下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一些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这个问题就提得非常实,非常细。最后讲到发展乡村的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这就跟我们现在整个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包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市的共享经济都结合起来了。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十九大报告里曾经讲了一个问题,就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这个名词在中央文件里出现,我自己的记忆中可能还是第一次,而且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次的一号文件浓墨重彩用一个落专门讲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目前需要提倡或者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现在所说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或者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这一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旁边还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这些小农户本身种点地、打点零工,开展多种经营,他主要不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增加收入。这部分农户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为保障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也作出了贡献。关键问题是怎么样能够让他们也纳入到我们整个现代农业的体系之中。应该指出,这部分农户未来在几十年中间,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慢慢他们的生产经营活跃期可能逐渐要终结,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习总书记讲的,要有历史的耐心。而且这部分人不可能再从农业或者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去了。因为这部分人往往岁数都偏大,他们是当年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进过城,但是没有被城市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所接纳,他们把自己的青年、壮年,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城市后又不得不回到农村经营农业。这部分人是不可能再转移出去的。对这样数以亿计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大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怎么样让他们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让他们能够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我觉得一号文件这里讲了很多,包括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包括小农户对接市场,发展生态农业等等,最后讲到要改善小农户的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过去看国务院、中办、国办的文件都是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但是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我印象中这好象是第一次,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主持人
文件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请问文件对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举措?对焦点的农地问题作出了新改革举措,对此如何把握好政策界限? [15:32] 张晓山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到今天,我们现在取得的成绩都是在不断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农村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过去40年的经历都验证了这一点。这次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强调体制机制,也就是制度创新。而这个制度创新很重要一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的优化配置为重点。一号文件讲了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过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讲了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但是当时我们到底下接触基层干部、群众,群众都问我们,长久不变是多长?长久不变和现在的二轮承包是什么关系?那时候我们都回答不出来。但是现在,十九大报告已经讲了,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就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同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我们现在说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这块,怎么样通过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中央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政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三权分置。未来要相应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进行过了一审。在一审时,全国人大农委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土地承包法的修改,包括三权分置等等做了一个说明。三权分置是讲,现在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权,农民是享有承包经营权,如果土地是处于没有流转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农户既承包又经营,那就是两权,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如果农户承包土地,但出去打工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自己不经营了,就可以把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流转的情况下,就派生出一个经营权,就是三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就是两权和三权的关系。土地没有发生流转状态下还是两权,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下从承包经营权再派生出一个经营权。
另外,很多网友也提过,为什么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而不是50年或70年?我个人理解,因为现在的二轮承包是到2027年或2028年到期,再加30年,已经到本世纪中叶之后,也就是已经实现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那时候,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的经营体系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另外,我刚才讲过,小规模兼业农户未来的活跃期也就是几十年。为什么?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返乡种地,但是现在80后、90后的农民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再返乡种地,很多人是返乡,但他并不是返农。80后、90后的农民工中许多人对农业、对农村并没有那么深的情结,对农业也是陌生的,他们以后可能回到乡创业、打工、开个小店,但是真正有能力去从事农业开拓的可能是少数。我们讲小规模兼业农户慢慢在几十年过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2027年、2028年之后,再过30年,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肯定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也会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个问题,二轮承包到期之后还调不调地,还变不变?我们现在的确权登记颁证,发的证都是到二轮承包期满,在确权的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精神,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发包和承包的关系,以及承包权益等。这种情况下,有一些过去遗留的问题、一些矛盾,实际上是被搁置下来,等到二轮承包期满再说。这种情况下,到二轮承包期满,到底直接延包30年还是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农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前几天我碰到一个老村支书,他就问我这个问题,到底该变不变。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农委做的汇报也做了阐释,未来土地承包法的修订是在保持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设立了一些基本原则和红线,如承包地不能打乱重分等等,如果需要调整的,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民主程序,如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等等一系列的程序,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土地承包法可以授权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条例、规章或实施细则,这就把原则性和灵活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农民的承包地也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15:32] 张晓山
