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校本培训总结与反思
2016校本培训总结与反思
青冈县第五中学校周林婷
实施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和方法。个人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究新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首先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不在单纯做知识方面的权威,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而应当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只要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摆脱旧的束缚,走上创新之路。反而,如果教师的观念没发生转变,即使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仍旧会“穿新鞋走老路”。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贯穿与课程教学之中。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的想、大胆的想、给予他们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新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首先,要全面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入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和“导”使学生形成能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一个要求贯穿于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标志之一,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应当做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关键是课堂教学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带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正确认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不是有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改革就能到位了。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
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管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不容丝毫的冒犯和怀疑。就有这种意识,教师就不可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在教师这样的角色意识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做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和知识的反复训练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不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实施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2016年9月
第二篇:校本培训总结反思
校本培训总结
教育的实现依靠的是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我认为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对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仅要注意道德影响、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要以德修身。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所以,我应该通过不断地向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做到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恪尽职守,语言健康,仪表端庄;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用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和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2、学为人师,精益求精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进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工作中,要集中精力、兢兢业业地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努力承担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教研攻关。认真备课,讲义、教案齐备,精心组织教学,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和进行答疑;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材建设;注意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紧跟学科前沿,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研究手段,努力提高教学和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对教师而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早日成材、多出人才,就要从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渗透德育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生活,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方法上,自觉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启发诱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身上的缺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通过培训,反思教师成长,必须严格自律,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做到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结合。才能作一名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三篇:校本培训教学反思总结
校本培训反思
我刚刚步入教师行列不久。经过教学生活,在各位老师指导下,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仍然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教师。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让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充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哪一节课没备好,就去上课效果一定不会好,我们在专业知识占有量上是比学生多,但占有知识不等于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要研究教材的科学性,把握知识的科学含义,做到深入浅出、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把教材中的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系统连贯,知识成串。这是领会教材的三个重要标志。
在注意教材系统性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实现,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所以备课一定要充分。
第二、还要注重课后反思。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因为在教学中,由于情境的作用,有时会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思路,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或者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要进行反思,以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第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教材的所有知识点,都了如指掌,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会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有时我们可以做一个“拿来主义”者,直接汲取他们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向老教师学习,与他们共同分析每一节课,坚持听他们的课。这是让自己在教学中尽快进步的捷径。
第四、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节课的效果好坏,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学生不买账,仍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而这也是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听课时一方面要学习一些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习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地向老教师学习,让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真正地走入教师的行列。
校本培训反思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矗本,学校从师德教育、基本功技能提高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将我的参训体会小结如下:
在本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如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教师当成了学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等,校长、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校本培训反思
我聆听了《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和《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变》两场报告,令我受益非浅。从两场精彩的讲座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及班级管理,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校本培训反思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于学校加强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
课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实践使每个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我们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
1、重新认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历来有个说法“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随着时代的前进,大家意识到这种说法的片面性,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接触面大大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只有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如今教师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即使再充实,也难以满足当今学生强烈求知需要。因此,教师的重任不再只是传授“一杯水”的知识,而是重在教会学生去自己寻找水源,这样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
2、摒弃就得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校本培训,“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家通过培训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家共同认识到,只有课改的教材,而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无异于是“穿新鞋,走老路”,老师自觉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从来没有如此活跃;教学从来没有如此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来没有如此高涨;师生关系从来没有如此融洽。
