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说课稿(样例5)

时间:2019-11-27 00: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城》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城》说课稿》。

第一篇:《边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边城》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单元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边城》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因心怀愧疚离开家乡,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的归来……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第15章。教学重点是体味人物的细腻心理,感受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人性之美。教学难点是分析环境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精彩词句,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

2、体会小说的语言风格,领会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技巧。

3、感受湘西边地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似水柔情的人性之美。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借助文本研习,整体感知小说的诗化语言,领会翠翠的美丽心灵;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三 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根据以上依据,学法如下: 1 反复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让学生通过美读体会情感,反复揣摩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再加上适当的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抒情特色,又能够通过翠翠情感变化所勾勒的故事情节中体现的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 ,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 人性美的歌颂。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这篇小说之门的金钥匙。美读课文(包括分角色朗读主要对话,体会人物情感。)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所以抓对话理解对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让女生美读,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 2课时,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创设意境)1 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

理论依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一)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

这篇课文是节选的,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有助于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文意。

(三)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在预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熟悉课文 ,概括各节的具体内容.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情节是理解课文内蕴关键。

(四)分析人物形象1 翠翠形象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及其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其实构成了一条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让学生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这些情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

“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

设问让学生揣摩情感: 1 翠翠为什么心中有些“凄凉”?(抓凄凉的含义:寂寞冷落)翠翠为什么“胡思乱想”想离开祖父,想让祖父着急呢?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哭起来”的原因吗?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5 翠翠“吃了一惊”,“吹不好”芦管说明了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了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这其实是纯情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通观全文总结翠翠的形象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2 爷爷形象

小说以翠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翠翠的情感变化离不开爷爷,表面上看,祖孙两在生活上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其实更重要的是爷爷在精神上感情上非常理解呵护翠翠。文章中有多处体现,让学生找出来:1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告诉翠翠应该怎样去爱去城里打听却不告诉翠翠——给她余地,不影响翠翠的选择第三节对话——爷爷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亲的事当笑话讲。(这部分找学生分角色读去体会,老师点拨)4 翠翠心乱了,吹不好芦管,爷爷给她吹,吹的她心都软了。——理解翠翠的心 5 当傩送出走,翠翠确不知情,翠翠让爷爷唱歌,爷爷唱的事傩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心疼翠翠,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们通过翠翠的这条感情线索,看到了爷爷对翠翠在爱情上那么无微不至的呵护,生怕有一点点对孙女的影响,这种来自心灵的爱护是那么的让人感动。

爷爷形象总结: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倍至。天保傩送兄弟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确是最淳朴的唱歌,当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两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五)主题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放映了电影《边城》,这样能更好的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并真正去理解小说的主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些学生观看完后感动的流了泪。

第二篇:边城-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

汪金凤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选自《边城》。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散文化的《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基于此,确定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教材作用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给读者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课文是13至15章。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初中和高中必修三课本学生就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把握分析鉴赏小说了,本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从教学内容看, 要跳出传统教学方案那样面面俱到的窠臼, 从课文的几个关键教学点入手, 对教学内容作出大胆的取舍, 并且依据适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所以,本课的鉴赏既要求我们对之前所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回顾巩固,进一步加强对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进行指导、提高,这对学生今后阅读和鉴赏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探究主题的能力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二、说学情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失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因而在授课时,我尽量降低所提问题的难度,问题由浅入深,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在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祝福》三篇小说,所以学生对小说常识和小说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 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注意力放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而忽略了文本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挖掘小说主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教学重难点,提高讨论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分析概述,结合着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认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通过解析时代背景、质朴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其他情节,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写作意义。

这两个目标是基于小说的三要素设置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性格的分析,提高小说阅读技能,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的形象,也就是她的人性美。教学难点确定为: 对小说悲剧意义的探究。

四、说教法学法

好的方法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讨论问题的氛围,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要求,实现了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引导者角色的转变。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利用情境的创设、老师的引导,力争拉近距离,更好地理解作品。

3、诵读法和抓关键词法:通过读、品、思体会感悟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做好两个准备:

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要求学生尽量去读小说全文。

2、要求学生课前细读课本节选部分,通过练习册了解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梳理概括本文情节。

设计目的:因为课文篇幅较长,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全方位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现在可以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了。整节课按照“概述情节——感知人物——体悟悲剧结局——解读悲剧意义”的步骤逐一展开。【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配乐《水乡》播放湘西风情的图片

