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案例
——《背影》的教学设计案例
《背影》的教学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4、基本思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2、难点
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点出幻灯片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上课后,点出灯片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诗歌中的“波老”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少年波老更情亲”是说青年时的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更加亲密一些。《背影》就是这一时期,朱自清与父亲感情的写照。我们每天都要见到许许多多的背影,可是,只有当朱自清把背影写入散文以后,人们才似乎一下子意识到:背影是一幅色彩凝重的图画、是一篇难以读懂的散文、是一首蕴涵人生哲理的诗歌。几乎没有人读过《背影》不流泪的,是什么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难题。
二、师生互动,活动探究 1读通读顺
(点出灯片3: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
师:我们学习的第一环节是“读通读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独立探究性阅读,这里,我们只选读课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哪些同学愿意起来分别朗读“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等片段?(学生举手,确定人选。)
(学生各自找出起止位置,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学生次第朗读。读完,点出灯片4: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看屏幕齐读“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的片段。)
2、师生对话
(一)寻找背影
(点出幻灯片6: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跳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法找出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
师:人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通常只注重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老师阅读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方法找到了阅读本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从课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切入。
什么是暗写父亲背影呢?文章中有些语句表面上似乎并不是描写父亲的背影,更没有直接点明“背影”,但是,读者能够从这些语句想象、联想到父亲的背影,这就是暗写父亲背影。下面我以文章暗写祖母背影的语句为例说说我是如何运用联想想象法阅读课文的:(点出幻灯片7: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例如,读到第2段中“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我就联想到了祖母的背影,因为,想起已经去世或即将辞世的亲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离别的背影——他们是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
(点出幻灯片8,内容同灯片7。)
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容易使你想象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的语句——也就是文章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举手。)生:(朗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从这里我看到了父亲忙于奔波的背影。
生:(朗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师:这里是暗写父亲的背影吗? 生:(齐)是明写。
生:(朗读)“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祸不单行的父亲辛酸的背影。
师:答得非常好,连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一处。
生:(朗读)“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从这里,也能够想象出父亲辛酸的背影。师:不错,能举一反三。
生:(朗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的背影,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师:是啊,年轻时父亲的背影与老年时父亲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朗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多病而衰老的背影。师:其实,作者在明写八年前车站送别时“望父买橘”的背影中,已经着重表现了父亲的病态和衰老。同学们,你能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地)“蹒跚地”“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阅读叙事散文时养成了重视人物细节描写的习惯。下面,想看看老师找出了哪些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吗?
(点出幻灯片9: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往车外看了看„„”“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教师朗读投影的语句。)同学们对老师找出的语句有疑问吗?
生:从“他往车外看了看„„”如何联想到父亲背影的?
师:此时儿子已经被父亲安排在车上坐好了,父亲往车外看时,儿子只能看到父亲的什么? 生:(齐)背影。
师:请大家揣摩一下父亲此刻的心理:他往车外看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一边看一边在想:还有没有可以再为儿子做的事情?他本来已经为儿子安排得很周到了,可是他还在寻找有没有落下什么,可见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
师:很精彩!你能从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体会出父亲的爱子深情。生:如何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联想到父亲的背影的?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与世长辞,一去不返。(教材有注解。)生: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我们能想到他辞世的背影。师:不错,这是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背影。
(二)感悟背影
(点出灯片10: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朱自清照片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这些背影虽然各个不同,但多与离别相关,有的是写“生离”时的背影,有的是写即将“死别”的背影。
生:从这些背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一生劳累的父亲。这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父亲。
师:对,他的一生劳累,都是为了担负全家幸福的责任。生: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对儿子关怀备至。
(点出幻灯片11: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教师小结
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教后反思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教师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见,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背影》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影》教学案例及反思 滑县赵营乡第一初级中学胡文英
一、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情感。
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来不是电视迷的我这几天迷上了电视剧,为什么呢?因为这几部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深沉而感人的父爱,片中演员塑造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感动着我,它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都深深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反思:这个情感型导入非常成功,学生从好奇到大悟、产生共鸣,然后进入情境,为课堂奠定了一个感受“父爱”的情感基调。)
(二)内容感知
