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二首春日朱熹诗词解析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题、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河边。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解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第二篇:2017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模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多媒体的音乐:春天来啦,树绿了,花红了,燕子飞回来了。河边的柳树也有了崭新崭新的叶子。春天真的是很美啊!
二、揭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课《古诗二首》板书。
三、备学。
AB层:
1.我会吟诵两首古诗,我还会背诵呢!再次放音乐。(我能给小伙伴在相应的括号填上对勾)
(1)我能熟读两首古诗,在别人的提示下背诵两首古诗。()(2)我能吟诵两首古诗,且能背诵。()
2.我会认知生字词,还会适当的运用一些字词说一句或一段话。咏 碧 妆 裁 似 剪 夹 度 撑 阴
歌咏 咏唱 碧绿 梳妆 妆扮 裁剪 裁缝 似乎 好似(似的)温度 度过 夹住 夹心饼干 剪刀 剪断 撑船 撑腰 阴雨 阴云 梳妆打扮 碧波荡漾 夹七夹八 阴差阳错
(1)我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识记并理解某些字词的,()(2)我是自己查阅工具书认知理解某些字词的。()
(3)我自己就能读这些词语,某些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理解的。()我能试着用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话:
3.我会写生字,我能在生字树的帮助下将每一个字写得美观、规范。
柳 似 剪 双 燕 断 度 阴 我会用它组词。
柳()()似()()剪()()双()()燕()()断()()度()()阴()()
4.我会回答问题:
(1)我能查阅古诗二首的作者资料,并说给大家。(2)我会说一说这两首诗各描绘的春景。(3)我还知道每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层: 1.我会吟诵两首古诗,我还会背诵呢!(我能给小伙伴在相应的括号填上对勾)(1)我能熟读两首古诗,在别人的提示下背诵两首古诗。()(2)我能吟诵两首古诗,且能背诵。()
2.我会认知生字词,还会适当的运用一些字词说一句或一段话。咏 碧 妆 裁 似 剪 夹 度 撑 阴
歌咏 咏唱 碧绿 梳妆 妆扮 裁剪 似乎 好似(似的)温度 度过 夹住 夹心饼干 剪刀 撑船 阴雨 阴云 梳妆打扮 夹七夹八 阴差阳错
(1)我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识记并理解某些字词的,()(2)我是自己查阅工具书认知理解某些字词的。()(3)我自己就能读这些词语,某些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理解的。我能试着用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话:
3.我会写生字,我能在生字树的帮助下将每一个字写得美观、规范。柳 似 剪 双 燕 断 度 阴 我会用它组词。
柳()似()剪()双()燕()断()度(阴()
4.我会回答问题:
(1)我能查阅古诗二首的作者资料,并说给大家。(2)我会说一说这两首诗各描绘的春景。(3)我还知道每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的音乐。指名学生在音乐中吟诵、背诵。
二、交流:
(1)口述古诗二首作者的有关资料。(2)口述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两首诗都是写了春天的美景,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生:第一首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描绘了春天的柳枝、柳叶。师:从哪些字词、句子中体会到?请你有感地吟诵这些美的句子吧!生:吟诵。~ 师:第二首饰描写了那些春景?
生:第二首描写了春雨中的燕子飞回来了,两岸的桃花开了,河边的断桥旁一条小船开出柳树下。
生:在音乐中吟诵。
(3)这两首诗各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情怀?
师:这作者笔下的春景真的是很美,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生:面对美景,应该是赞美着春天的景色吧?
三、提升:
这么美的美景,让我们拿起彩笔一起画一画吧!
第三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4理解第三、四句。(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出示图片,欣赏)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不是逐行分析诗意。而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带动了气氛。优美的古诗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我借助录音范读,按其韵律节拍朗读,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让学生从听读中感悟,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第四篇: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5.小结。
第五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1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精读课文)
1.教学目标
认识“莺、拂”
等
个生字,会写“诗、村”
等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时
第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
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
等
3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去放风筝呢?(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吧!
相关二
介绍
1.资料链接。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大约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歌擅长描绘自然景物。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练
莺(yīng)
拂
(fú)
堤(dī)
柳(liǔ)
醉(zuì)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
诗(诗歌)
村(村子)
童(童年))
拌(搅拌)
书写指导:“讠”的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寺”的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练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四
细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似乎陶醉在了迷蒙的春烟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醉”字好在哪里?
预设:“醉”字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杨柳丝丝飘飘使人陶醉的感觉。
4.《村居》描绘了什么景象?
预设:《村居》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5.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村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
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五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看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仿佛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六
诗歌主旨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七
课堂小结
板书
草——长
莺——飞
村居
杨柳
——拂堤
生机勃勃
儿童——归——放纸鸢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
等
个生字,会写“碧、妆”
等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体会春天柳树的绰约风姿。
二
相关介绍
1.资料链接。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为喜光树种。遭受水淹时,它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在水中,有吸收和运输养分的作用。柳树以插条繁殖为主,也可种子繁殖。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易变形。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白柳、圆头柳等品种。
2.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主要作品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2.学生初读:自由读古诗,把生字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练
咏(yǒng)
妆(zhuāng)
丝(sī)
绦(tāo)
裁(cái)
剪(jiǎn)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
碧(碧绿)
妆(妆容)
绿(绿色)
丝(丝线)
剪(剪刀)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练
碧玉:绿色的玉石,诗中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
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诗中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四
细读课文
1.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
下的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
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咏柳》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预设:《咏柳》写了柳树和春风。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春风温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穷的创造力。
4.《咏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咏柳》运用了比喻、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小结:运用比喻的好处:诗人把柳树的新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把柳条比作丝绦,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样子很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运用设问、拟人的好处:后两句诗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了带来绿色的春天。
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5.你觉得柳枝还像什么?请仿写一个比喻句。
预设:细细的柳枝像婀娜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6.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咏柳》中的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微风一吹,无数条柳条随
风摆动,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诗歌鉴赏五
诗的前两句:
第一句中的“妆”字写柳树像是精心打扮过一样,“高”字衬托出柳树袅袅婷婷的风姿,“碧玉”表现了柳树鲜嫩新翠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高的特点。第二句中的“垂”字写出了柳条的长和柔,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柳条的美丽,这一句,把柳条长而柔软的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细叶”一词,写出了柳叶细小的特点。巧用设问,用“谁裁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六
诗歌主旨
《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
课堂小结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借物抒情,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得出了这两首诗的主旨。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古诗中的情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落实背诵的要求。
板书
描绘
咏柳
想象
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
碧玉——一树高
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
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