除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问题之外,还一个问题是农村的非农用地,主要是农村建设用地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在文件中讲到了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总体上来讲,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是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46%,这个集体所有的土地里,包括我们所说的18亿亩的耕地,其他的像林地、草原等农用地。另外有一块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约3.1亿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当中,1.7亿亩是农民的宅基地,占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55%或者56%。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所说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都涉及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一块。所以,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如何改革,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号文件这次有很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亮点。宅基地的改革试点现在还在推行,以前我们讲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有宅基地的使用权以及房屋的财产权。怎么样能够使农民宅基地的使用权真正成为用益物权,使农民不仅能够使用宅基地,并且能够相应地获得财产性的收入,这个问题一直是在试点探索中。这一次一号文件谈到的,就是在宅基地的问题上也是三权分置,也就是所有权归集体,农民享有资格权,就是农户有资格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同时,要保障农户房屋的财产权。这就是一号文件讲的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实际上就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供了一个政策的依据和发展的空间。但是这里面也讲了几条,同样设置了红线,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一号文件还提出,符合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应该看到,现在农村出现了很多我们所说的空心村,农村的凋敝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也就是农村的很多住宅闲置,不被利用,有的农民是在城市里住“老鼠窝”,在农村盖好的房子喂老鼠,我到有的村去看到很多房子都锁着门,闲置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利用好农村闲置的土地,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这次一号文件讲了这样几句话,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说把相应的农村土地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指标更好地用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这是现在提出的一个政策举措。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和这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筹措问题。一号文件里面讲到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使用范围,尤其是讲到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创新性的政策举措。前面我讲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上,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主要依托,过去讲的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指的是在农村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在城市郊区通过购买耕地指标,相应减少耕地。通过这种措施,在城市郊区增加的非农建设用地在五通一平之后通过招牌挂获取大量的土地增值收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这是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相应的政策提出,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只在本县范围内进行调剂。之所以这样,就是为了遏制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的冲动。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韩俊主任曾经讲过,过去搞的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通过这样的办法获取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很大部分,往往是用于城市建设,而不是反哺农村。这次能够跨省域调节,这样增减挂钩之后,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大大提高了,但是,又提出要把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是对这部分增加的资金的用途有个明确规定。而且现在各级的党委作为第一责任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这样的一些具有约束性的政策制度规定,一方面拓展了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领域和范围,使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价值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又确保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能够具有一个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政策举措,但关键是要落实,不能再出现所说的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那样一种局面。[16:00] 主持人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就要解决'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这些障碍如何突破,您的理解是什么?
第三篇: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郑风田:2010年一号文件20大看点
2010年一号文件 2010-01-31 16:53 阅读23337 评论76
字号: 大 中 小
郑风田:2010年一号文件20大看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有两条涉及城乡问题。五大类为: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7条的主要内容是: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20.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22.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23.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24.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25.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26.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27.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今年的一号文件看点新点很多,特总结出以下二十条: 1.惠农资金要继续增加,要达到8000多亿?
