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 雷雨晴作品
让学生爱上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目前中学生读书的现状又是什么呢? 1.没有阅读基础。
农村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藏书,据我的调查,70%的同学藏书量在10本以下。如果有,也仅仅是一些优秀作文,漫画书之类。而学校的图书资源也很匮乏, 学生难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优秀读物。这也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生还没有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而名著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有较高艺术价值,深刻且永恒的主题,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试想,没有一点阅读基础,甚至还没有真正读过一本完整的课外书,他怎么能抱着一本厚重的名著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呢?学生不愿意读,没兴趣读,也就不足为怪了。
2.为了应付考试。
不少同学读名著,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将有关名著的2分收入囊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方法,有的只看导读,了解大概内容;有的只看涉及重要人物的回目;有的学生阅读名著的缩写本。这些现象,表面看来,了解了名著,而实际上却只知皮毛,根本没有真正领会到名著的精华,此种阅读方式能有什么意义呢?
3、影视,网络的冲击。
不少学生认为,许多部名著我已经看过电视,了解了内容,就不需要再费时间看书了。殊不知,影视只能形象感知。只有阅读纸质名著才能慢慢体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深刻的意境,深深咀嚼优美精彩的语言。而阅读网络文章,则应更加谨慎。现在,网络读物良莠不齐,而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抗拒诱惑的能力差,缺乏甄别力。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网络阅读有风险,网络阅读需谨慎。
4.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放任自流。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会占用好多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很多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哪里还能顾及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的阅读会有什么作用?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深感不安。难道这些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文化就这样渐渐被搁置在一角?应采取一些什么恰当的措施来改变这种阅读备受冷落的现状呢?如何引导学生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投其所好.满足学生的喜读欲是一重要途径。如果教师
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地说,中学生最喜欢读情节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感人故事和科幻小说等通俗易懂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可以从一些内容浅显、篇幅短小而且有吸引力的书籍开始,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曹文轩的感人故事,杨红樱的真实学校生活,甚至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高年级以“逻辑思维”为主,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和历史书籍。如《金庸小说》,《图说历史》,《史记》等等。在认同学生已有阅读水平的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知道他们喜欢的书籍之间的区别,比较出什么样的文字更优美、什么样的语言更值得去品味、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让学生在这样的选择中自我意识到去伪存真,排斥掉那些语句粗陋的文章,把精力集中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有益的养分,那么,即使只是“浅层次的阅读”,也可以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中得到能量。才能带动他们更大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老师的引导也十分重要。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学会泛读。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的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要教给学生跳读的方法,达到“一目十行”。培养学生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益。其次是精读。有的段落,文章语言精炼,在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优美景色的写景文章和叙述性的精彩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准确的词,描写精美的句、段细细
品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三.推荐书目,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首先要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现在的出版物这么多,可以说令人眼花缭乱。而《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推荐给学生阅读。其次,要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熟悉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后,可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后,可向学生推荐《童年》;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推荐《朝花夕拾》;学了《出师表》,推荐《三国演义》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推荐理由,甚至设置悬念,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这样内外联动,相得益彰。最后,还要结合时尚热点推荐,让学生关注当今之事。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四、开展读书活动,感受读书成就
中学生的意识和品质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资源共享。
可以采用以读书交流的形式。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由于名著博大精深,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使其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还可以.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以赛促读。如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做手抄报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外阅读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测练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比较中知长短、长见识。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闪耀的光芒穿越历史时空,用散文大家刘白羽的话来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正在初步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少年来讲,文学名著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广泛地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增长我们的见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阅读名著,一定会从中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汲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以及社会上的每位有识之士,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书香浸润每个孩子的灵魂,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文明更和谐。
第二篇:儒道教师点晴
教育学编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进行了的批判。B 2.终生教育就是职业教育。B 3.教育学的历史,既漫长,又短暂。A 4.非制度化教育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B 5.教育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A 6.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的目的。A 7.卢梭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B 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不包含学校的制度文化。B 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A 10.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A
1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12.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具有阶级性。A 1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A 14.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B 15.当今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B
16.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的规定,不受培养目标的制约。B 17.教科书通常不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而是由通晓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专家(通才)编写的。B
18.地方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也可安排为必修课。A 19.教育目的是抽象,不可能是具体的。A 20.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A 21.巩固知识有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的阶段。A 22.道尔顿制要求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A 23.分组教学属于集体教学。A 24.组织教学就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B 25.问题化策略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A(结构化策略)
26.特级教师上课可以不写课时计划。B 27.体谅模式首先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B(认知模式)28.教育即学会关心是皮亚杰的观点。B 29.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是彼得.麦克费尔的观点。B 30.“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B
31.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B
32.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每个学生取得好成绩。B 33.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B 判断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1.错
解析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的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2.错
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基本质是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3.对
解析
说它漫长,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就是对教育问题专门论述和精辟见解:说它短暂,是因为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它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
4.错
解析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弊端,但驻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5.对
解析
教育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6.对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7.错
解析
洛克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德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实施。
8.错
解析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9.对
解析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的目的。
10.对
解析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 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11.错
解析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2.对
解析
教育目的是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3.对
解析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14.错
解析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所教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15.错
解析
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16.错 解析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17.错
解析
事实上,大多数课程的教科书通常就是由学科专、18.19.·家编写的。20.对
解析
地方课程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21.对
解析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22.对
解析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23.对
解析
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24.对
解析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5.对
解析
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26.错
解析
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7.错
解析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28.错
解析
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29.错
解析
认知模式首先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30.错
解析
教育即学会关心是彼得。麦克费尔的观点。31.错
解析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是班杜拉的观点。
32.错
“教学中心”领导方式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33.错
解析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34.错
解析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35.错
解析
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几气才是班级管理 的基本功能。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 1.杜威的教育主张是(B)。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2.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有西方国家提出了普及(C)要求。A.初等教育
B.初级中等教育
C.高等中级教育
D.高等教育 3.下面哪句话反映学思结合(D)。
A.性相近的,习相远也
B.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D)主张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5.下面哪句话主张启发式教育的是(D)。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D)后,有西方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A.初等教育
B.初级中等教育
C.高等中级教育
D.信息革命 7.(B)主张教育即生活。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8.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9.(D)提出了“白板说”。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10.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甲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乙卯学制
D.壬寅学制 11.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教育学专著是(B)。A.礼记
B.学记
C.论语
D.大学 12.下面那位教育家重视说知(C)。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13.(B)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A.19世纪初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末 14.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B)。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B)时中国开始出现学校。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6.谁在教育学中提出助产术(A)。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夸美纽斯
17.提倡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思想的是(B)。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18.(A)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国家政权
C.道德修养
D.文化水平19.下面哪句话主张课内与课外结合(A)。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同,教学为先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0.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的是(C)。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的《教育学》 21.下面哪句话反映的是平等教育(B)。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有教无类
