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说课稿(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2: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城》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城》说课稿》。

第一篇:《边城》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 遵化市高级中学

高丽娟

一、说教材

《边城》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为高二普通文科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在此前刚刚学过两篇小说,已初步掌握品味小说语言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因此我选择以人物对话的鉴赏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作品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 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美。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筛选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概括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仔细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反复品读祖孙的对话,让学生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包含着翠翠怎样的心理活动,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 2课时,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1、配乐《水乡》播放湘西风情的图片

2、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多媒体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 设计意图

本文是小说节选而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情节淡化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是理解其内蕴关键。

(四)分析人物形象 —— 翠翠形象 以翠翠为例,体会文中人性之自然、纯美。

1.问题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假如你是导演,你认为翠翠的扮演者应该表现出什么性格特点?2.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推举代表展示。3.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这些语句及其内在的关联,梳理出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教师点拨,设问帮助学生揣摩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

(五)体会湘西之美——人性美、人情美

请学生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具体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②各组选择一种情加以讨论,然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

设计意图: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带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加强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爱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六)艺术手法鉴赏 鉴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重点阅读祖父与翠翠的对话,揣摩二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强化写作能力。

(七)主旨解读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这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所追求的吗?这恐怕也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所在。

设计意图: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总体把握。

(八)讨论探究: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堂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沟通,协作,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九)课堂小结

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示例:《边城》是一曲中国式的田园牧歌。

《边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边城》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的诗,绘就的无彩的画。

六、板书设计

血浓于水的亲情

真挚热烈的爱情

淳朴的邻里之情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第二篇:《边城》(节选)说课稿(范文模版)

《边城》(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课文简析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本文在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场景中揭开故事的序幕。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问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在湘西特有的生活背景下,老人、翠翠、黄狗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乡土气息并洋溢着祖孙亲情的乡村风俗画。

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中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旨。

(3)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山美、水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三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定为本课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掌握本文的表达技巧”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5教学课时数

这篇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且课文较短,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我计划只用一课时。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说学法

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的做法是“导读为重,理解为主,训练为辅”。

1.速读课文,可用圈点、勾划、批注法。

2.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握小说的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3.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四、说教学前期准备

1.检查并试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下载好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这首歌曲是由《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下载好有关湘土风情的图片。

3.把“土豆网”上的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保存到收藏夹中,以方便播放。

4.让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认真读两遍。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好批注。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堂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边城》吗?你们听过大陆歌手黄磊唱的《等,等,等,等》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黄磊唱的《等,等,等,等》,是根据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歌曲。

电影《边城》也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那么,小说《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小说里充满了怎样的气息?洋溢着怎样的亲情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九课《边城》(节选)(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做准备。

2.观看电影《边城》片段;播放歌手黄磊的《等,等,等,等》;视频欣赏有关湘西风情的图片。

这篇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且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刻划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感性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美感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14岁,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4概括《边城》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一章。《边城》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强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土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帷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着守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5.交代学法

学生此前已有有关阅读知识作铺垫,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划、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把握课文,达成目标。

6.自读指导

(1)诵读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解决生难字词。②感情基调。

在读课文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物点,体会景物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⑦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整体阅读是进行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意图与大体走向,概括要点,语言要简明,如文中有现成语句,可借助有关词语概括;如没有,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因此,我打算采用“问导法与点拨法”并结合“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描绘了几幅划图?表现出怎样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第3自然段):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世外桃源图(板书): 山美、水美、人美(板书)第二部分(第4一第11自然段):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祖孙相依为命图 人情美、人性美(板书)②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她是在这方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正所谓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清纯)从小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她对外祖父有着很深切的爱与依恋。外祖父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朴实)③本文有何表达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一是散文化的语言;二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辨别筛选,提取精要

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即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交流,勾划,找出相关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①请在第1,2自然段中圈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体现散文化语言特点的句子。(4)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目标,因此,我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至五题。(5)拓展延伸

《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说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沈从文 世外桃源图山美、水美、人美 祖孙相依为命图人情美、人性美

第三篇:边城说课稿

一、说大纲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三、说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课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能力。《边城》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较深沉,这是很难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要求。

四、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4.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本课教学中,从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涵的“人性美”。

五、说教学方法

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并且本课是自渎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情景创设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六、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自主讨论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渎认真思考,划出重点语句,讨论交流,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特点。从而把握重点。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拟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分发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

(一)导入

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丰富的风光图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你读了《边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感悟美、发现美、品味美。)

(二)设置疑问

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小说写了什么?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重点突出的是什么?

