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簪中录4》有感心得
读《簪中录4》有感心得
唯有《簪中录》,时光始终厚待本文是小编读《簪中录4》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万木之长,何妨微瑕”,一个玉镯,八字里本是满满的爱意,缠绵不休的两条衔尾旋游的小鱼,费劲心思的雕工带着的不是亲热的祝福,而是剧毒的仇杀。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支发簪,也藏匿着八字,可这句源自诗经?小雅的《鱼藻之什》,其意是难以倾诉的爱意,只能将它藏在心中,永世难忘。
当然,还有一个人的永世相思,他明白有些事情、有些人永远遥不可及,或许,比到了手才发现彼此无缘要好。三个男子,都是拔萃顶尖之才,他们之间有的一遇梓瑕终身误,有的敢于沦陷不可自拔,有的春雨江南,一路携手天涯。
大唐三百年的兴衰国祚,一朝风雨幻变,“四方城案”的初试锋芒,引至结盟开启,从“王妃之迷”到“先皇预言”,从“黄家血案”到最后的“难挽天河”。看似四簪零碎的故事却件件可以穿插,人物皆有关联。
一场灭门血案让稀世奇才身陷囹圄,为了洗刷冤屈,她只身犯险,潜入京师,也许冥冥中自有定数,她遇见了他,一个尊贵之至,一个聪慧资质,两人都是难得一见的强者,所以他才会说“想要把天下最好的姑娘娶到手,自然什么都能承受。”所以,他们一直是一种强强联合的代表,所以才能风雨同行,无坚不摧。
离京入蜀,险遇暗杀,她没有弃他而去;月度迷津,重回故地,他相伴左右与她一同共承风雨;灼眼芙蕖,明透双鱼,一笔情债,一场灭门,缘来缘去都是冥冥中的劫;第三章,算是《簪中录》高潮前奏,一个编舞妓娘和情人殉情案,能抽丝剥茧地看到鸠毒,看似平常无果,却能漏洞百出,看似毫无关联,却能引出陈年血案。
每一个故事无疑不是映衬那句“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人的喜怒哀乐无一不是欲望而起,黄梓瑕本该可以和禹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他无法放下,他执念报复,所以他终究错遇,而王蕴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承担,她在他的心里,永远只能排在家族的后面,所以他们心照不宣,一切归零,他愿意承受一个人的相思。
而夔王李舒白,他虽权倾朝野,却说:“别说那个位置,我就连跨上丹陛一步,都没兴趣。”他们本该是天地,却如手中的那两颗相思红豆,彼此惺惺相惜。他从冷漠疏离,到从旁提点,从故意讽刺,到赤诚相见,他暗暗击退情敌,她步步情陷其中,他重返京城,她识破伎俩,她一路跟随,哪怕与琅邪家从中斡旋,骗计婚约,她也要救他于水火。
四本书,比较有意思的是它没有大篇幅写男女之情,可以说是弊也可以说是利,因为这是少数在小说中,很少着重去写感情的小说,篇篇是侦探柯南的步调,作者很有抓住读者内心的特点,不随从,却也能把悬疑提到嗓尖。
四本无不是亲情伦理,爱就是如此,黄梓瑕在书中还是比较有运气的,就像她遇见了周子秦,王蕴,甚至是禹宣,这是冥冥中,却也是最早就框好的结构。
我很喜欢这里面的人物,舍不得去批评,但也有一丝丝的苛求。
我喜欢这样的李舒白。
就像那八字。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簪中录4》作者简介
侧侧轻寒
80后,双子座。
爱读书,不求甚解;爱养花,手下植物冤魂无数;爱研究地图,常对着古代城市地图纵情想象当时风貌。
一室枯坐,十年笔耕,百样情态,千年历史,惟愿胸中幻梦,传到每一个读者心中。
代表作品:
《捡到一条龙》《北落师门》《仲夏蔷薇》《流光之年》《千面天使》等。
《簪中录4》内容简介
食人鲜血的小红鱼阿伽什涅、跟随李舒白多年的神秘符咒、大明宫风华绝代的王皇后、先皇驾崩前亲笔书写的三团涂鸦、一纸年少与王蕴定下的婚约......一切谜团回归原点,一切抉择始终无法随心所欲,皆如命运般难以抗衡逃脱。
杨崇古回了宫,又成为李舒白身边的“小宦官”,并且终于以黄梓瑕的身份存在着。家门的血案已经查清,过往的疑案也曾彻查,岁月走到这一步,可故事的开端依旧是毫无头绪。
黄梓瑕明白,那巨大的谜团,是天地巨掌,是兄弟阋墙,是朝野亿万,是鬼神之力。这一次她要对抗的是如此悬殊的力量,而她会如何选择,是粉身碎骨,无可逃脱;还是能重挽天河,补缺日月?
