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20: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第一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上节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状况。红军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国民党反对派惊恐不安。从1930年起,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结果都被红军打败了。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一)、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l.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从课文内容看,前两次反“围剿”没讲经过。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看出第一、二次反“围剿”的大致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介绍课本上的图表反映情况。

前两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制定的“撒开两手,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重点分析为什么要退却和退却到哪儿?这个问题要给学生简单讲一下。(可以参考《星火燎原》选编之二的有关文章给学生介绍)国民党第一、二次“围剿”的失败大大震动了蒋介石,1931年7月,他亲任总司令,带着德、日、意国家的军事顾问,率30万大军和几十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攻。敌人来势凶猛,兵力10倍于红军。而那时候红军主力在哪儿呢?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千里回师是如何对付敌人和战胜敌人的呢?

(激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讨论战斗的结果)2.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不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因为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毛泽东被排挤出对红军的领导,但是,通过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已深入人心,而负责指挥的周恩来、朱德仍运用了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敌人的战术,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又取得了胜利,这时全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了30万人。(小结,打出中央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表)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的开始 1.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先请一位同学简单概括王明的一些情况,然后让大家阅读此目中的第一段小字部分内容。2.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通过学生读完本目第一段小字后,我们应该明确三点:(1)1931年初,王明掌握了中央的领导权;(2)反对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主张,要求红军攻取中心城市,结果白区党组织几乎全部暴露。博古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3)1933年初,在上海的党中央机构被迫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经过一年的时间,待蒋介石第五次“围剿”开始时,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已完全落在“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手中。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照搬外国的经验来指挥中国红军反“围剿”斗争。他们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呢?在博古等人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红军的处境又如何呢?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分组发言)(教师打出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示意图)结果,战争进行了一年,“围剿”不仅未打破,根据地也日益缩小,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此时可以写本课标题并指出这是本课重点。向学生讲明:由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我们既要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又要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课重点是讲中央红军的情况。

3.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教师利用教学挂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或投影图讲述长征的经过)长征开始以后,“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又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怎样?(学生讨论,发言)

(用投影打出肖华同志写的长征组歌诗词)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给学生进行讲解,以引起学生的理解性思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确立毛泽东的地位做铺垫)

(指导学生讨论,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刘伯承回忆的黑体字部分)

红军1935年1月强渡乌江,打下了遵义城,在遵义休整了12天。党中央就是在这时候召开了扩大了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这就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三)、遵义会议

1.背景(上面已讲过)2.内容 3.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讲明两点:1.时间——1935年1月。2主要内容。(请学生归纳出主要几点)(学生讨论、归纳、举手发言)教师小结:

(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思考: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对我党我军所起了怎样的重大作用?(学生概括本目最后一段,可以集体朗读)教师应强调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的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 1.红军的艰苦斗争

(1)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红军自遵义北上,一渡赤水,进入川南。2月中下旬,又二渡赤水,重返遵义,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3月中旬,红军乘胜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当敌人前来堵截时,红军却又突然由川南重返贵州,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强渡乌江,佯攻贵阳。而当敌人增援贵阳时,红军却又迅速向云南前进,直通昆明。红军在10万多敌人包围的重兵之下,声东击西,在运动中粉碎了敌人的整个“追剿”计划,红军由被动变主动。

(2)巧渡金沙江:待敌人援兵增援昆明时,红军却以异常的速度到达金沙江,把长征开始以来一直尾追红军的蒋介石的军队甩掉了。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3)通过彝族区:红军沿川康边境到了大凉山地区,红军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国民党当作人质的彝族首领。后来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谈判,并与其结拜金兰之盟。在他们的协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

(4)强渡大渡河:红军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峻岭,18勇士乘着找到的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对岸,占领了敌人阵地,渡过了~支部队。(5)飞夺沪定桥

(6)过雪山: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部队开始翻越位于川西的夹金山。战士们互相帮助,发扬阶级友爱精神,终于胜利地跨越了失金山。

