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路遥作品的一些感受
浅谈对路遥作品的一些感受
我接触路遥的作品并不早,是在高三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老师当时的评价是:一部一拿起不看完就会觉得睡不着觉的作品。去图书馆借了这部书,共三本,在忙碌的高三我却是四天就把它看完了。当时,我将这部书评为对我青年时代影响最大的书。到了延安大学,对于路遥,更是近水楼台。文汇山上的路遥墓也去了多次,记得有一天黄昏,我去文汇山见一个学生在擦拭路遥的雕像,在墓前点燃了一支烟,将周围的垃圾都捡了起来。他说自己是在路遥的贴吧里受一个从延大毕业多年的校友委托来为路遥做一些事情的。一个作家对读者的影响正是体现在此,这是路遥的无上光荣。
读了两遍《平凡的世界》,合上书本,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是:少平用润叶姐给的钱给老祖母买了一瓶止痛药,老人平静的时候,通常都是摸索着数一数止痛片——倒出来,又数着一粒粒装进去。已经近十年了,尽管老祖母每次数时都有短缺或长余,但实际上这瓶已经像羊粪蛋一样又脏又黑的药片一粒也没有少——我们的老祖母舍不得吃啊……这瓶药在老祖母眼里是孙子的成长,一个家中最老的人,自己的后代能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孝顺自己,这就是最大的骄傲,当老人数药片的时候也是在数家人的关怀。尽管物质贫乏,但这一家人却从来不缺少爱。
还有一幕是当润叶的大爸要给她找对象的时候,这个坚强的追求着自己幸福的姑娘开始顾不得羞涩,向自己的爱人孙少安不断地暗示表白。润叶回家给了少安一封信,“少安哥: 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 这不得不让我惊叹于她的大胆。那个年代青春的色彩也是明丽的。尽管少安没有接受润叶,而是娶了和自己更般配,不要彩礼的秀莲。
善良的润叶为了回报大爸的好,嫁给了李向前。但是面对孙少安在润叶心中山一样高的地位,向前得到的只能是有名无实的婚姻“她不爱我,我也要爱她!因为除了润叶,我谁也不爱!”如此一个痴情男儿却没有打动润叶。直到那次车祸,李向前失去了双腿,换来了爱情,这个爱情,我觉得固然有着润叶对他的愧疚,怜悯,但也有冰川融化之后的爱的浪潮。
大家还记得孙少安和田晓霞为期两年的爱的契约吗?但是到了约定的地方已是物是人非,晓霞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出了生命。只有日记里那些话“我为我的掏炭丈夫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心里加重了负担,对一段爱情悲剧的负担。虽然开始的时候少平也怀疑过他也许不能和晓霞走到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两人的身份差距太大。但是少平毕竟不是少安,他有着高傲的心性和理想,这场爱情在快要结果的时候被生活无情的折断了。田晓霞的对爱情的坚持仍然令读者称道。
在《平凡的世界》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整天编链子嘴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田五老汉,快六十的人了去儿子承包的鱼塘找活还被儿媳拒绝,但是他对待外人永远是乐天派,将快乐带给别人,自己关起门来吞咽痛苦。我非常敬佩、同情他。
信天游和链子嘴贯穿始终贯穿在人物命运的发展中,就像《人生》中对高家林的评价“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这些是社会道德的评析。我们常说贾平凹的作品是陕南文化的代表,陈忠实的作品体现了关中人的性格。路遥对于陕北农村,陕北农民,陕北性格,陕北社会的展现是最全面丰富的。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的是青年的迷茫,就像高加林、孙少平、薛峰(《在困难的日子里》)等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对待荣辱的态度上的选择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青年被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也体现了路遥的人生选择,那就是为了千万群众的精神需要而写作。
路遥的作品传递的始终是一种青春向上的正直的态度。对于青年的迷茫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出路。无论是七八十年代还是现在,甚至更久,他的作品始终可以照应现实。
第二篇:路遥作品读后感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演绎人生抗争的悲剧故事
[摘要]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物事,他的《平凡的世界》就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典型‛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本文通过对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作者的生活经历,黄土地的苍凉,对黄土地的深情与热爱,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与爱情悲剧等方面分析路遥作品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悲剧情结。[关键词]路遥平凡世界人物形象
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路遥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强烈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路遥正是以像信天游旋律一样缠绵悠长而质朴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人生》。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路遥是个多情又敏感的作家,现代文明之风吹到黄土地所掀起的波澜,路遥是非常关注的这‚其重要的内容‛,‚城乡交叉地带‛的创作区是路遥的发明,他一如既往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路遥曾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谓‘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无疑,起初我在表现这个领域的生活时,并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而是通常所说的,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后来只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反复耕耘,才逐渐对这块生活的 土壤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他在这‚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普通农村的知识青年,缔造了生活的胜利者
在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也一样不可能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挖刨一生‛,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是,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如果缺乏了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准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 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 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而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与农村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但是兄弟俩都生活的胜利者,爱情的失败者。两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上: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 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而孙少安是一个心底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求改变自身贫困的‚世事‛,无论他的‚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脱离苦难,一家人能填饱肚皮,过上安适的生活。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道德情操,倾注了深情的赞美。面对‚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在他质朴的农民思想中渗透出了发展才是出路的意识,勤耕勤作,改变生活。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