《簪中录4》编辑推荐
宫斗情仇、恩爱纠葛的辗转数不胜数
唯有《簪中录》,时光始终厚待
从**部到第四部,如今尘埃落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奇遇,存在于大唐王朝的爱恨离别
无数谜团,令人心生怀疑、愤怒,却始终感动
“万木之长,何妨微瑕”
即便惶恐不安,看不清命运对你我的安排
也依旧笃定,感受真实才是活着的意义
这也就是真相存在的价值
簪中录终篇完美结局大逆转:
情感之谜:温婉专一未婚夫与高冷腹黑王爷,被爱与爱,安逸与动荡,选择谁?
符咒之谜:随身携带的符咒一再变幻,并屡次应验成真,是命定劫数,还是有人操纵?
小红鱼之谜:食人鲜血的小红鱼从人口中吐出,令人癫狂,是被人利用,还是本受诅咒?
先帝涂鸦之谜:太妃疯癫、鄂王自杀、张家父子反友为敌,涂鸦后窥见何种秘密?
贯穿四册的神秘人物:王皇后身边的神秘人物、小红鱼的主人是敌是友,疑难分辨!
腾讯文学网持续畅销榜NO.1,晋江文学城年度最受瞩目人气王!
凤凰联动图书联合影视、戏剧出资逾5亿元打造《簪中录》最强文化产业链!影视作品紧张筹备拍摄中!
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书心得
沉思,让灵魂如此富有魅力
国贸 20140240424 姚丹
时光之河倒流了,在路过公元121年时,时光被吸引了,它停住了匆匆的脚步!令时光老人迷恋的不是造纸巨匠蔡伦的以自尽的方式了结了生命,也不是汉安帝刘沽内忧外患、百事多艰的窘境,而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呱呱坠地,降临这纷扰的世间。从他红尘梦醒,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注定不平凡!奥勒留的卓越、伟大,并不在于他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或许在于他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但真正令奥勒留永远活在人间是他的《沉思录》,是他写给自己的那本书。
奥勒留出生在罗马帝国不知是他的好运还是噩梦!罗马帝国虽然曾经盛极一时,但奥勒留却被迫成为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有人说奥勒留全身充满了煞气,他克死了他身边的人,罗马帝国是因为奥勒留而灭亡的,但有谁肯花那么一点点时间,用那么一些些精力,去了解奥勒留的苦痛?奥勒留虽出身王室,但他的一生过的并不顺心如意。他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天灾人祸迫使他不能和父母妻儿常呆在一起,只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军营里和士兵一起度过。
辉煌的罗马帝国太过偏爱奥勒留,它刻意地用各种形式考验奥勒留。罗马帝国有意无意的内忧外患,扮成了染上艾滋病的病人,身体的防御系统逐渐土崩瓦解,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万般能耐,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罗马帝国的颓势。胸有壮志的奥勒留,无奈之下,只能眼睁睁看着罗马这座大厦轰然倒塌。
在大部分人脑海里,一个常年征战的人形象会是杀人不眨眼的嗜血狂魔,但奥勒留是个例外,他有战士的刚毅,亦有学者的哲思。战争不仅没有玷污奥勒纯洁的内心,更为他成为哲学家奠定了基础。战乱开启了奥勒留心里属于哲学的那扇门,奥勒留便开始默默地思索生命,拷问灵魂,即使别人认为他是神经病,因为在世人的认知里只有疯子才自己与自己对话,他也从未停止思索。
奥勒留在第一卷提到“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听信流言蜚语”
如果说奥勒留成为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是他这一生的悲哀的话,那么有这样的一个老师是他缺憾人生一片绚丽云彩。不争不显不露正是在皇家能平安生存的必要守则,老师给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为人处事,更多的是在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面。如果没有恩师对奥勒留的影响,或许他早已经被这常年战乱麻痹了内心,何来《沉思录》之谈?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多么让人羞愧的事情!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量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努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可以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么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通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我们仍要做的是遵循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保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面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躲也没用,跑也没用,心情不好没用,抱怨也没用,不如干脆安下心来,慢慢地走在雨中,看每一滴雨掉下来的样子,打在身上的样子,溅到泥土的样子,闻闻真正的雨的味道。湿都湿了,还怕透么?