过草地:阅读本课小字部分,加深对过雪山、草地的了解,思考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课时较紧,不一定单独发言)

(8)过腊子口,翻氓山,六盘山。

2.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1935年10月)

让学生阅读本目中有关介绍刘志丹的小字课文,对刘志丹的情况作一简单了解,思考为什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会师?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全班齐读毛泽东诗词,对七律《长征》诗中的语言进一步思考。4.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讲明三层意思:(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财产,是中华民族的支柱;(3)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提问:你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前后后的史实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并以此做一个小结。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

(五)、南方红军的游击战争 因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过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所以可让同学集体朗读本目中《赣南游击词》节选内容,并思考体会三年游击战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情景。板书设计

第二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说明: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红1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2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

弋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红6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7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红10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红25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

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敌军进攻方向

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敌军封锁线

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第三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姓名:肖稳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情境导入法、讨论法、提问法等,通过学生搜集长征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本课内容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领悟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PPT播放宁化图片)

同学们一直很好奇老师是哪里人对吧,今天老师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是福建省的西北地区,武夷山东麓,西接江西石城,南临长汀,别名“翠城”。

宁化是唯一一个90%以上都是客家人的县城,我们学习了上学期的历史都知道,中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陆续的中原汉人往南迁,这部分人就被称为客家人,宁化就是客家人的中转站。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几乎每个客家人都可以在这里追宗朔祖。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客家族谱记载了先祖的来源去向、家训家风;对于整个客家民系来说,客家族谱记录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文化根源。

闽西八大干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奇葩的吃法之一,在当地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和普通大众吃青菜一样,完全没有心理障碍。秋收时节的田鼠非常肥美,在旧时,秋收时节稻田里的田鼠特别多,经常偷吃粮食并藏到洞里好过冬,农民深受其害,后来就想出了这个既能消灭鼠患还能变成美食的好方法。图图为用糟糠烟熏过的田鼠

烟熏过后切成块,以红萝卜后者冬笋加蒜苗芹菜做配菜,加点三层肉翻炒即可,一碗很香的老鼠肉就好啦!当地有句谚语:宁化老鼠干,天下第一香。老鼠干还能治小孩子的尿频

宁化是革命老区,著名的红色旅游路线,是红军长征四大起点县之一。四大起点县包括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分头出发的。

图为湖村锣鼓坪,锣鼓坪则是 当年红军出发前集中在一起开会宣誓的地方。下半夜开始,红军部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坡上来。红军首长彭德怀站在小山岗上作动员报告,然后红军又一队队、一列列的向着城门水茜路方向走去,经宁化安远乡往江西广昌县方向进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宁化境内播下革命火种,进行艰苦的斗争,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都经过了哪里?遇到了什么困难?让我们走进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篇章

探寻“长征之因”

(学生自主预习书本81页,找出长征原因)

从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全国先后建立了许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而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就是位于赣南闽西,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国民党先后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 了“围剿”。前三次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采取灵活的战术特点,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方式取得胜利,可以说打的就是游击战!第四次的时候,党内左倾错误占领统治地位,(什么是左倾?就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做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冒险主义,激进派)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朱德仍然坚持采用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式依然取得成功。但是,这一切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发生变化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企图一举消灭中共,对这次围剿非常重视。1933年,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兵力对红军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围攻中央苏区。图为国民党军队在中央苏区边沿修筑城堡,甚至蒋介石亲自检阅参加第五次围剿的部队。

而在党内,博古和李德取得了领导权,他们采取与敌人硬碰硬的方式,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依然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如果不转移力量,红军将面临灭种危机,中共中央和中共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不得不开始长征。

第二篇章

体验长征之难

(切换身份导游,带领学生 重走长征路,身临其境让学生感悟 当年长征历史)

今天老师来当回《重走长征路》的主持人,带着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长征。咱们从革命老区出发瑞金出发,第一站是我们的红色故都瑞金,1931年在这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瑞金被定为首都。在这里,你可以参观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旧址,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接下来,咱们要渡过湘江,当年,红军付出惨痛的代价,冲破了敌人的斯道封锁线