C.非礼忽视,非礼勿听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2.下面哪句话主张循序渐进教育的是(C)。
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3.《大教学论》的作者是(D)。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夸美纽斯 24.提倡泛智教育是(A)。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25.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B)。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实体化教育 26.(C)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A.杜威
B.斯金纳
C.舒尔茨
D.布鲁纳 27.下列不属于内发论的代表是(B)。A.孟子
B.华生
C.威尔逊
D.格赛尔 28.(B)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A.青年期
B.少年期
C.中年期 D.儿童期 29.下列不属于外铄论的代表是(A)。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30.(C)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A.理想教育
B.爱国教育
C.个性教育
D.劳动教育 31.(B)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弗洛伊德
D.布鲁纳
32.“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B)作用。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33.(C)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纲要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计划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A)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精神
B.创新能力
C.实践能力
D.逻辑思维 35.(C)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A.教育纲要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计划
36.每年教委要检查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教育目的是(C)提出的。
A.导向作用
B.教学大纲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37.被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是(C)提出的。A.1957年
B.1982年
C.1985年
D.1995年
38.放学了张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布置抄写第一课生字每个50遍家庭作业,请问张老师损害了学生的(A)权利。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言严权
D.隐私权
39.小明把一个很简单的错题做错啦,张老师在课堂上说小明是一头笨猪,请问张老师损害了学生的(C)权利.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40.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D)。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
41.(D)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A.课程目标
B.课程设计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42.(D)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43.下面哪一种模式不是一个完善的课程评价模式(C)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44.(C)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 C.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45.(A)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散型课程 4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D)改革。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教育制度
D.课程
47.(A)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式的。
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48.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C)类。A.四
B.五
C.六
D.七
49.从(C)分,可以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0.(C)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51.(B)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散型课程
52.(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A.教育目标
B.教学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学目标 53.从(A)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4.从(B)分,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5.在西文,“课程”一词词源出自拉丁语,意为(B)。A.汽车路
B.跑马道
C.火车道
D.牛车道
56.从(D)角度分,可以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7.一二三节安排语文、数学课、下午安排艺体课,体现了(C)原则。A.整体性
B.迁移性
C.生理适宜
D.协调性
58.从课程的(A)分,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A.组织核心
B.任务
C.功能
D.教育阶段 59.下面几种评价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是(D)。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60.“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句话讲的是(A)。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1.(B)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A.目录
B.课文
C.习题
D.实验 62.(B)是教学计划的核心。
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D.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63.(D)又称学科课程标准。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D.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64.(A)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材
65.(A)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A.教育目标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 66.(D)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C.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6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C)。A.夸美纽斯
B.捇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68.(C)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9.“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D)是新提出的。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70.复习是学习之母是(C)的名言。
A.赫尔巴特
B.苏格拉底
C.乌申斯基
D.第斯多惠
71.乌申基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体现了(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A)。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3.小红喜欢唱歌,妈妈就鼓励她报名参加音乐课外兴趣小组,请问体现了(A)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原则 74.“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是(D)的名言。
A.孩子
B.苏格拉底
C.孟子
D.第斯多惠
75.语文课上,教师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请问运用了讲授的(A)方式。A.讲述
B.讲解
C.解说
D.讲演 76.启发的首要问题是(A)。
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B.发扬教学民主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C)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秩序渐进原则
78.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是对(B)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
A.讲授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9“从做中学”是(C)的教育思想。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0.许多省市编写乡土教材,这体现了(C)教学原则。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81.“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A)的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2.(B)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A.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83.“学不躐等”体现了(D)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84.(C)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教学宝贵经验。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85.“教学具有教育性”是(B)最早提出 的教育思想。A.孔子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6.智力的核心是(D)。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注意力
D.思维力 87.(B)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A.教学目的B.教学过程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88.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传授两基
B.发展智力
C.培养品德
D.关注个性 89.“遭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D)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学思想出自(B)。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92.(B)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A.讲授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93.“教学过程中一种认识过程”是(D)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94.(A)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惹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A.夸美纽斯
B.乌申斯基
B.杜威
C.布鲁纳
95.数学课上,教师用勾股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请问运用了讲授法的(B)方式。
A.讲述
B.讲解
C.解说
D.讲演
96.“不陵节而施”体现了(D)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7.(D)教学方法最能体现直观性教学。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98.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9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A)年 A.1862
B.1902
C.1903
D.1911 100.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是
A.备课
B.上课
C.检查作业
D.课外辅导 101.(C)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
B.教学计划
C.教科学
D.参考书
102.(D)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不同,因为它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A.内容型
B.形式型
C.目标型
D.综合型 103.(A)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A.备课
B.上课
C.检查作业
D.课外辅导
104.班级授课制最早兴起于(B)A.捷克
B.乌克兰
C.德国
D.英国 105.目前最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106.(A)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检查作业
D.课外辅导 107.以下德育模式中,重知的是(A)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08.当代德育理论中浒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09.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请问属于(A)主张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10.体谅模式主要流行于(C)。A.亚洲
B.欧洲
C.北美
D.南美
111.知、美、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知”即(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2.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与启发说服相结合,请问此举运用了德育工作的(D)方法。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13.平时在德育工作中,经常讲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实说的就是(C)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14.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是(D)的观点。A.彼亚特
B.科尔伯格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15.在班会课上,教师总是觉悟,语重心长地说,请问运用了德育工作的(A)方法。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16.体谅模式是(C)所创的。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17.德育模式,重行的是(C)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18.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是(B)观点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19.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行”即(D)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0.(D)是我国学校德育1994年新增的内容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21.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属于(A)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22.(A)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A.政治课等
B.课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123.认识模式是(A)提出的。
A.皮亚杰
B.科尔柏格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24.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意”即(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5.把风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是(B)观点。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26.德育模式中,重情的是(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7.(D)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28.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理论,要求德育教育实行(C)。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29.在(A)德育模式中,要设计道德两难问题。A.认识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30.(A)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规律
D.德育过程
13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情”即(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2.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B)观点。A.认识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33.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属于(A)。
A.认识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34.社会模仿模式的创立者是(D)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皮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3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36.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A)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37.班会讨论建立值日生制度,请问属于(A)A.常规管理
B.平等管理