文件规定: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一号文件的第一条就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也是整个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地投入,才能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工作才不致于在在喊口号中进行。2010年中央还应该会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的投入,中央财政支农预算有可能达到7000亿元,高于去年的6000亿的预算水平。从量上看,近年来对农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2006年中央政府对“三农”已投入3397亿元,在这个基础上,2007年增加了800亿元,2008年,增加额度又超过1000亿元,2009年投入7161亿元,比2008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0.2%,而其中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4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按照过去年增千亿的规律,今年的惠农资金应该达到8000亿以上。
惠农投入增加了是好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提高惠农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需要对目前的惠农项目选建、实施、验收等环节进行根本地改造。目前惠农项目存在许多乱象,包括只管“跑部钱进”,但项目绩效考核存在走过场现象,自建、自查、自检等很不规范。什么时候达到许多地方不敢轻易伸手要钱,怕用不好被查处了,什么时候惠农项目制度才算真正完美了。
2.更多的农产品品种也能享受补贴大餐了。
文件规定: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棵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臵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规定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等。
过去只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这块大餐要吃的人太多了,谁都想来分一怀羹。这不,今年还真增加了不少,包括增加花生良种补贴、马铃薯补贴、青棵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虽然诟病很大,但今年还是增加了数量,而且还扩大了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范围。看来县农机局长们的日子更好过了,农机具生产商的嘴要合不上了。只是农民们,一家一户买一台农机具,是不是合算?还真得好好算一笔帐。日本农民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套完整的农机设备,最后的结束只能是“高价农业”。我国的不少农民们也一直处在困惑之中,不买吧,使用别人的农机老是得交费。买吧,一年中除了农忙季节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在闲臵中。目前农机补贴规定只有买了才能拿到补贴,还有不少人在忽攸,让那些买到超大型农机具的人也要拿到巨额补贴。果如此,有限的补贴可真是“补富不补穷”了。能够买得起大型机具的都不应该是穷农民,为什么还补他们呢?究竟是为什么呢?财政的钱,按基本的道理,应该是补穷不补富的。
3.城镇化改革要启航了,“双轮车”要起动了,农民工在城市永远呆下去的梦想马上要实现了? 文件规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
如何放宽户籍制度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之一。其实早在去年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农村工作会议中,都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只不过今年的一号文件进行了更具体的说明。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号文件主要指出三个方面的思路,其一是发展大方向问题,一个是重点,一个是积极稳妥,即: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其二是从软的角度,重点强调解决农民工的户籍、社保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其三是从制度角度,要求通过财税、用工、体制等各项改革,重点解决小城镇的承载力与产业支撑问题。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使农村经济变成“双轮驱动”,即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我国三农政策的重要战略转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要发展,要加快,但又要避免急躁冒进现象,所以文件讲发展城镇化要采取积极稳妥地来推进。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3左右,农民2009年达到年均5000元,而城市居民是16500元,二者差距11500元。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就是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将能拉动1500亿左右的内需;如果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拉动内需3000亿,这还不包括新移民对住房等产业的拉动。按农民工一家四口人,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325万家庭需要房子,假定按90平方米的最低面积,每平方米按2000元的价格(东部发达地区的房价较贵),仅住房将有5850亿的消费;如果按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有11700亿的住房拉动。消费与住房两项加起来数量惊人,将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巨大,潜力巨大。其实,城镇化战略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发达地区是否愿意接纳新移民成为核心问题,跨省区的农民工户籍制度解决应该是最难啃的骨头。小城镇的土地产权问题该如何解决?是否可以允许小城镇土地不变成国有制?如何避免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房价如何不被炒成泡沫?长远来看,目前这个政策如果继续执行下去的话,会不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差距?等等。
4.农民建房也可以贷款了?
