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时间:2019-05-12 02:1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第一篇: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概述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11.10)

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09.01/09.10)(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1.01)

(1)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物质世界发展规律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09.04)

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08.10)(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时分析形式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0.04)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1分)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1分)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分)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分)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3分)

4、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11.01)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5、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1.10)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6、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0.01)(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认得一直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7、简述意识的本质。(09.01/11.04)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0.10)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认识论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08.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0.10)

(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应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09.04/10.0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 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局部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4、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10.04)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2分)(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分)

5、简述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11.01)

含义: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09.10/11.10)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含义:(1)真理的绝对性: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11.10)

(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时间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9、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1.04)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0)

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09.0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10.04)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1分)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分)

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09.01/09.10)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5、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10.0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身缠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6、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1.01)

(1)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7、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09.10)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执政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

第二,改革是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 方面。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第三,改革是改革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具体制度的一切弊端,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11.04)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08.10)(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1.01)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11.04)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09.10/10.04)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分)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3分)

4、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08.10)1)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叫可变资本(v)。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5、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09.01/11.10)(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10.04/10.10)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2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分)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2分)

资本的流通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0.0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3)生产成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09.04/09.10)(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2分)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分)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分)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2分)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11.04)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10.0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滞销,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

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0.10)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

6、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08.10)①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则逐步降低。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②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7、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11.10)

形成:(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2)货币的所有者总是竭力为手中闲置的货币寻找出路,以使其发挥资本的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确会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这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贷出去时,就转化为了借贷资本。

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8、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09.10)(1)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回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放贷。

(2)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

(3)而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的。

9、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09.01)(1)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

(2)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

1、资本主义自由阶段的竞争和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①竞争目的不同。②竞争手段不同。

③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08.10/10.01)(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09.01)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11.10)

(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3)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5、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1.04)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09.04/10.04/10.10)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2分)(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2分)

社会主义社会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08.10)(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1.01)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3、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09.04)(1)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分)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分)(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1分)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1分)

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0.04)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2分)(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3分)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分)

共产主义社会

1、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0.10)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0.01)(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3、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09.01)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第二篇: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7分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要做到: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第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8分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7分

二、阅读以下文字材料,然后分析:

西班牙是民主国家,一谈到民主,一般认为其本质就是监督,对权力的监督。毫无疑问,任何制度都面临着权力的使用和监督问题,那么我们就看看西班牙这个民主国家是如何在民主体制下对权力进行制约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吧。

西班牙在全球经济为之前,长期实行疯狂借债发展公共工程和房地产的策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争先恐后上大型公共项目,西班牙的各级地方政府出让土地,银行闭眼提供贷款。每到一个地方,那些听着豪华车的最好的建筑,肯定是地区的议会或者办公机构。

国土面积仅50万平凡千米的西班牙高速铁路已经长达2200千米,在西班牙出现价值1000万欧元的车站每天却只有19名乘客使用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西班牙的公共机场共有47个,其中只有10个是赚钱的。

而西班牙之所以出现这样疯狂的借债和建设,则完全是各级政府追求政绩和权力所致。因为只有经济迅速发展了,才能有选票,也才能赢得连任。首先,西班牙是君主立宪议会民主制,只有控制议会的政党才能出任首相。显然议会怎么会反对本党领导人的决策呢?其次,疯狂投资过程中,短期内所有的人都是受益者,在这疯狂的投资过程中得益还主要是个大财团,作为政治现金金主,又有哪个政党敢于得罪?

无论是在西班牙还是阿拉伯社会,他们这种模式产生的领导人都拥有十分巨大的权力,而且在现实中实际上很难受到制约。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产生之后,他拥有一切人事权包括对外大使的任命权、大法官的提名权。国会及时不批准,总统也可以利用国会假期自行批准。另外睿然国家间的条约和发动战争需要国会批准,但美国总统却可以签订双边协定但实际上却是条约的方式回避。由于权力使用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即人治色彩,也往往对国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比如小布什时代推出登月计划,到了奥巴马时代就将之取消,而此前的投资也就打了水漂。