D.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38.世界初,(A)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139.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是(A)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40.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必须具备(B)A.明确的具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4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D)。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埃拉斯莫斯 142.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D)的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马卡连柯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2.C.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3.D 解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学思结合。4.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相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相结合,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5.D 解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6.D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7.B 解析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8.C 解析
赫尔巴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着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9.D 解析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10.B 解析
中国控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11.B 解析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12.C 解析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的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13.B 解析
19世纪未,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义务教育年限。
14.B 解析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15.B 解析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6.A 解析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炃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7.B 解析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程度,他认为,人为的、要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18.A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和发展方向。
19.A 解析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减息相辅。
20.C 解析
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马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21.B 解析
有教无类指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22.C 解析
“学不躐等”即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23.D 解析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24.A 解析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地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5.B 解析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教育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6.C 解析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27.B 解析
华生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代表,其余三人属于内发论的代表。
28.B 解析13、14——
16、17岁,属于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少年常因为缺乏知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分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9.A 解析 孟子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荀子、洛克和华生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代表。
30.C 解析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31.B 解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32.B 解析 目标就是价值,加入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实现它,那么,她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几率作用。
33.C 解析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程,对一切教育工作起指导意义。
34.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5.C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6.C 解析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37.C 解析 建国以来,1957、1982、1985、1995年四次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表述,其中对1985年的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种精神”。38.A 解析 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定期进行组织身体检查等内容属于学生身心健康权的内容。39.C 解析 人格尊严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40.D 解析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对此都进行了规定。
41.D 解析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42.D 解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43、C 解析 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模式,因为他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
44.C 解析
开设哪一门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45.A 解析 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46.D 解析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7.A 解析 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场面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48.C 解析 我国中小学课程科目中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科目、社会基础知识科目、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性科目。
49.C 解析
从课程的功能看,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50.C 解析 目的游离评价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哪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效果上来。
51.B 解析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52.A.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53.A解析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型课程、学校课程。
54.B 解析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55.B 解析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出自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56.D 解析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7.C 解析
生理适宜原则,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体生物钟”规律。
58.A 解析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59.D 解析
CIPP 课程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60.A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61.B 解析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62.B 解析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结合起来的桥梁。
63.D.解析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64.A 解析
教学计划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的提高。
65.A 解析
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66.D 解析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67.C 解析
把科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68.C 解析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69.D 解析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朱熹提出 的,其中的一“课程”一词就包括有学习范围和进程的意思。70.C 解析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71.A解析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72.A 谈话法是小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73.A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74.D 解析
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老人发现真理”。75.A 解析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76.A 解析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77.C 解析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 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78.B 解析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
79.C 解析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80.C 解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编写乡土教材,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1.A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82.B 解析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83.D 解析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小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84.C 解析
我国古代《学记》中便 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
85.B
解析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86.D
解析
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87.B 解析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88.A 解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89.B 解析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教师的作用在引导、激励、启发。
90.D 解析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施而小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91.B 解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明、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92.B 解析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93.D 解析
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94.A 解析
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文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95.B 解析
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96.D 解析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97.D 解析
演示法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98.A 解析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99.A 解析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00.B 解析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101.C 解析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02.D 解析
综合型策略与前面撰述的三种策略不同,它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教学策略。
103.A 解析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先决重要条件。
104.B 解析
17世纪初,在先进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
105.B 解析
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己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06.A 解析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07.A 解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式重行。
108.A 解析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德育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09.A 解析
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110.C 解析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111.A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 成。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知,即道德认识。
112.D 解析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113.C 解析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讲的就是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14.D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115.A 解析
教师诚恳,深情,语重心长的说教,运用的是德育工作的说服法。
116.C 解析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117.C 解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械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18.B 解析
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有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 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119.D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即道德行为。
120.D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己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121.A 解析
认知模式的特色的特色在于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122.A 解析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23.A 解析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在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谈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24.C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成,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意即道德意志。
125.B 解析
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有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德育不是强加于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126.B 解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27.D 解析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C 解析
孔子提出 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其实质跟因材施教原则是一致的。
129.A 解析
在认知德育模式中,要设计道德两难问题。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130.A 解析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131.B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律、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 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情,即道德情感。132.B 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有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133.A 解析
认识模式的特色的特色在于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134.D 解析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135.B 解析
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形容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136.A 解析