文件规定: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让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大件的建房、建汽车与家电,是一项极大的利民工程。对农民建房贷款是一项大的政策突破,怎么形容它重要都不过分。这个政策尤如阿基米德支点,以此可以撬起过去屡撬不起来的农村消费市场。因为农民一生中90%的投资都用在住房建设上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农民建房基本上都得靠积攒。如果农民可以通过贷款来解决建房问题,就可以有闲钱来消费其他了。城市居民早就享受到抵押贷款的好处了,每年还贷一部分,这样就不用倾全力几乎类似不吃不喝来建房了。农民由于受制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房屋不能进行抵押,所以建房靠贷款一直没有支撑。不过各地已进行了不少的试点,突破了政策规定。毕竟对许多地方来讲,这是一个双赢的问题,农民解决了建房难的问题,金融机构也可以有业务了。但一旦出现法律问题,由于物业法、土地管理法都没有相关的规定,处理起来就麻烦了。
5.新农保步伐要加快了。
文件规定: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新农保政策自去年启动以来,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农民一直靠家庭养老的古老传统,国家也拿出真金白银,让农民享受到普惠式的养老服务。据MIT的教授研究,农村老人享受普惠式养老金,对孙辈的健康与学习有很大的益处。也就是说,这个养老金不但惠及农村老人,还会惠及祖国的下一代,尤其是目前我国目前有5600万的留守儿童。这样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以我也一直在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农村老养保险的覆盖步伐,首先要让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在近年首先能够享受到这个普惠式养老金。至于其他的农村青壮年,实在没有必要进行捆绑政策,什么时候他们想通了,想加入,再让他们加入。所以新农保试点政策中的捆绑政策真的不必强制。
6.建材要下乡了,客运也要下乡。
文件规定: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建材下乡可是一个大好消息,建材商们心里要乐开了花。主要是农村住房的淘汰速度太快了,几乎是每十年都要淘汰一轮,而一般城市住房虽然驻不到70年,怎么也得住上40-50年。日本人更牛,现在在京都居然还有许多宋代时期的建筑房屋,更何况他们还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呢?欧美国家的房子居住时间也奇长。我国农村之所以房屋更新那么快,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带来巨大的浪费,劳民伤财。原因多样,诸如规划短视,建筑材料跟不上等等。建材下乡,让农民用上好的有较长生命的建筑材料,应该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又搞成家电下乡工程一样的规则,让农民只有买了建筑材料才能补,补材料商,这样很不好。当然可以学习一下韩国,政府只采取材料,交给农民自己建房用,也是好事。如果真要补,最好直接补农民。惠农资金再也不应该撤胡椒面了。农民买建材,本身给建材商就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补贴?
客运下乡也是城乡一体化的表现。过去不少地方,客运只到乡镇,农民出行难是一大问题。如果客运真要是下乡了,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问题,农民就不用非得搬到镇上去住了。
7.合作社有了大喜讯了,可以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了? 文件规定: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今年的一号文件对合作社有诸多的利好消息,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许多项目都提出要向合作社倾斜,比如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加快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等等。
我认为有关合作社的所有规定中,最大的进步,应该是上述政策中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这是目前为止,合作社发展史上最大的突破之一。合作社通过资金互助,通过融资,为未来更快速地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靠集中居民乱动农民宅基地来避免政策红线的做法要收敛了。文件规定: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
过去不少地方,通过集中居住,宅基地换房,把农民的宅基地臵换出来,然后用这些土地发展工业,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收获满满的,带来了很大的民怨。这次的一号文件专门说明,以后这些土地还是属农民集体所有,不能轻意用来发展工业。只是应该更进一步的规定,如果真要是发展工业了,应该让农民参股分红才可以。
9.涉农贷款要给补贴了,农业银行也要在县域有大发展了? 一号文件规定: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农村保险也给补贴。
近年来农村金融一直没有破题,原因很简单,农民居民分散,又穷。跟分散的小农户打交道,那些大银行那受得了?人手大大地不够。最主要是没给优惠。这次是出真金白银了,对惠农贷款给予优惠贴息。上述几项补贴大餐下来,不知能不能吸引着金融大锷们向农民们多贷些款?当然,要彻底地解决农民金融服务难的问题,还有慢长的路要走。
10.如果向农村公益基金捐赠,企业要有大优惠了?