从拥有巨大权力的角度讲,西方仍然是封建王权制,只不过权力的产生不再是世袭,而且有任期限制。但在当时,在拥有巨大调动全社会资源能力的今天,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在其任期内就能将一个国家变得面目全非。我们不妨想想当小布什上台时,美国是什么状态,八年后,当小布什离开时,美国又是什么状态? 自华尔街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政府频频出手救市——注资最大的房地产信贷金融机构、收购风雨飘摇之中的华尔街投行美国政府甚至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随后,有西方评论家认为,美国政府已经摧毁了自由资本主义体系;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王鑫:《从西班牙危机透视西方民主》,载《环球时报》2011年9月24日

结合上述材料,以“从西班牙危机透视西方民主”为主题进行分析,题目自拟,写一篇小 论文,要求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不少于600字。知识点8、9

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6分

(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6分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特点,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6分

(4)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矛盾空前激化,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它危害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6分

(5)资本主义制度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而更先进的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取而代之。6分

2.(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没有逃出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本质。6分

(2)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6分(3)资本主义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6分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6分

(5)无论由多少“权力分立”,政权仍然围绕着资本集团利益服务,政党沦为利益集团的代理人。

6分

第三篇:马原6道大题

1: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在实践中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答: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许许多多的重担,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全人类的进步我们得不懈努力,这是我们不能推卸的义务,所以前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首先应该全面正确的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的两大基本尺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故大学生必须理性的看待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及其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通常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统一,另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对立。其实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点片面。因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相互独立或者是相互联系,所以正确理性的认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的最完美的的方法。故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我们应以人文精神来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有助于把握科学的经济性,技术性,文化性等各个方面,有效的发挥科学精神带来的财富。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仅仅追求表面的利益,真正的追求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人们在突出强调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促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2:“不登高山。。。。指导意义”

答:“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就是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句话体现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

这句话对于时间的现实指导意义是: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互相促进

⑴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和基础。⑵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先导。

⒊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应该注意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更加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要求我们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这个事例当中还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理论,而中国传统哲学是直观的经验描述,但它们是悉悉相通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3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指研究社会的发展动力由哪些因素组成和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是理论界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以往理论界探求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马恩指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最终决定、由社会基本矛盾内在推动、并由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迷,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石。江泽民用创新的方式推动改革在新的起点向纵深发展。胡锦涛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生产力层面,毛泽东指出,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江泽民把生产力思想融入党建理论,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则把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社会全面发展层面,从毛泽东的“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邓小平“两个文明”到江泽民“三个文明”,再到胡锦涛“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邓小平“总体小康”到江泽民“全面小康”,再到胡锦涛“全面小康社会新要求”,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对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价值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制各种愚昧、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整体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生命工程。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了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完善的着力点,聚焦着思想理论界诸多学者的研究视线。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其主旨就在于追究理论的彻底性,从价值理念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它要求我们不仅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和功能,而且要从价值理念层面对其进行哲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价值观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完善、更具理论逻辑魁力,也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把握。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凸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决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也说过:“要在全党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之后,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完成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同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人的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三重内涵;从主体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类整体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确证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第四篇:马原主观题(真题+补充材料)

马原主观题(Chris岸整理)

历年真题:

1、(2003).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馍。

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分析:这道分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该题是一咱新的类型题,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论述题,也区别于完整的材料题,既有原理论述,又有事实分析,因此考生回答此类型的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该题所要求的标准答案中,其理论部分涉及到认识论的几个原理,而这几个原理又似乎是不太系统和规范的。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又是不太引起注意的这就为考生回答此题更增加了难度。大部分考生会陷入感觉不难,但又不知从何答起,怎样分析才能全面、才能到位这样一种为难状态。这就使得有些考生由于原理说不完全,分析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而失分。该题的命制,再一次证明全面复习、灵活运用,即在应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2、(200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2、答案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4分)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3、(2005)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3、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2006)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4.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5.(2007)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 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 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5答案要点:(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非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6.(2008)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6、(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 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时他还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容易使矛盾激化。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

7、(200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7、(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综上,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阅读下列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 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 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 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 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 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1)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如实正确的反映,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虚假错误的反映,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 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和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 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②认识的发展在过程上表现为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 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难免是有限的的。但认识的发展又是 无限的,是由低级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2)真理和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谬误中所隐藏的真理成分或萌芽是向真理转化的可能性,梅兰芳成功地把本来可能会成为舞台事故的错误巧妙的转 变成经典的舞台之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客观方面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和范围;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 又是无限发展的,这又决定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一开始,梅兰芳先生将发生的“错误”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事故,随着表演的进行,梅兰芳先生结合自身所具备的丰富 的舞台表演经验,将这一偶然性的事故,发展成经典的舞台表演内容,说明梅兰芳先生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认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 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9、(201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投放避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呢“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9、1.(1)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实践决定认识。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合理说法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正确的。

