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模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多媒体的音乐:春天来啦,树绿了,花红了,燕子飞回来了。河边的柳树也有了崭新崭新的叶子。春天真的是很美啊!
二、揭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课《古诗二首》板书。
三、备学。
AB层:
1.我会吟诵两首古诗,我还会背诵呢!再次放音乐。(我能给小伙伴在相应的括号填上对勾)
(1)我能熟读两首古诗,在别人的提示下背诵两首古诗。()(2)我能吟诵两首古诗,且能背诵。()
2.我会认知生字词,还会适当的运用一些字词说一句或一段话。咏 碧 妆 裁 似 剪 夹 度 撑 阴
歌咏 咏唱 碧绿 梳妆 妆扮 裁剪 裁缝 似乎 好似(似的)温度 度过 夹住 夹心饼干 剪刀 剪断 撑船 撑腰 阴雨 阴云 梳妆打扮 碧波荡漾 夹七夹八 阴差阳错
(1)我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识记并理解某些字词的,()(2)我是自己查阅工具书认知理解某些字词的。()
(3)我自己就能读这些词语,某些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理解的。()我能试着用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话:
3.我会写生字,我能在生字树的帮助下将每一个字写得美观、规范。
柳 似 剪 双 燕 断 度 阴 我会用它组词。
柳()()似()()剪()()双()()燕()()断()()度()()阴()()
4.我会回答问题:
(1)我能查阅古诗二首的作者资料,并说给大家。(2)我会说一说这两首诗各描绘的春景。(3)我还知道每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层: 1.我会吟诵两首古诗,我还会背诵呢!(我能给小伙伴在相应的括号填上对勾)(1)我能熟读两首古诗,在别人的提示下背诵两首古诗。()(2)我能吟诵两首古诗,且能背诵。()
2.我会认知生字词,还会适当的运用一些字词说一句或一段话。咏 碧 妆 裁 似 剪 夹 度 撑 阴
歌咏 咏唱 碧绿 梳妆 妆扮 裁剪 似乎 好似(似的)温度 度过 夹住 夹心饼干 剪刀 撑船 阴雨 阴云 梳妆打扮 夹七夹八 阴差阳错
(1)我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识记并理解某些字词的,()(2)我是自己查阅工具书认知理解某些字词的。()(3)我自己就能读这些词语,某些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理解的。我能试着用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话:
3.我会写生字,我能在生字树的帮助下将每一个字写得美观、规范。柳 似 剪 双 燕 断 度 阴 我会用它组词。
柳()似()剪()双()燕()断()度(阴()
4.我会回答问题:
(1)我能查阅古诗二首的作者资料,并说给大家。(2)我会说一说这两首诗各描绘的春景。(3)我还知道每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的音乐。指名学生在音乐中吟诵、背诵。
二、交流:
(1)口述古诗二首作者的有关资料。(2)口述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两首诗都是写了春天的美景,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生:第一首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描绘了春天的柳枝、柳叶。师:从哪些字词、句子中体会到?请你有感地吟诵这些美的句子吧!生:吟诵。~ 师:第二首饰描写了那些春景?
生:第二首描写了春雨中的燕子飞回来了,两岸的桃花开了,河边的断桥旁一条小船开出柳树下。
生:在音乐中吟诵。
(3)这两首诗各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情怀?
师:这作者笔下的春景真的是很美,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生:面对美景,应该是赞美着春天的景色吧?
三、提升:
这么美的美景,让我们拿起彩笔一起画一画吧!
第二篇:二年级下学期语文 第1课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语文
章(组)
一
学习内容
1、古诗二首
学习内容
分
析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村居》是由晚清诗人高鼎晚年闲居农村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两首古诗都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传达出春天的美好,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通读中积累传承,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本课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咏春诗,语言精巧凝练,情趣盎然,其描绘的画面在春日中处处可见,语用价值很高。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方向。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字写正确、美观。
学习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方式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习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生字卡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
(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
(出示课件)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
(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
(预设: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
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
(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
tāo”,不能读成“sī
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
妆()
绦()
裁()
永()
装()
条()
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
(出示课件)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作
业
设
计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3.收集关于春天的一些诗,并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
书
设
计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1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精读课文)
1.教学目标
认识“莺、拂”
等
个生字,会写“诗、村”
等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时
第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
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
等
3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去放风筝呢?(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吧!
相关二
介绍
1.资料链接。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大约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歌擅长描绘自然景物。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练
莺(yīng)
拂
(fú)
堤(dī)
柳(liǔ)
醉(zuì)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
诗(诗歌)
村(村子)
童(童年))
拌(搅拌)
书写指导:“讠”的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寺”的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练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四
细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似乎陶醉在了迷蒙的春烟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醉”字好在哪里?
预设:“醉”字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杨柳丝丝飘飘使人陶醉的感觉。
4.《村居》描绘了什么景象?
预设:《村居》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5.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村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
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五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看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仿佛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六
诗歌主旨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七
课堂小结
板书
草——长
莺——飞
村居
杨柳
——拂堤
生机勃勃
儿童——归——放纸鸢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
等
个生字,会写“碧、妆”
等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体会春天柳树的绰约风姿。
二
相关介绍
1.资料链接。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为喜光树种。遭受水淹时,它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在水中,有吸收和运输养分的作用。柳树以插条繁殖为主,也可种子繁殖。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易变形。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白柳、圆头柳等品种。
2.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主要作品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2.学生初读:自由读古诗,把生字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练
咏(yǒng)
妆(zhuāng)
丝(sī)
绦(tāo)
裁(cái)
剪(jiǎn)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
碧(碧绿)
妆(妆容)
绿(绿色)
丝(丝线)
剪(剪刀)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练
碧玉:绿色的玉石,诗中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
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诗中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四
细读课文
1.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
下的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
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咏柳》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预设:《咏柳》写了柳树和春风。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春风温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穷的创造力。
4.《咏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咏柳》运用了比喻、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小结:运用比喻的好处:诗人把柳树的新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把柳条比作丝绦,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样子很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运用设问、拟人的好处:后两句诗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了带来绿色的春天。
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5.你觉得柳枝还像什么?请仿写一个比喻句。
预设:细细的柳枝像婀娜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6.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咏柳》中的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微风一吹,无数条柳条随
风摆动,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诗歌鉴赏五
诗的前两句:
第一句中的“妆”字写柳树像是精心打扮过一样,“高”字衬托出柳树袅袅婷婷的风姿,“碧玉”表现了柳树鲜嫩新翠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高的特点。第二句中的“垂”字写出了柳条的长和柔,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柳条的美丽,这一句,把柳条长而柔软的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细叶”一词,写出了柳叶细小的特点。巧用设问,用“谁裁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六
诗歌主旨
《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
课堂小结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借物抒情,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得出了这两首诗的主旨。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古诗中的情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落实背诵的要求。
板书
描绘
咏柳
想象
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
碧玉——一树高
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
春风——似剪刀
第四篇:人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春》朱自清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文章,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研读、精读、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朗读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抄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明确: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5、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四、引导分析课文
(一)、春天的草。
(1)“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2)“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3)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4)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明确: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5)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6)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春天的花。
(1)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2)评价朗读。
(3)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明确: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4)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明确: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5)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明确: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6)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明确: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7)小结:课件展示。
(8)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继续精读课文
(一)、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二)、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三)、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 明确: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抽查背诵。
三、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
明确: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明确: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齐读课文,体味意境
要求: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七、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八、作业设计: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九、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绘春 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第五篇: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
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学案设计: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案设计:
课前: 预习故事中的生字词。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3、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4、解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5、默写两首古诗。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