文件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过去让企业给农村捐钱,一个字:难!不是不想捐,而是政策不到位。美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乐善施好?我国香港的华人大亨们为什么愿捐?都是制度激励做得好。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开始给制度激励了,这可是真金白银似的优惠哟,是不是要掀起一股我国向农村捐赠的浪潮?还真得走着看。
11.乱合并农村小学该收敛了,校舍倒塌砸死学生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文件规定: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已进行了八年,暴露了太多的问题,是到了该打住的时候了。撤点并校名义上是讲让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则是在实行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之后,通过学校大合并可以减轻财政压力。这样做实则是毁了农村的教育。因为学生小小年纪却要走很远的路上学,给学生、家庭带来太多的不便,有些学生甚至每次带来一周的慢头,吃到最后都坏掉了,还得吃。因为不少农民现象短缺,据斯坦福一位教授的长期观察,这些合并小学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所以还是应该本着方便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为主,不能乱合并。
12.以后农村干部不好好干要撤换了,另外农民当公务员不再是做梦了。
文件规定: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多年的农村调研,我发现一个村庄的发展跟村庄的书记关系甚大,书记强了,村庄就发展起来了;书记很弱,这个村庄一般都难以发展。我国农村一方面有一大批类似华西村吴仁宝、永联村吴栋材似的好书记,另外的确也有一批不作为、乱作为的村书记。今年的文件规定,对于那些软弱涣散的村干部进行撤换真的很及时。
另外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可以进乡镇当公务员了,这也是具体落实人事部提出的要让农民进公务员队伍的政策,是个大好消息。
13.农村宗教乱慢延要当心了。
文件规定: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股“信教热”。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各种信仰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仅以基督教为例,在国家正规宗教部门所统计的2000万宗教信仰人数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数以亿计的信仰人数,ECONOMIST(2008)引用PEW的SURVEY的估计为1.3亿各种基督教。宗教发展与公共品服务是密切相连的。甚至极端点的事,一些地方开村民大会需要教会人士出面才能动员百姓来开会。这种趋势已引起执政党的高度警觉。任何一个国家,突然兴起了一类庞大的信仰群体,是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今年的一号文件希望教会不要干预农村公共事务,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14.农村也要打黑了。
文件规定: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重庆打黑,引来全国一片叫好声,虽然近来因李庄案有点新变化。农村的黑恶势力操控选举,为非作歹早已屡见不鲜。只是究竟该如何打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不少地区的警黑勾结该如何查,一直难办。重庆打黑,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较忌讳的公、检、法内部腐败分子进行了彻底的清除,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黑。部分农村地区黑恶势力猖狂,跟当地公安警察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也有很大的关系。
15.“两工”有可能恢复了?
文件规定: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过去对农民田间地头比较有效的“两工”制度被取消,使农田水利成了无水之源。“两工”就是农民在农闲时出“义务工”与“积累工”,农村与防旱防涝密切相关的村边沟、塘、渠、堰等,过去都是由“两工”在发挥作用。农闲时由本村农民投工投劳进行维护,雨季来临时就可以让沟塘贮水,渠道排水,干旱时则可人中抽水浇灌。这样一个维系村庄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一直稳定运行了很多年,功勋卓著,对缺乏国家与政府投入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与完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却在2002年取消农业税时一并给取消了。农村在取消“两工”之后,虽然减了农民的负担,也是一把双刃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的不足,从这看又“增负”了。所以到现在许多农民村庄周边的浇灌设施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无人管,国家只管大江大河。农民没有办法,要么有的地方偷偷地还坚持两工,要么有点钱的或者是有点路子能够从上边要到钱的,可以打点井浇灌。
此次文件提通过一事一议,提倡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设想很好。只是一事一议,在许多农村地区变成了什么都不议,什么也都议不成的现象,值得深
思。
16.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民就业创业也被关注了?
文件规定: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
农村一留守儿童。
一号文件27号专门列出一条农民就业创业的问题,可见该问题的重要性。过去的农民就业创业是自己的事,这次列出作为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说明中央已明示,不能轻意把那些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给妖魔化了,不能轻意以高新产业发展为借口把农民的饭碗给砸了。农民就业也可得到相应的培训了?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另外一个就是农民工子女入学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祖国花朵的成长。虽然这些孩子是农民工的孩子,但孩子成长不好,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现在少建一所农民工学校,未来可能就得多建数所监狱。一些地方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一直把农民工子女入学当成一个大负担,采取种种隐型的手段来阻碍农民工子女的顺利入学,实则是恶行。这次一号文件又重申要以输入地为主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对拒不执行或者假执行的校长或者教育局长是不是该就是免职?我希望应该有这样的规定,也到了该这样规定的时候了。连总理已就此问题说了多少遍了,还是存在那么大的问题没解决,这些人太没王法了。
17.国有林场不用干睁眼了!