同时,在少安的身上似乎有一种认命的感觉。在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孙少安这样的话:不要管农民种什么!政府给农民的应该是资源服务,不能把农民简单视为国家的雇工,而把自己作国家的代言人、掌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怀有这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饭的‛,人民是‚打工仔‛,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少平式的农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饭‛,将这种‚中国式‛悲剧演绎得一波三折。他这个农民式的‚打工仔‛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内心情感的懦弱,演绎了黄土地的悲剧情结
生活的平凡而个性气质的不平凡,赋予了两兄弟深受女性的崇敬。在高中读书期间,孙少平不平凡的气质,就受到了田晓霞的青睐。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善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独立的 分析与判断能力。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还经常借书给他看,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互为导师,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素养,语言、爱好和志趣,能心有灵犀相互沟通。所以他们的交往逾越了竖在他们自身地位的这一座巨大的屏障,他们对于人生有着共同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事业都有一种献身的热情。他们热爱文学,在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发生情感的共振。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搏,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他们破除陈旧的爱情观念,以最纯真的感情演绎并推动着现代意识的发展,追求的是心有灵犀,平等的人格及自我尊严,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少平结合,会使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再从田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就人物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 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无不让人惋惜。那么好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短的二十几年。后来,金秀对少平的爱情选择,注定是苦涩的,孙少平对她的回避,再次证明他的爱情懦弱性,金秀对孙少平来说,无疑是田晓霞灵魂的再现,然而,孙少平对这种田晓霞式的爱情总是逃避着、憧憬着、满足着、痛苦着。最后,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从而也在这些平平常常的爱情故事里,蕴含着超越爱情自身意义的时代情绪与历史内涵。为我们诠释了黄土地的爱情悲剧
那么少安和润叶呢?在她们身上笼罩的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在这种传统婚恋模式中,双方男女都具有清醒的理智的态度,他们间很少有激情如火的热烈场面,更无玫瑰色彩的浪漫诗情,她们关注的更多是婚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世俗生活,甚至会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末节,即使是在热恋中,情欲的骚动也会受到理性的抑制,只是在悄悄细语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爱情生活就是一幅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图画!但是,因为城乡的差别,家庭环境的制约,性格的差异,理想的不同都是他最终错过了润叶。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秀莲以后,生活便代替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当孙少安要破产时,‚秀莲不仅象他一样承受着破产的痛苦,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安慰他。她给他说宽心话,给他做好吃喝,给他温柔的抚爱和体贴,甚至在他苦闷至极,无端地向她发火的时候,她也心甘情愿当他的出气筒。‛,‚惟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情和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象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在妻子的怀抱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她的两只结实的乳房常常沾满他的泪水‛。亲爱的秀莲就是这样使我们可爱的少安跨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坎,重新燃起热情,他们相互扶持,紧紧依靠直到老去。
三、结语:生命的交响乐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我们感到一颗流溢着真情的心灵的震颤和悸动。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人物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
第三篇: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摘要: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使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分析,来窥探路遥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对黄土的浓烈情结。从五个方面分析后发现,路遥的思想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黄土情结
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逝世已经14年了。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肉体的存在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生命的延续。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生命终止之后,持续而强烈影响着广大读者。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在作品《人生》中,路遥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倾诉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
正因为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浓烈的黄土情结,扫描之后,我们会发现,路遥,这位从浸透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深受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