战乱激发了奥勒留关于哲思的斗志,千年前的他,就已经懂得了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 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令奥勒留常常感到奇怪的是:“这世间的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其他所有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论你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不管你多么单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有心计。不管你多么天真,遇到现实的人,你就是笑话。不管你多么专业,遇到不懂的人,你就是空白。所以,关键不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是你自己够不够了解自己。懂你的人,你不用花费时间去解释;不懂你的人即使长篇大论、满是真情的去解释,在那人眼里你只是假惺惺地做戏。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就好,太过意别人对自己看法会使你活的很乏味无趣。过度渴望被别人关注是很累的,要努力去习惯独处,要用淡然和从容看待世间万物。人生匆匆数十载,若是一直爱自己胜过爱别人,那便是虚枉此生。你定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必然不会有贴心知己。这世间,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值得你不顾一切地去爱,去在意,无论最终的结果是牵手还是分手,爱过就圆满。当你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的时候,你便会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不足,你会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你会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才是最好的方式。
这世上我们最应该感谢谁呢?也许是那个曾背叛过你,伤害你最深的人。因为是他让你懂得了恨,让你懂得了怀疑,让你懂得了欲哭无泪,让你懂得了人心。只有伤害和背叛,才令你浴火重生,让你坚强,让你变得更好。我们的人生,就伴随着如此的血泪。或许,我们所谓相濡以沫的幸福,最终,与爱情无关,与心底的那个人,亦无关。但是在匆匆生岁月里,我们必须敞开心扉,至少不顾一切地去爱一次,哪怕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也要去爱。只有爱过了伤过了痛过了,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
即使能活上三千年,甚至于三万年,你也应该记住:人所失去的,只是他此刻拥有的生活;人所拥有的,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因此,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不同。此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正在逝去的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失去的不过是单纯的片刻。一个人不可能既失去过去,又失去将来!----还没有经历的事情,怎么可能被夺走呢?因此,请记住两点:第一,万事万物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我们在一百年、两百年或是无限的时间里看到的景象,都是同一回事;第二,长寿者和早夭者失去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只有此时此地的这一刻才可能被夺走。一个人只拥有现在,也就不可能失去他还尚未拥有的东西。
奥勒留对于“得失”的看法可谓是犀利至极。古语有云“有得才有失”。此话与奥勒留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得到,何来失去?一个人,若一无所有,那他便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同样,世界首富会是这世间最贫穷的一个人,因为他这一刻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刻通通失去。生命里有门功课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自己,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无论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们依然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凡事顺其自然,从不去强求,但求无愧于心。此身乃如草芥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度过。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只有看淡得失,懂得接受,才会把长度一定的生命无节制的拓宽。
“要尊重你的判断力。你的思想里没有出现不合乎自然和理性的想法,正是多亏了它,你才不至于做出草率的判断,正是它使你对人友善。”当你纠结于是否承认自己对于某事毫无头绪的时候,你应该相信你理性的判断,不要因为你的虚荣心而去怀疑。承认软弱并不是羞耻的事情,你不是完美无瑕的怪物。只有直面自己能量下滑的事实,在需要帮助时勇于求助,你才是真正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用微笑对待自己判断力。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
斯人已逝,沉思不止!