文件规定: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过去眼见集体林改革干得欢,国家林场着急死了,这次就不用了,文件规定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只是国有林场积重难返,如果真要改,现在有一个黑龙江珲春经验。能不能在全国推,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弄清楚。
18.村级债务要开始启动化解了?
文件规定:按相关规划和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村级债务过去是个定时炸蛋,一直都不敢碰。这次看来要动一动了,文件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看来公益性的债务化解有点戏,但问题是聪明的乡镇干部要把此当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就完了?
19.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文件规定: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
日韩进口一点美国的牛肉,在本国一般都会掀起巨大的政治斗争,包括游行示威,某种程度上也是做给美国政府看的,看,我不是不允许,而是国内的民意不让做。我国的台湾近年来由于小马哥乱开放进口美国的牛肉,也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包括各种各样的游行示范静坐。回头再看一看我国的国门,好象是没有什么人把守,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乱象还真是不少,比如乱进口巨量的大豆,把我国的豆农可给害惨了,豆类加工企业也基本上改姓外了,整个产业基本上被乱进口给放倒了。再比如乱进口水果,把我国的果农也给害惨了,再不进行把守,这些产业也有可能给放倒了。还有其他的诸多产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真到了必须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要对此类现象进行重点监测预警了。放倒太多的农业产业,国内农产品的定价权就被交出去了,那时不但被动,更多的是价格大起大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不稳定。
20.家电下乡工程要迈出小脚女人步了。
文件规定: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家电下乡,我还是只有两条建议,给农民发家电购买券,改招标为普惠制。一定要改变目前补富不补穷的怪现象,让农村贫苦的农民,而不仅仅是农村的富人,也能享用上家电产品。看来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第四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 开拓农村市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文件明确指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同时,文件还提出,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可见,扩大农村消费是今年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扩大农村消费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给予重视。
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快于市级城市0.2个百分点
我国农村人口有7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4.3%,农村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1—12月,全国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增长15.7%。造成此种差异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几年中央以及各省加大了对县及县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对农民购买家电、汽车、摩托车实行财政补贴,由此带动了农村消费。三是与地级以上城市居民相比,县及县以下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城市居民高。2008年,城镇居民每增加100元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为62.4元,特别是城镇高收入者只有57.7元,而农民则平均为70.4元,其中20%的中低收入农民用83.6元消费,20%的低收入农民用192.2元消费(借债消费)。因此,在当前情况下,相对城乡两个群体而言,要刺激消费,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消费成本更有意义。
农民尚无法从制度和政策上享受城市化发展成果
首先,户籍制度难以实现一体化,农民工工资与城镇职工工资是二元政策安排,城镇职工劳动报酬明显高于进城农民工,农民工在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住房租购、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也很难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外需持续下滑,使农民进城从而进入制造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其次,与城市相比,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标准衡量,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在现行体制下,财政资金“重城轻乡”,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还很突出,农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全国还有2.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3.7万座水库处于病险状态,约1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还有部分乡镇和4万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在教育、文化、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农村居民基本享受不到优质公共服务,甚至连基本的公共服务也难以保障。
再次,当前我国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一、二级市场,土地交易主体不是农民,收益大部分不归农民,宅基地及房产不能跨社区交易、不能抵押,增值的土地卖出后,不但农民不能携带土地收益进城改变身份,也无法将绝大部分土地收益转化为农民自己的消费,这部分土地收益实际上变成了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和开发商的利润。
最后,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但改革试点推进速度太慢,试点范围太小,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由此,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并没有从制度上得到完全解决。同时,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合理,农民建房、购置家电、子女上学和婚丧嫁娶也缺乏正常渠道取得贷款,这也抑制了农村消费。
从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实现城乡统筹
当前和今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消费成本,扩大农村消费,核心是要从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实现统筹。
在政策层面: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现有各项农业农村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同时可考虑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并将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二是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迅速扩大覆盖面,争取在三年到五年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消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三是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大病医疗报销上限,降低农民看病成本;四是扩大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增加每户购买补贴资金,提高补贴上限;五是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民建房,对农民建房实施补贴,推行建材下乡政策,以此扩大农村消费。
在制度层面:一是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城市公共社会事业发展思路和政策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继续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实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尽快扩大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覆盖面,争取将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每个县,让每位农民都能享受到金融制度改革的成果;四是进一步改革土地利用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权利,培育农民在土地交易和流转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让土地增值的收益更多地转换到农民手中;五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同城不同权、同城不同待遇的问题。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在2010年一号文件中,对单项问题说得最多,并反复强调的,就是农村金融问题。如在文件的第一部分“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第三个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就用了500多字的篇幅,就2010年农村金融工作的重点方面进行了部署。在其他部分,必要时也专门部署了农村金融工作,比如“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师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等等。可见,在2010年的农村工作中,农村金融至少是重点之一。