一、人生观:积极入世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投入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绝不能消极避世。在路遥的人生观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人物人生观的表现,作品主要描写了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写完他的整个人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观察他们的人生观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对待人生态度上是积极入世的,他与苦难命运抗争,勇敢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行为,正是民族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宝贵精神。
然而高加林的经历也颇具悲剧色彩。高加林读完高中后,当上了小学教师,但最终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成为一个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他不甘心在土地上生活,总想有所作为,想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这个愿望如此强烈,以致都产生幻觉了。终于来了一个机会,他在军队的伯父专业到地方当了干部,间接地依靠这个关系,他得以进城,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记者。对于城里的生活,他十分满意,并凭借他的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了那个城市的明星。然而,好景不常,正当他如鱼得水,尽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他依靠关系端上国家饭碗的事被告发,命运将他无情打回了农村。仿佛命运让他画了一个圆,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他始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力争做生活的强者,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不会选择道德式的“逍遥”,而是永怀希望,永不放弃地走自己认定的路,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价值观:道德至上
在读这《人生》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
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背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
在作品中,路遥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
三、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却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路遥在《人生》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他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
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
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
四、黄土情结
在《人生》中,路遥表现出了深重与浓郁的“黄土情结”。对黄土地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路遥的笔触几乎完全固定在那片热情的,古朴的,有着浓厚感情的黄土地上,读来撼人心魄,心肺俱烫。路遥对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回避土地上的艰难,不掩饰土地上的落后,更多的是对土地生活和土地上人们的赞美和歌唱。我们不会忘记贫困农民们的艰难生存,同时也对刘巧珍的婚礼、双水村的“打枣节”、田五的段子,还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信天游,秧歌留下深刻的映象。
路遥的黄土情结,正是其所承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作品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来强调土地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十分看重故乡观念,有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和“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的说法。在对《人生》作出分析后,我们发现,路遥的人生观,秉承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价值观上,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其观人横物的基本准则,爱情观上,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并且具有强烈而浓郁的黄土情。可见,路遥,这个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其思想文化观念,所承袭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承袭,在《人生》里集中展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试论路遥的创作思想》[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2] 胡辉杰.《路遥:德性的坚守及其偏至》[J].载《作家作品研究》
[3] 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4] 丁红梅 王坚.《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J].载《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5]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6] 马容.《论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7] 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J].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月15卷第3期
[8] 赵洁婷.《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9]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篇:作品感受
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作品感受 一【考点解析】
作品感受主要涉及鉴赏评价和赏析能力。指的是在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形象,领会感情,表达独到认识的能力。这一考点的考查强调的是 “个性化”和“创造性”。作品感受题目立足文外,线索全在文内,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有着生动积极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题型盘点】
新课标下的各类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作品感受类试题已经屡见不鲜。这类题强调我们阅读中的审美体验,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从题型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探究评价类。如《遇见树》文中的“我”在成长过程中,从“无用而自由”到“有用却禁锢”你认为这中间的奋斗有价值吗?请阐述你的观点。
2.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类。《寒夜生花》通过对霜花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态度有怎样的看法。
3.感想联想类。如2008年福建福州市中考试题(《父亲的秘密》)第23题:“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
三【得分策略】