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37.A 解析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之一,制定值日制度属于常规管理。
138.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 了“导生制”。139.A 解析
开姢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40.B 解析
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的。141.D 解析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斯莫斯。142.D 解析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1.赫尔巴特主张(ACD)。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2.赫尔巴特认为,应将(AC)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A.心理学
B.生理学
C.伦理学
D.生物学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包括(ACD)。
A.《大学》
B.《孔子》
C.《中庸》
D.《论语》 4.《学记》反映了哪些教育思想(ABCD)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师严然后道尊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洛克的教育主张(BC)。
A.泛智教育
B.白板说
C.绅士教育
D.国民教育 6.二战后,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包括(ABD)。A.终身化
B.全民化
C.专业化
D.民主化 7.凯洛夫教育学忽视了(ABC)的自主性。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校长
8.人们说教育的多元化,具本指(ABCD)等的多元化。A.培养目标
B.办学形式
C.管理模式
D.教学内容 9.网络教育是(BD)。A.等级制教育
B.开放式教育 C.年龄段教育
D.趺时空的教育 10.学生文化的特征有(ACD)。
A.过渡性 B.群体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11.学校精神文化包括(ABC)成分。A.认知 B.情感
C.价值
D.审美
12.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主要受到(ABCD)等因素的影响。A.遗传
B.成熟
C.教育
D.个体实践 13.下列属于外铄论的代表是(BCD)。A.威尔逊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14.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包括身心发展的(ABD)。A.顺序性
B.阶段性 C.平衡性
D.互补性
1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ABD)顺序发展的特征。A.感知运算水平
B.前运算水平C.后运算水平
D.形式运算水平16.下列属于内发论的代表是(ACD)。A.孟子
B.荀子 C.威尔逊
D.格赛尔 1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ABC)。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校的培养目标
C.教师的教学目标
D.学生的学习目标
18.教育目的具有(ABC)。
A.历史性
B.时代性
C.社会性
D.阶级性 19.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ABCD)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守纪律
20.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的指导意义通过(ABC)作用来实现。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21.创新能力是一种(BCD)。
A.个性品质
B.智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精神状态
22.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AB)为重点”。A.创造精神
B.实践能力 C.创造思维
D.逻辑思维 23.素质教育是(ABCD)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面发展
C.促进个体发展
D.培养创新精神 24.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体现在(ABCD)。
A.评价办学水平
B.检查教育质量 C.评价教学质量 D.检查学习质量
25.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ABD)。
A.教育理念
B.教育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研究能力 26.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AC)。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教材
27.一名优秀教师的语言应该具备(ABC)。A.有逻辑
B.有感情
C.有个性
D.有特点 28.教师职业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ABCD)方面。
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29.我国的(ABCD)等法律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了规定。
A.《宪法》
B.《婚姻法》 C.《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3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以分为(ACD)。
A.学科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31.课程文件分为(ABC)等层次。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材 32.教科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ABCD)。
A.学习的主要材料
B.教学的主要依据
B.分析教学目标 D.确定教学任务
33.学生的学习特点有(ABCD)。
A.独特性
B.稳定性
C.发展性
D.灵活性 34.下面属于课程目标的特点是(ABD)。A.时限性
B.具体性
C.丰富性
D.操作性 35.一个公民所具备的“三基”包含(CD)。A.听
B.说
C.读
D.写
36.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ACD)模式。
A.目标评价
B.结果评价
C.目的游离评价
D.CIPP评价 3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分为(ABCD)。
A.工具性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38.按照课程表,应该坚持(ABC)原则。A.整体性
B.迁移性
C.生理适宜
D.协调性 39.课程计划是(ABCD)的依据。A.安排教学活动
B.编写教学大纲
C.编写教材
D.评估教学工作 40.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社会 B.知识
C.儿童
D.课程理论 41.教学任务通常包括(ABCD)等内容。A.基础知识
B.基础技能
C.情感
D.品德
4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BC)。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散型课程 43.从教育阶段角度,可以分为(ABC)。
A.幼儿园课程
B.小学课程 C.初中课程 D.成人课程 4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BCD)等基本特征。A.专一性
B.强制性
C.普遍性
D.基础性
4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以分为(AD)。A.国家课程
B.省市课程
C.区县课程 D.学校课程 46.CIPP评价模式包括(ABCD)等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4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BCD)。A.教材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48.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来自(ABC)方面。A.学生
B.社会 C.学科
D.学校
49.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BCD)。
A.实际操作练习
B.独立性练习
C.创造性练习
D.模仿性练习50.教学一般任务主要包括(ABCD)。A.传授两基
B.发展智力等能力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个性发展
51.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ABCD)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52.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ABC)。
A.口头练习
B.书面练习
C.实际操作练习
D.模仿性练习53.智力主要包括(ABCD)。
A.注意力
B.观察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54.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注意(ABCD)等问题。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B.发展教学民主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ABCD)。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56.讲授法可以分为(ABD)等方式。A.讲述
B.讲解
C.解说
D.讲演 5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包括(ABC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下面属于一节好课的标准是(ABCD)。
A.目标明确
B.重点突出
C.内容正确
D.方法得当 59.平时教师备课一般包括(ABC)。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D.钻研教科书 60.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ABCD)。A.个别教学制
B.班级上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61.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以分为(ABCD)。A.直线式
B.分支平行式
C.螺旋式
D.综合式 62.古代(ABD)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A.中国
B.埃及 C.印度
D.希腊
63.根据使用主要教学方法来分,课可分为(BCD)。A.检查课
B.讲授课
C.演示课
D.练习课 64.根据教学的任务,课可以分为(ABC)。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实验课 65.下面属于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ABD)。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创造性
D.灵活性 66.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可以分为(ABD)。A.内容型
B.形式型
C.目标型
D.综合型 67.教学进度计划一般包括(ABD)。
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单元计划
D.课时计划 68.在概念教学中,常用(AB)教学方法。A.归纳法
B.演绎法 C.全习法 D.分习法
69.德育过程是促使教育者(ABCD)发展的过程。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0.德育是对(ABC)的总称。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71.德育包括(BCD)等形式
A.学生德育
B.家庭德育
C.学校德育
D.社会德育 7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73.下面属于德育工作基本方法是(ABCD)。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7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ABCD)。
A.政治课
B.课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75.当代最影响德育模式有(ABC)。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76.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ABCD)等要素构成。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77.下面属于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是(ACD)。A.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B.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C.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78.下面属于德育的基本原则的是(ABCD)。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79.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B.提高学习效率 C.帮助维持班级秩序
D.帮助良好班风 80.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ABCD)。A.确定发展目标
B.建立核心队伍
C.建立正常秩序
D.培养良好的班风
8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了解学生
B.研究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82.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有(ABCD)。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83.班主任的作用体现在(ABC)。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
D.班级的代言人 84.合格班级一般应该具备(ABCD)。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85.规章制度在班级管理的作用体现在(ABD)。A.管理
B.控制
C.引导
D.教育 多题选择题参考答案现解析
1.ACD 解析
赫尔巴特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AC 解析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ACD 解析
宋代以后,程泉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4.ABCD 解析
《学记》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外相结合,减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BC 解析
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洛克提出白板说是提倡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6.ABD 解析
二次战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7.ABC 解析
凯洛夫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处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8.ABCD 解析
教育的多元化是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9.BD 解析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趺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10.ACD 解析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1.ABC 解析
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12.ABC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3.BCD 解析
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荀子、洛克和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14.ABD 解析
像模像样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5.ABD 解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6.ACD 解析
持内发论主张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和格塞尔。
17.ABC 解析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18.ABC 解析
教育目的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19.ABCD 解析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道德、文化、守纪律的、告知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ABC 解析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的(1)教育目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1.BCD 解析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2.AB 解析
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道德、文化、守纪律的、告知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3.ABCD 解析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4.ABCD 解析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25.ABD 解析
优秀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26.AC 解析
教育活动是一种幅度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的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27.ABC 解析
教师的语言道德要求准备、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28.ABCD 解析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9.ABCD 解析
我国《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了规定。
30.ACD 解析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1.ABC 解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32.ABCD均衡生产书的作用主要在体现在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分析体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是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33.ABCD 解析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34.ABD 解析
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35.CD 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洞察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基础教育,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36.ACD 解析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的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APP)评价模式
37.ABCD 解析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38.ABC 解析
安排课程表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9.ABCD 解析
