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生活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四辩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什么,对方辩友说所谓低碳,就是在细节上,把那些虽然用了,但是没有提高生活质量的那一部分节约掉,所以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是没有影响的,这样的逻辑听上去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了。我选择公共交通而不做私家车,这总是节约吧,可是我的车子就停在我家门口的,而你公共交通没有那么便捷把地铁站也修到我家门口啊。我让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甩干机,这总是细节吧,可是我每天工作学习时间很紧节奏很快的,再让我去人力烘干我的衣物这不是浪费我的功夫嘛。但是对方辩友今天不在乎这些,也不去关注这些行为具体会带来哪些麻烦,他们在乎的只是低碳生活的环保性健康性,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些行为头上顶着的绿色的光环。今天对方辩友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教科书级别的低碳典范,然后打造了一个低碳生活的样板间出来,展示了一流的生活模式,产自日本,一流的低碳成果,来自北欧,每一个角落都很精致,很环保,很节省,最后对方可爱的四辩又着重标榜了这个样板间的美好、绿色,号召我们大家一起投入其中。但是对方辩友,你们忽略了两样很关键的事情啊,第一,你打造这样一个样板间出来,你是要有所付出、有所投入、有所牺牲的,是费时费力又费劲的。第二,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资本、有这个能力、有这么多钱来打造这样一个样板间的,甚至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条件,那我们这大部分人如果选择低碳,会是怎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呢?
就是人家在宽敞的私家车里,你在地铁站里挤得像个沙丁鱼罐头:人家在高速电梯里一秒钟一个楼层,你在楼梯间里一秒钟一个台阶:人家吹着冷空气和着热咖啡心里很受用,你汗涔涔的才推门进来,然后就纳闷了,这么热的天,空调只开二十六度吗;其实这才是我们低碳生活的真实场景啊,对方辩友。在今天,大众和媒体都很关注低碳生活,低碳生活被称为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没有错,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没有错,一种生活新风尚,也没有错!然而我方今天四位辩手站在这里就是要告诉大家,在风尚面前,我们先来独立思考一下,我们先来衡量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生活在中国,我兜里的钱不是很满肩上的担子却很重,我无法用北欧的条条来衡量我的框框,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是方的还是圆的,人们的日子将会是好的还是坏的,我只知道我这一辈子,我们这一代人,都注定了是要行色匆匆的。城市这么大,如果我让车子睡在停车厂里,我上班就要风里雨里,我下班就要披星戴月啊。工作这么忙,我这边节水节电又节气鸡毛蒜皮的精心打理,手上还有千头万绪的公务等着我一一去做,我不胜其烦呐。可能我节省了几吨水几度电几脚油钱,可能我推动了气候环境的改善,可是我自己的生活质量牺牲了啊,所以我方认为,低碳生活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篇: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对地球的蚕食,也带来了发人深省的环保话题。近几年,构建低碳社会无疑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生活,就是在保障合理生活需求的同时,主动、有意识地选择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到底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生活质量,即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程度、社会全体对自身及其不同层次需求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和环境与资源状况的综合考量。我方认为,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其标准在于,低碳生活顾全了生活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要方面,保证了生活质量的不倒退。接下来我方将围绕生活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三方面论证:
第一. 社会因素,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在他的著述里说明,社会
发展水平的评判不是简单的GDP、GNP的横纵比较,而是看社会如何分配
资源及其如何为民众改善生活。我们承认低碳生活或许会对传统产业的发
展和创新带来冲击,但在全球能源经济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其带来的促
进技术改革,长期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转型的作用,却是保障我国能
源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长久之计。
第二. 社会大众的主观评价。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活质量将
人的感受纳入考量范围。低碳生活提倡的简约、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将
人从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引导到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更从长期保护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没有硬性要求,不强迫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活,只是
带我们渐渐脱离物质的枷锁,而其带来的生活成本的降低和社会责任感提
高的锦上添花的作用,更是将人推向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
第三. 环境和资源状况。早在低碳生活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
在享受低碳带来的成果。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发言,截至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大约降低了8亿吨二
氧化碳,可再生能源用量达2.5亿吨标准煤。我们都在享受着环境恶化减缓、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成果,还有什么借口说自己不能投身于这伟大的事业中
呢?【把环境和降低生活提出来】
美国大片《2012》引发全球的“末日情怀”,莎士比亚那句忧郁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穿越时空,成为横亘在人类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三篇:四辩 总结陈词
“师德比师才更重要”总结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经过一场唇枪舌战,我们见识到了对方辩友精彩的口才和睿智的思维。但是,纵观整场辩论赛,对方辩友从立论到自由辩论结束,犯下了不少错误,我方一不小心抓住了对方辩友的九大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五个问题。
一、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将忠于可以的误解为参考。(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如:
二、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师德”—“人格”)
如:
三、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范跑跑”北大才子)如:
四、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XX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五、断章取义:
六、颠倒主体:
在我们明白了对方的偏颇不足之处以后,下面我进一步总结我方的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及其从事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本行业内技能有: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备课能力,教学方法,教学体态、教学语言等等,都是师才的具体表现。从“预备教师”开始,我们就已经接受系统化地培训,也有一套标准对我们进行考核,如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普通话、计算机等在教育教学上用到的与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合格了,我们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
其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对老师师德的规范要求,但是《道德规范》并不是成为一个合格老师的充分条件,《道德规范》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规”,因为它只涉及教师的道德层面,它也不是奖惩条例。而师德是无形的,但是对于师才,却能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来,它是硬性的,并且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各位都是通过统一资格考试成为老师的,而考试无疑是对一个人知识水平最有力的考证。再者,成为了一个老师之后,要靠什么来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老师呢?无疑还是师才。从现实中看,无论各类荣誉比赛还是拼职称,我们都能看到,教师本身的知识与技能更被看重。
再次,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习品德,锻炼身体,力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一个学生的高尚品德不一定从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学到的,它有可能是社会,家庭造成的影响。但是,那些学业有成的学生往往都会有学术高超的老师。业务水平高超的老师可以培育出数学家、音乐家、美术家等,难道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就可以培育出道德家吗?所以,老师的师德不是学生的道德培养的唯一出处,但是老师的师才却是一个学生知识的大部分来源,相比较之下,老师的师才比师德更重要。
最后,纵观我们持续参加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大抵可以分成教学技能、相应学科教材分析。教育教学方法等大类。虽然关乎师德的培训也有,但是我们通过近两年的分类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到,(拿出数据)教师培训的内容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反射出当下教师仍旧寻求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即是师才!