作品都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的不同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以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作品感受能力主要考查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不仅要读懂而且还要读透,这是阅读能力中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人生经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的不同,每个人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答题方向。但开放性不等于天马行空没有限制,必须围绕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来组织答案。
探究评价类试题,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无论从新课程理念看,还是从应试答题的角度看,整体把握、理解作品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探究评价的前提。反映在考试评价当中,就是在阅读中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审视作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评价文中的观点,等等。我们在平时阅读中要提高自己对此类试题的主观审视能力,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一分为二法”“比较法”等等,从而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概括凝练。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联系生活实际类试题,一般都要求联系实际来解答,但观点和感悟不能脱离文章的主旨或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要联系的“实际”也是多种多样的,或学习实际,或个人实际,或社会实际,或生活实际„„无论是谈观点、谈体验,还是谈感受、谈启示,都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联系某方面的具体实际。总之,要应对联系生活实际类的试题,既要有概述个人生活实际的例子,又要观点明确、感受独特,这样才能答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感想联想类试题,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展开联想,抒发感想。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细节、情景、场景,要想得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性格,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合乎作品意蕴,要有自己的感受。联想感想内容要丰富,描述要生动,概括要凝练,特点要鲜明,并能与文章浑然一体,使人受到教益。
四【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1、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分条作答)?(6分)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6分,每条2分,依从傅雷到傅聪的顺序作答亦可,意思答对即可。)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含义是什么?(4分)走近自然,感受生活,唤起艺术的创作的灵感。(或“很多大师的作品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从生活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3、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这有什么妙处?(4分)(1)一反大家对钢琴家惯常的关注点——“手”,用“钢琴家的脚”为题,视角新颖(1分),能激发阅读兴趣(1分)(2)以“钢琴家的脚”为题,能引发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1分),从而突出“钢琴家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稳走好”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这个标题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对即可。)
4、一个弹琴者如何才能成长为顶级钢琴演奏家,作者有自己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的?(6分)作者认为,要成长为一个顶级钢琴家,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学会做人;要接受文化的洗礼;要师法自然。(3分。作者观点的三个方面要概括完,每点1分)作者的观点是对的(1分),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的不仅是一些专业的技巧,还需要高尚的德操,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获取灵感的能力等。(2分)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在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群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地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⑦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如此,罗马人才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精心地保护着每一处废墟,罗马也因此成为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旅游业成为罗马空前兴旺的朝阳产业。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⑧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响,一个永恒的魅力,一个不灭的辉煌。1.废墟有着永恒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6分)(1)废墟是历史的化石。
(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
(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
运用排比(1分),突出罗马城“废墟的世界”的特征(1分),表达对罗马人原封不动保存废墟的惊叹与钦佩(1分)。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6分)
(1)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
(2)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6分)
4、“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罗马人没有“推倒和铲平”,但为什么也没有“恢复和重现”呢?请根据文意,谈谈你的理解。(3分)
尊重废墟,就是尊重历史本身。尊重就不应该是复原,因为复原的是新的建筑而非历史本身。(3分)
第五篇:作品感受
现代文考点之作品感受
备课人:陈燕飞
学习目标:
1.梳理现代文考点的主要类型; 2.针对考点类型提出有效应考策略。考点分析: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学生感悟探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能否获得正确而独特的审美体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学生的感悟探究能力日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命题形式越来越灵活,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分值也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拉开学生语文考分的重要题型。
