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定稿]
《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
时间: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班级:普师三(1)班 执教者:刘从奇
一、文本概说
本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教学难点
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的体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的小说,对小说阅读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师范学生普遍文学阅读量不大,对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边城》全文和沈从文其他文学作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感受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课前、课中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分析鉴赏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在深入解读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达到能力的迁移内化。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学生观看视频片断《血色湘西》和《人物•沈从文》
六、教学方法:鉴赏、分析、品味
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出示PPT)作家生平: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1、湘西少年: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作品风格: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关于《边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出示PPT)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学生概述课文主要情节,理清课文主要人物关系(出示PPT)
爷爷——翠翠 天保----傩送
天保----翠翠
傩送----翠翠
四、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从风俗与人情两方面体会边城的美。(1)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2)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探究型问题1: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答案: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1、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探究型问题2: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第二课时
五、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出示PPT)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一).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
相濡以沫——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二)、自主鉴赏——人性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1.问题导入: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根据你的理解,给翠翠画像。争取做到“形”、“型”、“神”的统一。
2.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推举代表展示。3.原作片断赏析
4.赏析提示: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做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结合二人对话,分析二人性格。
5.拓展:血浓于水,古朴的亲情牧场。
(三)、合作探究——如歌行板
诗意的湘西世界
1. 原作片断赏析
2.问题导入:找出小说节选部分关于边城民俗的描写。思考:选文部分对湘西的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3.学生活动:分组品读最感兴趣的民俗描写片断,说说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观看视频:《血色湘西》民俗表现片断
5.赏析提示: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边城,悠悠的渡口,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里,浓酽酽的化不开,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景致柔媚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和率真,似林泉深处悠悠飘出的牧歌。古拙的湘西风情,既是健全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活动背景,又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理想本身的组成部分。
(四)、感悟提升——温柔淡远
原生态的人性天堂
1、问题导入:思考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
2、拓展延伸:学生周记展示——对自然率性人生的向往
3、看视频: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探究 比较:《血色湘西》与《边城》结尾对比。探究:在纯美的世界里,翠翠的爱情为何以悲剧告终呢? 结论提示:小说中的人性美与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这种农业文明中有许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他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
六、结语
问题导入: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六、板书设计
如歌行板诗意的湘西世界 血浓于水 古朴的亲情牧场 温柔淡远 原生的人性天堂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七、作业设计
第二篇:《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
Fpg 《邊城》公開課特色教案
時間: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班級:普師三(1)班 執教者:劉從奇
一、文本概說
本課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說單元の一篇課文。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從文の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の抒發鄉土情懷の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の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の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の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の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の善良美好與心靈の澄澈純淨。它以獨特の藝術魅力,生動の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の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の特殊地位。
《邊城》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の純純情愛、祖孫之間の真摯親愛、鄰里之間の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の。小說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の美學理想,我們要走進作者構築の善與美の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通過小說,我們將感受沈從文所描繪の湘西風土人情,走進詩意の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の人生形式”中所寄寓の人生理想。在朗讀與品味中體會沈從文小說の語言特色。《邊城》の故事情節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詩化の風味,籠罩著濃郁の寫意色彩。語言凝練,清新,簡約,典雅,而又具鮮明の地方性。字裏行間彌散著生活特有の氛圍、意境の文字,小說中可以說到處都是。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給翠翠畫像,把握人物形象の特徵,體會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の體現。
2.品讀文中關於邊城風土人情の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の風景美、風俗美。
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の人生形式”中所寄寓の人生理想。
3.瞭解選文中邊城風土人情の描寫對小說結構和主題所起の作用 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の閱讀發現為線索,教師の閱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閱讀資訊の能力。
2.閱讀興趣の激發與閱讀結論の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の閱讀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作品散文化の敘事筆調、生活化の人物語言所營造の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の氛圍。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の古樸、淳厚の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の薰陶。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這個人物是“愛”與“美”の化身の含義。教學難點
小說以《邊城》為題の含義,對作者所要表現の“人性之美”の體會。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一般特徵:
1、學生在此之前,剛剛學了兩篇の小說,對小說閱讀中の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の基本知識有了一定の掌握。師範學生普遍文學閱讀量不大,對作品の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學習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課前閱讀《邊城》全文和沈從文其他文學作品。
Fpg
Fpg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境の教學策略,感受湘西の青山綠水,古樸純厚の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の愛和人性の美
2.以問題解決為主の教學策略:課前、課中均以問題の提出和解決為主線,引導學生解讀分析鑒賞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學習策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在深入解讀課文主題の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準,促進思維の深層次加工,達到能力の遷移內化。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多媒體教室。
2、學生觀看視頻片斷《血色湘西》和《人物•沈從文》
六、教學方法:鑒賞、分析、品味
七、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於沈從文和他の作品:(出示PPT)作家生平:鳳凰之子――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の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1、湘西少年:我不了解家中為什麼只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點,把認得の字記記那不算什麼希奇。最希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習慣下所做の一切事情。為什麼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為什麼刀得燒紅時在水裏一淬方能堅硬?為什麼雕佛像の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の金那麼薄又用什麼方法作成?為什麼小銅匠會在一塊銅板上鑽那麼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2、軍旅生涯:一到第二天,各處團總來見司令供辦給養時,同時就用繩子縛來四十三個老實鄉下人。當夜過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の罪名詢問了幾句,各人按罪名輕重先來一頓板子、一頓夾棍。有二十七個在刑罰中畫了供,用墨塗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這二十七個鄉下人就被簇擁到市外田坪裏把頭砍了。(《清鄉所見》)