3、重新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多年来,听课、稳当、学习好已成为好学生的标准,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呵护,随着校本培训的深入,老师们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今后的老年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童年,谁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这一认识,老师们开始厚爱有创见的学生,不再认为它们是“刺头”,全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创,一个活跃的、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正悄悄地出现在昆明路小学这块育人的沃土上。
校本培训反思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同样校本培训也应占领这块阵地,让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引入了竞争的机制,在全校每人做课改实践课的基础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推出典型课,在全校公开上,展示课改成果,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去年我校推出的市区课均获得成功。
数学年青教师做市级《圆的面积》一课,打破了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式。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媒体的辅助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多彩斑斓。特别是学具的使用,更突显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全员参与、兴奋异常,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烈场面,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市级一等奖。
赵老师的综合实践课《头脑运动会》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融多方面的知识于一体,重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认真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对有创见的学生发给“创新奖”予以激励,是创新有位、创新有荣、创新有奖,整个课堂中学生们动手画、用手摆、用脑想、用笔算、用嘴说,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受到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王老师是仅参加工作十年的青年教师,她做的《菜园里》一节一年级课除了完成教学生认识蔬菜外,还把对孩子孩子们的语言训练作为重点,以课本为学本,学着书上说,离开书独立着说,互相说,大家共同说,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那一句句有组织的天真语言,无不说明老师们一旦把 新的理念引入课堂,就能改变课堂的面貌,使孩子们会学了、乐学了、爱学了。
过去的一年是校本培训硕果累累的一年,但我们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新的一年为我们提出了高的要求,我们一定使校本教研搞得更加有声有色,让校本教研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校本培训反思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校本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在这样多次往复的反思后的课堂中,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总之,如果一个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而无法成为对传统超越的“反思型教师”。
校本培训反思
与传统课程不同,校本课程能更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变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适应为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适应。这一转变,更多地赋予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利。
校本课程开发更多地表现为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执行观,即学校如何安排就怎样实施,甚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直都应是学校的任务,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针对诸多教师的这些认识,我们首先给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即放手让老师去做、去选择,不过多地限制教师的开发行为,甚至在最初阶段大胆地保持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并鼓励教师开发给予一定的激励,在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后,部分教师的自主意识无疑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通过实践、反思,并且主动地与学校教务处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技本课程开发下教师行为的自主管理、自主调控、自主激励、自主评价———我们认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有了自主,更重要是创新。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极富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我们去审视、批判与挑战传统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由的个性品格,学校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才可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开发出来的课程才会是丰富的、鲜活的。
校本培训反思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树立群体参与的全员观,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研员广泛参与。因为我们的课程培养的就是具备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站在这一视点上的课程才具备社会性、多元化与适应性。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其地方特色、区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等等都要求用专家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课程。在家长这一层面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儿童观及社会认识,这将对我们的课程开发提供更多深刻的意见和宝贵的建议。再者,家长对孩子的个性、思想的了解有其独到的一面,他们可能比我们的教师在某些方面更熟知孩子适合怎样的课程,需要怎样的课程。至于学生,他们本身的个体愿望与素质需求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但是现实是一则由于学校社区缺乏这样的良好的力量,和家长、学生参与的困难,我们并没能进一步的得到这一力量的支持,可见在地方来说,并没有意识到学校所做的这些事情的积极意义,当然肯定的是学生非常喜欢。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全员参与没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教师的主导。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我们强调: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行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要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要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这些不仅是认识层面的,而更多的应是行为层面的。这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竭动力。但事实是大多数的教师并没真正的行动,哪怕到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带有很大的学校指令形式,“不叫不动,叫了也很难动”,这些除了实际开发的困难外,我想也有体制上的问题,使得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降低,有意识没行动。当然教师本身接受的教育和原有的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的难度。“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本身成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的“瓶颈”。
校本培训反思
校本课程有时甚至可以不需要教材,只需要一个主题。用教材一定程度上讲本身意味着局限。应该树立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我们的社会,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物质进步、群体交际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这些原本被视为“隐性课程”的资源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将其列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显性课程”之列。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某些直接经验列入我们的课程资源,让其与学生的间接经验进行合理的碰撞与交汇,从而达到促成学生成长的目的。校本课程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多地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与思维,进行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知识内化。我们认为只有来源于社会及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丰富多彩的。另外,学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
课程是一个体系,或者说是知识的整体构架体现,但是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之中,都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知识体系的混乱,或者说是无体系的知识体现,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方面,同样存在着科学性,严谨性、系列性和知识性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在校本课程的建设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大多数校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仓促上马,仍然免不了存在着粗糙,甚至是知识性和常识性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并不是都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按照国家对于课程的要求和标准,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地方课程的基本特色,但是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与地方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并没有地方课程的基本特点,也不具备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仅仅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来体现。
我们认为要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最关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意识。要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建设,积极地发展教师开发、研究、建设校本课程的基本能力,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材的意识。二是要加强校本课程的规划工作,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目前首要的是要把校本课程从无序引导到有序的工作状态中,按照规划的要求和框架进行规范;三是学校校本课程要确立选题固态化,内容修订化,教学实用化。四是要建立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审查评估制度,作为课程形态,必须具有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必须适合于开展教学的基本活动,因此在教材建设的工作上,要严格把好三道基本环节,一是课程开发立项的评估,二是做好课程大纲的评估,三是做好课程教材的评估,切实把课程的建设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校本培训反思