根据银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到2009年6月底,全国共有金融机构空白乡镇2945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分布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乡镇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许多农民为了拿到国家的低保和惠农补助金等国家补贴,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走几十里山路到附近的银行网点领取。金融服务的匮乏使国家惠农政策大打折扣。此外,我国还有仅有一个银行网点的乡镇8000多个,这样,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达到一万多个,占全部乡镇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即便是金融服务机构比较健全但涉农服务依然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需求的情况。金融要素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力三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中,资金要素的短板现象一直是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的最大影响因素。
那么,如何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逐步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短板问题?
第一,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空白乡镇”,要稳定和发展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络,发展贫困农村地区简易金融服务,对于到贫困地区乡镇建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用优惠政策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凡是在金融空白乡镇发起设立三家及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行,可以在中西部大中城市设立法人管理总部。在不具备商业可持续条件但交通相对便利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可选择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开展定时定点或流动金融服务。此外,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凡是在全国百强县、大中城市及东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按照规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中西部地区挂钩设立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部门的趋利性决定了三年内消除金融空白乡镇目标的实现任务艰巨,2010年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第一步工作。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小额信贷为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让金融机构更接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问题,从而增加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的信贷供给。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应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是以农户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为依据发放的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分次发放、周转使用的办法,不需要抵押担保,比较适合农民借贷的特点;其用途既可以是农业生产、商品经营,也可以是农民消费,范围很广泛。总体而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适合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以及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的实际状况,同时,又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活动与广大农民群众密切结合,能充分体现合作金融组织的特点。实践证明,这种信贷管理制度的创新,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信用社的普遍支持和欢迎,只要认真按照程序来做,就会使之利国、利民、利社。
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应农民、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的需求,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应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推广诸如农户联保、同一区域、行业、农民联保互保贷款,中小企业联保、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贷款品种,促进为农服务。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投向上,应努力做到了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既满足广大农民的生产资金需要,又因地制宜引导他们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既坚持规范的贷款条件和贷款程序,又适当地简化农户贷款手续;既坚持贷款自主决策,又实行贷款公开化制度;既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又开拓服务领域。
再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农村电力设施、公共设施长期贷款等业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探索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等贷款品种。对有市场、有效益、有技术、有发展前途的采用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组合、采取整贷整还等方式,放宽贷款额度和还贷时间。同时,农村金融应尽快推广银行卡等产品与服务,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改变农村金融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
一、结算手段落后的局面,增强农村金融创新能力,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大力推进抵押品替代机制创新。抵押品替代,就是指寻求农户和小企业所有的,本身不具有抵押品的特性,但是可以起到抵押品作用的资源。抵押品的作用是控制信贷风险,当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成本大(交易成本大)时,要求借款人提供容易处置的抵押品,可以提高清偿回收率,降低信贷风险。此时,抵押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信息搜索活动的一种替代。那么,如果农户和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也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节约信息搜索成本、节约交易费用。从而,大力发展抵押品替代机制,比如商业信用、信贷保险等,推进抵押品替代机制创新,就可以缓解农户和小企业“抵押品不足”困境,解决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缓解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在推进抵押品替代机制创新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探索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抵押贷款范围狭窄,农村抵押物变现能力很差,一般情况下,只有县城以上的商品房能够抵押;个体户则只有部分商品抵押与动产能够抵押;企业主要是设备抵押与固定资产抵押并且额度比较小。因此,应该充分总结近年来各地尝试的集体林权证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证抵押贷款、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等经验,逐步允许小城镇的企业地产包括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农村宅基地、自留山的使用权、集体林权证、房屋产权证等做抵押,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并且改变抵押物贷款折扣过高的情况。
第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增加对农户的信贷供给。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组织。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利用现有的、具有群众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营销渠道,通过机构之间的联结,让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农户提供零售性金融服务,而正规机构成为一个批发型机构,这种方式实际上利用了基层组织所具有人缘、地缘社会资本,来控制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从而增加对农户的信贷供给。
其次,通过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层组织社会资本”,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且,合作社成员构成时有一个筛选作用,减少了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所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再者,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授信单位,或建立某种制度使得社员的贷款额度和整个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有关时,合作社成员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降低了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
