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动中国进行新一轮改革,中国巨轮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真查找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新理念,明确思路,细化目标任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方向,其新境界、新理念、新路径对我院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并用以指导我院“十三五”规划的制订,明确学院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确保我院内涵建设实现新的跨越,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后冲刺和决胜的五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我国的经济总产值”。“‘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会明显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技能,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十三五’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美好前景,培养更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为‘十三五’目标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创新是十三五发展的最强音,我们应该把教学创新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能不能付出自己的汗水、才智,能不能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迎接新时代的今天,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的把握和规划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认真落实好解党的方针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否则其他改革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甚至一旦偏废于此就有可能让改革进度甚至方向得不到掌控。就真的会失去最最基础的力量的支持。引起中国历史上新的翻天覆地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革命。当那时,普通百姓又要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又要苦苦探寻救国之路,又要在发展与倒退中反复,而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受益了,并且一直受益下去,党的执政地位就在大中国的各个角落得到认可,得到维护,不容任何反党、反社会,破坏今天来之不易的各个方面都取得历史性,阶段性重大发展成果的大好局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党员,我们要时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
首先,要树立大局认识。大局认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认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要树立服从认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党员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树立责任认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教师,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四,树立团队认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级,要坚持做到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取得好的成绩。
第五,树立创先认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完全采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实效,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创先认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政策,坚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是龙头,说明发展才是核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法跟过去不同,原来市场是基础性作用,是铺垫,现在是决定性作用,是市场说了算。政府职能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守夜人,更符合市场关系。由此我想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治理大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师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践行者,作为高中教师,是普及义务教育的较高阶段的践行者,为此,我将不断深入的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兢兢业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干实,为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学习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1月13日上午,xxxxxxxx全体机关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近百人汇聚在镇三楼会议室,以“五新”方式,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
会上,该镇党委书记张景海要求镇村各级干部要结合实际,以端正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将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具体做到“五新”。领会新精神。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工作方向的指引,是落实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转型是硬道理。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原文,听专家解说,把讲话精神吃透。党委班子成员要率先学,带头学,每人针对讲话精神写一份心得体会,交镇委中心理论学习小组。包片村干部、单位要安排时间到村里组织集中学习,要做到学前有安排,学中有记录,学后有体会。镇委将根据本镇实际,制定系统学习文件下放至各村、各单位,按文件要求进行学习领会。确保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确立新目标。镇直各单位、各村要根据五中全会精神,调整发展目标。全镇24个村要依据自身实际,全面掀起绿色革命,各村要在保护现有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在“绿满襄州”的基础上,打造绿色苏区,特别是要抓住精准扶贫这个机遇,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推进绿色革命。把xxxx建设成为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大镇。
树立新理念。镇根据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好四个“围绕”。即围绕冬桃采摘打造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围绕休闲农业打造5公里观光长廊。学习借鉴“京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花卉苗圃、红豆杉、高梁种植基地、农家乐、罗岗水库水上度假村。围绕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基地。围绕历史遗址打造楚王城古迹游,大力推进楚王城遗址建设。
制定新举措。以“五抓”措施,把xxxx镇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镇的决心不动摇。一是科学规划发展盘子。镇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集镇区要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论。农业区规划科学、高优结合。二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把全镇25个村(居)委会,以新村建设进行规划,实现集中居住,社区管理。而土地经营则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打造家庭农场为主线,实现家庭农场的科学化、效益化和特色化经营,让家庭农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是招商引资激发活力。镇委、政府成立了招商工作专班,积极推行重点招商、全员招商的举措,要求全镇上下利用亲情、友情全面打响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攻坚战。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即产业园建设,、新社区建设、抓文化建设。五是全面整合干部合力。整合干部队伍建设,对部分村组干部进行调整,适当增加新鲜血液,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机关干部和镇直单位成立了五大专班,任务明确,责任分明,进行全员整合,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点斗力,为镇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寻求新突破。镇结合xxxx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发展。该镇成立了由班子成员组成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实相关工作,形成法制宣传、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并建立制度,制定工作指南。制定工作制度下发至各村,对工作重点、注意事项做出明确规范。建立监管机制,涵盖镇域建设用地流转,处置资产管理机制等诸多管理机制,为规范后续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同时,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对镇内镇域经济相关内容进行登记,做到事无巨细,不漏半分,让镇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走下去。
第三篇:关于学习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关于学习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抉择
我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还有6年,距离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2049年,还有35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啃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的严峻挑战。现实生活中,不懂法、不尊法,以身试法、知法犯法;搞变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大溜、存侥幸,视法律为儿戏,藐视、践踏法律等现象和行为皆有之。一些领导干部迷恋“权力至上”,“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以及“大包大揽”的决策管理模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存在。不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损害公平正义和人民利益。