2、导入语: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一系列湘西小说,凤凰古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设计意图:以景动情,以情激趣,以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美丽的风光图片和导入语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去感悟那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顺势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

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设计理由:因为有看电影和课前预习的铺垫,可以鼓励学生站出来介绍,然后打出多媒体上的介绍文字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再看节选部分的内容,就容易理清思路了。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三)合作探究,研讨分析

从此环节开始就进入了重难点的分析突破阶段。为了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索,我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起到“一问领多思”的效果,目的就是给学生确立一个讨论的大方向。

分析人物形象 ——以翠翠为例,体会文中人性之自然、纯美。

1.问题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形容你对翠翠的印象,你会说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推举代表展示。

通过讨论交流,把翠翠的形象概括为“纯、真、美”三个字。

3.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与翠翠有关的情节,找出哪些地方展现了翠翠怎样的美。

此环节要求学生重读与翠翠有关的片段,着力关键词句的抓取,读文时画出翠翠情感变化的语句,教师点拨,设问帮助学生揣摩体会翠翠细腻的情感世界。这里要重点分析翠翠之美和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情。另外,在第四章傩送与翠翠的对话部分,我将安排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细细体会翠翠道出的“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两句话后面蕴含着的复杂心思。

4、引用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说过的话小结:《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在她身上不仅有茶峒人特别是祖父身上传承下来的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还有着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特有的单纯、可爱的少女之美,更有着情窦初开时女孩子的羞涩和矜持的爱情之美。

这个小结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开始由“个性”进入“典型”的层面,体会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而体会边城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由此开始进入对小说主题的探讨。

探究主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我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沈从文以及《边城》的写作背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

至此,教学目的里的重点问题解决了。

(四)拓展延伸——解读《边城》之悲(难点突破)

问题:在翠翠的身上,寄托了沈从文对爱与美的理解和追求,那么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像音乐欣赏一样,小说欣赏也可分为消遣、了解、领悟和研究四个层次。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一般都是前两个层次,但语文课堂教学肯定应引导学生有所深入,我所希望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浅而窄的阅读欣赏,进入到深而广的阅读鉴赏。引导学生关注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欣赏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了,而对作品悲剧意义的探寻,则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度解读,是“反刍式”的探究阅读。

这个探究题有一定的难度。我提醒学生关注品读文中显示出忧郁与悲哀的地方。比如第五章祖父的动作,第四章第6段的环境描写以及翠翠看到这个景致的心理等等,学生经过提示点拨,应该会找到另外两处的文字。在学生探讨活动结束后老师以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的一段话总结。

(五)课堂小结

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

示例:《边城》是一曲中国式的田园牧歌。《边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边城》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的诗,绘就的无彩的画。

(六)课后作业,牢固教学:

① 阅读《边城》全文

②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写一段赏析文字。具体要求: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

设计意图: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带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加强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爱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六、说板书设计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这个板书,清晰直观,简明扼要,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边城》

沈从文

美: 纯真 可爱 善良 矜持

人情之美 少女之美 爱情之美 理想

悲: 环境之悲凉 命运之脆弱 现实

第三篇:《边城》说课稿

《边城》说课稿 遵化市高级中学

高丽娟

一、说教材

《边城》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为高二普通文科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在此前刚刚学过两篇小说,已初步掌握品味小说语言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因此我选择以人物对话的鉴赏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作品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 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美。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筛选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概括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仔细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反复品读祖孙的对话,让学生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包含着翠翠怎样的心理活动,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 2课时,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1、配乐《水乡》播放湘西风情的图片

2、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多媒体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 设计意图

本文是小说节选而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情节淡化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是理解其内蕴关键。

(四)分析人物形象 —— 翠翠形象 以翠翠为例,体会文中人性之自然、纯美。

1.问题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假如你是导演,你认为翠翠的扮演者应该表现出什么性格特点?2.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推举代表展示。3.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这些语句及其内在的关联,梳理出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教师点拨,设问帮助学生揣摩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

(五)体会湘西之美——人性美、人情美

请学生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具体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②各组选择一种情加以讨论,然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

设计意图: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带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加强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爱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六)艺术手法鉴赏 鉴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重点阅读祖父与翠翠的对话,揣摩二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强化写作能力。

(七)主旨解读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这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所追求的吗?这恐怕也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所在。

设计意图: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总体把握。

(八)讨论探究: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堂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沟通,协作,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九)课堂小结