课程计划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小学、初级中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编写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40.ABCD 解析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知识、儿童和课程理论。
41.ABCD 解析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42.ABC 解析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第三篇:王佳晴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作品
佳作欣赏河安生活报
金笔作文大赛
第一次钓鱼
河口区河安小学二年级三班王佳晴辅导教师:张玉芬
家庭住址: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小区冬瑞园60号 邮编:257200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爸爸带我去乡下爷爷家玩,到家后,爷爷说下午带我们去钓鱼,我可高兴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钓鱼。
下午爸爸开车拉着我们到了村边的小河旁,爷爷从车上取出一个瓶子,里面装满了又大又肥的蚯蚓,把蚯蚓挂在鱼钩上作为鱼饵,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后,爷爷把鱼竿递给我,对我说:“钓鱼要有耐心,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东张西望,三心二意”我当时既兴奋又紧张。
我拿着鱼竿,眼睛一直紧紧地盯着水面,过了一会儿,浮子动了一下,我赶紧提起鱼竿,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上钩了,握着沉甸甸的鱼竿,我高兴的手舞足蹈,这可是我第一次钓到鱼呀。
我们一直钓到傍晚,爷爷说该回家了,我们清点了一下,一共钓了二十几条鱼,我自己钓了五条,爸爸说:“晚上我们就能吃到新鲜的鱼了,而且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呀”。
那天我开心极了。
第四篇:《雷雨》教师教案及观后笔记
一、了解层级知识 【解文题】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即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成分构成的艺术。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戏剧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三一律在艺术上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
【识作者】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有资料说曹禺10岁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9岁读完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写《雷雨》之前读过250部世界名剧,15岁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到了舞台上却如鱼得水。1925年开始演戏。1928年进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西洋文学系。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知背景】
1.选文之前情节:这出戏上演的是旧中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周家使女鲁四凤的母亲侍萍就要回来了。四凤的父亲、周家的仆人鲁贵告诉四凤,周家太太繁漪想见见鲁妈。四凤正在和周家大公子热恋,而大公子周萍又与繁漪有过乱伦关系。繁漪十八年前她嫁到周家,因无法忍受丈夫周朴园的独断专行和清冷寂寞的生活,当遇到从乡下回来的周朴园前妻的儿子周萍时,就爱上了他,并与这个比自己小六、七岁的儿子发生了暧昧关系。然而,周萍由于畏缩害怕,开始厌恶她了,并爱上了四凤,近半年来处处躲着繁漪。为了彻底摆脱繁漪,周萍打算到矿上去。
繁漪苦苦哀求周萍不要走,可周萍却说对往事很后悔,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周冲──繁漪的儿子,更对不起父亲。繁漪并不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并指责周萍忘了他最对不起的人──他曾经引诱过的后母。繁漪愤怒地告诉周萍,他是周朴园从前引诱一个下等人的姑娘所生的私生子,这个姑娘被玩弄后投河死了。周朴园以同样的手段把自己骗到周家,把她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而今周萍又把她引上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道路。
2.选文之后情节:晚上,一直爱着四凤的二少爷周冲,带着繁漪给鲁家的一百元钱来到鲁家,再次向四凤吐露爱情,被在场的鲁大海赶走。半夜,周萍冒雨摸到鲁家,骗四凤打开窗子,进入四凤房内,尾随而来的繁漪把窗子反插上了。鲁大海深夜回家发现了他。暴躁的大海要打死周萍,侍萍拼命阻挡,周萍得以逃脱。
周萍决定当晚就去矿上。鲁大海怒气冲冲地找来了,并狠狠地打了周萍,逼他交出四凤。可周萍并不知道四凤的下落。两人正僵持着,四凤找来了,要求周萍带她走。他们刚要离开,大海领着侍萍赶来,四凤告诉母亲她已怀孕了,哀求母亲放他们走。这时,绝望的繁漪出现了。她叫出周冲,以为周冲会跟周萍闹起来,可周冲默不作声。繁漪逼迫周萍当众承认自己不是他的后母,又喊来周朴园,让他看看他的“好亲戚”。周朴园威逼周萍跪下认母,四凤望着叫侍萍母亲的周萍,惨叫着冲入雷雨之中,周冲紧跟着冲了出去,二人不幸触电身亡。慌乱之中,周萍拔枪自杀。最后,繁漪疯了,侍萍痴呆了,剩下周朴园孤苦伶仃。
二、识记层级知识
(一)归纳整理 【正字音】【辨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雪茄()2仆人()3女佣()4谛听()5挣扎()[答案]1jiō 2pú 3yōng 4dì 5 zhá 【辨字形】 2.辨析组词。
躁(zào)晌(shǎng)昧(mèi)诈(zhà)具(jù)燥(zào)响(xiǎng)味(wèi)榨(zhà)俱(jù)
[答案]烦躁/干燥; 半晌/音响; 素昧平生/味道; 敲诈/压榨; 家具/俱乐部 【释词义】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伺候•侍候
伺候(cì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用于人时,对长、对幼
对平级都可以,有时偏指“供主人使唤”。
侍候(shìhou):一般用于人,多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有时偏指“。比如,牧人守侯牲畜用“伺侯”;子女守侯父母用“侍侯”,父母守侯子女用“伺侯”;医生守侯病人用“伺侯”,而儿女在医院守侯生病的父母就用“侍侯”。两词都有“服侍”义。辨析:①我是从前 过老爷的下人。②做孩子的 母亲服药,也是常见的事。(2)谛听•倾听 谛听:仔细听
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有时也用以指文字交流。
辨析:① 排除各种外在干扰和功利,全身贯注浸淫于高峰体验,通过冥想遐思,捕捉生命的奥秘。② 人民的呼声,才能保证了解人民的各种需求,找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3)门第•门阀
门第:家世,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后专指显贵之家出身。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辨析:①至唐,制度日渐式微,新兴士族兴起。
②国人每以出身书香 自豪,体现了中华民族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4)意气•义气
义气①.节烈、正义的气概。②.谓刚正之气。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意气
① 志向与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扬扬。② 精神;神色。如意气自若、意气之盛。3志趣。如意气投合4 偏激、任性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辨析:①只有看重兄弟,才是侠义和勇敢。但是,为了哥们,用事,断送自己的人生。父母哀叹、朋友唏嘘、老师感慨,都挽不回他的生命。
②周朴园对鲁大海:你这么只凭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5)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用于人或事或物都可。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辨析:①气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②人与自然,生死与共,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6)不可理喻•不言而喻
不可理喻:是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辨析:①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会突然发现,孩子变了,变得不顺从、不听话,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用 来形容。②据报道,在日本足协注册的18岁以下青少年就有50万人,而目前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仅7000人,差距。[答案](1)伺候 侍侯(2)谛听 倾听(3)门第 门阀(4)义气 意气(5)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6)不可理喻 不言而喻 【积词语】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沉吟:。(2)离间:。
[答案](1)沉思低吟,低声吟诵。“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②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2)从中挑拨,使疏远,使分离。
(二)阅读思考
1.在《雷雨》人物关系表中作出标示:
繁漪 周朴园
侍 萍 鲁贵 周冲 周 萍 鲁大海 四凤 2.阅读课文,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3.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是什么引起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注意? [答案] 口音及关窗的动作,让周似曾相识。
(2)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①.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课文中鲁侍萍几次说到这样意思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答案] 嘲讽周的虚伪,表现了她内心的悔恨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②.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什么复杂的感情?)
[答案]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内心痛苦、复杂。(3)、周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答案] 明确:因为鲁的出现,可能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可能昭然于天下。(4)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感情的变化?请就此与同学讨论,在此基础上,每人单独陈述三分种。[点拨] 分清几个环节,陈述事件,说出各个时间周朴园感情的具体内容,并说说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
4.准备参加课堂辩论。正方辩题----周朴园爱鲁侍萍,反方辩题----周朴园不爱鲁侍萍,请做好分别作为正方和反方参辩的准备,列出主要观点及论据,并做好驳论的准备。
第二层级学习目标:技能应用与拓展
〖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
【“学习小组”活动内容】(学生、教师用书)
1.将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台词,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台词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小结。2.学生探究讨论有疑点的内容,把握剧中人的情感,分析人物性格,领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3、组织讨论或辩论,研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作品的丰富意义。
4、尝试戏剧表演,拓展鉴赏其他现代话剧并在组内交流。【课堂组织建议】(教师用书)
1.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训练其思维和表达。
2.学生通过诵读和表演,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巨大感染力。3.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资料,以备深入探究。4.考虑组织戏剧表演。〖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
一、理解层级知识
(一)明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二)析重点
1.找出周追问鲁侍萍身份的句子,体会其语气及为人。
【点拨】你是新来的下人。----漫不经心,盛气凌人,居高临下。你—你贵姓?----似曾相识,但未警觉较随意。你姓什么?----有些警觉,略有怀疑 你是谁?----猜疑、惊恐。
哦,你,你是----疑虑解除,不知所措。
2.周朴园台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死了”,为何称侍萍为小姐。【点拨】A、借抬高侍萍身份,抬高自己。有浓厚的等级门第观念。虚伪。B、更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撇清责任,卸掉良心与道义的负重。
3.侍萍台词“生了第二个,才第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也说“忽然”何意? 【点拨】 借用周的话,针锋相对,以讽刺周家人的狠毒狡诈,表现侍萍的痛与恨。
4.揣摩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一句台词“(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说说周为什么要明知故问摆架子,他想达到什么效果? 【点拨】拉开他与鲁大海之间董事长与普通工人的身份界线,给对方心理威压。
5.组织课堂辩论。正方辩题----周朴园爱鲁侍萍,反方辩题----周朴园不爱鲁侍萍。请做好分别作为正方和反方参辩的准备。课堂上随机确定各个同学作为正方或反方参辩。
(三)破难点
6.剧作题名为“雷雨”,第二幕的幕前提示里说:“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点拨】“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的事物的象征,“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湿潮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它暗示了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剧中主要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象征上世纪三十年代处于变革前夜的社会现实。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品艺术
7.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矛盾冲突尖锐紧张集中,人物语言个性化,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作品内涵丰富。
(五)悟主旨
8.《雷雨》主旨的多层次性
【点拨】作品主旨可以从政治、社会、伦理、人性等方面作多层次开掘。
二、探究层级知识
(六)探疑点
9.作者对笔下人物形象感情倾向与他创作中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反差。
曹禺说:“我喜欢看周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我知道舞台上的她与我原来的企图,做成一种不可相信的参差。”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特别提示了人性的角度,曹禺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不过在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朴园身上集中了太多的极端:温情脉脉的怀念、巨资弥补的赎罪、“社会上的好人物”的姿态与专制蛮横的家长作风、大奸大恶的血腥发家史,而繁漪在对抗家庭冷暴力表现上固然如火的亮色,但她对传统伦理底线的冲击也过于乖戾,单看两人中任何一个,人格分裂均显太过,给读者的感受过于阴暗,“悲悯”自然被淡化了。作者刻意在作品的尾声部分安排了命运对二人的惩罚,在读者心中为二人挽回了些许同情,但这已无关大体。〖课程达标检测〗方法能力化·能力具体化 【同步评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答题力求简洁。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 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朴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 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
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朴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
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 做梦。
朴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 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朴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朴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
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是比从前顶喜欢的动向,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低头)哦。
朴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朴 那更好了。那么我见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朴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朴 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 他在你的矿上做工。朴 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 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朴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 就是他!他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朴(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励罢工,反对我!鲁 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朴(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 什么? 朴 留着你养老。
鲁(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朴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会带 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1.周朴园一直用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样的生活小习惯,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参考答案:周朴园对当年有赎罪之心,难免会留恋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但他的刻意表白,基本上是为了软化侍萍,出于现实功利的考虑。
2.分析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1).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鲁侍萍的反问,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
(2).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试做点分析。)
参考答案: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实的叙述。而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惶惑的复杂心情。
3.周朴园对侍萍是什么态度,使用了哪些手段?