3、抒情詩人:《邊城》《長河》《湘行散記》《從文自傳》
作品風格: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の鄉村世界の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の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の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の建築,這廟供奉の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の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の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の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の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の隱憂和對生生命の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の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沈從文創作の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の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の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の喪失。其筆下の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の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Fpg
Fpg の,而都市題材下の上流社會“人性の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の人生理想の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の價值尺度和內涵の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の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の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の“現代文學”の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の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の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說《邊城》是他の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の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の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の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の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塗の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の和個人の隱痛。
二、關於《邊城》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の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の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の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の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の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の翠翠,托人向翠翠の外公求親,而地方上の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の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の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是沈從文の代表作。這篇中篇小說以川湘黔三省交界の邊城茶峒,二三十年代の恬靜生活為背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の神秘,讚美了邊民淳良の心靈。(出示PPT)作者曾說:“我要表現の本是一種‘人生の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の‘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の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の說明。”這些話正可證實小說の主旨。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動細膩,山光月色描寫得詩意盎然。著名評淪家李健吾稱沈從文の《邊城》是“一部田園牧歌式の傑作”、“一顆千古不磨の珠玉”。《亞洲週刊》在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時,將《邊城》評為百強第二名,真是很有見地。
三、學生概述課文主要情節,理清課文主要人物關係(出示PPT)
爺爺——翠翠 天保----儺送
天保----翠翠
儺送----翠翠
四、理清課文の情節結構,從風俗與人情兩方面體會邊城の美。
(1)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端午節:
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の龍舟賽,展現の就是湘西民眾の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の熱愛)
中秋、過年: 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の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
突出の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裏の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の獨特の生活環境。
Fpg
Fpg
(2)人情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の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の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の關係呢?先看看作者寫了哪些人?
(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A、翠翠與儺送:(愛情)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P18翠翠與儺送の對話。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の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の)。
1、從剛才の朗讀中可看出翠翠對儺送の初次印象怎樣?(不好,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2、儺送有沒有生氣?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の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儺送:(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後主動詢問,對話の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裏去)(這裏等不行,到我家裏去)關心別人,古道熱腸,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3、翠翠對儺送の印象有沒有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の?(心理)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の話,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默の隨了那火把走去”。“吃驚”の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歲の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の照顧,心裏面還是有幾分羞澀の,幾分難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の,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把翠翠對儺送の朦朧の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這個片斷,著重通過語言、心理、神態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の少女形象,一個寬厚熱情の帥哥形象。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の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の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の印象,這種蒙朧の純潔の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呢?
B、翠翠與爺爺:(親情)
爺爺與翠翠間の親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の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の感情?
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後,我們來看一看翠翠對爺爺の感情?
第六部分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の是翠翠對爺爺の關心。況且下麵還有這一句:“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髮滿頭の祖父,不說什麼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の感情の,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語言)
探究型問題1: 不過,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爺爺沒有弄明白翠翠是怎麼想の,並且祖孫二人似乎真の是有那麼一點隔閡了,大家明白我說の是什麼事嗎? 答案:爺爺不理解翠翠の內心狀態。C、爺爺與鄉鄰:(友情)①爺爺與“老熟人”:
1、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の關係の呢?
“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只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岩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Fpg
Fpg 兩個寂寞の老人,一輩子の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淨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の這種純樸の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爺爺與過渡人:(友情)
這裏の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の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の印象,他說“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の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③爺爺與順順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の責任”。扶危濟困、樂於助人。
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這裏生活了一群多麼淳樸、善良、可愛の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の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の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の友情,總之,小說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の民風,至善至美の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の“世外桃源”,這就是作者心目中の理想世界。
探究型問題2: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邊城の特點,你會用一個什麼字(或詞)呢?
