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杜甫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复习导航】
一、基础积累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
(5)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5、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
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联写远望之景 颔联写近望之势 颈联写细望之景 尾联抒极望之情(3)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望岳中我最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因为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春望中我最喜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因为它体现了诗人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4)《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出气势磅礴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5)、望岳和春望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望岳体现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6)炼字赏析
钟: 写出大自然的情意,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显泰山高峻奇险
破:让人触目惊心
深:让人满目凄凉
2、阅读赏析《石壕吏》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差吏
凶暴残忍 态度蛮横
老妇
危急之下 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 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2)、《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自主练习】
(一)石壕吏(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春望》《石壕吏》
1、《望岳》中有一句与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相近的诗句,这个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望岳》中,流露出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中,比喻自己远大的抱负的句子或高瞻远瞩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望岳》中,愿望层层迭起的山峦,不禁心胸激荡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诗人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两句写了远望之色。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了近望之势,这两句既写出了泰山的秀美,又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细望之景。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极望之情。
6、《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充满人生哲理的诗句(或: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望岳》中写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8、《望岳》中虚实相生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9、当你奋力登上山顶,面对脚下的无限风光时,你自然而然会想到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望岳》以夸张的手法,用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1、《春望》描写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春望》中杜甫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或:描写战后破败萧条景色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3、《春望》中印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春望》中表现战火连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春望》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6、《春望》中表现作者因忧国伤时思家而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春望》中表现作者因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触目伤怀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春望》中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并且迫切盼望得知亲人消息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五言绝句依次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春望》中的颔联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石壕吏》表现战争十分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极其概括、形象的写出“吏”和“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说明战争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群。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第二课时 《登高》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品味鉴赏 】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在用词上有怎样的特点?
(2)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3)“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古人评价此诗: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山高人为峰,高山仰止
参考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念故乡。
《咏怀古迹》(其三)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登高》
【品味鉴赏 】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在用词上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明确:“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是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3)“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明确: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第三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论:
编制人:杨小亮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审批人:夏亚霖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品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练习案
1.赏析首联和颔联.2.背诵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萧()森孤舟一系()砧()
玉露:萧森:丛菊:寒衣:急暮砧: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题目是什么意思?
“写作背景”)
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练习案
1.背诵这首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练习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肃宗朝历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屡立战功。箨tuò,笋皮。帙zhì,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第四篇: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山东淄博
驿寄尺素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①齐鲁青未了 ②决眦 ③簪 ④逾 ⑤戍 ⑥裙 ⑦老 妪 ⑧泣幽咽 抄写:
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荡胸生曾云: ④老翁逾墙走: ⑤死者长已矣: ⑥泣幽咽: ⑦老妪出门看: ⑧犹得备晨炊: ⑨听妇前致词: ⑩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学习案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老妇致辞都是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
(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
1.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3.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4.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实践——“比一比”
将《石壕吏》改写成剧本,各小组内组织四名同学(一扮杜甫,一扮老妇,一扮差吏,一扮老翁)进行演出比赛。
评估测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默写这三首诗: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冯成平审核:初二年级语文组 序号2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眦()簪()逾()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2.________,浑欲不胜簪。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学习案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D.慷慨悲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新战死()未去()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默写附录的八首诗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以诵读为先导,努力追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效果。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创作风格。
3、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 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三、背诵三首诗。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时代背景简介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在蜀中生活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流程:
导:
1、全班齐读并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美。
2、自由诵读课文,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3、情读课文,用心体悟,读出课文的音韵美。
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议: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2、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学生评价质疑,教师解疑、评价、总结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导学流程:
导:
1、全班齐读并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美。
2、自由诵读课文,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3、情读课文,用心体悟,读出课文的音韵美。
思: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议:
1、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赏析“赴”字之妙。
3、《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4、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 小组内讨论以上问题。
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学生评价质疑,教师解疑、评价、总结
第三课时 《登高》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合作探究】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
(3)结合写作背景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2)“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练习】
西施滩(崔道融)
西 施(罗
隐)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素材积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