参考答案:先是翻脸不认人,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鲁;周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想稳住鲁;然后又采取安抚的手段,口口声声表白自己没有忘记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希望通过出钱,平息三十年来的旧恨新仇。4.依据节选部分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的情感性格:
参考答案:鲁侍萍是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形象。他愤恨于当年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但她难免对往事有一些怀念,对周朴园也残留有一些感情,相信天命和因果报应是她思想中消极的一面。5.依据节选部分分析周朴园台词的个性。参考答案:
一开始是冰冷、严厉的责问,中间除了他为了软化侍萍而表白自己的那两段话语气明显温和下来以外,别的话都较短,口气干脆。后边的追问、交待,显出他的绝情和冷酷。台词符合他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他当前的处境。斗风格。〖模拟训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节选部分之前情节——常四爷给乞丐一碗面吃,跟松二爷说:大清国要亡。
〔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王利发〕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教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御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你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对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秦仲义〕用不着,我愿意磂跶磂跶!〔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6.本幕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阅读王利发在这场戏的台词,结合剧情,分析这个时期的王利发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清代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这场戏中,王利发正当青年,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兴旺发达起来,他的语言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如房东秦二爷说要长房租,并说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二爷,您说的对!……”“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你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7.结合剧情,分析下面的台词的潜台词。
(1)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参考答案:(1)对变革者、对维新人士的警告:杀戳。(2)你还敢比我厉害?你这样的财主都支持维新。你这样的就是不支持维新,随便给你安个维新的罪名,也能杀了你!(3)走着睢,咱就斗一斗,看看谁厉害。8.就节选部分分析秦仲义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主张实业救国,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心怀不满,倾向于维新改良,精明强干
第五篇: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而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悲剧性命运。
侍萍,一个因被丈夫、富贵人家的公子抛弃的不幸女人;蘩漪,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向往爱情的,却与自己丈夫的儿子发生了不为常理所接受的感情,而最终因自己的被压抑、叛逆而失去一切的悲剧性女性;以及四凤,这个刚刚成熟,刚刚憧憬美好,刚刚尝试爱情,而无情的命运却戏弄她,她的爱人竟然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最终因绝望断然离世的无辜的命运作弄者。
三个女人纠结在两个男人之间,真情、虚假,其间穿插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人性的矛盾,真切的反映出解放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悲惨命运。同时又反映出当时社会所谓上层社会表面堂皇背后却早已腐朽的境地,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来阐明这种腐朽的环境最终的去处——在狂暴的暴风雷雨中被无情的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悲剧性的故事往往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不公正荒谬困境的失望、无法寻找到出路而表现出来解脱方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曹禺本身出生在没落的所谓上层社会—旧军官家庭,有一个专制 的父亲,压抑的环境使得他在接受五四新思潮后必然进行反抗、斗争,并诅咒这万恶的昏暗社会早早结束。这也成为其剧作中背景、反抗的根源。
《雷雨》本身就是一种与旧社会旧世俗的抗争,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作弄了这些力争反抗的“反叛”男女,悲剧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故事主角的无力感,对美好未来期望破碎后的茫然失落,同时又无法忍受现实社会,无以为脱;而生者注定为自己的“罪孽”承受命运的惩罚。
女性,在旧社会作为社会的受压抑者,她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也说明了女性是不容许有独立思维的,她们能做的仅仅是“从”。
《雷雨》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必须一个个分开来展述,从而更加细致的分析不同人物悲剧的背景故事。
四凤——一个性格不够鲜明的大众悲剧女性
之所以说四凤的性格不够鲜明,她是最先与观众见面的,“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少女。她整个身子都有在发育,手很白很大。她穿一身纺绸的裤褂,一双略旧的布鞋。她全身都非常整洁。她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当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天气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她很爱笑,知道自己是好看的”①。这里的提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但又确乎不象其他后来出现的人物那么具有内涵,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子形象,甚至仅表现出来一个下人应当有得全
部内容。
而在其与鲁贵,也就是他的父亲的一段对话中,我们甚至开始怀疑四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鲁贵的卑略下作如此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四凤却似乎永远是一个毫无个性的,甚至可以任人揉捏的、毫无反抗的旧社会女性,有的仅仅是遵从,偶尔的反抗也不痛不痒„„
当然,她有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虽还看不出有多可爱,却也不讨人嫌。不管什么她都小心翼翼,她反抗的很不明显,甚至仅仅是以一种潜意识的反感。瞒着妈妈跟随父亲到周公馆去当佣,当得知母亲要来时的慌乱,为了不让母亲“讨厌”她,被迫用钱来堵住鲁贵的嘴;当夜晚与周萍幽会被大海撞见就赶快逃了,她逃的一方面是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甚至象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凤并没有明确的反抗意识,她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躲避,是在“应付”。
四凤的悲剧,缘自于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观念,同时由于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现实脱节,再加上“命运”的作弄,从而引向只能用死亡才能解脱的困局。
四凤出身“贫贱”,在故事中属于下人的地位,当然由于其本身不具有富贵人家的“苦恼”,同时很年轻,刚刚萌动的爱情在某一方面冲晕了她的头脑。