(3)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4)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在本题中,体现了如下矛盾分析方法。

(1)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在材料中,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处理方法,要变废为宝,没有退路就必须多想出路,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在本题中,对于旧的垃圾处理方法向新的方法转变,正是应用了这一方法论。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针对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的性质进行处理和解决。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不同,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规律,尊重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20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 《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10、【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目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利用这种规律认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材料正是从打碎花瓶的实践中产生了“碎花瓶理论”,并且用此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不知原貌的事物的认识。(也可从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2)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是歪曲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真理和谬误是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材料中艾伦把传统的技法转化为错位剪辑,把按照传统技法的错误成功的转化为一种新的错位剪辑方法,正确的说明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也可从真理的具体性角度进行分析)

(3)上述材料中体现了我们要正确的对待错误和失败,不要害怕错误和失败,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敢于尝试,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创造一定的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失败转化为成功。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在创新中我们在重视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上,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起着动力、诱导、激发的作用。我们在创新中要辩证的看待事物,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要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

11、(201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11、【答案要点】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强调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本人”这两个实例中,都是换位思考,从对方去考虑问题,体现的正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转化的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认识反过来能够指导实践。认识世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得来认识,然后再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本人”,强调的是认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材料中的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三天时间内就完成设计,就是由于她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然后用观察中得来的认识去指导她的设计。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说明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体现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世界。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能够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正是体现了认识过程中要注重实际,重视创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201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12、(1)“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斗争原理,同时也体现了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决定了世界时辩证存在的,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从困难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材料中关于秸秆循环利用的事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在其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在解决一个问题有困难时,通过其他处理方法可以使问题全盘解决。

(2)“困难和矛盾”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从问题自身出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时,应该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其统一,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分析,以在动态循环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13、(20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促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的拉近了距离,互联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多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 “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5分)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5分)

13.【参考答案】(1)以上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种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对于材料中所提到的“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是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互联网有利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有利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由于使用不当,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有辩证的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互联网。

(2)“蚂蚁”和“大象”正是矛盾双方,它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互相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动,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材料中被比喻为“大象”的传统龙头企业以及互联网上的“小蚂蚁”企业,正是在其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补充材料: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即让进退。孟母曰:“真可居吾子矣。”遂居之。乃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

甲乙二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甲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乙则认为,如果没有池水流动和风吹影响,树叶是不会随着波浪走的。物理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孟母三迁”包含的哲学原理。(3分)

(2)材料二中,甲认为树叶随着波浪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3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4分)

1.【参考答案】

(1)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孟母”正是看到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决定“三迁”的。(1分)

②一个人的成材,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即内因是关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1分)

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1分)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分)甲对现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并没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他的认识是片面的。(1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1分)在内容上,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1分)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的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1分)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1分)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0年10月31日,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已落下帷幕,累计参观人数达到7300万人次。世博园内园外,网络论坛、博客、微视频、无线终端加上新兴的微博客,使得这次盛会的公众参与程度空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当新媒体照进世博会,分享和互动中,普通观者依靠强大的网络,以个人视角传递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边走边“织围脖”,边看边在SNS社交网站上晒心情,用手机即时“推”送所见所感的世博观者并不鲜见,那一端,则是在粉丝、好友关系中通过评价、转帖不断叠加并扩大的群落。在世博信息传递上,第一来源可能不是官方,不是新闻,而是自己在网络上关注的某人的分享。某网站10月31日的世博微博专区中,有微博3万多条,有对正在进行的闭幕式的讨论,有对参观的满足,有对后世博的展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微博、SNS的参与,为世博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和表达方式,如果事件营销等方式也能在官方大型活动中良好运用,将会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2

对于微博,某知名IT人士认为,微博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推动了媒体变革。无论是在电脑前还是手机上,似乎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在用这种自媒体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微博的粉丝量只是说明,有如此多的人,在某个瞬间,愿意收听你所说的话,所传达的信息,但并非每一条信息都能准确传达到你的粉丝。这大概也是碎片化时代的无奈。有专家们在南非世界杯时候这样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碎片化了,注意力很难持久,而微博,正是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的推手和标志之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新媒体在世博会中的应用。(5)