通过提问,明确小说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课文写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重点写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三)赏析品味,互动探讨

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品读文章。

a.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乡生意人的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b.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c.第二自然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讨论后明确:翠翠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火花,心中有了朦胧的爱情,又有因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学生结合课文其他部分,概括翠翠形象。

此处设计以下问题:

a.翠翠的梦,有什么含义?

b.爷爷问翠翠选择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讨论后明确:翠翠的梦暗示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她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了起来,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翠翠的闪烁其辞又表现了她的腼腆、羞涩。

翠翠形象:聪明乖巧清纯质朴腼腆多情

4.让学生找出表现祖孙亲情、天保和傩送手足情的文段,让他们再次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与风情美。

5.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主题。

总结发言。明确: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痛心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朽堕落的现实,在作品中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

(四)总结

通过边城,通过翠翠,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了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敞亮开来……让我们把这样一份美好的柔情从古老的湘西,从遥远的边城带过来,储存在每个人的心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有人说“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衣料,甚至于时尚和流行的程度的。但是,对于穿衣服的人来说,更需要细密而熨帖的针法,才能让这件衣衫变得真正温暖舒适起来。

请以“爱的针法”为话题,写一篇亲情文章。

第四篇:边城-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

汪金凤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选自《边城》。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散文化的《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基于此,确定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教材作用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给读者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课文是13至15章。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初中和高中必修三课本学生就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把握分析鉴赏小说了,本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从教学内容看, 要跳出传统教学方案那样面面俱到的窠臼, 从课文的几个关键教学点入手, 对教学内容作出大胆的取舍, 并且依据适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所以,本课的鉴赏既要求我们对之前所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回顾巩固,进一步加强对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进行指导、提高,这对学生今后阅读和鉴赏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探究主题的能力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二、说学情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失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因而在授课时,我尽量降低所提问题的难度,问题由浅入深,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在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祝福》三篇小说,所以学生对小说常识和小说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 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注意力放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而忽略了文本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挖掘小说主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教学重难点,提高讨论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分析概述,结合着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认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通过解析时代背景、质朴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其他情节,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写作意义。

这两个目标是基于小说的三要素设置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性格的分析,提高小说阅读技能,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的形象,也就是她的人性美。教学难点确定为: 对小说悲剧意义的探究。

四、说教法学法

好的方法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讨论问题的氛围,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要求,实现了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引导者角色的转变。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利用情境的创设、老师的引导,力争拉近距离,更好地理解作品。

3、诵读法和抓关键词法:通过读、品、思体会感悟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做好两个准备:

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要求学生尽量去读小说全文。

2、要求学生课前细读课本节选部分,通过练习册了解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梳理概括本文情节。

设计目的:因为课文篇幅较长,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全方位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现在可以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了。整节课按照“概述情节——感知人物——体悟悲剧结局——解读悲剧意义”的步骤逐一展开。【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配乐《水乡》播放湘西风情的图片

2、导入语: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一系列湘西小说,凤凰古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设计意图:以景动情,以情激趣,以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美丽的风光图片和导入语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去感悟那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顺势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

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设计理由:因为有看电影和课前预习的铺垫,可以鼓励学生站出来介绍,然后打出多媒体上的介绍文字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再看节选部分的内容,就容易理清思路了。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三)合作探究,研讨分析

从此环节开始就进入了重难点的分析突破阶段。为了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索,我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起到“一问领多思”的效果,目的就是给学生确立一个讨论的大方向。

分析人物形象 ——以翠翠为例,体会文中人性之自然、纯美。

1.问题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形容你对翠翠的印象,你会说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推举代表展示。

通过讨论交流,把翠翠的形象概括为“纯、真、美”三个字。

3.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与翠翠有关的情节,找出哪些地方展现了翠翠怎样的美。

此环节要求学生重读与翠翠有关的片段,着力关键词句的抓取,读文时画出翠翠情感变化的语句,教师点拨,设问帮助学生揣摩体会翠翠细腻的情感世界。这里要重点分析翠翠之美和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情。另外,在第四章傩送与翠翠的对话部分,我将安排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细细体会翠翠道出的“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两句话后面蕴含着的复杂心思。

4、引用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说过的话小结:《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在她身上不仅有茶峒人特别是祖父身上传承下来的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还有着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特有的单纯、可爱的少女之美,更有着情窦初开时女孩子的羞涩和矜持的爱情之美。

这个小结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开始由“个性”进入“典型”的层面,体会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而体会边城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由此开始进入对小说主题的探讨。

探究主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我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沈从文以及《边城》的写作背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

至此,教学目的里的重点问题解决了。

(四)拓展延伸——解读《边城》之悲(难点突破)