而周萍,这里不得不提说的故事的男主人公之一,在从乡下接回周公馆后,他是孤单无助的,父亲的专制、从小缺乏母爱,因此他既需要有人能够给他以安慰。此时他的后母,蘩漪因“父母之命”,以“门当户对”的被世俗所接受的高傲姿态进入周家,然而她却发现自
己的根本不是爱情,除了苦恼,除了寂寞,唯一的就是周冲。当然,蘩漪的悲剧性我们会在后面再作具体论述,在此,需要说的是,当两个孤单的灵魂相遇的时候,相互摩擦、碰撞、共鸣,甚至忘我的舍弃一切。
然而,当周萍遇到四凤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相比于蘩漪的悲愁凄冷、四凤给他的感觉是清爽明朗的。当在一种压抑郁闷的环境下长久徘徊,突然看到这样的明快,周萍自然眼见一亮。回归相对理性后,周萍开始喜欢四凤。如果从打破封建的“门当户对”社会伦理秩序而言,周萍自然是与四凤关系的主导者。
如果没有最后故事结局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那么,故事的冲突仅限于此,仅限于周萍为了逃避与后母不伦不类的“乱伦”的感情,以及为了追求所谓自己的幸福而进行的反旧社会伦理规范的一场争斗。
然而,就是因为于此,周萍最终将四凤导入了一个荒谬的困境中。下人(四凤)与少主(周萍)的反社会秩序、道德意识规范的爱情。当然这并不成为故事的悲剧焦点,真正的冲突就在当得知四凤怀有周萍的孩子,而其却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命运的安排在雷雨之夜展开并将两人一击即碎。
四凤终究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设若当他们兄妹关系没有被揭破,那么,四凤的命运最多也将沦落成侍萍的境地。
四凤没有什么反抗意识,她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选择逃跑、就如同当鲁大海发现周萍与四凤偷偷相会时,四凤的逃跑,她后来跑
来找周萍:
“我一个人在雨里跑,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天上打着雷,前面我只看到模模糊糊的一片;我什么都忘了,我像是听见妈在喊我,我拚命地跑,我想找着我们门前的那条河跳”„„“可是不知怎么饶老绕去我总找不着”②。其实由此可见四凤的茫然„„。她没有去反抗去征求,她已经习惯于兄长的呵斥,父亲的无赖于滥骂„„,她在应付周围一切她需要面对的冲突,甚至必须与自己的“情敌”—蘩漪—相处,并掩饰与周萍的关系,同时承受蘩漪对周萍的感情冲击。
一个毫无个性,毫无反抗精神的时代牺牲品,也正道出了旧社会大中女性的普遍社会地位与境遇。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却又接受现实社会无情的摧残,如果不是死亡,那么未来必将沦落成为普遍大众。
梅侍萍——旧时代母性的代表
相对于其女儿鲁四凤,梅侍萍代表的更是一种母性的无奈。当然也是大多数社会底层女性的代表。梅侍萍受过一定的教育,但毕竟摆脱不了自己“卑贱”的社会地位。侍萍中“侍”足以体现出来她所将面临的未来的命运。
侍萍在年三十夜晚被赶出家门,因为周家要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小姐当太太。为了养活自己的儿子,她不得不“结过几次婚”,最后嫁给鲁贵。为了逃避鲁家,她从南方逃到北方;其反对四凤到富贵然家当下人,因为其不想自己的女儿又落的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曹禺自己这样解释: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
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③——这只无形的强有力的手又一手编制了一个无情的玩笑。
梅侍萍在剧中的形象囊括了母性与女性两方面。所谓“母性”,指其护子之情,为了子女忍受世俗;剧本中提到梅侍萍是受过教育的有着良好教养的女性,四凤就曾经对鲁贵说过“妈不像你,见了钱就忘了命”。从她对子女的教育与态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坚强的宁折不屈的女性,她的清高决定了她不会同别人苟合,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她高傲的人格,看到了人的觉醒的意义。曹禺说过“悲剧精神,应该是敢于主动的,我们要有所欲求,有所取,有所不忍,有所不舍,古人说所爱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种人才有悲剧精神。”
然而“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为着她的孩子她嫁过两次„„”④。当高傲的性格与现实有了冲突,并且,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她还是不得不“嫁给下等人”。而这种表现也正是中国传统母性的真实表现。
梅侍萍 这个梅姑娘到是有一天晚上跳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痛苦)哦!
梅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
投河死了的。
周朴园(汗涔涔)哦。„„„„„„
梅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
梅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⑤
从以上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两个人都是怀着很深沉、很复杂的感情来对话的;周仆园带着内疚、怀恋、伤感的复杂情绪来谈论;梅侍萍带着些许酸楚、怀旧、撒娇的心绪来回忆;当她看着周朴园还是那么怀恋他们过去的日子时候,其实她已经没有怨恨了,他没有责怪周朴园,她的眼泪证明了他们当年是真心相爱的。女性柔弱的一面在此刻展现的一览无余。诉苦,可诉苦的同时,并没有一种强烈的憎恨,当她看到自她离开后,周朴园三十年来始终没有第二个女人走进他的感情世界,他就在回忆、悼念中保持着哪个虚无的慰藉,她没有诅咒,没有反抗,没有痛斥。有的只是似乎已久去理解、甚至于隐隐的原谅。女性的本质性的宽容展现出来。
然而,当周朴园打算用钱来“收买”侍萍,让其离开,不要再次打乱他的专制秩序时,她的反抗又证明了她的坚强与高傲,她的自尊。
当她得知四凤和其同母异父的哥哥有感情,并且有了孩子时,她已彻底濒临崩溃的边缘,无力抗争。她甚至同意他们的离开,而最终,因了故事的中心女主角蘩漪,令其失去了三个孩子,最终走向了崩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事实上,梅侍萍的遭遇是一个婚姻悲剧问题,而其婚姻悲剧的真正根源就在于婚恋的自由与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念的冲突。总体来说,梅侍萍是悲剧的,她的悲剧更多的是源自于“命运”。梅侍萍并不能成为故事女性的中心,她只是作为一个婚姻与爱情的牺牲者,而后又被“命运”无情的作弄。
蘩漪——爱情与伦理、冲突与局限的代表人物
相比较与梅侍萍与鲁四凤这对母女,蘩漪所具有的品质更是深刻。她一方面顺从了封建的婚姻秩序,一方面又为了自己的爱情而不顾一切,她努力追求,却又不敢反抗现实压力,总是在一种隐暗面来维系自己的感情。而无论剧中侍萍与四凤多么的悲惨,她们终究只是一个思想依旧被奴化者,不可能超脱的角色。他们的悲剧正好和蘩漪形成明显的对比,蘩漪在寻求突破,寻求逃脱,寻求自我的感情。
蘩漪是“五四”之后,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潮女性,具有追求自由,追求独立的个性解放的思想。但她又生活在周公馆这个充满专制的旧式家庭里,她又不得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家庭专制,这就形成了其人本身的冲突,并最终走向叛逆。
《雷雨》中最主要的是冲突在繁漪和周萍之间,繁漪是要抓住周萍的爱情,而周萍是要摆脱和繁漪畸恋,由此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他们的乱伦关系也是最受关注的。繁漪说她是一个见了周萍又活过来的女人,曹禺说他创作《雷雨》时最先想到的人物就是繁漪,严格地说是与繁漪类似的“呼吸不了一口自由空气的女人”,作者在他们
身上发现的是澎湃的生命激情,人的意识的觉醒,给命运的现实给定性予以坚决否定的精神,体现在繁漪身上“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
剧情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周萍离家出走展开。周萍为了摆脱和繁漪的不清不白的关系,决定到矿上去。繁漪明知道周萍对她的爱已经冷却但还是使出浑身解数来挽留周萍,她也知道她的命运结局但是还是固执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开始猛烈而近乎疯狂的抗争。她要唤回周萍对他的生命承诺,他要阻止周萍和四凤相爱。于是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引发了,出走与挽留成了贯穿全剧的主要情节。繁漪先是旁敲侧击,想从四凤口中打听周萍的行踪;接着釜底抽薪,借侍萍领四凤回家的机会以斩断周萍和四凤的纠缠;然后设置障碍,怂恿周冲去追求四凤;同时软硬皆施,哀求与威胁周萍无论如何也要带她走;继而跟踪报复,追随周萍至鲁家,反扣窗钩,断绝周萍归路,最后尾追堵截,把即将出走的周萍,四凤堵在客厅,叫出周朴园,来个大暴光,使戏剧进入高潮,导致惨绝人寰的悲剧。
别林斯基认为:“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黑格尔也说“充满冲突的情景特别适合做戏剧的对象。”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既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存在,又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向,但是这种构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两者并不是均衡的发展的,人类在为了自身的存在发展而不断地强