《语文课程标准》在现代文阅读中,对感悟探究能力提出了这样的几点要求:一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二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是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学过程:
一、知识预热。
(2011年佛山)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启示?(4分)解题思路:这道题目考查结文章主题的理解及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如何理解一篇的主题呢?一是读标题,“大自然之歌”用拟人手法写出对自然的热爱;二读议论抒情句,比如文章结尾的语句,来体验对自然的向往;三要读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至于从文本中的阅读体验或启示,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解读。
难点解析:阅卷场反馈来看,这道题目中对主题的解读,有些学生写得较为宽泛,比较模糊,感觉用在哪里均合适,而对启示的表达有些脱离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所以失分了。参考答案:作者试图用对森林的多种感受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森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回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二、探究感受类题目特点
立足文本,联系生活,开放有度,答题符合普世价值,是这类题目共同特点。
三、中考题型扫描:
1.探究评价类。如2011年温州市中考试题(《做父亲》)第14题:“14.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4分)”
对策:探究评价类试题,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无论从新课程理念看,还是从应试答题的角度看,整体把握、理解作品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探究评价的前提。反映在考试评价当中,就是在阅读中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审视作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评价文中的观点,等等。我们在平时阅读中要提高自己对此类试题的主观审视能力,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一分为二法”“比较法”等等,从而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概括凝练。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
方法口诀:观点鲜明说理由,符合正确价值观。
2.感悟启示类。如2011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14.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写出两点即可)”2011年眉山《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2011年福州中考题目《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17.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⑦段划线句的感悟联想。(50字左右)(5分)”
对策:解答感悟启示类试题,同学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阅读体验、感悟或启示,不能脱离作品,天马行空式地随意漫谈,必须结合作品内容、作品意蕴来展开。同学们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生活,联系自我来谈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这类题目要点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话不在多而在感悟启示到位。这类题目一般应着重从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心灵启迪及精神影响方面来谈。
方法口诀:结合文本具体谈,文本中心与观点。
3.感想联想类。如2011年中考试题(《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第22题:“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3分)”2011年江西中考《方寸四园》第21题:“有首儿歌唱道“我的心中有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请结合原文,说说你将如何开辟并经营好自己的“田园”。
对策:感想联想类试题,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展开联想,抒发感想。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细节、情景、场景,要想得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性格,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合乎作品意蕴,要有自己的感受。联想感想内容要丰富,描述要生动,概括要凝练,特点要鲜明,并能与文章浑然一体,使人受到教益。
方法口诀:合乎文本巧拓展,内容表达要精彩。
4.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类。如2011年贵州铜仁中考试题“选文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5分)”2011年山东东营《别惹乌鸦》“19.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2011年烟台《为你自己高兴》“ 18.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3分)”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类试题,一般都要求联系实际来解答。要联系的“实际”也是多种多样的,或学习实际,或个人实际,或社会实际,或生活实际„„无论是谈观点、谈体验,还是谈感受、谈启示,都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联系某方面的具体实际。只要结合实际和生活感悟去解答,这样才是最真实、最独特的个人感想,而不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空洞的“感想”。总之,要应对联系生活实际类的试题,既要有生活积累,又要观点突出、感受独特、善于出新,这样才能答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方法口诀:联系现实谈体会,真实独特切忌空。
五、实战演练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葛 闪
⑴青藏公路,格尔木段。
⑵随着路况变得凶险起来,我们的货车和其他车辆一样,缓下速度直至停下,等待着前面的车如蜗牛般缓缓通过。
⑶那个叫做丹增的小女孩,依然坐在简易帐篷下,和她的母亲一起,为过往的司机提供茶水,且分文不收。我们常在这条路上来往,每当经过这里都会停下车,顺便喝杯热茶。和以前一样,丹增看到我们的车,立马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飞快地跑到我们的车前,透过车窗打量着我们的面孔。
⑷前方堵塞了,看来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通车。我们下了车,索性坐在丹增的帐篷下喝茶聊天。丹增的母亲很热情,给我们每人上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还告诉我们,今天是她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再也不来了。
⑸我笑说,你们提供茶水却分文不取,肯定坚持不下去。
⑹丹增的母亲摇了摇头,低声说,不是钱的事,我们是在等一个司机,等了5个月,终于在今天早晨等到他了。
⑺原来,一年前,她得了场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后,终于将从死神手中挣脱。医生嘱托,术后在家静养期间,要特别注重补充营养。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家里已一贫如洗,哪有钱补身体?