《背影》是一篇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朗读、用心灵去感受、用智慧去思考的文章,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来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反思: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这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应该说是可以概括这堂课的重点。可惜后来在“用真情去朗读”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有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配合朗读全文,老师读一、二、三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大家模仿老师所用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把握来朗读四、五、六自然段。然后思考在你朗读的段落中,父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情?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是哪里? 浦口。人物是谁? 父子。
他们在浦口的目的是什么? 送别。
所以说我要大家用六个字来概括四至六自然段的话,大家选择哪六个字?——父子浦口送别。这是本文的主要事件,那么在浦口送别这个场景中,你觉得最感动你的又是哪件事情?——为子买橘。(从“我”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又应该怎么概括呢?——望父买橘。)(反思: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齐读一步步进入情境,然后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过渡非常自然,循循善诱,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三)重点探究 1.父爱子:
(1)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行前为他买几个橘子带着路上吃,应该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大家也有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对吗?可朱自清写的这一幕为什么能如此感人呢?不但他自己感动了,连读者也感动了。下面,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 明确:
①父亲的四句话(分析每句话饱含的情感,语言朴素简洁,感情深沉感人)
②父亲的体形(增加了买橘的艰难,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③父亲的穿着(青色和黑色,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④父亲买橘的背影(分析动词的作用,这是一具艰难的背影)⑤“我”的眼泪(用我内心的感动烘托了父亲买橘的艰难)⑥结合“我”家当时不平常的家境去理解(这是一个在奔波劳碌中为孩子尽心尽力的慈父)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让我们再次静静地来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
(反思: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重中之重,我大概花了10分钟时间,总体上,各个环节基本上都讲到了,除了“‘我’的眼泪”部分因为学生没有提及,也就没有做展开,放在了分析“‘我’对父亲”的感情部分。指名朗读因为忘记了,也没有进行,而是放到了课的最后,形式还是齐读。上完课后,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非常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是对父亲所说的四句话分析很失败,虽然分析了话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但是,这四句话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反复来朗读品味的话,那么不仅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理解父亲形象也非常有益,更符合前面所讲的“用真情去朗读”的教学方式,可惜,没有落实。第二是对“买橘背影”讲解还不够细致,只是讲到了动词的精妙和背影的感人,而对每个动词的具体作用,背影刻画所用的特写镜头的方法,刻画背影的作用等还没用非常深入的讲解。)(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我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明确:不好,而非不能。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反思: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不错,既解决了题目的妙处,也解决了四次“背影”的作用,对于理解父爱和了解写法有帮助。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2.子爱父:
那么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做儿子的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两次自责(结合特殊的年龄段分析)
三次流泪(分别饱含了怎样的感情?)儿子感情变化:不解——顿悟——思念
(反思: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次重点,提问过渡自然,学生能马上找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并在“自责”部分能联系实际,和作者形成一种共鸣。)
(四)感受父爱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这首父爱的赞歌里,跳动的是一个个平实的音符,弹奏的是一段段深情的旋律。爱的赞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是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次次感人的泪水,一个个平凡的举动。儿子在父亲平实的生活小事中,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于是,他流泪了。在儿子的泪光中,我们读者也仿佛看到了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
同学们,爱的感受方式很多,人物平实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就蕴含中浓浓无边的情思。“世界上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一颗感受真情的心灵”。让我们用自己感动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请大家谈谈你们与父母之间感人的一幕,或者一瞬间。
感受了就要懂得回报,此时的你们想不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呢?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很爱感染,我也想说几句我的父亲,那个在小小的农村里面劳作的我的父亲:
每年的七月七日,是我父亲的生日,因为工作忙,我没法回去给他过生日,每次打电话,他总是对我说,他的生日以后年年可以过,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何尝不知道,我们做子女的千万不能把对父母的爱寄放在昨天,寄托在明天。我的父亲没有太多文化,但他一直说很想听我上课,可是却没有机会。今天,在这里,我只想对他说:“爸爸,对不起!爸爸,我爱你!”(反思: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本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我的愿意是唤醒学生感悟亲情的心灵。但是,一开始,同学们说出来的事例很枯燥,无非就是父亲替我买东西,父亲送我上医院等,直到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说到了她总是忘记父母的生日,而自己的生日父母总能记得这件事情,说着说着,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她哭了,说话也哽咽了,情景非常非常地感人,我也被感动了,于是自然就说起了我的父亲,和我对父亲的歉意。并告诉他们,感受了就要懂得回报,不仅用语言,还要用行动。同学们听了,很受感动,有几个女生在偷偷地鼓掌。但可惜,这个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并不多,而且都局限在了女生,没有给未来的父亲们(男生)畅谈感受的机会。最后,我让同学们带着对父亲的爱齐读第六自然段,最后再一起体会父爱的伟大。同学们显然读得比上次好。)
(五)迁移训练
完成“畅所欲言”和“实际行动”,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这两个作业。
1、.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哭泣时,朋友递上来的一块纸巾;小时候,蜷缩在母亲怀里的温暖;过马路时,父母紧紧拽着你的手;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在记忆中输入“感动”两字,进行搜索,看看出来的结果有多少,请写在下面。2.实际行动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们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为爸爸妈妈认真擦一次皮鞋(至少各擦一双),然后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如下: 题目:今天,我真 ——擦鞋记
内容:擦鞋的过程,你的动作描写,心理感受,爸爸妈妈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反思:这个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补充课堂上没有讲授完的知识,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没有说尽的话继续写下来,让他们带着这堂课所感受到的浓浓的父爱去感受生活、回报生活。第二课时的讨论交流又可以给学生一次知识补充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六)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四句话 四处背影 淡淡的文笔:父子浦口送别(望父买橘)
子:两次自责 三次流泪 父:在奔波劳累中为儿子尽心尽力的慈父 浓浓的父子情:
子:不解——顿悟——感念