參考答案:例如:“美”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愛”通過愛情、親情、友情“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の說明”;“純”邊城民風純樸,邊城人心地純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自然”這裏の人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體現了人性中最美の一面。
第二課時
五、拓展深化:沈從文想通過美麗の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總結主題)
作者描寫の湘西,就是作者營造の“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の愛,翠翠對儺送純真の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の農業文明の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の,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の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の現實而言の。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の主題:(讚美、批判、呼籲)主題是:(出示PPT)
讚美:邊城生活の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の愛;
批判:物欲氾濫の現代文明;金錢主義の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の現實; 呼籲:重建民族の品德與人格。
(一).回顧第一課時の內容
相濡以沫—— 翠翠和祖父の祖孫情
(二)、自主鑒賞——人性美在翠翠身上の體現
1.問題導入: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小說の一大特點,翠翠是《邊城》之魂,但在節選の文字中我們找不到關於翠翠の外貌描寫。根據你の理解,給翠翠畫像。爭取做到“形”、“型”、“神”の統一。
2.學生活動:學生交流,推舉代表展示。3.原作片斷賞析
4.賞析提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爺爺相依為命,對其關懷備至。對於愛情羞澀又真摯,後來儺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著心上人の歸來,是一個理想化,純美化の形象。
Fpg
Fpg 祖父說:“翠翠,我來慢了,你就哭,這還成嗎?我死了呢?” 翠翠不做聲。祖父又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要硬紮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翠翠把手從眼睛邊移開,靠近了祖父身邊去。“我不哭了。” 結合二人對話,分析二人性格。
5.拓展:血濃於水,古樸の親情牧場。
(三)、合作探究——如歌行板
詩意の湘西世界
1. 原作片斷賞析
2.問題導入:找出小說節選部分關於邊城民俗の描寫。思考:選文部分對湘西の民俗描寫有何作用? 3.學生活動:分組品讀最感興趣の民俗描寫片斷,說說它最吸引你の地方是什麼?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4.觀看視頻:《血色湘西》民俗表現片斷
5.賞析提示:古老の湘西,古老の茶垌,悠悠の邊城,悠悠の渡口,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の湘西鄉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詩如畫の青山綠水裏,濃釅釅の化不開,總會撩撥迷醉者の思緒。景致柔媚而寧靜,遠離都市の喧囂和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の清麗和率真,似林泉深處悠悠飄出の牧歌。古拙の湘西風情,既是健全の人生形式藉以寄託の不可或缺の活動背景,又是“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の人生形式”這一理想本身の組成部分。
(四)、感悟提升——溫柔淡遠
原生態の人性天堂
1、問題導入:思考小說以《邊城》為題の含義
2、拓展延伸:學生周記展示——對自然率性人生の嚮往
3、看視頻:專家解讀《邊城》中の人性美
(五)、深入探究 比較:《血色湘西》與《邊城》結尾對比。探究:在純美の世界裏,翠翠の愛情為何以悲劇告終呢? 結論提示:小說中の人性美與環境美是相得益彰の,表現出中國の一種傳統文明。這種農業文明中有許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他の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可愛の人們,由於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の色彩。“你們能欣賞我故事の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の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の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の悲痛也忽略了。”
——沈從文
六、結語
問題導入:請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你心中の小說《邊城》
《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の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の愛情の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の無韻之詩,繪就の無彩之畫。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の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の作品,被人們譽為“一顆千古不磨の珠玉”,“田園詩の傑作”。我們對《邊城》小說の解讀雖已告一段落,但人類對愛與美の追求將永遠不會停息。
六、板書設計
如歌行板詩意の湘西世界 血濃於水 古樸の親情牧場 溫柔淡遠 原生の人性天堂
Fpg
Fpg 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の人生形式
七、作業設計
Fpg
第三篇:《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
欧阳遇实验中学
刘文玉(2016-9-19)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分析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感受边城那地方的美和小说的美。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剖析纯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2明确:a.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赛龙舟;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b.中秋节,月夜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c.过年,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全班同学一起回答,端午和过年的风俗都能找出来,但对于中秋节的风俗,没有找准。明确时用图文方式展现,让学生感受那些风俗。)
沈从文先生用这么多笔墨描写端午节和过年的风俗习,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习俗营造了边城怎样的生活氛围呢?