(2)结合材料1、2,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5)2.参考答案:

(1)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坚持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是信息传播途径的创新,我们要正确对待新事物,善于运用新事物促进事物的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化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和表达方式。我们要在新的条件下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5分)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普遍存在,要求我们正确分析和对待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微博是新生事物,有其推动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进步作用,同时也有其导致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的弱点和缺陷。我们要正确看待微薄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正确利用。

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微博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但从媒体的发展趋势看,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大大推动了传媒世界的发展。这是微博的主要方面,因此总体上是有利的。(5分)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600多年前,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将自己绑在椅子上,椅背上绑着49枚自制“火箭”,点燃后冲天而起,不久“飞鸟”翻滚摔在山脚下oooooo万户虽然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他却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壮举----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天”尝试。

材料2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中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月球。

材料3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

材料4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站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在人类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此类“尘埃”损坏。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 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前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千米,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将达到2年一次。

请回答:

(1)材料

1、材料

2、材料3共同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3分)

(2)依据材料

1、材料

2、材料3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3分)

(3)结合上述材料,用矛盾的有关原理说明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4分)3.[答案要点]

(1)材料

1、材料

2、材料3共同说明了:①人类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1分)②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1分)③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1分)

(2)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1分)。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1分)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1分)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在一对矛盾中,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分)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极后果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分)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分析题总结(历年真题大题汇总)

二级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案例分析总结

一、诊断篇

1.1对该求助者需要考虑哪些初步诊断。(20分)/、简述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10分)/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20分)答:作出诊断: 诊断依据:(1)排除标准:按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是否一致,内在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个性是否相对稳定。是否有自知力,是否有幻想的精神病性障碍。(2)症状表现:是不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认知、行为、情绪、躯体症状

(3)病程标准:症状持续时间。

(4)严重程度:精神痛苦程度,求助者的症状是否影响了社会功能,是否有泛化、回避出现。

1.2对该求助者应考虑哪些初步诊断?并简要说明理由(30分)答:(1)疑病性神经症,理由如下:求助者表现出对身体的过分注意和感觉过敏,在医院进行过检查后仍不相信,多次到医院看病,均被告知没有异常,但是仍然不信。

(2)焦虑型神经症,理由如下:焦虑型神经症是一种一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

(3)精神分裂症,理由如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长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4)人格障碍,理由如下:人格障碍的要素包括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对病人带来通过或贻害周围。(5)恐怖症,理由:求助者对不应该感到恐惧的对象情景恐惧,由此产生内心的变形冲突。病程,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程度。

(6)抑郁症,理由:兴趣下降或消失,情绪低落

(7)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理由:强烈的精神创伤,创伤性体验后反复出现,强迫性回忆

(8)适应障碍,理由:应激性时间,反应性情绪障碍,社会功能损害

2、请对该求助者进行病因分析。(20分)/造成该求助者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0分)

答:每个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都是有生物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物原因(2)社会原因: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3)心理原因:认知、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情绪、个性因素(认知、情绪、行为、人格)

3、请分析求助者经受的压力的种类。(10分)精神压力、生理压力、社会压力

4、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10分)答:(1)心理症状(2)生理症状

5、针对求助者的摄入性谈话,需要注意哪些内容?(10分)答:(1)心理咨询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够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评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6、针对求助者的摄入性谈话,如何避免提问方式的失误?(10)分(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避免多重选择性的问题。使信息受到限制(3)避免多重问题。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实际上不构成问题

(5)避免责备性问题。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产生威胁感,引起防卫

(6)避免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

7对该求助者进行鉴别诊断(10分)强迫症与疑病症、抑郁症相区分;根据症状表现排除其他诊断的可能性。

8对该求助者(精神分裂症)还应重点收集哪些资料(10分)答:为了对求助者进行全面的了解,还需要收集以下资料:(1)求助者的出生情况,以确定其未受到脑损伤。

(2)求助者目前的身体状况,有无躯体疾病史,求助者曾患哪些疾病,以判断是否有一些躯体疾病引发,或一些躯体疾病的后遗症。

(3)求助者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案例中仅提到母亲在年轻时“曾被诊断为精神病”。(4)还需要向求助者的其他家庭成员了解情况,比如求助者的父母。资料了解:求助者个体方面的(生物特性的、心理与行为的以及自我意识及其表现的)情况;有关求助者的环境条件(人事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的物质条件);他人对她的评价(对她的一般印象、对治疗情况的评价等)