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示例:《边城》是一曲中国式的田园牧歌。

《边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边城》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的诗,绘就的无彩的画。

六、板书设计

血浓于水的亲情

真挚热烈的爱情

淳朴的邻里之情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第四篇:边城教案及说课稿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散文语言的精练、生动;

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团结精神、团队意识。教学重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

2、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

谜语: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品)粽子!我们在哪个传统节日里吃粽子呢?端午节!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听这样一首七绝“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呀?纪念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相传沿江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抢救屈原,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江里的鱼虾蛟龙咬噬屈原的尸体。从那以后包粽子、赛龙舟便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湖南湘西地区端午节习俗的散文《端午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仅仅是小学毕业,后来却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完全是自学成才。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描绘了湘西地区宁静的山水美景,淳朴的民俗风情。这篇课文《端午日》就是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中的民俗风情描写。

三、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

蘸酒(zhàn)茶峒(dînɡ)伶俐(línɡlì)擂鼓(lèi)呐喊(nà)铛铛(dānɡ)老鹳河(ɡuàn)戍军(shù)泅水(qiú)

2、解词

伶俐:灵活。呐喊:大声喊叫助威。助威:帮助增加声势。泅水:浮水,游泳。戍:(军队)防守。莫不:没有一个不。不拘:不论。

3、辨字形: 燥、躁; 桨、浆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大家一起初步感受一下端午节的节 日气氛和湘西地区端午节的特色。

1、从文中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个句子。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第3自然段)这一句话概括出了两项活动,哪两项?能否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两项活动? “船和船的竞赛”——赛龙舟(第1自然段)

“人和鸭子的竞赛”——追(捉)鸭子(第2自然段)

2、除此之外,文章还给我们介绍了湘西茶峒人端午日的哪些习俗呢?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

3、这么多的习俗都做了详细介绍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详:赛龙舟 略:捉鸭子

最略: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一笔带过)

五、研读第一段赛龙舟活动的内容并做深层探究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两项最为重要的习俗,一是吃粽子,另一个就是赛龙舟了,这里作者也是使用了最多的笔墨,把塞龙舟作为最中要的内容来写。可是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中原地带的人来讲,这样的活动还是极为少见的。大家想不想见识见识龙舟竞赛的盛况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描绘的。

1、速读第1段中描写“赛龙舟”的内容,看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①赛前观看的场面 ②龙舟竞赛的场面 ③赛后领赏庆祝的场面

2、结合课文,分析第一个场面描写的作用。①铺垫下文 ②烘托节日气氛 ③突出核心地位

介绍划船的起点、终点、比赛地段,为下文写竞赛场面作铺垫。三个“莫不”的使用,把全茶峒人万人空巷前去观看比赛的情况生动得展现了出来。烘托了节日的热闹气氛,也把“赛龙舟”在端午节各项活动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出来。

3、龙舟竞赛的场面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的? ① 赛前准备——做得非常充分(暗示下面比赛激烈、精彩)② 赛手配置——十分合理(暗示下面比赛激烈、精彩)找出描写各类赛手动作 的动词(实写、正面描写)

桨手:持、划 带头的:拿、挥动 鼓手锣手:敲打

③ 竞赛高潮——采用侧面烘托手法,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前文描写赛手配置有什么不同?

两者相似点: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是虚写。通过这种虚写来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欢腾。这是直接写竞赛场面的正面描写吗?是侧面描写!作者采用了虚写和实写相结合,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赛手的外貌动作)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4、比赛如此紧张、激烈、精彩,奖品是不是很丰厚啊?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奖品到底是什么呢?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奖品并不丰厚,并且“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人们并非为奖品、利益而来,图的是欢乐。体现出隐藏在激烈竞争背后的目的,并不是像正规运动会那样非要分出个胜负高下,而只是一种普天同庆的节日活动。冲淡了竞争的紧张,更把节日的欢庆气氛突出出来,再次烘托节日气氛。

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六、简析第二段捉鸭子活动的场面

1、速读课文,找一找安排这个余兴节目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与民同乐,增加节日的愉快气氛。

2、找一找“捉鸭子”与“赛龙舟”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赛龙舟”还是有意宏扬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的话,这里“捉鸭子”则更倾向于娱乐性,与“赛龙舟”相比,更显得轻松、愉快,又不乏热烈,烘托了节日气氛。两个场面形成对比。

七、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条理清晰

2、详略得当

3、场面描写精彩

4、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5、采用侧面烘托手法,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八、总结

湘西的端午日,赛龙舟是重头戏。作者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采用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比赛的紧张、激烈、精彩,节日气氛的热烈与欢腾。让我们仿佛和茶峒人一同欢笑、嬉戏,置身其中,共度这个喜庆的节日。

九、作业

1、描写校运动会的一个比赛场面,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试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字数不少于500。

2、常规字词作业

3、课课练

说课稿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

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四章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让学生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认识翠翠、认识爷爷,并通过他们来体会作品中的风俗美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城》相关图片、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去什么地方旅游过?