从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着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第四篇:校本培训教学反思总结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我刚刚步入教师行列不久。经过教学生活,在各位老师指导下,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仍然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教师。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让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充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哪一节课没备好,就去上课效果一定不会好,我们在专业知识占有量上是比学生多,但占有知识不等于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要研究教材的科学性,把握知识的科学含义,做到深入浅出、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把教材中的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系统连贯,知识成串。这是领会教材的三个重要标志。
在注意教材系统性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实现,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所以备课一定要充分。
第二、还要注重课后反思。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因为在教学中,由于情境的作用,有时会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思路,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或者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要进行反思,以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第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教材的所有知识点,都了如指掌,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会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有时我们可以做一个“拿来主义”者,直接汲取他们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向老教师学习,与他们共同分析每一节课,坚持听他们的课。这是让自己在教学中尽快进步的捷径。
第四、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节课的效果好坏,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学生不买账,仍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而这也是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听课时一方面要学习一些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习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地向老教师学习,让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真正地走入教师的行列。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矗本,学校从师德教育、基本功技能提高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将我的参训体会小结如下:
在本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如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教师当成了学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等,校长、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我聆听了《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和《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变》两场报告,令我受益非浅。从两场精彩的讲座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及班级管理,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于学校加强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
课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实践使每个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我们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
1、重新认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历来有个说法“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随着时代的前进,大家意识到这种说法的片面性,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接触面大大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只有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如今教师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即使再充实,也难以满足当今学生强烈求知需要。因此,教师的重任不再只是传授“一杯水”的知识,而是重在教会学生去自己寻找水源,这样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
2、摒弃就得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校本培训,“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家通过培训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家共同认识到,只有课改的教材,而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无异于是“穿新鞋,走老路”,老师自觉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从来没有如此活跃;教学从来没有如此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来没有如此高涨;师生关系从来没有如此融洽。
3、重新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多年来,听课、稳当、学习好已成为好学生的标准,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呵护,随着校本培训的深入,老师们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今后的老年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童年,谁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这一认识,老师们开始厚爱有创见的学生,不再认为它们是“刺头”,全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创,一个活跃的、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正悄悄地出现在昆明路小学这块育人的沃土上。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同样校本培训也应占领这块阵地,让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引入了竞争的机制,在全校每人做课改实践课的基础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推出典型课,在全校公开上,展示课改成果,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去年我校推出的市区课均获得成功。
数学年青教师做市级《圆的面积》一课,打破了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式。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媒体的辅助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多彩斑斓。特别是学具的使用,更突显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全员参与、兴奋异常,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烈场面,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市级一等奖。
赵老师的综合实践课《头脑运动会》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融多方面的知识于一体,重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认真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对有创见的学生发给“创新奖”予以激励,是创新有位、创新有荣、创新有奖,整个课堂中学生们动手画、用手摆、用脑想、用笔算、用嘴说,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受到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王老师是仅参加工作十年的青年教师,她做的《菜园里》一节一年级课除了完成教学生认识蔬菜外,还把对孩子孩子们的语言训练作为重点,以课本为学本,学着书上说,离开书独立着说,互相说,大家共同说,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那一句句有组织的天真语言,无不说明老师们一旦把 新的理念引入课堂,就能改变课堂的面貌,使孩子们会学了、乐学了、爱学了。
过去的一年是校本培训硕果累累的一年,但我们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新的一年为我们提出了高的要求,我们一定使校本教研搞得更加有声有色,让校本教研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校本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在这样多次往复的反思后的课堂中,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总之,如果一个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而无法成为对传统超越的“反思型教师”。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与传统课程不同,校本课程能更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变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适应为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适应。这一转变,更多地赋予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利。校本课程开发更多地表现为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执行观,即学校如何安排就怎样实施,甚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直都应是学校的任务,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针对诸多教师的这些认识,我们首先给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即放手让老师去做、去选择,不过多地限制教师的开发行为,甚至在最初阶段大胆地保持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并鼓励教师开发给予一定的激励,在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后,部分教师的自主意识无疑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通过实践、反思,并且主动地与学校教务处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技本课程开发下教师行为的自主管理、自主调控、自主激励、自主评价———我们认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有了自主,更重要是创新。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极富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我们去审视、批判与挑战传统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由的个性品格,学校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才可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开发出来的课程才会是丰富的、鲜活的。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李绪春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树立群体参与的全员观,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研员广泛参与。因为我们的课程培养的就是具备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站在这一视点上的课程才具备社会性、多元化与适应性。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其地方特色、区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等等都要求用专家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课程。在家长这一层面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儿童观及社会认识,这将对我们的课程开发提供更多深刻的意见和宝贵的建议。再者,家长对孩子的个性、思想的了解有其独到的一面,他们可能比我们的教师在某些方面更熟知孩子适合怎样的课程,需要怎样的课程。至于学生,他们本身的个体愿望与素质需求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但是现实是一则由于学校社区缺乏这样的良好的力量,和家长、学生参与的困难,我们并没能进一步的得到这一力量的支持,可见在地方来说,并没有意识到学校所做的这些事情的积极意义,当然肯定的是学生非常喜欢。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全员参与没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教师的主导。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我们强调: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行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要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要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这些不仅是认识层面的,而更多的应是行为层面的。这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竭动力。但事实是大多数的教师并没真正的行动,哪怕到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带有很大的学校指令形式,“不叫不动,叫了也很难动”,这些除了实际开发的困难外,我想也有体制上的问题,使得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降低,有意识没行动。当然教师本身接受的教育和原有的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的难度。“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本身成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的“瓶颈”。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李绪春