二、咨询篇

1、咨询中通过何种途径与方法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10分)3次

答: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咨询师应做到如下:

(1)对求助者表达尊重。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意味着平等、礼貌、信任、保护隐私、真诚。

(2)营造热情、温暖的氛围。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3)表达真诚。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能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对人的基本的信任、对求助者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真诚是咨询师的基本素质。(4)表达共情。

(5)积极关注来访者。心理咨询师要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并帮助求助者积极关注自己,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2、在与该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特征。(10分)2次 答: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目标应包括一下特征:(1)具体或量化的。(2)可行的。(3)积极的。(4)双方接受。

(5)属于心理学范畴。(6)可以评估的。

(7)多层次统一。如果仅有一个目标,则咨询目标的特征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咨询目标不是单一而是多个的,则目标与目标间应该是协调统一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具体目标与长远目标应该是统一的。

3、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时应包含那些内容?(10分)2次

答: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时咨询工作必须的。一般来说,咨询方案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4)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5)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4、咨询中求助者出现了严重的阻抗,请说出如何应对阻抗。(10分)

答:阻抗本质上是人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阻抗产生的原因有:(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痛苦。(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应对方法:(1)解除戒备心理,指咨询师不必把阻力问题看得过于严重。(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6、针对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了系统脱敏法,请写出其原理。(10分)答:步骤: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景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练习。第四步经过在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景中脱敏。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以一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给予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景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景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2)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景不同而变化。

(3)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4)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以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7、针对本案例,心理咨询师使用了面质技术,请说出应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15分)答: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峙”、“对质”、“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在咨询中常见的矛盾如下:(1)言行不一致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

(4)求助者、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 在使用面质技术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

8、针对求助者的焦虑,咨询师使用了求助者中心疗法,请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15分)2次 答: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求助者中心的心理咨询过程注重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互动的过程中,求助者内在的态度、情感及体验性的活动过程,注重求助者内在的心理历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性的特点。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求助者从刻板固定走向变化,从僵化的自我结构迈向流动,从停止在连续尺度的一段迈向更适应、灵活的一段。美国心理学家佩特森把这个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1)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远主动求治疗和帮助(2)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3)求助者能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4)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5)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有一些迟疑。(6)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情感变得协调一致(7)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

9、请简述贝克抑郁情绪模型中的任意两种认知曲解类型(10分)答:(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兼职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

(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是一种“以偏概全”。

(4)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这也是一种过度引申。而在做成一件事时,又觉得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6)个人化: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果实或不幸承担责任。将一切不幸、事故或别人生病均归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

(7)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一直觉得整个环境都染上消极的色彩。

(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9)应该倾向是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别人和自己(10)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

10、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其具体程序是什么?(10分)答: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景的策略。具体程序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景(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景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11、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工作程序是什么?(10分)答:(1)建立咨询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发现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语义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解释并纠正深层错误观念的方法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用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就是以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式给求助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这实际上是前面几个咨询过程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过的进一步延伸。

12、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的自我理论。(10分)

答: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自我理论阐述了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经验。在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他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

(2)自我概念。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概念。但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是的本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最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在该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机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

(3)价值的条件化:每个人都存在这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有机体的评价的基础之上。

12、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人性观。(15分)答: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它把人看作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得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其基本观点是:(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3)人是可以信任的。

13、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与特点是什么?(10分)3次 答: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原理:(1)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2)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人认知中找到原因(3)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

(4)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5)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以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技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中主动地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14、在心理咨询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10分)

答: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过的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15、如果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说明其原理。(10分)

答: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是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即人的情绪C不是由A引起的,B是产生C的直接原因。人们对某一事件A 的看法B不同,情绪反应C也不同。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想法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自己的想法是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人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体验。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方式,减轻来访者由于不合理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

16、内心冲突的性质

答:心理冲突的变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他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他操心,胡哦哦这是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病人绝解决不了。二是他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17、使用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是什么?(10分)

答:阳性强化法是行为主义疗法之一,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的应用。(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及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治疗的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实施强化,追踪评估。

(2)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

目标行为单一具体,阳性强化法要改变的行为应该单

一、具体非常明确。保证强化物对该行为的强化。

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对目标行为的阳性强化,应该在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对目标行为的强化也要强度适当,过大,可能造成动机过强,或缺乏后期的强化;过小,无法达到刺激的强度,可能是阳性强化无效。