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事实证明,只有大刀阔斧,才能凝聚更大社会共识、调动更强社会合力;只有走依法治国之路,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搬开绊脚石,才能完成这一艰难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深入领会、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按照全会绘制的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之转化为党团结带领人民执政兴国的能力,就能给党的事业注入活力,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要建立健全宪法监督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宪法监督机制,督促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二是要切实加强人大工作。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如反****国家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着力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水平。以立法引领改革,推动改革,使改革始终处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内,与法治相契合,从而实现改革和法治的良性互动。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人大代表积极深入选民,通过法定渠道传递、反映群众的诉求,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督促“一府两院”认真对待民众的诉求,信访压力就会减轻,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要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如果人大依法监督到位,法院依法审判,检察院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司法公正也就会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就可以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要推进司法公正为民。要求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坚持合理合法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根据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的实体关系,在最大限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司法快速及时、有序高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司法工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四是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的主体,能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无疑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加强政法队伍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职业伦理建设,坚持大局意识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做到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与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相统一,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严格规章制度,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建设廉政的法治环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无法藏身。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第四篇: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协调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十个字包含的发展理念,是对中华民族发展更高要求的生动表述,无异于一次质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确指导意义。
十字方针包含的五方面内容是一个既相互依存、相信包容,又相互促进和推动的、缺一不可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整体,缺少任何一条内容或任何一项内容没有执行到位,都表明中国社会发展是不完整的,或发展是不成功的。所以它要求全党、各级政府在实施十字方针中,应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善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经济,切忌顾此失彼,最终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被动;同时,又要坚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客观现实,善于捕捉最有利经济发展时机,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使经济社会发展丧失良好机会。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看,协调发展是十字方针中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承上启下、带动其他四项内容全面推进的融和功能。因为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全方位社会经济角度看,都是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协调发展的产物,离开了协调发展,各吹各调,十字方针内部就会产生紊乱,也难以协调有序发展;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每项内容小范围看,又都需各自内在因素的协调,没有内在协调发展,就会出现无序恶性循环,每项内容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就无法形成,最终中国社会发展就难以摆脱失败命运。因而,协调不仅是十字方针尤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现实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
当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少应包括两大内容:首先,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浩大的系统工程,需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各社会阶层共同参与,才能汇聚力量,推进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这要求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共识,塑造共同理念,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才能步调一致,消除相互掣肘,化解各自利益矛盾,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有新力量。否则,各怀心思,打自己小算盘,离心离德,相互设置障碍,利用各自权力形成政策体制性壁垒,各项经济改革就无法产生红利,甚至停滞不前,经济社会就无法形成巨大推动力。如我国当前施行的简政放权、中小微企业减税让利等政策就需形成社会共识,需各级政府积极配合,打破部门利益樊篱,缪力同心,才能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合力。否则就会使各项改革功效消弭于无形。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需各种社会资源要素关系的协调,只有各种社会资源要素协调,才能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科学教育投入与社会发展能力等若干对经济矛盾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等高度契合,推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质量、上档次,又快又好发展。上述各社会资源要素关系协调要求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现二者利益最大化。这要求在未来经济建设中全面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消除带血的GDP,杜绝环境染污,在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不断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二是协调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关系,实现两者同步提高。这需求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消耗过多资源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追求质量效益型、环境好友型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模式,降低每个单位GDP能耗,提高每个单位GDP科技生产含量,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协调好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实现生产发展与民众收入提高同步。这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健全生产与消费引导机制,确保生产与消费之间比例平衡;并不断改革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消除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确保民众收入与GDP增长率同步及民众入水平能跑赢CPI增长幅度;并实施进一步扩大内需政策,让内需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
同时,进而协调好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关系,让三者在未来拉动经济增长时能平衡出力,防止出现过分依赖单一的、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式。四是协调好社会财富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关系,实现财富增长与教育投入增加及全民教育程度提高同步。这要求积极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考虑教育投入稳固增长;因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最关键要靠教育实力,要靠全民综合素质提高。而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还存在一定问题,中小学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过低等依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这需要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教育投入放在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在经济增长同时,确保教育投入增长,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此外,还要协调好财政收入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之间关系、国防投入与其他投入之间关系、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现有城市之间关系等等,只有协调好了经济社会发展所有参与体的利益关系,才能拼发出社会创新发展巨大潜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因此,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主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平衡的有效烫慰之手,一定要把协调贯穿经济发展始终,让其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切难题的有效利器。