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

师 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闯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

师 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

生 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

师 凤凰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师 不过——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

师 不过,“凡事预则立。”

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 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多媒体显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分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

师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别想去这个地方吗?

生(七嘴八舌)当然是去看风景啦!

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生 是什么啊?

师(停顿一下)怎么说呢?这样说吧:看不尽的凤凰美,说不尽的沈从文。

生(恍然大悟)老师你说的是《边城》吧?

师 对!可以说边城就是凤凰。这里不仅有着清山秀水,淳朴的民风,更走出了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位质朴、博学,将“爱”与“美”演绎得动人心魄的“湘西的儿子”。

多媒体课件显示:

1.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2.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师 就是这样一位“湘西的儿子”在走出大山之后的坎坷人生中,多次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对他的故乡——凤凰的牵挂。可以这样说,凤凰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横空出世的光环之中。没有莎士比亚,英国的斯特拉福小镇不会蜚声世界;没有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不会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没有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不会成为

旅游胜地;同样,没有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世界文化大师,凤凰不可能驰名海内外。凤凰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于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人间最淳朴的风情,这才是吸引老师的地方啊。

师 好的。那么凤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刚才是直观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看看沈从文是怎么写凤凰的。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有一个小小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了数千户人口的。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的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荣枯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有数十屯仓,每年屯数万石粮食为公家所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到相当距离,在周围附近三县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

(选自沈从文《凤凰》)

【学生看后窃窃私语。】

师 大家在讨论什么啊,能不能说说看?

生 这个地方给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但是它又那么小。

生 很神秘,感觉上去和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一样。

生 过去这里是不是经常打仗啊?

生 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个地方远不远?

师 怎么样,想去了吧!

师 的确,仅仅是看这些文字的东西,我们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更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沈从文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边城》的世界,去看看在这湘西一隅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的故事。

师 说到《边城》这个故事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件事: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师 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 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师 在你小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 有的,过年时也这样,那时感到很高兴。

师 很留恋那段光阴吧?

生 是的。

师 哎——无奈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很多人都会意地笑了)我问一下,为什么要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呢?

师 谁能告诉大家?

生(有人举手)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 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 赛龙舟。

师 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 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 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 她是去看。

师 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 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 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 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 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 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 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 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 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 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 “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 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 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 还有没有补充?

师(提示)请大家注意第六部分描写婚嫁的这一段,在看到别人家办喜事时,翠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 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 是向往结婚吗?

生 应该是。

师 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 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 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 是的。

师 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 爷爷有点老糊涂了。

师 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

生 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师 可是翠翠似乎是没领情嘛,因为她在想着“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并且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她一晚上都没理睬爷爷,似乎她对爷爷的话很不放在心上。老师这样理解对不对?

生 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 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 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

师 不过,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师 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生 应该是在翠翠爱恋傩送这件事上。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说明爷爷还不知道翠翠的心事。翠翠的“记忆所止处”应该是指想到二老,而爷爷不知道这一点。他还在想着让翠翠嫁给大老呢。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间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生 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 “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

生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师 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替你补充一点,爷爷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宽裕?

生 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深厚。

师 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师 刚才我们提到了顺顺,那现在我们就借这个话题来说说顺顺这个人。根据课文内容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 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 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 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 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 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 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 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 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

师(略作停顿)不过说到与世无争,说到没有矛盾,这里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个情节——

师 大家知道天保和傩送同时都喜欢上了翠翠吗?

师 在课文节选的内容之外,小说是有这个情节的。所以,说到没有矛盾,其实是不对的,问题是人们如何去处理矛盾,尤其是天保、傩送、翠翠这三个人不同一般的关系会让他们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化解这种矛盾呢?按照湘西的传统,天保和傩送是要进行一场类似于西方的决斗的,但他们最终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停顿了一下)„„

生(很急切地问)那他们怎么样了?