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带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18、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恐惧使用了冲击疗法,请简述其基本过程。(10分)答:冲击疗法即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景中。可以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冲击疗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体格检查排除不适用者

(2)签订治疗协议:向求助者介绍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承受的痛苦不应该隐瞒和淡化。同时也告知疗效,决心接受治疗后,签订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布置治疗室,准备应急药品

(4)实施冲击治疗:求助者随咨询师进入治疗室,在指定位置坐下,然后咨询师迅速、猛烈地向求助者呈现刺激物。每次治疗时间应根据求助者的应激反应的情况而定。其情绪反应要求超过求助者以往任何一次焦虑的紧张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其生理反应要求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极限,以情绪的逆转为标志。通常一次治疗要持续30-60分钟。冲击疗法一般实施2-4次,1日1次或间日一次。少数求助者只需要一次即可痊愈。

19、生物反馈法的基本原理 答: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有意识的通过呼吸、冥想等方法,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技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测验篇

(1)诊断是否有精神病性障碍,及诊断是否具有非情景性致病因素或人格因素,可选用MMPI人格测量。

(2)为排查其他心理症状,可选用SCL-90测量。该量表又称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是了解求助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3)选用BPRS,评定精神病性问题的严重程度。

(4)选用SAS,SDS对求助者的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和程度进行描述。

(5)EPQ测验,不但可以直观的判断出被试者的内外向性、精神之以及情绪稳定性,还可以判断其气质类型。

四、结束篇

1、通过咨询,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请说出如何结束咨询关系。(10分)答:(1)确定咨询结束的时间(2)全面回顾和总结

(3)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4)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案例结束时咨询师对咨询效果进行了评估,请简述评估咨询效果的维度(10分)答:咨询效果的评定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进行:(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3、咨询结束一年后,应该对该求助者进行效果评估,请说明远期效果评估时自我接纳程度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答:远期疗效评估时我接纳程度评估的内容包括:

(1)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这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要看求助者接受咨询以后,原来所申述的精神症状或者困扰的问题严重程度是否减低或得以消除。

(2)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整个人的性格是否变得比较稳定成熟,也是另一个衡量指标。远期疗效评估时自我接纳程度评估的方法包括:求助者口头报告和量表评估。此外:远期疗效评估还包括社会接纳程度评估和随访调查

(1)社会接纳程度评估:社会接纳程度主要包括求助者的行为表现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评估方法主要是家属或四周人的观察;咨询师本身的审查。

(2)随访调查:通过追踪回访可以评价原来的诊断分析是否正确,帮助和指导是否有效,这是咨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步。常用的回访方式有追踪卡、通信、面谈和电话。

4、若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匹配,应怎样处理?应注意些什么?(10分)

答:一旦咨询师意识到咨询关系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咨询师应该主动加以处理。例如可以进行主动调整,如存在从图示,不把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等强加给求助者,主动化解冲突。当无法实现匹配时,进行转介。(1)调整咨询关系的匹配程度

对于咨询师忌讳的情况,咨询师应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

咨询师冲突的情况下,咨询师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是非观念为评判标准,善于接纳不同类型的求助者,避免与求助者在个性和观点上发生冲突。(2)在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转介的注意事项包括:

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是,要尊重求助者,不可过于直率。

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信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专业特长。在转介时可向心理咨询师详细的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的隐秘。

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与新咨询师交流,包括咨询情况这属于职业交流,但一般不得干预心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5、心理咨询师使用多种方法,其有效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助动机、积极态度。(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人之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下载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年真题

    1992年,人是万物的尺度,学习就是回忆,形式与质料(亚),真观念,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休谟的因果观,四假相说,复杂观念,潜能与现实,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黑格尔对德古典唯心路......

    2012政治马原必背重点总结(含大题重点)

    2012政治马原必背重点总结(含大题点) (部分) 1、科学的是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出发去理解世界,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

    2010年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唯物论相关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马原总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

    马原总结

    单元一: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劳动)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

    近5年考研的马原大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

    华东师范大学历年真题

    自2002年开始大综合考试 2002年 一、名词解释(30) 1、创造社 2、爱美剧 3、新月派 4、自己的园地 5、二月6、张恨水 7、新感觉派 8、刘西渭 9、原野 10、王度庐 二、简述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