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雾凇教学案例
《雾凇》教学案例
西河底明德小学
张丽
一、背景分析
《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尤其是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我设想借助于老师情境的渲染,让学生体会雾凇的奇特,使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设计教案如下:
二、案例描述
(一)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写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用“﹏﹏”划出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句子。然后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读读,划划,议议)
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 生: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我从这阵阵雾气知道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师:吉林的冬天冷吗?
生:冷,冬季夜幕降临时,气温会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师: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美丽的雾凇也就慢慢形成了。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二)师:雾凇各有各的姿态,用上这个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出示: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 ;有的;有的。雾凇,!)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组长把你们认为最美的姿态写下来。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菜单)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银菊,洁白高雅;有的像梨花,含苞欲放;有的像银菇,婀娜多姿;雾凇,你真是太迷人了!
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绽放的菊花,楚楚动人;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有的弯着腰,好像在给人们鞠躬;雾凇,你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阿!
生: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像亭亭的少女;有的如盛开的百花;有的似排排的雪浪。雾凇可真美啊!
……
【教学反思】
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固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说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而雾凇并非吉林的独家特产,全国各地都有雾凇。因此,教学时还应该让学生说说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
学习第三小节时,我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让孩子们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学生小小组合作完成了说话、写话练习。这样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且有助孩子内化语言文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描绘出了雾凇千姿百态的美。
第二篇:雾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化“无形”为有形,于“无情”处悟情
张江霞小语工作室 润城镇下伏完小 李新艳
——《雾凇》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通过课堂对话,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实现读写结合课的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还原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教给学生有效表达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以《雾凇》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下面是我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几段情境的描述:
(一)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师:(用彩色粉笔标注偏旁)“雾”和“凇”都是形声字。“雾”上表义下表声,字面理解,雾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小小水滴。“凇”左表形右表声,两点水表示需要很冷的气温来凝结。雾凇就是——
生:飘浮在空气中的小小水滴,在很冷的空气中,凝结而成的小冰晶。
师:凝结在地上,就是霜花。凝结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雾凇。
师:现在,我们就乘上时光的快车,到“北国江城”吉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林的松花江畔,去一睹为快吧!
生:(观看视频录像,聆听课文朗读)
【反思】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理解上的难点。处处留心皆学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抓住题眼,从读题开始了解雾凇,引发学生思考,为探究雾凇形成过程作铺垫。随后观看视频,感受雾凇壮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师:谁来说一说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动词。生1:弥漫 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师:你找得很准。
师: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2:我从“弥漫”感受到雾气的浓重。
师:“弥漫”是充满、布满的意思。这个词很有画面感。(出示图片)仓库起火了,小区里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儿。山里起雾了,到处弥漫着白白的雾气,就像给山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生3:我从“涌向”也能感受到雾气的大,还在流动。师:是的。浓雾像长了腿似的,一层层、一团团、一阵阵奔岸边而来。
生4:“笼罩”一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两岸什么都看不见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了。
师:这个词很形象。(出示图片)伊拉克人民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伊拉克人民的内心——
生:被恐惧、忧伤笼罩。
师:(继续出示图片)沉沉的雾气犹如铺天盖地撒开的一张大网,笼罩着我们这个幽静而又美丽的小山村,也网住了我的心。
生:雾气实在是太大了。文中的“淹没”用得也很形象。师:通常我们说洪水淹没了村庄。潮水淹没了礁石。但这里却是树木被雾气淹没了。由此可以想见——
生:一切都被浓雾笼罩,什么也看不到了。
师:松花江上的雾气实在是太大了,怪不得说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呢!你能读出松花江上饱和的水汽吗?
生:(纷纷投入朗读)
【反思】本节课型是读写结合课,选用文中词语,描述学生眼中的雾景是教学重点。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读写结合,高质量地完成雾景片段的习作,在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拎出了文中动词:弥漫、笼罩、淹没……;之后又让其把词还原回句子中,在读中感受雾气的变化;随后交流感受时,又将其拎出来结合生活,结合语境再次深刻感悟;最后通过感情朗读,积累内化文中语言。这样对关键词语多次揉搓,反复咀嚼,辅以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为有形,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且有助孩子内化语言文字。力求为读写结合积累语言作铺垫。
(三)感受雾凇形成过程
师:满足了“饱和的水汽”这个条件,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
生: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这雾气真像一位魔术师,施展了神奇的魔法(投示句子)
师:知道什么是“镀”吗?