第五篇: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绿色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首次将美丽中国建设写入规划。这既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把握绿色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需要结合新形势下我国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关于绿色发展的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分析。
改革发展,理念先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较于以往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论述,既有创新,也有提高,更有升华。
一是立意更高。传统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从节能减排、污染物治理的视角评判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绿色发展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之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压力之下,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召之下,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论断。《公报》从绿色发展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出发,围绕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建设、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整治、生态屏障构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进行了新一轮的理论阐述,这不仅赋予了绿色发展这一模式崭新的面貌,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认识更深。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使美丽中国的表述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也令美丽中国从一句抽象的理论表达落地生根为具象的实践形态,这也是我国在绿色发展实践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所得出的科学理论认识。在未来,美丽中国建设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并举并重,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视野更宽。绿色发展不仅要立足国内,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生态安全领域同样如此。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已经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上述背景之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率先提出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表明我国在绿色发展中具备了国际视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担当,也向世人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诚意和姿态。这一提法还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以考量,强调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将有利于我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生态环保进程,推动世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并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构筑生态环保国际新格局。
四是角度更新。《公报》从格局建设、体系建设、权责分配等多个不同角度,给出了全新的提法和论述,且提法更加新颖,论述更为独到。首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率先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其中,自然岸线格局的提法表明我国将一如既往的顺应自然,更加重视天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避免自然岸线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开发;同时,自然岸线格局也表明我国将海洋这一天然分界线纳入了格局建设之中,用格局对中国国土做了全方位覆盖。其次,《公报》中提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一方面表明两个体系是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强调绿色发展全面性的同时,也从体系的角度将绿色发展诠释得更加生动具体。最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之上,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角度强化了其制度属性,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与以往的交易制度相呼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相配套。
五是力度更大。出于绿色发展需要和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压力,《公报》中提出了两项重点工程、两次重大行动和三个关键制度,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层面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对生态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一是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近零碳排放这一严苛的标准,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气力投入到碳排放的整治之中;二是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探索如何减少海湾污染,使海湾常绿、海水常蓝;三是明确提出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最严格三个字凸显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必须得治的阶段,一切治理活动都必须从严从重,方能取得实效。同时,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使信息上传下达更加顺畅,避免了中间环节过多所带来的管理失效,确保了管理效率,通过加强地方尤其是对市、县生态环境的监管,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和准确获取环境数据等有关问题。此外,制度的形成使天然林保护有了具体的实践标准,具备了现实的依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也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绿肺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绿色发展既要面对新的局面,也要具备新的思路,更要有新的举措。
一是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公报》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新目标之一,从十二五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化提高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并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导向,时刻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渗透,坚定人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
二是全面理清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协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开放为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共享促进绿色发展成果转化。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对生态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性;创新绿色发展技术、方式、体制、机制,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对国外先进发展方式和理念的学习与借鉴;及时分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性生态视野。绿色发展是当前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多需要面对的复杂课题,我国的绿色发展在起点、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绿色发展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善于用他人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同时,在自身发展时也要充分顾及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对外要掌握国际绿色发展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尽可能维护和争取发展空间;对内要切实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四是将制度建设贯穿绿色发展全过程。绿色发展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用具体的制度对绿色发展理念加以规范和约束,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客观条例、政策、法规等。对违背绿色发展要求,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任何行为坚决用制度加以限制;同时,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许可,考虑具体时期的主要矛盾,有针对、分时期、按步骤地加以推进;在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时,对不同群体产生的不同影响,需要推进和建立更加民主的绿色发展制度和公共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