师(笑)这个结果,老师希望大家课后自己在小说里寻求答案。相信大家会在其中发现更富意味的人情美。

课堂小结

师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布置作业

课后完整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并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以备交流。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备 注 在学习过《边城》之后,你认为对你而言这部作品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检查笔记、查阅资料,总结阅读体会。

教师参与交流并指导。

学生交流。

你是否喜欢这部作品?对于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你怎样评价?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同学总结、交流。

你对沈从文的作品知道多少?(如果是初次接触,建议你读完《边城》全文再作回答。)

学生整理阅读笔记,自我评价、集体讨论。

得与失

第五篇:《边城》(节选)说课稿(范文模版)

《边城》(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课文简析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本文在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场景中揭开故事的序幕。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问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在湘西特有的生活背景下,老人、翠翠、黄狗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乡土气息并洋溢着祖孙亲情的乡村风俗画。

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中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旨。

(3)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山美、水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三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定为本课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掌握本文的表达技巧”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5教学课时数

这篇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且课文较短,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我计划只用一课时。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说学法

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的做法是“导读为重,理解为主,训练为辅”。

1.速读课文,可用圈点、勾划、批注法。

2.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握小说的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3.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四、说教学前期准备

1.检查并试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下载好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这首歌曲是由《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下载好有关湘土风情的图片。

3.把“土豆网”上的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保存到收藏夹中,以方便播放。

4.让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认真读两遍。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好批注。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堂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边城》吗?你们听过大陆歌手黄磊唱的《等,等,等,等》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黄磊唱的《等,等,等,等》,是根据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歌曲。

电影《边城》也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那么,小说《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小说里充满了怎样的气息?洋溢着怎样的亲情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九课《边城》(节选)(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做准备。

2.观看电影《边城》片段;播放歌手黄磊的《等,等,等,等》;视频欣赏有关湘西风情的图片。

这篇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且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刻划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感性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美感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14岁,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4概括《边城》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一章。《边城》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强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土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帷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着守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5.交代学法

学生此前已有有关阅读知识作铺垫,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划、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把握课文,达成目标。

6.自读指导

(1)诵读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解决生难字词。②感情基调。

在读课文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物点,体会景物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⑦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整体阅读是进行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意图与大体走向,概括要点,语言要简明,如文中有现成语句,可借助有关词语概括;如没有,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因此,我打算采用“问导法与点拨法”并结合“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描绘了几幅划图?表现出怎样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第3自然段):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世外桃源图(板书): 山美、水美、人美(板书)第二部分(第4一第11自然段):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祖孙相依为命图 人情美、人性美(板书)②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她是在这方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正所谓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清纯)从小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她对外祖父有着很深切的爱与依恋。外祖父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朴实)③本文有何表达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一是散文化的语言;二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辨别筛选,提取精要

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即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交流,勾划,找出相关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①请在第1,2自然段中圈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体现散文化语言特点的句子。(4)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目标,因此,我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至五题。(5)拓展延伸

《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说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沈从文 世外桃源图山美、水美、人美 祖孙相依为命图人情美、人性美

下载《边城》说课稿(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城》说课稿(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最新 边城 说课稿 高中语文

    《边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是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的沈从文先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

    完美版边城说课稿(5篇范文)

    《边城》说课 以下从六个方面把《边城》一课说给大家。(课件展示): 一、说教材 说教材要明确本科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件展示)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五一单元第三课,选......

    《边城》

    读《边城》有感 少年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即使课本学了他的文章,心里也是不屑一顾的。 步入大学以来,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

    浅谈《边城》

    目录 目录„„„„„„„„„„„„„„„„„„„„„„„„„„„„(1) 内容摘要„„„„„„„„„„„„„„„„„„„„„„„„„„(2) 正文„„„„„„„„„„„„„......

    《边城》点评

    《边城》点评摘录 1、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

    边城《书评》

    《边城》书评 卫法 13260107 张前 在遥远的湘西有一座美丽的小镇凤凰。如今这座小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区,沉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令游客们沉酔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清......

    《边城》复习资料

    《边城》复习资料 1、《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处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

    《边城》影评

    小镇里的情 ——《边城》 有一种爱,没有山盟海誓的证词,没有海枯石烂的承诺;有一种情,无须纸醉金迷的堆砌,无须霓虹闪烁的浪漫;有一种守侯,无论你回或不回,爱或不爱,情就在那里,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