(反思:这个板书清晰明了,反映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课后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迁移训练”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总之,上完课,出来后,自我感觉比较好,第一,情感氛围的营造比较成功,自己也被自己感动着;第二,学生没有那么沉闷,还是有较多的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第三,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做得比较好;第四,当我在下课起立时对他们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的时候,他们愣了一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老师”,而不是说不用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被课堂所感染了,他们知道了回报老师以感激。
本课设计思路步步铺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整个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意;环节新颖,内容厚实。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远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经历家庭的两次变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时,浦口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给年轻的作者深刻的印记。这篇散文凝聚了父亲对他的关怀,他对父亲的深挚的爱。作者通过朴质、深沉、细腻的文字,把他对父亲的爱诉诸笔端,让我们读者真切感受父子深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抒写亲情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细腻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
二、基本思路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整个过程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的角色:
(1)学习资源的提供者(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3)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4)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5)学习的评价者
网络的作用: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学习资源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2、难点
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
教学时数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地点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软件
BBS动态论坛(学生可提出观点,进行讨论,发布成果)
3、学生基础 掌握一定的文字处理、网上讨论、信息搜集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师: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让人们为之震撼。欣赏这幅油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指导学生初步观察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发布到BBS上,教师做最后归纳。(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而网上发帖的方式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 师:《背影》这篇散文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对于作者来说可谓意义特殊,请同学们对网上的电子课本进行深入阅读,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可自行浏览全文的其余章节。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课前点出幻灯片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月光已远去》为背景音乐。)(上课后,点出灯片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江泽民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三)本课导入,领会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江泽民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诗歌中的“波老”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少年波老更情亲”是说青年时的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更加亲密一些。《背影》就是这一时期,朱自清与父亲感情的写照。我们每天都要见到许许多多的背影,可是,只有当朱自清把背影写入散文以后,人们才似乎一下子意识到:背影是一幅色彩凝重的图画、是一篇难以读懂的散文、是一首蕴涵人生哲理的诗歌。几乎没有人读过《背影》不流泪的,是什么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难题。1读通读顺
(点出灯片3: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
师:我们学习的第一环节是“读通读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独立探究性阅读,这里,我们只选读课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哪些同学愿意起来分别朗读“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等片段?(学生举手,确定人选。)
(学生各自找出起止位置,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学生次第朗读。读完,点出灯片4: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看屏幕齐读“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的片段。)
2、师生对话
(一)寻找背影
(点出幻灯片6: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跳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法找出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师:人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通常只注重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老师阅读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方法找到了阅读本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从课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切入。
什么是暗写父亲背影呢?文章中有些语句表面上似乎并不是描写父亲的背影,更没有直接点明“背影”,但是,读者能够从这些语句想象、联想到父亲的背影,这就是暗写父亲背影。下面我以文章暗写祖母背影的语句为例说说我是如何运用联想想象法阅读课文的:
(点出幻灯片7: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例如,读到第2段中“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我就联想到了祖母的背影,因为,想起已经去世或即将辞世的亲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离别的背影——他们是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
(点出幻灯片8,内容同灯片7。)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容易使你想象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的语句——也就是文章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举手。)生:(朗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从这里我看到了父亲忙于奔波的背影。生:(朗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师:这里是暗写父亲的背影吗? 生:(齐)是明写。生:(朗读)“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祸不单行的父亲辛酸的背影。师:答得非常好,连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一处。生:(朗读)“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从这里,也能够想象出父亲辛酸的背影。师:不错,能举一反三。生:(朗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的背影,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
师:是啊,年轻时父亲的背影与老年时父亲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朗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多病而衰老的背影。
师:其实,作者在明写八年前车站送别时“望父买橘”的背影中,已经着重表现了父亲的病态和衰老。同学们,你能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地)“蹒跚地”“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阅读叙事散文时养成了重视人物细节描写的习惯。下面,想看看老师找出了哪些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吗?