大家一眼望过去的是现在湘江的优美风景,但是,在当年,这里发生了长征中最惨烈同时也关系着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在这一战中红军损失过半,从8万多人到只剩三万多人,红军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江里都是尸体和血水,所以当地有句谚语: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按照博古计划,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湘西,但敌人早已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而是渡过乌江,改道贵州, 面对两人的不同意见,如果是你你会支持谁呢?(毛泽东)为什么呢?如果不放弃湘西,我们就可能面临全军覆没。所以红军最终放弃了去湘西而是改道贵州,沿途拿下了贵州的遵义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遵义会议的会址。(播放遵义会议视频,了解遵义会议的激烈讨论,切身感受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地方呢,就是遵义会议会址室内的陈设。一间狭小的屋子,一盏老式的煤油灯,一张长条的桌子,几张椅子。当时与会代表就围坐在这张桌子旁。毛泽东做了重要讲话。这间狭小的屋子几乎可以说决定了党和红军的未来,在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会议上博古首先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接着,周恩来以红军总政委的身份作了副报告。他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了战争失利的责任。同时,他还建议今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从而把会议讨论引向纠正错误的军事领导这一关键问题上。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地剖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军事领导人单纯防御的错误战略战术所致,否定了博古的报告。张闻天、王稼祥 也相继发言,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所犯的严重错误,表示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中央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后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结合课本,找出以下信息,我们来总结下遵义会议。

(提问: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小组,四渡赤水就是遵义会议后非常漂亮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四川云南贵州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进逼包围。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决定利用敌人弱点,在赤水打游击战,真正的目的是走敌人较薄弱的地区贵州北渡长江。中共中央告诉全军,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不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一渡赤水摆脱后面的追敌,就在敌人慌忙向东追击时,中共却转回来再占遵义。敌人以为红军又要北上的时候,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诱敌向西。红军大部队却转向南,当时蒋介石在贵阳,红军又摆出要攻打贵阳的姿态,蒋介石急忙调兵回贵阳镇守时,红军却绕过贵阳从贵州西进。到金沙江附近时,红军又做出要攻打昆明,把敌人向昆明引,红军却悄悄渡过了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渡过金沙江后,红军又遇阻难——大渡河。大渡河的对面敌人进行猛烈的炮火攻击,而大渡河的河水湍急又没有桥梁,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派十八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鼓起勇气强渡大渡河,为红军打开了前行的口子。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渡河的纪念碑,纪念的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美国记者斯诺也随军采访红军,这张照片是美国记者与18勇士的合影,随后,斯诺写下了著名书籍《西行漫记》。

(飞夺泸定桥)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泸定桥是大渡河北岸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原本桥上铺着木板,但当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拿下了泸定桥。(一边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一边讲述》)

(爬雪山)各位跟紧啦,这段路不太好走,大家看见对面那位雪山了吗?那就是红军当年征服过的雪山——夹金山。夹金山海拔4124米,夹金的意思为很高很陡,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就是对此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由于难度太大,咱们就不爬雪山了,我请了一位当年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爷爷在这雪山脚下讲讲当年的故事。{钟洪奇}大家欢迎(鼓掌)(眼神凝重沉思一会,缓缓开口)

“那年是五月初四,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张:那老爷爷,后来怎么样了?} 咳咳,后来有人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80多年过去了,我耳朵里依然回荡着她唱过的最响亮的歌谣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那一年,她15岁。(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中讲述过雪山爬草地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体会长征过程中自然条件的恶劣)

(过草地){张:那过了雪山之后呢} 过了雪山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草地。

{张:我以前以为草原很美的,可是后来才知道红军在草地里损失惨重 }是的,在长征途中,有一块号称“死亡之地”的区域--“松潘草地”,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进入了草地。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张:谢谢老爷爷给我们讲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红军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勇往直前,团结一心,以坚定的革命信念走出困境。{会师会宁}出了草原,咱们就要到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了——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率先到达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第三篇章

