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生命沉思录》有感(最终版)
读《生命沉思录》小感
生命。沉思。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反省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作所为,是善良?是虚伪?是宽容?还是吝啬?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最简单的自己,但是世界赋予我们太多的无可奈何,原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必须一件一件的去做,做不好了,没有同情,只有别人和你自己的声嘶力竭,虽然有太多的无奈,但是现实世界给与我们的却是那么多能够切实可用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且可以生活的很好,它很伟大,无限宽广的力量。读《生命沉思录》,或许我还不能深入浅出的把人生的哲学透析并展示给大家,但是贴近生活的小感悟却是能够受用一辈子。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生命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
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而这些正是我们要去对自己对自己说而且要自己去做的。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以好的结果为导向,把每一件小的事情做到最好。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就只做必须之事。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去接受一切你不能接受的人或事情,你会成长,你能容下多少人,你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这就是我在这个假期所看《生命沉思录》而感受到的。戴建妹 2012-10-4
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通信091班 5号 黄林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期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买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花了两周拜读完了它,虽然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用了9页的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奥勒留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快速成长进步的关键。我初到学校学习的时候,面对大量繁琐、业务性强的作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班上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黄棚,知识广博,思维开阔,学习中不断带来新的生活理念;李亚强,思维敏锐,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事胸有成竹;赵金洲,热情直率,思路清晰,办事雷厉风行;吴超,温文尔雅,严谨细致,待人真诚,对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像海绵一般,拼命吸收,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
3.学会妥协,常怀包容之心。奥勒留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就有不足,我们应常怀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甚至能激发创造力。华为是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最近,中央高层也在关注,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领导文萃》中曾提到,“开发、妥协与灰度”是华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和适度妥协是一种成功之道,宽容不是胆怯,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与妥协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灰度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还能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4.淡薄名利,拿得起放得下。在奥勒留眼里,人生彷如一出戏剧,每个人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身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当有一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它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画面,英国首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首相一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小布什也得马上收拾行李离开,而且整个过程被媒体全程直播。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安排,却有其深刻含义。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权力移交的象征。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权不随人转,一旦离去,就要交出权力,卸下包袱,回归普通人的状态。相比之下,有些领导人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心态,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利。于丹在谈《论语》时讲的那个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在面对人生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坦然和平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身心,传承美德。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书中的优美语句: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再重温《沉思录》,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三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斯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拜读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虽然
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长补短。本书一开篇就
第四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
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
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第五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机电系 08级 机自一班吕浩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算的上经典的话,我会说历史常新的书才称的上经典,如《沉思录》。读完它我从中受益良多,它让我对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如何正确做人处事有了丰厚的感慨与启发。《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鞍马闹顿中写给自己的书,是他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散文,它没有情节,它只是一个个“间短、甜美、优雅又高贵”的句子,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的皇帝,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在《沉思录》中有很多的语句让我深受感触。如“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这两件事对于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对于理性存在的灵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别的事情打扰。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这样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金钱与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能够离开金钱而生活。物质高于一切的观念正在麻醉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奔波劳累的人,很多人都生活在都市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之中,他们认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
幸福。然而他们错了,每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金钱与物质,一个人只要一生只要正确的事情,能无悔地过一辈子,做人的本性多要求的事情,灵魂上的平和与宁静是任何东西都买不到的,这就是幸福,那是心灵上对生活的满足。这让我想到了孔繁森,他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阿里地区的一方百姓。他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还有另一句话一样令我深有感触“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马可·奥勒留·安东思想的前驱性,人应该有自己坚持,坚持自己的善良,不被周围邪恶所动摇,在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并沿着自己的坚持走下去,不要理别人的怎样说,保持自己的色彩不变改,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正如鲁迅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在走自己的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世界和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别人说什么是对的就去做,别人说什么不好就不做那他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就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我们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个更经典“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
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马可·奥勒留·安东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要意识到我们是来自同一根源,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我们要表现的高贵、仁爱和真诚。还有,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轻易地去责怪他人,把责任归在他人身上,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沉思录》还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我们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态去对待死亡,死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正确观察理解、正确对待所有事物。我们要利用我们短暂的、有限的、宝贵的生命去做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是值得一看的,虽然马可·奥勒留·安东的言论依然存在时代的缺点,但是他的语言言论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在当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读一本好书,受用一辈子;记住一句经典名言,可以让一个人增添几分睿智。读《沉思录》如口含橄榄越嚼味越浓!朋友,如果你是初读者,千万别指望能够从此书中获取猎奇的快感;朋友,如果你已经读了几卷,千万别半途而废。静下心来,舔渎烦躁的心际,相信你能自如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
窥探到洞察是如此的顺当。相信我,《沉思录》准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将会使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