明确:热闹、和谐。
过渡: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的风景与古朴和乐的风俗,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三)人性美
合作探究:请以翠翠和爷爷为例,感受边城的人性美。(分任务,一半同学分析翠翠的形象,另一半同学分析爷爷的形象。讨论三分钟后,请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角色朗读傩送和翠翠初相识的对话。提示: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很重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找到与翠翠和爷爷有关的内容,从字里行间概括人物形象。)
问:分析这段对话塑造了怎样的傩送和翠翠? 明确:傩送:热心、宽厚、开朗、幽默、大度 翠翠:单纯、天真、活泼、可爱、直率 问:从全文看,在你的眼中,翠翠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个别学生回答,让学生谈,最后我总结。
明确:翠翠是一位活泼可爱、情窦初开、天真善良、善解人意、清纯质朴、腼腆多情,对爷爷充满了依恋的少女形象。
过渡到爷爷形象:有时候,美不一定惊心动魄。美得自然,美得纯朴,美得平凡,才是美的极致!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可以说翠翠是自然的女儿。
问:那么抚养翠翠长大的那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爷爷身上又闪耀怎样的人性光辉呢?
让学生谈,我总结。
明确:爷爷是一个善良、慈爱、热情、淳朴,对孙女爱怜备至的劳动人民形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过渡到人情美:边城的这种人性美除了表现在以翠翠和爷爷为代表的人美之外,还表现在情美这方面,你觉得边城里人与人之间哪些情感让你动容呢?
明确:真挚男女恋情、纯朴祖孙亲情、古朴邻里友情。小结:边城的美,原始而温暖,没有丑陋、没有肮脏,6
第四篇:沈从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板书课题《边城》
三、整体把握
1、简介《边城》情节(多媒体展示)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写一写)
明确:[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四、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这篇小说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
师:不错,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那么本 文美在何处呢?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1、风景美:
(1)多媒体展示几幅湘西凤凰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结合最后一张图片写一段写景的文字。(略)
(2)《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点: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过年: 月下对歌
中秋: 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明确:祥和、和睦、和谐
(3)思考:如今,有这么一种趋势,西方的节日习俗越发盛行,传统节日习俗日趋衰微,你怎么看?
生: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
有部分人崇洋媚外。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
国家对传统节日还不够重视。
商家的推波助澜。
当代年轻人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潮流。
……
3、人性美:
(1)在作者的笔下,主要写了那几个人?
明确:翠翠、爷爷、傩送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组分别分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先找相关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先请同学找出翠翠的有关文字,再概括。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孝顺(和爷爷的相关对话)。
明确:美丽善良、活泼可爱、孝顺懂事
情窦初开、纯洁无暇
(3)找出写傩送的相关文字,加以分析。
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
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明确: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善良淳朴、风趣幽默
(4)找出写爷爷的相关文字,分析其性格。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再看:爷爷与乡邻: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明确:关爱至亲、勤劳朴实
善良淳朴、重义轻利
(5)小结:
自然的男女恋情
纯朴的祖孙亲情
古朴的邻里友情
4、语言美
(1)给大家时间,找出文中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试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倒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分析:没有特殊的修辞技巧,没有语言上的精雕细琢,用语平淡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富有韵味。写出了午后阳光暖暖,人亦安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远意境。
(2)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五、拓展深化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第五篇:王琴奋公开课教案边城
《边城》教案
隰县职业中学
王
琴
奋
《边 城》教 案
隰县职业中学 王琴奋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分析人物翠翠,外公的形象,把握对人物的描写。
3、走进作者构建的善与美的理想境界。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教学难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
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由题记和二十一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第一节。
四、边城简介。
‚边城‛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茶峒镇。小说中的边城,是湘西一个脚踏了三省市的边界小镇,是湘(湖南省),黔(贵州省),渝(重庆市)三地交接处。2008年茶峒镇以改名为‚边城镇‛。
五、学生朗读全文。(轮读)
六、品味文章里边的自然风物和人事,你有何感触。这里很美,这里风景美,民风好,这里人性美。
七、这里风景美,找出描写风景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教师问: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里的美景? 点拔:自然清丽,优美如画。
八、这优美的地方,住着善良的人们,有着淳朴的民风,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点拔: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九、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
①学生找出描写翠翠的相关语句并诵读: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点拔: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在作者心目中是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美的化身。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
‚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点拔:翠翠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风净化了她的灵魂,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外公:关爱外孙女、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困难的人生、热爱生活、乐观的长者形象。
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浓浓的祖孙情)‚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十、小结。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十一、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如果要以翠翠为标准,给边城茶峒选一位导游,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如何来给她造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出来。
2、观看电影《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