化社会性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对人自身的束缚。于是,生机勃勃的感性生命与僵化不苟的理性文明之间常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繁漪与周萍的乱伦就是自在生命与理性伦理的冲突;繁漪身上集中的表现了自在生命对爱的渴求,不顾一切的大胆追求。这种充满激情的原始生命力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反叛和冲突构成了雷雨的主要矛盾冲突。如果说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让我们同情,那么繁漪的爱情追求就很难给出恰当的评判,作者把繁漪的情欲追求放在了尖锐的理性伦理冲突之中,让人看到了生命之中的残忍,这样的畸恋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繁漪的追求又“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自在生命对爱的追求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由于生命本身的盲目、冲动就注定了人始终会背负罪恶,可是繁漪和周萍的乱伦也只是在伦理的视角下的错误,是在家庭秩序的规范下的错误,作为自在生命本身他们是没有错的,因为生命有追求自身幸福和自由的正当权利。这就出现了选择的困难问题,生命自由追求是我们肯定的,同时伦理秩序又是我们的理性文明所必须的,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感情的自由与人伦规范的永恒冲突。
繁漪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这样的人物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有但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也是讲后母与前妻的儿子乱伦的,作品的表现比雷雨还要强烈得多,后母与前妻的儿子乱伦后怀孕并且生下了孩子,后来他为了证明自己是爱情人的又把孩子给杀死了。这种故事我们在古希腊的悲剧里也能看到,像美荻亚杀掉两个孩子。西方文学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从故事的强烈
性或者疯狂性来看的话都可以超过繁漪,但是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繁漪是中国式的,也就是说只有在 中国的大家庭里才可能有的典型,他的一切的手段都是中国式的,他有着中国女人所特有的软弱,他只能够依附周家,依附男人,他直到最后也都想把周萍拉回她身边,为此她用尽心机尽显大家庭女人的手腕,他利用儿子,丈夫其实也都就是为了留住周萍,她没有像西方文学里面所描写的那样用血腥、杀戮来表现自己的不满,她一切的手段都是中国式的,她的思维也是中国式的,所以,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中国式的女人。
在繁漪身上,既有封建伦理道德的阴影,又有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求,像这样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里,是注定找不到自己生命的坐标的。无论她对周朴园有多么的不满,但还是缺乏足够的勇气与周朴园正面抗衡,她要拼死抓住周萍加盟做为她抗争的内助力,满足于周萍在她眼前出现就行。这种在冷酷环境中的苟安生活,形成了她乖戾、阴鸷的性格。对周家父子两代人的绝望和怨恨使她情愿“变成火山的口”,她将生命燃烧得如电火般的白炽,也如电火般的短暂。她的疯狂,也就是她的人性被异化的结果。但她的反抗仅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反抗,而失败的悲剧命运又证明这一条道路走不通。它形象地说明:妇女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旧嬗变的时代,暂时还不具备妇女解放的主客观条件。繁漪的反抗反映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和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然而,毕竟受到自身以及环境的限制,她终于只能依一种疯狂的姿态给自己所做的一切寻求一种“合理”的结局。
尽管作者当时并没有用阶级论去思考和创作这部剧,但作品中还是客观地表现了当时社会不可调和阶级矛盾。封建意识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论,造成了剧中人物的悲剧。造成蘩漪乃至剧中所有女性悲剧的根源应该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没有感情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周朴园在“美满有秩序”家庭的外衣下,回忆着过去,怀恋着自己往日情人、原配夫人侍萍。蘩漪在孤苦无奈的状况下与周萍私通,在周萍身上来找寻自己的感情寄托。而他们又同样生活在不现实之中。当真的侍萍出现时,周朴园发现眼前的这一切威胁到了自己的家庭,威胁到了自己三十年前自己牺牲了爱情才换来的眼前的一切“幸福”,所以周朴园要赶走侍萍。而蘩漪也同样生活在不现实之中,自己倾注了全部的爱的周萍如今要和四凤私奔了。
一切的梦最终都是要醒的,而在梦醒的那一刻,所有的悲剧便要上演了。
《雷雨》中的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受害的女性,他们悲剧的根源是吃人的旧社会。批判黑暗的社会应是作品重要的意义之所在。作者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作品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作者在《雷雨·序》中有这样一些陈述:“《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
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作者的这些语言,其实表明了作者当时的世界观:命运有时是不可抗争的。周蘩漪,在“五四”思想的感染下做着现代女性的美梦,又在旧式家庭里努力挣扎。她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爱着周萍,甚至为此丧失了母性。可到头来,鸡飞蛋打,儿子和情人都在一时间死去,自己也在那一夜彻底变疯。
梅侍萍,命运的悲剧在她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她到处躲,到处逃,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可逃来逃去,三十年后,她又逃回到了周公馆,她自己的女儿要跟自己的儿子私奔了。她强忍着痛苦和罪恶感,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蘩漪出来把一切又无意地戳穿了。女儿四凤死了,儿子周萍自杀了,大儿子大海下落不明,自己疯了。
鲁四凤,作者认为的另一个最无辜的人。她纯洁无邪,她只是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命运让她爱上的人却是自己的哥哥,她只有一死。作者当时深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在作品中表现了有时命运是不可抗争的。当然,这种观点在那个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古今中外,女性都因其自身的善良和软弱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定的悲剧性,而她们中的勇敢者又在进行着不间断的抗争,前仆后继。
蘩漪是处在新旧思潮交替的“五四”运动之后,她的叛逆性格和悲剧命运又是那个时代无数叛逆女性的典型,浓缩了“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勇敢的先驱女性的形象。尽管蘩漪还不能冲破那间令人窒息的“铁
屋子”,但她的抗争已经撼动了那间“铁屋子”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她唤醒了更多熟睡的人。勇士和闯将往往是要失败的,他们一时间还不能战胜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他们往往不能逃脱自身的悲剧命运,但他们却用自身灵魂和血肉在为后人开避了一条通往自由的路。好的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优秀的人物形象将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雷雨》中的蘩漪形象不仅是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女性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且成为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位永恒的女性形象。蘩漪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