问题:在翠翠的身上,寄托了沈从文对爱与美的理解和追求,那么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像音乐欣赏一样,小说欣赏也可分为消遣、了解、领悟和研究四个层次。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一般都是前两个层次,但语文课堂教学肯定应引导学生有所深入,我所希望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浅而窄的阅读欣赏,进入到深而广的阅读鉴赏。引导学生关注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欣赏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了,而对作品悲剧意义的探寻,则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度解读,是“反刍式”的探究阅读。

这个探究题有一定的难度。我提醒学生关注品读文中显示出忧郁与悲哀的地方。比如第五章祖父的动作,第四章第6段的环境描写以及翠翠看到这个景致的心理等等,学生经过提示点拨,应该会找到另外两处的文字。在学生探讨活动结束后老师以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的一段话总结。

(五)课堂小结

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

示例:《边城》是一曲中国式的田园牧歌。《边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边城》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的诗,绘就的无彩的画。

(六)课后作业,牢固教学:

① 阅读《边城》全文

②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写一段赏析文字。具体要求: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

设计意图: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带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加强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爱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六、说板书设计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这个板书,清晰直观,简明扼要,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边城》

沈从文

美: 纯真 可爱 善良 矜持

人情之美 少女之美 爱情之美 理想

悲: 环境之悲凉 命运之脆弱 现实

第五篇:2015最新 边城 说课稿 高中语文

《边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是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的沈从文先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应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单元是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单元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所以,本课的鉴赏既要求我们对之前所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回顾巩固,也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探究主题的能力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二、说学情

在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祝福》三篇小说,所以学生对小说常识和小说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注意力放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而忽略了文本中通过语言、动作、深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挖掘小说主旨。

此阶段的高中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教学重难点,提高讨论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分析概述,结合着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作品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性格的分析,提高小说阅读技能,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 理解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美。

三 说教法 圈点勾画法

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筛选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概括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仔细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提问法

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划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外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

3、指导颂读法和讨论法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p21页祖孙两的对话,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在留了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可以碰撞和交流)

4、教师点拨(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比如通过批改预习作业我发现学生们对翠翠的“凄凉”和“哭”的理解不太好,所以我就要着重启发讲解。

四 说学法

1反复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让学生通过美读体会情感,反复揣摩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再加上适当的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抒情特色,又能够通过翠翠情感变化所勾勒的故事情节中体现的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 人性美的歌颂。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这篇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美读课文(包括分角色朗读主要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所以抓对话理解对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让女生美读,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3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生平。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环节】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1、配乐《水乡》播放湘西风情的图片

2、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一系列湘西小说,凤凰古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多媒体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熟悉作者,了解作品

设计意图 本文是小说节选而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

设计意图 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情节淡化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是理解其内蕴关键。

(四)合作探究,研讨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 —— 翠翠形象 以翠翠为例,体会文中人性之自然、纯美。1.问题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假如你是导演,你认为翠翠的扮演者应该表现出什么性格特点?2.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推举代表展示。3.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这些语句及其内在的关联,梳理出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教师点拨,设问帮助学生揣摩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体会湘西之美——人性美、人情美

请学生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具体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②各组选择一种情加以讨论,然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

设计意图: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带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加强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爱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艺术手法鉴赏

鉴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重点阅读祖父与翠翠的对话,揣摩二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强化写作能力。主旨解读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这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所追求的吗?这恐怕也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所在。

设计意图: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总体把握。

讨论探究: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堂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沟通,协作,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五)交流成果,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每个论题挑两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或质疑。

(六)课堂小结,拓展迁徙

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示例:《边城》是一曲中国式的田园牧歌。《边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边城》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的诗,绘就的无彩的画。让学生课后阅读完整的《边城》小说,在以后的课堂中一起来讨论探究: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堂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沟通,协作,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牢固教学:

① 阅读《边城》全文

② 以“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血浓于水的亲情 真挚热烈的爱情 淳朴的邻里之情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载《边城》说课稿(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城》说课稿(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散文语言的精练、生动; 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

    完美版边城说课稿(5篇范文)

    《边城》说课 以下从六个方面把《边城》一课说给大家。(课件展示): 一、说教材 说教材要明确本科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件展示)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五一单元第三课,选......

    《边城》说课稿(样例5)

    一、教材分析《边城》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单元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

    《边城》

    读《边城》有感 少年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即使课本学了他的文章,心里也是不屑一顾的。 步入大学以来,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

    浅谈《边城》

    目录 目录„„„„„„„„„„„„„„„„„„„„„„„„„„„„(1) 内容摘要„„„„„„„„„„„„„„„„„„„„„„„„„„(2) 正文„„„„„„„„„„„„„......

    边城浅析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摘 要]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小说以湘西小镇“茶峒”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以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为背景,以山清水秀的自......

    边城故事梗概

    《边城》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17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同一......

    《边城》故事梗概

    《边城》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