校本课程有时甚至可以不需要教材,只需要一个主题。用教材一定程度上讲本身意味着局限。应该树立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我们的社会,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物质进步、群体交际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这些原本被视为“隐性课程”的资源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将其列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显性课程”之列。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某些直接经验列入我们的课程资源,让其与学生的间接经验进行合理的碰撞与交汇,从而达到促成学生成长的目的。校本课程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多地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与思维,进行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知识内化。我们认为只有来源于社会及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丰富多彩的。另外,学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
课程是一个体系,或者说是知识的整体构架体现,但是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之中,都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知识体系的混乱,或者说是无体系的知识体现,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方面,同样存在着科学性,严谨性、系列性和知识性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在校本课程的建设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大多数校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仓促上马,仍然免不了存在着粗糙,甚至是知识性和常识性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并不是都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按照国家对于课程的要求和标准,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地方课程的基本特色,但是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与地方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并没有地方课程的基本特点,也不具备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仅仅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来体现。
我们认为要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最关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意识。要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建设,积极地发展教师开发、研究、建设校本课程的基本能力,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材的意识。二是要加强校本课程的规划工作,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目前首要的是要把校本课程从无序引导到有序的工作状态中,按照规划的要求和框架进行规范;三是学校校本课程要确立选题固态化,内容修订化,教学实用化。四是要建立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审查评估制度,作为课程形态,必须具有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必须适合于开展教学的基本活动,因此在教材建设的工作上,要严格把好三道基本环节,一是课程开发立项的评估,二是做好课程大纲的评估,三是做好课程教材的评估,切实把课程的建设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李绪春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校本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在这样多次往复的反思后的课堂中,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总之,如果一个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而无法成为对传统超越的“反思型教师”。没有教学的反思也就不可能使当前的新课改工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校本培训活动反思
李绪春
我校进行校本培训的培训学习,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使我受益匪浅。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坚定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和问题研究意识,去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教学。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组的语文教师一起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具体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提升品德修养,坚定教育信念。
通过培训学习,特别是课改培训,让我的教育信念更坚实,俗话说:“改造人首先就要改造一个人的思想。”思想指导、决定行动,培训后,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录像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专家的亲身体验,从教育到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熟悉教材联系,把握教改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更让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及联系,更有效的把握教材,听评课时更能发现优点和不足。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课例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这次培训,观看专家的录像研究解说,知道了自己的严重不足,这样培训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
这次培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培训要有务实的态度,教师要敢于自我解剖,要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要善于合作,善于反思,更要有一种随时学习的意识。只有做到这些,教师的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教师才能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校本培训反思
校本培训反思
“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本,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教师培训形式,既能促进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又能节约学习成本,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校本培训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立足点在基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突破口在课堂,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实践。在我校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以来,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
一、校本培训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进行校本培训管理首先需要进行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有一套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才能走上科学、有序、高效的道路,成为一项着眼长远发展的运行体系。我校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形成校本培训制度体系,有些零散的制度也都作为摆设,没起多大实效。像教师读书制度、学分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师心中,因而也就无从谈起它们发挥的作用。
完善的制度是校本培训顺利运行的保障,进行制度建设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资源的无意义的事情,而是事关培训整体的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学校要制订全面、合理、公正的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使我们今后工作需要着力考虑的一个方面。
二、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所谓的校本培训就是搞一两堂业务学习、弄一两次教学研讨活动,仅此而已。他们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是学校为完成上面交办的任务而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对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负担,他们没有真正站在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去思考,因而这样的培训也就很难取得实效。
其实校本培训内容包含诸多方面,可以是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科研、队伍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集中于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甚至是革新教育教学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有关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管理、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新技术应用、教育科研能力等。国家教育立法和教育规划工作所倡导的重点内容更是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的背后隐含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些培训内容交叉融合,使教师的教学、个人和学校组织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缺乏对校本培训的评价
目前,我校校本培训为培训而培训,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价考核,重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因该说校本培训评价是校本培训的航标和控制器,它决定着校本培训的方向,并制约着培训的价值取向,因而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和培训过程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作用是调整、指导培训的实施。它是培训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校本培训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效果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