感悟长征之魂

(学生看课本找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时间、标志和意义)

教师:中央红军由几万人锐减到几千人。那么,长征到底值不值得走?为什么? 学生:(围绕长征胜利的意义回答。)

教师:毛泽东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教师注意通过“毛泽东引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是什么的支持使得红军创造了这一奇迹?-------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数字,使学生明确长征途中学生经历的千难万险,深刻理解是长征精神支撑着红军将士最终完成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知道了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时光,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教师: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多名学生:“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教师:大渡河水不停地在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不需要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了,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在当今社会还 需要长征精神吗?长征精神给你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把每一次的挫折和困难都当成磨炼自己意志的试金石,有责任心等等。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

小试牛刀

六、板书设计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从红色旅游县导入,过渡自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用旅游《重走红军长征路》方式,把长征路线进行串讲,又加入情景老红军讲长征故事方式,激发兴趣。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音乐等。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电影片段有“长征电影片断”,图片“过雪山”、“过草地”。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生课前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前面内容讲过多导致没有准备过多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长征精神,但我相信学生在讲长征过程中会有所感悟。

第四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教案示例之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4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梁爰如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知识点:四次反“围剿”的起止时间、领导人、战术、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长征的起止时间、原因;长征中重要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意义;两次会师;长征胜利的意义;南方红军的艰苦斗争。

(2)基本线索:本节讲述了我党从1930年11月—1936年10月间的军事斗争。1930年11月—1933年3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作战方针的领导下,红军先后打破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3年初,由于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时,由于中共负责人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红军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新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2.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

(1)通过讲述红军在1930——1935年10月期间军事斗争的胜利→失败→胜利的过程,使学生对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红军的情感,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的能力培养

(1)编排大事年表的能力。

(2)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的能力。

(3)从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长征及遵义会议

难点: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胜利结束长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东北易帜以后到1930年上半年以前,蒋介石反动政权主要在干什么?(学生回答)

(2)这个期间,革命的形势有了哪些发展?(学生回答,这种革命形势给国民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立刻掉转头来,集中重兵对南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围巢”。从1930年11月—1934年10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前四次红军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使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而第五次却失败了呢?让我们共同比较并分析一下五次反“围剿”的情况。(板书提纲)

一、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请同学们看P25表。

从表中敌我双方兵力情况来看,我方处于什么形势?(回答)但是从战绩上看处于劣势的部队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原因。

(提问)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采取了什么战术与作战方法?(指导学生看书P25的第一段大字,回答。)

(教师):毛泽东在三次反“围剿”中都采取了运动战的打法。什么是运动战呢?运动战就是正规军在比较长的战线和比较广的战区内,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毛泽东采用这种战法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来讲,作战方针与打法应该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运动战的打法就是从当时敌强我弱的实情中作出的科学选择。现在以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为例来看毛泽东战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找一个学生朗读P26页的小字。)

(提问)①国民党在第三次围剿中使用了怎样的兵力?(回答)②红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答出正确指挥、作战勇敢、人民支持等)

(教师归纳):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并实行了“敌进我退的部署。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把国民党军队拖得半死不活,打得蒋介石灰溜溜地逃回了南京。

(提问)第四次反“围剿”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回答)

(教师):第四次反“围剿”虽然不是毛译东领导的,但是领导第四次反“围剿”的周恩来、朱德采取了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同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板书提纲二)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秋,蒋介石又亲任总司令,先后调动了100万军队并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在政治上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在军事上采取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新策略。面对蒋介石疯狂的“围剿”,红军组织了第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较,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变化呢?(回答)

(教师归纳):第一个变化是领导变了。由博古与李德负责,尤其是由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简介博古、李德的情况,可让学生看课文注释。)第二个变化是完全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左”倾错误主张。(简介王明,可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

(提问:①王明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了党的领导权?他的错误主张表现在什么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错误主张带到了中央根据地?)(回答)

②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与博古按照王明错误主张,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方针,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