生:镀,是金字旁,就是在一种金属表面通过技术涂上另外一种金属。
师:你很会思考,很善表达。(投示图片)这种水管是镀锌的。(展示实物)这个戒指是镀银的。在这里是怎么“镀”的呢?
生:洁白的霜花一层一层地凝结在松针上,就好像能工巧匠在金属上镀色一样。
师:这里的“镀”字用得极其巧妙!多么神奇的大自然呀!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板书:想象)
齐读,感受用词巧妙。
师:多么美丽奇幻的景象呀!老师倒产生了一个疑问: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为什么要把雾凇比作白银呢?白糖、白面不也是白的吗?
生:白银,就是白色的银子,跟雾凇一样都是银光闪闪的。
师:哦,银光闪闪,漂亮!生:应该是珍贵。
师:所以就感到珍惜,珍爱!比喻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隐含着作者对雾凇的喜爱!齐读,感受作者情感。
师:雾凇的形成过程需要八到十个小时,但作者却用几句就描绘出来了,你能感受到这个过程的漫长吗?哪儿感受到的?
生: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能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的漫长。
生:从“最初”“逐渐”“最后”也能感受到雾凇漫长的形成过程。
齐读,感受雾凇漫长的形成过程。
师:老师也来施展一下魔法,你还能读出来吗? 生:(填空朗读,积累语言)
【反思】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有一个反复阅读、咀嚼思考、交流体会的过程。这一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朗读:一读,体会“镀”字的精妙;二读,体会比喻的妙用;三读,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漫长;四读,感情朗读;五读,积累语言。力求一次一个重点,于“无情”处品悟情感,同时渗透比喻、想象方法的妙用,时时处处力求积累语言,铺垫语用。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体验、积累”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交流文本感受语言的过程中,适时补充画面,强化学生对重点词语的体验与感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理解文本,积累语言,最终达成语用的目的。
第三篇:雾凇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 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目标导航自学自强
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正面学习,自主思考。
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内检测词语。
二测:
检测词语:夜幕降临 摄氏度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凝结
大地冰封 凝结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检测句子: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三思考:什么是雾凇?
二、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
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
屏显雾凇图(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多美的雾凇啊!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抽生评价,超越。
过渡:孩子们的撰写的串词非常优美,孩子们的朗读和点评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合学共商 互助双赢
1、小组合作朗读,勾画出雾凇形成的过程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并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抽生汇报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温差---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4、师总结: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便会()地赞叹:这真是“()呀!
2、(),()。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的霜花()了枝头,在()下,(),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下面还有一位诗人挥动他的毫笔写下了雪淞美景。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结:同学们,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 绝。难怪199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于是题词赞扬,(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吉林雾凇这样的自然奇观更是不少,老师希望大家回去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同时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篇二: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 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目标导航自学自强
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正面学习,自主思考。
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内检测词语。
二测:
检测词语:夜幕降临 摄氏度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凝结
大地冰封 凝结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检测句子: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三思考:什么是雾凇?
二、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
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
屏显雾凇图(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多美的雾凇啊!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抽生评价,超越。
过渡:孩子们的撰写的串词非常优美,孩子们的朗读和点评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合学共商 互助双赢
1、小组合作朗读,勾画出雾凇形成的过程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并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抽生汇报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温差---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4、师总结: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便会()地赞叹:这真是“()呀!
2、(),()。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的霜花()了枝头,在()下,(),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下面还有一位诗人挥动他的毫笔写下了雪淞美景。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结:同学们,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难怪199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于是题词赞扬,(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吉林雾凇这样的自然奇观更是不少,老师希望大家回去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同时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雾凇》教学设计(2013-11-12 20:56:57)分类: 个人资料
篇三: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 凇
泊里中心小学 李岩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目标导航自学自强
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正面学习,自主思考。
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内检测词语。
二.测:
检测词语:夜幕降临 摄氏度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凝结
大地冰封 凝结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检测句子: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三.思考:什么是雾凇?
二、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
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
屏显雾凇图(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多美的雾凇啊!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抽生评价,超越。
过渡:孩子们的撰写的串词非常优美,孩子们的朗读和点评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合学共商 互助双赢
1、小组合作朗读,勾画出雾凇形成的过程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并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抽生汇报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温差---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4、师总结: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便会()地赞叹:这真是“()呀!