第三篇:读《沉思录》有感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第四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机电系 08级 机自一班吕浩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算的上经典的话,我会说历史常新的书才称的上经典,如《沉思录》。读完它我从中受益良多,它让我对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如何正确做人处事有了丰厚的感慨与启发。《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鞍马闹顿中写给自己的书,是他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散文,它没有情节,它只是一个个“间短、甜美、优雅又高贵”的句子,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的皇帝,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在《沉思录》中有很多的语句让我深受感触。如“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这两件事对于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对于理性存在的灵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别的事情打扰。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这样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金钱与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能够离开金钱而生活。物质高于一切的观念正在麻醉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奔波劳累的人,很多人都生活在都市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之中,他们认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
幸福。然而他们错了,每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金钱与物质,一个人只要一生只要正确的事情,能无悔地过一辈子,做人的本性多要求的事情,灵魂上的平和与宁静是任何东西都买不到的,这就是幸福,那是心灵上对生活的满足。这让我想到了孔繁森,他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阿里地区的一方百姓。他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还有另一句话一样令我深有感触“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马可·奥勒留·安东思想的前驱性,人应该有自己坚持,坚持自己的善良,不被周围邪恶所动摇,在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并沿着自己的坚持走下去,不要理别人的怎样说,保持自己的色彩不变改,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正如鲁迅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在走自己的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世界和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别人说什么是对的就去做,别人说什么不好就不做那他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就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我们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个更经典“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
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马可·奥勒留·安东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要意识到我们是来自同一根源,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我们要表现的高贵、仁爱和真诚。还有,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轻易地去责怪他人,把责任归在他人身上,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沉思录》还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我们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态去对待死亡,死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正确观察理解、正确对待所有事物。我们要利用我们短暂的、有限的、宝贵的生命去做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是值得一看的,虽然马可·奥勒留·安东的言论依然存在时代的缺点,但是他的语言言论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在当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读一本好书,受用一辈子;记住一句经典名言,可以让一个人增添几分睿智。读《沉思录》如口含橄榄越嚼味越浓!朋友,如果你是初读者,千万别指望能够从此书中获取猎奇的快感;朋友,如果你已经读了几卷,千万别半途而废。静下心来,舔渎烦躁的心际,相信你能自如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
窥探到洞察是如此的顺当。相信我,《沉思录》准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第五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通信091班 5号 黄林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期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买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花了两周拜读完了它,虽然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用了9页的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奥勒留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快速成长进步的关键。我初到学校学习的时候,面对大量繁琐、业务性强的作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班上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黄棚,知识广博,思维开阔,学习中不断带来新的生活理念;李亚强,思维敏锐,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事胸有成竹;赵金洲,热情直率,思路清晰,办事雷厉风行;吴超,温文尔雅,严谨细致,待人真诚,对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像海绵一般,拼命吸收,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
3.学会妥协,常怀包容之心。奥勒留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就有不足,我们应常怀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甚至能激发创造力。华为是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最近,中央高层也在关注,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领导文萃》中曾提到,“开发、妥协与灰度”是华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和适度妥协是一种成功之道,宽容不是胆怯,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与妥协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灰度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还能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4.淡薄名利,拿得起放得下。在奥勒留眼里,人生彷如一出戏剧,每个人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身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当有一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它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画面,英国首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首相一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小布什也得马上收拾行李离开,而且整个过程被媒体全程直播。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安排,却有其深刻含义。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权力移交的象征。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权不随人转,一旦离去,就要交出权力,卸下包袱,回归普通人的状态。相比之下,有些领导人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心态,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利。于丹在谈《论语》时讲的那个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在面对人生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坦然和平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身心,传承美德。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书中的优美语句: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再重温《沉思录》,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