(教师):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相同的是,都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但是,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此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不是力量的悬殊,乃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与战术方针。(板书提纲三)

三、工农红军的长征

(1)长征的原因:

(提问):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为什么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呢?(回答)

(教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与红军主力8万人被迫于1934年10月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约有3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完全脱离党中央领导的情况下,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进行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同学们在初二第一学期语文课中已经学过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及本书中的P32《赣南游击词》节选中都可以看到当年红军游击队的艰苦生活,(板书2)

(2)长征的过程: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按顺序排列长征所经过的重要地点及长征途中所发生的大事。(挂出地图,并指导学生阅读长征内容,然后分别叫十个学生回答。每回答出一个地点,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且在地图上相关的地方插一面小红旗。师生共同完成下列长征线索图示。)

(提问):长征中,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处于了危急关头,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渡过危急的?(学生回答)

(教师):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8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此时蒋介石又布置3个口袋,如果红军去湘西,必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道贵州。正如刘伯承回忆中谈到的,毛泽东挽救了红军。(让学生阅读P28的史料)

(提问)红军从什么地方开始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为什么能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学生回答)

(教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反以前的行军方式,好象获得新的生命。毛泽东率领的部队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3月下旬,红军又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慌得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调云南兵增援。红军又掉头向北,以急行军速度,在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冲出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了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折磨,表现出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同学们在初一与初二第一个学期的语文课上学到的课文《草地的晚餐》、《红军鞋》、《老山界》、《九个炊事员》、《七根火柴》就反映出上述讲到的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反映出红军为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书以及历史课上的内容讲几个红军艰苦奋斗的故事。(让二、三个学生讲述。)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经过了11个省(指图讲):赣,湘、闽、粤、桂、黔、滇、川、康、甘、陕,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徐海东、刘志丹等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红军走完了艰难的历程,红军为什么能从失败走向胜利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长征胜利的原因。(板书3)

(3)长征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并回答长征胜利的原因)

(教师归纳):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红军;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长征走向了胜利。

(提问):毛泽东从什么时候又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回答)(指导学生看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提问):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后,在中央总负责的是张闻天,为什么却说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呢?

(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遵义会议召开时,红军面前最迫切的是军事斗争,当时尽管红军没有钻蒋介石的口袋,但是仍处于生死关头。在关键时刻,用什么思想领导军事斗争已成为至关重大的问题,它不仅仅决定着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革命与党的命运。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让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指挥了红军。这样,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权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所以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中国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板书4)

(4)长征的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P32长征的意义,并让学生分析长征意义讲了3点。)

(教师):①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②第五次反“围剿”前,红军已有30万人,可是三支主力红军会合时,已不足三万人。但是这些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极可宝贵的精华,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毛泽东同志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因为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转入了新的斗争。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正如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写的史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谈到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家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让我们共同朗读毛泽东写的《长征》,缅怀先烈,开创未来,(全班集体朗诵《长征》)

3.课堂练习

①课文的P32练习题

②指图讲述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三)教法建议

1.新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较广,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自己去理解、体会教材。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而不是只按教材内容重新复述一遍。

2.应及时地组织第二课堂的活动,如组织讲故事会、听老红军回忆、看有关长征电影、写小论文等来加深、理解本课内容。

第五篇: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模版)

20长征

[设计理念]: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摒尽了完全知识传授的传统方案,从目标的确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强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策略:1

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

2、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感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

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外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弄清诗中大意,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1.透过诗句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长征精神及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长征》歌曲)(课件)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长征》,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何为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课件)

(了解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里长征长征吗?知道参加长征的是什么人?长征经过什么地方?知道长征的路有多长吗?知道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1)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课件)

(2)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 的无数

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课件)

在我们了解了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课件朗读要求)(课件)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磅礴(png b)岷山(mn)((课件))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课件)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下载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2006-2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J)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读后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读后感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

    《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5篇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杨林官渡小学李翠萍 教材说明: 《长征》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长征》教学设计 福新小学杨继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长征教学设计

    《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

    长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

    长征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由于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加强预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