综上所述,我方始终坚定地认为,师才比师德更重要!
第四篇:经典四辩总结陈词
四辩总结陈词:老人摔倒不应该扶持
大家晚上好:
感谢对方辩友滔滔不绝的辩论,在此,重申我方观点:老人摔倒我们不应该去扶持。现
在我来指出对方辩友几个偏颇之处。
首先,互相帮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可是大部分人都不具备专业的医疗急救技能。老人
大都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在不清楚老人是否受伤、有何疾病时,让一
个不具备专业急救技能的人仅凭一时的热血把老人扶起来,结果,老人却因此加重病情甚至
死亡,难道我们还能说扶起老人是帮助老人吗?!在这种情况下,看到老人摔倒时还应该将
老人扶起来吗?这无异于让木匠造飞机、让裁缝造坦克,可能一万年也收复不了钓鱼岛。况
且,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由此可见,当发现老人摔倒时,不
应该去扶持!
刚才对方辩友说到不直接用手扶老人采用打120等方式,但是当今社会好心遭恶报的现
象越来越严重该如何解释呢?“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使传统
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让人们不得不陷入顾虑、恐惧。
此外,对方辩友认为,老人摔倒而不扶,有违道德。面对彭宇案这样的情况,难道我们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就是错误的吗?如果被人讹诈了谁又有资格再跟我们讲道德?谁为我们的父母负责。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徐老太式人物的出现让我方认为不该在法律制度未完善之
前,冒着被讹诈和使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大滑坡的危险扶起摔倒的老人。另外,我方支持老人
摔倒不应该扶,并不是说要视而不见。而是既给予更恰当的帮助,又保护自己。
不过相信,法律和医疗制度将会更加完善,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看到摔倒的老人时会毫
不犹豫的给予帮助,而不用担心父母家人因为我们帮助摔倒的老人而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然而在当今社会,为了不让许云鹤或彭宇等类似案件再次发生,为了不让人们的心变得更寒
凉!我方坚持认为,在当今社会,当看到老人摔倒时不应该扶持!谢谢大家!
志乐
第五篇:四辩总结陈词
主席,评委各位观众:
我首先得再一次重申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网络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而对方辩友,完全无视“发展”二字,错误的认为当今网络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网络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传播渠道,一种媒介。网络是不会创造文学的,对方辩友将问题全数归咎于网络发展,那么的说法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我方看来网络只是一个载体,纸张也是一个载体,网络的所有问题纸张也有,如果说网络不要了,纸张也可以不要了。
第三、对于对方辩友说的网络发展使得作品涌现,但没有质量,对方辩友的想法是何其的荒谬啊,大家都学过马克思哲学,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的,李白酒斗而诗百篇,莫扎特,莎士比亚都是高产的作家,难道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好的吗?
第四、对方辩友通篇在谈网络中那些不好的文字,却始终看不到网络中好的方面,难道说没网络之前就没色情,没有暴力文学吗?我方承认网络上的确有一些不好的文字,难道书本上就没有了吗?人是有主观判断能力的,万事万物都有好有坏对方辩友如果您上网只看那些不好的文字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第五、对方辩友一直在说什么挤压了文学,什么冲击了文学,难道网络发展后大家就群起而审丑了吗?网络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式,这难道不是吗?
在我方看来,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
一、大家都知道,如果文学不传播就不能发展,而网络的发展让文学多了一种传播的途径,这是最大的利处。相对于纸媒而言,网络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没有时间限制,占用空间小,轻便、易携带保存。从诗歌兴起到如今近千年的时间只保留下几千首诗歌这是何其的悲哀啊。
二、文学应该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网络发展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平台,新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实现了语言的形象、含蓄、生动,使文学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反映生活、启迪生活。
三、网络发展使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文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发展使得读者增多,使得文学队伍急剧壮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加强了修养,纯净了灵魂。
第四、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从古至今,许多不好的文学作品都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网络发展为历史与现实打通了一座桥梁,使得读者与作者有了一个更好的交流方式,使得作品能够更好的反映人性,表达出人文社会。
综上所诉,我认为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