(点出幻灯片9: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往车外看了看……”“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教师朗读投影的语句。)同学们对老师找出的语句有疑问吗?
生:从“他往车外看了看……”如何联想到父亲背影的?
师:此时儿子已经被父亲安排在车上坐好了,父亲往车外看时,儿子只能看到父亲的什么? 生:(齐)背影。
师:请大家揣摩一下父亲此刻的心理:他往车外看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一边看一边在想:还有没有可以再为儿子做的事情?他本来已经为儿子安排得很周到了,可是他还在寻找有没有落下什么,可见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师:很精彩!你能从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体会出父亲的爱子深情。生:如何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联想到父亲的背影的?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与世长辞,一去不返。(教材有注解。)生: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我们能想到他辞世的背影。师:不错,这是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背影。
(二)感悟背影
(点出灯片10: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朱自清照片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这些背影虽然各个不同,但多与离别相关,有的是写“生离”时的背影,有的是写即将“死别”的背影。
生:从这些背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一生劳累的父亲。这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师:对,他的一生劳累,都是为了担负全家幸福的责任。生: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对儿子关怀备至。
(点出幻灯片11: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师:(小结)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教师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见,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 教师总结:生活真像七色阳光,痛苦是灰色的,快乐是亮红色的!经历过分别的痛苦,感受到父子间的挚爱深情,获得这感人致深的人生体验,才会拥有快乐。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能称得上辉煌的人生。我们体会人生,拥有人生境界,这就是生活!
第四篇:《背影》教学案例
欣赏美文 感恩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
吴燕玲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的父爱》
三.教学反思
开展主动性学习,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因而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驾驭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对学生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教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把握课文的“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本课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能好。
第五篇:背影教学案例
教书更要育人
——《背影》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那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并且发出了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单元编排中。二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那是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度落泪。父子挚情感人至深,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高大。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了父亲朴素的外表、迂腐的言行,特别是重点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的背影,成了本文最动人处。父亲的慈爱和固执、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于平实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
2、学生分析:
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大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似乎很难察觉。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母爱,而对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疑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爱”课,很有必要。像朱自清一样,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天;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
5、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阅读”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8、教学课时:2课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我像极了我的父亲:我会用我的行动来表达我对人的爱憎,而不是那空洞乏力的语言。父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大概就是这种方式吧。妈妈的话形象可感,我们很小就知道,这个人一生都在为我们操劳,父亲总是默默地站在身后充当背景的那个人,可是,我们如果失去了父亲那厚实的肩膀,生命也就失去了一抹最靓丽的底色!
我现在常常会有一种恐惧,我害怕体弱多病的父亲哪一天就会突然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能这也是所有为人子女都有的担忧吧!所以,我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就好好地体会父亲的爱,好好地爱父亲,做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当我说完这段话时,教室里比刚才更静了,但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在思考。
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没有布置作业,但那一天的日记却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并不缺少感动!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在听了老师对父爱的体会后,他们开始从生活中琐屑的细节中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继住地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他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但有太多的爱让我们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使我们强大无比。
谁还会说他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而这一切由不爱到爱的转变,居然源自课堂上那一段我对父爱的体悟,正是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一个升华的过程。不经意间,老师的情感体验就象春雨撒向了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案例反思
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第一课时在初二32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情境。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必需的背景介绍,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按照课堂实录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初二35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截然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节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把语文课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教书育人”。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从教什么和怎么教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大转变。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