2、(),()。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的霜花()了枝头,在()下,(),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下面还有一位诗人挥动他的毫笔写下了雪淞美景。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结:同学们,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难怪199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于是题词赞扬,(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第四篇: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 凇
泊里中心小学 李岩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目标导航 自学自强
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正面学习,自主思考。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内检测词语。二.测:
检测词语:夜幕降临 摄氏度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大地冰封 凝结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检测句子: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三.思考:什么是雾凇?
二、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
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
屏显雾凇图(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多美的雾凇啊!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抽生评价,超越。
过渡:孩子们的撰写的串词非常优美,孩子们的朗读和点评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合学共商 互助双赢
1、小组合作朗读,勾画出雾凇形成的过程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并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抽生汇报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温差---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4、师总结: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便会()地赞叹:这真是“()呀!
2、(),()。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的霜花()了枝头,在()下,(),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下面还有一位诗人挥动他的毫笔写下了雪淞美景。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结:同学们,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难怪199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于是题词赞扬,(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吉林雾凇这样的自然奇观更是不少,老师希望大家回去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同时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第五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执教者:曹颖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近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来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请大家拿出笔跟着老师一起把这个课题写一遍。(雾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雨字要写得扁一些;凇是两点水,松的撇捺要写得舒展一点。)2.有同学知道“凇”的意思是什么吗? 两点水通常与什么有关呢?(冻)
幻灯片出示:云雾或水气凝结而成的冰花
二、初读课文
1.相信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本课中的生字词。幻灯片出示:
十里长堤
寒风吹拂
雾气缭绕 琼枝玉树
洁白晶莹
缀满枝头 树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弥漫雾气
夜幕降临
摄氏度 淹没
树影模糊
镀上白银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同学们词语读得很好,但是词语还要放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去读,下面大家来挑战一下,看看这些段落你还能不能读好。2.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指名学生朗读,提醒学生读出停顿,读出感情。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来欣赏一组雾凇的美景。(播放一组雾凇美景图)
三、再读课文
1.请大家自己再把课文自由朗读一遍,请你找出雾凇形成的条件,用笔画出来。板书:严寒季节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大家都找出来了这三个关键的条件。
我们先来严寒季节这个条件,你能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到,用笔画出来。(三九严寒、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零下30摄氏度等)
3.我们再来看“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这个条件,有同学知道“饱和”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饱”在字典中的意思。幻灯片出示:
① 吃足;无饥饿感,跟“ 饿 ” 相反:饱餐一顿|酒足饭饱|吃得饱,穿得暖。② 使满足:大饱眼福。
③达到最高限度;充分:充足|饱学之士|饱经风霜。
那么“饱和”的“饱”就是达到最大限度,也就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最大限度。我们想想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呢?(澡堂里的水汽,可乐摇晃后瓶内的水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显示出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的,请你再读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关键词,这些词表明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学生交流。教师依次板书:
弥漫
随风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模糊
4.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空气中的水汽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了。看黑板,你还能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什么?(程度越来越深,雾气越来越浓)下面我们一起把空气中水汽变化的过程齐读一下。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十里长堤
寒风吹拂
雾气缭绕 琼枝玉树
洁白晶莹
缀满枝头 树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弥漫雾气
夜幕降临
摄氏度 淹没
树影模糊
镀上白银 2.请一个学生回忆雾凇形成的条件。
严寒季节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变化过程,雾气越来越浓。下面我就要来看看大自然这个魔术师是如何变出神奇的雾凇的。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雾气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
幻灯片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请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2.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上、柳枝上的?圈画出有关词语。慢慢地(凝结的速度慢,是个缓慢的过程)轻轻地(凝结是个无声无息的过程)
一层又一层地(雾气不断,逐步凝结而成)
教师总结:作者只用一句话,运用上这几个词语,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生动具体,又十分精练。
3.作者仅仅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幻灯片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吗?
最初、逐渐、最后-----雾凇形成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雾凇的美,过程很奇特。4.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松花江边,你会看到怎样的雾凇奇观呢? 出示: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你还能想到其他词语来形容这个美丽的场景吗? 出示:
玉树凌空
琼花烂漫
朵朵银菊
排排雪浪
轻盈洁白
玲珑剔透
清秀典雅
婀娜多姿
2.面对这样的场景,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出示: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学生齐读。
同学们,你们见过梨花吗?是什么颜色呢?
“梨花”比作雾凇,这些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的梨花那样美丽。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搜集有关雾凇奇特景象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