再次,根据一号文件的要求,要“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要从发达地区入手,逐步扩大到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对于兴办资金互助社的专业合作社应放宽条件,从合作社内部资金拆借开始,逐步扩大互助范围。对于这类专业合作社,要加强管理,把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以保护入社成员的利益。
第五,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服务农户、小企业的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个人信用制度是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一项基础制度,把建立信用体系、营造信用环境作为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来抓。其次,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措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采集系统,完善个人资信调查评估体系。农村信用社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贷款对象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客户的道德品质、社会信用、家庭经济状况、主营业务收入、生产经营能力、资金需求、偿债能力等进行记载评价,为评价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通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信用风险,提高基层金融机构为农户服务的积极性,增加对农户信贷供给。
第六,强化和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早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中央就指出“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2005年一号文件更是要“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趋利性和相关政策不配套,这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推行的惠农政策在我国一直没有实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调研的结果,我们认为,要真正使这一政策落到实处,首先要通过立法硬性规定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对低于这个比例的金融机构要处以重罚;其次,对于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凡是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比如5万元以下的贷款)均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给予免征或部分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向小农户贷款;再次,对于向农民贷款超过一定比例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规模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待遇。
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期课题。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的发展,向金融业提出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正因为此,金融业近年来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准入政策,正在加快建立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行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十分引人关注。可喜的是,农业银行实施股改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来,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建立并开始运转,风险控制体系趋于完善,内部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平稳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服务创新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为主线,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一行一策”的原则,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稳步推进。在确保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基础上,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支农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内部综合改革,为全面改革做准备。
农村信用社无疑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自2003年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沉重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支付风险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财务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支农信贷投放显著增加。截至2009年9月,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2%,比2002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和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4%和95%,分别提高4个和14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1.66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近3倍。
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邮政储蓄银行这一生力军正日渐壮大。邮储银行坚持“服务城乡大众,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将农村金融网点建设、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作为战略重点,逐步完善了城乡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并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不仅在农村地区始终保持着储蓄网点和汇兑网点,而且还新增、改造了郊区储蓄网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此外,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有效提升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相信在金融业的 不断努力下,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将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关键字
中央一号文件
水
水利
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仅就总的水储量和循环量来看, 目前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 /4, 仅位居世界第109位。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用水量急增, 再加上可利用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 长期开发利用不当而导致的水资源污染, 使得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日益严重。因此保护好现有水资源, 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 确保我国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总体上看,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用水方式粗放仍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软肋,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仍然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制约。还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让全国小型病险水库全部摘除“病帽”,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2011年,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重点抓好五项水利建设:
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
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近期治理步伐,完成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0年开工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其他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启动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
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将初步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纵观目前我省水利发展状况,高处长提出用建立健全“三条红线”管理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个方面。
也必须看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威胁、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瓶颈。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