⑻丹增心疼母亲,利用放学的时间,偷偷地去公路上捡报纸、饮料瓶、烟盒等,卖了钱给母亲补身体。一日下午,丹增在车流间来回穿梭,看得司机都有点胆战心惊,有的都骂出了口。只有一个货车司机下了车,立马将丹增拉到了路旁,并告诉她这样做的危险。丹增红着脸,流着泪将母亲的事告诉给了司机。司机好心肠,听了丹增的言语,顷刻间就落下了泪水,塞了五百元钱到了丹增的手里。五百元,在丹增的眼中,这是很大的一个数目。
⑼丹增母亲得知此事,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就和丹增一起,将免费茶水点开在了格尔木段:这里路况难行,交通极易堵塞,过往的车辆到这里都会慢下来。而且,很多司机都会顺道喝杯茶,她们也好顺便留意好心人。
⑽‚我们等了整整5个月,今天早上终于让我们给逮着了。‛丹增母亲说到这里,突然.变得兴奋以至于用词不当,‚我们就知道,跑货车的司机,一定还会经过这条线的。‛
⑾‚我们穷,没什么回报的。只是想当着面,给他戴个哈达,说声‘谢谢’。‛丹增母亲将丹增搂进怀里,‚得了人家的帮助,总得表个谢意吧。‛
⑿5个月的风餐露宿,5个月在路边的满面洗尘,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司机,就是为了说声谢谢,任是我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13期,有删节)
1.请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中丹增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⑺⑻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文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4.第⑽段中加点的“逮”字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5.请给这篇文章写一个揭示主题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烧的‛城市
文/李微
①2003年8月的一场热浪,造成巴黎近5000人死亡,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关于天气致死的课题研究。张平和他的同事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利用卫星数据,比较了全球几千个城市不同的热量生成特点后发现,最强大最密集的热岛,仍绝大多数集中在高度密集的发达城市。②在那些大城市里,臵身于高温的夜间,尤其是连续几个晚上,就会使那些身体原本就虚弱的人的死亡风险加倍,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超过65岁的老人、婴幼儿或是有长期慢性病的人。
③造成热岛效应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在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道路、广场、建筑物等城市下垫面都是由砂石、沥青、钢筋混凝土、人为烧制的砖瓦和金属构件等组成。研究表明,城市下垫面反射率比郊区小10%~15%,而吸收率却较绿地和湿地大,这使得城市地表能够吸收较多的太阳短波辐射和红外长波辐射,表现出与岩石相类似的热特性,称为‚城市建筑物岩石裸露化‛现象。
④其次,城市大气污染一般要比周围郊区更重,市区内释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都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投向地表,使地表增温。城市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尤其是气溶胶也会产生类似的温室效应。此外,在中高纬度城市,冬季排放大量的人为热也是热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⑤研究者还发现,城市的建成率与建筑的几何形状,也会影响热岛效应的分布。城区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往往与最深的城市街道相对应,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如果街道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密不通风,风速小,热量不易散发,温室气体也难于迅速扩散,导致局部气温过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城市规划与交通布局,将对缓解热岛效应有重要意义。⑥此外,还有城市规模的影响。即使是1000人的小城镇,也能在长时间温度记录中观测到热岛效应的存在。可是,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据研究,1万人...口城市的热岛强度达到0.11℃,10万人口是0.32℃,100万人口的城市其热岛强度可达到0.91℃。(《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6月30日,因原文较长,有删节)1.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
2.从文章内容来看,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_________说明方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据研究”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根据云南楚雄师院地理系林萍等人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在1981~1990年间,兰州市的热岛强度为3.30℃,西宁市为3.43℃,而与之纬度相差不多的平原城市济南市为1.40℃,郑州市为1.95℃。这种现象其实类似于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例如: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贡嘎雪山,其西坡雪线在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我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1.点明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学会知恩图报,同时也设下悬念,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朴实、热情、懂得感恩,会教育孩子的人。3.卡车司机帮助丹增母亲的故事 告诉我们丹增母亲摆摊寻亲的原由,突出作品的主题,也让情节更为完整。
4.示例:我日日等,月月等,五个月了,终于把恩人逮着了,让我们有了当面谢恩的机会,真是太高兴了。
5.示例:因为在她们平凡外表的里面有着不平凡的心:人性的质朴和纯良,以及闪动着善良光辉的感恩之心。
《发热的城市》
1.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逻辑顺序
2.①城市下垫面呈现与岩石相类似的热特性;②二氧化碳和人为热的排放增加;③城市的建成率和建筑的几何形状会影响温度;④城市规模的影响。
3.作比较
透过比较突出强调了城市下垫面呈现与岩石相类似的热特性,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4.不能。“据统计”说明了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体现来源的可靠性,也增加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5.示例:高原城市的热岛强度要明显大于平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